《康熙王朝》姚啟聖深得聖心,卻為何又功成身退不願為官?

谷原明


姚啟聖在收復臺灣之後,選擇了功成身退,此時對他來說,人生已然是沒有遺憾了。

作為幫助康熙收復臺灣的“三駕馬車”之一,姚啟聖可謂是居功至偉,一方面他幫助康熙制定了“三必撫”與“三必剿”的平臺策略,並使之成為康熙的國策,另一方面他作為福建總督積極調撥軍需錢糧,協助施琅武力收復臺灣,更是中央與地方之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鏈接作用。

武力收臺的主帥施琅被康熙封為了靖海侯,另一位做出重要貢獻的李光地被調到了朝廷中央,只有姚啟聖選擇了急流勇退。而此時的他也確實沒有了遺憾。

首先,姚啟聖的官職從小到大,做到了封疆大吏之後,又一步步被貶為了不入流的九品“弼馬溫”,而後又重新做到了封疆大吏,地方督撫,從位極人臣到官低人微,姚啟聖走了兩回,早已看淡了官場的冷暖,也早已經歷了官場的一切,因而也就對於做官沒有了興趣。

其次,此時的姚啟聖已經用自己在平臺過程中的功勞和貢獻,回報了周培公對於自己的舉薦,也回報了康熙皇帝對於自己的信任與知遇之恩,在這兩份恩情都已經做出了回報的情況下,姚啟聖便可以毫無愧疚與歉意的離開官場。

再次,姚啟聖的年齡確實也大了,心中也有了倦意,退隱田園也是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姚啟聖選擇了功成身退,而康熙皇帝也用賞賜給姚啟聖一所宅院以及眾多珍品典藏書籍的方式,封賞了這位收復臺灣的功臣。


當然,姚啟聖也非常清楚,如果這個時候在不離開朝堂,等待自己的必然是另一番結局。

姚啟聖自己也是非常清楚,康熙皇帝對於自己的支持與信任,僅僅是因為兩個方面,其一,是自己的才能,自己能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切切實實的為朝廷,為康熙提供足夠的幫助;其二,便是康熙對於周培公的敬意與歉意。

但是如果單論對於姚啟聖本人,康熙皇帝非但沒有任何寵愛與欣賞可言,甚至對其身上的那份尖酸與迂腐,早已是恨之入骨。

康熙皇帝的容人之仁,僅僅是對於姚啟聖在平臺之中的貢獻與表現,而在平臺結束之後,當姚啟聖的真正的價值全部利用完成之後,康熙皇帝是否真的還有這份仁愛與耐人,也就猶未可知了。畢竟,此前作為兩江總督的魏東亭,已經被康熙從封疆大吏的位置上貶到了臺澎做知縣,這也是利用其價值的表現,姚啟聖不能不為自己的未來有著擔憂和考量。

與此同時,姚啟聖也清楚的認識到,即便是康熙真的能容得下他,那麼朝中的明珠、索額圖等人,為了自身的權勢與地位,也必然不會容下姚啟聖。

所以,也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姚啟聖也只能選擇功成身退了。


而歷史上的姚啟聖,其結局要比《康熙王朝》之中所演繹的要悲涼許多。

正史之中,身為福建總督的姚啟聖在收復臺灣的整個過程中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他最值得稱讚的,就是在朝中大部分官員都不贊成由施琅擔任平臺主帥的時候,姚啟聖用全部身家性命做擔保,力薦施琅,這才使得康熙皇帝最終選擇了施琅擔任主帥。

然而,施琅對於姚啟聖卻是恩將仇報,先是擔心姚啟聖同自己爭功,極力排擠姚啟聖,將“二人協同平臺”變為了由他自己“一人獨斷指揮”。就在施琅攻克澎湖,迫使鄭氏集團投降後,施琅馬上上疏,以支援不利為由彈劾姚啟聖,結果讓姚啟聖陷入了極為不利的輿論環境之中。

最後的結果是,施琅因功被封為靖海侯,而居功至偉,甚至用全家性命做為擔保推薦施琅的姚啟聖卻落得幾乎沒有任何封賞的地步。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姚啟聖在困苦與疾病中去世,終年六十。其最終的結局與《康熙王朝》中所演繹的相比,可謂是相距甚遠。


雍親王府


姚啟聖是《康熙王朝》電視劇裡很有意思的人,也是我喜歡的角色,睿智聰明、知識淵博、風趣幽默。他出場時已經年近花甲了,用明珠的話說,別人的官越做越大,他是越做越小,從福建省長幹到東北某養馬場技術員。

但姚啟聖這個人有才,在對臺方略上,他站位比康熙都高,視野廣闊,足智多謀,而且長期在福建工作過,對臺灣情況極為熟悉,他的“三必撫三必剿"一下就打動了康熙,所以決定重用他,任命他為福建總督,統籌對臺事務。

同時,姚啟聖又是讀書人,他飽讀經典,對書比對自已性命還重要,對康熙的重用他不以為意,但康熙送他一本書卻如獲至寶。姚啟聖身上有中國古代以來讀書人的骨氣、硬氣、傲氣。他看不起馬背起家的清王朝,明珠和索額圖兩個重臣都被他嗆過,可他是個幹才,所以康熙既用他又恨他。

臺灣回收後,功成名就的姚啟聖立即歸隱了,一是因為還是看不起滿清貴族,二是他了解朝廷一直防範著漢人。所以索性再次丁憂去了。


華哥雜談


《康熙王朝》裡,湧現出的一個個勳貴重臣、封疆大吏,如索額圖、明珠、周培公、魏東亭、李光地等輩,當中真正懂得抵制權力的巨大誘惑,功成身退、保身長全的大概只有伍次友和姚啟聖了。而這兩人中,又是姚啟聖更為圓滿,畢竟得償所願成就了一番收復臺灣的偉業。

姚啟聖其人能力出眾、人才難得,但又自視清高,很少把人放在眼裡。這樣的性格註定難以與官場同僚相處,以至於別人是官越做越大,唯獨姚啟聖是官越做越小,甚至連順治都留下旨意,對其永不錄用。


康熙對姚啟聖的破格提拔,起初還是有賴於周培公對他的極力舉薦。可君臣二人還沒來得及相見面談,姚啟聖就因鞭打李德全一事讓康熙下不來臺。打狗還得看主人的呢,心裡不痛快的康熙,隨便尋個由頭幽閉了姚啟聖一段時間,天天好酒好肉伺候,就是不給他書看、不讓人跟他說話,好好得殺了殺這個老頭身上的清高傲氣。

這與當初周培公的形象頗為相似,康熙還叮囑過他應該向索額圖學習學習,給皇帝留點面子。姚啟聖風燭殘年之人,心中積壓的孤傲氣息比起周培公來,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估計也正因為如此,周培公才能與姚啟聖這個倔老頭說得上話。康熙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詞來形容姚啟聖的性格,反倒是藍其兒的一句“姚總督,你一身的汗臭味,燻死我了!”將姚啟聖渾身上下散發的酸腐文人氣息,描述得十分到位。


經過一番磨合,康熙與姚啟聖終於就平臺一事達成了共識,姚啟聖的“三必撫三必剿”策略進退有序、入情入理,十分符合康熙對臺灣問題的看法。於是,康熙對姚啟聖破格重用,授予其福建總督一職,讓他全面負責對臺的戰略和政務。

一心只求在死之前,最後幹成一件大事的老幹部姚啟聖十分放得開。不僅屢屢與上級對抗,反對明珠對臺採取安撫和談的主張,反對索額圖用滿人內陸水師和荷蘭人揆一參與對臺戰鬥,而且出口刁毒、不留情面,儼然一副光腳不怕穿鞋的架勢。就連康熙也受不了這個姚老頭的扭扭捏捏,乾脆一度打發他回老家丁憂。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對抗上級、惹怒皇帝的姚啟聖,卻在最後得到了善終。康熙不僅封賞他為西湖候,而且將杭州西湖邊上的一處行宮,連同裡面的古籍珍本都一併賞賜給了他。如此結局,比起索額圖、明珠倒臺幽閉,李光地遠貶臺澎的下場,不知道要美好圓滿得多多少。

這當中,應該與姚啟聖本人和康熙兩方面的因素都有關係。消滅鄭經、收復臺灣後,姚啟聖自知功成身退的時候到了,況且自己年事已高,幹事創業、名留青史的心願已經完成,沒有必要繼續賴在官場上宦海沉浮。此外,人貴自知的姚啟聖,也十分明白自己的性格不適合在官場上打滾,時日久了難免重蹈以往一貶再貶的覆轍,倒不如急流勇退,保全身家性命,做些讀書閒居、頤養天年的樂事,豈不快哉!


康熙這邊,更多的大概是出於對周培公的愧疚之情。多年前的周培公,與現如今的姚啟聖,一個是平定三藩之亂,一個是收復臺灣,兩個都是漢人,兩個又都是功不可沒。然而,周培公在索額圖、明珠等滿族親貴的排擠下,被康熙安排到滿人的老家、冰天雪地的盛京監視為官,最終英年早逝、空耗虛度了十幾年光陰。今時今日目睹眼前的姚啟聖,怎能不讓康熙勾起舊日的情懷。

康熙對朝臣的保護,除了姚啟聖之外,還表現在了從小一塊長大的魏東亭身上。藉著祭拜明孝陵時朱三太子的刺殺未遂事件,康熙用心良苦得將這位發小貶官到了臺澎當縣令,使之遠離索額圖、明珠黨爭的漩渦中心,最後也得以善終。


劇透歷史


在《康熙王朝》裡,姚啟聖功成身退,不願為官,並非完全是擔心兔死狗烹這種事情,實際上要從周培公說起。

在劇中,姚啟聖是周培公舉薦給康熙的。而且姚啟聖是順治帝曾經下旨永不敘用,下放到盛京三里河馬場當弼馬溫的。


在劇中,最磊落的人是周培公,最懂康熙志向的人也是周培公。

他舉薦姚啟聖給康熙,是因為他知道,此人有“攻臺之方略”。姚啟聖早年曾經做到福建巡撫,曾經因為私自開了海禁,違反了朝廷禁令,才被罷了官。但是“私開海禁”的事兒,其實恰恰才能說明他不單對福建沿海民情之瞭解,也對明鄭集團之瞭解。更關鍵的是他有膽有識,敢作敢當,有魄力。是“平臺”的首要人選。周培公不但瞭解姚啟聖的才能,自然更瞭解姚啟聖孤傲、刁鑽的為人。


因此周培公將姚啟聖舉薦給康熙,實際上還有另一種目的。那就是拿姚啟聖來磨康熙。周培公之後再無完人。

康熙前面走得看似危機重重,但實在是太順風順水了。因為每到危難的地方,周培公總是義無反顧的衝在最前面。即便康熙冷落算計了周培公,周培公也毫無怨言。

但畢竟像周培公這樣有能力、有才華的仕子很多,但是有周培公如此開闊胸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臣子仍是少數。

康熙欲成大業,把所有的希望全部都寄託在周培公這樣的角色上,很顯然,是走不通的。而康熙需要的是,籠絡天下士子,不管各種脾氣秉性,甚至人格品質,都要為己所用。


而姚啟聖就是這種極品,外人看來,這個老頭又酸又澀。但是他對康熙脾氣秉性、用人策略的瞭解,無人能及。

姚啟聖雖然刁鑽,但是他做任何事情全部是踩在點子上的。他讓同僚恨,更讓為君的恨。恨在他做任何事情,不會給你留小辮子抓。恨在,他不怕被一貶再貶。反正他從二品大員一直被貶到九品以下,他一聲不吭。

康熙一開始對待姚啟聖的不合作,他希望索額圖抓他小辮子。十官九貪,查他貪汙,結果尤其是布衣素食,計劃落空。希望查他工作不力,結果三里河馬場每年貢獻幾千匹戰馬,計劃又落空。

這不得不讓康熙重新考慮策略,如何從內心裡面征服他?讓姚啟聖看到自己的漢學功底其實非常深厚,和鴻儒們開辯論會一點都不落下風,自己也是尊奉孔孟之道的。

但這客觀上就造成了一個效果,為了收服姚啟聖,康熙實際上就是向天下漢人仕子公開自己所尊崇的也是孔孟之道。


但是姚啟聖更清楚,這不是光嘴上說的那麼簡單,因為接下來一旦自己接任負責“平臺”。遇到的問題將一個個的觸及到康熙的各種底線,每一個處理不好,不但前功盡棄,也會讓自己身敗名裂。

用了一個姚啟聖,接著就要再用到一個施琅和一個李光地。這是一個文武組合,有將才也有帥才。

政策上“遷界禁海”、“減免稅賦”和“三省八旗全部移防”,這就相當於整個滿清勢力,全部退出東南沿海三省,全部交由漢人兵勇。

這處理不好,那就是第二個三藩,施琅本是明鄭舊部,姚啟聖、李光地都是福建本省。他們若是和明鄭沆瀣一氣。就相當於大清又丟了半壁江山,而此時已無周培公。


所以這本質上也是在考驗康熙對漢人臣子的信任度。只不過這個尺度已經深深的插入了康熙的底線。

因此康熙在索額圖和明珠一徵和一撫的策略上,仍然是搖擺的。當他決定派出了索額圖和明珠。姚啟聖就故意撂挑子,然後康熙就來一頓痛罵。

當然不是為了罵而罵,康熙這個藝術講得很有水平。所謂打是親,罵是愛。罵姚啟聖的意思就是說我沒拿你當外人的意思。

但是當兩慫包都敗了之後,姚啟聖都更進一尺,提出“遷界禁海”、“減免稅賦”和“三省八旗全部移防”等政策。


所以康熙其實明知道明珠和索額圖根本幫不上任何的忙,但是仍然要用他們去福建前線,這本質上這就是康熙和姚啟聖的一個博弈的過程。

當然姚啟聖步步為營的策略,都是為了收復臺灣,而不是打算反的。所以幾年辛苦之後,姚啟聖終於“平臺”成功。

姚啟聖的作用也就已經結束了。但是姚啟聖現在的狀態是坐擁三省及臺海,擁有整個東亞最強大的水師,以及十幾萬綠營。但臺海以及沿海三省滿目瘡痍,亟待休養生息。


所謂功成身退,明智之舉。否則兔死狗烹還不算嚴重,而是成為“眾矢之的”。滿人容不得,漢人容不下。

其實自從周培公死後,康熙已經重新審視過對待功臣的態度了,李光地奉詔入閣,施琅晉封靖海侯。已經說明了康熙不會按照周培公的例子來解決姚啟聖的問題。


姚啟聖主動請辭,獲得康熙在西湖邊上的一座行宮,還得書若干,對於“書蟲”姚啟聖的晚年,那真算圓滿結局了。

以上依據《康熙王朝》邏輯分析,正史上姚啟聖沒有那麼偉大,在收復臺灣之時,與施琅爭功,氣病死於任上。



炒米視角


施琅收復臺灣是《康熙王朝》中的一場大戲,也是康熙大帝的功績一件,其中對於姚啟聖的使用頗具曲折。

康熙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帝王,所以當他想要收復臺灣,尋求周培公的幫助時,已經到了人生暮年的周培公將姚啟聖推薦給了康熙!

在康熙的任用下,姚啟聖完成了收復臺灣的壯舉後為何辭官隱退呢?

一、姚啟聖有“自知之明”,康熙只是欣賞他的才能並不是真心喜歡他這個人!

姚啟聖心中明白,自己之所以再次得到重用,是因為周培公的大力舉薦,畢竟自己現在只是一位九品的馬倌,而且有先帝“永不錄用”的“聖旨”。

康熙當著姚啟聖的面燒掉了那張聖旨,讓姚啟聖感恩戴德,但是他明白,那只是因為自己還可以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做出貢獻,自己的尖刻和迂腐肯定是被皇帝看不上的。

所以,當姚啟聖實現了自身價值以後,就明白也是該自己離開的時候了,因為如果繼續為官,在康熙面前幹下去,難保不會出現其他要命的問題!

二、姚啟聖知道自己並不被其他朝臣認可,必定面臨種種關係的糾纏!

姚啟聖當了多年的芝麻小吏,一朝便成為封疆大吏,並且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立了大功,可想而知,那些當朝為官多年的大臣們是一種多麼複雜的情緒看待自己。

如果此時過後,自己繼續為官,必定有很多眼睛盯著自己,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不如趁早的走,保全性命!

三、姚啟聖經歷了大起大落,早已看淡了功名利祿!

姚啟聖在順治時期,就已經做了高官,當了封疆大吏,因觸怒聖顏,遭到貶謫,幹了幾十年的放馬官,早已看遍了官場那一套,更見慣了人情冷暖。

如今,自己再次執政福建,收復臺灣,實現自己價值,已經足夠,沒有什麼還可以追求的了,所以急流勇退,功成身隱是最好的方式!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這個問題應該從姚啟聖本身情況說起,劇中明珠和索額圖都跟康熙說過,姚啟聖已經被先皇定為永不錄用的人,已經沒有資格再參政議政了,而且還有文件為證。但是康熙從國家大局考慮,為了能夠收復臺灣和穩定東南沿海,必須啟用一個通曉當地情況的官員。而姚啟聖正是福建人,而且他才華過人。對於福建沿海一帶有他獨道見解,使得康熙帝慧眼識珠,一眼看穿姚啟聖的本質。雖然嘴上刁毒,但是能力過人,是一個絕對忠誠的封疆大吏。並且判斷姚啟聖完全有能力收復臺灣,而不會有二心。所以康熙帝力排眾議,燒掉了先皇對姚啟聖永不錄用的文件,推舉姚啟聖出山。這是一個政治家的風度和雅量。而姚啟聖也不負康熙的重託,千方百計的利用各種手段,採用智擒“海霹靂”施琅,“遷界禁海”等一系列方法,最後成功收復臺灣。

收復臺灣之後姚啟聖要求告老還鄉,康熙也看出了他的意思,而且也深知姚啟聖在國家危難之時可以重用,而一旦國家和平了,像姚啟聖這種耿直的封疆大吏,會對朝廷的方針政策提出自己的見解,也許會與朝廷產生對抗心理。所以姚啟聖主動提出告老還鄉也是康熙喜樂見到的情景。這樣君臣之間不會因為國家的大政方針發生分歧。與國與民都有力。

而姚啟聖更加明白一個道理,“伴君如伴虎”。他不會守著康熙每天上朝議政,也不會讓康熙對他產生任何的反感,這樣完成了收復臺灣而後告老還鄉是最明智的選擇。


安心南粟


姚啟聖本質上看是一位讀聖賢書的書生,但性格卻是桀驁不馴,他在《康熙王朝》裡一生命運與正史般坎坷,只是無劇中般“大氣”,導致因爭功慪氣鬱鬱逝去,劇中的他深得聖心,功成身退是性格使然。

姚啟聖從桀驁不馴至深得聖心

康熙雖貴為皇帝但姚啟聖卻從心裡看不起這皇帝,因為康熙是滿人,在漢族的文明裡,滿人曾被漢族歸為草寇,從內心來講,姚啟聖是接受不了滿族統治漢族,這也是康熙年間頗受爭議的一個矛盾“滿漢矛盾”。

何況姚啟聖從小就是個直爽不屈的性格,就拿清軍入關後姚啟聖為避開戰亂進入通州一事來講,他被一當地土紳羞辱,為了報這一仇,孤身投清,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命人去抓住土紳杖斃。

說他這性格是缺陷吧,又不似,不然嫣能走進康熙眼裡,姚啟聖當官與別人不一樣,按清廷規則不是應該按部就班?而他非要鬧騰不可,他看不慣的就要去鬆一鬆,就拿當初沿海省份被清廷實施海禁一事與遷界令一事可見一二。

當時這項政策主要遏制鄭成功的權力,但也讓沿海田園與百姓蒙遭受了一些不必要的損失,而姚啟聖本身就出生於浙江沿海,深知這項政策的危害,於是特自主開放了“海禁”,這一鬧騰,果然攤上大事。

於後不久,彈劾奏章陸續被遞進康熙耳裡,隨即這位“鬧騰”的姚啟聖被清廷革去職位,如果說他年輕氣盛,也有,但更多是與生俱來的性格導致;他在官場裡,不喜條條規規約束,總喜歡按自己的方式走下去,這就是姚啟聖。

姚啟聖在整個《康熙王朝》裡要說最大作用就是收復臺灣,當然,正史裡更是收復臺灣重要人物之一,為何?

因為他的性格最符合當時康熙對付施琅的口味,可能也就只有姚啟聖在當時才能讓施琅聽從命令,服從安排吧,古人不是有言,狠人需要更狠的人磨,方可顯成效,放在姚啟聖和施琅這同理。

姚啟聖的直性子在為官期間常直言不諱,也就導致“官場與他無半毛錢關係”,他做過大官總督及御史,也做過小官弼馬溫,但為官時不管怎麼鬧騰,他終究是個善良正直的人,為百姓和大清做了很多好事,這也是康熙為什麼看重他,品質很重要。

後期要說為何在《康熙王朝》功成身退,源於劇中將他描繪成了一位知進退的人,本身拋開功績來講,他性格在為官期間得罪很多人,他自身能做到御史位置,即代表並不缺乏智慧,而得罪,也無非是看不慣官場作風,但不代表不該身退。

他的功成身退,一是劇中需要,避免正史裡的悶悶不樂故逝,二是康熙年間很多大臣晚年也死得不好,與其佔著位置,不如功成身退回家享樂方為上策,而且入朝為官本身不是早期他想要的結果,只是後來被康熙折服才鞠躬盡瘁。


探索歷史奇聞


姚啟聖,在《康熙王朝》裡是“漢臣三部曲”中的第二位(第一位是周培公,第三位是李光地。按照出場順序來排)


不得不說,他是三個人裡面結局最好的那一個了

他由周培公向康熙舉薦,才得以復出,從管馬的搖身一變成了總督大人,他的使命只有一個——打倒延平王,收復臺灣島……

收復臺灣的過程就不再贅述了,電視裡都有。然而收復臺灣後,姚啟聖這樣一個“大功臣”卻功成身退,原因如下:

1.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姚啟聖深深體會其中的道理,他的前車之鑑就是周培公了。周培公平叛三藩,卻被弄到極寒之地做官,以至於弄了一身病,死的可惜。



劇中還有一個人也明白這個道理,那就是吳三桂,他為大清打得了天下以後,常年在雲南“剿匪”,因為他明白,打了天下以後,如果沒有事情可幹,那麼清政府也就留著他沒有作用了

2.姚啟聖年老體衰,差不多可以“乞骸骨”了。姚啟聖年齡已經很大了,做官已經很難為自己了,並且朝廷當中明相和索相誰都惹不起,不敢輕易站隊

還不如拿著皇帝的賞賜,回家置辦上幾畝田地,當一個地主老財,這樣自己晚年有了著落,子孫後代也能夠享自己的福。


總之,這個深得聖心,只是一時的。


皇帝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為了保住大清的江山,什麼東西都可以用來犧牲——從一開始的蘇克薩哈,朱國治,再到周培公,還有藍齊兒,魏東亭,一直到李光地,容妃娘娘……

這些都是政治的犧牲品,都是帝王之術的棋子。功成身退,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個人愚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圖片來自網絡)


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看月光


姚啟聖之所以選擇主動辭官歸隱,這兩句足以詮釋其因果: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前言:

順治帝在位期間,姚啟聖曾任福建巡撫一職,後因酗酒瀆職,頂撞上司,目無法紀等罪,最終被貶至盛京郊區的養馬,每年定期給朝廷提供駿馬良駒,官居九品司廄。

但因其屢犯國法,激怒順治帝,曾下嚴旨,對於姚啟聖本人罰以永不錄用之罪!

通過前言我們瞭解到姚啟聖屢屢踐踏國法,但是順治帝仍賜其死罪,可見姚啟聖卻有過人之處,能他人之所不能。

索額圖在康熙年前曾誇讚姚啟聖養馬養的好,每年定期給朝廷提供駿馬良駒無數,可見姚啟聖不是沒有能力,而是不擅官場,不喜約束。

前車之鑑指代的是誰?

前車翻車的局面就是姚啟聖選擇毅然決然辭官的主要原因。

很顯然前車指代的就是推薦姚啟聖入朝為官,且立下蓋世功勳的周培公。

周培公從一介草民,沒有通過科考,但是被兩個人高高舉起,一個是與康熙“爭奪過女人(蘇麻喇姑)”的伍次友,此人經天緯地之才,剛正不阿,不畏強權,曾經在科考試卷上,公然彈劾權臣鰲拜。

另一個就是直諫彈劾吳三桂的忠良朱國治,此人被吳三桂反彈劾後,康熙將其加官進爵,升一品銜,其臨危受命去牽動老虎(吳三桂)撤藩下山之時,曾向康熙索要周培公,可惜被康熙拒絕,反而將周培公重用。

周培公不負伍次友和康熙之舉,替康熙破察哈爾,勸降王輔臣,平三藩,立下不世之功,但是不料在其名權在握之時,被康熙降職罷官,貶至盛京,並且病死雪國。

周培公的悲哀事蹟,逼得姚啟聖不得不在人生巔峰期主動選擇“退役”,安詳晚年。

姚啟聖甚至皇權慣用伎倆:飛鳥盡,良弓藏戰術,與其被人揹後指點,不如自己辭官歸田,守著自己的三寸黃土,以求自保。

我是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歷史劇終究是歷史劇,演得再傳神,也不能當做歷史來解讀。在《康熙王朝》中,姚啟聖被貶後淪為養馬小吏,後經周培公舉薦而受康熙賞識,得以出任封疆大吏,在福建沿海一帶與鄭氏對抗,立下汗馬功勞,可終究未能避免“兔死狗烹”的悲劇。

影視劇中的姚啟聖,是個古怪的倔老頭,同時也是個很有才幹的官吏。不過,在皇權至上的時代,姚啟聖拼盡了老命來“平臺”,與鄭氏鬥智鬥勇,最後還是成了康熙手下的一顆棄子:為了全力支持施琅,不惜打壓姚啟聖。

康熙用得著姚啟聖的時候,甚至不許其回鄉丁憂,而用不著姚啟聖的時候,就像對待個臭蟲一樣,將其撇在一旁。從人物角色的設定來看,姚啟聖註定不是個“軟柿子”,所以,在心寒之後,也就不願再為官了。

不過,歷史上的姚啟聖,與影視劇中的人物有著很大差距:

姚啟聖,字熙止,浙江會稽人,順治十六年(1659)至奉天,隸屬漢軍鑲黃旗。在康熙二年(1663)的八旗鄉試中,姚啟聖中漢軍榜第一名,被受予廣東香山縣知縣。

為官期間,姚啟聖確實曾因“擅開海禁”而被彈劾罷官,落得了個“永不敘用”的處分。可是,姚啟聖這個人並不簡單,後來看準了時機,硬是散盡家財給自己的仕途鋪平了道路。

康熙十三年時,耿精忠在福建造反,而臺灣的鄭經則乘機佔領了漳、泉等地。聞聽此事,康熙命康親王傑書率軍征討。此時,姚啟聖散盡家財,招募壯士,然後帶著這支隊伍跑到康親王軍前,聲稱要誓死效忠。

由於正值用人之際,康親王欣然接納了姚啟聖,命其從軍征剿。第二年時,姚啟聖便因軍功升任浙江溫處道僉事。在康熙十五年時,姚啟聖又在攻打耿精忠的戰鬥中立功,同年十月勸降耿精忠後,姚啟聖已經升任福建布政使。

到康熙十七年時,姚啟聖出任福建總督,已然成了封疆大吏。這一年,姚啟聖向朝廷提出了兩個建議:一是對鄭氏實行招撫,試圖藉此來結束兩岸的對立、割據局面;二是建議復設水師提督,並舉薦施琅出任此職。當然,姚啟聖舉薦施琅的建議並未被獲准。

在出任福建總督期間,姚啟聖也是數次立功,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次,是在康熙十七年九月擊潰了劉國軒的進攻,阻止了鄭氏反攻的企圖。在這一年裡,姚啟聖更是被恩賜正一品。要知道,正一品的品秩,堪稱是清廷最高的頭銜了。而康熙十九年時,姚啟聖又獲得了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世襲輕車都尉等職銜和榮譽。

隨著臺海形勢的變化,姚啟聖不斷舉薦施琅,力主付諸武力。可是,後來姚啟聖與施琅在攻臺問題上發生分歧,康熙決定命施琅“專征”,讓姚啟聖負責籌措糧草。《康熙王朝》中,特意放大姚啟聖與施琅之間的“分歧”,主要是藝術化的表現,並不完全符合史實。

康熙二十二年,清軍收服鄭氏,姚啟聖在關鍵時刻,上疏力陳保留臺灣的重要性。後來,清朝設臺灣府,多少也得益於姚啟聖的進諫。不過,在這一年的十一月,姚啟聖病逝。

可以說,姚啟聖並沒有被康熙徹底拋棄,而且也絕非是個不願為官之人,相反,姚啟聖在被罷官後,還一門心思地再入仕途,最終也得償所願,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封疆大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