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歲陳道明再度爆紅: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換位思考”

說起陳道明,很多人都說他是娛樂圈裡的一股清流。

在喧囂混沌的名利場,陳道明有他自己的“非常之明”。

不媚世,不逢迎,腰背板直,從容不迫,不苟言笑,為人莊重故而威嚴,卻活得越來越高級。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

從他的處世哲學之中,我們能學到很多人生道理。


楊絳先生曾寫過一句話:當你身居高位時,看到的都是浮華春夢;當你身處卑微,才有機緣看到世態真相。


人間百態,各有所難,每個人只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看不到全貌。


生而為人,最可怕的就是:你生活在光亮裡,就以為整個世界都是光亮的。

1

做人的最高境界

是感同身受


凌晨一點,看到網上有人發佈了一個帖子:


“深更半夜跑滴滴的人都是怎麼想的,真的有人為了錢不顧一切嗎?”

帖子發出後,瞬間引發熱議,很多人都評論說“深夜跑滴滴的都是要錢不要命”。


眾說紛紜中,看到一位網友的留言實在扎心:

“我沒在深夜跑過滴滴,但我更能理解深夜跑滴滴的人,因為23-5點間,有深夜服務費,意味著跑同樣的里程,能賺更多的錢。


而且半夜不堵車,意味著平均時速更快,油耗更低,可以接更多單,賺更多錢。夏夜,晚上候車時不用開空調,可以省更多。


不過都是為了混口飯吃的勞動人民而已。”


是啊,當你晚上回到家,已經有熱氣騰騰的飯菜在等你,你就以為每個人都是如此,可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為了維持生計,不分晝夜奔波。

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世界之大,你可以不知道全貌,但你不能無視別人的艱辛。

前段時間,朋友圈被電影《少年的你》刷屏了。

在諸多影評中,我看到了這樣一條:


“演員演的不錯,就是感覺故事有誇大成分,哪有那麼嚴重的校園暴力,我上了那麼多年學,也沒人暴力我啊。”

看到這裡,不禁想起一句話:你沒經歷過,自然感覺不到疼,但你不能把別人的疼痛當做笑話。


一個人若是沒有了同理心,沒有了共情的能力,內心何來溫暖。


可這世界上的愛,正是由人與人之間一點一滴的溫暖組成的。


什麼是行走世間、為人處世的基本修養?

正如蔡康永所說:你不能跟痛苦的人說你那個不算痛,我這個經歷才算痛。

感同身受,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世間最高級的善良。

2


在人之上

要把別人當人

最近,電視劇《慶餘年》熱播,64歲陳道明又一次吸粉無數,登上微博熱搜榜。

有人說,年齡越大,就越敬佩老藝術家,他們的演技自然沒得說,但是人品和修養是一般人達不到的。


一次聚會中,馮小剛提議讓一位女演員跳支舞助興。


眾人紛紛起鬨,讓女演員陷入尷尬的境地,只有陳道明站出來解圍:


“第一,人家丫頭,作為演員,不便跳這個舞,其次,人家穿著高跟鞋,不方便。”

64 歲陳道明再度爆紅: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換位思考”


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是一個人的頂級修養。


就像陳道明曾在參加綜藝節目《一年級》時,對後輩們說過的一句話:


上山的人永遠不要瞧不起下山的人,因為他曾經風光過;


山上的人永遠不要瞧不起山下的人,因為他們總會爬上來,一定要做好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永恆的強者,也沒有誰是永恆的弱者,今天別人有難需要你幫,明天你也可能有短板需要別人來扛。


生命,是一種回聲,唯有懂得“換位做事、換位做人、換位思考”,才能換得真心。


知乎上有個話題:你聽過哪些關於善良的故事?


很多回答都讓人熱淚盈眶,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197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川端康成選擇了自殺,他的一生經歷過無數悲哀和事故,所以決意不留下任何遺言。


但在他自殺後被送去醫院的路上,卻對司機說了他生命中最後的一句話:“路這麼擠,真是辛苦你了。”


讀到這裡,只覺淚目。原來這世上真的有人,已經將善良刻在骨子裡了。


有句話這樣說道:在人之上,把別人當人;在人之下,把自己當人。


一個人,只有溫暖純良了,懂得去體諒他人的不易,擁有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才是真正過好這一生。


3

多做“無用之事”

才能活得更高級


1988年,陳道明因飾演電視劇《末代皇帝》中的溥儀而走紅,瞬間而來的名利,讓他有點輕狂,不自重、自不量力、自以為是。

幸好緊接著拍攝《圍城》時,他因需要了解劇中人物,經常前往錢鍾書家請教。


在錢老家中,只看得見一屋子的書,沒有電話,沒有電子設備,唯一在用的電器,就是煎藥的電鍋。


陳設異常簡樸,但卻書香氤氳。


在那種書香的氛圍中,陳道明突然發覺自己貧乏、可憐乃至醜陋。


“在文化的面前,學問面前,我覺得自己那點名氣連屁都不是!”


從那以後,陳道明戒掉了從前流連在酒桌上的應酬,安靜的迴歸在書香和藝術中。

64 歲陳道明再度爆紅: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換位思考”


現在的陳道明,比起“老戲骨”這個稱號,更像是一個文人。


他不喝酒、不打牌,從不光顧酒吧、歌舞廳之類的娛樂場所,不喜歡應酬,很少參加飯局。


那平時的時間用來幹嘛呢?


“獨處,現在社會在強調競爭,往往忽略和忘記了獨處的美德。”


工作之餘,陳道明的時間大部分只是用來讀書、練字、彈琴、下棋,陪家人。


他彈得一手好琴,只要在家,我每天要彈上兩三個小時,興致高時會彈四五個小時。


他畫畫,沒有門派,不講章法。


磨好墨汁,鋪好宣紙,手握畫筆,打開地圖,回想多年來拍戲到過的地方,然後揮筆潑墨畫山水。


畫好後貼在書房的牆上,一遍遍觀賞、對比,直到自覺不錯了,這幅方才作罷。

64 歲陳道明再度爆紅: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換位思考”


書畫不分家,他的書法和繪畫技藝,也都被評為是“娛樂圈中最好的”。


他的書法下筆流暢,沒有一慣的字正腔圓,但筆下卻又是沒有破壞傳統書法字的結構,非常具有個人的魅力。

64 歲陳道明再度爆紅: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換位思考”


他愛讀古典文學,季羨林曾說,陳道明看的書,多到他可以勝任北大教授。


他家中書房,幾面牆都是書,哥哥陳道凱曾對媒體說:


“他北京的家中連有線電視都沒裝,書房裡的床堆滿了書,自己就睡在一堆書中。”

64 歲陳道明再度爆紅: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換位思考”


馮小剛曾取笑他“奇淫巧技以悅婦孺”,可陳道明卻說:


“不為無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確實,現代社會的人們,都患上了一種“有用病”,崇尚一切都以“有用”為標尺,有用學之,無用棄之。


但這世界上許多美妙都是由無用之物帶來的,一場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許無用,卻給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繡和手工或許無用,卻帶給我們美感和驚喜;詩詞歌賦或許無用,但它可以說中你的心聲,撫慰你的哀傷……


就像陳道明所說:


“與其一味追求有用之物,不如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無用之物帶來的靜謐和美好。心安,則身安。”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4


對待弱者的態度

才是最真實的教養


綜藝節目《傳承者》,有一期曾邀請陳道明前去做嘉賓。


在那一期上,五十個來自山西稷山的農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臺花鼓,這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舞蹈,曾作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文藝節目亮相鳥巢。

演出特別精彩,然而沒想到卻遭來評論員不無刻薄的批駁。


有的說節目沒有創新,有的說演出千人一面,沒有視覺焦點,甚至說出“這技能能當飯吃嗎”。

幾位青年評論家盛氣凌人,對這群孩子越說越過,孩子們和帶隊老師明顯忍著淚水。

64 歲陳道明再度爆紅: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換位思考”


陳道明終於聽不下去了,當場發飆:

“你們可能有很多知識,但是對傳統文化一點常識都沒有,就敢否定他們的演出。這節目不正是傳承嗎!”


“他們不是機器人,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每一張臉怎麼會是一樣的呢?是你沒看見他們每一張臉的樣子,但請不要打擊他們的努力。”

64 歲陳道明再度爆紅: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換位思考”

陳道明曾說:


“教養和文化是兩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沒教養,有的人沒有什麼太高的學歷和學識,但仍然很有教養,很有分寸。教養是帶有某種天生的素質和一點一滴的積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一個人的高貴從來不是靠顯擺自己的光鮮,凌遲別人的體面來抬高自己,而是對他人內心的呵護,對他人尊嚴的維護。


真正的教養,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無論面對比自己強,還是比自己弱的人,都同樣謙卑有禮。


如果你無法做到感同身受,或許你還可以選擇善良。


換個角度,看待萬物,便是善良。


心懷悲憫,互相體諒,才是人情。


懂得仁慈,近城遠山,都是人間。


人生海海,誰人不是舉步維艱,孤獨前往。


但這世界啊,美就美在,有人是照耀他人的光,有人是等待黎明的夜。


孤獨不會消失,靈魂卻可相擁。


但願你,是那一束照亮別人的光。

64 歲陳道明再度爆紅:人性最大的善良,是“換位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