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便無三國,他到底有多恐怖?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我不能否認,奉孝的人氣有相當部分緣自“場外因素”。從演義中把他當成曹家謀主重加渲染,到光榮三國志遊戲中的突出,再到三國殺、火鳳,甚至是親王小說的一再厚愛,都重重抬高了郭嘉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所以,這也成為某些“正史控”們重點攻訐的地方,他們的口頭禪是:

“一個軍師祭酒因為三國殺被捧到這麼高,真是太搞笑了。”

“郭嘉算什麼啊,歷史上給曹操出謀劃策的是二荀、賈詡,郭嘉的地位還不如程昱這些人好不好。”

應該怎麼看這種論調呢?打個比方,就像科比的球迷說:

“一個沒帶隊突破首輪的人因為35秒13分被捧到這麼高,真是太搞笑了。”

”艾弗森算什麼啊,那些年統治聯盟的是奧胖、鄧肯,艾弗森的歷史地位還不如帕克這些人好不好。”

這些話說的對不對呢?也許對。但它能不能說服別人呢?顯然不能。

不要忘了,張良最後在功臣排名中也只排六十二。

大家可以想一下,到底是郭嘉憑空被歷史之外的東西捧上了天,還是因為郭嘉具備某些令人激賞的特點,才被演義、遊戲一再鋪陳渲染這些特點?恐怕很難說全部是前者的原因吧。

所以,下面只說歷史上的郭嘉,不牽涉任何其他因素。

歷史上的郭嘉,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純粹。

做一個純粹的人,這誰都會說,但是要做到這一點,並不簡單。尤其對於曹操麾下的謀士團,終身做到這一點的,也就只有郭嘉一人而已。

和二荀一樣,郭嘉是潁川人,他從袁紹那裡跑回來後,就是被荀彧引薦給曹操的。在三國時期,潁川是個冠帶林立之地,除了荀家,還有陳家,鍾家……在曹操帳下,潁川的策士們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家族利益錯綜複雜,但是,這一切好像都和郭嘉無關,我們從未看到他牽扯到政事之中。

荀令君堪稱謙謙君子,把一生奉獻在政治之中,卻為高門利益與漢室去留終於與曹操交惡,仰藥而終,晚節不保。荀公達號為曹魏謀主,卻過於玲瓏剔透,面目模糊了,沒有人說他半句壞話,但除了同出潁川的鐘繇之外,也沒人能進入他的封閉的內心。他的叔叔荀彧在政治上遭到打擊時,史冊中也沒有記載他的隻言片語。

和二荀比起來,郭嘉的地位沒有那麼崇高,但作為一個人,他足夠簡單。這也許有點矛盾,謀士怎麼可能簡單?郭嘉的計謀的確精巧百出,但是,從史冊上的記載來看,他設計好像僅僅是為了計謀本身,而不摻雜政治、家門這些雜事。

在為人處事上,和八面玲瓏的二荀相比,郭嘉實在算不得成功。同出潁川的陳群都看他不慣,總是廷爭他生活不檢點,要知道,陳家是多麼深厚的一個家族啊。

有人猜測郭嘉的“不治行檢”包括男女作風方面的問題。這無法考證,但飲酒作樂,放浪形骸之類的,應該是題中應有之義。這可能過早地消耗了他的身體,對於此,他自己也有清醒的認識,生前,他常常把這樣一句話掛在嘴邊:“吾往南方,則不生還。”

可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起了另一個人,比他多活一年,終年四十歲的魏文帝曹丕曹子桓。

建安二十二年,鄴下大疫,建安七子中,尚存的六子有五人在這次席捲北方的大瘟疫中去世。與他們在東宮飲酒、浪遊的曹丕一個個送走他們。事後,他在給王朗的信裡寫道:

“疫癘數起,士人彫落,餘獨何人,能全其壽?”

這看上去不像是魏國的儲君這麼尊貴的人發出的喟嘆,但它確實出現在曹丕的信裡。這就是建安,人們朝生而暮死,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這是血色浪漫。僅憑這十六個字,曹丕就無愧於和父親、弟弟一起作為建安風骨的代言人。

不只是曹丕意識到了這一點,郭嘉也意識到了。甚至,不僅是他們,荀彧、荀攸、賈詡,還有很多人,全部都意識到了。但是,只有郭嘉選擇了一條獨特的道路來面對它。

在殘酷的時代面前,大多數人選擇的道路是節制。

荀彧在節制之外還抱著回到舊時代的夢,於是他被時代碾過。

賈詡徹底和這個時代妥協,“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不結高門”,於是以高齡壽終。

董昭、陳群們則足夠聰明地順著時代的潮流走,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至於後來的華歆、王朗們,都只是這個時代的附屬品罷了。

而郭嘉,與他們都不相同。他選擇了在這個時代裡真正燃燒自己,於是到了最後,他真正地躺在時代的洪流中,休息了。

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郭嘉在政治上向曹操提建議的記載,他的每條計謀,都完全出自純軍事方面的考慮。在這些人中間,他的智慧最為純淨,有的人說,做謀士要既謀國又謀身,二荀顯然踐行了此道。而郭嘉,謀身肯定是沒有的,就連謀國,也很難說有。有人說郭嘉不長於戰略,其實不是,他的長期預測都非常準確,只是他好像對長期的戰略規劃沒什麼興趣,僅僅像學霸做數學題一樣,拆解具體戰場上的一個個難題。

最瞭解郭嘉的,畢竟是曹操。回憶他的時候,曹操描述他,“見世事無所凝滯”。“無所凝滯”,就像山間流下的水一樣,該是多麼清澈的人,才當得起曹操這樣的評價啊。

清澈而有能力的人常常被人欣賞,因為他們能建立不朽的功業,又不會在這一過程中沾染汙濁的東西。從單純的楚霸王,到《心靈捕手》的男主角,一以貫之。郭嘉,也是他們中的一員。

於是,我們看到這個清澈的人在前三國的浪潮裡一次次燃燒著自己的智慧。

徵呂布時,曹操糧盡欲還,“嘉說太祖急攻之”,於是抓住了天下第一猛將。

孫策欲襲許,郭嘉說,“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小霸王死在了刺客手中。

官渡之前,十勝十敗之論振聾發聵,“袁曹虎爭,勢傾山海”,北方的兩大巨人的正面碰撞在郭嘉看來只不過是走向勝利的必經過程。

曹操想出擊在後方的劉備,又懼怕袁紹的反攻,郭嘉判斷道,“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一代梟雄望風而逃。

袁紹死,諸將請求急攻袁譚、袁尚,郭嘉說,“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最後,兩個人的首級擺在了曹操的案頭,盛極一時的袁家絕後。

最後,便是兵貴神速,千里襲破遼東。而自己,也燃燒殆盡了。

簡直如歷史老人的隱喻一般,郭嘉的死,緊隨著曹操的南征,正標誌著前三國的終結。那個充斥著飛揚的夢想,卻又填滿了鮮血與白骨的年代,一去不復返了。大家的家業做的越來越大,可是,他們卻變得越來越無趣。漢中王大人不會再和關羽、張飛睡一張床了,而郭奉孝的主公,魏王大人,則再也寫不出下一首《蒿里行》了。

下一撥能充分燃燒自己的人,是阮籍嵇康們,只不過,除了刑場與竹林,他們已沒有燃燒自己的舞臺了。不知道他們是否會想起,曾有一個軍師祭酒,以天下為舞臺,燃燒著自己的智慧與生命。

故軍祭酒郭嘉,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餘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踰越險塞,蕩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凶逆克殄,勳實由嘉。

再見,奉孝。


鄧小樂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他輔佐曹操白手起家,逐步掃滅北方諸侯,奠定曹魏基礎。有人說:“郭嘉不死,孔明不出”,還有人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那麼,郭嘉到底有多厲害、多恐怖?難道他能幫助曹操統一三國嗎?

郭嘉是三國時期的奇才,而這個奇才主要顯示在郭嘉的腦回路上。

我們拿一個經典案例來進行分析,那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在曹操完全掌控河北之後,面臨兩個情況,第一點就是直回許昌大本營,第二點就是繼續追擊將敵軍全部剿滅。而在這個時候,曹操的四大謀臣分別表示了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這其中有三位謀臣都表明曹操必須立刻回到許昌,否則整個曹魏政權將會有很大的危險,只有一個人表示反對他就是郭嘉,郭嘉認為既然已經掌控了河北,就一定要把事情做絕,不能夠給任何敵人以喘息時間,並且他建議曹操此刻必須立刻率領自己的全部軍隊前往內蒙的烏桓地區,並且在烏桓地區徹底擊潰袁氏家族。就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之下,曹操聽取了郭嘉的意見,徹底剿滅袁氏集團,鞏固了自己的大後方,平定了多年的隱患。

後來赤壁之戰戰敗,曹操說,如果郭嘉還活著的話, 斷然不會讓自己有這樣損失慘重的失敗,說明了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同時這話也是說給帳下謀士聽的!曹操此舉是在讓自己帳下謀士羞愧,埋怨沒人勸自己不要渡長江。

郭嘉獻計有一個特點,對敵人內部洞若觀火。孫劉聯盟的內部矛盾定然逃不過郭嘉的眼睛。基本上是能夠給曹操點明孫權和劉備面和心不和的本質,並以此為根據告訴曹操,只要放任一段時間,孫劉火拼可能極大。後來的歷史,已經證明了孫劉聯盟只要沒有共同的外敵,必然瓦解。

往往是在曹操陷入左右為難,並且無法看到未來發展前景的時候,郭嘉才會提出個人的建議,並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個人建議全都會被曹操所採納。而且郭嘉的腦回路非常奇特,他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很多情況之下是被所有謀臣和謀士所反對的。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郭嘉用實際行動表明了這句話有一定的理論實際操作性。

綜上。


一起聊歷史


三國時期有兩大謀士的死亡最令人嘆息,一個是劉備失法正,一個是曹操失郭嘉。如果劉備不失法正,也許不會有夷陵之敗。如果曹操不失郭嘉,也許不會有赤壁之敗。世人皆稱,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那麼郭嘉到底有多厲害呢?

郭嘉二十歲的時候意識到天下即將大亂,這正是他大顯身手的好機會,於是他投奔了四世三公的袁紹,並且得到袁紹的重用。但是隨著郭嘉在袁紹身邊待久了,就慢慢意識到袁紹並非明主,袁紹優柔寡斷,缺乏霸主應有的氣概,恐怕難成大事。郭嘉就這樣一人獨自離開袁紹,轉而投奔了曹操。

曹操與郭嘉可謂知己,他們相見如故,郭嘉對他這位新主子十分滿意,並且說到“曹操真可謂吾主”。此後郭嘉在曹操身邊的十一年裡,不斷獻謀獻策,讓曹操統一了北方成為最大的諸侯。

曹操與袁紹官渡對峙,又恐怕身後呂布偷襲自己,為這事頭痛不已。這時候郭嘉對曹操說:“應及早滅呂布,否則日後與袁紹大戰,呂布必偷襲,袁紹性格優柔寡斷,應趁袁紹沒反應過來迅速打敗呂布,在回過頭來對付袁紹”曹操聽從了郭嘉的意見,果然一切如郭嘉所說。

袁術稱帝,曹操號令天下諸侯討伐,這時候只有劉備只有願意去討伐,郭嘉聽說後急忙勸說不可讓劉備去討伐袁術,果然不出郭嘉所料,劉備後來佔據徐州並且與曹操為敵。

曹操為了打敗二袁,問郭嘉計策,郭嘉系統的分析了當前形勢,讓曹操撤軍,二袁必定會反目。曹操後來撤軍,二袁果然反目,就這樣曹操輕易的打敗了二袁,二袁一死一傷。

只可惜郭嘉性命不長,僅僅追隨了曹操十一年,便因病去世了,郭嘉一生計策從未出錯。郭嘉要是不死,曹操很有可能早早就統一了天下,沒有三國也是有可能的。

郭嘉去世後,曹操十分痛心,親自到其靈堂前大聲痛苦,曹操視郭嘉為知己,卻不曾想郭嘉如此短壽。


三農天下185


曾經網絡傳言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後來又有人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那麼,郭嘉真的有這麼神嗎?他在三國之中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呢?



首先說,郭嘉確實是頂級謀士,在曹操的眾多軍師中也非常出色,但僅限於非常出色,和荀彧、荀攸、賈詡、程昱等人不相上下,至於郭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或者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種把郭嘉捧成神的話真的是過頭了。

郭嘉確實很牛,但不足以左右三國走向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即今天的河南禹州。他在曹操帳下任軍師祭酒,是曹操集團前期重要的謀士。

最初,郭嘉投奔的是四世三公出身的袁本初。在袁老闆手下打工一段時間後,郭嘉覺得袁老闆不行,難成霸業,所以果斷辭職回家待業,這一待業就整整過了六年的時間。



公元196年,曹操手下有一個叫做戲志才的謀士去世。由於曹老闆對這個戲志才非常器重,他去世後,曹老闆好好的傷心了一陣。這時,曹老闆要求荀彧再推薦一位謀士,荀彧想到了郭嘉。

從這裡看,貌似可以說“戲志才不死、郭嘉不出”。不過,由於戲志才並沒有留下過多的事蹟,大部分人不會說這句話。

郭嘉見到曹老闆後共論天下大勢,談的非常投機。等到兩人探討完之後,曹老闆說郭嘉就是幫助自己成大業的人,而郭嘉也說曹老闆就是自己真正的主人。



此時,曹老闆一開心,立刻給了郭嘉一個軍師祭酒的官職。注意,這一年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此後11年,直到郭嘉去世的207年,他都沒有升過官。而和郭嘉同年投奔曹老闆的荀攸,在郭嘉去世的那年已經做到了中軍師、尚書令,比郭嘉高出了太多太多。

投靠曹老闆後,郭嘉屢獻奇謀。在曹老闆攻打呂布陷入僵局準備撤退時,郭嘉看出呂布已經離敗亡不遠,力主進攻,最終大獲全勝。

後來劉備從曹老闆手中逃跑,並且盤踞徐州。這時,曹老闆腹背受敵,準備先解決了劉備,但卻害怕攻打劉備的時候袁紹南下。不過,此時的郭嘉憑藉自己對袁紹的瞭解,推斷出袁紹不可能攻打許昌,從而讓曹老闆迅速出兵消滅劉備,以解決後顧之憂。曹老闆聽後,立刻出兵攻打劉備,果然大獲全勝。



到了官渡之戰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不過,這顯然不是具體的作戰方略,對曹軍根本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只能算是一個增強曹軍將領和士兵自信心的口號。

官渡之戰時,曹老闆的各大謀士紛紛獻計獻策,比如荀彧,成功預言袁紹手下許攸會叛變,顏良、文丑會被殺,並且力主和袁紹死扛到底。後來,荀攸果然出妙計斬顏良、誅文丑,而且還搶奪了袁紹大量軍用物資。賈詡也和荀攸力勸曹操信任許攸投降,並且極力勸說曹操偷襲袁紹烏巢糧草。

可以說,官渡之戰就是曹操眾多頂級謀士共同策劃的戰役,不過,具體到籌劃計謀時,此時的郭嘉卻好像全程隱身,存在感很低。

很多人說官渡之戰時,江東孫策準備奇襲許昌,聽到這個消息後,曹老闆非常害怕,但郭嘉卻說孫策遲早死於刺客之手,最終孫策果然死於刺客之手。但這種事只能算是歪打正著的巧合,畢竟這種未卜先知的能力只存在於神話故事中,所以這種事情根本不是郭嘉能力的體現。



後來北征烏桓,曹操很多的謀士反對,但郭嘉力主北上。曹操北征這件事,可以說是譭譽參半,這一戰確實是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但曹操北上時出現了各種險況,大雨阻塞道路,如果不是有田疇當嚮導,估計會無功而返,還會損失大量糧草器械。

郭嘉當時力主放棄輜重,輕裝前進,結果到了白狼山時,踏頓的數萬士兵已經發現曹老闆的蹤跡。此時,物資全部都在後方,裝備齊全的士兵很少,曹軍面臨非常危險的境地。如果不是張遼臨危受命,展現了極高的軍事才能,並且斬殺了踏頓,估計曹老闆必定陷入險境,損失慘重、無功而返。

事後,曹老闆對勸阻他出兵的謀士們都給予了重賞。至於給郭嘉賞賜了什麼,史書並沒有記載。



即便郭嘉在世,三國還會繼續

縱觀郭嘉一生,實際上他對曹操集團的戰略規劃基本沒有,根本沒有類似於諸葛亮給劉備《隆中對》一樣的戰略規劃圖,所以,郭嘉距離未出茅廬、先定三分的諸葛亮還是有一定距離的,根本沒有所謂的“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可能。我倒覺得這句話應該改成“臥龍將出,郭嘉必死”。

再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句話有兩種說法,把郭嘉捧成神的人認為郭嘉的能力足以協助曹操消滅劉備、孫權等人,統一三國。這個說法不用討論,郭嘉根本不是神,一人之力畢竟有限,根本無法改變歷史走向。

還有一種說法,說的是在赤壁之戰時,郭嘉如果活著,定然會識破孫劉火攻,幫助曹操成功南下。

這種說法靠不靠譜呢?



實際上,當時的曹操陣營大部分人認為孫權會被曹操一嚇唬,會乖乖的把劉備處死,然後投降,所以眾位將士們準備建功立業。而程昱卻說孫權極有可能和劉備聯合,共同抵抗曹軍南下。而且賈詡極力建議曹操先消化掉荊州,等荊州穩固之後再攻打東吳,一舉統一天下。

可是曹操不聽,執意南下。

這時有人說,如果郭嘉在世,力勸曹操停止進攻,一定會挽回敗局。

但這種情況真的會出現嗎?郭嘉會勸曹操止步荊州,還是南下根本無法判斷。而且即便是止步荊州,曹操一定會聽郭嘉的建議嗎?他手下那些急於建功立業的將軍們又會是什麼態度。



綜合來說,曹操南下伐吳實際上是整個集團內部的意志,並不是一個郭嘉就能改變的事情。就好比劉備伐吳,趙雲等人雖然極力反對,但支持伐吳的人實在是太多了,這時少數人的意志根本無法左右局勢的發展。

所以,郭嘉不死,三國依然會出現


我是越關


謀士郭嘉。

1、郭嘉是誰?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什麼意思?就是如果郭嘉不死的話,臥龍根本出不了江湖,臥龍不出,江湖上也就不會有諸葛亮的一系列神奇傳說了,因為郭嘉的謀略太厲害,壓著臥龍,所以臥龍一直憋屈的待在家裡,由此可見,郭嘉是多麼強大!

不囉嗦,來簡要了解一下郭嘉。郭嘉,河南禹州人,曹操身邊著名的參謀長,善謀略,可以英年早逝,年僅38歲。早年投奔袁紹,無奈話不投機,無奈回家蝸居,後經老鄉荀彧推薦,來到曹操身邊,大展宏圖,成就美名。再來說一下他的老鄉荀彧,荀彧,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他可是個厲害角色,只可惜僅僅活了50歲。


2、郭嘉的厲害。

說到郭嘉的厲害,不得不提呂布,呂布大家都知道,是個厲害角色,要不人們常說馬中赤兔人中呂布,可這個大英雄偏偏反了曹操,讓曹操甚是頭痛,調集大軍好一個打,卻怎麼也攻不下下鄴城,郭嘉一出馬,水淹下鄴城,輕鬆滅了呂布,去了曹操的一塊心病,讓曹操好生歡喜。話說劉皇叔落魄投奔曹操,郭嘉建議曹操軟禁了劉備,以絕後患,就像蔣介石軟禁張學良一樣,可是曹操楞衝大尾巴狼,不聽勸告,放走了劉備,這就為以後三國鼎立埋下了禍根,到以後,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日漸強大,曹操再想滅他已經無能為力了,再後來,諸葛亮借東風火燒赤壁,徹底澆滅了曹操一統江湖的念頭,如果當時曹操聽從了郭嘉的建議,那麼就不可能有後來的三分天下,如果郭嘉不是早早病逝,那麼也有可能幫助曹操重新崛起,只不過多費點時間罷了,所以說,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智者說歷史


郭嘉,字奉孝,東漢末人物。原是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毛澤東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讓毛澤東愛不釋手。新中國成立後,

他曾多次推薦高級幹部閱讀《郭嘉傳》,希望大家學習郭嘉的多謀善斷,學習曹操的善於用人,並進而提出要學會「多謀善斷」,「留有餘地」的工作方法。

“郭嘉是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智謀之士,他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毛澤東

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那麼郭嘉到底有多恐怖?

郭嘉少年時,就很有遠見,他斷定漢室江山將會大亂。當時,袁紹被稱為“天下英雄”,有著‘四世三公’的威望,

郭嘉一眼就看出袁紹不是能成大事之人,於是,他選擇退隱。

曹操器重的謀士戲志才去世後,荀彧便向曹操推薦了郭嘉。曹操十里相映將郭嘉接入帳中,共論天下大事,二人初次會面時的討論不亞於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

郭嘉對曹操的宏偉志向瞭如指掌,曹操以天下形式向郭嘉問計,郭嘉一番明晰透徹的分析道破要害,曹操感慨道:“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曹操實力比袁紹弱,擔心無法與袁紹抗衡,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

第一是“道勝”。袁紹作為世族軍閥,禮儀繁多而雜亂,為其形式所羈;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道高一籌。

第二是“義勝”。曹操“奉順以率天下”,順應歷史潮流,合乎道義。

第三是“治勝”。郭嘉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歷史和現實,認為漢末大亂是統治者“政失於寬”,而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御下;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是切合時要的。

第四是“度勝”。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戚子弟;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在氣度胸襟上勝過袁紹。

第五是“謀勝”。袁紹臨事無策,優柔寡斷;曹操機警果敢,“應變無窮”。

第六是“德勝”。袁紹沽名釣譽,喜受吹捧,“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曹操以誠待士;“不為虛美”,講究實用,刑賞必諾,“與有功者無所吝”,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的士人“皆願為用”。

第七是“仁勝”。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飢餓,恤念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

第八是“明勝”。袁紹惑於讒言,而曹操則明辨是非,“御下以道,浸潤不行”。

第九是“文勝”。袁紹是非不分,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袁紹用兵“好為虛勢,不知兵要”,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郭嘉為曹操總結“十勝”中包含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各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是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

劉備為呂布所破依附於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後患。郭嘉認為劉備有英雄的名聲,殺劉備會揹負殺賢士的惡名,不過,劉備得人心,又有關羽,張飛跟隨。於是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

建議將劉備軟禁,曹操愛惜人才又看重關羽,想收服劉備為己用,反而對劉備更親近。

袁術北投袁紹,劉備藉機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郭嘉恰好不在,曹操就同意劉備的請求。待郭嘉於程昱回來,得知此事後一起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此時,劉備已走,奪取了下邳,舉兵對抗曹操,曹操悔恨不聽郭嘉之言。

曹操攻打呂布時。圍困下邳大半年,呂布堅守不出。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此時,郭嘉看出勝機。提出“

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按郭嘉計策執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攻克了下邳,擒殺了呂布。

郭嘉預測說:“孫策剛剛吞併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些英雄豪傑,他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於防備,雖然他擁有百萬之眾,卻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麼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他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在我看來,孫策必定要死於刺客之手。”孫策到了江邊,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或許是巧合,但也不得不佩服郭嘉神機妙算。

官渡之戰後,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二袁。郭嘉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

他向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後擊之,一舉可定也。

郭嘉建議曹操假裝向南攻擊劉表,以待其變。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消息就已傳來。

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郭嘉提出的妙計,讓這一仗贏得既輕鬆又順利。

袁尚、袁熙逃入烏桓。曹軍諸將都認為: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麼變數怎麼辦?當時,劉備依附荊州劉表數年,眾人都擔心遠征烏桓,劉備會挑撥劉表偷襲許昌。

此時,郭嘉提出不同意見:“明公你儘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

郭嘉又詳細地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胡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他們一定幫忙,遲早是隱患。現在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動,我們的後方就不安穩了。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後患了。” 郭嘉的觀點一針見血,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進兵柳城。

曹操軍到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度太慢,又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潛力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這一戰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

曹操假裝撤軍,暗中卻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在田疇的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的背後。烏桓首領蹋頓和袁尚、袁熙只好率軍倉促應戰。結果,蹋頓被斬,曹軍俘虜了20餘萬人

。袁尚、袁熙只好投奔了遼東的公孫康。同年秋天,遼東太守公孫康帶著袁尚的首級前來投降。

曹操按郭嘉的計策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因水土不服,氣候惡劣,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曹操敗於赤壁之戰,嘆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故而郭嘉不死,赤壁之戰未必會輸,赤壁之戰不輸,就不可能有後來“三足鼎立”的局面。可見,郭嘉能力之強,以及曹操對他十分的依賴。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割據一隅,虎爭天下。郭嘉對各路諸侯的性格瞭然於心,對他們心理的狀態判斷準確。在郭嘉的謀劃下,為曹操打下了很深厚的基礎,讓曹操成了最強大的諸侯。對於郭嘉的軍事才能,曹操有著很高的評價。38歲的郭嘉去世,第二年諸葛亮才出山。便有一說法“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小編寄語:我是心恬澹,喜歡我的小夥伴,關注加留言,大家一起探討歷史的真相。】


心恬澹


郭嘉不死無三國!

這隻能算是一個假設,並且只能是學術範圍內的假設!

在戰略上並不成立!

那麼原因何在呢?各位請看:

郭嘉VS 諸葛孔明

郭嘉之戰力:

1,十勝十敗論,曹操想討伐袁紹,但是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這套理論不僅振作了曹軍將士的鬥志,更幫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

2,驅虎吞狼”,就是離間呂布和劉備,令他們反目成仇。結果是他成功了,呂布奪取了劉備的徐州,劉備走投無路只好暫且歸依曹操。後來下邳一戰也是郭嘉提出的建議打破了僵局,令曹操攻破城門,斬殺了呂布。

3,官渡之戰是三國的三大戰役之一,這場戰役尤其體現了郭嘉的重要性。他的十勝十敗論(也有說荀彧)讓曹操徹底下定攻袁決心。

4,他準確預知到孫策死於刺客!

5,判定袁紹的兩個兒子滅亡於內鬥。

6,曹操對郭嘉的評價:“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曾“欲以後事屬之”。

諸葛孔明之戰力:

1,“隆中對”判定三國鼎立之局勢,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

2,火燒新野、火燒博望,阻曹軍連勝勢頭!

3,赤壁鏖兵,聯吳破曹!

4,以退為進,巧借荊州,使劉氏天下終有寸土!

5,謀取西川,奠定三國鼎立局勢!

6,劉備對諸葛亮的評價:“孤之有孔明,猶魚之得水也!”並在臨終託孤!

諸位看到這裡應該得出正確的結論了,第一,郭嘉沒有諸葛亮的洞察力強,因為郭嘉在投奔曹操之前,見袁氏勢大曾投之,後對其失去信心才投曹操。而諸葛亮從一開始就看好劉備,並且運作出一個躬耕於隆上,三顧茅廬的局,在劉備最最需要他的時候方才出場!這也是讓世人誤以為“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其實這只是巧合,郭嘉正好這一年病死!第二,郭嘉謀略不及諸葛亮,因為郭嘉擅長計將安出,就是面對局勢提出最優的解決方案,如劉備投奔曹操後,郭嘉建議軟禁之,後來曹操讓劉備攔擊袁氏,郭嘉又建議曹操不能放走劉備,但是已晚了!而諸葛亮都是謀而後動,就是說每一件事還沒有發生,他就已經算到了結局,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都是胸有成竹,運籌帷幄之中!

所以說“郭嘉不死無三國”就是個偽命題,諸葛亮已算定,郭嘉不死,一般的小計策對曹操沒有用,也不過多費點腦細胞罷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大不了往後推遲個十天半個月的!





帶你望天涯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俺本著聽老人言,不吃虧的原則,這幾天捧著一本三國瞅。畢竟老人家都說了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嗎?俺已經快老頭子了,乘著小娃娃們還叫俺叔叔的時候,回味一下三國。

這不剛瞅到郭嘉走了,回頭咱就刷到了這題目,巧了!這不答都不行啊!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說了:“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話是不是有點高了?”

您這說的,這話還真不高,咋說呢?決定有無三國最關鍵的一個點是赤壁之戰。當年曹操如果能在這場戰役中一舉擊敗孫劉聯軍,那麼咱大華夏的地頭上,將會少一部精彩紛呈的三國時代。

最後一統天下的必然是曹操,這一準沒跑。

江南那塊也沒啥捯飭的,少則一年,多則三年,這地也就平了,這天下穩穩的就是曹操的天下。

可結果呢?這一戰大敗,三國成型,長江南岸這塊為孫劉提供了壯大的土壤,曹操對他們也奈何不得。

那麼郭嘉這人能不能幫子曹操一舉擊敗孫劉聯軍呢?

畢竟歷史不能假設,咱只能從一些過去的細節當中去分析分析。

分析

郭嘉這人謀略當然是有的,但他有一項能力卻比謀略更加的厲害,那就是揣摩人心的能力。

話說曹操的謀士那叫個多,卻只有一個郭嘉和曹操成為了朋友。

當年曹操出行,如果郭嘉隨同,那麼二人必定同車,吃頓飯,一個大勺擱那鼎裡邊舀食吃,一個席子倆人一起坐,小心眼的曹操壓根就不嫌棄。

您換個人上去,曹操不拿大腳丫子踹你,都會拿白眼皮字瞅你,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您以為這只是說說而已?

郭嘉擱曹操這裡就能做到這一步,偏愛那就自不必說了。

咱說人無完人,郭嘉這人不拘常理,而曹操這人乾點啥事那叫個嚴格,擱現在那叫紀律嚴密。

所以郭嘉這人時常就有人告他,太過不檢點,當年有一位紀檢官員,叫陳群的為這事大張旗鼓的跑曹操那裡告了他一狀。

而曹操作為典範把陳群這頓誇,誇完之後,郭嘉啥事沒有該幹嘛幹嘛,一點影響都沒有。

所以從這裡,咱就不難發現曹操對郭嘉的信任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一旦遇到曹操發火十匹馬都拉不回來的局面,你讓郭嘉試試,這逆耳的話估計就能聽進去。

那麼大傢伙說郭嘉不死,再無三國,這一點很重要。

那麼他的謀略如何呢?

咱剛剛不是說了嗎?郭嘉這人揣摩人心的能力比謀略更勝一籌。

咱說幾件事,大傢伙聽聽,就能明白!

當年郭嘉其實最先投靠的是袁紹,畢竟當年袁紹那舞臺是最大的。可郭嘉到了那,也就是十幾天的功夫,就給袁紹下了斷語:“這人喜歡謀劃這很好,但沒有一點決斷之能,拯救國家於危難,建立稱王稱霸的大業,這種事擱他身上,就一個字難!”

回頭郭嘉就走了,這時間點上郭嘉才二十一歲。

事後證明郭嘉說的話都應驗了。

而郭嘉這一走,擱家裡邊一呆就是六年

這不後來曹操的一個重要謀士戲志才去世了,曹操連個出謀劃策的人都沒有了,這就寫信給荀彧,讓他給自己再弄一個謀士。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這事為嘛要找荀彧?”

這您就不知道了吧,戲志才就是荀彧舉薦的,事實證明荀彧的眼光沒有錯,所以曹操回頭又找人家去了。

那麼經過荀彧的舉薦,曹操和郭嘉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倆人一交談,您還別說,郭嘉的路子挺合曹操的口味,兩人一度表示相見恨晚啊!

郭嘉找到了明主,曹操找到了好謀士,得咧,從此之後倆人算是綁到了一輛戰車上了。郭嘉做了曹操的軍事祭酒。

後來曹操打張繡,結果被人家張繡打了個稀里嘩啦,袁紹得到了信,特意給曹操去了一封信。

瞅瞅你那德性,連個張繡都打不了,還爭霸天下,要點臉好不啦。

嘚不嘚,嘚不嘚,這頓數落。

把個曹操氣的夠嗆,有心提兵要弄袁紹,但一想自己的體量和袁紹的體量,這就打算忍個肚疼,算了。

結果郭嘉就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說明袁紹十個必敗的理由,以及曹操十個必勝的理由。

這頓氣打的,一下子就把曹操的信心鼓舞了起來,而且曹操一幫子將士聽了也覺太有道理,一傢伙就擰成一股繩子,要弄死袁紹。

後來,咱劉皇叔到處溜達,也沒個根據地,加上又被呂布給整趴下了,這沒地可去了,這不就跑到曹操這裡做客。

瞅著劉皇叔,當時就有謀士提議要把劉皇叔給整死,郭嘉就提議這劉皇叔瞅著挺狼狽,但人家的英雄有名啊,他在窮途末路的時候找你,你一傢伙把人家乾死了,這就是殺賢士的惡名,所有人都會質疑你,將士和智者都會遠你而去。

事實確實如此,可後來郭嘉又提了一個更加險惡的主意,說這劉皇叔雖然現在落魄,但他有萬人敵的關羽和張飛輔佐,現在已經得了人心,那麼相信用不了多久就會居人之上了,不如直接軟禁起來算了。

結果後面的意見曹操沒搭理。

說道這裡,大傢伙就知道了郭嘉瞅人那可真的是很準啊!當時曹操真要是把劉皇叔給軟禁了,打這起就沒啥三國了。

後來,曹操提大兵去和呂布掰手腕,大傢伙都知道呂布這人勇到是勇,但沒智,一傢伙就把呂布給逼到了下邳。

咱說呂布不愧是勇猛,曹操擱這裡一呆就是大半年,愣是沒有拿下下邳。曹操瞅著士兵都打疲了,這就有心想要退了。

可郭嘉卻瞅出了機會:“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敗亡就在眼前了”

郭嘉又給曹操打氣,讓他下大力氣再弄一次,於是曹操又按照郭嘉的想法,一邊攻城,一邊可就開始決堤準備水淹下邳。沒跑,呂布直接就被擒殺了。

這不後來,劉皇叔呆在曹操這裡,瞅著郭嘉的樣子,感覺這不是個善茬,就等著郭嘉不在曹操的身邊,跑到曹操眼跟前要趁著袁術投靠袁紹的時機,要去攔截。

曹操一聽用別人的手,去辦自己的事,這挺好的。

結果放跑了劉皇叔,回頭劉皇叔就把下邳給拿下,和曹操對著幹。

這事讓曹操面對郭嘉的時候,弄了個大紅臉。

再後來,曹操被袁紹和劉皇叔夾在當中間。曹操就有心先把這連腳跟子都沒有站穩的劉皇叔消滅在徐州,但他又怕袁紹趁自己不再,弄了自己的許都。

這弄了個左右為難,於是他又去諮詢郭嘉。

“這還用問!當然是直接弄劉皇叔,這人腳跟子都沒站穩當,滅他容易,三兩下的功夫。那袁紹壓根就是個優柔寡斷的人,您這弄劉皇叔的時候,他一準猶豫,當他想明白了,咱早就把劉皇叔滅的啥也不剩了。”

得咧,曹操得到了這麼一個保證,直接提兵就去幹劉皇叔,這傢伙把劉皇叔給坑的不要不要的,還沒怎麼打就跑了。

劉皇叔的老婆也丟了,兄弟關羽也讓曹操給拿了。整個戰局和郭嘉預料的一樣,袁紹壓根就沒啥反應,劉皇叔就這麼撂挑子了。

他還預演孫策雖然擁兵百萬,但他必死於刺客之手,因為他吞下遼東,所誅殺的都是英雄豪傑。

確實後來的孫策就死於刺客之手。

接著是曹操打敗袁紹,一般人在這個時候一定會繼續追擊袁紹剩下的倆兒子,而且一幫子謀士都是這麼建議的,唯獨郭嘉不贊成。

“費那勁幹嘛?咱不動他,這倆兄弟自己個就能打起來,咱要動他,他們反而會抱成一團。”

曹操表示同意,這不,曹操帶著大兵剛剛回到許昌,這倆兄弟就鬧彆扭了,曹操立馬又帶著大兵殺了回來,這倆兄弟被曹操逐個擊破,一個領了便當,一個跑的那叫個歡快。

這一仗打的輕輕鬆鬆,曹操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在204年曹操就將郭嘉封為洧陽亭侯。

所以說了這麼多,大家可以看出來,第一曹操很信任郭嘉,第二郭嘉對人心的揣摩很好,第三郭嘉的謀略很棒。

那麼在赤壁之戰曹操犯了好幾個錯誤,如果郭嘉在的話,他必然會指出來,其結果就是曹操必然會接受。

所以這就有人說郭嘉不死,再無三國。這話是這麼來的。但歷史就是歷史,他是不能改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是,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尼山布衣認為,郭嘉不死便無三國的論調可以休矣。

三國的歷史是一個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它的時間只有短短的96年,在華夏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在這短短的不足百年的時間裡,卻給後人、給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郭嘉不死便無三國”這種論調近期比較火爆。但尼山布衣認為,郭嘉不死便無三國的論調可以休矣,因為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英雄人物、著名謀士等雖然對歷史的進程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歸根結底,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

首先,從郭嘉所處的歷史背景來看,郭嘉所處的時代是東漢末年,農民與地主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張角、張梁領導的黃巾起義遍佈全國,封建軍閥勢力割據一方,戰爭頻仍,人民日不聊生,東漢政權搖搖欲墜。正是農民起義,給了曹操等軍閥割據勢力發展壯大的機遇。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篇中就開宗明義的點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尼山布衣理解,這句話閃爍著樸素的唯物主義光芒。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先後擊敗呂布、袁術、袁紹、馬超等地方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成為割據一方的地方實力派。在這一過程中,郭嘉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給曹操出謀劃策,獻出了很多“金點子”,如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此戰歷史上非常有名,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擔心無法與袁紹抗衡,郭嘉提出了“十勝論”: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郭嘉的作用只不過是為曹操統一北方加速了進程而已。真正為曹操提供這一歷史機遇的是農民起義,沒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就沒有東漢政權號召天下諸侯發展自己的武裝進都護駕,曹操正是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才發展壯大了自己的武裝。可見,人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

其次,從內因上看,東漢統治集團政治腐敗、官吏貪汙、商人兼併、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爭權奪利,導致民不聊生、走投無路,才有了農民起義的發生和東漢政權的垮臺。東漢政權的垮臺,其結果必然導致了分裂局面的形成。試想,一個政權的垮臺是種種因素疊加的結果,並不是哪一個人就左右了的,即使郭嘉再有能力,再有謀略,也不可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更不可能更改歷史的進程。

最後,假設郭嘉不死,曹操真的就能打敗劉備、孫權,而統一全國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就要從赤壁之戰談起。赤壁之戰,是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關鍵一戰,從軍事實力上看,曹操實力明顯強於孫、劉兩家聯軍的實力,但戰爭的勝負並不僅僅是看軍事實力,這種畢其功於一役的戰役,它是政治、軍事、經濟等綜合國力的大比拼,而軍事實力是最關鍵的。古代戰爭是冷兵器時代,還要看雙方的經濟水平、人口數、國土面積縱深、人心向背、地形地勢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曹操遠道而來,兵士多北方人,水土不服,多患有瘟疫,軍隊士氣不高,又不習水戰,影響了戰鬥力,本身就犯了兵家大忌,又有馬超、韓遂的關西軍一直是曹操的後患。反觀孫劉聯軍,此次是置之死地而後生,軍民士氣高昂,又多南方兵士,熟悉水戰,無後顧之憂。孫權佔據的江東,已歷三世,民心已歸順,有人和之利;土地肥沃,又有長江天險的地勢之利;再加上東南風相助的天時之便,為火燒曹軍提供了條件。所以,曹操最終兵敗赤壁也是歷史的必然,縱有郭嘉在,也不會改變戰爭的結局。

總之,戰爭的結果不是一個人所能最終決定的,歷史也不是某一個英雄人物創造的,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郭嘉不死便無三國的論調可以休矣。


尼山布衣


我認為郭嘉是比肩諸葛亮的,諸葛亮一出山,劉備就時來運轉,從寄人籬下開始走向成功。而郭嘉在曹魏的作用不比諸葛亮低,遺憾的只是他英年早逝。

當年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就痛哭說如果有郭嘉在,他怎麼會淪落如此地步。甚至在郭嘉生前曹操曾經多次講過,在自己百年以後要把國家大事託付給郭嘉。偉人毛澤東也評價郭嘉“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


郭嘉是曹操最重要的謀士

郭嘉在少年時期就有一個綽號叫“小太公”,因為當時有一個外地來的術士見到郭嘉大為驚歎,稱其姜子牙轉世。確實,郭嘉雖然壽命沒比得上姜子牙,但是智力卻毫不相讓。

少年長成後,郭嘉在好友田豐等人的鼓動下,投奔到袁紹帳下。袁紹稱他為“天下英雄”,極為敬重,以厚禮相待。但是不過百日,郭嘉就棄袁紹而去,因為他看出袁紹非成大事之人。袁紹此刻正是最得意的時候,郭嘉竟然有氣魄抄了袁紹的魷魚。

此時的郭嘉,只有21歲。

你要說郭嘉是有更好的下家了,那也不是,不然他也不會閒賦在家六年之久。時間一晃到了公元196年,此時曹操最為器重的謀士戲志才去世,曹操傷心歸傷心,但是事業還是要搞下去,所以他就讓荀彧推薦新的人才。

於是,荀彧就將他的好友也就是郭嘉介紹了過來。曹操那傢伙十里相迎把郭嘉接到帳下,共謀天下大事。


當曹操就天下形勢詢問郭嘉時,郭嘉建議曹操趁袁紹和公孫瓚相鬥時先消滅呂布,這樣既可以消除隱患,又可以增強自身實力。

曹操又問郭嘉,身為謀士,什麼才是最關鍵的素質。郭嘉回答他,戰爭和下棋一樣,沒有一場戰爭是預先部署好的,熟讀兵書只是入門,臨時應變的能力才是關鍵的。曹操聽後感慨:“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從此,郭嘉就成為了曹操的軍事祭酒,也就是參謀軍事之官。

這一年,郭嘉26歲。

郭嘉身為祭酒,屢建奇功

197年,當曹操擔心自己幹不過袁紹時,郭嘉提出了“十勝十敗”說。他一連舉出十個理由,證明曹操有十勝,袁紹有十敗。進而幫助曹操擬定了作戰目標。

198年9月,曹操圍困呂布於下邳時,呂布堅守不出,曹操見久攻不下,就起了退意。郭嘉卻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於敗亡”,並建議曹操一面猛攻城池。一面決堤水淹下邳。果然曹軍在12月攻進下邳,呂布也被擒殺。

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曹操擔心劉備在背後捅刀子,郭嘉就建議袁紹優柔寡斷,不會迅速做出反應,此時只要迅速出立立足未穩的劉備即可,然後再會師應對袁紹。於是曹操舉兵東征,大敗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以及關羽,而袁紹並沒做出反應。

203年,袁紹在官渡之戰大敗而歸,不久病逝。曹操趁機追擊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勝。就在所有人都主張繼續追擊的時候,郭嘉提出反對意見。他建議曹操回軍佯攻劉表:

“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雖是長子,但袁紹更喜歡袁尚。袁紹一直為傳位給哪個而猶豫,以至於在撒手人寰之際才草草決定讓二子袁尚接位,長子袁譚對此一直心存不滿。如果我們攻打,他們一定會聯合抗擊。如果暫緩用兵,他們一定會發生內訌。”

果然,曹操剛回到許昌,就接到了袁軍發生內訌的消息。曹操趁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分之擊破。

207年,袁尚逃亡烏桓,也就是現在的遼寧錦州一帶。當時曹軍將士都認為不應該再繼續追擊袁尚,以防劉備和劉表襲擊許昌。這時,郭嘉又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劉備就算想要襲擊許昌,劉表也不會同意的,劉表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而且袁家對胡人有恩,難保胡人不會幫助袁尚,留著終究是隱患,所以主張曹操安心去遠征烏桓。



當曹軍在白狼山奇襲烏桓主力,俘虜了20萬人後,郭嘉建議曹操留下輜重,輕兵追擊袁尚。後來當曹軍突然出現在烏桓首領踏頓王背後時,烏桓大亂,提頓王也被殺死。同年秋天,逃亡遼東的袁紹被太守公孫康殺死,首級送給曹操。

也是就這一年,體弱多病的郭嘉因為水土不服加上日夜急行、操勞過度,患病去世。也就是這一年,諸葛亮正式出山。

第二年,曹操哀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