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

手機用戶57793464129


        19世紀末,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歐洲霸權和分割世界的矛盾中,逐漸形成了兩個敵對的同盟集團,即“德、奧、意同盟”和“法俄同盟”,雙方形成了一種恐怖平衡。

      進入20世紀初期,日益強大的德國不再滿足於現狀,要求重新劃分勢力範圍,嚴重威脅到了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既得利益。

       德國在亞洲、北非等地區,與英國的矛盾也越來越大,甚至在海上也試圖挑戰英國的霸主地位。英國人不得已,只能放棄自己引以為傲的傳統——“光榮孤立”政策,被動地開始調整對外關係。1902年,英國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希望假借小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亞洲的競爭對手沙俄和德國的實力。與此同時,英國也在歐洲大陸緩和它與法國的關係,就算是“抱團取暖”吧。

         而在法國方面,雖然長期與英國不睦,但此刻,自己的盟友俄國竟然沒羞沒臊的在“日俄戰爭”中敗給了小日本,自身實力嚴重削弱,根本無法在法國在與德國的對抗中給予強有力的支持。    

        在這種背景之下,英法這兩個“資本主義老鬼”逐漸走向同盟關係。到1907年8月時,英俄兩國也簽訂同盟協定,標誌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至此!以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和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的正式形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做好了前期的組織準備。人員就位,可以開打啦!

        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部,扼守著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海峽,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法國長期控制著摩洛哥這個國家,在摩洛哥處於一種“特殊地位”。

        在1905年初時,摩洛哥發生動亂,引起了法國極大地擔憂。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又選在這樣一個敏感時期訪問摩洛哥的丹吉爾港,發表挑釁性的公開演說,提出要維護摩洛哥的“主權和獨立”,指責法國違反了馬德里公約(1880年簽訂),並以戰爭相威脅。

        最後,各方勢力形成妥協,決定共同承認摩洛哥“獨立”,但它的財政要由國際共同監管,警察組織由法國和西班牙分別負責,共同“協助”摩洛哥的治安,這就等於基本承認了法國對摩洛哥的實際控制,限制了德國的野心。

        1911年4月,摩洛哥國內爆發了反對殖民統治的起義。法國以恢復“秩序”和保護僑民為由,迅速出兵,企圖武力鎮壓。德國人一看機會來了,當然不容許法國獨佔摩洛哥,也開始出兵摩洛哥,德法戰爭迫在眉睫,一觸即發。最後關頭,雙方勉強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的保護國和勢力範圍,法國則把法屬剛果的一部分割給德國人作為“補償”。

         1914年6月12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同德皇威廉二世舉行會談,為發動戰爭預先確定基本的方針和路線。他們一致認為,此時的俄國國內困難較大,根本無力插手巴爾幹局勢,可以先從此處下手。

       1914年6月28日是塞爾維亞國慶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來到薩拉熱窩招搖過市,被當地的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槍殺。年僅19歲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婦連開數槍,兩人當場就雙雙斃命,普林西普本人也直接被捕。

       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刺身亡後,奧匈帝國極為震怒,立即向塞爾維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毫不避諱的進行戰爭威脅,內容如下:

一、查封任何能引起對奧匈帝國以及皇室憎恨和藐視的一切刊物。

二、馬上取締一切民族自衛組織,並取締其他參與反奧匈宣傳的所有組織。

三、立刻從教育團體和教學教材中,刪除任何可能會煽動反奧匈宣傳的內容。

四、罷黜軍部或行政部門中被指進行反奧匈宣傳的官員,而此等官員的名單由奧匈帝國提供,塞爾維亞遵照執行即可。

五、塞爾維亞需接受奧匈帝國相關部門的領導,在國內鎮壓企圖顛覆奧匈帝國領土完整的所有活動。

六、在奧匈帝國有關部門的指示下,塞爾維亞採取法律措施,嚴厲懲罰策劃和執行6月28日刺殺事件的所有人。

七、立刻逮捕經奧匈帝國初步調查所顯示的兩名相關人士。

八、保持兩國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內的軍火走私。

九、向奧匈帝國解釋對其懷有敵意,在塞爾維亞境內或境外的塞爾維亞高級官員之言論。

十、馬上採取以上措施,並立即告知奧匈帝國。

       被逼無奈的塞爾維亞幾乎接受了奧匈帝國提出的所有條件,但並沒有換來期待中的和平。

         奧匈帝國發出最後通牒之後,俄國人不幹了。畢竟是戰鬥的民族嘛,心說,在我地盤這兒你就得聽我的!塞爾維亞歸我,你動就不行。正式通知奧匈帝國,你如果入侵塞爾維亞,俄國絕對不會置之不理。不信!你試試?

好,試試就試試!7月28日,在德國的支持下,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

        7月29日,英國外交大臣格雷召見德國大使,代表英國政府明確表態,如果衝突僅僅只限於俄奧之間,英國可以保持中立,繼續執行孤立主義;如果德國和法國也捲入其中,那麼局勢立刻就會發生變化,英國政府將不得不參戰。

        德皇威廉二世在最終獲知英國的參戰意圖之後,曾打算懸崖勒馬,勸告奧匈帝國接受英國人調停,先從塞爾維亞撈點利益再說。可是,奧匈帝國太猴急了,軍隊都已經開進塞爾維亞境內了。事情到了這一步,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戰爭迅速爆發後,俄法兩國站在塞爾維亞的一邊,立即進行戰爭的全國總動員,積極抽調兵馬。

        7月31日,德國向俄國和法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他們立即停止軍事總動員,遭到兩國的斷然拒絕。當天,德國就向俄國宣戰。8月3日,德國又對法國宣戰。

         8月4日,德國悍然撕毀了“保證比利時永久中立”的條約,侵入比利時境內。英國在獲知德國入侵比利時之後,要求德國無條件尊重比利時中立的協定。但德國人竟然聲稱:"國際條約不過就是一張廢紙。"

        就這樣,英國人以德國破壞“比利時中立”為藉口,對德國進行宣戰。短短的一週時間內,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在一陣陣戰爭的叫囂聲中紛紛粉墨登場,各懷鬼胎的捲入到一場非正義的戰爭當中。

       可嘆!這場幾乎都是“狗咬狗”的戰爭,牽涉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億人口,超過6500萬人參戰,有2000萬人死亡,另有2000萬人受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了!

回答完畢。









文史不假


1914年6月28日,當人們在薩拉熱窩街頭迎接來此視察的奧匈帝國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婦的時候,突然一名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塞爾維亞恐怖組織“黑手黨”的波斯尼亞學生)掏出手槍對著大公夫婦連開數槍,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婦倒在了血泊之中。

奧匈帝國在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爾維亞,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附圖,斐迪南大公夫婦遇刺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後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7月28日爆發到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結束,歷時整整4年多,先後有30多個國家捲入戰爭,超過15億人口被波及;戰爭期間,有1000萬人死於戰場,受傷約2000萬人,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此外,歐洲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被嚴重削弱,在歐洲之外的美國和日本實力大增,戰後不平等的分贓和約更是導致了日後的二戰。

附圖,1917年4月6日,美國與德國斷交

更重要的是,一場世界大戰導致四個帝國終結:奧匈帝國徹底解體,形成了匈牙利、奧地利等民族國家;延續600多年的奧斯曼帝國就此終結,只剩下核心部分土耳其;德意志帝國消失,德國失去了1/8領土以及全部的海外殖民地;俄羅斯帝國被革命推翻,繼而形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場如此慘烈的戰爭呢?

1.新興列強與老牌列強之間的矛盾,這是根本原因。

經過歐洲老牌列強幾百年的瓜分,到20世紀初期的時候,這個世界的陽光下已經沒有一寸多餘的土地了,那些新近崛起的德國、美國、日本也需要殖民地, 該則麼辦?美國有南美的後花園,日本有心心念唸的亞洲大陸, 那麼德國呢?處在強敵環伺下的歐洲的德國該則麼辦呢?德國也需要給未來的德國人留下一點陽光下的土地。

附圖,1898年的世界

說到底,第一次世界大戰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產物,是西方几百年殖民擴張的必然結果。老牌的殖民國家佔有龐大的殖民地,就比如大英帝國,在它極盛時期的殖民地約佔全世界領土面積的1/4,人口也約佔全球人口的1/4,法國在非洲也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就連弱小的荷蘭、比利時等都擁有一片資源豐富的後花園。但後起的德國除了在非洲撿了一點貧瘠的爛地以及在亞洲舔了一些別人留下的湯汁,其餘的什麼都沒有,你說這德國人能不眼紅嗎?

附圖,世界殖民地化的過程

英國人憑藉龐大的殖民地壟斷了原材料市場,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美國有龐大的內需市場,而德國和日本的國內市場已經發展到極致,無論是利益需求還是爭霸需要,他們都不得不走向擴張的道路。

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後,罷免了持謹慎外交的老首相俾斯麥,雄心勃勃的德皇毫不掩飾自己的擴張政策,他公然宣稱“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盤”並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與“日不落帝國”之間的衝突加劇,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又給原本就矛盾重重的德法關係加了一把火。

2.民族主義的興起

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

伴隨著雙方矛盾的加深的還有歐洲愈演愈烈的極端民族主義。自15世紀以來,波斯尼亞一直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但卻居住著許多塞爾維亞人。19世紀後,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塞爾維亞逐漸取得獨立;1875年,奧斯曼帝國的波斯尼亞省發生內亂,奧匈帝國則趁機佔領波斯尼亞;1908年,奧匈帝國正式吞併波斯尼亞,這引起塞爾維亞人強烈的仇奧情緒。

刺殺奧匈帝國皇太子就是塞爾維亞極端民族主義者所為,在泛斯拉夫主義和泛日耳曼主義的敵對結盟關係以及種種集體協定防禦條約的背景下,歐洲列強紛紛加入戰爭。雖然這只是戰爭的一個藉口,但一戰中這種民族主義大大加深了戰爭的慘烈程度,各國紛紛進入總體戰。

附圖,德國(藍色)和奧匈(紅色)組成的德奧同盟

德意志與法國

在十九世紀中葉的時候,德意志地區仍是由十數個邦國組成的“日耳曼邦聯”,逐漸強大起來的普魯士為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與奧地利、法國等進行了常年的戰爭。1870年,德意志帝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法皇拿破崙三世也被俘,大獲全勝的普魯士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國家——德意志帝國。

戰敗後的法國簽下了異常苛刻的《法蘭克福條約》,條約中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更讓法國人無法接受的是德帝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這大大羞辱了法國,因此戰後的法國復仇主義盛行。

附圖,普魯士的鐵十字勳章

奧匈帝國與沙皇俄國

進入19世紀後半期,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統治逐漸崩潰,以斯拉夫人老大哥自居的沙皇俄國積極介入巴爾幹半島事務。1878年的柏林會議使得巴爾幹半島上的多個民族取得獨立,這些民族主義國家很快就大打出手;奧匈和俄羅斯的友好關係也破裂,這是因為柏林會議中親俄的保加利亞版圖大大被削小,而奧匈帝國則取得黑塞哥維那、波斯尼亞,為了遏制奧匈的在巴爾幹的擴張俄羅斯選擇支持塞爾維亞,此後兩國圍繞巴爾幹問題衝突加劇。

附圖,1878年,柏林會議

3.軍事同盟

進入20世紀,國際秩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德國實現統一,開始對外擴張;奧斯曼帝國衰退,巴爾幹半島各個民族獨立;奧地利、匈牙利組成了一個極不穩定的二元制帝國;沙俄在日俄戰爭中失敗,目光重新轉向巴爾幹半島;還有巴爾幹半島一系列新獨立的民族國家之間充滿了火藥味。飄忽不定的國際關係,使得各個國家通過軍事結盟來保護自身利益,最終薩拉熱窩的一點火星引爆了歐洲這個炸藥桶。

附圖,同盟國與協約國的勢力分佈圖

普法戰爭後,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為防止法國報復,故而採取結盟政策孤立法國。1879年10月,德國與奧匈在維也納秘密締結德奧同盟條約。意大利在爭奪北非突尼斯的過程中敗給法國,因此意大利、德國和奧匈帝國於1882年5月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即三國同盟。

老練的俾斯麥在簽訂三國同盟的同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再保險條約》來安撫沙俄,但是俾斯麥下臺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德俄關係惡化。法國為打破外交孤立,趁機向俄羅斯提供資本以幫助其實現工業化,1894年,法俄締結軍事同盟條約,即法俄同盟。一直奉行“光榮孤立”的英國人面對咄咄逼人的德國,也開始尋求歐陸同盟。1904年,英國與法國簽訂《英法協約》,1907年英國與俄羅斯簽訂《英俄協約》。法國、英國和俄國組成三國協約來面對德國人的擴張。

1914年7月28日奧匈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開始總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7月3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中立的比利時,英國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一場讓空前慘烈的大戰來臨。

附圖,在戰壕裡作戰的士兵

歡迎交流與討論!!!

求贊加關注!!!!


我沒忘記home


為什麼會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說白了就是兩個字,利益,俗話說得好,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這對於國與國之間的交往體現的尤其的露骨,明顯,而一戰就是在利益分配不均,導致新舊兩種不同勢力產生巨大的矛盾的基礎上爆發起來的,畢竟戰爭永遠是最為直接簡單,但是又極具慘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戰的爆發起源於一場刺殺活動,而這場刺殺又被稱為一戰的火藥桶,當然了即便沒有這場刺殺,一戰也會爆發,只不過是時間的早晚罷了,畢竟隨著新興勢力德國的崛起,國內的資源以及遠遠無法滿足他自身的發展需要了,這時候他就不得不去需求新的發展機遇,獲取更多的資源,佔據更多的世界話語權,以及更高的國際地位,而那時候的世界格局基本上已經形成,被各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佔據,輕易不會放棄,而德國要想獲取更多那只有發動戰爭,打破舊有的世界格局,重新劃分世界利益。

一個是舊有利益的持有者,一個是新興勢力的迫切需求,兩者互不相容,那麼戰爭變毫無懸念的爆發了,舊有勢力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戰,新興勢力為了爭奪更多的利益而戰,從頭打到尾,所圍繞的不過就是利益兩個字。


歷史微探索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一戰背景

1914年,一戰爆發前夕,歐洲分為了兩大敵對陣營,一個是以英國、法國、俄國為主的協約國集團,他們對崛起的最強力量德國而感到了威脅和恐懼,從而達成同盟;德意志帝國因對其自身陷入敵對勢力包圍的困境而感到了威脅。奧匈帝國,則狀況每況愈下,以及意大利(後來見風使舵加入了協約國集團),想對法國乘火打劫,於是這三個國家,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了同盟國集團。

德國和法國的百年恩怨

早在拿破崙戰爭時期,德國和法國就是一對死對頭,在拿破崙1810年鼎盛時期之前,當時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就一直和拿破崙作戰。到了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失敗後,普魯士立即背叛了拿破崙,成為了擊敗拿破崙的主力中堅,尤其是在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普魯士聯手英國擊敗了拿破崙,從而導致拿破崙帝國的迅速垮臺。

到了1870年的普法戰爭,則更是將兩個國家的矛盾推導了頂點。

1870年之前德國處於嚴重分裂的狀態,整個國家分成了無數的小國,在這些國家當中以普魯士最為強大,自1862年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擔任普魯士首相之後,當時的普魯士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先後通過對丹麥、奧地利(奧匈帝國前身)的戰爭基本統一了德意志地區。當時德國的強大引起了歐洲大陸昔日霸主法國的不安,隨即當時的普魯士與法國就爆發了普法戰爭,由於法國當時的皇帝拿破崙三世在軍事上屢屢出現失誤,導致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1871年普魯士軍隊攻陷巴黎,在巴黎宣佈德意志帝國成立,最終法國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給了德國,戰爭宣告結束。

戰敗後的法國對普法戰爭實際上一直耿耿於懷,也一直暗暗和德國較勁。普法戰爭的結果也催生了另一個帝國,奧匈帝國的誕生,當時的奧地利在被踢出德意志之後,與匈牙利合併成為了奧匈帝國。

德國與英國的矛盾

一是英國向來奉行的歐洲大陸均勢政策

英國向來奉行歐洲大陸均勢政策,只要歐洲大陸出現了一個十分強大的國家,英國就會聯合其他的國家一起反對這個十分強大的國家,因為如果歐洲大陸被這個十分強大的國家統一,那麼對於英國來說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威脅。所以在歷史上,當法國在拿破崙時期強大的時候,英國數次組成反法聯盟,最終擊敗了拿破崙帝國。


而到了1914年的時候,歐洲大陸最為強大的是當時的德國,英國按照自身的外交原則,就只能站在德國的對立面而與與德國為敵的法國、俄國組成同盟。

二是當時的德國嚴重衝擊了以英國為主的世界殖民體系

同時英國和德國存在殖民地分配的矛盾。英國和法國作為早期的殖民強國,在大航海時代到近代的數百年裡獲得了廣大的海外殖民地。

如圖,紅色部分為英國殖民地,英國在最為強大的時候被譽為“日不落帝國”,包括殖民地在內的領土佔世界的五分之二。

此圖藍色部分為法國及其殖民地範圍,當時法國殖民地面積僅次於英國。

由於德國統一時間晚,因此當德國想到對外擴張殖民地的時候,海外殖民地已經被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強國瓜分的差不多了。這就讓德國非常地不爽,德國認為應該按照實力重新劃分殖民地。

以上為德國及其殖民地範圍,由於起步晚,德國只瓜分到了非常少量的海外殖民地。

而重新劃分殖民地,就這點來說是嚴重打擊了英國的利益,英國和法國都是當時殖民體系的利益既得者,他們自然是不希望殖民地被重新劃分,也就天然地站在了一起對抗德國了。

奧匈帝國和俄國之間的矛盾

在19世界後期,統治著巴爾幹半島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俄國百年的打擊下,逐步喪失了對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巴爾幹半島的勢力範圍被重新劃分。俄國以斯拉夫老大的身份積極介入巴爾幹半島事務。但是由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統治瓦解,出現了眾多獨立的國家,這些獨立的國家彼此之間衝突不斷,俄國支持的保加利亞版圖被大大縮小,而奧匈帝國則取得了黑賽哥維那、波斯尼亞地區的控制權,雙方爭奪的焦點集中在了塞爾維亞,為此兩國衝突不斷加劇。


一戰的導火索——薩達熱窩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換太子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婦來到塞爾維亞首都薩達熱窩進行訪問,期間被塞爾維亞人刺殺身亡。

隨後奧匈帝國追究其巴爾幹死敵塞爾維亞的責任,並下了最後通牒要求其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塞爾維亞拒絕了最後通牒,隨後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而俄國作為斯拉夫的老大,也自然出面干預了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進攻,出動軍隊增援塞爾維亞,奧匈帝國和俄國之間的戰爭由此展開。德國對奧匈帝國有軍事同盟的關係,由於俄國對奧匈帝國開戰,德國也對俄國宣戰。而俄國和英法是軍事同盟關係,由於德國和奧匈帝國對俄國開戰,英法也隨即對德國及奧匈帝國開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此全面爆發。


老威觀史


簡單來說,就是以歐洲為中心的帝國主義國家對利益分配的不滿、經濟發展不平衡、殖民主義之間產生了矛盾,由此以歐洲為中心的第一次世界爆發後,被殖民地被迫捲入,由此掀開了全世界都捲入戰爭的大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

19世紀是殖民主義盛行的時代,歐洲範圍內的各個帝國主義老牌國家在全世界進行以掠奪資源和土地為目的得殖民行動,在這場殖民行動中不僅有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間的衝突,也有殖民者之間的相互矛盾,譬如發生在歐洲的“七年戰爭”就是殖民者之間的內部矛盾的產物。


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代背景則更為複雜和尖銳,涉及的局面更加廣泛,現代歷史學家把第一次世界大戰背後的矛盾主要分為三個方面:

(1)普法戰爭的矛盾餘波

1870年普魯士王國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爆發了普法戰爭,戰爭的根本原因是這兩個大帝國在歐洲大陸上爭奪對歐洲的霸權控制,戰爭爆發後,普軍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而法蘭西第二帝國則節節敗退,最終被迫簽訂了《法蘭克福條約》,戰爭的結果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覆滅,被迫割讓土地和賠償高達50億法郎的賠款,法國因此實力大損。

法國被擊敗後,普魯士得以統一德國,建立起完整的德意志帝國,普魯士的崛起還直接導致了奧匈帝國的誕生,普魯士在擊敗奧地利後,奧地利被迫和匈牙利組成一個君主聯盟帝國奧匈帝國,而普法戰爭中失敗的法國一直尋求報仇雪恨的準備,因此使得法國和德國之間一直存在著暗中較勁的矛盾。

(2)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的矛盾

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巴爾幹半島,沙皇俄國為了同化南方斯拉夫人的意識形態,因此一直在向巴爾幹半島南部擴展,而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幹半島北方進行擴張,雙方之間因此出現矛盾和衝突。

(3)英國和德國之間的矛盾

作為老牌的大英帝國一向抱著使歐洲各國的實力保持均衡,以維持自己的帝國地位,它既不願看到德國的強大,也不願看到沙皇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勢力入侵,隨著崛起的德意志帝國對殖民地的需求越來越大,便與在全球都掌控著有殖民地的大英帝國發生了矛盾。


三大矛盾,六個國家直接導致了同盟國和協約國的組成

由於在歐洲這片土地上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相互穿插,19世紀末,德國、奧匈帝國以及意大利為了對抗法國和沙皇俄國,於是組成軍事同盟,並且在俾斯麥的主導下三方簽訂了“同盟條約”;而另一面為了回應同盟國,沙皇俄國和法國也達成了軍事協約關係,只要任何一方遭到同盟國的攻擊,另一方就要傾盡全力進行幫助,而英國由於和德國之間的矛盾,也在後來加入了協約國的軍事關係中。

由此,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兩大軍事聯盟“同盟國”和“協約國”就這麼成立了,雙方之間暗地了整頓軍備,戰爭的硝煙已經瀰漫在歐洲的上空,只差一個藉口。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28日,屬於奧匈帝國治下的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迎來了兩位尊貴的客人,那就是奧匈帝國皇太子弗蘭茨·斐迪南大公和皇妃索菲亞來到薩拉熱窩度假訪問,由於奧匈帝國內部尖銳的民族矛盾,波斯尼亞一直在尋求和塞爾維亞的合併,以便組成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而奧匈帝國也在積極準備對塞爾維亞的戰爭。

所以當裴迪南大公來到這個臨近塞爾維亞的邊境小城進行軍事檢閱的時候,不出意外的遭到極端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的刺殺,兩人當場斃命。據說德皇威廉聽到薩拉熱窩傳來的消息後,便取消了一切的活動,甚至興奮的大叫“1914年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而奧匈帝國內部的軍國主義也達到了高潮,在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一家報社在報紙上公然寫道“六年來我們一直等待著一切嚴重的緊張局勢最後爆發……我們要戰爭,因為這是我們人心的信念。我們的理想只有通過一次戰爭,用激進的突然方式才能實現:這是一個強盛的奧匈帝國。”

可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由於各個帝國之間的尖銳矛盾,使得戰爭的硝煙早已經籠罩在每個人頭上,狂熱的軍國主義者無時無刻不再期待戰爭的爆發,而薩拉熱窩事件不過是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個火藥桶而已。


圍爐談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提起來很多人會說薩拉熱窩事件,那個叫做普林西普的青年刺殺了斐迪南大公,從而引起了一戰,實際上薩拉熱窩事件不過是戰爭爆發的導火索,真正又是戰爭爆發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弊端暴露,各國間殖民分贓不均勻。用今天中學教學的話就是:帝國主義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而這個不平衡主要便體現在德國身上。此時已經是20世紀初期,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美國,德國崛起,並且工業產值已經逐步超過英法等國,而新老帝國的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英法崛起時間早,英國作為世界第一大殖民國家,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海外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和市場,勢力範圍遍及全球的大部分地區;法國也在非洲佔據著大量殖民地,而曾經強盛現在衰落的西班牙,荷蘭,葡萄牙等國也在亞洲,美洲等地割據大量殖民地,世界上留給德國這種新型國家的沃土已經所剩無幾,但高量的工業產值是狹小的國內市場承受不起的,因此德國對於殖民地的需求不在英法之下,而這個充斥著資本腐朽味道的星球很難再發掘一塊沒有被殖民過的土地,因此新老帝國間的衝突在所難免。

其次,是因為歐洲的軍事同盟的建立。

在19世紀與20世紀的交匯時期,德國為與法國抗衡,防止普法戰爭後法國的報復,與歐洲中部的奧匈帝國組成了軍事同盟;而奧匈帝國內部是奧地利與匈牙利組建的鬆散國家,東部要應對俄國威脅,同樣處於利益的需要,和德國組成了同盟。後來,意大利也加入了這一組織,三國於1882年正式成立了同盟國。

而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宿敵:法國與德國的關係有多差不言而喻。尤其是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拿破崙三世被俘,法國被迫與德國簽訂了《法蘭克福條約》,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個資源區給德國,而德國國王威廉一世在完成了統一後與法國的凡爾賽宮加冕王位,更是激化了法國人心理的復仇情緒。與此同時,德國與俄國關係惡化,法國乘機拉攏俄國,兩國組成了暫時的聯盟。在1904年,英國為維護自己在歐洲大陸上的利益,形成制衡勢力,加入了法俄同盟,成立了協約國組織。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想和抗衡的態勢正式形成,歐洲大陸可謂一觸即發。

再次,歐洲其他的一些宿怨和矛盾,也都大大小小加劇了一戰的爆發。

上面提到的法德,俄國與奧匈帝國自不必說,歐洲大陸上的其他國家關係也頗為緊張。法國與意大利對突尼斯的爭端始終沒有得到緩解,意大利也是因為與法國的爭奪失敗而加入了同盟國;而還有同期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的矛盾,極端的種族主義往往會引發曠世罕見的大戰,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大公帶著他的妻子索菲亞來到塞爾維亞人聚居領土波斯尼亞省訪問,想要確立妻子在維也納得不到的皇室榮譽,卻忘了這裡到處都是仇恨他的眼睛。正式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斐迪南大公被仇恨的槍口射殺,從而引發了一戰。

其實一戰的爆發是一個必然,即便沒有薩拉熱窩的槍聲,早晚也會有一個其他餓藉口引發雙方大交兵。當時的巴爾幹半島就想一支火藥桶,隨便一點火星都可以點燃這片土地。綜上,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薄暮嘆息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對全世界造成衝擊的戰爭:交戰雙方是以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組成的同盟國集團與以英、法、俄等國為首的協約國集團,在戰爭過程中日本、暹羅、美國、中國等國相繼加入協約國陣營,最後發展成為一場波及全世界範圍的戰爭:大約有6500萬人參加了這場戰爭,戰爭造成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飛機、毒氣、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繼在這場戰爭中得到應用。相比新式武器的應用而言:這場戰爭更大的影響在於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戰爭模式:在此之前的戰爭主要比拼的是各國軍隊的戰鬥力,然而自此之後戰爭已不再單純只是軍人的事了,而是必須充分動員全國所有資源為戰爭服務,這除了直接考驗各國軍隊的戰鬥力外更是對各國動員力和生產力的巨大考驗,至此戰爭已成為綜合國力的較量。一戰初期各國在進行初期動員後的軍隊規模為:俄國近534萬人、法國378萬人、英國66萬人、德國382萬人、奧匈帝國230萬人......在戰爭過程中協約國動員了4500萬人,相比之下在人力資源上處於劣勢的同盟國也動員了2500萬人,對英、法、俄、德、奧等主要參戰國家而言:幾乎是把全國一半左右的適齡男性送上了戰場。即使是沒上戰場的平民也必須為戰爭而服務,因為現代化戰爭需要充足的糧食、藥品及武器彈藥等軍需物資供應以維持:當1914年戰爭爆發時法國空軍有134架戰鬥機,而到1918年戰爭結束時這一數據被刷新為11500架,在短短四年間法國空軍的戰鬥機數量就膨脹了八十多倍。美國空軍在戰爭初期只有55架飛機,然而到戰爭結束時已達到2600架。整個戰爭期間各國生產了2800萬支步槍、100萬挺輕重機槍、15萬門火炮、477億發子彈、超過10億發炮彈、18.2萬架飛機、9200輛坦克。這還只是武器裝備層面,我們也可以看看一戰對食物的消耗:僅僅只是俄軍在戰爭中就消耗了964萬噸麵粉、140萬噸米、374萬噸肉、51萬噸脂肪、1127萬噸燕麥和大麥。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這麼一場消耗嚴重的戰爭是怎麼爆發的呢?敗者自不待言,即使是勝者難道不知道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道理嗎?事實上一戰的參戰國中很多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沙皇俄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直接被這場戰爭摧毀,德意志霍亨索倫王朝也因此覆滅,身為戰勝國的英、法也是十足的慘勝。

這場令各國付出慘重代價的戰爭爆發於1914年:這年的6月29日時年33歲的奧地利作家茨威格正在維也納附近享受溫暖燦爛的陽光,周圍的人群都穿著輕盈的夏裝在公園裡翩翩起舞,突然音樂戛然而止,人們開始朝著公園的露天音樂臺圍攏過去。在這裡人們看到了一副佈告,人們通過這幅佈告得知:就在前一天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這時茨威格心裡隱約意識到這次刺殺事件將引起全歐洲乃至全世界的一場軒然大波。時光倒流到前一天,這天是一個溫和晴朗的星期天,同時也是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蘇菲結婚14週年紀念日。這天他們來到了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首府薩拉熱窩進行一次特殊的旅行,然而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只知道這天是自己的結婚紀念日,卻興許是忘了這天還是塞爾維亞人神聖的“聖維多日”。1389年的這一天塞爾維亞騎士米洛什·奧比利奇以假降之計刺殺了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一世,穆拉德一世之子巴耶塞特一世立即在戰場上宣佈繼位並率軍擊敗塞爾維亞人的反抗,此後塞爾維亞經歷了四個多世紀的被土耳其人統治的歷史。斐迪南大公的這一舉動極大傷害了塞爾維亞人的民族感情,使他自己成為了塞爾維亞人眼中的眾矢之的。1914年6月28日上午10點左右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族青年加夫裡洛·普林西普刺殺。這本來只是一次刑事案件,奧匈帝國方面只需要督促塞爾維亞配合其懲辦兇手即可,然而這一事件卻陰差陽錯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那麼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為什麼會引發戰爭呢?即使開戰不也是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兩國之間的事嗎?為什麼會演變成一場世界大戰呢?事實上薩拉熱窩事件只是最終點燃一戰戰火的導火索,而真正導致一戰爆發的根源則是帝國主義列強之間長期積累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

19世紀後期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日漸展開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發展不平衡現象表現得越發明顯:傳統意義上的英、法兩個老牌列強走上了持續衰敗的道路,而崛起於歐洲中部的德國卻日益蒸蒸日上——德意志帝國的統一本身就是通過普法戰爭踩著法國上位的,戰後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割讓、鉅額的戰爭賠款以及歐陸霸主地位的喪失都深深刺痛了法國,因此在普法戰爭後德法矛盾成為了歐洲的主要矛盾。20世紀初德國工業產值佔全世界的比重超過了英國,隨著自身國力的穩步提升德國已越來越不滿足於扮演一個區域霸主的角色了,德國已明確將在爭奪歐洲霸權的同時參與列強瓜分世界的行動提上議事日程——用德國人自己的話說“讓別的民族去分割世界的陸地和海洋,而我們德國人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已然過去,我們也要求陽光下的地盤”。然而當德國這個後起之秀加入到瓜分世界的行列時才赫然發現:幾乎全世界的陸地和海洋都已被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瓜分完畢——英、法自不待言,甚至連早已衰落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的殖民地都不比德國少。在這樣的局面下德國積極要求按現實國力重新分割世界,這就不可避免地同英、法這樣的殖民大國產生摩擦:當時德國在東非和西南非洲同英國存在殖民地的爭奪,在摩洛哥和西非則同法國存在競爭。這一系列的競爭在一戰前的30年間使局勢變得越來越緊張。

在爭奪殖民地的同時列強之間在經濟上也構成尖銳的競爭關係,這一時期歐洲絕大多數國家之間都爆發了關稅戰和對外國市場的競爭:1888~1889年意大利和法國爆發了關稅戰,1879~1894年俄國和德國爆發了關稅戰,1905~1910年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爆發了關稅戰。不過這一時期在經濟領域競爭最為激烈的當屬英、德兩國:1870年英國的工業產量戰全世界的比重為31.8%,而德國僅僅只佔13.2%;但到1914年時英國工業產量佔世界的比重已降到14%,德國則上升到14.3%。這一時期作為新興強國的德國在海外市場上同老牌強國英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而英國為維持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則有必要削弱德國。

德國為了爭取到和自身國力相對應的殖民地和國際地位試圖通過以加強軍備的方式逼迫英、法等老牌強國就範,當然這一時期致力於加強軍備的並不只有德國,事實上列強都在積極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德意志帝國剛統一時的兵力只有30萬左右,到一戰前夕德國陸軍已增加到80萬人,另外490萬受過軍事訓練的人員可以作為後備役補充;法國的人口少於德國,適合服兵役的人口只及德國的六成,然而法國通過徵召殖民地軍隊和僱傭外籍軍團使自己的兵力達到88萬人,另有受訓人員506萬人;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沙俄擁有142萬常備軍,另外565萬受過訓練的後備人員。1905年英國開始建造無畏艦,1907年德國也開始建造這一新式戰艦,英國隨即宣佈二對一的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應付,一時間英、德兩國的海軍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列強之間激烈的軍備競賽加深了彼此之間的猜忌,戰爭爆發的風險日益增長。

歐洲各國出於在殖民地、經濟領域、軍備競賽等各方面的摩擦矛盾日益增長開始紛紛尋找可以和自己一起對抗競爭對手的盟友,由此形成了錯綜複雜的聯盟體系:1873年德國鑑於同法國的尖銳矛盾而與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締結三皇同盟,然而這一同盟自締結之日起就存在尖銳的內部矛盾——鼓吹泛斯拉夫主義的俄國一直致力於在巴爾幹地區的擴張,而奧匈帝國同樣在這一地區存在利益,隨著1879~1894年俄國和德國之間關稅戰的爆發後俄國出於對被德、奧孤立包圍的擔憂而逐漸同德國的宿敵法國靠近,法國則不失時機地連續為俄國提供了多筆低息貸款——既爭取到了俄國的好感,同時也藉機控制了俄國經濟命脈,使俄國不得不向自己靠攏。這樣一來在歐洲就形成了德奧同盟和法俄協約兩大對立的政治軍事陣營。1882年5月20日同法國爭奪突尼斯失敗的意大利在維也納和德、奧簽訂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集團至此正式形成。三國同盟和法俄協約都極力爭取英國加入自己一方,然而英國始終堅持傳統的“光榮孤立”國策——不和任何國家或陣營保持固定的盟友關係,而是以超脫的離岸平衡手角色維持歐洲均勢,然而隨著咄咄逼人的德國對歐洲均勢的破壞英國逐漸向法俄協約一方靠攏。在兩大敵對的聯盟體系對立的格局下每當發生爭端時就不再只是直接的當事國的事了,即使是本來和爭端並沒多少關係的國家也不得不選擇支持捲入到爭端中的自己陣營的盟國,否則就要承擔聯盟瓦解而使自己陷於孤立狀態的危險,所以即使是再小的爭端都註定會擴大為雙方所有成員國集體參與的大爭端。

薩拉熱窩事件儘管看起來只是一次偶然事件,但當事件發生後迅速向戰爭方向急速發展著,而這一趨勢其實是極其難以扭轉的——19世紀後期歐洲各國的軍事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此同時軍事計劃重視先發制人的優勢令文官政府欠缺足夠的時間進行外交斡旋工作。事實上從一戰起人類的戰爭形式開始和以前出現了很大的不同:從一戰開始各國都執行了細緻的軍事計劃——從命令下達的一刻起一切都是按預定的時間表進行的,人員和物資都是嚴格按時間表自動地大規模運輸,一旦下令中止將會使己方人員物資堵塞。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己方中止對軍隊的動員而對方卻沒相應地中止,那麼將使自己處於混亂的無防禦狀態,任何國家也不敢冒這樣的風險。理論上而言:除非各國同時宣佈停止軍事動員才有可能避免戰爭,然而事實上這是根本行不通的——畢竟人心隔肚皮,誰也不敢相信對方不會趁機對自己下手。在薩拉熱窩事件發生一個月後的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以未收到塞爾維亞方面關於薩拉熱窩事件的滿意答覆為由對塞爾維亞宣戰,48小時後一向鼓吹泛斯拉夫主義的沙俄以援助身為斯拉夫兄弟的塞爾維亞為由下達了總動員令,而同奧匈帝國定有盟約的德國則在7月31日向俄國發出限其在12小時內取消動員的最後通牒。8月1日凌晨6點德國駐俄大使以未收到俄方答覆為由向俄國外交大臣遞交了宣戰照會並在國內進行動員。德國的動員按鈕啟動後整個國家機器開始自動向戰爭狀態轉換:德國的鐵路系統是由軍方控制的,每條線路均派有一名參謀且不經總參謀部許可不得鋪設或改變任何線路。後備役軍人開始前往指定的兵站集中領取制服和武器,先編成連,在編成營。騎兵、摩托兵、炮兵、醫療隊、炊事車、修理車等等均按預定的鐵路時刻表送到鄰近國境的集結地點,在那裡將他們編成師,再由師編成軍,由軍編成集團軍,然後待命出征。單是調運一個軍的軍官就需要火車車廂170節,調運一個軍的步兵需要火車車廂965節,調運一個軍的騎兵需要2960節,炮兵需要1915節,調運一個軍的總兵力合計需要火車車廂6010節。這還只是調運這一個軍的兵力,與此同時還需要相同數量的車廂運送這一個軍的各種後勤物資給養,而德軍一共擁有40個軍。從命令下達的那一刻起一切都是按預定時間表的規定進行的,時間表甚至詳細規定:在某一時刻多少對火車輪子應該通過哪座橋樑。可想而知如果在此時突然停止軍事動員,那麼德國的所有軍隊及其軍用物資將全部擁擠在鐵路線上,一旦這時對方發動進攻對德國而言將會是一場滅頂之災。

在德國向俄國宣戰的同一天與俄國有盟約關係的法國發出總動員令,德國則隨即對法國展開先發制人的打擊並要求比利時准許德軍通過比利時領土打擊法國,在遭到比利時方面拒絕後德國隨即展開了對比利時的入侵。德國咄咄逼人的攻勢使一直致力於維持歐洲均勢的英國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挑戰,英國隨即於1914年8月4日23:00對德宣戰。8月5日德軍入侵比利時的列日要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個大戰役正式打響,同一天門的內哥羅(今黑山共和國)對德、奧宣戰,至此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了這場戰爭。原屬同盟國陣營的意大利被協約國收買而臨陣倒戈,保加利亞則出於同其他巴爾幹半島國家的矛盾加入同盟國。當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時英國為應對即將到來的戰爭威脅加強了自己的戰備工作,在這一過程中海軍大臣丘吉爾徵用了當時英國船廠正在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建造的兩艘新式戰列艦。這兩艘軍艦價值三千萬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鉅款,土耳其為籌措造艦費用幾乎發動了全民捐款。然而英國方面在徵用軍艦後對賠償問題隻字不提,這令土耳其感覺自己受到了漠視——在英國眼中整個奧斯曼帝國還不如兩艘額外的軍艦重要。於是土耳其在接受德國一筆價值8000萬馬克的援助後於1914年11月正式向協約國宣戰。隨著土耳其的參戰已使一戰的戰場由歐洲擴展到加里波利、高加索、美索不達米亞等地。遠東的日本試圖趁列強混戰的時機擴張自己在亞太地區的勢力,於是以英、日之間締結有同盟條約為由對德宣戰,日軍隨即出兵佔領了德國控制下的中國山東以及太平洋諸島嶼,一戰開始向全世界範圍內擴散。日本的參戰迫使中國也不得不考慮參戰問題,否則日本就會借參戰之機擴大侵華利益,但由於此時中國作為一個內部軍閥混戰的國家並沒在一開始就介入戰爭。1917年4月6日一直在大西洋另一側隔岸觀火併大發戰爭橫財的美國因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威脅到其貿易航線以及德國在墨西哥同美國爭奪勢力範圍等原因對德宣戰,美國的宣戰使勝利的天平進一步向協約國方面傾斜,於是中國隨即在1917年8月14日才正式對德、奧宣戰,中國宣戰後一方面廢除此前與德、奧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另一方面向歐洲派遣了30萬華工支援協約國作戰。除中國之外巴西、希臘、古巴、利比里亞、暹羅(泰國)以及一些中南美洲國家共計11國也受美國參戰的鼓舞而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至此一戰波及範圍蔓延到全球各大洲。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一戰”的發生是因為後起之秀以德國為代表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半殖民地基本被列強瓜分完了。戰爭陣營分為同盟國和協約國,同盟國以德國為主導,加上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三國;協約國以英國為主導的,加上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意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四國,兩大軍事集團就此形成。這次大戰開始戰爭的主戰場在歐洲,但最後卻超出了歐洲範圍,最後共有30多個國家參戰,結果是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伴隨戰爭而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在戰爭中各種新式武器的出現,如飛機,坦克等,各種大殺器的出現改變了未來的戰爭模式,也改變了世界。


戰爭的原因——

1,戰爭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弗蘭茨·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族青年刺死。

2,巴爾幹半島位於位於歐亞非三洲交匯之處,戰略地位顯赫,巴爾幹是名副其實的火藥桶。

我們知道,經過數次大戰後,以同盟國失敗告終。失敗國以割地賠款為代價,如戰後各國於巴黎召開和議,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凡爾賽和約》。

其實,1917年8月2日,開戰整整三年後,中華民國政府國務會議國務會議正式決議對德宣戰。不過我國派遣的是30萬勞工沒有派一兵一卒。

這次戰爭導致1000多萬人死亡,戰爭波及了15億人,佔世界總人口的75%,直接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但客觀上又促進了科技的發展,比如後來軍用的許多都轉為民用了。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沒有消除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火種。


名鳴得意


關於為什麼會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個原因比較複雜。

先談談主要原因,首先是1870年後的法德矛盾,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德國完成了統一,新興的德國取代了法國的歐陸仲裁地位,由於德國在條約中對法國的苛刻要求,使法國與德國開始了長期的仇視關係,德國為了孤立法國在歐陸尋找夥伴,而法國一方自然不會眼睜睜的看著德國把自己孤立起來無動於衷,只是早期德國有俾斯麥這樣的外交高手在,在歐洲建立了由德國主導的體系。法國在外交上曾一度被壓制。但後來德國與盟友卻因利益瓜葛和後來威廉二世的“鬼才”般的外交與法國的見縫插針,法德外交優劣勢轉換。其實如果僅是法德之間的矛盾即便是矛盾升級為戰爭。也只是會爆發席捲歐陸和部分海外區域的洲際戰爭。

德國在“外交鬼才”威廉二世的微操下,先後在國際上得罪英國、俄國等國,最終讓德國在歐洲的外交失去優勢。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早在普法戰爭後就已埋下伏筆。但是在19世紀70-80年代,集團與集團之間的對抗尚未形成。隨著俾斯麥的下臺,威廉二世開始把德國引向了深淵。威廉二世的世界帝國夢,讓英國產生了警覺,其實作為一國之主的威廉二世有一個雄心壯志,讓德國變得更加強大也沒什麼不對,錯就錯在他表現的太高調了。威廉二世高調發展海軍、積極拓展海外殖民地和一句德國也要陽光下的地盤,讓本來還算友善的英德關係瞬間跌入冰點。英國在1890年代也開始不再把法國與俄國作為主要潛在敵人,而是把德國最為主要潛在敵人。

之後數十年,英國徹底導向法國與俄國一邊。可以說,英國的加入讓世界大戰擁有了條件。畢竟當時英國海外殖民地遍佈全球,並且在海外也有一些小夥伴,如果德國一方與英國、法國、俄國開戰,那麼戰場不會再侷限於歐陸,它可能會波及到非洲、中東、大西洋甚至於遠東地區。而後來也的確如此。

而在一戰期間,德國的一系列行為又得罪了美國加上美國的野心,促使美國加入戰爭,讓第一次世界大戰,變成名副其實的世界大戰。

至於在巴爾幹地區的薩拉熱窩事件,不過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沒有它,一戰依然會爆發。


黎塞留的野望


我是歷史小玩家!讓我來解答。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個火藥桶(巴爾幹半島)遇到一點火星(薩拉熱窩事件)發生爆炸的故事。


讓我們看看這個火藥桶的成分,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被英法暴揍後,目光轉向東方吞噬中國領土不亦樂乎,沒想到吃相太醜陋,並動了日本的奶酪,日本忍無可忍於1904年發動日俄戰爭,失去在太平洋不凍港掌控權,遂在掉頭企圖控制黑海向地中海的通道即博斯普魯斯海峽,可是又動了德國的蛋糕,德國已將奧斯曼土耳其納入自己勢力範圍,準備從柏林修建鐵路到巴格達,進一步鞏固其對土耳其的控制,怎能允許俄國佔領博斯普魯斯海峽切斷德國侵入土耳其的大動脈?而德國一旦修好鐵路,又會動到英國在埃及和印度的利益,這又是英國所不允許的;自普法戰爭後,法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對德國恨的癢癢的,早早的和俄國結盟,並後來對老冤家英國求和以對抗德國;奧地利外在薩奧戰爭時從意大利北部被踢了出去,則其通向地中海的貿易航道被關閉,所以把目光投向愛琴海;而巴爾幹半島上的塞爾維亞卻想把奧地利的塞爾維亞人都納入大家庭來,組建一個大塞爾維亞,屆時在亞得里亞海和愛琴海都有出海口,這又把奧地利夢寐以求的愛琴海出海口封死了,是奧地利絕對無法容忍的!意大利同樣心繫被奧地利吃掉的亞得里亞海沿岸曾屬於自己的地盤。歐洲列強在巴爾幹半島利益錯綜複雜,而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及意大利於1879年——1882年結為三國同盟,英、法和俄國結成三國協約,歐洲強國們形成聯盟拔河的態勢,劍拔弩張。


巴爾幹半島這個大火藥桶隨時要引爆,而薩拉熱窩事件這個火星一點燃,瞬間爆炸!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我是歷史小玩家,在手機上碼字不容易,如果覺得好就隨手點個贊鼓勵下唄!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速刪。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