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人生海海》中“上校”於人生苦海中秉持正直的原因

有一些人,他們似是一朵穿過黑暗而綻放的清蓮。雖然,在現實中我們或難遇到,但總有些人,能創造出這種人來,比如作家。比如作家麥家,便在《人生海海》中為我們獻出一位英雄,以慰藉苦海人生的人心!

淺析《人生海海》中“上校”於人生苦海中秉持正直的原因


在《人生海海》的封面中,幾條縱橫的線條似是翻起的海浪,一個人,兩隻貓行走在潮起潮落的人生海海中,身後飛散為雲煙的是他們在浪潮裡被消磨的光陰。

人生海海,在閩南語裡的意思大概是人生如海,寬廣無垠的大海有陰冷暴虐的水域,也有輕柔溫暖的洋流。

麥家筆下的上校,就是一個在時代中穿行纏鬥一生的英雄。離奇的故事裡藏著讓人嘆息的人生況味,既有日常滋生的殘酷,也有時間帶來的仁慈。 上校符合麥家心中缺陷英雄的定義。

但既作為英雄,必有作為英雄之痛之苦。英雄是如何堅持自己,衝破黑暗,最終擁抱光明,是英雄之所以為英雄而激勵人心之處。我以為,那些傑出的人物或英雄,他們之所以傑出,之所以為英雄,皆因他們能於人生苦海中秉持心中本始的正直,以悲憫心忍世,以大毅力扛壓,以大胸懷行事。人的初心,或者是善。但要在人生中一直正直地秉持這善,殊為不易。

但是,麥家筆下的“上校”做到了,雖然,他或許不是現實之人,但必有現實的映照。這就足夠我們去敬仰、探索、學習。

淺析《人生海海》中“上校”於人生苦海中秉持正直的原因


01.一種英雄主義

這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麥家曾向讀者們吐露,自己在“上校”身上寄託了特殊的情感,“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偉岸的人,頑強又悲憫,天才又日常”。縱觀上校這一生,被現實磋磨,被命運捉弄,他仍然不願意低頭彎腰,活得骨硬心傲。

他當過國民黨,“特務”,共產黨,奔赴過抗美援朝的戰場。既是革命群眾批鬥的對象,又是村裡家家戶戶的當家主;他被村裡人稱為“太監”,這麼多年不近女色,可是行為舉止又完全不像個閹人;他不出工,不幹活,待家裡嗑瓜子看報紙,養貓當孩子養。他就像一座幽暗密林,終年霧氣繚繞,讓人看不真切,摸不透徹。

那年他跟隨部隊出征之時,也曾胸懷百萬雄兵。四年後他第一次返鄉,脊樑直挺,身板高聳,腰裡彆著手槍,腕上箍著手錶,頭上帶著軍帽,村裡人像看洋人一樣看他,那樣子可真神氣。這樣一個意氣風發的人最後一次回村,卻是被解放軍押解回來。關於他的謠言像秋天的馬蜂,鋪天蓋地將人叮成鬼。

隨著故事層層疊疊地鋪開,嵌在上校身上的謎團一點兒一點兒解開,現實的悲苦與殘酷就像暴風雨中捲起的浪潮,將人淹沒在大浪中無法逃離。

他這一生的痛苦羞恥罪惡源於他小腹上的紋身。他像金絲鳥般被日本女軍官豢養,充當敵人的性奴隸,供人玩樂觀賞。他找不到組織,任由敵人擺佈。撐著一口氣,執拗地要讓自己走歪的路走回到正道上。所以,最後在那封信上,上校五頁血書和最後印上去的那五個血指印表達他明志的決心。可是,小腹上那行字,還是將他釘死在民族大義的恥辱柱上,讓他所有的犧牲和成就付諸東流。

為此,他寧可被剝奪所有的榮譽並且斷送前程,背上強姦罪也不能接受林阿姨的愛。他寧可被冤枉,寧可犯罪,寧可死都要守住的秘密,這份秘密洗不清,剜不淨,深深烙在上校的身上。

他為了那行字成瘋成魔,當小瞎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乘他睡著後扒下他的內褲,那條緊身高腰的內褲意味著上校繃緊的神經時刻保持警惕,秘密就像汙漬,只能被擱置在黑暗之中,光亮的刺激使得上校失了理智。

小瞎子被剪了舌頭,挑斷了手筋。此時的上校被那束光逼成了魔,他那雙只願意救人的手霎時間成了害人的武器。人可以抵禦摧殘多久?才可以依然對生活抱有熱愛。

可是這次,“月光下,他面色是那麼蒼白淒冷,神情是那樣驚慌迷離,步履是那麼沉重拖沓,腰桿是那麼佝僂,耷拉的頭垂得似乎要掉下來,整個人像團奄奄一息的炭火。和我印象中的他完全不是同個人——像白天和黑夜的不同,像活人和死鬼的不同,像清泉和汙水的不同。

02.穿行於黑暗之中,努力尋找光明

淺析《人生海海》中“上校”於人生苦海中秉持正直的原因


現實將上校的心擊出了一個豁口,無論被現實的大浪打倒了多少次,他一心想要救人的意志沒有改變過,這一次失智讓上校成了逃亡者,再一次使他身上的秘密多加了一重沉重的罪孽感。

壓斷上校理智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宣判時被起鬨要當眾趴下褲子驗證是否是太監。這是人性窺私慾的惡的暴露,上校被這種“群情激憤”徹底打垮。上校一生都在被那行字折磨羞辱,潑在他身上的髒水一盆接著一盆,他雲淡風輕地笑納接受,因為那一行字,他不能娶妻生子,棄斷了正常人該擁有的感情。可最終,現實把他所有的尊嚴堅守和信念悉數碾壓摧毀,他企圖掩飾的他的過去,不能被光照到的陰暗之地卻要在大眾面前以這樣一種方式被暴露。形如枯槁上校被現實逼瘋,瘋成了他想變成的那個人。

瘋了的上校,對於小腹上那行字的執念依然存在。畫裡簡潔流暢的線條勾勒出小腹和腿彎,在肚臍眼和陰毛的中間位置,那行字依然存在,只不過在畫裡被字的內容被改變了,那是上校畢生的追求“

鋤奸殺鬼乃我使命”“軍令如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國必勝”。雖然上校的記憶被大火燒成灰燼,可是那行曾經被他反覆用過,想過要去改變的字,它們滲在骨縫裡,燒不掉,毀不盡。

老保長曾感嘆上校:人是有命的,他命苦,總是被人糟蹋。上校的一生都在被那個動盪的時代裹挾著前行,經歷充斥著太多的悲苦而無望。而少校身上折射出的恰是在這種悲苦中凝練出的善與愛,才構成了人生海海中暴風驟虐後的陽光普照。

年輕時候的上校因為超強的性能力而如魚得水,同時又是因為它造就他後來所有的悲劇。被稱為“太監”的上校,是外界對一個男人極深的惡意。

在小爺爺為了一張耶穌相尋死覓活時,上校救下他,出錢重新買一張新的耶穌相的時候,輕飄飄地說道:“幾塊錢的事兒,不值得用性命去抵。世上命最值錢,我被人罵成太監都照樣活著,你死什麼死,輪不上。”

救下小爺爺那晚,還是少年的“我”第一次,從那一堆謠言中窺探到真正的上校的一角,上校的眼睛,明明亮亮比潔白的月亮還要亮,一點不像個崇的鬼,像個英雄,堂亮得很。在小說中,那是上校的形象第一次從淤泥中顯出光亮的時刻。

上校對周圍人表現的善意,沒有因為他人惡意的揣測而有所改變。他雖然被人稱為“太監”卻又在每個人心裡活成了皇帝。在上校批鬥大會上,群眾沒有一個人願意附和紅衛兵的振臂高呼,這份尊重足以說明上校在每個人心裡的分量。

03.情感慰藉,有時可不付諸人,但心中之善依舊在

淺析《人生海海》中“上校”於人生苦海中秉持正直的原因

因為上校的特殊身份,所以上校不能擁有正常人的感情。同時,上校內心又是一個及其柔軟的人,他天生在愛人這方面天賦異稟,這種能力需要得到釋放。貓的出現,是上校生活中對常人感情的另一種寄託慰藉。

上校無從選擇被救人的身份,不論對方是誰,躺在手術檯上,所謂醫者仁心,他都必須救治。可是,上校也有自己對正直的堅持。被救活的那位國民黨高官,委派女人送來厚禮,上校堅辭不受。他將自己救人的能力看作是對生命的拯救和尊重,而並不是通向富貴和權勢的籌碼。某種程度上,上校厭惡當時的人情之間的利益往來。

最後將禮物搬回車上的時候,上校發現了臥在後排座上的那隻虎斑貓,那雙晶亮的眼睛,舒緩的身姿,擊中的是上校內心對自己的一種衍射,一種來自靈魂的契投。從此貓成了上校人生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在被小瞎子審問的時候,上校說過,他養貓等同於是在養自己的孩子,父母如何對自己孩子的捨命,上校就如何對那兩隻貓捨命。

上校講述的故事裡,那位老父親的兩個兒子被埋在了塌方的煤坑裡,十幾天的營救也就不回被深埋在底下的兩個兒子。即使這樣,這位父親不能放棄,白天被押去做工,在寒夜裡,他踉蹌著朝那個坑道里走。最後,被日子熬乾的枯骨就躺倒在那個坑道里,死也得離自己的孩子近一些。

父子情像山,厚實地紮在上校的心裡。此生的遺憾,貓的出現恰巧彌補了這份遺憾。

上校回到村子,養著兩隻貓,一隻全黑,一隻全白。那兩隻貓都跟小豹子一樣,腰身長長的,頭圓的,走路一腳是一腳,慢騰騰,雅緻的很。他養貓的樣子,比任何人家養孩子都還要操心,下功夫,花鈔票,肉疼,寶貝的不得了。

對時局有著敏銳感知的他原本可以完全抽身,小瞎子抓住了上校的軟肋,上校為了貓而主動現身,兩隻養尊處優的貓被折磨的可憐兮兮,一下午連打帶罵的遊鬥都不吭一聲的人,看見兩隻慘兮兮的貓,涕泗橫流,傷心欲絕。外人看來,上校為了貓做的這一切,神經的很!

同樣,貓在某一時刻又很像是個叛逆的孩子,不顧場合不願屈從。那晚逃跑,上校撬開木板,帶著貓已經逃出,卻因為貓撞見老鼠發出聲響而失敗。皮肉之苦在所難免,貓是罪魁禍首。即使這樣,上校寧可糟蹋自己,也得讓貓離開那個腌臢之地,讓貓享有一份體面和乾淨。上校把自己的乾淨完完全全給了那兩隻貓,它們體面而尊貴地活著,是在成全上校心中的那份體面和尊貴。

文中最後一章,貓的身影只出現在上校的畫裡,稍縱即逝。上校失去的記憶裡,連同他視為子女的貓兒也在歲月的蹉跎下失去了蹤影。他完全切斷了與過去的聯繫,壓在身上的枷鎖終於被解了下來,上校的新生,以一個6、7歲孩子的智力出現。孩子眼睛裡的世界,美好幻彩,現實一切的毀滅都還沒有發生。上校被磋磨的一生,終於在瘋了以後興高采烈的活著。上校就像一朵穿過黑暗綻放出的清蓮,紮在水中的根系在淤泥裡被汙濁包裹,在黑暗中吸收的養分支撐著水上的清蓮不受侵染。

淺析《人生海海》中“上校”於人生苦海中秉持正直的原因

正如莫言曾評價的上校:“在茫茫人海中,也許我們永遠都找不到上校這樣的人,但我們總是希望遇到這樣的人,這也是小說存在的理由。傑出的人物,如果鶴立雞群,在人海中遇不到,在小說中遇到,是我們的幸運,也是一個小說家應有的責任。”

跋涉於海海人生之中的“上校”,正是這樣一位傑出的人物。是一朵穿過黑暗而綻放的清蓮,雖立身於淤泥之中,卻仍然散發清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