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又福:任何一個藝術大家,其藝術必發於一端

任何一個藝術大家其藝術必發於一端

有什麼樣的發端造就什麼樣的筆墨什麼樣的筆墨成就什麼樣的發端不能單談筆墨而置發端於不顧。下面首先以黃賓虹先生的山水藝術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賈又福:任何一個藝術大家,其藝術必發於一端

戴月圖,34cm ×34cm,2010年

在黃先生的作品中經常可以看到黃山紀遊、九華山紀遊等題款,但他的畫不是簡單的旅行寫生,不是具體風景、某時某地的體現。他的山水觀(和風景觀不同)是發端於大自然的生機、玄奧、淨明、深邃等等人化了的精神追求。不是簡單的可遊、可居,不是山水的地形、地貌。他也畫風雨、陰晴、晚霞等等,但注意人文精神的體現,因此是精神景觀(與物質景觀不同),注重發山水之玄秘,發大自然之無窮,繪大千世界之變化,把山水畫作為探索大自然奧秘的一種方式。他的畫不是表現黃山、九華山有什麼具體的特色,看不出畫中的樹是什麼具體的樹種。他是把山山水水作為聯繫在一起的奧妙無窮的謎團。他的筆下表現的是山水氣象運行的氣團,這是他心中的山水。

賈又福:任何一個藝術大家,其藝術必發於一端

戴月圖,35cm ×50cm,2010年

如果站在真實山水的觀點上看黃賓虹的畫,會很失望,會覺得看不懂,但凡有眼光的人會有永遠看不盡的感覺。他的畫彷彿心魂在大千世界中漫遊,是醒時夢。畫中的物象遠的可以近、近的可以遠,打破遠、中、近景的侷限。樹在遠處可以很大,而在近處可以很小。因為是畫精神景觀,是心靈空間的體現,所有的景物都被人化,都在他的心靈當中。


賈又福:任何一個藝術大家,其藝術必發於一端

戴月圖,43cm ×34.5cm,2010年

古人說:畫是醒時夢,夢愈奇畫愈妙。他的觀照方式是把畫作為一個氣團、一個謎團,把所有景物看成是渾然一體的。構圖不是簡單的起承轉合,山石結構、草木分得不很清楚,因為那樣不符合表達精神的需要。黃賓虹畫畫可以畫完了再畫,沒完沒了,因為他對自然的探索,對心靈的探索是無窮無盡的,什麼時候有了新的感受都可以再畫、再完善。

賈又福:任何一個藝術大家,其藝術必發於一端

明月之詩,50cm ×30cm,2010年

有人說黃賓虹先生晚年作品的風格是因為眼睛不好,這不是一個讓人心悅誠服的解答。黃賓虹先生藝術發端的特殊,造就了他的筆墨的特殊,必須是清楚難,含混更難的模糊性狀態的藝術特色。他的筆墨最大限度地做到相反相成,筆下一轉一折毫不含糊,屋漏痕,錐畫沙一筆筆擺在你面前,可以用中國書法的要求、藝術審美的高品位來任意品評。同時最大限度地做到模糊性、神秘莫測、似看不透,筆墨上的相反相成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審美精神給人無窮無盡的享受。做到這一點在歷史上沒有第二人。

賈又福:任何一個藝術大家,其藝術必發於一端


明月之詩,50cm ×35cm,2010年

我們研究黃賓虹,可以發現他最有傳統功力,同時離傳統最遠。最難在學習傳統用了這麼大的功力,最後發生了很大變化,擺脫了傳統對他的束縛,而成就其在中國畫史上的地位。

賈又福:任何一個藝術大家,其藝術必發於一端

明月之詩,56.5cm ×76.5cm,201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