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天1969飛碟製造專家
首先大氣層正在形成? 只要看到這個標題,就知道對金星一無所知。
1962年水手2號飛掠金星,並用微波和紅外線探測了這顆行星。這時我們才知道金星表面非常熱,溫度高達462℃,甚至比水星還要熱,儘管金星與太陽的距離大於水星。
金星表面的高溫讓人感到驚異。在20世紀中期的科幻小說中,金星經常被描述成一個溫度較高,氣候溼潤,適合人類移民的地方。但是,探測器傳回的初步數據已經足以把金星從太陽系宜居行星的名單中清除。
由於金星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大氣壓力巨大而且有硫酸雲,金星並不像早期科幻小說描繪的那樣適合人類居住
1966年蘇聯發射的金星3號在金星上撞擊著陸。這次探測的目的是著陸並傳回數據,但探測器降落時被金星濃密的大氣燒燬。 注意看了,是濃密的大氣層,標題竟然說進行的大氣層逐漸形成,金星的大氣層簡直不要太濃密了。
1978年,美國先驅者金星探測器使用雷達技術穿透雲層,製作了第一張金星地圖。
1989年,根據麥哲倫號的雷達圖,人們製作了前所未有的金星三維表面圖。2005年,歐洲航天局發射了金星快車探測器,於2006年進入金星極軌道,此後一直傳回金星戲劇性的大氣活動。
煉獄一般的地理環境
金星的大氣幾乎是純淨的二氧化碳——含量超過95%——其餘的部分為氮氣。其大氣壓力約為地球海平面附近的92倍。這種壓力就像在地球上1千米深的海平面下一樣。也難怪第一個探測器會墜毀,這麼大的壓力你還想過去生存?壓不死你!!
科學家們設想金星早期曾經有海洋,但是在太陽的炙烤下,海洋蒸發殆盡。沒有了海洋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濃度就像火山噴發一樣上升。這個星球經歷了不可控制的溫室效應,最終溫度升高到今天這樣。
由於金星有濃密的大氣,金星上各個地方的溫度幾乎相等。金星上的風速很低(每小時只有十幾千米),但是由於大氣過於濃密,在金星表面站立十分困難——想象一下“微風”就像潮水而非微風一樣湧來吧。 自己想象吧,潮水一樣密度非常大的氣流打在身上的感覺……
金星的雲主要由二氧化硫和硫酸組成。金星高空的風力強勁,風速高達每小時幾百千米,我們現在仍不知道是什麼導致了風力如此強勁。金星會下硫酸雨,但穿過大氣時即會蒸發殆盡,從未到達金星表面。
據雷達地圖顯示,金星的地貌基本是由火山塑造的。大約80%的表面是光滑的平原,剩餘部分是兩片較高的“大陸”。金星表面有167個火山形成夏威夷大島,比地球上最大的火山還要大。有證據表明,金星上的很多火山依然活躍。
金星這種星球你想要改造它,先讓自己成為高等級的文明,這是未來的人類該做的事情,目前的科技根本沒有辦法實現,比起金星火星更適合我們人類去探索和挖掘,金星適合居住?那是科幻小說裡的故事。
曉豐讀書
金星已經邁入太陽系生命宜居帶,大氣層正在形成,人類能否移居金星?
當前金星的環境是否宜居,我們先來羅列一下它的條件,各位心裡就有譜了!
金星直徑:12103.6千米(地球直徑約12740千米);
距離太陽:約1.1億千米(地球距離太陽約1.5億千米);
金星表面溫度:約464度(地球平均溫度約15度)
金星表面氣壓:約90個大氣壓(地球表面為1標準大氣壓)
大氣成分:96.5%成分為二氧化碳!(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比例為0.04%)
金星表面正在生成水,生成生命所需的大氣層,趨向被水覆蓋,金星表面空間己開始生成有機物。太陽傳溫140℃,因空間固化雜質多,升溫接近400℃,而地下10m以下才2℃,防溫建築內溫度可下至20℃左右,地層下適合生命續存。防溫建築層內可耕種,又山谷有水源,水源在增多,不缺水。今後被水覆蓋時可建高層建築,生命更易續存。金星在以每年30m的速度遠離太陽,是距地球人類最近的移居星球,是生命讀存的移居星球。
一段語無倫次,本末倒置,沒有任何邏輯的文字,當然點讚的人還不少,也許我們有必要就此做個簡單分析!
一、金星正在以每年30M的速度遠離太陽嗎?
更準確的說,太陽系裡所有的行星都在遠離太陽,因為在太陽核心處,每秒都有超過6.5億噸的氫元素轉換成氦元素,質量虧損達到了450萬噸!因此太陽系的引力中心正在逐漸降低質量,很顯然每一顆行星都將遠離太陽!那麼是多少呢?大約在1個天文單位上將出現1.4-1.6釐米的外移。金星距離太陽剛好約0.7天文單位,因此它的軌道每年將遠離1.-1.1釐米!
二、金星的溫度與距離有直接關係嗎?
天體的溫度與距離母星是直接相關的,但金星的溫度比距離更近的水星還要高,顯然距離並不是關鍵,而是失控的溫室效應,金星大氣層中有一層硫酸雲,還有高達96.5%的二氧化碳,其能允許光輻射通過,卻不允許地面的紅外輻射透過,就像一床棉被一樣,讓金星進入死亡的惡性循環!
三、金星表面存在液態水嗎?
從理論上來看金星表面不可能有液態水的存在,不要說464℃的高溫,水在100℃時就已經沸騰了,當然您肯定會說金星表面將近90個大氣壓,比高壓鍋內的壓力大多了,當然它的沸點會升高!但有一點不要忘記了,水並非是在沸點才會蒸發,如果是冰在陽光下可以昇華,如果是液態水,0度以上就可以蒸發,當然溫度越高,分子運動加劇,蒸發速度也越快!那麼您認為數十億年來金星都是這樣的條件,可能存在液態水?
還有一個要提醒下的是,金星沒有一個能保護水汽的原生磁場,只有一個誘發磁場,而進入到大氣層中的水汽被光解成氫氧之後,就在誘發磁場的磁鞘中被無情的剝離,去哪裡了?散逸到宇宙空間中了!
四、金星未來命運如何?
金星的條件只會更加惡化,在無外界的干預下是不可能好轉的,其實金星在太陽系宜居帶的熱邊緣,理論上如果能解決金星失控的溫室效應,它還是有救的!
但很可惜以人類的水平並不能改變一顆行星的氣候,所以對於金星來說,充其量只能作為反面例子研究,避免地球墮入金星一般的地獄!殖民的目的地,還是放眼火星吧,儘管其遠那麼一點,但事實上火星的條件確實是可以建造科研基地的,但即使如此,人類依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和再次提升自身的技術,要不然這也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金星是太陽系中先天條件和地球最為相似的星球,但是說起來它又是讓人覺得最為惋惜的星球。
金星的體積接近地球的90%,質量相當於地球的80%,是已知所有天體中(包括太陽系外行星)和地球質量最為接近的星球,而且金星上有大氣層,按理說它也應該成為一顆像地球這樣的有生命的星球才是。
然而金星的表面卻如同地獄,其平均溫度高達460攝氏度,鉛錫等多種金屬都可以在這樣的溫度之下融化,金星表面大氣壓高達地球的96倍,相當於地球海洋900米深處的水壓,其空氣中雖然也有云彩,卻經常飄灑硫酸雨,陽光基本無法照射到地表,所以金星的表面如同地獄。
金星是和地球的質量體積最為相似的星球,它的軌道距離太陽系的宜居帶非常近,但卻並未位於宜居帶中,這是值得惋惜的第1點;金星雖然和地球差不多,也有大氣層,但是金星卻沒有磁場,無法保護高層大氣,這是值得惋惜的第2點;金星雖然有大氣層,但是卻造成了嚴重的溫室效應,以至於表面溫度很高,這是值得惋惜的第3點;金星雖然有降雨現象,但是由於金星大氣其主要是二氧化碳,個別地方二氧化硫濃度也不低,所以降下的都是硫酸雨,這是值得惋惜的第4點。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美蘇等航天大國剛開始瞭解金星,曾經以為金星是一個和地球一樣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然而通過對他的實地觀測發現金星的表面問題,環境條件和地球,簡直是天差地別,因此也就放棄了對它的進一步探索。
天文學家認為幾十億年前的金星並非現在的樣子,而是類似於如今的地球,那個時候太陽光還沒有現在這麼強,金星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中,上面很可能也出現過生命物種,但是後來由於空間環境和星體環境的變化,金星不再是適合生命居住的星球了,並且漸漸演化成了如今這樣的狀態。
那麼未來的人類能夠改造金星,將其開發成我們地球這樣的表面環境,並往金星上移民嗎?只要人類科技能夠發展到足夠高的高度,這樣的事情並非不可以做的。但是首先這需要將進行移動的太陽系的宜居帶中,然後給他配備一顆月亮一樣的衛星及其內部的熔岩活動,從而製造出金星的磁場,然後再進一步改變金星的大氣成分,使其各方面都向著地球環境演變,那麼人類就可以將它改造成另一個地球了。
而且實際上金星也是太陽系中能夠開發成另一個地球的最理想的星球,就是因為它的先天條件和我們地球太相似了。如果金星將來具有了和地球一樣的生存環境,那麼我們移民到金星上面生活,你可能會感覺和地球上差不多呢。
人類的方向
答:金星處於太陽系適居地帶的內邊緣處,直徑比地球略小,但是表面環境及其惡劣,不適合人類居住。
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地球和金星的環境是很相似的,但是在地球上出現了藍藻等等早期生物,改善了地球的大氣環境,把大氣含碳量控制在一定水平內;而金星的情況完全相反,二氧化碳的含量徹底失控,目前二氧化碳含量高達96%,引發了全球性的溫室效應。
太陽光輻射到金星表面後,熱量被存儲在了大氣當中,目前金星表面的平均溫度高達460℃,這足以融化金屬鉛,壓強高達90個大氣壓,而且滿天下著強酸雨。前蘇聯的幾次探測器在金星表面著陸,均運行不久就完全毀壞了。
對生命最重要的化學元素是水,在金星表面的條件下,水已經成超臨界狀態,化學性質變得非常活波,根本不可能為生命提供幫助。
金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而且屬於內行星,但是金星表面的環境,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也有科學家提出一個設想,利用充氣的氣球放置到金星大氣中,由於金星的大氣非常稠密,所以氣球會懸浮在金星大氣層中的一定高度內。在氣球中,我們可以放置探測器,甚至宇航員也可以在其中做科學研究。
以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根本無法改善一顆行星的大氣環境,但是像火星這樣的地外行星,人類有能力建造火星基地,在小範圍內建立人類居住區,逐漸實現星際移民,美國在本世紀內也有這樣的火星計劃。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金星已正式邁入宜居帶,這是誰告訴你的,你說給我聽,看我不打死他的,竟然敢這麼明目張膽地欺騙小朋友!
我們的太陽從50億年前發出第一縷光開始,到大約50億年後轉變為紅巨星階段的這段長度約100億年的主序星階段,太陽的亮度也是逐漸增強的,今天的太陽亮度,大約比50億年前增加了30%,今後的太陽,還會變得更亮、更熱。
那麼,現在的太陽系,其宜居帶位於哪裡呢?根據我們今天的觀測和研究,現在的太陽系的宜居帶大致從地球公轉軌道的內測到火星公轉軌道的外側,也就是說現在的太陽系宜居帶是內徑1.45億千米,外徑2.45億千米的一個環帶。並且隨著太陽變得更亮、更熱,這個環帶還會向外側移動。
根據天文學家的測算,在50億年前太陽剛剛誕生的年代,由於當時的太陽比現在更暗、更冷,那時太陽系的宜居帶的內徑是1.1億千米,外徑是1.9億千米,而金星的公轉軌道半徑是1.08億千米,恰好落在了宜居帶的內徑的內測,所以金星很不幸地從來就沒有過宜居的時候,現在更是遠離宜居帶近五千萬千米了。
實際上,我們的地球也是很危險的,它緊貼著宜居帶的內測邊緣,如果我們的地球的公轉軌道半徑再短5%,我們的地球就出了宜居帶,將不可避免地變成第二個金星。
根據太陽變亮變熱的速度,地球也將在大約8-10億年後移出宜居帶,生命不可避免的走向滅絕的結局!
盛承軍
金星已經邁入太陽系生命的宜居帶,大氣層正在形成,人類能否移居金星?
所說的宜居帶,其實就是指恆星周圍一定範圍內可以有液態水存在,由於液態水被科學家們認為是生命生存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如果一顆行星恰好落在這一範圍內,那麼它就被認為,有更大的機會擁有生命,或至少擁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環境。
而宜居帶只能證明適合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更大。但是能否孕育出生命,還和這個星球本身的性質有關。
金星又名啟明星,長庚星,金星也處在宜居帶上。由於金星的軌道在地球內側,所以看見金星時要麼是在清晨太陽未出來之前,要麼是在傍晚太陽要落山時,並且出現在天空的東西兩側。
金星也被稱為地球的姊妹星,也是一顆岩石星球,只不過是比地球小一點。體積是地球的0.88倍,質量是地球的4/5,平均密度比地球稍小。
金星上的氣候非常惡劣,10萬座火山隨機噴發。
金星周圍有濃密的大氣和雲層,大氣中主要是二氧化碳,最多佔97%以上,如此多的二氧化碳導致溫室效應,還有厚厚的硫磺雲,擋住了陽光,更有有毒的二氧化硫氣體。
金星表面溫度高達500攝氏度,如此高的溫度,足以融化鉛。
金星上的大氣壓約為地球的90倍,金星表面實時常降落具有腐蝕性的濃硫酸雨。
地球到達金星,大概需要100天,但是如此惡劣的條件,各國航空航天組織即使探測器到達金星,
人類對金星的探索,是通過無人探測器完成,從1961年起蘇聯和美國向金星發射了很多探測器,幾乎一半以上都以失敗告終。
地球到達金星,大概需要100天,探測器都無法看清金星,人類又怎敢親自去看呢?但是如此惡劣的條件,即使探測器到達金星,500度的高溫,相當於地球90個的高壓,和高密度的腐蝕性的酸雨,不停的雷暴,有毒的二氧化硫氣體,厚厚的硫磺雲,讓金星的地特別面昏暗。
探測器在如此的環境中長時間存活,別說人類了。
更重要的是金星上的磁場非常的微弱,微弱的磁場和金星運動太慢有關,它的公轉速度為243個地球日,這完全和地球不能比較,而磁場是需要液態的內核產生對流,而金星因為它獨特的板塊構造,而無法產生對流,所以金星的磁場就非常微弱。
金星上沒有水,和磁場有主要關係。最早的時候,人們認為金星和地球的在水的儲量上相當,然而太陽風的攻擊,讓金星上層大氣水蒸汽分解為氫和氧,氫原子因為質量小逃逸到太空,雖然說金星可能曾經與地球一樣,有過大量的水,但都被蒸發消散殆盡了,所以才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沒有磁場就不能有效的阻止太陽風的長驅直入。所以磁場是保護生命一道天然屏障。地球的磁場攔截了太陽輻射來的帶電粒子,以及對生命體有危害性的宇宙射線,使他們難以到達地面,這種天這種屏障作用對生物生存與繁衍具有重要的意義。
金星和地球簡直就是天壤之別。首先進行的表面溫度很高,沒有液態水存在,加上金星極高的大氣壓和嚴重缺氧等殘酷的自然條件,導致金星上不可能有生命可存在,雖然它和地球是一對姐妹星,其實也只是只是一對貌合神離的姐妹。
綜上分析,人類目前,甚至更遠的將來都無法移居金星。
若子不弱
金星自轉速度392m/s形成了離心力,包括軌速35km/s的離心力。在漫長歲月的離心運動中,金星的運行總趨勢是遠離太陽的,金星一步一步在步了地球的後塵,跟著地球一同遠離太陽。依據運行是遠離的,得金星朝著生命宜居帶靠攏,巳開始成為形成生命的星球了。現時金星表面正是有機物生成的過程,其表面光照升溫90℃並不影響有機物的形成,正是有利生成條件。地球當時生成有機物時的溫度是100℃,不影響無機物生成有機物。太陽光照到空間和地表不同物質上,如鐵或石頭上,硫酸化合物上,溫度可升至500℃以上,影響升溫範圍壓力呈上升狀態。金星表面能受影響的物質在複雜運動力的影響力下產生著水,同地球形成有機物階段,生成水時情況差不多,並且地球形成有機物時表面溫度還高些,氣態雜質成分也多一些。金星高空最高升溫470℃∽90℃之間,高空升溫和地表升溫有區別,白天和晚上有區別。隨著星體演化時間的增加,星體表麵包括空間雜質趨向於減少,得太陽光照升溫同時處於下降趨勢,以百年為時間單位變化明顯,可測得出來。金星表面傳溫,是所有雜質在升溫升壓形成的,然後成擴散狀。金星是雜質升溫,是持續高溫高壓,空中明顯高於地面。金星地表產生不了高溫高壓,並且夜晚金星高空隨光照消失,其壓力隨溫度降低也驟降,好象突然消失了,一點壓力感也測不到了。依據雜質是升溫的罪魁禍首,是太陽光傳升溫的結果,根本不是金星地底的高溫高壓向空中擴散的,得金星地底同地球地底的溫度是一樣的,神秘化是唯心的,蘇聯有意誇大事實想獨自探討。金星地下環境適合種植,養殖,細菌繁殖,已進入產生生命的初級起始階段。金星高溫引起的高壓現象確實不利於高級生命的出現,但利於有機物的產生。地面以內十米不與太陽照射時升溫升壓有關,是另一翻天地。在金星表面,一旦雜質趨向於減少,溫度壓力會迅速下降,恢復到應有的原來面目。探測器要想到達地面,必須要迅速下降通過才有可能減少損失,一旦到達地面卻是另一翻情景。金星地表溫度升溫接近90℃,峽谷更低於42℃,水不會沸騰。隨著深度的增加得溫度變得更低。在金星峽谷處因溫度會更低,探測器降到地面後問題就變得沒那麼嚴重了。對高溫高壓方面的問題,是高比重慧星式雜質顆粒作用的結果,不是地球表面大氣成份的低比重。探測器在降落過程中太慢會出現損壞問題,如人從油鍋取銅錢,速度慢了肉體絕對會出現燙傷問題。金星白天高溫高壓,夜晚溫度壓力驟降客觀上就不存在高空高溫高壓現象了。
太陽系的生命宜居帶
引力在星系範圍內起著支撐一切運動體的作用,對一切運動體也起著阻力作用,稱引力受阻。一切天體在運動的過程中都必須要克服引力這個基本阻力才能運動起來,不然就象人處在太空中,只能懸浮,處於掙扎狀態,不存在引力這個阻力就不能前移了。地球在太陽系內既有自轉,又有公轉,影響著地球表面的氣體物質也跟隨著一同運動起來,運動狀態在地面客觀存在。通過現測,探測器,得金星表面氣態物質同樣處運動力的影響狀態,得太陽系一切行星表面都處於運動狀態之中。動態是物質與物質之間發生作用後形成水的根本原因,也是產生生命的動力。在整個地球演化過程中,金星必然要演化出有聲有色的生命體,如同地球。生命形成後,才算真正給地球帶來了無窮的生機,使生命永遠不停地進化,最終進化出智慧的人類。外星生物移居地球,也是外星星體的生命演化並在慢長時間進化而來的。原始地球形成於太陽近軌道處和水星軌道內則,當時還沒水星,其表面溫度很高,當時遠高於金星。原始地球軌道很不穩定,屬慧星式星體,還拖著長長的慧尾。當時地球尾巴範圍內高比重顆粒狀雜質太多,只是隨著演化時間的推移,才使得慧尾消失,才進入穩定的軌道並環繞太陽運行。在離心力存在的前題下,在近太陽處軌速52km/s,自轉速度392m/s,遠離太陽的速度是45m/年,離太陽系宜居帶的距離會越越來近,形成的生命條件也會越來越強。當地球離太陽1.17億公里時,地球已進入到太陽系生命宜居帶範圍之內了,地球本身開始必自然而然地產生大量的水,天空大氣層也從此增厚,固態雜質成分趨向於減少,無機物在動態力存在的前題下向著有機物轉化,遍佈所有處於動態變化的運動場所。緊接著是有機物向生命活性蛋白質方面進展,只是最初形成的蛋白質是最簡單的,但總算到了活性強的地步。蛋白質是一個獨立的新陳代謝整體,還能自我複製。不論最初蛋白質是多麼地筒單,生命演化階段已正式開始了,生命奇蹟已出現了。生命活力是在克阻過程中,是在動態力存在的前題下形成的,不經風雨,那來的生命活力。生命形成的體形是千奇百怪的,如長了翅膀後利於飛行,長了腿後利於奔跑,生命體形必適應於運動才能續存。當地球離太陽1.38億公里時,陸地已全部被水覆蓋,只有露出水面的山峰成了唯一的陸地。海洋中已進化出了海藻類生物,無脊椎動物,生命種類達二百多萬種。海中有衝上岸的生命體,在水中有向陸地轉移的動物類,也能進化出具有飛行技能的生命體。生命是複雜的,並充滿了整個地球表面空間。
生命活力是生命進化的必然結果
地球有自轉和公轉,引起地表氣態物質跟著運動,並對高比重慧星式氣態顆粒具有靜化作用,動態力是生命形成的動力。物竟天擇,適者生存,這是達爾文進化論的精華,適合於一切生命存在後的規律。天上有風雲突變,電閃雷鳴;海中有波濤洶湧,潮起潮落;地上有火山爆發,地震地裂;太空有光照傳溫,射線貫穿等;…………;生命進化的動力源自於空間的動態力,是動態力影響了氣態物質成分發生相應的改變,是動態力促成了生命的整個演化進程。倘若是寂靜的世界就永遠產生不了具有活性的生命世界。生命進化的條件不是恆定的,總處在變化狀態之中,條件變化使生命演化力也發生變化,從來就沒停止過。地球表面有氣候變化,有小天體撞擊地球造成的天災,有人禍戰爭,氣溫驟降,高山隆起,地陷下沉,…………,生命存在的條件隨時隨地處在不停地變化狀態。依據天體運動規律,星體表面的溫度總趨勢是處於降低狀態的,依據空氣成份在變化著,因此,有時是突變性的,如生命弱者一低頭,就會被自然規律殘酷地淘汰掉,依此,物種進化過程同時處在滅絕和突變的兩個狀態之中變化著。
地球表面的比重值是決定生命能否進化的根本條件
火星表面的比重高於地球,現時巳無生命活動,既表面沒有進化活力了。猴子移居火星後,依據火星表面比重高,也就失去了進化動力,只有固化為主的力。火星現在存在的生命體必然趨向於固化,生命活力只能趨向於消失,一旦猴子到了火星表面,不但無進化動力,還會趨向於自然滅絕。動態力對氣態物質具有漫長歲月的影響力,生命活力具有階段性,如現時地球表面的比重再不是猴子進化成人時的比重,比重在增加後猴子同樣失去了進化活力。依據比重不會回退,得猴子永遠也無法進化成人,但不能排除人為的辦法去產生生命的活力,人為地去促猴進化。人為將猴子一代一代地教育下去,還是存在人為進化活力的,還是可以進化成人的。生命活力與地表的比重成反比,生命穩定度也與地表比重成反比,生命活力比重值有一個上限值,既2g/cm³。進化使生命活力一步步增加,但生了疾病或固化力的存在,連生存都困難,那來的生命活力,那來的進化動力,固化就是活力消失,只能自然地走向自然地滅絕。
金星巳進入太陽系生命宜居帶
金屬繞太陽運行的長軌道1.14億公里,短軌道1.02億公里,已進入太陽系生命宜居帶了。在金星表面正開始產生液態水,山谷已有水流動。升溫是高比重雜質的升溫,高壓是高溫的存在狀態,太陽傳溫與地表物質比重有關。金星天空大氣層範圍正開始增加,高比重雜質趨向於減少,原來的大氣層終將為新大氣層取代。從存在方面看,金星是最接近地球的行星,地球人不會因為金星引力一點差異而有所感覺,如金星上的加速度為地球加速度值的94%,既9.2m/s,金星簡直成了地球生命環境的再現。金星地下十米深處溫度同地球,金星地下十米處壓力也同地球,太陽傳溫首先影響的是高空,自上而下形成在470℃∽90℃之間,這個溫度值影響不到地下十米深處。太陽傳溫至金星處140℃,傳至地球處120℃,只相差20℃。金星表面有高溫存在,從上往下90℃∽470℃之間變化,不是所有的地方溫度都是470℃,不是山谷避陽處溫度高,不是水中溫度有那麼高,不是地底下溫度也有那麼高,各處的溫度還是有區別的。隨著金星演化時間的推移,隨著金星大氣層完全的建立,氣溫將轉化至42℃∽75℃,最低點-36℃.,在金星溫帶,寒冷帶適合地球上的生命移民。金星磁場同地球磁場,表面比重接近地球表面比重,土壤比地球貧瘠10%,發展種植業絕不是問題,峽谷養魚完全可行。還可建立恆溫的防空洞。說金星沒磁場,有時能測到,有時又測不到,只能說壓力對儀器有影響力。
金星大氣含雜質過高,不同於地球的大氣成分。溫度高,升壓高,但地表處升溫90℃,從上往下升溫不同,壓力會迅速下降,壓力矢向指向大範圍空間。地下十米深處和地球壓力同,不能談虎色變,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情況要分別對待。探測器在金星夜晚降落,在峽谷深處降落,會比想象的更順利。空間層是降落的最大障礙,但也不是大範圍高空都是470℃。解決空間高溫高壓問題,才能順利到達地面,到達金星地面後會是另一翻喜悅的情景。
蘭天1969飛碟製造專家
金星[jīn xīng] 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
金星(Venus)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距離太陽0.725天文單位。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有時候會更近)。古羅馬人稱作維納斯,中國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公轉週期是224.71地球日。 夜空中亮度僅次於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後才能達到亮度最大。它清晨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傍晚處於天空的西側,被稱為“長庚”。
2018年9月2日,天宇上演行星金星“合”恆星角宿一的美麗天象,這兩顆亮星將近距離接觸,為公眾上演一幕浪漫的“星星相吸”。[1] 中文名 金星 外文名 Venus 別稱 太白、維納斯、阿佛洛狄忒 分類 八大行星 質量 4.869×1024千克 星體特性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其質量與地球類似,有時也被人們叫做地球的“姐妹星”。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沒有磁場的行星。在八大行星中金星的軌道最接近圓形,偏心率最小,僅為0.006811。
以地球為三角形的頂點之一,分別連結金星和太陽,就會發現這個角度非常小,即使在最大時也只有48.5°,這是因為金星的軌道處於地球軌道的內側。因此,當我們看到金星的時候,不是在清晨便是在傍晚,並且分別處於天空的東側和西側。 中國古人稱金星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稱“啟明”或“長庚”(傍晚出現時稱“長庚”,清晨出現時稱“啟明”)古希臘人稱為阿佛洛狄忒,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而在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是維納斯,因此金星也稱作維納斯(Venus)。維納斯是愛與美的女性之神,所以金星的天文符號就是女性的標誌:♀,也有人形象地將這個符號比喻為“維納斯的梳妝鏡”。 太白金星 金星的位相變化 金星同月球一樣,也具有周期性的圓缺變化(相位變化),但是由於金星距離地球太遠,肉眼是無法看出來的。金星的相位變化,曾經被伽利略作為證明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力證據。 金星是全天中最亮的行星,亮度為-3.3至-4.4等,比著名的天狼星(除太陽外全天最亮的恆星)還要亮14倍,猶如一顆耀眼的鑽石,於是古希臘人稱它為阿佛洛狄忒(Aphrodite)——愛與美的女神,而羅馬人則稱它為維納斯(Venus)——美神。在聖經裡,金星象徵黎明代表路西法。金星和水星一樣,是太陽系中僅有的兩個沒有天然衛星的大行星。因此金星上的夜空中沒有“月亮”,最亮的“星星”是地球。由於離太陽比較近,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陽,太陽的大小比地球上看到的大1.5倍。 有人稱金星是地球的姊妹星,確實,從結構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金星的半徑約為6073公里,只比地球半徑小300公里,體積是地球的0.88倍,質量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於地球。雖說如此,但兩者的環境卻有天壤之別:金星的表面溫度很高,不存在液態水,加上極高的大氣壓力和嚴重缺氧等殘酷的自然條件,金星有極少的可能有生命的存在。由此看來,金星和地球只是一對“貌合神離”的姐妹。 金星周圍有濃密的大氣和雲層。只有藉助於射電望遠鏡才能穿過這層大氣,看到金星表面的本來面目。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最多,佔97%以上。時常降落巨大的具有腐蝕性的酸雨。金星表面溫度高達500℃,大氣壓約為地球的90倍(相當於地球900米深海中的壓力)。
金星表面圖片集萃 金星自轉方向跟天王星一樣與其它行星相反,是自東向西。因此,在金星上看,太陽是西升東落。金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一個很接近正圓的橢圓形偏差不超過1°且與黃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轉速度約為每秒35公里,公轉週期約為224.70天。但其自轉週期卻為243日,也就是說,金星的自轉恆星日一天比一年還長。不過按照地球標準,以一次日出到下一次日出算一天的話則金星上的一年要遠遠小於243天。這是因為金星是逆向自轉的緣故;在金星上看日出是在西方,日落在東方;一個日出到下一個日出的晝夜交替只是地球上的116.75天。在地球上看金星與太陽的最大視角不超過48°,因此金星不會整夜出現在夜空中。我國民間稱黎明時分的金星為啟明星,傍晚時分的金星為長庚星。 金星逆向自轉現象有可能是很久以前金星與其它小行星相撞而造成的,除了這種不尋常的逆行自轉以外,金星還有一點不尋常。
金星的自轉週期和軌道是同步的,這麼一來,當兩顆行星距離最近時,金星總是以同一個面來面對地球(每5.001個金星日發生一次)。這可能是潮汐鎖定(tidal locking)作用的結果--當兩顆行星靠得足夠近時,潮汐力就會影響金星自轉。當然,也有可能僅僅是一種巧合。 基本參數 公轉週期:224.701天 亮度:-3.3~-4.4等 遠日距:0.7255305天文單位 平均軌道速度:35.03 千米/每秒 質量:4.869×1024千克 升交點黃經76.3° 近日點黃經 131° 軌道偏心率:0.007 軌道傾角:3.395度 赤道半徑:6051.8千米 質量比值(地球質量=1):0.8150 密度: 5.24 克/立方厘米 自轉週期:243.01日 衛星數量:0 公轉半徑: 108,208,930 km(0.72天文單位) 表面面積:4.6億平方千米 表面引力加速度(重力):8.78 m/s2 逃逸速度:10.4 千米/秒[2] 質量:4.869×1024kg 表面溫度: 最低溫度465℃,平均溫度475℃,最高溫度485℃。 星體結構 關於金星的內部結構,還沒有直接的資料,從理論推算得出,金星的內部結構和地球相似,有一個半徑約3,100公里的鐵-鎳核,中間一層是主要由硅﹑氧﹑鐵﹑鎂等的化合物組成的“幔”,而外面一層是主要由硅化合物組成的很薄的“殼”。 科學家推測金星的內部構造可能和地球相似,依地球的構造推測,金星地函主要成分以橄欖石及輝石為主的矽酸鹽,以及一層矽酸鹽為主的地殼,中心則是由鐵鎳合金所組成的核心。
金星的平均密度為5.24g/cm3,次於地球與水星,為八大行星(冥王星已於2006年劃歸為矮行星,故稱八大行星)中第三位的。 一個直徑3000千米的鐵質內核,熔化的石頭為地幔填充大部分的星球。厚得多。就像地球,在地幔中的對流使得對錶面產生了壓力,但它由相對較小的許多區域減輕負荷,使得它不會像在地球,地殼在板塊分界處被破壞 地質地貌 金星表面上有70%平原,20%高地,10%低地。 在金星表面的大平原上有兩個主要的大陸狀高地。北邊的高地叫伊師塔地(Ishtar Terra),擁有金星最高的麥克斯韋山脈(大約比喜馬拉雅山高出兩千米),它是根據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命名的。麥克斯韋山脈(Maxwell Montes)包圍了拉克西米高原(Lakshmi Planum)。伊師塔地大約有澳大利亞那麼大。南半球有更大的阿芙羅狄蒂地(Aphrodite Terra),面積與南美洲相當。這些高地之間有許多廣闊的低地,包括有愛塔蘭塔平原低地(Atalanta Planitia )、格納維爾平原低地(Guinevere Planitia)以及拉衛尼亞平原低地(Lavinia Planitia)。除麥克斯韋山脈外,所有的金星地貌均以現實中或神話中女性命名。由於金星濃厚的大氣讓流星等天體在到達金星表面之前減速,所以金星上的隕石坑都不超過3.2千米。 大約90%的金星表面是由不久之前才固化的玄武岩熔岩形成,當然也有極少量的隕石坑,金星的內部可能與地球是相似的:半徑約3000千米的地核和由熔岩構成的地幔組成了金星的絕大部分。來自麥哲倫(Magellan)號的最近的數據表明金星的地殼比起原來所認為的更厚也更堅固。可以據此推測金星沒有像地球那樣的可移動的板塊構造,但是卻有大量的有規律的火山噴發遍佈金星表面。金星上最古老的特徵僅有8億年曆史,大多數地區都很年輕(但也有數億年的時間)。那時廣泛存在的山火擦洗了早期的表面,包括幾個金星早期形成的大的環形山口金星的火山在隔離的地質熱點依舊活躍。 金星本身的磁場與太陽系的其它行星相比是非常弱的。這可能是因為金星的自轉不夠快,其地核的液態鐵因切割磁感線而產生的磁場較弱造成的。這樣一來,太陽風就可以毫無緩衝地撞擊金星上層大氣。最早的時候,人們認為金星和地球的水在量上相當,然而,太陽風攻擊已經讓金星上層大氣水蒸氣分解為氫和氧。氫原子因為質量小逃逸到了太空。金星上氘(氫的一種同位素,質量較大,逃逸得較慢)的比例似乎支持這種理論。而氧元素則與地殼中物質化合,因而在大氣中沒有氧氣。金星表面十分乾旱,所以金星上岩石要比地球上的更堅硬,從而形成了更陡峭的山脈、懸崖峭壁和其它地貌。一條從南向北穿過赤道的長達1200千米的大峽谷,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峽谷。 金星構造 另外,根據探測器探測,發現金星岩漿裡含有水。金星可能與地球一樣有過大量的水,但都被蒸發,消散殆盡,使如今變得非常乾燥。地球如果再離太陽近一些的話也會有相同的運氣。我們會知道為什麼基礎條件如此相似但卻有如此不同現象的原因。 來自麥哲倫飛行器映像雷達的數據表明大部分金星表面由熔岩流覆蓋有幾座大屏蔽火山,如Sif Mons(右圖),
類似於夏威夷和火星的Olympus Mons(奧林匹斯山脈)。不過集中在幾個熱點。大部分地區已形成地形,比過去的數億年要安靜得多了。
金星上沒有小的環形山,看起來小行星在進入金星的稠密大氣層時沒被燒光了。金星上的環形山都是一串串的看來是由於大的小行星在到達金星表面前,通常會在大氣中碎裂開來。 金星表面 瑪亞特山,金星上最大的火山之一,比周圍地區高出9000米,寬200千米,火山及火山活動金星表面為數很多。至少85%的金星表面覆蓋著火山岩除了幾百個大型火山外,在金星表面還零星分佈著100,000多座小型火山從火山中噴出的熔岩流產生了了長長的溝渠,範圍大至幾百公里,其中最長的一條超過7000公里, 公轉自轉 金星繞軸自轉的方向與太陽系內大多數的行星是相反的。 金星以224.65天繞太陽公轉一週,平均距離為一億八百萬千米。雖然所有的行星軌道都是橢圓的,但金星軌道的離心率小於0.01當金星的位置介於地球和太陽之間時,稱為下合(內合),會比任何一顆行星更接近地球這時的平均距離是4,100萬千米,平均每584天發生一次下合。
由於地球軌道和金星軌道的離心率都在減少,因此這兩顆行星最接近的距離會逐漸增加。而在離心率較大的期間,金星與地球的距離可以接近至3,820萬千米。 金星的自轉週期是243天,是主要行星中自轉最慢的。金星的恆星日比金星的一年還要長(243金星日相對於224.7地球日),但是金星的太陽日比恆星日為短,在金星表面的觀測者每隔116.75天就會看見太陽出沒一次,這意味著金星的一天比水星的一天(176地球日)短。太陽會從西邊升起,然後在東邊落下。金星在赤道的轉速只有6.5千米/小時,而地球在赤道的轉速大約是1,600千米/小時。 如果從太陽的北極上空鳥瞰太陽系,所有的行星都是以反時針方向自轉,但是金星是順時鐘自轉,金星的順時鐘轉是逆行的轉動。當行星的自轉被測量出來時,如何解釋金星自轉的緩慢和逆行,是科學家的一個難題。當他從太陽星雲中形成時,金星的速度一定比原來更快,並且是與其他行星做同方向的自轉,但計算顯示在數十億年的歲月中,作用在它濃厚的大氣層上的潮汐效應會減緩它原來的轉動速度,演變成今天的狀況。 令人好奇的是金星與地球平均584天的會合週期,幾乎正好是5個金星的太陽日,這是偶然出現的關係,還是與地球潮汐鎖定的結果,還無從得知。 雖然小行星2002 VE68維持著與它相似的軌道,但金星還沒有天然的衛星。 依據加州理工學院的Alex Alemi和David Stevenson兩人對早期太陽系研究所建立的模型顯示,在數十億年前經由巨大的撞擊事件,金星曾至少有過一顆衛星。依據Alemi和Stevenson的說法,大約過了一千萬年後,另一次的撞擊改變了這顆行星的轉向使得金星的衛星逐漸受到螺旋向內,直到與金星碰撞併合而為一。如果後續的碰撞創造出衛星,它們也會被相同的方法吸收掉。Alemi和Stevenson的研究,科學界是否會接納,也依然是情況未明。 火山分佈 金星上可謂火山密佈,是太陽系中擁有火山數量最多的行星。已發現的大型火山和火山特徵有1600多處。此外還有無數的小火山,沒有人計算過它們的數量,估計總數超過10萬,甚至100萬。
金星火山造型各異。除了較普遍的盾狀火山,這裡還有很多複雜的火山特徵,和特殊的火山構造。目前為止科學家在此尚未發現活火山,但是由於研究數據有限,因此,儘管大部分金星火山早已熄滅,仍不排除小部分依然活躍的可能性。 金星與地球有許多共同處。它們大小、體積接近。金星也是太陽系中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也被雲層和厚厚的大氣層所包圍。同地球一樣,金星的地表年齡也非常年輕,約5億年左右。 不過這些基本的類似中,也存在很多不同點。金星的大氣成分多為二氧化碳,因此它的地表具有強烈的溫室效應其大氣壓大約是地球的90倍,這差不多相當於地球海面下一公里處的水壓。 金星地表沒有水,空氣中也沒有水份存在,其雲層的主要成分是硫酸,而且較地球雲層的高度高得多。由於大氣高壓,金星上的風速也相應緩慢。這就是說,金星地表既不會受到風的影響也沒有雨水的沖刷。因此,金星的火山特徵能夠清晰地保持很長一段時間。 金星沒有板塊構造,沒有線性的火山鏈,沒有明顯的板塊消亡地帶。儘管金星上峽谷縱橫,但沒有哪一條看起來類似地球的海溝。 跡象表明,金星火山的噴發形式也較為單一。凝固熔岩層顯示,大部分金星火山噴發時,只是流出的熔岩流沒有劇烈爆發、噴射火山灰的跡象,甚至熔岩也不似地球熔岩那般泥濘粘質。這種現象不難理解。由於大氣高壓爆炸性的火山噴發,熔岩中需要有巨大量的氣體成分。在地球上,促使熔岩劇烈噴發的主要氣體是水氣,而金星上缺乏水分子。另外,地球上絕大部分粘質熔岩流和火山灰噴發都發生在板塊消亡地帶。因此,缺乏板塊消亡帶也大大減少了金星火山猛烈爆發的幾率。 大型盾狀火山 金星有150多處大型盾狀火山。這些盾狀直徑多在100公里至600公里之間,高度約有0.3~5公里。其中最大的一座直徑700公里,高度5.5公里。比起地球上的盾狀火山,金星火山顯得更加平坦。事實上,最大的金星盾狀火山其基底直徑已經接近火星上的Olympus火山,但是由於高度不足體積比起Olympus要小得多。 金星 火星盾狀火山與地球上的盾狀火山有相似之處。它們大都被長長的呈放射狀的熔岩流所覆蓋,坡度平緩。大部分火山中心有噴射孔。因此,科學家猜測這些盾狀是由玄武岩構成的,類似夏威夷的火山。 金星上的盾狀火山分佈零散,並不象地球上的火山鏈。這說明金星沒有活躍的板塊構造。 小型盾狀火山 金星約有10萬個直徑小於20公里的小型盾狀火山。這些火山通常成串分佈,被稱為盾狀地帶。已被科學家在地圖上標出的盾狀地帶,超過550個,多數直徑在100~200公里之間。盾狀地帶分佈廣泛,主要出現在低窪平原或低地的丘陵處。科學家發現,許多盾狀地帶已經被更新的熔岩平原覆蓋,因此他們推測,盾狀地帶的年齡非常古老,可能形成於火山活動初期。 大氣環境 金星的天空是橙黃色的。金星上也有雷電,曾經記錄到的最大一次閃電持續了15分鐘。 金星的大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並含有少量的氮氣。金星的大氣壓強非常大,為地球的92倍,相當於地球海洋中1千米深度時的壓強。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使得溫室效應在金星上大規模地進行著。如果沒有這樣的溫室效應溫度會下降400℃。
在近赤道的低地,金星的表面極限溫度可高達500℃。這使得金星的表面溫度甚至高於水星雖然它離太陽的距離要比水星大的兩倍,並且得到的陽光只有水星的四分之一(高空的光照強度為2613.9 W/m2,表面為1071.1 W/m2)。儘管金星的自轉很慢(金星的“一天”比金星的“一年”還要長,赤道地帶的旋轉速度只有每小時6.5千米),但是由於熱慣性和濃密大氣的對流,晝夜溫差並不大。大氣上層的風只要4天就能繞金星一週來均勻的傳遞熱量。 金星濃厚的雲層把大部分陽光都反射回了太空,所以金星表面接受到的太陽光比較少,大部分陽光都不能直接到達金星表面。金星熱輻射反射率大約是60%,可見光反射率就更大。雖然金星比地球離太陽的距離要近,它表面所得光照卻比地球少。如果沒有溫室效應作用,金星表面溫度就會和地球很接近。人們常常會想當然的認為金星的濃密雲層能夠吸收更多的熱量,事實證明這是非常荒謬的。與此正相反,如果沒有這些雲層,溫度會更高。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大量存在所造成的溫室效應才是吸收更多熱量的真正原因。 2004年金星凌日在雲層頂端金星有著每小時350千米的大風,而在表面卻是風平浪靜,每小時不會超過數千米然而,考慮到大氣的濃密程度,就算是非常緩慢的風也會具有巨大的力量來克服前進的阻力。金星的雲層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和硫酸組成,完全覆蓋整個金星表面。
這讓地球上的觀測者難以透過這層屏障來觀測金星表面。這些雲層頂端的溫度大約為-45℃。美國航空及太空總署給出的數據表明,金星表面的溫度是464℃。雲層頂端的溫度是金星上最低的,而表面溫度卻從不低於400℃。 金星表面的溫度很高,是因為金星上強烈的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金星上的溫室效應強得令人瞠目結舌,原因在於金星的大氣密度是地球大氣的100倍,且大氣97%以上是“保溫氣體”——二氧化碳;同時,金星大氣中還有一層厚達20~30千米的由濃硫酸組成的濃雲。二氧化碳和濃雲只許太陽光通過,卻不讓熱量透過雲層散發到宇宙空間。被封閉起來的太陽輻射使金星表面變得越來越熱。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65至485℃,且基本上沒有地區、季節、晝夜的差別。它還造成金星上的氣壓很高,約為地球的90倍。濃厚的金星雲層使金星上的白晝朦朧不清,這裡沒有我們熟悉的藍天、白雲,天空是橙黃色的。雲層頂端有強風,大約每小時350千米,但表面風速卻很慢,每小時幾千米不到。十分有趣的是,金星上空會像地球上空一樣,出現閃電和雷暴。 金星的大氣壓力為90個標準大氣壓(相當於地球海洋深1千米處的壓力),大氣大多由二氧化碳組成,也有幾層由硫酸組成的厚數千米的雲層。這些雲層擋住了我們對金星表面的觀察,使得它看來非常模糊。這稠密的大氣也產生了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00度,超過了740開(足以使鉛條熔化)。金星表面自然比水星表面熱雖然金星比水星離太陽要遠兩倍。 金星大氣層主要為二氧化碳,佔約96%,以及氮3%。在高度50至 70 公里的上空,懸浮著濃密的厚雲,把大氣分割為上下兩層。云為濃硫酸液滴組成,其中還摻雜著硫粒子,所以呈現黃色。在氣候良好的地球上,應該很難想像在太陽系中竟然有這樣瘋狂的世界。
金星接近地表大氣時速較為緩慢,只有每小時數公里,但上層時速卻可達數百公里,金星自轉速度如此的緩慢243個地球日才轉一圈,但卻有如此快速轉動的上層大氣,至今仍是個令人不解的謎團。 在照片中我們可以觀察到金星表面的雲層呈現倒V型的形狀,這種雲系統稱為帶狀風系統。這種帶狀風的其實是太陽照射所造成的對流。 當地球或金星雲層形成時,太陽貯存在空氣中的能量可以在非常強大的放電中被釋放出來。隨著雲粒子發生碰撞,電荷從大粒子轉移到小粒子,大粒 子的下降,小粒子上升。電荷的分離導致了雷擊。這對行星大氣層是個很重要的過程,因為它使大氣層一小部分的溫度和壓力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值,使分子可以形 成,而在標準大氣的溫度和壓力下,這本來是不會出現的。因此,有些科學家據之推測,閃電可能有助於地球上生命的出現。 為了分析金星閃電,研究團隊過去3.5個(地球)年以來,每天使用“金星快車號”收集低空數據近10分鐘,藉由比較兩個行星電磁波生成的異 同而發現,金星上的磁信號比較強,但是將磁信號轉換為能量流通量後,閃電強度很類似日間的閃電似乎比夜間普遍,而在太陽光穿透入金星大氣層中最強的較低 緯度地區,閃電發生頻率則更高。 星體衛星 人們曾經認為金星有一個衛星,名叫尼斯,以埃及女神塞斯(沒有凡人看過她面紗下的臉)命名。它的首次發現是由意大利出生的法國天文學家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在1672年完成的。天文學家對尼斯的零星觀察一直持續到1982年,但是這些觀察之後受到了懷疑(實際上是其它昏暗的星體在巧合的時間出現在了恰好的位置上)所以認為金星沒有衛星。 研究歷史 星體觀測 在太空探測器探測金星以前,有的天文學家認為金星的化學和物理狀況和地球類似,在金星上發現生命的可能性比火星還大。
1950年代後期,天文學家用射電望遠鏡第一次觀測了金星的表面。從1961年起,蘇聯和美國向金星發射了30多個探測器,從近距離觀測,到著陸探測。 金星的軌道比水星的要大。當進行處於西方(在太陽之右)或東方(在太陽之左)的最大距角時,看起來它距太陽比水星距太陽遠一倍。金星是天空中最亮的天體之一,觀察它的最佳時間可能是當太陽恰好位於地平線以下的時候。必須注意,千萬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太陽。太陽落山金星隨後落下,此時它位於太陽之左;太陽昇起前金星首先升起,此時它位於太陽之右。 你很容易分辨出金星來,它明亮而略呈黃色。當金星呈大“新月”形時,用雙筒望遠鏡觀測它是最合適的。此時金星位於最大距角點與下合點之間在下合點時金星位於地球與太陽之間,我們便看不到它了,注意調好望遠鏡的焦距使之能觀察遙遠的物體。 探測簡史 金星是一顆內層行星,從地球用望遠鏡觀察它的話,會發現它有位相變化。伽利略對此現象的觀察是贊成哥白尼的有關太陽系的太陽中心說的重要證據。
除太陽、月亮之外,金星是天空中肉眼能夠看到的最明亮的星,最亮的時候達-4.4等,比全天最亮的恆星天狼星還亮14倍。金星毗鄰地球,其直徑比地球小約4%,質量輕20%,密度低10%。理論上金星有一個半徑約3100千米的鐵鎳核,中間為幔,外面為殼。由於它在大小、密度、質量、外表各方面很像地球,所以它有地球的“孿生姊妹”之美稱。 人類對太陽系行星的空間探測首先是從金星開始的,前蘇聯和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對揭開金星的秘密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和探測競爭。迄今為止,發往金星或路過金星的各種探測器已經超過40個,獲得了大量的有關金星的科學資料。 1962年8月27日,美國發射了“水手2號”飛船,它於
1962年12月14日到達金星附近。星載微波輻射計測量了大氣深處的溫度,紅外輻射計測量了雲層頂部的溫度。磁強計的測量結果表明金星磁場很弱,在它的周圍不存在輻射帶。
1967年6月12日,蘇聯發射了“金星”4號飛船,同年10月18日進入金星大氣層。“金星”4號的著陸艙直徑1米,重383公斤,外表包著一層很厚的耐高溫殼體,設計極限壓強為25個大氣壓。著陸艙進入大氣層後展開降落傘,在降落傘的作用下緩慢下落,探測數據及時發送到軌道艙,然後返回地球。當著陸艙下降到距離金星表面為24.96公里時信號停止發射,估計是著陸艙被金星的高氣壓壓癟了。 “金星”5號的發射時間為1969年1月5日,它的設計同“金星”4號非常接近,只是更結實一些。在著陸艙下落過程中,獲得了53分鐘的探測數據。當著陸艙下落到距離金星表面約24~26公里時被大氣壓壞,此時的壓力為26.1個大氣壓。 “金星”6號於1969年1月10日發射,同年5月17日到達金星。著陸艙一直下降到距離金星表面10~12公里。
1970年8月17日,蘇聯發射了“金星”7號,並於1970年12月15日到達金星。該飛船的著陸艙能承受180個大氣壓,因此成功地到達了金星表面,成為第一個到達金星實地考察的人類使者。 傳回的數據表明,溫度高達攝氏470度。大氣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還有少量的氧、氮等氣體。至此,人類撩開了金星神秘的面紗。 金星環境複雜多變,天空是橙黃色,經常下硫酸雨,一次閃電竟然持續15分鐘!
1978年9月9日和9月14日,前蘇聯發射了“金星11號”和“金星12號”,兩者均在金星成功實現軟著陸,分別工作了110分鐘。特別是“金星12號”於12月21日向金星下降的過程中,探測到金星上空閃電頻繁、雷聲隆隆,僅在距離金星表面11公里下降到5公里的這段時間就記錄到1000次閃電,有一次閃電竟然持續了15分鐘! 前蘇聯與美國 前蘇聯於1961年1月24日發射“巨人”號金星探測器,在空間啟動時因運載火箭故障而墜毀。
1961年2月12日試驗發射“金星1號”,這個成功飛往金星的探測器重643千克,在1965年11月12日和5日發射的“金星2號”和“金星3號”均告失敗,“金星3號”重達963千克,當它在金星上硬著陸後,一切通信遙測信號全部中斷,估計是儀器設備摔毀了。儘管如此,前蘇聯科學家認為還是有收穫的,因為取得可直接“命中”金星的首戰告捷。 1967年1月12日,成功發射了“金星4號”探測器,同年10月抵達金星,向金星釋放了一個登陸艙,在它穿過大氣層的94分鐘時間裡,測量了大氣溫度、壓力和化學組成。
1969年發射了“金星5號”和“金星6號”,再次闖入金星大氣探測,探測器最後降落在金星表面上,由於硬著陸儀器設備損壞,因此不能探測金星表面情況。1970年8月17日“金星7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它穿過金星濃雲密霧,冒著高溫熾熱,首次實現金星表面的軟著陸。“金星7號”測得金星表面大氣壓力強至少為地球的90倍,溫度高達470℃。
1978年9月9日和9月14日,前蘇聯又發射了“金星11號和12號”,兩者均在金星成功實現軟著陸,分別工作了110分鐘。特別是“金星12號”在12月21日向金星下降的過程中,探測到金星上空閃電頻繁、雷聲隆隆,僅在距離金星表面11千米下降到5千米的這段時間就記錄到1000次閃電,有一次閃電竟然持續了15分鐘!
1981年10月30日和11月4日先後上天的“金星13號”和“金星14號”,其著陸艙攜帶的自動鑽探裝置深入到金星地表,採集了岩石標本。研究表明,金星上的地質構造仍然很活躍,金星的岩漿裡含有水分。從二者發回的照片知道,金星的天空是橙黃色,地表的物體也是橙黃色的。“金星13號”著陸區的溫度是457℃,“金星14號”的著陸地點比較平坦,是一片棕紅色的高原,地面覆蓋著褐色的沙礫,岩石層比較堅硬,各層輪廓分明。“金星13號”下降著陸區的氣壓是89個大氣壓;
“金星14號”下降著陸區為94個大氣壓,這樣大的壓力相當於地球海洋900米深處所具有的壓力。在距離地面30千米到45千米的地方有一層像霧一樣的硫酸氣體,這種硫酸霧厚度大約25千米,具有很強的腐蝕性。探測表明,金星赤道帶有從東到西的急流,最大風速達每秒110米!金星大氣有97%是二氧化碳,還有少量的氮、氬及一氧化碳和水蒸氣。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的金星大氣,好似溫室的保護罩一樣,它只讓太陽光的熱量進來,不讓其熱量跑出去,因此形成金星表面的高溫和高壓環境。
1983年6月2日和6月7日,“金星15號”和“金星16號”相繼發射成功,二者分別於10月10日和14日到達金星附近,成為其人造衛星,它們每24小時環繞金星一週,探測了金星表面以及大氣層的情況。探測器上的雷達高度計在圍繞金星的軌道上對金星表面進行掃描觀測,雷達的表面分辨率達1~2千米,可看清金星表面的地形結構,成功繪製了北緯30度以北約25%金星表面地形圖。1984年12月前蘇聯發射了“金星-哈雷”探測器,
1985年6月9日和13日於金星相會,向金星釋放了浮升探測器——充氦氣球和登陸艙,它們攜帶的電視攝像機對金星雲層進行了探測,發現金星大氣層頂有與自轉同向的大氣環流,速度高達320千米/小時,登陸設備還鑽探和分析了金星土壤。“金星-哈雷”探測器在完成任務後利用金星引力變軌,飛向哈雷彗星。綜觀前蘇聯金星探測的特點在於,主要是投放降落裝置考察,以特殊的工藝戰勝金星上高溫高壓,取得了金星表面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前蘇聯航天技術的輝煌成就,極大地刺激了美國人。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宇航局根據肯尼迪總統提出的登月計劃,全力開展探月活動;但又看到前蘇聯對金星的探測活動,格外著急。美國當局立即決定分兵兩路,在實施登月的同時,拿出一部分力量來探測金星。
美國於1961年7月22日發射“水手1號”金星探測器,升空不久因偏離航向,只好自行引爆。1962年8月27日發射“水手2號”金星探測器,飛行2.8億千米後,於同年12月14日從距離金星3500千米處飛過時,首次測量了金星大氣溫度,拍攝了金星全景照片,但由於設計上的缺陷,在探測過程中,光學跟蹤儀、太陽能電池板、蓄電池組和遙控系統都先後出了故障,未能圓滿執行計劃。1967年6月14日發射“水手5號”金星探測器,同年10月19日從距離金星3970千米處通過,作了大氣測量。
1973年11月3日發射“水手10號”水星探測器,1974年2月5日路過金星,從距離金星5760千米處通過,對金星極其大氣作了電視攝影,發回上千張金星照片。 先驅者號 從1978年起,美國把行星探測活動的重點轉移到金星。
1978年5月20日和8月8日,分別發射了“先驅者-金星1號和2號”其中1號在同年12月4日順利到達金星軌道,併成為其人造衛星,對金星大氣進行了244天的觀測,考察了金星的雲層、大氣和電離層,研究了金星表面的磁場,探測了金星大氣和太陽風之間的相互作用;還使用船載雷達測繪了金星表面地形圖。
1988年1月兩位美國地質學家報告說,金星表面的阿芙洛狄忒高原地區具有與地球上洋脊十分相似的特徵,他們分析了美國“先驅者-金星1號”宇宙飛船環繞金星時用雷達信號測量金星表面的結果,發現金星阿芙洛狄忒高原的岩層斷裂模式與地球上洋中脊附近的情況很相似,其主脊兩側的特徵近似呈鏡像對稱,這也正是洋中脊的重要特徵。那裡的高山、峽谷以及斷層諸方面的分佈特徵表明金星的地殼在擴張,其每年幾釐米的擴張速度與地球的海(洋)底擴張相仿。 “先驅者-金星2號”帶有4個著陸艙一起進入金星大氣層,其中一個著陸艙著陸後連續工作了67分鐘,發回了一些圖片和數據。在金星的雲層中不同層次具有明顯的物理和化學特徵,金星上降雨時,落下的是硫酸而不是水,探測還表明,金星上有極其頻繁的閃電;金星地形和地球相類似,也有山脈一樣的地勢和遼闊的平原;存在著火山和一個巨大的峽谷,其深約6千米、寬200多千米、長達1000千米;金星表面有一個巨大的直徑達120千米的凹坑,其四周陡峭,深達3千米。 麥哲倫號 為了在探測金星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美國宇航局決定要利用其在雷達探測技術方面的先進設備,透過金星濃密的雲層,詳細勘察金星的全貌和地質構造。
1989年5月4日,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將“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帶上太空,並於第二天把它送入金星的航程。“麥哲倫”號金星探測器重量達3365千克,造價達4.13億美元。後來的事實說明,“麥哲倫”號是迄今最先進最為成功的金星探測器。“麥哲倫”號裝有一套先進的電視攝像雷達系統,可透過厚厚的雲層測繪出金星表面上小如足球場的物體圖像,其清晰度勝過迄今所獲金星圖像的10倍!它裝載的高分辨率綜合孔徑雷達,其發射、接收天線與著名的“旅行者”號探測器定向天線相似,也是3.65米直徑的拋物面形天線,但其性能比前者提高了許多,它在金星赤道附近250千米高空時,分辨率也可達到270米。“麥哲倫”的中心任務是對金星作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探測研究,通過先進的雷達探測技術,研究金星是否具有與河床和海洋構造,因前蘇聯有科學家推測,大約40億年前金星上有過汪洋大海。
“麥哲倫”經過15個月的航行,於1990年8月10日點燃反向制動火箭,使其速度由每小時3.96萬千米減至2.79萬千米,進入圍繞金星的軌道。“麥哲倫”探測器運行中沿金星子午線繞一圈約需要189分鐘,掃描寬度為20~25千米;從北極區域到南緯60度計劃進行37分鐘的觀測,行程約1.5萬千米。
8月16日“麥哲倫”發回第一批進行照片。 “麥哲倫”拍攝到金星上一個40千米×80千米大的熔岩平原,雷達的測繪圖像非常清晰,可以清楚地辨認出火山熔岩流、火山口、高山、活火山、地殼斷層、峽谷和岩石坑。金星火山數以千計,火山周圍常有因隕石撞擊而形成的沉積物,像白色花朵。“麥哲倫”發現金星上的塵土細微而輕盈,較易於被吹動,探測表明金星表面確實是有風的,很可能像“季風”那樣,時刮時停,有時還會發生大風暴。金星表面溫度高達280℃~540℃。它沒有天然衛星,沒有水滴,其磁場強度也很小,大氣主要以二氧化碳為主,一句話,它不適宜生命存活。它的表面70%左右是極為古老的玄武岩平原,20%是低窪地,高原大約佔了金星表面的10%,金星上最高的山是麥克斯韋火山,高達12000米。在金星赤道附近面積達2.5萬平方千米的平原上,有3個直徑為37~48千米的火山口。金星上環繞山極不規則,總共約有900個,而且痕跡都非常年輕。 “麥哲倫”拍攝了金星絕大部分地區的雷達圖像,它的許多圖像與前蘇聯“金星15號”和“金星16號”探測器所攝雷達照片經常可以重合拼接起來,使判讀專家得以相互印證,從而使得人們對金星有進一步的瞭解。“麥哲倫”號從1990年8月10日至1994年12月12日一直圍繞金星進行探測,最後在金星大氣中焚燬。
1990年2月飛往木星的“伽利略”號探測器途徑金星,成功地拍攝金星的紫外。紅外波段的圖像,照片上顯示金星大氣頂部的硫酸雲霧透過紫外光非常突出。雖說金星空間探測碩果累累,但仍然有許多待解之謎。譬如說,金星上確曾有過海嗎?金星上的溫室效應是在什麼時候、怎樣發生的?金星表面是經過大規模的火山活動而重新形成的嗎?金星大氣的精確化學成分是什麼?等等。據報道,
2001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宇宙科學研究所制定出一個金星探測計劃,準備在2007年用M5火箭發射金星探測器,它在2009年進入圍繞金星的大橢圓軌道,其近地點約300千米,遠地點約60000千米;它通過攜帶的5臺可穿透金星大氣的特殊紅外攝像機、紫外攝像機探測金星大氣和地質構造。未來的金星探測需要長壽命的登陸艙、專門的下降探測裝置、遙控探測氣球以及監視金星大氣的軌道器等。
日本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2010年5月發射的金星探測器“曉”號,原定在2018年12月7日進入金星軌道,但“曉”號開始進行引擎反向噴射、準備減緩速度進入金星軌道時,通訊設備卻發生故障,與地面指揮中心短暫失聯,以至於引擎停擺,與金星擦身而過。
不忘初心de創業記
46億年前原太陽星雲受到了擾動(可能是臨近超新星爆發),進而坍塌成了今天的太陽系
但是在早期的太陽系內地球卻並不是“宜居行星”,真正宜居的是地球的姊妹行星金星,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太陽光度每隔1.1億年就會增強1%,因此45億年前的太陽光對地球來說還是“太冷了”,但對地球軌道以內的金星來說卻剛剛好。
在太陽系早期的那些日子裡(20億年前)金星靠著合適的溫度以及厚密的大氣層成為了一個擁有海洋的藍色星球,科學家尚不清楚“藍色時代”的金星是否擁有低級生命存在,但考慮到金星從“宜居”到溫室效應失控只有短短几億年時間,因此大部分科學家還是傾向於“金星沒有生命”
1978年前蘇聯發射的著陸器金星11號和12號在被金星環境報廢,曾發回過幾張金星地表照片,但照片中並沒有生物痕跡也沒有所謂的“金星城市遺蹟”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太陽系宜居帶還會隨著太陽光度變化而持續向外側移動,因此金星肯定是沒有希望再變成“宜居行星”了,甚至10億到20億年後的地球海洋也會因為太陽光度的增加而消失,未來真正有希望成為新“宜居星球”的是木星和土星的眾多衛星們。
現階段人類文明的主要認為是開發外層空間和月球,再下一步是利用月球前往火星並殖民火星,畢竟和金星高溫高壓硫酸雨的地表環境比起來,荒涼的火星簡直就是天堂。
總體來說目前和未來的金星的改造難度都非常大,人類文明是不會放棄改造難度較小的火星而去金星的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事實與問題的前提條件相反,金星會越來越不適應生物生存。
圖:金星與地球的比較
金星從質量和大小上與地球非常相似,它也有一個濃密的大氣層,而不是題主所說的大氣層正在形成。只是這個大氣層太過濃密,導致金星地表大氣壓力相當於地球海底1000米。
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達到了驚人的96.5%,二氧化碳產生的溫室效應使金星地表溫度達到了400多攝氏度。比較起來,廚房用的高壓鍋都比金星適宜於生命生存。
圖:金星地表
金星不是一誕生就如同地獄一樣的環境。在幾十億前,金星可能和地球剛形成時差不多的環境,有著全球性的海洋。可能是一次大的撞擊改變了這一切,大撞擊使得金星的自轉方向發生了改變(與其他行星方向相反),而且變得十分緩慢。它自轉一週長達243地球日,這比公轉週期224.7地球日都長。
可能是緩慢的自轉使內部的熔岩流動發生改變,使得金星失去了磁場。太陽風會使較輕的氣體分子(氫等)逸散到太空之中,留下了較重的二氧化碳(金星的質量較大,可以保留下較重的氣體分子,這點與火星不同)。這樣失控的溫室效應摧毀了能夠誕生生命的條件。
由於太陽核心中氦的不斷積累,使得太陽的亮度不斷增加,差不多每過10億年,太陽的亮度就會增加10%,這樣,太陽的宜居帶位置會不斷向外側移動。在數十億年前,金星就已在宜居帶以外了,地球大約在10多億年後也會被移除宜居帶。
圖:上為現在宜居帶的位置(位於火星和金星之間)
,下為太陽開始成為紅巨星時宜居帶的位置(位於木星和土星的軌道)
這樣,由於太陽的演化,金星只能是越來越不適應生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