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公認的好婆婆,反而讓兒媳得了產後抑鬱?


為什麼大家公認的好婆婆,反而讓兒媳得了產後抑鬱?


本案例為真實案例,

為保護隱私,部分情節虛構。

前段時間接到一個產後媽媽,

似乎是得了常見的產後抑鬱,

她來找和本老師的時候,

開口第一句話,

“老師,你說我是不是太矯情了?”

“你遇到了什麼啊?可以和我說說嘛?”

接下來她和我說關於產後的一些事情,

她的丈夫其實對她很好,

剛剛在產房出來的時候,

第一時間就衝上去看她,把她安頓好。

來訪者在平時的時候,

幾乎家裡人也幫著一起照顧孩子,

婆婆也不是惡婆婆,

產後和月嫂一起承包了家務

自己當時也覺得很疼痛,

在屬於恢復期,

剛剛在鬼門關裡走了一趟,

感覺還是在發怵,

也無心管這麼多了。

丈夫雖然已經很注意了妻子的情緒了,

不過還是很難免會忽略掉,

有的時候會覺得疼,

但是丈夫在加班,

或者孩子大哭大鬧,

這個時候自己會強忍著痛意,

去優先照顧孩子。

不過這種情況很少,

因為大多數時候丈夫、婆婆、月嫂,

總會留下一個人,

只有極少數的時候需要自己親自上。

不過餵奶的事情,

自己還是需要自己去做,

經常可能需要半夜起來餵奶,

但是頻率也不算非常高。

婆婆會經常覺得自己是獨生女,

會比較嬌貴一些,照顧不來是正常的。

說到這裡的時候,

來訪者露出了很困惑的表情,

她說“我感覺我是一個豬隊友,

能幫上很少的忙,經常還要添麻煩。

平時大多數時候都是婆婆在幫忙照顧,

而我幾乎什麼都不用做,

畢竟我自己也在恢復中,很痛苦。”

“你感覺你是一個豬隊友?

我可以理解你感覺自己沒有價值嗎?”

和本老師聽到她說這句話的時候,

感覺語氣比其他的句子更加低落。

“可以這麼理解吧,我覺得什麼都做不了。”

“可你是第一次當媽媽啊,

月嫂和婆婆都是有經驗的人,

你不是沒有價值,你只是沒有她們熟練而已。”

和本老師還舉了一些例子,

就連日本運動員福原愛也會有妊娠反應。

“是嗎,老師聽說你這麼說,我感覺好一些了。”


這看起來好像是普通的心情低落,

可能是平時來訪者說話的人少,

現在情緒疏導出來,她會感覺好一些。


在這裡和本老師建議各位爸爸,

多一點耐心聽產後媽媽說話,

她們會覺得有人理睬,心情會好很多


為什麼大家公認的好婆婆,反而讓兒媳得了產後抑鬱?

不過通過聊天,

和本老師還發現,

來訪者在家幾乎什麼事情都不幹,

甚至不與人溝通,這是不正常的。

“我什麼都做不了,

但是希望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吧,

感覺說得多了矯情。”

說這句話的時候,她又露出的困惑的表情,

“我明明知道其他人也很關心我,

但是為什麼我就是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不光我老公關心我,甚至我婆婆也經常問我,

看我一個人在旁邊,詢問我是不是得了產後抑鬱。”

“你婆婆經常關心你有沒有得產後抑鬱?”

“對的,我婆婆很關心我。”

“你婆婆從什麼時候開始這樣說的?”

和本老師看著來訪者的眼睛。

“好像從我快到生的時候,就提醒我了,

和我以及我丈夫,提醒他要注意我的情緒,

可能是婆婆曾經她得過產後抑鬱,

也希望我這個兒媳婦不要得。”

是來訪者的原話,

這是她的一句口誤,

但是從精神分析來說,

這是她的潛意識想表達的。

她在潛意識裡接受到了暗示,

婆婆希望她得了“產後抑鬱”,

並且把產後抑鬱的各種症狀告訴了她。


就好比導演寫好了一個腳本,

然後在現實上上演了,

腳本安排好婆婆、丈夫、妻子,

各種應該上演什麼樣的角色。



在這其中,最關鍵的點

就是兒媳婦得產後抑鬱,

這樣一切,

就可以按照寫好的劇本,

各就各位,一一上演。


為什麼大家公認的好婆婆,反而讓兒媳得了產後抑鬱?

TA溝通分析中,

寫了關於禁止信息的分析,

“父母”通過禁止信息來干預孩子,

其中有一條是“不要健康”。

想象這樣的情形:

父母都很忙,整天在外工作,

他們很愛女兒,

可是回家以後,

已經沒有多餘的力氣好好陪女兒了。

有一天女兒生病了,

媽媽請假在家照顧她,

爸爸也表現出平常沒有的關懷,

睡前還念故事給她聽。

在她精明的小教授裡,

小女孩暗暗做了結論:

“要想得到注意,我就得生病。”

父母既不是故意的,

也不明白怎麼回事,

就給了孩子“不要健康”的禁止信息。

如果她長大以後還遵從這個信息,

就會在與別人的關係上出問題,

或是在工作不順利的時候生病。

有時“不要健康”會以屬性的方式傳達,

比如父母老是告訴親戚和鄰居

“這個孩子身體一直不好。”

它的類似信息“不要正常”,

通常是向有精神病的父母或親人學來的,

這種家庭的孩子,

可能會發現只有自己夠瘋狂的時候,

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

在某些特殊的家庭,

會以不需說出來,

大家就知道的規則,

來傳遞精神錯亂的情形,

在這種情形下,禁止信息的影響力會更大。

而在這個案例中,

婆婆扮演了父母的角色,

而兒媳婦扮演了孩子的角色,

婆婆通過語言暗示兒媳婦,

“你要是得了病,我就好好照顧你。”

這也是來訪者反覆覺得困惑的地方,

明明被照顧了,但是自己覺得很難受?

因為她內心裡是覺得憤怒的,

被剝奪了當好妻子、好媽媽的權利。


在這個案例中,

其實還有不要感受、不要長大,

在這裡和本老師就不細說了,

可以看歷史好文,有詳細解釋。


為什麼大家公認的好婆婆,反而讓兒媳得了產後抑鬱?

當然這個婆婆也不是刻意的,

這一切都是在潛意識裡運作的,

她的婆婆是沒有錯的,

只是從互動中產生了一些不好的結果。

在詳細的詢問後,

這個婆婆平時習慣照顧一家子人,

在她的潛意識,其他人都是“孩子”。

如果來訪者生病,她就可以照顧嬰兒了,

以及周圍一切,她就是這個家的主人。

當然這樣做對於來訪者來說,

好處就是她不用承擔繁瑣的育兒工作,

而壞處就是剝奪了很多權利,

其中有兩條非常關鍵,

作為妻子的權利以及作為母親的權利。

這也是為什麼她始終覺得困惑的原因。

媽媽並不是生了一個孩子就是媽媽,

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才是一個“媽媽”,

身份關係是在互動中產生的,

一直被照顧,就一直是“孩子”。

而在現在的家庭狀況中,

婆婆代勞了來訪者這個兒媳婦,

也就是婆婆變成了“妻子”和“母親”。

兒媳婦就可以逃避掉這個責任,

這也是來訪者自己的選擇。

和本老師繼續與來訪者溝通後,

也確實發現,

是婆婆希望來訪者來看心理醫生,

希望可以“確診”她得了病。

現在來訪者還有一個二元對立的思維,

她認為她要麼正常,要麼生病,

其實不是這樣的,

她確實產後情緒低落,

但是沒到生病這麼嚴重。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

她也不是喪失了“全部能力”,

或者“完全獨立、勝任”,

並不是這種非黑即白的情況。

她是有的時候需要照顧,

有的時候可以照顧其他人。

來訪者聽了和本老師的話之後,

也表示自己應該好好察覺一下,

到底哪些部分是自己力所能及的,

不要全部丟給婆婆,

哪些部分是自己可能還比較難做的,

自己先和婆婆學習著做一個好媽媽。


這樣既滿足了婆婆的照顧慾望,

同時暗示了婆婆和自己,

該讓自己當家做主、承擔責任。

這也是給自己慢慢成長的時間,

而不是一下面對各種不會處理的難題。

後面在電話回訪中,

來訪者表示自己已經好很多了,

自己承擔起了當一個媽媽和妻子的責任

婆婆也沒有說自己得產後抑鬱的事情。


為什麼大家公認的好婆婆,反而讓兒媳得了產後抑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