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國理政看,明英宗和明代宗誰更適合皇帝位?

塵沐


我是蘭臺令君,寫有態度的歷史!

朱祁鎮和朱祁鈺這兩兄弟的關係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本來這兩兄弟關係非常融洽,哥哥愛護弟弟,弟弟敬重哥哥。可偏偏土木堡之變讓著兩兄弟反目成仇,也可見人對權力的慾望會讓他們忘記血濃於水的親情,從古至今,莫不如是。如果要從治國理政上看的話,這明代宗還是要比明英宗相對出色一些。

這明英宗朱祁鎮其實是一個非常有個人魅力的人,這一點從他在被俘期間,與瓦剌太師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成為知心知意的好朋友這件事上就得到了很好地證明。然而在治國理政方面,他表現的並不出色,在父親明宣宗剛死的時候,他在“三楊”的盡心輔佐下表現尚可,正統前期也延續了宣德盛世的良好勢頭。但隨著“三楊”的去世,套在明英宗頭上的經箍咒也隨之傑出,他重用宦官王振,賦予了他極大的權力,使得宣德年間的清明之風當然無存。王振一方面結黨營私,提拔討好自己的小人擔任重要的官職,另一方面對反對自己的大臣極盡打壓之能事。明朝宦官專權之風,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相反明代宗朱祁鈺在危難時刻穩定大明朝局是由突出貢獻的。土木堡之戰明軍全面潰敗,最精銳的三大營損失殆盡。瓦剌太師也先一鼓作氣直逼北京城下,而朱祁鈺就是在這麼為難的情況下登基的,他安撫人心,任命于謙等人積極籌備北京保衛戰,這才保障大明江山安然無恙。值此之時。若不是他挺身而出,明朝能否延續兩百多年還很難說。此外在經濟上,他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對受災嚴重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區,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減免稅負,並且賑濟災民,安撫流民。可以說在他執政的八年間,明朝的整體局勢還是相對比較穩定的。

不過話說回來,朱祁鎮也不是一無是處,在經歷了“北狩歸來”以及“奪門之變”後,明英宗在天順(土木堡之前明英宗的年號是正統,復位後改天順)年間還是有了很大的改變,開始任用了李賢、王翱等賢臣,又先後平定了石曹之亂,顯現了英主的風采。英宗曾對首輔李賢說過他每天的起居情況:“吾早晨拜天、拜祖畢,視朝。既罷,進膳後閱奏章。易決者,即批出,有可議,送先生處參決。”此外還表現出了一些人道主義的傾向,釋放了從永樂開始就被囚禁的“建庶人”,還在臨死前廢除了明太祖開始實行的宮妃殉葬制度。

以上就是該問題的答案,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蘭臺令君


明英宗朱祁鎮與景泰帝朱祁鈺哥倆都具有傳奇色彩,如果要從治國理政角度來看,朱祁鈺更適合做大明朝的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死後,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只有八歲,還好老爹給他留了很多賢臣輔佐,比如原來的三楊內閣悉數留了下來。那是的朱祁鈺被哥哥朱祁鎮封為郕王,但是並不讓他就藩自己的藩地,一直把他留在北京,哥倆兒的關係非常的好。

朱祁鎮是為傳奇皇帝,在明朝兩百多年時間裡,唯一一個兩次登基的皇帝,第一次當皇帝期間,他寵信太監王振,正好又遇到明宣宗留給他的輔佐內閣成員死的死,退的退,他徹底的放飛了自我。

朱祁鎮雖然寵信太監王振,但並沒有倒荒唐的地步,直到正統十四年,瓦剌對明朝頻繁南下騷擾,朱祁鎮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決定御駕親征。在經過兩天的準備後,率領二十多萬人馬出發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土木堡之變”損失了明朝大半精英,明英宗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了,北京危機,大明危險。

朝中的大臣一片慌亂,危難之中,兵部侍郎于謙站了出來,力排眾議,與孫太后商議後,立朱祁鎮的兄弟郕王朱祁鈺為帝,穩住局勢,力抗瓦剌。

朱祁鈺在危難之間登基繼位,立刻組織全國力量進行北京保衛戰。景泰帝朱祁鈺比朱祁鎮還要年輕,他當皇帝的是也就22歲,年幼天子卻展示出了相當強大的內心,否定遷都南京,穩定人心,任命于謙進行軍事對抗瓦剌。

北京保衛戰是朱祁鈺短短8年皇帝時期最大的亮點,力挽狂瀾,確保了大明江山經過了建國來最大的危機,當時的情況甚至比明末時期崇禎時期還要嚴重。

朱祁鈺繼位期間,展現出了成熟政治家的才能,任用賢能的官員,在朱祁鈺期間,明朝沒有出現大的權臣和宦官,這與朱祁鈺的理政能力有莫大的關係;通過北京保衛戰,朱祁鈺非常清楚明朝軍事上的薄弱和腐敗,他對軍事的改制對後世朝代影響很大。

朱祁鈺唯一讓後人詬病的地方是沒有及時的迎回明英宗朱祁鎮,我認為他惟一的缺點是朱祁鎮回來後,沒有找機會和藉口殺了他。

朱祁鎮回到北京後,雖然不受弟弟景泰帝的待見,但並沒有要他的命,朱祁鈺念及兄弟感情,不但沒有殺他,甚至還讓他居住在皇宮內,史稱“南宮”。

朱祁鈺一門心思當著賢明皇帝,朱祁鎮一門心思守著錢皇后在南宮渡過餘生,直到朱祁鈺病重期間,以徐有貞(當初他力主遷都南京)、石亨、曹吉祥為首的政治投機者們擁立朱祁鎮發動了“奪門之變”,朱祁鎮復位成功。

朱祁鎮復位後,對景泰帝朱祁鈺朝中的舊臣進行了清算,殺了一大批當初擁立朱祁鈺的功臣,包括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謙。這是朱祁鎮兩起兩落當皇帝最大的敗筆。

朱祁鎮重新當皇帝后,在理政反面雖然沒有朱祁鈺出色,但還是吸取了第一次當皇帝的教訓,他重用賢臣,並對當初擁立他的政治投機份子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進行了清算。

整體來說,景泰帝朱祁鈺比朱祁鎮更適合當皇帝,這和能力沒有關係,主要是心態問題,朱祁鈺能夠在最危機的時候扛住壓力,力挽狂瀾,確保江山不失,而平穩期間朱祁鈺的政務能力也是相當的不錯,朱祁鈺是個內心堅強的人。

朱祁鎮由於少年繼位,需要成長,而在成長期間受到了奸臣的蠱惑,差點給明朝帶來了滅頂之災,後又受到奸臣蠱惑,輕易答應了“奪門之變”,還好成功了,如果按照當時的局勢來看,只要于謙出手,基本是不可能成功的。從這點看來,朱祁鎮是個衝動而少謀的人,這樣的人當皇帝有著明顯的短板。

朱祁鎮也有著人生少有的亮點,臨死的時候,他下旨廢除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下的人殉制度,這展示了他人性的光輝。

“自高皇帝以來,但逢帝崩,總要後宮多人殉葬,我不忍心這樣做,我死後不要殉葬,你要記住,今後也不能再有這樣的事情!”

朱祁鎮和朱祁鈺到底是兄弟情深,雖然在帝位上有所嫌隙,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爭鬥,但他們雙方都沒有對對方下死手,朱祁鈺死後沒有葬入皇陵,無論是明英宗朱祁鎮還是其子明憲宗朱見深都深感後悔和遺憾。

明憲宗對景泰帝朱祁鈺的評價最為中肯:

“朕叔郕王踐阼,戡難保邦,奠安宗社,殆將八載。彌留之際,奸臣貪功,妄興讒構,請削帝號。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諸奸於法,不幸上賓,未及舉正。朕敦念親親,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號,其議諡以聞。” [3] “拔擢賢才,延攬群策。收既潰之士卒,卻深入之軍鋒。保固京城,奠安宗社。申嚴戰守之師,再遣奉迎之使。卒致也先悔過,先帝迴鑾。尊養之禮有加,讒間之言罔入。始終八載,全護兩宮。仁恩覃被於寰區,威武奮揚於海宇。”

景泰帝朱祁鈺雖然在歷史上提及很少,卻不妨礙他是一位偉大的皇帝。


沉墨I方之城


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可以說是明朝很有梗的兩個皇帝了。一個不顧反對御駕親征,一個沒有葬入明朝十三陵,那麼論其治國來,兩人誰更勝一籌呢?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長子,生母是孝恭孫皇后。朱祁鈺呢與朱祁鎮是異母兄弟,朱祁鎮登基時,冊封他為郕王。原本一個當皇帝,一個當富貴王爺也都各自安好。事情的轉折在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御駕親征,發生了“土木堡之變”,郕王朱祁鈺臨危受命登基,即明代宗。他穩定明朝朝局,同時打贏了北京保衛戰,將瓦剌大軍趕回去了。這才有了異母倆兄弟都成為了皇帝,這就有了比較。

明英宗在位期間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來評價:土木堡之變之前及奪門之變復位後。明英宗即位之初年僅九歲,所以朝政大權基本在太皇太后張氏(誠孝昭皇后)手中,張太皇太后任用明仁宗、明宣宗時期的舊臣、賢臣,且張太皇太后並不過多幹涉、對外戚嚴加管理,這個時期的統治還是頗為欣欣向榮的。

之後,隨著張太皇太后及老臣的相繼離世,英宗這位少年天子開始了他熱血青年、摩拳擦掌的獨掌大權之路,而一直被張太皇太后壓著、被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等人開始作妖。那既然他重新王振等奸佞小人,自然會在他們的誤導下殺過忠臣賢臣。包括明英宗土木堡之變被俘,也是採納了王振的建議。

明英宗被俘,異母弟弟朱祁鈺在孫太后的認同下,臨危受命即位為帝。朱祁鈺知道,當時的明廷風氣烏煙瘴氣,所以攘外必先安內。他先將王振等相關黨羽進行清理,肅清朝廷內部風氣,同時招賢納士,重用於謙等賢臣;派官員治理河患,消除水災,安定民心;與此同時,在軍事上,他厲兵秣馬,組織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剌大軍,挽救風雨飄搖的明廷。

經過一番比較,我們其實很明顯可以看出,朱祁鈺其實比朱祁鎮在治國理政方面的才能更優秀。可以說,在朱祁鈺在位時期,對內肅清閹黨勢力,選賢任能,吏治清明,穩定民心。對外,打退了虎視眈眈的瓦剌,合理鎮壓當時邊境一些少數民族的起義,國勢蒸蒸日上,將被明英宗推向滅亡邊緣的明王朝給拉回了生命線。雖然明代宗嚐到了權力的滋味後,存了私心改立自己兒子為太子,希望皇位在自己這一脈傳承,可他的功績還是不能磨滅的。

當然了,在奪門之變明英宗復辟後,或是因為閱歷,或是因為經過兵敗、被俘、軟禁等一系列事情後,朱祁鎮成熟了,復辟之後開始任用賢臣,平定叛亂,廢除殉葬等一些賢明之舉。總的來說,朱祁鎮的治國理政能力遜色於朱祁鈺的。


若淺話史


明英宗朱祁鎮(公元1427-1464年),可算是明朝皇帝中的奇特人物,他兩次登基,擁有兩個年號,由於他的不靠譜,差點讓中國歷史再次成為南北朝時代。

縱觀朱祁鎮的執政生涯功過參半,我們來看看他的是是非非:

功勞:在他第二次執政後,整個人也變得相對成熟起來。1、任用了李賢、王翱等賢臣,先後平定了石、曹之亂,穩定了國家,社會還是向前發展的;2、釋放了從永樂朝就開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兒子),恢復宣德朝胡皇后的稱號,這屬於平反的動作,胡皇后的廢黜是宣德皇帝的汙點,朱祁鎮也是給父親一個交代吧;3、下旨停止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使得明朝帝王以活人殉葬的殘酷習俗得以結束。從此明朝的皇帝便沒有這種殘忍的殉葬制度了。

過錯:朱祁鎮第一次登基時,年齡尚小,在沒有太皇太后管制後,變得無比輕狂。1、寵信奸佞,尤其是宦官王振,正統朝的政治日趨腐敗,土地兼併日益嚴重,激起了葉宗留、鄧茂七等起義;2、被俘瓦剌,一場與瓦剌的戰鬥,輕狂的朱祁鎮在王振的攛掇下親征,結果慘敗,還造成自己被俘,差點斷送了大明江山;3、冤殺于謙,我認為這是不可原諒的錯誤,第二次執政的朱祁鎮再次被奸臣誤導,加上自己的私心,將一代名臣于謙處死,這是他人生最大的汙點。

明代宗朱祁鈺(公元1428-1457年),朱祁鎮的異母弟,一個本應該舒舒服服當親王的人,卻被歷史推上了前臺,在皇太后的受意下朱祁鈺繼承了皇位。

我認為朱祁鈺臨危受命變現不俗,我們來看看他的成績:

功勞:朱祁鈺繼位時,已經成年,算是比較成熟了。1、整頓吏治,剷除了王振的黨羽,許多被王振排擠的忠志之士得以重歸廟堂,他升兵部侍郎于謙為兵部尚書,主持對外的政策;2、保衛京師,朱祁鈺拒絕了瓦剌首領也先的訛詐,依靠于謙保衛北京,在北京城外給瓦剌軍以沉重打擊,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風雨飄搖的明政權終於在這一戰之後穩定了下來。朱祁鈺在位的八年間,基本讓大明保持穩定,政治也較為清明。

過錯:朱祁鈺最大的過錯,就是他的私心作祟。他對從瓦剌回來的哥哥朱祁鎮嚴加看管,並且廢掉了原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可惜朱見濟早死,這也為後來的“奪門之變”埋下了伏筆。

朱祁鎮與朱祁鈺這兩兄弟的恩恩怨怨一直被後世所言。整體來看,朱祁鈺的表現也好過他的哥哥,他支持于謙反對南遷,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重用正統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瀾於即倒,並對明朝戰後的恢復做出了貢獻,可惜自己的私心造成了之後的悲劇。


黑水布衣


好問題。

單純的討論誰更擅長治國理政,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比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要強的太多:單槍匹馬外加一個孤臣保住了大明江山,這一點他功不可沒。

如果單純的討論誰更適合皇帝這個位置,明英宗正統皇帝朱祁鎮卻比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要強的更多。

這兩個看上去非常矛盾的結論,卻展示了一個更矛盾的道理:適合當皇帝的,並不一定擅長治國理政。擅長理政的說不定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我們先討論一下皇帝這個工種在明朝的地位。

明朝有內閣,清朝有上書房和軍機處。但這兩個朝代的皇帝的權利卻完全不一樣。

清朝的時候,皇帝皇權集中。而明朝的時候,皇權與相權之爭最後演變成了皇帝和內閣之間的爭鬥。也就是說在明朝可以沒有皇帝,但不能沒有內閣。清朝可以沒有上書房軍機處,但不能沒有皇帝。

把這個問題說清楚了之後,我們再說一下明朝皇帝的地位,明朝的皇帝是真正的天子。天子是不處理細務的。天子雖然掌握著天下臣民萬物,但實際上他只需要掌握好文臣武將和宦官之間的平衡就可以了。所以明朝皇帝他抓的只是人事權財務權。

說清楚了明朝皇帝的地位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再接著往下說第2個問題:

為什麼說明英宗正統皇帝朱祁鎮更適合做皇帝?


首先從他的年號正統來看,他的確是根紅苗正的一個。英宗從小學習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做好一個皇帝。

所以在正統10年之前,他內有他的皇太后輔佐,外有三楊輔佐。他可以過問政事也可以不過問政事。

所以當太后去世,三楊老去,英宗重用王振這個傻太監的時候,便出了“土木堡之變”這樣的大事。

都說皇家的臉面是天下最重要的。可是一個成功的皇帝如果注重臉面的話,他註定成不了一個優秀的帝王

。明英宗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皇帝:當了一年的俘虜,還當了八年的太上皇,最後一個奪門之變,輕輕鬆鬆的又做回了皇帝。如果這件事放在明代宗朱祁鈺身上,他不行。

為什麼說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更適合處理政務?

通過歷史我們可以知道,明代宗朱祁鈺的重要大臣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于謙。于謙是一個忠臣,但他忠於的是大明朝,而不是某個皇帝。

當國家利益和皇帝的利益一致的時候,于謙將會是皇帝最忠心的臣子,也是國家最忠心的官員。

當國家利益和皇帝的利益不一致的時候,我相信于謙還會立另外一個代宗出來。

這樣的事情在明英宗朱祁鎮的時候簡直不敢想象,一個臣子可以對皇帝行廢立之事,不但威脅了皇權,更是對皇帝本人極大的挑戰。

而作為從小培養當皇帝的明英宗來說,他是絕對不允許這樣的事情出現的。在一個合格的帝王眼中:沒有忠臣與奸臣的區別,只有有用和沒用的區別,有用則取之,無用則棄之,這一點後世嘉靖帝做的就非常好。

所以個人判斷:明英宗朱祁鎮的時候最完美的朝堂搭檔是,內閣裡有文臣制約武將,宦官集團制約內閣,以朱祁鈺為首的王爺集團制約宦官,而皇帝只要平衡這三者的關係就好。

一家之言,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多多斧正。


少校柳下惠


從紙面上的成績來看,其實明英宗和明代宗想必,代宗無疑更適合作為皇帝。
可從整體上來看,兩個人都不算是英明果斷的君主。
明英宗自不必說,在明中期以內,他作為皇帝來說,其實是最不合格的一個。
朱祁鎮繼位之初,有人說頗有一番作為,實際上朱祁鎮在位初期,年僅8歲,之所以能有一定的成就,多仰仗了當時太皇太后張氏。
然而自正統年間,三楊陸續去世,加上張太皇太后去世,使得朱祁鎮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朱祁鎮自幼長在深宮之中,他出生於宣德二年,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不像朱高熾、朱瞻基等跟隨朱棣時候的戰戰兢兢。
母親孫貴妃,也是很受宣宗皇帝的喜愛,朱祁鎮自幼就被寵溺,難免驕縱。
能管住他的人都去世,朱祁鎮開始肆無忌憚的,寵幸宦官王振,導致了土木堡之變,差一點置國家於危亡之中。
雖然朱祁鎮奪門之變以後,殺了于謙,但總體而言後期重用李賢等人,還是說明他從這些事情中吸取了教訓。
明代宗朱祁鈺是朱祁鎮被俘虜以後,被大臣強推上來的,說實話,當時朱祁鎮被俘以後,除了皇太子朱見深,當時唯一能夠有資格處理國家大事的皇族,就只有朱祁鈺(朱瞻基只有兩個兒子)。
可朱祁鈺的第一念頭是拒絕,後來是在孫太后的強行壓陣之下,他才勉為其難上臺。
第一次主持會議,就出現了變故,朱祁鈺一個人呆板的坐在朝堂之上,下面的大臣吵成一鍋粥,甚至還發生了當場毆打大臣致死的慘案(午門慘案)。
由此可見朱祁鈺根本就沒有把控整個朝局的能力,這一點也為他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事實上不但朱祁鎮有性格弱點,即便是朱祁鈺也有他自己的性格弱點,他的母親在後宮之中根本就不受重視,朱祁鈺即便是身為皇子,想來在後宮之中十分艱難。
朱祁鈺不敢上位,他已經習慣了一生躲躲閃閃,即便是後來繼位以後,如果不是因為下面的臣子輔佐,朱祁鈺實際上很難收拾這一堆爛攤子。
兄弟兩個最大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能分得清楚好壞,只是有些時候身不由己,畢竟坐上皇位的人,哪一個不為權勢發瘋。
朱祁鈺主持朝政期間,最大的特點就是無為,放手讓下面的大臣去幹,因此才迎來了景泰年間明代的輝煌。
但兩個人作為皇帝,既不是開創之主,守成也並不合格,只是勉強支撐危局而已,將他們同樣放到明末,恐怕他們連一年也撐不下去。

漫步史書


明代宗更合適。


明英宗在位二十二年,從始至終就沒有用對過人。早年任用王振,喪盡精銳,自己被抓了居然還寫信騙關,毫無大義。到了晚年發動奪門之變,殺于謙就不提了,他啟用的一批人,諸如石亨、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堪稱返鄉團反攻倒算,硬是沒一個是好玩意。

一個皇帝連知人善任都做不到,用的心腹全是王八蛋。這種皇帝,怎麼能稱為好皇帝?

如果僅僅是不會用人,那都算了,明英宗最讓人詬病的是他某些施政舉措也極其昏庸。

奪門政變後,英宗殺了于謙,然後順手就給王振平反,為其在京師智化寺建旌忠祠,以祭祀亡靈。這一冤殺,一平反,剛好是同一年,真是令人諷刺。

好人不長命,王八蛋卻能立廟祭奠,英宗這一舉動,不知讓多少有正義之士寒了心。



王公公被平反後,英宗為了掩蓋與美化自己曾經瓦剌被俘的經歷,居然又給俘虜了自己的仇人也先在京城建廟,感激他放自己回國的“大恩大德”。這一舉動,寡廉鮮恥,臭不要臉。也不知道在土木堡喪魂的明軍將士在地下該作何感想。

能幹出這種事,這表明,英宗並不是如某些人所說的,他年紀小,不懂事,都是王振把他教壞了。他其實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說他是明朝版的“完顏構”,一點都不為過。

像《明朝那些事兒》之類的當代作品拿天順時期解除對“建庶人”朱文圭的囚禁以及廢除人殉兩項決定為明英宗辯解,說他“不是好皇帝,但是個好人”,並稱之為“仁君”,卻忽視了他同在天順時期,處置荊襄流民不當,以致在他死後的當年便爆發上百萬人參與的荊襄流民大暴亂,給其後的明憲宗挖了個巨坑,這就太扯蛋了。(英宗兩次在位,第一次給弟弟挖坑,第二次給兒子挖坑)


相比於英宗,明代宗就強一些了。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八個字形容他,剛剛好。

說他美中不足,是因為他也有汙點,不過他的汙點不是他不歸政於朱祁鎮,因為他的皇位不是篡位而來的,而是以監國身份臨危受命的。英宗被抓後,太后命代宗監國,後來廷臣合議,推其繼位,太后表示同意。這是正經的合法繼位。

代宗的汙點,在於其廢朱見深而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這件事情做得不地道。因為代宗繼位前,已經許諾過自己百年之後會還政於大侄子朱見深(明憲宗)。但他反悔了,廢了大侄子的繼承權。

實事求是的說,這件事沒什麼好洗的,如果要黑明代宗,最好的角度是這個。至於說不歸政明英宗,沒太大問題。

說他瑕不掩瑜,因為明英宗“北狩”,代宗臨危受命,與眾賢臣將士扶大廈於將傾打贏北京保衛戰,穩定朝綱和基業,信任於謙,在軍事、民生、修書各個方面也都有建樹,這都是有明君之相的具體表現。從君主的角度出發,代宗屬於典型的好皇帝。


並且,明代宗軟禁了明英宗七年,居然還能讓他活蹦亂跳、沒出什麼“意外”,軟禁期間還生了一窩孩子。這隻能說明代宗心腸是真好。而奪門之變後,代宗被軟禁一個月就稀裡糊塗死了,明英宗到底有沒有暗地裡幹不地道的事,誰說的清?如果真是明英宗偷偷摸摸乾的,那他就太不地道了。

另外,明代宗還有一個遭人詬病的點,就是他懷疑于謙,給自己挖坑。

整個景泰年間,明代宗對於謙表面上是言聽計從,極為禮敬,屢加封賞,多次探視,遠遠超出了一個皇帝對臣子的限度。而景泰初年的朝政大事,也都由於謙一言裁決。于謙名義上是兵部尚書,但乾的是內閣首輔的工作。

然而,皇帝就是皇帝,于謙權力太大,明代宗也不可避免的對於謙有所猜忌和牽制。當政敵上書彈劾于謙恃權結黨、舉薦私人的時候,明代宗有點小人心態的對於謙進行了打壓。尤其是于謙奏請裁革太監監軍之制,明代宗懷疑于謙,不允其奏,並讓石亨、羅通等小人參贊軍權,牽制于謙。

令人諷刺的是,代宗後來病重,背叛他,迎接英宗復位的人,恰恰是他用來制衡于謙的石亨等人。代宗誤信小人,身死位廢,也算是自作自受了。



不過平心而論,代宗雖然本身能力有限,性格上也頗有心胸狹隘和優柔寡斷的弱點,但他能以朝政大局為重,在絕大部分時候都對於謙充分信任,予以鼎力支持。他已經算是個相當不錯的明朝皇帝了。

總體而言。如果從對外、內政、人品三方面來評價明英宗和明代宗,代宗都能完爆他哥哥明英宗。

對外方面,明英宗挖了個大坑,差點導致明朝滅亡。若不是代宗坐鎮中樞,成功瞭解決北京之圍,擊退瓦剌,迎回被俘的英宗,明朝還不知道會怎麼樣。當然你也可以說這都是于謙之功,關代宗何事?但皇帝本來也不是非得事事親力親為,皇帝能選賢舉能,用人不疑,那就很夠了。

內政方面,明英宗就沒用對過人,給代宗留了一個爛攤子。而在明代宗時期,朝廷文官陣容堪稱相當華麗,于謙、王竑、彭時、商輅、陳循、王文、胡濙、蕭鎡等,個個都是人才,有代宗的基礎,後來明憲宗時代也是人才濟濟。能用人,用對人,就這一點,代宗也比英宗強多了。

至於人品方面,代宗苛待英宗確實算是個黑點啦,廢朱見深太子之位也不地道,但代宗人品有汙點,不代表英宗就是道德聖人。兩兄弟相比,代宗還略好一點。



總之還是那句話,對明英宗的評價,現在趨於兩極化。有說他好的論調,也有說他昏庸的論調。但不管是哪種論調,代宗比他強很多,這是肯定的。


Mer86


從治理國政方面來看,還是明代宗朱祁鈺更適合做這個皇位。

我們不說,誰才是正統的皇帝,因為如果非要說正統,他們的太爺爺就是篡位得到的江山,嚴格來說都不是皇位的正統。

所以但說治國理政,還是明代宗朱祁鈺更勝一籌,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分別來表述分析一下,大家就能有一定的理解了。

明代宗朱祁鈺

代宗朱祁鈺本是朝中的王爺,他的同父異母的哥哥朱祁鎮是皇帝,但是朱祁鎮因為繼位比較早,在九歲就當上皇帝了。因為年紀比較小,所以一直都是自己的奶奶張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儘管張太后說著不願意,但是出於種種原因吧,一直都沒有讓朱祁鎮有實權治理朝政。

在之後就發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英宗朱祁鎮被俘虜,朱祁鈺在臨危之際受命,眾大臣擁立他當皇帝。我們就把朱祁鈺治理國政的時期分為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作為主要方面論述。

政治方面:朱祁鈺穩定住了明朝將要傾倒的時局。因為之前連年的征戰,再加上瓦剌時不時的來國內劫掠,同時內地還頻發水患,國內簡直亂成了一鍋粥,饑民遍地。朱祁鈺廣開言路、招賢納士、清除閹黨勢力,穩定時局,重用於謙等賢良重臣,使得吏治煥然一新。

在軍事上:採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於謙等人的協助之下,朱祁鈺厲兵秣馬,籌備軍餉,組織新的軍隊,共選拔十萬名士兵,在位之後的第三年,又增加了五萬人,一共改編為十個團營。朱祁鈺還建立了統一指揮的制度,加強了京師武將監督的作用,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經濟方面:採取了舒恕的政策。對受災嚴重的山東、河南、山西等地區,給予了不同程度的減免稅負,賑濟災民,安撫流民。同時自己以身作則,節儉度日,減免宮廷開支,停止了各類採辦。

文化方面:制訂了《寰宇通志》。景泰五年開始,命令王重等人去全國各地採風關於輿地的情況,接著還根據永樂年間收集的地理方面的書籍,編製成書,兩年後,《寰宇通志》出世,可以說是明代最完整的地方總志。

朱祁鈺挽江山於即倒,抗擊並打敗了瓦剌,鞏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啟用被迫害的重臣,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政治的清明,維護了明朝的穩定。

明英宗朱祁鎮

隨著三楊去世,張太后駕崩,一直以來都沒有實權的明英宗成長為熱血青年,頗有一番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在位初期勵精圖治,讓南方諸省籌措糧餉,派遣部隊穩定因為選的皇帝放棄交趾布政使司而動盪不安的雲南。

但是之後的瓦剌,在也先的帶領下開始造反,起初只是來大明朝騙錢騙物,但是大權初掌的明英宗不能忍,在一個也是想效仿自己的父親御駕親征,打敗漢王一樣擊敗也先的瓦剌,於是御駕親征,臨時找了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前去攻打瓦剌,其中過程我們不詳細贅述,總之兵敗被俘。

之後代宗當上皇帝,把他推為太上皇,在回到朝廷之後,被幽禁宮中八年之久,最後又當了八年的皇帝。當年那北征的熱血,早已經被從皇位墜落下來的恐慌所掩埋,失而復得的王位,使得英宗十分珍惜,開始了勤政處事。

政治方面:八年軟禁之後,英宗開始重用李賢等賢臣,又先後平定石曹之亂。還釋放了從永樂年間就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小兒子朱文圭,被囚禁了五十年)。同時還下令停止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這也是他在位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其他關於經濟,文化等方面,並沒有太突出的政績了。

結語

朱祁鈺臨危受命,驅逐瓦剌,保住了大明江山的穩固,同時還清明朝堂,使得朝堂吏治相對的煥然一新,所以我認為是明代宗朱祁鈺,從治理國政的角度來看,更適合當皇帝。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都別搶,我來答。

一個比較級的問題,其實只要列舉一下這兩個皇帝在位期間的所作所為,我們就能得出一個明朗的結果了,顯然是明代宗更加適合做皇帝,而明英宗朱祁鎮就顯得太過於平庸了。

  • 明英宗朱祁鎮做了什麼?

  1. 宦官專權

朱祁鎮是現在很火的電視劇《大明風華》裡朱瞻基明宣宗和孫皇后的兒子,就是因為他朱瞻基才把皇后胡善祥廢黜了。朱瞻基死後,繼承了父親明宣宗打下來的“仁宣之治”,這時的大明朝在經歷朱棣、朱高熾和朱瞻基三爺子的治理後,國家強大,內外無事。

明英宗在位早期,由於有“三楊”輔佐,所以國家總體平穩。隨著三楊去世後,平庸的明英宗成為明朝歷史上第一個重新宦官,並讓宦官干政的皇帝。這位干政的宦官就是王振,一個影響了彼時大明朝國運的人。

王振起初是朱祁鎮的伴讀太監,專門負責服侍朱祁鎮。後來朱祁鎮繼位以後,就把他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大家都知道司禮監掌印、秉筆太監是一個權力很大的位置,不過權力雖然大,只要皇帝對這種權力加以鉗制,太監們往往也不會翻起什麼大風浪。

但朱祁鎮恰恰就是沒有對這種權力做出限制,他寵信王振,最終導致王政專權,值得一提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那塊掛在宮門上“禁止宦官干政”的鐵牌就是王振摘下來的。王振專權時,禍亂朝政,其事情不可勝數,可從歷史資料中窺見一二。

帝方傾心向振,嘗以先生呼之。賜振敕,極褒美。振權日益積重,公侯勳戚呼曰翁父……振狡黠得帝歡,遂越金英等數人掌司禮監,導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於是大臣下獄者不絕,而振得因以市權——《明史·宦官》
  1. 導致“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的起因是因為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太師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詐稱3000人嚮明朝廷朝貢,然後索求回賜。按照朝貢制度,各地藩屬國向朝廷朝貢寶物的時候,朝廷也會回賜各種禮物給對方。

一般來說朝貢的隊伍固定在50人左右,但是由於王振專權以後接受瓦刺的賄賂,因此瓦刺每年的朝貢人數都有所增加。這一回直接增加到2000多人,而且還虛報人數,其實就是想從朝廷手中敲詐一筆財物回去。

但是王振這一回卻按照實際人數給予回賜,並且還將瓦刺進攻的馬匹價值總額削掉了五分之四,僅僅回贈了價值總額的一成禮物給對方。由此招致瓦刺不滿,同年瓦刺也先進攻大明,其實打仗就打仗,這沒什麼好說的,畢竟明朝作為宗主國的威嚴也需要維護。

但昏庸的明英宗在王振的慫恿下決定御駕親征,事先也沒有和大臣商量,更沒有周密的計劃,大概他和王振都以為憑藉皇帝御駕親征的氣勢就能把對方嚇跑。當時以包括于謙在內的大臣們都極力勸阻明英宗御駕親征,但是都被明英宗拒絕。

秋七月,也先大舉入寇,振挾帝親征。廷臣交諫,弗聽。至宣府,大風雨,復有諫者,振益虓怒。成國公朱勇等白事,鹹膝行進。尚書鄺埜、王佐忤振意,罰跪草中。其黨欽天監正彭德清以天象諫,振終弗從——《明史·官宦》

那親征就親征吧,結果諷刺的是還沒有和瓦刺發生正面交鋒,就在無能的王振的指揮下,二十五大軍疲於奔命,軍國大事如同兒戲,那位如同傀儡般的明英宗最終成為了俘虜,導致明朝政體震盪,朝野震動。

  1. 復位後殺于謙


“奪門之變”以後,這位昏庸的明英宗不僅沒有吸取以前的教訓,反而對擁護他復位的石亨,徐有貞,宦官曹吉祥加官進爵,從此朝政又落入這些人的手裡。當時于謙由於保衛北京城有功,因此在朝廷中的威望很高。

石亨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慫恿新復位的明英宗殺死於謙,雖然明英宗知道于謙有功勞,但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最終同意將於謙處死,如同昏庸的宋高宗處死岳飛一般。

奏上,英宗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明史·于謙傳》

當然,這位無能的皇帝也並非沒有做過一兩件好事,譬如釋放了從永樂朝就被囚禁起來的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即“建庶人”,又為朱瞻基廢除的胡皇后恢復了尊號,以及就是廢除了朱元璋恢復的殉葬制度。

但這些都僅僅只是他們老朱家的家事而已,包括像殉葬是他的老祖宗恢復的,都是他們老朱家自己搞出來的事情。但是於國於民,這位明英宗卻實在是毫無建樹。而且把前幾位皇帝留下來的“仁宣之治”搞得烏煙瘴氣,可以說連個守成之君都當的不及格。


  • 明代宗朱祁鈺做了什麼?
  1. 穩定政局

朱祁鈺屬於臨危受命,他的哥哥朱祁鎮被瓦刺俘虜以後,朱祁鈺面臨的壓力也很大。因為當時瓦刺的軍隊直指北京城,搞不好大明朝連亡國的可能性都有,而且當時朝野震盪,多數大臣甚至直接提議遷都南京,由此可見當時大明朝陷入了何等恐慌之中。

而這個時候的朱祁鈺最終選擇任用主戰派于謙等人,避免時局變得更加惡化和動亂。整個大明朝恐怕也只有這位皇帝真正闡述了“天子守國門”的吹噓,任用於謙以後,朱祁鈺還清算了王振在朝廷中的餘黨,這對於團結人心來說無疑是非常正確的。

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明史·于謙傳》

為了避免主少國疑,朱祁鈺受命於危難之際,採取正確的禦敵姿態,採取了正確的用人手段,最終讓北京保衛戰才贏得勝利,最終才避免大明朝陷入更加動亂的時局中。可以說,朱祁鈺充分證明了自己的能力,把哥哥朱祁鎮留下來的爛攤子給收拾乾淨。

在朱祁鈺統治的後期,也沒有出現宦官干政的現象,吏治清明,政局穩定,多次擊敗瓦刺的進攻,最終和瓦刺達成合議,土木堡之變對大明朝的影響這才告一段落。雖然說這些並不全然都是朱祁鈺一個人的功勞,但作為領導者,這些事情都需要他來決策,也因為他的決策,事態的發展才朝著一個好的方向發展。

可以說,比起他那位昏庸的哥哥來,朱祁鈺的政治能力是值得肯定和宣揚的。

  1. 其它表現

朱祁鈺雖然在治理國家的才能上不像他的祖宗朱元璋、朱棣或朱瞻基那樣出色,但他完全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瓦刺和大明朝合議之後,在朱祁鈺的領導下,大明朝總算恢復了平靜。在政治 上他啟用於謙等一眾鮮明的大臣,在這些大臣的輔佐下,大明朝的政治風氣煥然一新,一改英宗朝時王振專權的混亂。

在軍事上他採取積極的防禦姿態,同意于謙對戍軍的指揮制度進行改革,一改過去戍軍由貴族和太監掌管的弊病,改由京師官僚進行監督管理,加強了朝廷對戍軍的管理和統一指揮。此外在經濟上朱祁鈺主要採取的還是“休養生息”的國策。

其在位的八年時間裡,朱祁鈺免除各地因災受損的稅糧多達數十次,這大大減輕了各地的壓力,因此沒有激發民變,積極的救災手段,已經適宜的免除賦稅,這對緩和社會矛盾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冬十月己丑,免山西被災稅糧……丙申,築沙灣堤成。辛丑,河南流民復業者,計口給食五年……丁丑,振兩畿水災州縣,免稅糧。乙酉,振南畿、河南、山東流民——《明史·代宗紀》

正因如此,朱祁鈺在位的八年大明朝時局穩定,內外無事,國家在經歷“土木堡之變”帶來的一系列動盪後,迅速的恢復了平靜。可以說,明代宗朱祁鈺在政治上的才能是他那位不爭氣的哥哥朱祁鎮所不能比較的。

也許值得惋惜的是因為比朱祁鎮晚生,最終才錯失了皇帝寶座。


圍爐談史


前言:從治國理政來看,明代宗朱祁鈺肯定比明英宗朱祁鎮更適合作皇帝!

首先來說說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前期寵信宦官王振,禍國殃民。1449年,他在王振的攛掇之下,率軍50萬親征瓦剌。由於出師倉促,後勤供應不上,把三軍將士們餓得夠嗆。

這還不說,一聽說前方戰事不利,儘管雄兵在握,明英宗和王振還是嚇得狼狽回師。

回師就回師吧,這個王振還能操控著朱祁鎮,反反覆覆地來回折騰,一會兒往這條路走,一轉念頭,就改變行軍計劃,回頭往那條路上走。

他們君臣二人玩得不宜樂乎,直把三軍將士折騰得哭爹喊娘,又冷又餓,疲憊不堪,基本上喪失了鬥志。

就在朱祁鎮與王振二人還沒有玩夠的時候,瓦剌騎兵在也先的帶領下,前來攪擾這君臣二人的雅興了。

土木堡之變,大明王朝的精銳損失殆盡,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其罪魁禍首朱祁鎮和王振雖萬死難贖其罪。

王振在亂軍中被憤怒的明軍將領樊忠用錘砸死了。而作為大明天子的朱祁鎮,竟然毫無死節的氣概,束手就擒,以堂堂一國之君的尊貴身份,作了瓦剌部落的俘虜。

隨後,朱祁鎮成了大明可恥的叛徒。為了求生,他不斷頭地帶領敵人,去明朝邊關叩關而入,搶掠明朝的人口財物,徹底喪失了一個人的尊嚴。

後來,失去利用價值的朱祁鎮被瓦剌拋棄,明朝把他接回了北京。1457年,在明代宗朱祁鈺病重之際,一夥兒奸佞之徒為了自身的利益,把朱祁鎮這個傢伙兒又推上歷史舞臺,發動了“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成功以後,喪心病狂的朱祁鎮首先殺死了挽救大明社稷的忠臣于謙等人,又害死了病情好轉的明代宗朱祁鈺。

(于謙被殺,天下皆知其冤)

復辟以後,朱祁鎮大肆任用所謂“奪門”有功的奸佞之輩,又把剛剛恢復正氣的大明朝堂弄得烏煙瘴氣。

在坐穩了皇帝寶座之後,朱祁鎮沒有想起過幾十萬在土木堡死難的將士們,而是萬分懷念起自己的心腹玩伴——王振。朱祁鎮下令,要用重金為“以身殉國”的王振建廟立祠,以作大明王朝永遠的懷念。

可惜。此舉遭到朝野的強烈反對。朱祁鎮見眾怒難犯,不得不停止了這個“偉大”的紀念活動。為此,朱祁鎮暗地裡不知道為了王振這個死太監,而痛苦過多少回呢!

其次,我們再說說明代宗朱祁鈺:

明代宗朱祁鈺,一開始並不想當皇帝。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京師一片大亂。而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僅僅2歲,不堪重任。於是,朝廷大臣們一致推舉監國的朱祁鈺即位當皇帝。

朱祁鈺在即位之後,肅清了權閹王振在朝中的黨羽;任用於謙、王文等忠直大臣;使得朝堂上氣象一新。

在於謙等大臣的幫助下,朱祁鈺整頓軍隊,穩定人心,在瓦剌騎兵進犯北京的時候,親自坐鎮京師,鼓舞士氣。

在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巨大勝利,挽社稷於將傾之後,朱祁鈺的威望達到了巔峰。朝野上下,對這位皇帝心悅誠服,除了極少一部分大臣之外,大家都把那位貪生怕死、甘心“北狩”的前任昏君棄之腦後了。

朱祁鈺政治經驗不足,心腸不夠狠毒。他狠不下心來除掉自己這個讓大明蒙羞的哥哥;最後,由於朱祁鈺沒有兒子,失去了繼承人,這使得忠於他的大臣們無可奈何。我縱有萬般忠勇,奈何沒有效忠的對象啊!

這就是明代宗朱祁鈺的悲劇,也是朱祁鎮與一夥兒奸佞能夠取得“奪門”成功的關鍵所在。

最終,朱祁鈺在病情好轉的情況下,不明不白地離奇死去了。

結語:明英宗朱祁鎮對國家民族沒有絲毫貢獻,喪師辱國,覥顏求生,毫無廉恥,給敵軍充當帶路黨.......總之,朱祁鎮劣跡斑斑,歷史上早就把他列入了昏君傳中。

朱祁鎮根本就沒有任何資格、能夠與取得北京保衛戰勝利的明代宗朱祁鈺相提並論。只是近年來,有些人罔顧史實,對朱祁鎮進行了一番美化,混淆了視聽。導致不熟悉歷史的人們受到誤導,竟然認為這個昏君身上充滿了“人性的光輝”,這讓土木堡死難的幾十萬將士情何以堪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