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火爆的“網紅經濟”還能紅多久?

核心觀點:“網紅直播帶貨”實際上更應被定義為一種銷售手段,“網紅直播”軟件也在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的銷售平臺。對相關市場和行業來說,“網紅經濟”的發展,需要將關注點放在經營團隊的成長和經營手段的優化上,而不是讓每一個經營者都想著如何快速地成為“網紅”。

2019年可以說是“網紅經濟”的元年,這一年,很多網絡紅人創造出了各種“神話”,刷新了人們對“網紅”這一概念的認知。李佳琦、李子柒等“網紅”頻頻“出圈”,受到主流平臺關注,“網紅”的社會認同度也在進一步提升,李佳琦“賣貨主播”的身份更是得到廣泛認可。

“網紅經濟”到底有多賺錢?相關大數據交易平臺的統計顯示,號稱2019年“帶貨一哥”的李佳琦賺了將近2億元。如果以2018年國內上市公司淨利潤指標看,2123家公司淨利潤可能不及一名“網紅”。

一場李佳琦、薇婭等知名網絡主播的直播活動,能讓許多網絡用戶覺得參與直播的公司的營銷方式更接地氣,這有助於商品的銷售,進而也對相關品牌的美譽度產生了正向作用。打造出短視頻爆款的李子柒,被認為是“找到了網絡價值觀與潮流文化間的最大公約數”。未來,利用“網紅直播”推銷商品將得到更多用戶的關注。作為新興的商業模式,“網紅經濟”的影響力不可忽視,甚至正得到資本市場越來越多的青睞。

想理解“網紅經濟”持續火爆的原因並不難,最關鍵的是瞭解主要的目標群體。大部分觀看“網紅帶貨”的用戶都是年輕人,他們的消費觀念更前衛也更直接,更容易接受這種“衝擊性”十足的直播帶貨形式。而“網紅帶貨”的“鼓動性”,也剛好契合了當下快節奏時代年輕人群的消費心理和需求,從而實現“帶貨”的目的。

相比上一代人,當今年輕群體的消費習慣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網紅帶貨”,讓市場不得不重新審視新興消費群體的力量,重視網絡流量變現的作用。

對此,大眾不禁產生疑問,持續火爆的“網紅經濟”還能紅多久?其實,觀看過“網紅帶貨”的用戶不難發現,“網紅”畢竟只是個例,李佳琦、李子柒也都只有一個。這些“網紅”能否實現持久發展,最終還是取決於其核心競爭力的塑造,例如優質的產品供給、穩定的用戶來源或完備的管理服務等等。此外,“網紅直播帶貨”實際上更應被定義為一種銷售手段,“網紅直播”軟件也在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的銷售平臺。對相關市場和行業來說,“網紅經濟”的發展,需要將關注點放在經營團隊的成長和經營手段的優化上,而不是讓每一個經營者都想著如何快速地成為“網紅”。

當前,“網紅經濟”正在顛覆傳統的消費場景,為消費者帶來更為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購物體驗。不過,說到底,“網紅經濟”本質還是實體經濟領域在互聯網上的折射,不可能脫離市場規律而發展,當然也就不能少了完善的市場監管。因此,要實現“網紅經濟”的長遠發展,還是要及時將其納入法律法規的監管之中,以更好地發揮其對實體經濟的帶動作用。(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臧夢雅)

鏈接:

企業不能過度依賴“網紅帶貨”

中國青年報社

最近一段時間,“網紅帶貨”特別火。要問有多火?這不,就連上市公司都開始蹭網紅的流量了。

尤其是在近期的資本市場上,只要蹭上網紅概念,股價便噌噌往上漲。比如,金字火腿攜手知名網紅直播賣火腿,不僅直播賣貨銷量驚人,公司股價還收穫了漲停。正所謂“帶貨5分鐘,市值漲5億”,“網紅帶貨”的威力可見一斑。

上市公司和網紅合作看似“雙贏”。畢竟,網紅成功將流量變現的同時,上市公司也為產品找到了新的銷售渠道。因此,有些上市公司對“網紅帶貨”垂涎三尺,期待著網紅用流量為公司提高知名度、打開新銷路,甚至是藉助網紅概念打造資本市場上的“爆款”。

不過,“網紅帶貨”能為上市公司真正帶來多少收益,這筆賬值得好好算一算。

首先,網紅直播帶貨的成本並不低,知名網紅的固定服務費、銷售費、佣金提成一樣不能少。其次,產品直播時的帶貨價格往往低於市場零售價,直播的火爆場面很可能只是表面繁榮,體現在賬面上也許就變成了“入不敷出”。就連李佳琦都坦言跟他合作要做好虧錢的準備,所以一場直播下來,究竟值不值得還得綜合考量。再次,雖說上市公司股價被網紅概念拉出了漲停,但股價異動後仍然要面對證券交易所的拷問,當市場發覺你只是想蹭熱點、抬股價,那麼漲上去的市值也撐不了幾天。

所以說,即便“網紅帶貨”能給上市公司帶來一波流量,讓股價短時火一把,但公司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股價能否持續走高,最終還是取決於核心競爭力和產品力,並不取決於網紅的帶貨推廣。上市公司最多可以把“網紅帶貨”當作借力,萬萬不可對其短期產生的流量效應產生依賴。

要知道,“網紅帶貨”作為互聯網直播熱潮興起的新型經銷渠道,其本質扮演的是金牌銷售的角色。換句話說,網紅只管銷售,並不對公司品牌負責,這就容易引發質量糾紛。

為啥這麼說呢?其實不是商品質量不好,只怪網紅太能“吹”。為了達到銷售目標,很多網紅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誇大宣傳,賦予產品超預期的“感知質量”。所以,當消費者收貨時會在實際質量與感知質量之間產生一定落差,這對品牌形象而言顯然不是好事。

同時,“網紅帶貨”還是標準的人格化營銷而非品牌化營銷。人格化營銷弱化了品牌自身的影響力,如果產品過於依賴網紅渠道,那麼品牌也很難在市場上真正做到脫穎而出。

此外,網紅人格化營銷的兩大法寶就是感官刺激和低價營銷。第一步,用感官刺激先吸引消費者;第二步,用低價營銷讓消費者埋單。一旦公司產品過度依賴“網紅帶貨”,那麼產品的新鮮感會很快消耗殆盡,同時低價策略也很難保證產品的利潤目標。久而久之,當你的產品不夠新鮮刺激和價格低廉,產品也就賣不動了。

所以說,上市公司聯手網紅湊個熱鬧嚐個鮮還可以,要想把“網紅帶貨”當作常規武器可就行不通了。長久之計仍然在於科學的品牌建設,及時洞察和感知消費者需求,建立用戶黏性,樹立口碑。銷售渠道畢竟只是營銷鏈條上的一環,做好產品、擦亮品牌是永遠不變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