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的反坦克導彈性能如何?

斜槓女青年


紅箭73導彈在其剛開發出來的時候我國還沒有那麼多種類、那麼多數量的載具,因此其使用和機動更多的是考慮到讓步兵攜帶。



但步兵的攜行能力是很有限的,想要在攜帶一定數量的給養的前提下額外攜帶這種單兵反坦克火力並能夠進行長途行軍,那這導彈的重量就不能太大,否則一種無法被步兵攜行機動的反坦克火力對於當時的解放軍來說是毫無意義的。在這種需求主導下研發的紅箭73導彈有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那就是輕便。

和後來開發的重型反坦克導彈相比,紅箭73的重量只有後者的一半左右。後來我軍開始發展武裝直升機的時候是拿法國的小羚羊起步的,這種輕型直升機的載重能力十分有限,如果使用那些重型反坦克導彈無疑會對火力的持續性構成致命威脅,後續發展的武直9和武直十也一樣,因為發動機問題,其載重能力和續航能力都不咋地,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持在戰場上的存在併為地面部隊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援,能以有限的載重攜帶更多的火力就成了必然的要求。在這方面紅箭73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

同樣的載重掛載紅箭73比掛載紅箭8等重型反坦克導彈要多一倍的彈藥量,那麼就可以用更少數量的直升機維持同等強度的火力支援能力。至於說威力的問題,面對從天而降的打擊,坦克的頂部裝甲無論是面對紅箭73還是紅箭8或者別的什麼導彈都沒區別,都是一擊斃命。除此之外,紅箭73採用的有線制導方式抗干擾能力極強,後續發展的型號又添加了半主動紅外製導並且仍然保留了手動操控能力,超高的命中率和可操控性讓紅箭73可以瞄準敵方裝甲單位的弱點攻擊。

比如發動機艙、頂部裝甲、側面裝甲等,這從另一個方面彌補了紅箭73的威力問題。更何況隨著紅箭73不同生產批次所使用的破甲戰鬥部的不斷改進升級,紅箭73的威力也不容小覷,最起碼給坦克們開開罐頭是足夠了。


鑄劍師


目前中國最新穎的反坦克導彈是紅箭11激光駕束導彈,紅箭12熱成像圖像識別制導導彈。

紅箭11的正式名字“AFT11導彈”已經曝光,證明它已經成功定型,可鋪開進入我軍服役!

紅箭11是一種單兵反坦克導彈,它將替代中國陸軍120毫米火箭筒等武器。為了攻擊具備運動中射擊能力的新型坦克,傳統非制導火箭筒已經難以奏效。但是,配備先進反坦克導彈,一直存在成本問題。

我們這裡依然將AFT11導彈稱為易於記住的紅箭11導彈。這一導彈,明顯具備融匯東西方技術精華的特點。從總體佈局上看,它具有美國“陶”式、中國紅箭9的摺疊主彈翼、摺疊尾舵佈局。但其制導技術,卻是酷似俄羅斯最新一代單兵反坦克導彈的激光駕束制導。

紅箭11導彈被安裝在儲存/運輸/發射筒之內,向上偏轉,保證導彈獲得最大射角。中國自主研製的紅箭11發射制導系統,配有孔徑很大的熱成像瞄準具和激光駕束制導儀。熱成像技術令紅箭11晝夜作戰能力比俄羅斯同類更為出色。

紅箭12這一能夠“發射後不管”的輕型攻頂反坦克導彈,挑戰與機遇並存。

具備“發射後不管”、攻頂兩大特點的反坦克武器,將給軍方用戶帶來極大的作戰優勢和便利,是各國軍隊都在積極追逐的目標。特別是輕型反坦克導彈,例如紅箭73,甚至略重的紅箭8,隨著潛在對手主戰坦克的正面防護日益增長,已經很難在有限的重量、空間指標束縛下,使用傳統直瞄攻擊模式貫穿新型坦克的正面裝甲。這意味著輕型反坦克導彈必須走上攻頂的道路,從坦克脆弱的頂部下手,才有可能戰勝越來越強悍的主戰坦克。使用“發射後不管”模式,能迅速解放射手,不需要長時間實施瞄準制導,大大增加了射手的生存率和單位時間內能夠完成的攻擊次數。

目前最出色的這類反坦克導彈,當然是美國“標槍”反坦克導彈,這一導彈僅有12公斤,通過熱成像制導技術,可以走攻頂彈道摧毀4公里處幾乎任何主戰坦克,也可以使用直瞄的方式摧毀工事、房屋。它已經在伊拉克、阿富汗取得了重大成功,雖然它比AT4火箭筒等貴很多倍,但使用效果也好很多倍,成為了美軍在上述地區攻擊遠距離目標的有力手段。

紅箭12反坦克導彈幾乎與“標槍”導彈的總體思路完全吻合。它的優點,幾乎可以用“標槍”的優點來描述。它甚至比“標槍”還要再輕一點,破甲能力甚至再高一點。

但是,紅箭12也面對著巨大的挑戰。

首先,紅箭12據稱具備紅外熱成像和白光電視兩種制導方式。但據稱為了把成本降低到軍方用戶和外貿用戶可以接受的水平,不得不主要使用了白光電視制導方式,這一方式顧名思義,只能在具備白光照射條件的晝間使用。夜晚或者煙塵中,這一方式很可能完全失效。紅箭12反坦克導彈的白光制導方式,預計是通過只有巴掌大的微型攝影機,以大約30禎/秒的頻率拍攝目標與周邊背景圖像。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判斷導彈飛行方向與目標的相互關係,並得出修正導彈的矢量指令。這一工作流程不斷反覆,直至導彈命中目標。雖然白光制導方式不具備夜晚等環境使用的能力,但它仍然能夠滿足白晝“發射後不管”、攻頂這兩個主要需求。

但不管怎麼說,只有白晝制導手段,是一個非常不得已的方法。在沒有找到妥善的解決方案之前,只能勉強滿足軍方用戶的需求。實際上,以色列的“長釘”多用途導彈,也有白光電視制導型號,但它有著一個龐大的家族,因此能夠覆蓋更廣闊的使用場合。紅箭12的研製工作仍需進一步努力,令用戶獲得晝夜全天候作戰能力。


轉管炮


我國的武裝直升機同時出現了兩種,一種是鼎鼎大名的"武直-10",另一種是哈爾濱航空工業推出的武直-19E,這兩款武裝直升機就好像戰鬥機中輕重搭配,武直-10屬於起飛重量接近10噸的重型直升機(研發之初的要求就讓近似阿帕奇的10,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不得不降低重量),而直-19E4.5噸的起飛重量只能是直10的護衛小弟,這就類似F-16和F-15的關係。就是這種低端的武裝直升機卻意外的和日本的OH-1"忍著"武裝直升機"撞臉"。兩者的機體輪廓和基本設備都非常相似。

日本的武裝直升機長期依賴進口,美國早期推出的AH-1眼鏡蛇和今天有名的AH-2阿帕奇是日本自衛隊的主要武裝直升機組成。眼鏡蛇屬於第一種武裝直升機,是運輸機改裝而來的輕型武直,很遺憾日本有限的航空工業只能設計生產類似的產品,OH-1忍著就是這種輕型武直。它的起飛重量不及直-19E僅有3.5噸。這麼輕的武直註定攜帶不了重型導彈,它的主要用途就是偵查和預警。所以說即使忍著撞臉武直-19E我們也懶得去考證兩者的血統關係,

我國研發武直-19系列也是迫不得已,研發武直-10過程中來自加拿大的PT6C-57大功率發動機在美國製裁下斷貨,整個項目大幅度延後。而升級改裝自直-9的國產直升機建立在直-9完善成熟的國產技術之上,這就成了我國軍方的應急項目。直-9、直-19都是我國消化法國小羚羊直升機的成果,就像殲-11一樣可以大批量自行生產,這種應急貨撞臉任何一款直升機都不是我們擔心的。相反日本的忍著武直卻是其航空工業唯一拿的出手的產品了!還是給阿帕奇、眼鏡蛇打醬油的,相比撞臉這才是日本人最心碎的。

而且,我國的武直系列裝備有國產的先進武器,反坦克導彈有最新的"紅箭-10",它的性能相比海灣戰爭中威震天下的"地獄火"肯定有所不及,但是他對大規模裝甲目標的破壞力足夠終結機械化時代,除此之外我國自行研發世界上最輕的直升機專用空空導彈"天燕-60",60的編號說明它僅有60公斤重,這就讓它非常適合直升機使用。在直升機空戰中它可以憑藉數量和射程優勢克敵制勝。而西方國家改裝自戰鬥機格鬥彈的響尾蛇重量在一百多公斤之上,嚴重限制了直升機的使用,而較輕的"毒刺"導彈改裝自便攜式防空導彈,射程和精度都只能對付民兵武裝。全盤引進的日本自衛隊戰力有多少可想而知。所以我們沒有必要考慮撞臉問題。


利刃號


反坦克導彈是用於擊毀坦克和其它裝甲目標的導彈,20世紀50年代中期由法國率先投入使用,繼而在眾多國家掀起研製高潮。其發展經歷了三代,到現在已經成為最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中國也陸續研製和裝備了一些反坦克導彈。


紅箭-73反坦克導彈(代號:HJ-73,英文:HJ-73 anti-tank missile),是中國仿製前蘇聯AT-3型(薩格爾)反坦克導彈的產品,1978年設計定型。紅箭-73系列導彈,是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用於攻擊 100米-4000米距離內敵方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隨著國外坦克防護技術的更新,紅箭73戰鬥部不失時機地進行改型設計,不斷提高破甲威力,使紅箭73導彈得以長盛不衰。迄今為止,紅箭73戰鬥部己定型生產和正在研製的型號有:原型、A型、E(C)型、B型和大口徑型[2]。紅箭-73A

全彈重:11.3千克

戰鬥部重:2.5千克

彈長:0.84米

彈徑:0.12米

翼展:0.349米

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

最小射程:500米

飛行速度:120米/秒

射速:2枚/分

破甲威力:150毫米/65度

紅箭-73B中國第一代改進型反坦克導彈,適於單兵攜帶、地面發射或車載發射。主要用於攻擊坦克、裝甲車輛,也可用於摧毀火力點和簡易野戰工事。彈徑120毫米,彈重11.7千克,射程3000米,能破鋼甲180毫米。採用光學瞄準跟蹤、導線傳輸指令、紅外半自動制導方式。改進後的系統保留了手動操作功能。全武器系統由導彈、發射裝置和地面控制設備等組成。

全彈重:11.7千克

彈長:0.869米

彈徑:0.12米

翼展:0.349米

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

最小射程:400米

飛行速度:120米/秒

射速:2枚/分

破甲威力:180毫米/65度

紅箭-73C紅箭-73C反坦克導彈與紅箭-73B反坦克導彈的原理基本相同,但採用了隨動發射架,在對目標的跟蹤過程中,發射導軌與瞄準具同步,使發射方向與瞄準方向始終保持一致,從而擴大了導彈的可攻擊區,使作戰效能更為提高。


紅箭-8反坦克導彈(代號:HJ-8,英文:HJ-8 anti-tank missile[1]),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1984年定型。 導彈採用光學瞄準跟蹤,紅外半自動制導、有線傳輸指令。控制方式為燃氣擾流片,管式發射。導彈採用多種發射平臺,可由步兵攜帶、履帶和輪式發射車、直升機等多種方式發射[2全彈簡介

全彈重:11.2千克

戰鬥部重:3.1千克

彈長:0.875米

彈徑:0.12米

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

最小射程:100米

飛行速度:200米/秒

射速:2-3枚/分

破甲威力:180毫米/68度


“紅箭”-9反坦克導彈系統(代號:HJ-9,英文:HJ-9 anti-tank missile[1])(AFT-9 反坦克導彈發射車),是中國研製,武器系統由筒裝導彈、武器站、底盤車、檢測維修設備和模擬訓練器等組成。車載反坦克導彈系統可伴隨機械化部隊一起行動,隨時打擊出現的坦克等裝甲目標,紅箭-9可以貫穿大多數坦克的裝甲。衍生型號:由於“紅箭-9”起點高,為未來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在多種平臺上使用,如輕型車、履帶車、艦船、飛機等。制導方式也可以改進到毫米波、激光駕束等。“紅箭”-9A,是在“紅箭”-9的基礎上研製出的改進型車載反坦克導彈系統。“紅箭”-9A採用了毫米波制導方式,提高了抗干擾能力,發射裝置將毫米波作為傳輸指令的載波或基波,把導彈偏離目標的信息以及如何進行修正的指令發送給正在向目標飛行的導彈,導彈即可不斷地修正飛行軌道,直到命中目標。毫米波在穿透霧、霾、塵埃和戰場煙幕方面優於光學和紅外模式,且具有結構小、帶寬大、波束窄和大氣損耗低的優點,在使用、製造和價格方面優於光纖制導。如今美軍推出的“海爾法”反坦克導彈的改進型也採用了毫米波雷達制導方式。“紅箭”-9A的高精度、大威力、高效能、高效費比等特點,將在現代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

紅箭-10是利用光導纖維傳輸制導信息的一種新型戰術導彈,主要用於打坦克,也可以打低空飛行的直升機。這種導彈的頭部裝有微光電視攝像機或紅外成象導引頭,尾部有一卷光纖與發射控制裝置相聯。導彈飛行時光纖從尾部放出,同時導引頭的攝像機將拍攝的目標圖象傳到發射控制裝置,控制指令通過光纖傳給導彈的制導系統,控制導彈命中目標。由於光纖傳輸的信息量大、頻帶寬、功耗低、自身輻射極小,所以光纖制導導彈的目標識別能力強、制導精度高、抗干擾性好。

紅箭-12反坦克導彈(代號:HJ-12),是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在2014年研製的第三代反坦克導彈,與中國此前研製裝備的反坦克武器外觀區別較大。運輸發射箱連同導彈在內重約17千克,整個武器系統的總重量為22千克。發射箱長1.25米,直徑約為170-180毫米。[1][2]該導彈採用了“發射後不管”技術[3]。彈頭使用串聯錐形裝藥估計可穿透高達1100毫米的均質裝甲或爆炸反應裝甲,也可以打擊小型艦艇、直升機、掩體工事等。




“藍箭-7”機載反坦克導彈採用激光半主動制導,有四種編碼方式,最大射程可達7000米。“藍箭-7”空地導彈可配裝於無人機、直升機[2]等武器平臺。與光電穩瞄系統配合後,可晝夜對地面目標進行搜索、發現、識別、跟蹤、激光指示和實施攻擊,主要用於攻擊敵方坦克裝甲車輛及其他車輛、人員,也可毀傷雷達站、導彈發射架、炮兵陣地、防禦工事等有價值的點目標。主要戰技指標激光半主動制導有4種激光編碼,彈重 46公斤命中率在有效射程範圍內平均不小於88%威力靜破甲大於等於1400MM 穿透率不小於85%,工作環境溫度負40攝氏度-正50攝氏度, 貯存溫度負40攝氏度-正65攝氏度,壽命包裝態導彈,標準軍用倉庫儲存年限為1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