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有一座“活”古橋,距今已有175年曆史


樂山古稱“嘉州”,有“海棠香國”的美譽。位於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的西南部,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除了人們熟知的樂山大佛和峨眉山,想必大家對蘇稽鎮也有一定的印象,這裡的“蹺腳牛肉”美食相當出名。除此之外,位於峨眉河上的儒公橋也是重要的歷史古蹟,它被稱為“活”古橋。

據歷史記載,儒公橋始建於清咸豐六年,石橋全長近百米,從兩岸向中間逐步修建,而石材全部來自雅安並沿著青衣江筏運而上。由於建橋工程很艱鉅,在大橋落成後,百姓為了感謝縣府的德政,將其取名“儒”,因而稱為“儒公橋”。

峨眉河穿鎮而過,將蘇稽場鎮一分為二,北岸商鋪林立,舊房最多,南岸則美食,茶館居多,尤其是“翹腳牛肉”人氣最高。橫貫峨眉河的儒公橋,將兩岸的經貿生活,人文交流串聯起來。

在峨眉河北岸的茶館邊上,看到古橋和新城的遙相呼應,彷彿有一種時空穿越的感覺。

對於當地人來說,這座古橋除了帶來的交通便利,更作為蘇稽鎮悠久歷史文化的見證。

趕集的時候,場鎮熱鬧非凡,是體會人生百態的最好時刻。

茶館裡的小貓坐在河邊望著行人和古橋。

儒公橋上,,穿著中山裝的老人。

儒公橋和新城。

儒公橋上的老式自行車。

穿著中山裝趕集的人。

儒公橋上的吃著棉花糖的小孩。

儒公橋曾經被被四次沖毀,然後又四次重修。直到1990年汛期橋身傾斜嚴重,冬天休整加固時,橋面才由五條石增至八條石。

如今為了保護儒公橋,橋兩岸都設置了石墩禁止車輛通過,但是橋上的行人依舊絡繹不絕,勾通著兩岸的繁榮與發展。

儒公橋建成175年,儘管它歷經艱險,但至今依舊充滿活力,連接著蘇稽峨眉河兩岸,依然往來迎送著早出晚歸的蘇稽人民,見證著一代又一代蘇稽人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