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前的法國的裝甲巡洋艦和鐵甲艦是什麼樣的,艦舷內傾的造型有什麼優缺點?

呂鯉興


法國是最早開始建造鐵甲艦的國家,1895年前完工的法國鐵甲艦共有20個型號,早期鐵甲艦因為處於探索狀態,外形特徵並未統一。

光榮號鐵甲艦

1858年開工的“光榮”級鐵甲艦和1859年開工的“花冠”號鐵甲艦都與原來的風帆+蒸汽混合動力軍艦沒有什麼區別,僅僅是在船殼外敷設了一層鐵板。特別是“花冠”號,如果不是多了一個粗大的煙囪,看起來簡直和拿破崙時代的風帆戰列艦沒有什麼區別。

馬真塔級鐵甲艦

到了第三型鐵甲艦“馬真塔”級,外形上最大的改動就是把原來的飛剪式艦艏改為撞角式艦艏,看上去比兩位前輩時髦了許多,不過撞角的唯一戰果是在1875年演習時不慎撞沉了友艦。

普羅旺斯級鐵甲艦

第四型鐵甲艦“普羅旺斯”級是建造數量最多的一型鐵甲艦,法國人一口氣造了10艘,但奇怪的是居然以最老的“光榮”級為原型,只是裝甲厚度增加了,也不知道法國人是怎麼想的。

尚武號鐵甲艦

第五型鐵甲艦“尚武”號帶有試驗性質,外形和“馬真塔”級相仿,但火炮都安放在船體中央,已經有了一點船腰炮房的雛形。

海洋號鐵甲艦

第六型鐵甲艦“海洋”級首次出現了耳臺,就是設在甲板兩舷的圓形炮座,這樣可以使火炮獲得更大的射角。

弗裡德蘭號鐵甲艦

第七型鐵甲艦“弗裡德蘭”號是法國第一艘船腰炮房鐵甲艦,就是在船體中央設置一個集中設置火炮的裝甲堡,同時桅杆上也出現了觀測用的桅盤。撞角也成為誇張的犁型,又長又大。

黎塞留號鐵甲艦

第八型鐵甲艦“黎塞留”號第一次設計了艦艏炮房,安裝1門可以向正前方射擊的240毫米炮,所以看起來艦艏甲板明顯比主甲板高出一截,這也成為後續很多鐵甲艦的典型外觀。同時出現了雙層桅盤,多出來的這個桅盤是戰鬥桅盤,安裝了2門哈奇開斯五管機關炮,以掃射敵艦甲板。

科爾貝號鐵甲艦

第九型鐵甲艦“科爾貝”級與“黎塞留”的主要外觀差別是隻有一層戰鬥桅盤而沒有單獨的觀測桅盤,同時開始裝備魚雷發射管(外形上看不出)和防魚雷網。

可畏號鐵甲艦,其外形獨樹一幟

第十型鐵甲艦“可畏”號是世界上第一艘鋼製軍艦,其艦體內傾第一次到了誇張的程度,超過以往所有軍艦,這也導致中部船腰炮房明顯凸出,桅盤又恢復為雙層。

孤拔號鐵甲艦,可見其並列式雙煙囪

第十一型鐵甲艦“毀滅”級是法國最後一艘船腰炮房型鐵甲艦,基本延續了“可畏”號的外形,不過採用並列式雙煙囪,而且2號艦“孤拔”號在艦尾出現了1座138毫米旋轉炮塔。

阿爾瑪級鐵甲艦模型,法國的殖民地裝甲巡航艦都是大同小異

第十二型鐵甲艦“阿爾瑪”級、第十三型鐵甲艦“拉加利索尼埃”級、第十四型鐵甲艦“貝亞爾”級、第十五型鐵甲艦“沃邦”級都是專門為殖民地服役設計的“裝甲巡航艦”,也就是題主所說的裝甲巡洋艦,以結構簡單、造價低廉為宗旨,所以火力、防護相對於各國鐵甲艦都偏弱,主要外形特徵是在船腰炮房的上方主甲板有耳臺,以及並列式雙煙囪,這些軍艦有一部分參加了中法戰爭,對當時沒有鐵甲艦的中國軍艦形成了巨大威懾。

海軍上將狄培磊號鐵甲艦,其炮罩特徵鮮明,易於辨別

第十六型鐵甲艦“海軍上將狄培磊”號是法國第一艘露炮臺鐵甲艦,在艦艏兩舷、艦體中部、艦尾安裝了4個露炮臺,安裝4門340毫米炮,並配有近乎於全封閉的炮罩。也採用並列式雙煙囪。

海軍上將波丹號鐵甲艦,可見其猶如堡壘塔樓的戰鬥桅杆

第十七型鐵甲艦“海軍上將波丹”號第一次取消了帆纜設施,完全採用蒸汽機為動力,外形上第一次採用了粗壯的戰鬥桅杆,桅盤為全封閉裝甲造型,這也成為後續法國鐵甲艦的典型特徵。3門370毫米主炮第一次採用了中線排列,類似於後來無畏艦的概念。

“奧什”號鐵甲艦,若干“第一次”使該艦帶有濃烈的試驗性質,為此犧牲一點適航性對財大氣粗的法國海軍來說完全可以承擔

第十八型鐵甲艦“奧什”號第一次採取了低幹舷,這導致其上層建築龐大到極為誇張的地步,被稱為“大酒店”,航海性能極為惡劣。優點則是第一次採用了全封閉式炮塔和二級主炮(這種概念在前無畏艦時代非常流行)。

馬爾索號鐵甲艦,可以看到呈菱形佈置的4座340毫米露炮臺式主炮,上層建築看上去頗為臃腫

第十九型鐵甲艦“馬爾索”級是法國最後一批露炮臺鐵甲艦,其上層建築也以龐大著稱。

布紋號鐵甲艦,從艦尾方向拍攝,可以看到炮管碩長的305毫米45倍徑炮,其外形特徵在法國鐵甲艦中是獨一無二的,非常容易識別

1895年前完工的最後一批鐵甲艦是“布紋”級,也是法國第一級岸防鐵甲艦,採取低幹舷、縱列雙煙囪(其他鐵甲艦為單煙囪),只有一個戰鬥桅杆(其他鐵甲艦都是兩個),另一個桅杆為單棒式簡易桅杆,這樣設計應該是為了降低重心。艦首尾各有一個305毫米炮塔。

艦舷內傾設計主要是源於法國設計師的自作聰明,一是提高防護,二是提高穩性。

密密麻麻的舷窗降低了防護效果

當時由於火炮射程短、觀瞄手段原始等原因,海戰交火距離比較近,炮彈基本上是平射的,艦體設置成傾斜狀,可以降低炮彈的動能,甚至將其彈開。這個原理實際上是正確的,後來的戰列艦也一般都有傾斜設計,不過不是像法國人這樣在艦舷上動腦筋,而是裝甲帶內傾。而且法國人的另一特殊愛好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內傾對防護帶來的加成,那就是喜歡在側舷設置密密麻麻的大量方形舷窗。也許這樣做是為了提高通風采光,提升水兵生活質量,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就是削弱了防護效果。

穩性就更好理解了,艦舷內傾會導致水線外張,這樣一來艦體剖面就近似於三角形,這樣一來不就很穩了嗎?然而設計師卻忽略了,軍艦的大部分艙室是在甲板以下的,艦舷內傾直接導致艦內空間變小,那麼這些艙室往哪兒放?只能堆砌在甲板上,這樣一來就必然會導致頭重腳輕、穩性下降。

宛如山嶽的法國鐵甲艦,威武有餘,實用則未必

此外,法國人還有一個愛好就是在側舷建中央炮房並且給每一門炮都配備一個獨立的炮塔。幾乎所有的二級主炮與副炮都能得到炮塔的裝甲防護,但這些炮塔與其配置的旋轉機構往往都是與其上層建築在同一個水平面上,而此舉帶來的額外重量則使得軍艦頭重腳輕的毛病更加嚴重,不得不繼續拓寬水線船體的寬度,這又擠佔了大量的空間,於是上層建築就越來越大。

所以與其他國家相比,法國鐵甲艦顯得異常高大壯碩,這些複雜的上層建築中塞著各式各樣的艙室與大大小小的炮臺。過於壯碩的上層建築導致重心就高,而重心高就會造成穩性不佳,為了提高穩性又不得不讓水線進一步外張——艦舷內傾就更厲害了,於是只好....感覺整個就一惡性循環。

正是因為法國人的艦舷內傾弊大於利,所以在一戰後就再未有戰列艦採用這種設計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裝甲巡洋艦主要重視高速,所以裝甲厚度薄及覆蓋率低,鐵甲艦重視火炮口徑及防護,所以航速低,主要用於艦隊決戰,艦體內傾主要用於惡劣海況下加速排水,但不利於艦體容量佈置


再攀高峰示範人


裝甲巡洋艦與鐵甲艦有噸位和火力配置的不同,相對而言裝甲巡洋艦的噸位更大,火力配置更猛。

船舷內翻是基於當時海戰時常使用撞擊的戰術,這樣的船體造型能加強穩定性和堅固,利於撞擊時船體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