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後說:“媽媽,今天小朋友搶我的玩具了/打我了”,你是怎麼引導和解決的?

家有兩棉襖


你好。孩子上幼兒園,可能你最擔心的問題就是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那麼孩子如果被其他小朋友打了,那是應該一定要打回去嗎?還是等著受欺負,或是在寬容的道德綁架中,一味去退縮忍讓,讓孩子默默不語,或者是用說教的方式告訴孩子,他不是故意的。

我們作為孩子的母親,不能讓孩子感覺太懦弱,一味的去退讓,也不能給孩子說一定要打回去,因為如果孩子打不回去,或者是因為打回去把事情變得更糟,那麼我們將會承受的更多的後果。那麼如果孩子在幼兒園被別人搶了玩具被打了,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第一,鄭重的讓孩子告訴他人,你打人是不對的,你不能打我。

在上幼兒園之前,我們就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去處理他們之間的矛盾,但是因為孩子太小了,他不一定能把這些東西完全的應用上,我們一定要告訴孩子,如果在幼兒園有人打他了,有人要搶他的玩具了,你一定要大聲的說出來,表明自己的態度,我不是懦弱的,不是軟弱的,你不能打我,因為打人是不對的。

第二,如果你動手,那麼我會以最快的方式拿開你的手,避免你對我的傷害。

有好一些小孩可能在家裡,大人比較溺愛,如果他沒有得到什麼東西,他會想盡各種辦法從你手裡拿走。那麼你就要預防孩子不要受傷害,告訴孩子,如果對方拉住了你身體的,無論哪一個部位,那麼將對方的手從你的身上迅速拉開,或者你迅速從他的身邊離開,確保自己不要受到身體的傷害。

第三,如果其他小朋友一直追打你,那麼你需要告訴老師,或者園長。

因為小孩子很小,他們並不明白,被打傷會是什麼樣的後果,也不明白接下來會承擔什麼樣的後果,所以我們需要去申請別人的幫助,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你的爸爸媽媽,也可以是園長,這是一種藉助外力的方式,這是因為孩子在無法自己面對的時候,他只能去借助外力去保護幼小的他。

第四,告訴孩子,如果可以儘量和夥伴們在一起。

在幼兒園或者是在外,如果孩子一個人的話,受到欺負的可能性就會更高,但是如果有一群人,可能相對就會好一些。人多力量大這是中國的一句古話,只要能融入這個大的集體裡,大家都在一起抱成團那麼對外界敵意的力量會是有所威懾的。

第五,如果孩子因為別人搶他的玩具,他已經還擊這個時候不要去責怪孩子。

如果孩子回來告訴你媽媽有他人搶了我的玩具,但是我自己打回去了,這個時候不要立即說話去說,你打他是不對的,你不能使用暴力等等。因為孩子的心裡是想,我是媽媽的兒子,為什麼媽媽會幫別人說話呢?這樣孩子就自動把你化為了他的反對面,他再也不願意和你分享他的事情。

第六,告訴孩子無論在外面發生了什麼,一定要回來告訴父母。

這一條是最重要的,因為很多孩子,特別是現在的校園霸凌,有外面有人威脅他,回來不準告訴爸爸媽媽,這個時候他回來什麼都不說,你什麼也不知道,他在這個當中被別人欺負了,也得不到安慰,也得不到一個溫暖的港灣,他的性格包括他的情緒都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如果孩子可以說出來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想辦法去解決。

其實剛剛說了這麼多條條框框,最主要的還是,我們可以用心陪伴孩子,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我們應該怎麼做,尊重孩子,讓孩子可以把我們當朋友,什麼事情都告訴我們,這樣我們才能瞭解他的生活,也才能更好的愛她。


你好,我是工科邏輯學豆瓣媽,致力於0-6歲科學育兒和大腦邏輯思維學習,分享有溫度的育兒觀點,如果你有育兒困惑,願與你一起討論交流,感謝你的關注和留言。

小豆瓣成長路


作為曾經的名幼教工作者,孩子們搶玩具的事情經常有,我來分享下父母們的不同做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種父母:教孩子搶回來

當聽到孩子在幼兒園受人欺負,還被搶了玩具時,這類型父母認為是搶玩具的孩子不對,自然心裡憤憤不平。第一個做法就是教孩子搶回來,憤怒地告訴孩子:“ 下次誰再搶你的玩具,你直接搶回來,就說我爸爸媽媽說的。下次再搶我對他不客氣。”

這類型的父母恨不得第二天衝去幼兒園,找那個搶玩具的孩子,替自己的孩子出口氣。

第二種父母:指責孩子太軟弱

不分青紅皂白,事情前因後果,直接把孩子給罵一通“你怎麼這麼沒用,總是被人欺負,他搶你玩具,你就讓他搶麼?哭有個屁用,太沒出息了!”。父母認為孩子被欺負是孩子的錯,孩子太好說話了,應該變得強悍些才好。

第三種父母:啟發孩子怎麼做

先是同理孩子:“玩具被搶了,肯定很傷心。”

詢問了解更多情況:“然後你是怎麼做的呢?你還給你了嗎?老師知道嗎?”

啟發孩子思考:“如果他下次再搶你的玩具怎麼辦?你還能想到新的方法來應對嗎?”

繼續和孩子一起探討:“你覺得他為什麼要搶你的玩具?你說些什麼他就不會搶,而是好好的讓你同意了再玩你的玩具?”

給孩子提供參考建議:“你想聽聽爸爸媽媽的想法嗎?如果下次誰搶我的玩具,我就告訴老師,請求老師的幫助。我還會告訴他,搶玩具是不對的!我會生氣。或者,我可以和他交換玩具……”


同樣是孩子的玩具被搶,不同的父母所採取的方式完全不同。

第一種父母的做法,讓孩子學會了,當自己遇到問題時,要以牙還牙。

第二種父母的做法,讓孩子學會了,逃避問題、頂嘴、報復、反叛。

第三種父母的做法,讓孩子學會了,遇到問題可以找到好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可以提升社會交往能力,反而可以學會如何保護自己。


高級職業園長、育嬰師培訓講師,正面管教講師。喜歡分享,熱愛學習,希望遇見有緣的你一起成長,歡迎你關注我@靈動育兒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你轉發給有需要的人,謝謝!

靈動育兒


我家有娃剛上幼兒園,昨天就遇到類似的情況了。但是並不是孩子告訴我的,是老師告訴我的。

孩子到家之後,我問了下孩子。

我:今天幼兒園有沒有遇到什麼特殊的事情啊?

孩子:沒有啊,媽媽

我:那你今天開心嘛?

孩子:有小盆友搶我玩具了,然後我哭了。

我:你哭了,小朋友有把玩具還給你嗎?

孩子:沒有

然後我就告訴孩子,你看你哭了,別的小朋友也沒有還給你。那哭其實是沒有用的。媽媽希望你在幼兒園要保護自己,表達情緒。你可以告訴他,你不高興,請他還把東西給你,或者你告訴老師這件事情。

孩子回答說:媽媽,我可以和小朋友分享的。

我又說到,那你為什麼哭啊。孩子回答,因為他很委屈,小朋友沒有問他就把東西搶走了。

我又告訴孩子,你下次在遇到小朋友搶你東西的事情,你可以告訴他,你不高興,讓他還給你。如果小朋友不還給你的話,還要打人的話,你就保護好自己,不用怕,要勇敢,第一時間告訴老師。後來我又把我老公叫過來,進行情景模擬了下,兩個小朋友發生衝突正確的處理方式。

我感覺吧,去幫助孩子識別他的情緒,然後找到他不高興的原因。然後再去教他表達自己,引導他解決,大人不要參與過多,孩子畢竟最後要自己獨自面對這個真實的社會。

大家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求分享。


愛吃肉的北漂丸子


我女兒去年上小班的時候就是這樣,她每天都會說媽媽,誰誰打我了,這個男孩是我們樓下鄰居家孩子,但是當時我們兩家並不熟。

對於女兒的問題,我一般都是這樣做:

第一,先問她打哪裡了,我會看看有沒有傷,大部分時間都是看不到,沒有什麼異常。

第二,問原因,我會問他為什麼打你。問的目的有兩個,第一,讓孩子自己複述,講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第二,瞭解事情是如何發生的。

第三,問孩子的感受。問孩子你被打了,你難受嗎?你生氣嗎?問問孩子內心的感覺,讓孩子講出自己的心理感覺,第一我們瞭解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第二,我們根據孩子的感受來決定事情如何處理。

第四,問問孩子,他覺得如何來處理。處理的結果無非是讓孩子自己處理還是讓家長處理,讓孩子自己說出是否需要家長的幫助。

作為父母,當孩子被打,我們應該關注的第一,這件事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第二,教會孩子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問題,處理這樣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在孩子對我們說自己被打的時候,我們應該關注的點是:

  • 孩子的感受如何?
  • 孩子是否需要幫助?
  • 教會孩子下次面對這種問題該如何解決?
家長千萬別聽孩子被打就急了,我們處理事情的方式會成為一種無聲的教育方式,如果家長很緊張很焦慮,孩子對待這件事情也會很焦慮,所以父母一定要做好引導!

豌豆媽媽育兒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作為一名寶媽真的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的時候是孩子搶別人的東西,有的時候孩子的東西被別人搶走了。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引導有三步:

詢問問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的玩具被搶,或者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打,我們第1個要做的就是先詢問孩子的感覺,可以這樣說,剛才誰誰誰搶了你的玩具,你有什麼感覺/感受。

一般三歲左右的小朋友都可以說出來,他可能會說我很生氣,我很難過,我很傷心之類的感受詞。



引導孩子與小朋友相處的原則

孩子說出他的感受以後,我們可以幫助小朋友教會他與周圍的小朋友相處的原則。

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你想給他玩嗎?如果孩子回答不想,我們可以說,那麼你可以告訴他這是我的玩具,沒經過我的允許你是不可以玩的。

可能孩子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懂得拒絕別人,讓他說出這樣的話,他會有點不好意思,然後至少我們家長可以領著孩子一起去和那個小朋友說。

如果是別的小朋友打了孩子,我們可以讓孩子想一想,如果別人打你,你有什麼感覺,你有什麼感受,你準備怎麼做,他如果下次還打你,你有什麼方法制止他。

為什麼要先為孩子們感受呢?很多時候小朋友相處,被別人打或者搶玩具,有的小朋友他的感受不是那麼強烈,他覺得這個事情沒有那麼嚴重,而是家長覺得很嚴重,所以我們要先詢問感受,如果孩子認為沒有那麼嚴重的話,那他自己就不會因為被搶玩具或者被打而難過,他會認為這是一種玩耍,並沒有放在心上,那家長就不要過多的干涉。



守護自己的邊界,也尊重別人的邊界

對啊,我們可以引申一下,如果孩子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搶,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他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如果想玩可以讓他好好的和我們來商量。

反過來的,如果我們想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也不要用搶的方式,而是要詢問小朋友願不願意給我玩,給我玩多長時間,這才是真正的溝通的一個原則。

不要強迫孩子分享,孩子大了都有物權意識,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就不要勉強他。

我家老大小時候也經常被搶玩具,完全不知道怎麼做,後來我和他溝通過幾次,慢慢他就明白應該怎麼說了,不願意分享的時候也可以勇敢的拒絕。

我是二寶媽錦心,家有兩個男孩,一直在學習分享育兒知識和經驗,歡迎大家關注我,我會定期分享科學育兒方法哦。

錦心育兒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後說:“媽媽,今天小朋友搶我玩具了/打我了,你是怎麼引導和解決的?”

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難免會和其他小朋友因為搶玩具,或者是其它一些事情鬧小矛盾,這都是很常見,也很正常的事情。甚至有些孩子太過調皮,還會打自家的小寶貝,欺負他。

對此,有些家長面對孩子的哭訴時,可能就會和孩子講,“他打你,你就打回去呀!”也有些家長可能會教育孩子說,“寶貝,咱們別和人家計較,退讓一些就沒事了。”

面對這類事情,這兩種家長的引導和解決方式都是不正確的,也是最愚蠢的。前者,只會教出“暴力型”的孩子。後者,則會讓孩子變得十分懦弱。這對孩子身心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我表妹的兒子在她的教導下,像極了她的性格,感覺有點唯唯諾諾的。聽我表妹講,他在幼兒園裡,經常被同班的男同學欺負,甚至有些女同學還會欺負他,搶他的玩具,有時還打他,而他每次也都不知道該怎麼做,也不敢告訴老師。等回到家後,我表妹有時發現他手臂上有淤青之類的,詢問他後,他也才把自己受到欺負的事情說出來。

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就比較膽小,所以,在面對這類事情時,作為父母,我們更加要給予他們一些正確的引導才行,要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但要給孩子多一點耐心才行,不能因為孩子做不好就責備他,這樣孩子會變得更加膽小怕事的。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解決這類問題呢?

教孩子勇敢的“反抗”

當然,這裡所說的反抗不是說讓你教孩子和別人打架。而是要教會孩子合理、有效的“反抗”方式。

我們要告訴孩子,如果有小朋友搶了本該屬於你的玩具,而且,還拒不歸還的話。這時就要強硬一點,要學會去勇敢的捍衛屬於自己的東西。可以理直氣壯的走過去,先在氣場上壓倒對方,等對方心虛的時候,你再對他說,這個玩具是你的,告訴他不能佔為己有,然後直接拿回去就行。

而要是其他小朋友莫名欺負自家的孩子,甚至還打他的話,就告訴孩子要勇於把事情向老師反應,回到家後,也要及時把事情和爸爸媽媽講。

這樣做,一來是當我們和老師第一時間知道這件事情後,能安慰好孩子難過和不安的情緒。二來是其他小朋友看著有老師和家長給孩子“撐腰”,以後就不敢太過肆意的欺負孩子了。這也才是孩子該有的,勇敢的“反抗”方式。

教孩子“帶眼識人”

孩子還小,辨別事物的能力較差,所以也才會經常受到別人的欺負。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就要教會孩子“帶眼識人”。

平常要帶孩子多出去走走,讓孩子多接觸一些外面的人和事。然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比較好的事例,就要善於去教育孩子,從小培養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教育孩子去結交一些益友,遠離那些“損友”,孩子自然就能更好的保護自己不受欺負了。

有些小孩子太過頑皮,不易教化的,我們就要告訴孩子,別和他們過度交往,要儘量減少和他們接觸。

教孩子學會“帶眼識人”,這是很重要的。畢竟我們無法常常陪在孩子身邊保護他們。遇到事情時,孩子也要學會獨立的去解決才行。

賢思媽媽有話說

當孩子告訴你說,自己被其他人欺負時,教孩子打回去,或是教孩子一味的退讓,這都是最不可行的方式。我們是孩子的引路人,所以,我們只有採用正確的方式對孩子加以引導,才能有助於孩子更好的成長,也更好的保護自己。


賢思媽媽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兒子上學期有一次回來就跟我說,他班上的一個孩子用腳踢他,我看他頭上腫了兩個包,明顯是用皮鞋踢的,當時因為是老人去接的也沒注意,老師也沒說,我當即給老師打電話問情況,老師說是班上的一個特別淘氣的男孩踢的,聽老師的話有點推卸責任的意思,一直強調說那個男孩很淘氣,不光是踢我家孩子,還經常打別的孩子,咬別的孩子,老師說這個孩子家裡是開跆拳道館的,可能是從小看慣了打鬧,潛意識裡就把打人當成瞭解決問題的方式。

我當時聽了很生氣,不是因為這個孩子如何不好,而是老師的態度,因為孩子交給了幼兒園,接觸什麼樣的孩子我管不著,可是老師起碼看到這情況當時要處理吧,而且知道這個孩子是這樣的情況,應該要求孩子家長給我道歉吧?然而當我找到老師,老師才說平時根本遇不著孩子家長,大多數時候都是孩子爸爸武術館的員工接送的,我問老師為什麼不給孩子爸爸打電話,老師說打了,家長不來。

這個家長也是很奇葩,我連續幾天接送孩子都在幼兒園等著這個家長,想看看家長什麼態度,結果每次都說不是孩子家長,有一次我想給我家孩子報個武術班,剛好走到這個孩子家開的武術館了,我才知道原來每次接送孩子的根本不是員工,就是孩子爸爸。遇到這樣的家長也是沒誰了,那麼我們遇到孩子在幼兒園說別人搶他玩具或者打他的情況,應該怎麼辦呢?

1、找老師詢問情況

幼兒園的孩子之間的年齡和身體差異都不大,大多不會存在霸凌的情況,最多也是因為一些小摩擦,你搶我玩具,我碰你一下這樣的日常摩擦,一般情況下過一會兒就好了,也不會記仇之類的。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跟老師溝通一下,詢問情況,這樣就會讓老師覺得你重視你家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你重視,老師自然也會重視,假如你家孩子在學校頭都被撞破了你也不吭聲,那麼老師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2、區分事情嚴重程度

比如像我前面說的,孩子頭上被踹了幾個包,明顯是惡性行為,而且這明顯是老師看管不利,因為我們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會發生矛盾,但我們要及時察覺孩子之間的矛盾並且及時制止,踹了幾腳老師都沒發現,那明顯是老師看管不利,我肯定是要找老師,而且孩子穿著皮鞋踹人,也得讓對方家長認識到嚴重程度,讓家長在家裡教育一下孩子不能打人踹人。

但如果是孩子之間正常打鬧,家長不必太重視,如果一點小事就參與進去,那麼家長的態度會影響孩子的社交態度,給孩子的社交帶來一定的影響。

3、教給孩子表達

上幼兒園的孩子多數已經能夠很好表達自己的想法,也能說清楚事情經過,家長要能夠正確識別孩子說的話是真還是假。因為有可能是對方打他,但是不是孩子自己先挑釁或者自己錯誤多一些呢?比如有的孩子為了逃避責罰,又想讓父母幫自己出下頭,就會避重就輕地強調別人錯誤,規避自己的風險。那麼此時父母要從孩子的表達里正確區分事情的經過如何,從而引導孩子如何跟他人相處。

總之,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在幼兒園的動向,正確引導孩子,多跟老師溝通,避免孩子受到傷害,也不要讓別人傷害到孩子。


陪寶寶寫日記


我對孩子被打被搶玩具這件事情深有體會,因為我家孩子的個性就是很膽小,很善良。從小就是被別人欺負,比方說去公園玩,有別的孩子在玩的項目,她就在一旁等著,等到別人不玩了,才上去玩一下,還沒玩一分鐘,有另外一個小朋友過來說要玩,她就立馬讓給別人玩。小時候別人敢在她手裡搶東西,她搶了就搶了,從來沒有說要回來。這樣的事情很多很多……

所以說孩子在遊樂場或者幼兒園反覆被別人孩子欺負,有些父母禮貌性迴避,無非叫自己孩子不再和打人的熊孩子一起玩,有些父母叫自己孩子打回去,更有些父母讓自己孩子忍讓。

我之前怕她軟弱被人欺負,一直教她別人打你你要還手,別人搶你的東西要搶回來,儘管我是這樣跟她說的,但她還是沒有打回去,可是如果孩子真的打回去又會有一些新的問題出現,比如遭到更嚴重的毆打。往往愛打人的孩子非常容易被激怒,被打的小孩如果還手很可能進一步激怒打人的孩子,遭到更嚴重的毆打。

其次打回去也讓孩子慢慢的誤認為打人是解決衝突的唯一方式,孩子很難分辨到底什麼情況下可以打人什麼情況不可以打人,長大了也許還有暴力傾向。

所以說打回去也不對,默默忍受也不對,到底什麼樣的方式才是最好的呢?其實這個也要分情況而言,但是孩子並不清楚什麼情況需要打回去,什麼情況不要打回去,

現在我都是這樣跟孩子說的,如果被打第一時間離開打人的人,同時大聲對那個孩子說:“停止,不要打我了。”憤怒的表達可以嚇倒打人的孩子,再去告訴老師,等老師來解決到底是誰不對。

如果是兩個好夥伴不小心鬧翻了,就自己去解決,相信孩子是可以處理好衝突的。如果是碰到那種喜歡欺負別人的熊孩子,就讓孩子儘量不要跟這樣的孩子一起玩,等到孩子再長大一點,她自己懂的怎麼處理衝突了,到時候再教他怎麼處理衝突也是一樣的。


一隻努力的小蝸


我想起我女兒大班時,有次說班裡有個男同學老是愛找她玩,不跟他玩就打她,有一兩次還掀她裙子作勢摸她下體,被女兒揮開。

當時我們一聽,氣得不得了,但還是忍著,因為我知道那男孩也並不存在罪惡心理,就真的懵懂對異性不同於自己身體的好奇而已!

我又給女兒上了一節性教育課程,接著問她的意見。她說下次碰到男孩的爸爸,就告訴她爸爸,讓他爸爸管教。我尊重她的意見,但我想找更快速見效的方法。而我老公則讓她直接打回去,打到他不敢為止。

但我女兒性子偏軟,膽小,讓她去打人反擊這事,一直以來都說服不了她,不是嚷“不敢”,就是說“打人是不對的”……怎麼說她都不願意。



最後我去找了老師,有老師來管教那孩子。之所以找老師,是因為我相信孩子,但不盲目相信。事情是在學校發生的,聽聽老師對事件的描述和意見非常有必要,而且她也有責任和義務去處理,萬一涉及到與對方家長的溝通,老師出馬自然是比較好的。這也是對老師的尊重(當然,主要條件是,老師必須要有責任和愛心)。

後來,我再問女兒,該同學那有沒有類似的動作。女兒說沒有。

所以,對於題主描述的問題,我覺得有幾種方法來引導和處理。

一、先問問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自己來“處理”。

可以引導她描述這件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以及她想怎麼處理這件事?比如小朋友搶她的玩具或打她,有可能是她不給(或不想跟對方玩),那現在願不願意跟對方一起玩?如果願意,那明天就要跟那孩子說清楚,但不允許他再打人或搶玩具了。諸如此類。

不論他願不願意,都可以建議他給對方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如果對方下次再犯,則一定打回去,或告訴老師。

這樣做是為了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逐漸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而我們家長要做的主要是傾聽和理解,以及做孩子的支持。



二、找老師。

原因跟我上面說的一樣。

三、讓孩子打回去。

現在一般家長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叫孩子打回去。“我不欺負人,但我也不會讓人欺負”,這是部分家長信奉的。但我覺得這要看孩子性格,像我女兒這種軟性格,叫她出手打人,真是顛覆她有限的認知。在她目前的認知裡,“你們大人不是說打人是不對的嗎?那為什麼要我去做錯的事?”

……

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較強勢,他(她)可能會聽你的,打回去。但這類孩子,我認為一開始就不會被搶玩具或被打吧?

四、找對方家長。

雖然明白這是想讓對方家長管教自己孩子的意圖,但私以為是最壞的一種處理方式,因為還沒到繞過老師而找對方家長的地步,也因為現代家長愛面子,從而不管誰對誰錯,都一味的責怪自己孩子以及謙讓,這就像遊樂場兩個小孩因為搶玩具而打起來了,雙方的家長為了表示友好,拼命的讓自家孩子讓給對方,而全然不顧孩子的心理!

望小孩快樂成長!


Sunshine顏大頭


先來說一個真實案例,事件的起因就是兩個男孩打鬧,結果,打人的一方反而受到了心理創傷,找到了我的大學時期的心理學老師,來進行干預。

丁丁和鵬鵬是兩個十歲男孩,同班同學,平時關係也算是要好。一次體育課上,丁丁在專心練習投球,屢試不中,鵬鵬在一旁干擾他,並且說了幾句諷刺的話。於是丁丁惱羞成怒,打了鵬鵬。因為情況不嚴重,老師沒在意,丁丁也沒把這件事告訴家長。

第二天,中午課間操,鵬鵬的爸爸突然闖進學校,掂起丁丁的衣領,讓他跟鵬鵬道歉,並且當著全班人的面,大罵丁丁,並說要弄死他。



請家長,溝通,協調,丁丁媽媽道歉,帶鵬鵬去體檢……丁丁家長將姿態放低,畢竟是自己兒子有錯在先。然而鵬鵬爸爸,依舊不依不饒。最後嚇得丁丁再也不敢上學,因為父母的一再妥協和對方的強硬,讓他沒有了安全感。鵬鵬也因為這一鬧,在班中人緣下降至冰點,不得不轉學。

小孩子之間發生衝突,並不鮮見,我們要告訴孩子,咱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一、孩子被打,還手?不還手?都容易鑄錯!

孩子被打,大人鼓勵還手,結果呢?可能就是“以暴制暴”互相對打,衝突升級;不打回去,趕緊離開?又容易被貼上“懦弱”的標籤,換來更多的暴力…



正確的做法是教會孩子,如何應對“被欺負”的情況。

二、大聲說不!

“不要!還給我”

“這是我的玩具”

“打人是不對的,你要我告訴老師麼?”

還有面對成年猥褻者的“我還不滿14歲,你想坐牢麼?”

告訴孩子,任何時候,他都有權利捍衛自己的身體的權力,勇敢的自我保護及表達意願,要比打回去,來的更重要!


三、說出自己的感受,並學會寬容

遇到“被欺負”後,情緒的宣洩同樣重要。

要讓孩子在事後,情緒穩定時對沖突進行回顧,表達自己的感受,分析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會怎麼做,然後情景再現,學會寬恕。

很多時候,衝突對於孩子而言,不過是一時的小插曲,也許第二天就忘記了,反而是大人斤斤計較不能忘懷。孩子的事情,最好,還是讓孩子自己解決吧。

當然,如果對方如鵬鵬家長一樣實在過分,那麼,不妨和孩子“並肩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