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價理論基礎


量價理論基礎


股票的價格和成交量是兩個最基本的要素,尋找成交量和價格之間的必然的邏輯關係,是錯誤的思維,應該是根據成交量和價格的變化,來分析大眾對這隻票的心理和買賣意願與買賣力道,尋找股價阻力最小的方向,從而確定該進入市場還是該退出市場。

價格的高位和低位一般都是以大換手率為標誌的,因為這樣才能完成籌碼的派發和收集。如某隻票一路縮量陰跌,突然某日放量上漲,說明之前陰跌時,沒人買,現在的放量,是買盤湧入。

為什麼很多股票在高位上漲時,不放量還能繼續漲呢?因為主力有大量籌碼,散戶手裡沒多少籌碼,漲,也沒人賣,所以可以縮量繼續漲,主力想怎麼拉就怎麼拉。放量,是有假的,主力可以對倒放出來;縮量,主力是沒有辦法做出來的。

人們老是抱怨K線和成交量有騙線,那是因為他們識別不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通過量來識別K線的真偽,也是一種看圖的方法,不參照量,光看K線,是容易被騙線迷惑的。單根量也不容易識別的,一般要通過一組量來識別。放量與縮量,通常能顯示大眾的心理或主力的心理,所以,做股票,有時只需要的K線和成交量就夠了,不需要太多的指標。什麼價漲量升、價漲量縮等等,反映的是買賣的心理狀態,也反應了一隻股票的市場狀態,根據這種狀態來確定可以進入或是不可以進入,這才是正途。如果我們以量升就推測價要漲等等,想藉此尋求其必然聯繫,那是誤入歧途。

大多數人喜歡看股票放量,不喜歡看縮量,其實相當部分的人看到了"假"的,沒去看真的,"放量"只有在關鍵位置才有意義,除此之外,大多數的放量都沒意義的。"關鍵位置",主要是指關鍵的阻力位和支撐位,一旦這些關鍵位突破後,就需要看縮量了。要看阻力位和支撐位放不放量,那麼這個阻力位和支撐位主要應該以成交密集區來確定。下降通道中的股票,縮量陰跌,多半是有人賣,無人買,所以,縮量陰跌的票,多半還要跌。如果一旦放量,就"有可能"是新的買方力量的增強,真與假,又要通過以後的縮量來加以甄別價量分析,是要結合K線的所處位置來看的。換手率、漲幅、K線位置、趨勢、市場心理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揣度買方和賣方誰是主導。

同一種量價形態,牛市跟熊市分析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不一樣,因為市場心理不一樣;個股的量價分析跟大盤的量價分析也有不同,因為個股更注重控盤程度,大盤更注重大眾的參與度,更注重入市的資金量。總之,放量有可能做假,縮量相對較真,重點要從縮量處分析,因為這是主力"不作為"的情況下的市場狀態,是一種相對較真實的狀態,從這裡縮量來分析是因為買的少還是賣的少,然後再根據趨勢和K線的位置來分析主力是做多的意願還是做空的意願,從而決定我們是進場還是觀望。當然,縮量與放量,並不一定拿兩天來比較,更多的時候是拿兩段時間來比較。我更多的時候是比較換手率。比如,今天某隻票的換手率比昨天的換手率低,就是縮量。多少算放量,多少算縮量,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可以遵循的規律,也沒有"放之四海皆真理"的絕對數據。很多時候只是一個"勢",即放量的趨勢和縮量的趨勢,這種趨勢的把握來自於對前期走勢的整體判斷以及當時的市場變化狀態,還有很難說明白的市場心理變化。

我通常是以換手率進行研判,從換氣率來把握量的"勢"。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典型的現象是一隻股票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地量(換手率大多數時候小於3%)後,上漲初期需要價量配合,上漲一段後則不同了,主力控盤個股的股價往往越是上漲成交量反而萎縮了,直到再次放量上漲或高位放量滯脹時反而預示著要出貨了。股價的上漲根本沒有拋盤,因為大部分籌碼已被主力鎖定了,在沒有拋壓的情況下,股價的上漲並不需要成交量的,股價在下跌過程中不放量是正常現象,實際走勢中往往出現無量陰跌天天跌的現象,只有在出現恐慌性拋盤之後,再次放量才會有所企穩。其實放量下跌說明拋盤大的同時接盤也大,反而是好事,所以說頂和底都是要以放量為標誌的。股票總是沿著阻力最小的方向運動。我們通過K線圖上的陰陽K線和放大或縮小的成交量,能不能管窺阻力最小的方向呢?

如果能,我想,有K線,均線,成交量就夠了,不需要太多的指標了。一隻股票量的運行軌跡通常是:一段芝麻量,然後開始溫和放量,股價開始上漲,這個時期是吸貨過程,如果吸貨完成了,股價會向下打壓,當再次股價向上的時候,如果放量,則不能判斷主力是否吸貨完畢,如果是縮量上漲,那就是沒有拋盤了,那麼股價就會沿這個阻力最小的方向運動,當漲一定程度後,放量滯漲,股價向上的阻力大,向下的阻力小,股價向下運行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然後常常會縮量陰跌,這時候的縮量,通常是因為沒有接盤,直到出現恐慌性拋盤後放量,才會是底,這時候的放量表明拋盤大,接盤也大,如果接盤不大,拋盤怎麼成交呢。這時候,底部區域已經悄然到來。

然後又重複以上過程成交量的放大,是表示分歧很大。可能是:1、大眾不看好,拋,少數人看好,接。(類似於主力接盤);2、少數人不看好,拋,大眾看好,接!(類似於主力誘多出貨)。需要說明的是,對於大多數的股票而言,博弈的對象是散戶(大眾)跟主力(少數),所以,你只有確認了是散戶在進,才能說"大眾看好",也只有確認了散戶在拋,才能說"大眾不看好"。股票的拋盤壓力的大小,主要是以成交量來看,輔之以價格參照,主力做多與做空的意願,主要以價格走勢來看,輔之以成交量來參照,並不能單純的都以價格為主或者單純的以成交量為主來分析一隻股票。主導思想是尋找"阻力最小的方向",當然,在這個指導思想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悟的。買入的方式通常是兩種,一種是在股票突破時買入;另一種方式是在低位向上轉折時買入。突破買入主要是在突破了阻力位後的買入方式,追漲停也屬於突破買入,看好殺入幾十萬手就封停的股票,因為它表明沒多少人賣,少量的單就能封停。

它已經反映出了買賣力道。小單封停,跟縮量上漲在本質上是一個道理。轉折點買入適合於波段操作。幾點說明:

①、成交量可用換手率來衡量,換手率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②、下跌破位不需要成交量,是因為沒有人買。拋盤的見當下價位沒人買,就繼續往下面的價位打。量價的分析,是要結合市場心理才行,對股票的分析,如果脫離了市場心理,就是形而上學。

③、股價與成交量沒有必然的聯繫,我們應該是根據在某個價位,出現什麼樣的成交量,然後看能不能確定股價阻力最小的方向。

④、"成交量跟隨趨勢",是要根據K線的位置來看的,成交量與股價的趨勢是"背離-同步-背離-同步"的節奏。

⑤、成交量的遞增說明控盤較好,但該股票安不安全,還要看股價所處位置。暴增的原因很多,很多人都會找出很多原因的,記得有位大師說過,尋找原因和解釋市場是無意義的。量價理論基礎:"成交量跟隨趨勢"是道氏理論的前提之一。

美國的卡西迪研究員對此作出了深刻的研究。研究結論大概如下:在多頭市場中,成交量應當跟隨主要趨勢的發展而遞增,簡單的說,就是上漲放量;與主要趨勢向逆的成交量發展應該是遞減的,也就是說下跌縮量。所以在上漲過程中,當股價有了一定漲幅的時候,通常會回調一下,有時候是主力震倉,這時候,回調應該是縮量的。但是,大家特別要注意這個"但是",成交量的上漲特別要注意上漲的形態,要區分"遞增"與"暴增"的區別,因為,這個對後續趨勢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上面所說的"成交量跟隨趨勢"僅僅侷限於"遞增"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