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最後卻被處死,是因為站錯了隊嗎?

小民觀世界m


最近《大明風華》正在熱播,裡面的于謙頗有魏晉名士之風,放蕩不羈,又嗜酒如命,整天爛醉如泥。

後來,于謙中了進士,晚上喝酒喝高了。第二天,進士們一起覲見朱棣,朱棣瞧見了醉醺醺的于謙,譏諷道:“你是不是想當李白?”

于謙答道:“母親去世了,思念母親就多喝了兩杯,如果喝死了正好可以隨母親而去了!”


朱棣無語了,哪來的狂小子,大手一揮,就讓于謙隨軍出征了!

這是電視劇中的于謙,有點愣,有點狂,有點二。真實的于謙肯定不是這樣的,要不他活不過五集。

于謙是明朝大功臣,也是民族大救星,沒有他,明朝或許會步南宋朝的後塵;沒有他,中原會再次陷入水深火熱。

然而,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謙,卻慘遭屠戮,殺死他的不是別人,正是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

于謙到底有何過錯,卻遭慘死?

這要從頭說起!


土木堡之變,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成了俘虜,大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國不可一日無君,可太子只有兩歲,還是個小寶寶。這時候,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就被推上了前臺,被逼著當了皇帝。

要在太平歲月,誰都想當皇帝,甚至不惜手足相殘,可現在,強敵壓境,江山搖搖欲墜,這個皇帝誰都不願當。

因為京城被攻破,最先倒黴的肯定是皇帝,大臣或許能活命,運氣好的還能繼續當官,但皇帝就不一樣了,他只有一條路可走—黃泉路。

所以,朱祁鈺死活不願意幹。


這時候,于謙站了出來,大臣們也站了出來,黑壓壓跪倒一大片,最後孫太后出來說話了:“我兒啊,你怎麼這麼慫包軟蛋呢?丟祖宗的臉啊!”

朱祁鈺臉紅的像下蛋一樣,嘆了口氣:“好吧,我是代理皇帝,等危機解除了,誰愛幹誰幹,反正我不幹!”

後來,在於謙的運籌帷幄之下,京城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瓦剌撤軍了,不用遷都了,天下太平了!

這時候,朱祁鈺過起了悠哉悠哉的日子,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要玩有玩,想怎麼就怎麼,沒人敢說半個不字,權力的滋味那叫一個爽。

朱祁鈺皇帝當上了癮,早忘了當初的承諾,皇位坐的很舒服,讓他挪一下屁股都不願意!

然而,幸福總是很短暫。


一天,朱祁鈺收到了瓦剌的來信,大意是:“朱祁鎮我給你放回去了,你只要給我糧食,我保管以後不騷擾你了!”。

朱祁鈺驚呆了,連夜寫了一封信:“大兄弟,可別,人就留您那吧,我給你雙倍的糧食,可好?”

哪知道,朱祁鈺的信還沒送出去,第二天,朱祁鎮就回來了,很快,整個京城都知道先皇回來了!

朱祁鈺傻眼了,怎麼辦才好呢?後來,朱祁鈺把朱祁鎮監禁了起來,管吃管喝,但就是不許出來。

就這樣,朱祁鈺又做了8年皇帝。

8年後的一天,朱祁鈺突然得了怪病,氣若游絲,幾天之後,石亨、徐有貞等人帶兵打開長安門,救出了朱祁鎮。

太上皇成功復位了!

朱祁鎮復位當天,下令逮捕了于謙,並廢掉了朱祁鈺,並將其軟禁了起來,一個月後,朱祁鈺離奇死去。

不久之後,于謙被處死。



朱祁鎮為何處死於謙呢?是因為于謙站錯隊了嗎?

其實,于謙沒有站隊,如果非要說他站了隊,那麼他站在了百姓這一隊,他心懷天下,心向百姓,在於謙的心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當年,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天下社稷而想,當朱祁鎮復位之時,于謙未有任何動作,同樣是為了社稷。

其實,石亨、徐有貞謀劃政變之時,于謙早得到消息,但他故意按兵不動,假如他有所動作,剿除石亨等易如反掌。

為了天下,于謙選擇犧牲了自己。


一半秋色


于謙是忠誠大明的人,見風使舵根本不是他的風格!他被處死,是因為他始終站在正義的立場上的!他根本不是政治投機商!


土木堡之變時,貪生怕死的明英宗朱祁鎮沒有殺身成仁,給大明留下了一地雞毛。為了他能南返,大明付出了昂貴的代價。當他迴歸後,景帝朱祁鈺將他關進了南宮。于謙也許是受儒家傳統薰陶的緣故,骨子裡根本看不起沒有捨生取義的朱祁鎮,他並沒有為這位先皇說話。

朱祁鈺呢?在權力面前變得利慾心重,他是不會再還權力給朱祁鎮了。為防止舊臣與哥哥竄通,他派人把南宮的門鎖用鉛水灌死,宮外的樹木也全部砍伐殆盡,就這樣軟禁了他哥哥七年。這位有點不懂得廉恥、好大喜功的哥哥,因聽信奸佞之言,毀了明朝的精銳部隊與軍中的精英將領,讓他與世隔絕、閉門思過,也有點罪有應得的意思。我猜想:這個時候,朱祁鎮可能對正直的于謙已經恨之入骨了、巴不得將他碎屍萬段了。


朱祁鈺在獲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後,開始為他這一脈永得大明江山而做大動作了,他直截了當地廢除了前皇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皇子朱見濟為太子。皇帝一言九鼎,這麼做沒有人敢於反對。出乎意料的是,僅過了七個月,他的皇太子朱見濟就突然暴病身亡。朱祁鈺沒有其它子嗣能再被立為皇太子。這樣,問題又來了。

相當一部分舊臣歡欣鼓舞起來,認為這是上天對朱祁鈺的報應,原因是英宗對他哥哥有點狠!朱祁鈺本來因白髮人送黑髮人變得哀傷不已,精神上已幾近崩潰了。而這些“居心叵測”的大臣們在堅持正統觀念鼓舞下,又來個雪上加霜———他們爭先恐後地寫起了奏摺,乞求復立廢太子朱見深為皇太子。


代宗不是傻瓜,自然知道再立侄兒為太子,意謂著自己好不容易得來的大明江山又拱手相送他人了。而且,自己百年之後,還有可能身敗名裂!所以,他堅決不同意!估計他認為自己還年輕,來日方長,自己努力一下,再造個皇太子是輕而易舉的事!所以,他不願妥協。

于謙呢?是最苦的一位。他自然知道朱祁鈺的皇太子朱見濟一命嗚呼後,能延續大明血統的依舊是明英宗那一脈了。所以,儘管他提前獲悉了奪門之變的消息,手握京師兵權的他並沒有派兵去鎮壓那群臨時拚湊起來的隊伍。


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明·屠隆

如果於謙及時發兵鎮壓奪門之變的武裝力量,自己的命是能保住的。但,這就意謂著要將朱祁鎮與朱見深定為謀逆之人。那麼,病重的朱祁鈺一命嗚呼後,誰來繼承大明皇位?關鍵是,自己如何向天下蒼生交待?他于謙是愛國愛民的人,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不能為保命而導致天下動盪!


希望星晨58298869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最後被處死,並不是站錯了隊。只是為了朱祁鎮能順利地坐上皇帝的位置。其實土木堡之戰大敗的罪魁禍首正是明英宗朱祁鎮,歷史上人們總把此次大敗的原因歸結於朱祁鎮寵幸的宦官王振王公公,其實不然,王公公在某種程度上只是為了美化皇帝朱祁鎮而背的黑鍋罷了。

朱祁鎮殺于謙的理由也非常的簡單,就是為了能夠名正言順的登上皇位。

土木堡之變,導致朱祁鎮被俘,在危難的時候,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被滿朝的文武大臣推舉上了皇位,一般的皇位繼承人,只能由太子或者是皇帝的遺詔指認,而朱祁鈺得到皇位的步驟雖然不符合慣例,卻得到了滿朝文武大臣的認可,因此也是具有正統性的。

然而朱祁鈺當了皇帝之後,從來沒有想過將皇位再還給哥哥朱祁鎮,他廢掉了原太子朱見深,將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立為太子。就算後來朱見濟夭折,朱祁鈺也不想立朱祁鎮的兒子當太子,還懲罰了當時有這種提議的大臣。並且朱祁鈺一直深深的忌憚朱祁鎮,讓朱祁鈺對自己能否得到大臣們的擁戴,感到深深的不安。

朱祁鎮想要奪回皇帝的位子,就必須推翻朱祁鈺當上皇帝的正統性。于謙正是當年把朱祁鈺推上皇位的那個人,想要推翻朱祁鈺就必須先把于謙處死。

導致于謙被處死的還有一個最直接原因,朱祁鎮聽信了當時參與奪門之變事件的一個大臣徐有貞的一句話:“不殺于謙,此舉無名”。這句話意思是說如果不殺掉于謙,我們現在就算奪門成功也沒有正當的名義。雖然朱祁鎮本來是不想殺于謙的,因為他知道,于謙確實是為他成功當上皇帝是有一定功勞的。但是就因為有了徐有貞的那句話,朱祁鎮出於自身的處境還是對於謙起了殺心,最終於謙被以謀逆罪殺害。當朱祁鎮穩穩地坐上皇帝的位置後,後悔自己殺了于謙,但是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即使朱祁鎮後來為于謙平反了,但還是改變不了冤殺忠臣的事實。

以上是個人的淺談,如有錯誤的地方,請斧正。


新一聊歷史


還記的那首詩嗎?

《石灰吟》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他是一名清官,一名有能力的清官,在發生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刺軍隊俘獲,後來瓦刺太師要挾著明英宗逼明朝臣民講和,但是,于謙力排眾議,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

不答應對方的求和。

但是,當時的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都在土木堡失陷,眾人沒有信心應對瓦刺大軍。

這時,于謙就猶如定海神針般定住了眾人的心,排兵佈陣,調遣地方軍前來作戰,人心有些安定後。

後面他們立郕王為帝,即為明代宗。

後面迎回了明英宗,可是于謙為人正直剛強得罪了太多人的人。

好多人都想他死,他於國有功,最終卻未能壽正終寢,實著令人可惜。

只能說,我成為不了這樣的人,所以我敬佩這樣的人。

歷史上清官少,有能力的清官更少,于謙死的那天,朝廷去抄家的時候,他家徒四壁,沒有多餘的財物,只有朱祁鈺賞賜的蟒袍和劍器。

所以,于謙成為了西湖三傑之一,和岳飛一樣,從此受人尊重,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大庸臣


朱啟鎮南宮復辟成功後將一切怨怒和慘忍加蓋到了于謙頭上,非於謙站錯了隊,乃奸硬小人徐有貞,石享所為,徐有貞在土木堡事件中狂枉的鼓惑太后及朝野南遷到南京為眾大臣不恥,信有兵部尚書于謙處驚不亂鎮定自若,堅決的搏斥了逃跑派的軟弱行為,國一日不可無君,力請太后立朱啟鈺監國理政,又下令各州府急速勤王,從牢獄中.釋放了總兵大將石享,重新劃分了城防要衝,以大炮神機營為鎮城之銳化解了一時之危,可謂力挽狂瀾對大明王朝有再造之功。事後徐有貞之遭貶外州,多年後又改名換姓重回京機,時朱啟鎮被囚於南宮身不如死和皇后度日如年的生活著。~~~~時以過了六七年朱啟鈺身患重疾朝堂上下幌恐不安,徐有貞見有機可乘便連和大將石享發功了南宮事變,僅成功反轉。因復辟有奇功徐有貞被委以大任,張開了忍耐以久的報仇之路,他嫁禍於謙於王氏重臣蜜謀反叛另立皇位,加上于謙大人忠正無私剛正不阿得罪了不少王公貴戚,和在立太子事上不偏不倚得罪了英宗,於是皇帝下令抓捕了於大人,太后大悲奮怒的斥罵英宗無情無義不可枉殺于謙,但在徐有貞和石享的反覆發燒攻擊下,英宗下令處斬了于謙大人於午門外,當錦衣衛去操家時僅吃驚的發現身為一品大員的於大人如此貧寒,一貧如洗潔簡粗室並無貪汙腐敗之實,有一件御賜的錦衣貢與廳堂之上,回命吿上英宗不免心聲凝重之感。但亂臣賊子徐有員。石享由於分贓不均欺上瞞下壞事幹淨為眾大臣而共怒。英宗招親王巡問當年往事,親王說出了實情,英宗不禁大怒,再次罷免了徐有貞這個狗雜種,石享因侄子犯了大罪被打入天牢死於驚恐中,英宗在歸天前叮囑太子一定為於大人平反招雪善待其子孫。











94310417小云


土木堡之變,導致皇帝明英宗成了俘虜!

皇帝都被抓了,太子尚且年幼,一時間朝堂內外,天下百姓都是人心惶惶,沒了主意。于謙這個一心為了國家,為了百姓的人,怎麼能放任國家繼續這個樣子,他和文武百官商量了之後,決定另立一個皇帝,把朝堂穩住,畢竟一個國家哪能沒有一個掌握大權的人,於是郕王被推出來做了皇帝,史稱明代宗,將明英宗稱為太上皇,于謙也是盡心盡力的輔佐他,漸漸的將國家穩定了下來。

  敵人本想用明英宗來要挾明朝,結果沒有想到人家又另立了一個皇帝,明英宗就沒啥可利用的價值了,就把他放了回來,明英宗回來一看,自己被尊為太上皇了,朝堂現在是明代宗當政,心裡也不是滋味!意外的是明代宗生病去世了,一群擁護明英宗的人又將明英宗推上了皇位。明英宗上位之後,立馬用謀逆的罪名將於謙一家抓進了大牢。

  據史書記載,負責抄家的官員去到于謙家裡的時候,都震驚了,家裡真的是家徒四壁,什麼都沒有。被斬首的那天,街上圍滿了為他傷心落淚的百姓,劊子手在斬殺了于謙之後,內心愧疚不安,覺得自己殺了一個好人,實在過不去良心的譴責。唉,一代忠臣的下場,真是讓人惋惜心痛。

作為于謙來說他是大明的救國者!救國救民於危難之中!但是對於明英宗來說,他是謀逆者,因為當初不顧他的死活發動戰爭,還把自己拋開立了一個新皇帝!只能說于謙的下場讓人心痛惋惜!


野史共享


于謙站隊了,客觀上他站在了朱祁鈺一邊,但他的站隊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而是為了大明朝的國運,如果再來一次,他還會這樣選擇吧。

于謙的死因為他站錯了隊,但絕不僅僅如此,他的一生得罪了太多的人,損害了太多人的利益。

我們一起來了解于謙,瞭解這位明朝的脊樑。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進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官任御史隨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嚴詞斥責朱高煦(謙聲色震厲,高煦伏地戰慄),明宣宗龍顏大悅,命于謙巡按江西,平反了數百起冤案,百姓歡呼雀躍。宣德五年(1430年),官升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他在任期間轄區內積累了數百萬斤糧食,同時他興修水利,加大邊防開支,保一方平安。明英宗時因入京覲見時,因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如果歷史這樣平靜的走下去,于謙會一路升遷,造福百姓,最後告老還鄉,但是他人生的轉折,就那樣到來了。

土木之變,于謙擁立明代宗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聽從宦官王振讒言,不顧朝臣反對御駕親征北征瓦剌。此次出征,由於準備倉促,途中軍糧不繼。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被瓦剌軍隊伏擊,明軍全軍覆沒,王振被部下樊忠殺死,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四位尚書具於土木堡葬生。史稱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

在明朝政府幾乎處於癱瘓的情況下,于謙站了出來。

當時,侍講徐珵(即徐有貞)說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而後,于謙力主抗戰,得到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持,而後經過數次戰爭,終於打退了瓦剌。

擁立明代宗。明英宗被伏,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子年幼,大敵將至,于謙帶頭請求立郕王為皇帝,也就是歷史上的明代宗。明朝擁立新君後,瓦剌手中的明英宗就失去了要挾大明意義,加之於謙帶兵拼死反抗,瓦剌只好退兵,為了噁心明朝,還把明英宗送了回來,回來後明代宗講其囚禁,直至自己病危。

奪門之變,英宗復辟

1457年,獨子夭折的明代宗病危,石享等人連夜抬出明英宗搞復辟。于謙為首的文官集團在毫無抵抗力的情況下,就被他們打敗,英宗重新登基大寶。

一夜之間,天地變換,于謙也從救國英雄變成階下囚,可悲的是,整個官場,幾乎無人為其申冤。

于謙擁立了明代宗,在明英宗看來此為無可饒恕之罪(我還活著就換皇帝,你這是盼著我死啊),同時他是明代宗最得力的手下,想要復辟,必須除了于謙。

于謙一生清廉,但他的做法確斷了太多人的財路,損害了太多人的利益。

明英宗需要他死,大臣們希望他死,一代名臣被處極刑。

明朝的脊樑,就這樣被打斷了。

石灰吟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我是追逐歷史的光,追逐歷史中的閃光點。


追逐歷史的光


在根本上于謙和明英宗就是處於對立立場的。

于謙是明英宗重登帝位的阻礙,所以明英宗想坐穩皇帝的位子就必須要出去于謙,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加上于謙的聲望和實力太大了,所以明英宗勢必要除去于謙,儘管揹負大殺功臣罵名也要殺于謙,也要穩固自己的皇位。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幾乎傾全國之力征伐瓦刺,以王振指揮五十萬大軍,結果全軍覆沒,明英宗亦被俘,土木堡之戰標誌著明帝國開始由盛轉衰。

于謙正是在這樣的危機時刻上位,擁護明代宗繼位,穩住局勢,對外率領群臣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才得以瓦解北京危機。

可是在明代宗去世後,明英宗復辟,于謙這樣一個大功臣卻被明英宗殺害。

于謙被殺害的根本原因是與明英宗處在對立的立場上。

首先,于謙事擁立明代宗繼位的大功臣,也是明代宗的絕對心腹,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明英宗復辟的話于謙勢必也是要退位讓賢的。

其次,于謙在明英宗被接回來之後,多年裡都沒有希望明英宗復辟的意思,甚至還但對明英宗重新繼位皇帝。

當時明代宗是不願接回明英宗的,于謙說“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于謙幾乎是明確表示了不會讓明英宗有機會當皇帝的。所以 此舉也被明英宗所記恨。

而最終決定殺于謙的還是于謙當時聲望太大了,大到了已經要蓋過了他這個皇帝的聲威,對於皇權有一定的威脅,所以這幾乎是必殺于謙的。

當時北京保衛戰,于謙統轄全城居民,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打敗了瓦刺,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這場戰役使得於謙獲取了北京的軍事大權,而且其聲望高漲,幾乎就要壓過了皇帝。

所以明英宗有見於此,所以在其復辟後立馬就決定逮捕于謙,六日後監斬,于謙被殺,天下百姓為之大慟。

明英宗實乃明朝第一昏君,在位二十多年,文治武功沒一樣拿的出手,明朝基業幾乎被他毀於一旦,而且被俘後自己還給蒙古人做了漢奸,幫蒙古人來明朝搜刮財產,真的是史上第一漢奸皇帝,相比崇禎帝死的剛烈,這位真是不忍直視。


這個歷史很正


導語:

于謙如果不死的話,明英宗朱祁鎮奪權那就存在實實在在的阻礙。因為于謙輔佐明代宗朱祁鈺登基,而且明英宗被囚禁的7年內,于謙也沒有想辦法搭救過明英宗,可以算是站在了朱祁鈺這一邊。

01明英宗朱祁鎮本身就不配再做皇帝。

朱祁鎮是個紈絝子弟,他喜歡太監王振。所以在王振的慫恿下,主動挑戰瓦剌大軍。結果自己不懂指揮,王振也是半吊子,所以導致20萬大軍死傷殆盡。

若干猛將都死在這一場戰爭中,就連明英宗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人給抓走了。瓦剌人本打算搶掠一番就回家,沒想到居然抓了大明朝的皇帝。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挾帝親征。謙與尚書鄺埜極諫,不聽。埜從治兵,留謙理部事。及駕陷土木,京師大震,眾莫知所為。郕王監國,命群臣議戰守。侍講徐珵言星象有變,當南遷。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時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人心震恐,上下無固志。---《明史》

這喜從天降的感覺說來就來,明英宗被抓去瓦剌以後,明朝這邊可就亂了陣腳了。皇帝沒了,在這多事之秋,讓年幼的皇太子朱見深繼位,絕對不利於大明王朝的發展。

  1. 這個時候明朝必須要考慮一件事,那就是瓦剌人會利用明英宗作為要挾,割地賠款可能成了在所難免的事情了。如果換成其他朝代,皇帝被抓了,傾家蕩產也要贖回來,可這是大明王朝。
  2. 以于謙為首的一干大臣們,決定擁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帝。朱祁鈺已經21歲,是可以親政的了。一旦朱祁鈺親政做了皇帝,那朱祁鎮的利用價值就蕩然無存了。
  3. 果不其然,瓦剌人以朱祁鎮作為人質,敲詐大明王朝。于謙嚴詞拒絕了瓦剌人的所有請求,並且告訴瓦剌人,大明王朝已經有了新皇帝。朱祁鎮是在沒有利用價值的情況下,被瓦剌人在一年後放回來,故意搞亂明朝內政的,他哪裡還有臉面再做皇帝?

所以說朱祁鎮能夠活著回來,其實是瓦剌人的一種謀略。他們渴望兩個皇帝內鬥,從而讓瓦剌人坐收漁翁之利。

02于謙抵擋住了瓦剌人的進攻,保住了大明王朝。

當明英宗朱祁鎮被抓了以後,瓦剌大軍兵臨城下,就打算要跟大明朝拼了。他們不知道的是,一個皇帝並不能主宰大明王朝的命運。

謙之為兵部也,也先勢方張;而福建鄧茂七、浙江葉宗留、廣東黃蕭養各擁眾僭號;湖廣、貴州、廣西、瑤、僮、苗、僚所至蜂起。前後徵調,皆謙獨運。當軍馬倥傯,變在俄頃,謙目視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機宜。僚吏受成,相顧駭服。號令明審,雖勳臣宿將小不中律,即請旨切責。片紙行萬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開敏,精神周至,一時無與比。---《明史》

朝中一片混亂,不少臣子主張明代宗朱祁鈺南下避難,這就等於是把北方的半壁江山讓給瓦剌人了。可於謙知道,一旦北方丟了,南方早晚也要被吞併。

自古以來,北伐的難度係數就是最大的。所以于謙堅持要留守京城,並且主動帶兵擊退了瓦剌大軍。

  • 從這一點上來說,于謙對大明王朝有再造之恩。這樣一位大功臣,在平息了外患以後,得到了朱祁鈺的重用。
  • 說實話朱祁鈺是個好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願意聽從於謙這樣的賢臣的建議,所以大明王朝的國力蒸蒸日上。
  • 上有明君,下有賢臣,大明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中,居然呈現出中興之勢,可見明代宗朱祁鈺是個好皇帝。可惜的是,朱祁鈺唯一的兒子死了,自己本人又身染重病。

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鈺這一脈是靠不住了。所以不少大臣們就開始投機,再次選擇投靠明英宗朱祁鎮。

那麼于謙是什麼態度呢?其實當時留給於謙的路並不多,要想活下來,只有投靠朱祁鎮,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加合適的選擇了。可是于謙認為,朱祁鈺身體只是不好,還沒有到要病死的地步,所以他寧可做一個忠君愛國之士。

03朱祁鎮奪門之變,註定了于謙必須要死。

朱祁鈺的身體每況愈下,以石亨和徐有貞為代表的投機分子,認為朱祁鈺必死無疑。所以他開始了自己的盤算,打算改立朱祁鎮重新做皇帝。

朱祁鎮得到這個消息當然十分興奮,他們通過武力奪取了政權,朱祁鎮再次坐上了皇位,大臣們默然不語。

及籍沒,家無餘資,獨正室鐍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揮朵兒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謙死所,慟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復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陳逵感謙忠義,收遺骸殯之。逾年,歸葬杭州。逵,六合人。故舉將才,出李時勉門下者也。皇太后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明史》

當時朱祁鈺還在病榻之上,得知朱祁鎮已經坐上了皇位,心裡說不出的味道。僅僅過了一個月的時間,朱祁鈺就莫名死去。對於他的死,歷史上眾說紛紜。不過極有可能是朱祁鎮的黨羽將其害死的。

石亨等人必須要斬草除根,以免再有一次奪門之變出現。朱祁鎮之所以能夠重新奪權,那是因為朱祁鈺有良心,沒有害死他哥哥。可朱祁鎮吃了那麼多苦,知道留下禍患會有多大的危險。

除了朱祁鈺以外,其實還有一個巨大的禍患,那就是于謙。當時的于謙總領群臣,是地位相當高的,相當於明朝大臣的擔當。

這麼一位位高權重之人,如果他支持朱祁鈺或者說不支持朱祁鎮的話,將來也會是一個重大的威脅,既然是威脅,那就必須要清除掉。

只有殺了于謙,明英宗朱祁鎮復辟的這件事,才能算是師出有名。這是徐有貞為了給朱祁鎮下定決心,所提出來的理由。

其實徐有貞等人,其實是擔心於謙這種權勢達到巔峰的忠臣在朝中,那他們這些奸佞小人會沒有好日子過。

總結:于謙必須死,但的確比較冤枉。

于謙為大明王朝所付出的辛勞那是有目共睹的,常常加班到深夜,大清早又要起來去上朝,簡直就是一個勞模。

在朱祁鎮被抓的時候,于謙能夠穩定朝政,保住大明國土,對大明王朝功不可沒。在朱祁鈺做皇帝的時候,于謙兢兢業業,為大明王朝的復興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1. 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朱祁鎮當然知道他不該殺。但是朱祁鎮是通過奪門之變成為皇帝的,他要想自己奪位變得名正言順,那就必須要殺掉于謙。
  2. 因為是于謙,親手將朱祁鈺扶上皇位。承認于謙的合法性,那就等於是承認了朱祁鈺的合法性。我們知道朱祁鎮上臺以後,將朱祁鈺的皇帝稱號給廢掉了。

並且給了一系列非常惡劣的稱號,不承認朱祁鈺當皇帝的那8年,在朱祁鈺死後,也不准他安葬在十三陵,是明朝遷移到北方後,唯一一個沒有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由此可見,朱祁鎮要想坐穩大位,就必須要把跟朱祁鈺相關的所有人物都給清除掉。而於謙就是頭號需要清除的大臣。可憐于謙為大明王朝殫精竭慮了這麼多年,最終卻落得這麼個下場。


江湖小曉生



其實不是于謙站錯了隊,而是于謙得罪了人,于謙一生為國為民,並且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把大明朝從危險的邊緣拯救了回來,于謙功不可沒,當時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也先俘虜,消息傳來震驚朝野,是于謙當機立斷扶明代宗上位,並且組織北京保衛戰逼退了也先,于謙功在千秋。


明代宗在位期間于謙都受到重用,並且凡是于謙提的建議都被明代宗採納,但是于謙個性太直得罪了太多的權貴與官僚,這才是後來明英宗復位于謙被殺的原因,對於于謙之死正如那首詩一樣,“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