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避開了兩次世界大戰,為什麼現在沒有發達國家?

多維觀察者


歐洲最早出現工業革命,工業的飛速發展,解放了生產勞動力,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同時“工業革命”使歐洲國家,很快發展為工業國家,他們先進的科學技術也領先全球。所以,歐洲國家即便遭遇了兩次世界大戰,依舊原有的工業基礎,經濟很快得到了復甦,使他們遙遙領先任何一個大洲。

南美洲雖然,成功的避開了兩次世界大戰。但是,在歷史上屬於歐美的殖民地。歐洲人,主要在南美洲掠奪那裡豐富的資源,並沒有帶去先進的工業和科學技術。此外,南美洲國家獨立較晚,但受殖民地經濟與大地主制影響,經濟發展緩慢。南美洲地處熱帶雨林,經濟發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幾個大都市,偏遠的山區有的還處於原始部落狀態。由於南美洲的資源豐富,大部分靠礦產出口作為經濟支撐。所以,南美洲國家工業化落後,目前還處於開發中國家。由於沒有工業化,生產力相對落後,很多高新設備全靠進口。南美洲和歐美國家比起來有相當大的差距,即便是沒有遭受戰爭,人民生活水平也很低。歐美國家,只要向南美洲出口汽車、飛機、以及高新技術就可以大賺一筆。所以,薄弱的工業讓他們非常落後,發展也很緩慢。

要知道能發動一場戰爭,沒有一點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是根本不可能的。更何況,是一場持續性長達數年的世界性全球大戰。作為二戰時期的三個邪惡軸心國,德國、日本、意大利是靠什麼快速發展起來的。首先,是德國。德國是歐洲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這就不用多說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是僅次於美國第二大工業強國,目前也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汽車品牌,比如奔馳、寶馬、奧迪、大眾、保時捷等都位於德國。汽車生產量僅次於中國、美國和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之一。

其次,是日本。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大力發展工業。日本很多先進科學技術都來源於歐洲,主要的技術其實來源於德國。日本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再研發,很多領域堪比德國。尤其是製造業,最為發達,所以日本的製造業成為他們的第一產業。不過日本資源匱乏,很多都需要依靠進口。不過先進的製造業,可以讓日本購買很多資源來彌補國內的資源不足。二戰以後,日本雖然遭到戰爭的破壞,本身是一個工業國家,加上國家建設,世界經濟復甦,日本很快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雖然在2010年,被中國超越,但是在很多領域日本都是領先全球的工業化強國。最後,是意大利。意大利是歐洲一個高大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意大利的工業也非常發達,私人經濟占主導地位。所以,意大利的人民相對來說是非常富裕的。意大利是世界著名的汽車跑車生產國,主要出產法拉利、蘭博基尼、瑪莎拉蒂、阿爾法·羅密歐等。其工業在歐洲,在歐洲也是數一數二的。

所以,發達國家都有一個共同點,即便是再次爆發一次戰爭。他們也能在很快的時間內發展起來。因為,這些國家已經工業化。只要工業機器一啟動,經濟發展的車輪根本停不下來。比如,歐洲國家可以出口汽車、工業設備、先進技術,尤其是創新能力和研發能力,因為基礎再那裡。所以,即便遭受了戰爭的摧殘,只要有工業基礎,很快就能發展起來。且遙遙領先,其它農業國家。所以,為什麼一個國家需要創新,需要發展高新技術,一旦你掌握某種高新技術,別人又沒有,但是很需要。即便是賣專利或者設備,就可以源源不斷帶來財富,歐洲國家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


謀士說


這就是我一直重複說的那個古老話題啊。

文明發展的原動力是什麼?

按理說沒有被戰亂波及,不說發戰爭財,至少可以獲得發展先機,獲得彎道超車的機會。然而現實不是這樣的,中南美洲不僅落後於從廢墟中跑起來的各國,而且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就將他們遠遠甩在身後了。你信不信,越南發展發展,也會把他們甩在身後。

南美洲曾經是白銀之地,按理說最有獲得發展的機會。可是到了今天。當《侶行》節目裡張昕宇梁紅重走白銀之路時,那裡更加貧困了。大量的人依賴的還是高度汙染的礦業,曾經輝煌的城市不是向前發展了,而是淪為半廢墟了。

印第安人歷史上有多牛,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大家以為他們只是創造了美洲的瑪雅文明、印加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其實不然。這麼說吧,人類所有文明裡都有他們的身影,而且可能都還是以高級貴族的身份存在。今天的歐美白人曾經是給帝養馬的人,人稱弼馬溫。給誰養馬呢?我說匈奴是由黃種老三支系苗蠻、老大支系烏拉爾和與俄羅斯人一致的白匈奴構成的。但是匈奴貴族墓裡卻發現了印第安基因Q系。很多人懷疑殷商的主導者是印第安人,雖然沒有看到確鑿的證據和消息,但可能性是很大的。很多人說意大利人長得很像印第安人,實際上歐洲和中國都有很多人長得像典型印第安人那種模樣。歐洲的印第安基因是很多的。我懷疑印第安基因是職業祭司階層,他們以高級貴族身份存在於全世界各個族群裡。歷史上東渡美洲一是逃跑,二是追尋太陽昇起的地方,三可能與一些神秘因素有關。

這麼牛的印第安基因就這麼墜落了,而且是以一種永遠爬不起來的方式隕落的。今天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你根本看不到他們再次起飛的跡象。印第安基因Q系在人類基因樹上與歐美人的R系和東亞的NO系都是最後出現的人種,也是與人類文明扯得上關係的幾個基因之一。可是現在的他們就是看不到希望了。南美是歐洲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主導者也是歐洲人,西班牙、葡萄牙還兼具古羅馬和日耳曼多重身份。可到了美洲為何就不行了呢?資源一挖完立馬就不行了。可是就算沒有當年白銀時代的輝煌,那美洲也是一塊寶地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街頭小吃動不動就是野生烏龜湯。巴西種什麼成什麼,種植、優質草原、礦業,大自然給予那片土地的實在太多。可還是不行。

說到這,其實就不得不說那個文明建設的核心要素了,人種智商。這是迴避不掉的。為何當今只有東亞能發展起來與歐美競爭?熱門工業品與別的地區都沒有關係。為何中國能成為世界代工廠,而不是美洲和印度。中國人口紅利降低後,越南要接棒了。還是沒有他們的份。就是代工廠好像也不是誰都能接手的。歐美企業又不是瘋了,幹嘛不選擇更近的南美,而選擇最遠的東亞。

美國人做過測試,發現美洲的西班牙裔智商遠低於美國白人。從墨西哥開始一直到巴西都是高度混血區,是人類基因的大熔爐。可結果呢,竟然不優秀。印度其實也是高度混血地區,結果如何?印度有種姓制度,保留了一部分白種成分。倘若都混沒了,你覺得印度今天的境況會如何?我也不想這麼認為啊,可是這是鐵的現實。當今智商最高、最接近的就是歐美純白和東亞黃,所以熱門工業品、科技只能是他們之間比拼。阿拉伯那麼富,除了玩玩宗教,別的都不會。到底是聚寶盆式的資源重要,還是能發展創造的智力重要?

未來能夠引領世界的,當然是保持智商優勢的區域了。跨代混血不優秀,這是肉眼就能看出來的,歐美白與東亞黃混血似乎會好一些,這也是能看到的。但歐美里存在太多的小頭顱,其實是他們帶入歐洲的高加索人種混入的結果。也就是那個所謂的I系北歐基因了。所以判斷誰是純白還是個技術活,中亞到阿拉版北非那些都不是,基因樹上也是排在中間的人種。人類已經不如文明開啟時代的祖先優秀了,這是可以肯定的。因為無論是歐美白還是東亞黃,也都混過了。最後說一點,東亞人的智商可能還與我們祖先一開始是漁民有關,所以我們的核心圖騰是魚鉤和蠍子,也就是飛簷,可能有很長時間食物是依賴於魚。但這不是關鍵的。


國病


由德國、意大利、日本發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涉及了全世界將近一半的國家,超過二十幾億的人口被捲入這場戰爭,累計傷亡將近一個億的人口。可以說二戰時人類歷史上的一場浩劫。但是偏偏有個地區就沒有捲入二戰之中,那就是南美洲地區,他們和北美洲一樣都是二戰期間的幸運之地,但是他們和北美的情況卻截然相反,北美的加拿大和美國都相繼成為了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而南美洲地區卻始終沒能誕生一個發達國家,這其中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首先,南美洲內部之間的爭鬥從未停止過,他們沒有參與世界性的大戰,但是內部之間往往會因為領土問題發生局部戰爭和衝突。巴西、烏拉圭、阿根廷等大國之間常常發生爭鬥,並且持續時間較長,戰爭往往會牽扯到南美的周邊小國,從而使整個南美地區動盪不安。

第二點,南美地區長期是葡萄牙西班牙等歐洲殖民者的殖民地,南美地區大多數成為了他們的種植園區,他們的經濟結構十分單一,就是農業畜牧業等第一產業,種植的作物大抵是香蕉、向日葵、菠蘿等。經濟結構單一,產品附加值低,導致他們的商品的技術含量也低,永遠只是在做最基礎的工作。南美洲的國家很容易因為這些農產品和奶製品的價格暴跌而陷入經濟混亂。

最後一點就是南美各個國內的起義遊行衝突爆發不斷,經常會發生政變或者遊行示威活動,因此各個政府的政策和主張都推行困難,政治的動盪導致人民的生產生活極不穩定,因此經濟也就沒法安定發展。


環球網


兩次世界大戰沒有波及到南美洲,和南美洲有沒有發達國家,本身就是兩碼子事。

兩次世界大戰也沒波及到大部分非洲,除了北非,非洲不也就那個樣。

兩次世界大戰把德國,日本炸成廢墟,兩國現在是發達國家。

可見二戰和發達不發達沒什麼關係。


戰爭是損害,戰爭也是刺激科技發展的動力

可能大家都覺得戰爭打壞了房子,毀滅了城市,這對經濟是不利的。

但是別忘接了,在戰爭中,各國競相搞科技競賽,不停的攀登科技樹,這本身也是刺激。二戰誕生了多少新科技?數不勝數。

兩次世界大戰毀滅了歐洲,毀滅了日本,但是歐洲和日本在戰爭之前,科技能力都不差,德國不用說了,二戰各式各樣先進的武器,日本在二戰時期也能造出大和戰列艦,零式戰鬥機。

在戰爭結束後,這些城市毀滅了,但是這些科技保留了下來,德國比較慘,被美國人帶回去不少科技人才,比如說美國土星五號的設計者就是個德國人。

而南美地區雖然沒有受到戰爭波及,也沒有受到戰爭的強刺激,一直在不停的循環。

同樣的,戰爭會完全更迭社會形態,對於社會進行修正,產生更大的凝聚力,這對於政治和文化會產生積極影響。


資源詛咒

南美資源豐富,盛產各式各樣的資源,鐵礦,石油,稀土,銅礦等等基本都不缺。

看起來是好事,但是有一個資源詛咒的問題,當一個國家資源過於豐富,資金就會往這個方面聚集,勞動力也會向這個行業聚集,資源出口,外匯增加。

外匯增加,導致本國貨幣升值,勞動力成本上升,直接消弱了本國的工業對外競爭力。

外國工業品侵襲本國,導致本國工業更加萎縮。

這種負循環導致南美地區的工業一直髮展不起來。

南美地區發展最好的國家是智利,外國一直吹捧皮諾切特的新自由主義,但是別忘記了,智利整個國家的銅礦佔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一,而且智利還是世界上唯一盛產天然硝石的國家,也是稀土大國,資源極其豐富,發展最好的智利到今天依然是依靠著銅礦經濟。智利早在2000年左右就被吹捧成“準發達國家”,但是20年過去了,還是“準發達國家”。


南美地區的問題可以寫十本書都沒問題,關鍵是如何打破目前南美各國的狀態,否則就會一直負循環下去,無窮無盡,巴西最近出了一個右翼總統,前段時間在新聞上掀起很大波瀾,而瞭解南美的人都知道,這不過是巴西的一個循環罷了。

每隔一段時間,南美國家都會產生左翼---然後經濟混亂---軍人干涉----建立右翼----經濟恢復----大宗商品跌價-----經濟混亂----左翼執政,無窮無盡。


李建秋的世界


南美洲天生就不是一個發展經濟的地方,總的趨勢來說,這塊面積不小的土地肥沃綿延,有巴西平原,亞馬孫大平原,金、銅、石油、水力、森林資源相當豐富,為什麼發展不起來,就是因為這裡的資源太豐富,加上地廣人稀,不需要怎麼打拼,都能夠養活自己和全家,導致這些國家長期的不思進取,不想拼搏的懶惰情緒滋生漫延,在他們最大的國家巴西,還流行偷盜搶竊,就是說生活這裡的人不正常心態,在美洲屬於第三大的國家,全年的GDP,還不如中國廣東省2018年的GDP強大。這樣一個國家,又不是沒有資源,還不是因為懶惰,只知道成天玩耍,踢足球,不管國家發展不發展,只要自己自在能夠隨心所欲,就是最大的幸福。巴西是這樣,那些國家就更加不好說了,委內瑞拉,阿根廷,玻利維亞哪個不是資源豐富的國家,這就是南美洲的現實,只認為他們國家是最富有的國家,也從來不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使腦筋一直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水平,真的不知道天高地厚和導致越來越落後保守。美國還說是他們的後花園呢?這就是美國精心打造的後花園嗎?美國這麼強大,‘’後花園‘’如此的落後,難道說美國就沒有責任?


6353902879


我是歷史照妖鏡沈sir:我來回答:

我有個愛好,喜歡用谷歌地球看世界各個角落,這樣就可以假裝自己去旅遊了,有時候看著南美的街景圖片,就好像地震現場一樣,全是棚戶區,按理說,南美可是二戰都沒被侵擾的人間天堂,自然資源又非常豐富,政治制度也是演戲歐美的,但為什麼就一個比一個窮呢?甚至南美大國巴西,弄個奧運會都被一大群人吐槽。

  

  一戰、二戰中的避難天堂:南美

  這個地區大部分國家自19世紀上半期就實現了民族獨立,擺脫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列強的殖民統治。而此時的亞非地區大部分地區還處於一言不合就被揍的時代。

  而且,獨立後的南美洲成功避膨脹的德國、搞笑的意大利、兇殘的日本為首的法西斯聯盟發動的二戰,這次戰爭涉及了全世界將近一半的國家,二十幾億的人口被捲入這場戰爭,累計傷亡將近一個億的人口。

  兩次世界大戰,南美成為世界上少有的“世外桃源”。

  然而,起步較早和獨善其身的南美洲卻並沒有引領亞非拉發展的潮流,直到今天仍然是世界上的不發達地區,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蹟”。什麼“奇蹟”呢?就是國家倒閉的速度都快趕上小企業了,一個接著一個倒閉。

  

  位置太邊緣

  和世界其他大洲相比,南美洲最大的特點就是太邊緣,因為位置太靠邊,所以什麼好事都只能靠邊。

  自古以來,亞非歐一直是世界的重心,包括四大文明古國,絲綢之路什麼的都圍繞著以上三大洲展開,就連美國也不得不漂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歐洲摻和國際事物。

  相比於南美洲的“單薄”,亞非歐三大連在一起的大洲實在顯得太過“厚重”,這意味著三大洲無論是人口還是資源都遠遠甩南美洲幾條街。

  藉助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世界發展的大事件自古以來都在這裡發生,尤其是世界大戰。而南美洲能被世界想到的,基本就是後路的定位,比如太平天國失敗後的散兵遊勇去了南美洲;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以南美洲為敗退基地。

  

  錯過了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機會,才在此後的發展過程中沒有跟上世界的腳步:

  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因為當時很多南美國家在評價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說這是白種人與黃種人的戰爭,和我們拉美人沒什麼關係!

  直到後來美國參戰,軸心國要完蛋了,這些國家才逐漸加入到了同盟國一方,但最多也就是提供一些簡單的支援,或者是在道義上高呼幾聲罷了。當時除了巴西比較積極之外,其他國家都是這樣一個狀態。也正是巴西這種對世界局勢的參與感比較強,讓他能夠在新世紀的時候發展成為金磚國家之一,雖然現在也沒落了。

  拉美各國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讓他們在二戰結束後的經濟發展中,並沒有享受到勝利果實。

  說實話,現代主要工業國都是二戰經濟起飛的受益者,他們想是得益於二戰重建帶來的經濟刺激,後又享受到了科技發展的成果。而作為二戰的旁觀者,拉美國家就跟看戲一樣看個主要經濟體蓬勃發展,可惜他們和這些國家聯繫的不緊密,並沒有從中得到什麼啟示。當然,作為旁觀者,他們也沒有機會享受到科技成果,進而改變自己的國家。

  這就導致北方各國在經歷了一次次的產業升級之後,拉美國家並無本質變化,這是他們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

  

  統治太落後

  南美洲的獨立,要感謝玻利瓦爾、聖馬丁、杜桑·盧維杜爾、伊達爾哥等一系列先驅。正是這些人的奮起反抗,才最終引爆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

  從1791年海地黑人起義到1826年1月西班牙殖民軍撤離秘魯卡亞俄港。南美獨立戰爭前後持續36年,戰爭席捲北到墨西哥,南到智利的廣大區域,死傷總數超過100萬人,波及人口超過2000萬人,是世界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殖民地解放戰爭。

  這場戰爭直接摧毀了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統治,除古巴外西屬美洲獲得獨立,確立了共和制和代議制,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

  但是,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並沒有真正改變民眾的生活。換句話說:之前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奴役民眾,獨立戰爭後換成土著白人,民眾並沒有當家做主。這場民眾廣泛參與,付出巨大犧牲的戰爭,成為本土白人從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者手中奪權的戰爭。

  巴西更過分,直接是葡萄牙攝政王宣佈獨立,換身行頭就可以繼續開張。

  

  今日的委內瑞拉,再次成為獨裁統治的犧牲品,這個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南美國家,在獨裁統治之下走向萬劫不復!

  從獨立戰爭以來至今,南美洲再也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革命戰爭,這意味著南美洲一直保持著原有的統治模式,這是南美洲無法緊抓時代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最重要原因。

  所以,南美洲一直並將長期作為發展中國家而存在。

  

  金融玩不過美國,連傳統畜牧業也玩不過美國。

  1823年,時任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指出:“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之主權相關事務。而對於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或各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事,美國保持中立。相關戰事若發生於美洲,美國將視為具敵意之行為。”

  這就是美國曾長時間奉行的“門羅主義”政策,這表明美國開始將南美洲作為自己的後花園,閒人免進。

  門羅主義本質是美國對西半球霸權的宣告,雖然當時的歐洲列強並沒有將美國的這一政策當回事,但是美國卻真正開始了對後花園的管理。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拉丁美洲的定位是美國的經濟腹地,這使得拉丁美洲不能長足發展而只能按照美國設定的模式進行發展。

  雖然門羅主義將歐洲列強阻擋在拉丁美洲之外,保護了拉美不會再次遭受歐洲列強的蹂躪,但是卻讓他們徹底喪失了經濟自主權。

  因為南美大都是種植園或畜牧業出身,玩金融根本玩不過美國,結果就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鬧得像張老漢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這句話可能很多人不愛聽,但是是事實,有強大的美國在,南美洲不可能出現發達國家。

  謝謝觀看,晚安!喜歡的點個訂閱吧!喜歡沈sir的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歷史照妖鏡!


歷史照妖鏡one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德是不是都被美國幹翻了?美國成了世界第一,之後每天輪著幹他的後花園這些南美國家,所以南美國家沒有一個能下的了床的,那地方都被幹腫了。

1846年幹墨西哥,墨西哥還剩半條命(失去一半領土)。

1903年乾哥倫比亞,策劃巴拿馬獨立。

1903年幹古巴,霸佔關塔那摩灣至今。

1914,1917,又輪了兩遍墨西哥。

1954年,幹危地馬拉,推翻執政良好的阿本斯古斯曼總統。

1961年,繼續幹古巴,但是失敗了。

1964年,乾巴西,扶持軍政府上臺直到1985年。

1965年,幹多米尼加。

1973年,幹翻智利,扶持美狗上臺。

1983年,幹格林納達,因為格與古巴結盟。

1989年,乾巴拿馬,把人家總統抓到美國弄死了。

1994年,幹海地,扶持美狗上臺。

2002年,策劃委內瑞拉政變,被粉碎。

2009年,幹洪都拉斯。

2019年,上次沒幹成委內瑞拉是不會罷休的。

拉美國家只要日子稍微過的好點的,都被美國幹了個遍,想成為發達國家,美國不同意。


藍海1987


這個問題,呃……怎麼說呢?關於南美洲沒經歷兩次世界大戰摧殘還不發達的問題,靜夜史認為:

世界大戰是災難也是機遇,錯過了災難,也就意味著錯過機遇!

南美洲,面積約1800萬平方公里,傳統認為南美洲和美國以南的國家和地區共同組成拉丁美洲!這個地區大部分國家自19世紀上半期就實現了民族獨立,擺脫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列強的殖民統治。而此時的亞非地區大部分地區還處於列強侵略的水深火熱中。

而且,獨立後的南美洲成功避開兩次世界大戰,成為世界上少有的“世外桃源”。

然而,起步較早和獨善其身的南美洲卻並沒有引領亞非拉發展的潮流,直到今天仍然是世界上的不發達地區,創造了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蹟”。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結果?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位置太邊緣

和世界其他大洲相比,南美洲最大的特點就是太邊緣。

因為位置太靠邊,所以什麼好事都只能靠邊。

自古以來,亞非歐一直是世界的重心,包括四大文明古國,絲綢之路什麼的都圍繞著以上三大洲展開,就連美國也不得不漂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歐洲摻和國際事物。

相比於南美洲的“單薄”,亞非歐三大連在一起的大洲實在顯得太過“厚重”,這意味著三大洲無論是人口還是資源都遠遠甩南美洲幾條街。

藉助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世界發展的大事件自古以來都在這裡發生,尤其是世界大戰。而南美洲能被世界想到的,基本就是後路的定位,比如太平天國失敗後的散兵遊勇去了南美洲;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以南美洲為敗退基地。

世界大戰毫無疑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是在戰爭中,勝利的一方得到了賠款和戰利品;失敗的一方得到了新技術和戰後的大力扶持;就算什麼也沒有得到,也通過戰爭,淬鍊了戰鬥力。總之,只要是二戰的參與者,就有收穫的可能。

德國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者,毫無疑問在戰爭中掠奪了更多,取得了更多的技術成就,並得到了美國在戰後的大力支持,這直接導致了今日的德國牢牢佔據著世界第四的位置。

同樣遭遇的還有日本,作為戰後美國的重要棋子,日本雖然昨日戰敗但今日更發達。

所以,失敗不可怕,怕就怕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因為這真的就導致了一無所有。

2、統治太落後

南美洲的獨立,要感謝玻利瓦爾、聖馬丁、杜桑·盧維杜爾、伊達爾哥等一系列先驅。正是這些人的奮起反抗,才最終引爆了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

從1791年海地黑人起義到1826年1月西班牙殖民軍撤離秘魯卡亞俄港。南美獨立戰爭前後持續36年,戰爭席捲北到墨西哥,南到智利的廣大區域,死傷總數超過100萬人,波及人口超過2000萬人,是世界史上一次影響深遠的殖民地解放戰爭。

這場戰爭直接摧毀了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統治,除古巴外西屬美洲獲得獨立,確立了共和制和代議制,沉重打擊了奴隸制和封建制,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條件。

但是,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並沒有真正改變民眾的生活。換句話說:之前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奴役民眾,獨立戰爭後換成土著白人,民眾並沒有當家做主。這場民眾廣泛參與,付出巨大犧牲的戰爭,成為本土白人從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者手中奪權的戰爭。

巴西更過分,直接是葡萄牙攝政王宣佈獨立,換身行頭就可以繼續開張。

這導致拉美的革命是如此的不徹底,以至於戰爭後的土生白人地主克列奧和教會勢力竭力維護大土地佔有制和封建剝削,這造成的後果就是拉美各國在獨立後經濟陷入停滯。軍人獨裁政權,也就是考迪羅不斷湧現。

今日的委內瑞拉,再次成為獨裁統治的犧牲品,這個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南美國家,在獨裁統治之下走向萬劫不復!

從獨立戰爭以來至今,南美洲再也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革命戰爭,這意味著南美洲一直保持著原有的統治模式,這是南美洲無法緊抓時代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最重要原因。

所以,南美洲一直並將長期作為發展中國家而存在。

3、美國太強勢

1823年,時任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指出:“歐洲列強不應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國與墨西哥等美洲國家之主權相關事務。而對於歐洲各國之間的爭端,或各國與其美洲殖民地之間的戰事,美國保持中立。相關戰事若發生於美洲,美國將視為具敵意之行為。”

這就是美國曾長時間奉行的“門羅主義”政策,這表明美國開始將南美洲作為自己的後花園,閒人免進。

門羅主義本質是美國對西半球霸權的宣告,雖然當時的歐洲列強並沒有將美國的這一政策當回事,但是美國卻真正開始了對後花園的管理。

從1846年起,美國暗地或間接介入拉美事物的行為有47次,其中30次為軍事介入。從美國的角度出發,要想實現稱霸西半球的夢想,就不能允許南美洲出現和美國比肩的經濟強國。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拉丁美洲的定位是美國的經濟腹地,這使得拉丁美洲不能長足發展而只能按照美國設定的模式進行發展。

雖然門羅主義將歐洲列強阻擋在拉丁美洲之外,保護了拉美不會再次遭受歐洲列強的蹂躪,但是卻讓他們徹底喪失了經濟自主權。

有強大的美國在,南美洲不可能出現發達國家。

因此,南美洲沒有發達國家,實在是情理之中。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主要是沒有核心文化,沒有核心價值觀。其實我們看西方國家,經歷了多次內部戰爭,又是一,二次世界大戰,也可謂打得體無完膚,但又能很快發展起來。同樣,中國,日本,韓國,這些儒家文化圈的國家,也是經歷了很多災難,也能很快發展起來,這些都是民族核心文化起了很大作用。

相反,躲過大戰的非洲,南美這些國家本應該很好的發展起來。但是卻給人感覺發展緩慢,其實還是因為這些國家沒有核心文化。當年,西方開始殖民時,非洲,南美地區還大都處於部落階段,文明程度很低,因此也沒有形成先進文化,也缺乏文化積累。因此現在他們所繼承的文化都是殖民者的文化,因為殖民者大多是暴力殖民他們,所以其文化裡含有大量的暴力文化在裡面。因此他們並沒有繼承到太多的西方文明的精髓,反而沾染了太多的垃圾文化在裡面。

令一方面,美洲國家又離美國太近,美國人的槍支,毒品,性開放等所謂的自由文化像病毒一樣非常容易的攻克了這些國家。因此這些地方的暴力犯罪,毒品,性犯罪是世界上最高的,這些都嚴重的破壞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所以我們對南美的影響大多是暴力犯罪,大毒梟和足球,足球也許是上帝給這片土地的希望吧!

因此一個國家發展程度是和他們的文化是有很大關係的。


時光工坊


南美洲,有人說它是被上帝偏愛的土地,因為它有著宜人的氣候,豐富的資源;也有人說它是被上帝詛咒的土地,因為它普遍沒有穩定的政局和發達國家。即使阿根廷,也在混亂中跌出了發達國家的行列,至今沒有重返。

為什麼南美洲坐擁優越的自然資源,也幸運的避開了慘烈的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卻仍未產生一個發達國家呢?

事實上,資源與和平並不是跟發達國家必然相關,只是相較其他國家的一個優勢。

首先從地理上來說,南美洲的位置十分尷尬,世界七大洲中,除南極洲外,南美洲是距離世界其它地方最遙遠的大陸,這決定了南美洲國家和世界其他國家間的物流成本要高於其他洲。即使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臨近東南亞諸國。南美洲除了北方的北美洲外三面環海,到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名副其實的遠赴萬里。

其次,經濟的平穩發展除了良好的資源基礎,更重要的是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使資本能夠在此投資發展。可惜南美洲各國由於歷史原因,政府更迭頻繁,甚至有軍人政變上臺,實行長期的高壓統治。這樣的局勢很難讓市場經濟有正常的發展。

我們以智利(在南美非常典型)為例進行說明,大家可以以此為基礎查閱其它國家。

軍人皮諾切特於1973年發動武裝政變,推翻了當時的人民團結政府並殺死時任總統阿連德。之後實行高壓統治,對內大力鎮壓,監禁並處決反對者。數萬人被逮捕,失蹤。更多的人選擇了流亡國外。儘管皮諾切特推行新經濟政策,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是在休克療法的作用下,國家經濟大起大落,單一的銅礦出口經濟在遭遇經濟危機時沒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因此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智利又陷入到債務危機之中。

皮諾切特

阿連德

皮諾切特所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精髓是依靠強制手段,推行自由市場經濟,通過市場優勝劣汰鼓勵企業創新,通過壓低工人福利,降低用工成本,提高工業競爭力。可只有發展了現代工業,才能談新自由主義的優越性。一個沒有現代工業,單純依靠採掘業的國家依靠自由市場經濟是很難有。

智利時至今日,銅礦依舊是最大的產業:出口總值中,銅佔53.6%;葡萄和酒加起來,佔10.8%;木材和紙,佔5.5%;海產品佔4.5%;黃金佔2.1%。並沒有什麼現代工業。完整產業結構和變成發達國家無從談起。

智利銅礦

在這裡我們可以引入兩個概念:“資源詛咒”、“荷蘭病”。

資源詛咒是個經濟學的理論,多指與礦業資源相關的經濟社會問題。豐富的自然資源可能是經濟發展的詛咒而不是祝福,大多數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比那些資源稀缺的國家增長的更慢。經濟學家將原因歸結為貿易條件的惡化,荷蘭病或人力資本的投資不足等,主要由對某種相對豐富的資源的過分依賴導致。

荷蘭病,是指一國(特別是中小國家)經濟的某一初級產品部門異常繁榮而導致其他部門的衰落的現象。20世紀50年代,已是製成品出口主要國家的荷蘭發現大量石油和天然氣,荷蘭政府大力發展石油、天然氣業,出口劇增,國際收支出現順差,經濟顯現繁榮景象。可是,蓬勃發展的天然氣業卻嚴重打擊了荷蘭的農業和其他工業部門,削弱了出口行業的國際競爭力,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荷蘭遭受到通貨膨脹上升、製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長率降低、失業率增加的困擾,國際上稱之為“荷蘭病”。

缺乏良好的產業結構,左右民粹交互上臺,政局動盪不安(這背後還有很深的文化根源,但並非本文可以盡述),是南美經濟發展受阻,無法上升到發達國家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