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華院長:2035年中國人均GDP或達3.5萬國際元,這裡的國際元怎麼計算?

貸款教授


國際元是以美元在美國內購買力為標準(係數為1),其他貨幣在本國購買同數量、質量一攬子商品和服務的平價購買力的貨幣。計算方法是按核算GDP支出法的結構(消費、投資、進出口),分類加權計算。

消費分居民和政府,居民消費分12類,有食品、菸酒、衣著、生活用品、居住、交通、通訊、健康、教育、文娛、餐宿、其他等。世界銀行的購買力平價比較,選1750種商品和服務。

計算方法有雙邊和多邊比較,中美直接用雙邊法。舉例,食品類有大米、牛肉、土豆等。中國價格一斤分別為3元、45元、2元。美國價格一斤為0.85美元、5.5美元、0.8美元。計購買力平價=中國人民幣價格/美國美元價格,大米=3/0.85=3.53,牛肉45/5.5=8.18,土豆=2/0.8=2.5。食品購買力平價(幾何平均)1美元=4.16人民幣。

比較價格的指標叫"價格水平係數"=購買力平價/匯率,2018年7月匯率為1美元=6.6171,食品食品價格水平係數=4.16/6.6171=0.63,即中國食品價格比美國低,是美國的63%。

按此方法分別計算其他類購買力平價,按中國平均支出比例,加權平均,得到GDP購買力平價,1美元相當3.55人民幣(2018年)。

2018年平均匯率約1美元=6.6171,中國GDP(綜合)價格水平係數=3.55/6.6717=0.53,即中國價格比美國低,是美國的53%。


老夏1373


國際元是多邊購買力平價比較中將不同國家貨幣轉換為統一貨幣的方法,它是基於通貨購買力平價(PPP)與日常用品國際平均價格的雙生概念。100國際元與100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相同。

平時我們應該都聽過“GDP”一詞吧?不知道大家是否又聽過“購買力平價GDP”呢?平時各國公佈的GDP數據,都是以其國家的法定貨幣計算的,比如中國用人民幣、美國用美元、英國用英鎊、印度用盧比……而購買力平價GDP是基於以國際元為衡量貨幣來計算的GDP。以下是世界銀行公佈的2017年全球主要經濟體的購買力平價GDP數據,如下表。我們可以發現,2017年中國購買力平價GDP為23.3萬億國際元,位居世界第一,而美國的購買力平價GDP為19.39萬億國際元,位居第二。其實以購買力平價GDP來看,我們國家在2014年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了。

很多人可能會把國際元等同於美元,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指相同面額的國際元的購買力等同於美元在美國國內的購買力,而非全世界。比如根據匯率換算,目前100美元相當於670人民幣,也就是說,100美元在中國的購買力是670人民幣,但100國際元在中國的購買力可就不是670人民幣了。

從上表中的購買力平價GDP數據來看,中國的GDP是比美國高的,但按照常規匯率換算,2017年中國的GDP只有12.24萬億美元,而購買力平價GDP卻高達23.3萬億國際元,因此通過兩相對比,100國際元的購買力只有355人民幣左右。這種情況不只出現在我們國家,從上表中的數據來看,很多國家的購買力平價GDP都是要比它按照匯率換算成美元的GDP高得多,比如印度,其2017年的GDP只有2.6萬億美元,但購買力平價GDP卻高達9.45萬億國際元。


錦繡中源


光華院長文憑還是幼兒園大班的,3.5萬乘以,14億,49萬億,世界總產值多少70萬億,可能麼?


李奎168964630


全球 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同國家又有自己的貨幣,但是在國際貿易上大家通行的結算貨幣是美元,其他的歐元、日元、英鎊等所佔比例較少,主要以美元為主,所以各個國家之間要通過匯率換算,大多是要盯住美元,在各個國家的GDP相關的經濟數據在做對比的時候也是通常要換算成美元。匯率的兩種算法,一種是貨幣的兌換比率,另外一種是基於實際購買力的,當前國際上通用的是貨幣的兌換比率。

1、貨幣的兌換比率

比如說當前我們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是7,這個就是1美元相當於7元人民幣,如果我們要出國到美國去,那麼人民幣不能使用,我們必須提前把人民幣兌換成美元,然後在美國進行消費,這個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就是匯率。

按照這個匯率計算,2018年中國GDP是13.6萬億美元,而當年按照人民幣計算,我們的GDP是90萬億人民幣,那麼這個兌換的比率就是6.618,也就是說去年我們的平均匯率大概是6.618。

2、基於購買力的計算方式

但是我們大部分人其實不用出國 的,我們大部分的商品也不會在國際上流通,本國生產的產品和服務主要是在國內消費掉的,那麼貨幣的兌換比率對我們大部人而言就沒有那麼重要。

對我們大部分人比較重要的是我們的貨幣在國內的購買力是怎麼樣的,比如70元人民幣在中國能夠購買多少大米,能夠支付多少房租,能夠購買多少醫療費,能夠吃幾個饅頭等等,因為我們知道70元人民幣在國內能夠購買的商品或者服務的總和,和這70元人民幣兌換成美元——10美元——在美國能夠購買相同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絕對是不一樣的。

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使用通常的貨幣的兌換比率的匯率其實是不能夠完全反應貨幣在本國的購買力的,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在國際上還有一個標準,叫做“購買力平價”,也就是基於本國貨幣在 國內的實際購買力的。

比如購買相同數量的一攬子的商品和服務需要350元人民幣,而在美國購買相同數量的一攬子商品和服務只需要100美元,那麼這個比率就是3.5,比我們7的匯率要小一半,也就是說人民幣“升值”了。

目前這個“國際元”其實是美元,以美元作為國際元,再基於本國的購買力,再重新計算一個比率,最終得到的GDP相關的數據是大不一樣的。

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中國是世界第一,總量為25.4萬億國際元,而美國排名第二,是20.5萬億國際元/美元;這個時候中國的GDP已經超過美國25%了。

按照這種算法,印度的GDP也達到了10.5萬億國際元,相當於中國的41%(而按照一般匯率計算,印度GDP總量只有中國的20%,換言之,印度的盧比在國內的購買力比我們在國內的強)。

3、國際元下的中國人均GDP

按照國際元計算後,中國的GDP總量從13.6萬億美元增加到25.4萬億美元,是大幅的提升,人均GDP也達到了1.82萬國際元,而此前只有9770美元,也將近翻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人均GDP在國際上的排名依然是81位,這個排名並沒有改變。


而相反的,印度的 GDP總量從2.73萬億美元增加到10.5萬億國際元,經濟總量大幅增加,人均GDP也達到了7761億國際元。換句話說,當換成國際元之後,幾乎所有國家的GDP都提高了。

按照我們通常的理論,認為中國的購買力是被低估的,所以要換成國際元才能真正的說明我們的貨幣購買力,但是這麼一換算,才發現最被低估購買力的原來是印度,購買力增長提高了285%,這個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如果按照這種計算方式,那麼過15年也許印度的GDP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2了。

雖然,也有經濟學家提出要建立新的國際元,比如以國際上一攬子的商品和服務作為錨,這樣就能形成穩定的匯率,但是這個也僅僅是設想而言。

所以,這個國際元到底怎麼樣,還真不好說,無論按照那種貨幣理論去計算,但是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最實惠,這個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


壹號股權


我只關心何時能沒有腐敗;我只關心我能生活的如何?;我只關心何時社會上能充滿正義和公平!


下廚房行走


現在的國際元和美元的兌換比率為1:1,1美元=1國際元,通過購買力平價將各種不同幣種在國內的貨幣的購買力和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比較,從而計算不同幣種和國際元的兌換關係,而不是使用匯率計算不同幣種和國際元的兌換關係,如果使用匯率比較不同幣種的購買力會產生誤導,比如說日元相對於美元貶值一半,那麼以美元計價的日元GDP減半,這個並不表面日本人民變窮了,如果以日元為單位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保持不變,那麼匯率貶值並不能代表日元的購買力下降了。

什麼是購買力平價

舉個簡單例子,假設中國一斤蘋果需要6元人民幣,美國一斤蘋果需要1美元,那麼美元和人民幣的購買力平價就是 1美元=6人民幣,當然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不是這麼簡單計算的,而是綜合計算一籃子商品的購買力通過加權以及其他數學方法計算得出的。2018年人民幣和美元的購買力為:1國際元=1美元=3.55人民幣,相比於匯率,人民幣的購買力是被低估了。

以國際元計算,2018年我國GDP和人均GDP

2018年我國GDP為90.03萬億人民幣,摺合25.36萬億國際元,美國GDP等於20.49萬億國際元,按照購買力平均我國的GDP超越美國成為GDP最高的國家。

2018年我國人均GDP為6.46萬人民幣,摺合1.92萬國際元,按照國際元計算的人均GDP排名大幅靠前。

2035年我國人均GDP可能達到3.5萬國際元嗎?

2018年我國人均GDP為1.92萬國際元,如果2035年我國人均GDP要達到3.5萬國際元,年複合名義增加率需要達到3.6%,而2018年人均GDP名義增長率為11.4%,即使現在經濟下行壓力大,但是未來保持人均GDP年複合增長率3.6%,個人覺得沒有問題,所以2035年我國人均GDP非常可能達到3.5萬國際元。

綜上所述:計算人民幣和國際元的兌換關係,是計算人民幣在國內的購買力和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1人民幣=3.55國際元/美元,我國的人民幣的購買力還是可以的,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我國的GDP超過美國排名全球第1。


互金圈


國際元的概念很陌生,先來介紹一下:

“國際元”的學名為Geary-Khamis Dollar,是多邊購買力平價比較中將不同國家貨幣轉換為統一貨幣的方法。通過“購買力平價”計算方法確定一個國際標準貨幣單位的基本範式:

步驟一:從當代經濟社會人們所需的各類消費品中篩選一定數量種類的商品服務(比如50種)包括1公斤大米、1噸自來水、1平方米磚混住宅、1公斤汽油、1米棉布、1公斤白菜、一名護士的平均日工資、一名教師的平均日工資,等等。
步驟二:根據一箇中等發達國家比如中國,一箇中等城市比如西安市,一箇中等收入城市家庭在上述50種商品服務的支付權重來作為計算國際標準貨幣單位的權重係數。
步驟三:對50種商品的價格進行加權平均所獲之數再除以100,最終得數可定義為一個國際標準貨幣單位,可以叫做一個“國際元”。
另外也有學者這樣去計算。首先選取世界上國民經濟產值(GDP)最大的若干個國家,譬如說:20個,將他們的貨幣,按今年的比值劃一,都摺合成美元,譬如美元和人民幣的比值可定為:1:6.8,然後加權平均,定出一種虛擬的國際元,作為國際結算的貨幣。它的權值可以考慮為國民經濟總量的數值。


其實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行的紙黃金SDR有點類似,那麼為什麼這裡面要用這種國際元來表示,而不是用美元等其他貨幣呢?因為貨幣的價值是絕對的,但是國際元是一個相對的度量衡。比方說如果美元發生了大幅貶值,那麼中間的數據就會出現很多問題,變得不連貫。但是由於國際元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比較起來更能夠體現兩個國家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


比方說,未來隨著中國的發展,在沒有濫發貨幣的情況下,人民幣對美元肯定是要升值的,因為二者的相對實力在發生著變化,但是具體的匯率是否一定會呈現這種變化呢?那又不一定。所以,在衡量很長週期的數據時,最好還是採用這種相對化的指標。


以股易金


沒有必要倒騰這些奧秘的數字,雖然在經濟學上它是可以的,但是普通民眾並不掌握,不理解,或者不接受。容易引起誤解,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爭辯。

還是鼓舞國人多努力,多奮鬥,多拼搏。發展的成果擺在世人面前,屆時無論用什麼方法計算,大家都會心服口服。


魯秦中51321308


國際元實際是購買力平價產物。為了方便對各國真實經濟實力進行比對,需要統一貨幣計量單位。如果用直接匯率法就存在比較大的缺陷,不能真實的反映。如果使用購買力平價法,將各國貨幣的真實購買力統一兌換成一種貨幣,能夠較好的衡量各國的經濟實力。當然,國際元是一種虛擬貨幣,並沒有在市場中真實存在。


現在人民幣對國際元的比例大概是3.55元人民幣=1國際元。如果按照這個方法,2018年我國人均GDP是64664元人民幣,折1.8萬國際元,在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中排名80位左右。

2035年我國人均GDP能夠達到3.5萬國際元嗎?換句話說,在17年內我國人均GDP還能夠翻一翻嗎?個人覺得問題不大。因為以後只要年均增長率達到4.2%,2035年就能夠超過3.5萬國際元。4.2%增長率對中國來說並不是很難實現。很多經濟學家,對我國未來20年的發展還是比較樂觀的,認為實際增長率能夠達到5%以上。如果這樣的話,2035年超過4萬國際元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2035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節點。按照十九大的報告,2035年要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按照設想,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財經知識局


國際元,是多邊購買力平價比較中,將不同國家的貨幣轉換為統一貨幣的方法。

因為以前各國貨幣是與黃金掛勾,得到貨幣的對應價值。後來美元成為全球的基軸貨幣,美元以美國信用為基礎,其他各國與美國元為錨,形成了現在的複雜的多邊匯率機制。 但受到各國不同因素的影響,匯率變化很難反應出實際貨幣價值,因而用購買力平價的方法來確定“國際元”,現能真實反應貨幣的真實價值。

但是現在並沒有什麼“國際元”,這只是一個虛擬概念而已,國際上並沒有這種貨幣流通,全球通用貨幣信幣依然是美元。按照最新的平價統計,我國2018年GDP為25.36萬億國際元,

而我為2018年GDP為90.03萬億美元,通過換算可以發現,1國際元=3.55人民幣。

那麼2018年我國人均GDP為6.46元人民幣,換算為國際元即為1.82萬國際元,北大光華院長所說的2035年人均GDP達到3.5萬國際元,即比現在增長92.3%,假設平價指數不變,未來每年人均GDP只要保持4%的增速,在2035年可以達到3.55萬元國際,這個可能性本身還是很大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於老百姓來說,人均GDP多少,人均收入多少,其實只是一個數字而已。真正的生活水平能否提高,不但需要看收入的增長,還需要看消費的支出,需要看物價指數,需要看貨幣的貶值速度。如果收入增長抵不上貨幣貶值的速度,也只是表面的富裕,比如說房價收入比過高,奮鬥一輩子省吃儉用也只能貸款買到一套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