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公认的好婆婆,反而让儿媳得了产后抑郁?


为什么大家公认的好婆婆,反而让儿媳得了产后抑郁?


本案例为真实案例,

为保护隐私,部分情节虚构。

前段时间接到一个产后妈妈,

似乎是得了常见的产后抑郁,

她来找和本老师的时候,

开口第一句话,

“老师,你说我是不是太矫情了?”

“你遇到了什么啊?可以和我说说嘛?”

接下来她和我说关于产后的一些事情,

她的丈夫其实对她很好,

刚刚在产房出来的时候,

第一时间就冲上去看她,把她安顿好。

来访者在平时的时候,

几乎家里人也帮着一起照顾孩子,

婆婆也不是恶婆婆,

产后和月嫂一起承包了家务

自己当时也觉得很疼痛,

在属于恢复期,

刚刚在鬼门关里走了一趟,

感觉还是在发怵,

也无心管这么多了。

丈夫虽然已经很注意了妻子的情绪了,

不过还是很难免会忽略掉,

有的时候会觉得疼,

但是丈夫在加班,

或者孩子大哭大闹,

这个时候自己会强忍着痛意,

去优先照顾孩子。

不过这种情况很少,

因为大多数时候丈夫、婆婆、月嫂,

总会留下一个人,

只有极少数的时候需要自己亲自上。

不过喂奶的事情,

自己还是需要自己去做,

经常可能需要半夜起来喂奶,

但是频率也不算非常高。

婆婆会经常觉得自己是独生女,

会比较娇贵一些,照顾不来是正常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

来访者露出了很困惑的表情,

她说“我感觉我是一个猪队友,

能帮上很少的忙,经常还要添麻烦。

平时大多数时候都是婆婆在帮忙照顾,

而我几乎什么都不用做,

毕竟我自己也在恢复中,很痛苦。”

“你感觉你是一个猪队友?

我可以理解你感觉自己没有价值吗?”

和本老师听到她说这句话的时候,

感觉语气比其他的句子更加低落。

“可以这么理解吧,我觉得什么都做不了。”

“可你是第一次当妈妈啊,

月嫂和婆婆都是有经验的人,

你不是没有价值,你只是没有她们熟练而已。”

和本老师还举了一些例子,

就连日本运动员福原爱也会有妊娠反应。

“是吗,老师听说你这么说,我感觉好一些了。”


这看起来好像是普通的心情低落,

可能是平时来访者说话的人少,

现在情绪疏导出来,她会感觉好一些。


在这里和本老师建议各位爸爸,

多一点耐心听产后妈妈说话,

她们会觉得有人理睬,心情会好很多


为什么大家公认的好婆婆,反而让儿媳得了产后抑郁?

不过通过聊天,

和本老师还发现,

来访者在家几乎什么事情都不干,

甚至不与人沟通,这是不正常的。

“我什么都做不了,

但是希望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吧,

感觉说得多了矫情。”

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又露出的困惑的表情,

“我明明知道其他人也很关心我,

但是为什么我就是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不光我老公关心我,甚至我婆婆也经常问我,

看我一个人在旁边,询问我是不是得了产后抑郁。”

“你婆婆经常关心你有没有得产后抑郁?”

“对的,我婆婆很关心我。”

“你婆婆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说的?”

和本老师看着来访者的眼睛。

“好像从我快到生的时候,就提醒我了,

和我以及我丈夫,提醒他要注意我的情绪,

可能是婆婆曾经她得过产后抑郁,

也希望我这个儿媳妇不要得。”

是来访者的原话,

这是她的一句口误,

但是从精神分析来说,

这是她的潜意识想表达的。

她在潜意识里接受到了暗示,

婆婆希望她得了“产后抑郁”,

并且把产后抑郁的各种症状告诉了她。


就好比导演写好了一个脚本,

然后在现实上上演了,

脚本安排好婆婆、丈夫、妻子,

各种应该上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这其中,最关键的点

就是儿媳妇得产后抑郁,

这样一切,

就可以按照写好的剧本,

各就各位,一一上演。


为什么大家公认的好婆婆,反而让儿媳得了产后抑郁?

TA沟通分析中,

写了关于禁止信息的分析,

“父母”通过禁止信息来干预孩子,

其中有一条是“不要健康”。

想象这样的情形:

父母都很忙,整天在外工作,

他们很爱女儿,

可是回家以后,

已经没有多余的力气好好陪女儿了。

有一天女儿生病了,

妈妈请假在家照顾她,

爸爸也表现出平常没有的关怀,

睡前还念故事给她听。

在她精明的小教授里,

小女孩暗暗做了结论:

“要想得到注意,我就得生病。”

父母既不是故意的,

也不明白怎么回事,

就给了孩子“不要健康”的禁止信息。

如果她长大以后还遵从这个信息,

就会在与别人的关系上出问题,

或是在工作不顺利的时候生病。

有时“不要健康”会以属性的方式传达,

比如父母老是告诉亲戚和邻居

“这个孩子身体一直不好。”

它的类似信息“不要正常”,

通常是向有精神病的父母或亲人学来的,

这种家庭的孩子,

可能会发现只有自己够疯狂的时候,

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在某些特殊的家庭,

会以不需说出来,

大家就知道的规则,

来传递精神错乱的情形,

在这种情形下,禁止信息的影响力会更大。

而在这个案例中,

婆婆扮演了父母的角色,

而儿媳妇扮演了孩子的角色,

婆婆通过语言暗示儿媳妇,

“你要是得了病,我就好好照顾你。”

这也是来访者反复觉得困惑的地方,

明明被照顾了,但是自己觉得很难受?

因为她内心里是觉得愤怒的,

被剥夺了当好妻子、好妈妈的权利。


在这个案例中,

其实还有不要感受、不要长大,

在这里和本老师就不细说了,

可以看历史好文,有详细解释。


为什么大家公认的好婆婆,反而让儿媳得了产后抑郁?

当然这个婆婆也不是刻意的,

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里运作的,

她的婆婆是没有错的,

只是从互动中产生了一些不好的结果。

在详细的询问后,

这个婆婆平时习惯照顾一家子人,

在她的潜意识,其他人都是“孩子”。

如果来访者生病,她就可以照顾婴儿了,

以及周围一切,她就是这个家的主人。

当然这样做对于来访者来说,

好处就是她不用承担繁琐的育儿工作,

而坏处就是剥夺了很多权利,

其中有两条非常关键,

作为妻子的权利以及作为母亲的权利。

这也是为什么她始终觉得困惑的原因。

妈妈并不是生了一个孩子就是妈妈,

妈妈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才是一个“妈妈”,

身份关系是在互动中产生的,

一直被照顾,就一直是“孩子”。

而在现在的家庭状况中,

婆婆代劳了来访者这个儿媳妇,

也就是婆婆变成了“妻子”和“母亲”。

儿媳妇就可以逃避掉这个责任,

这也是来访者自己的选择。

和本老师继续与来访者沟通后,

也确实发现,

是婆婆希望来访者来看心理医生,

希望可以“确诊”她得了病。

现在来访者还有一个二元对立的思维,

她认为她要么正常,要么生病,

其实不是这样的,

她确实产后情绪低落,

但是没到生病这么严重。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

她也不是丧失了“全部能力”,

或者“完全独立、胜任”,

并不是这种非黑即白的情况。

她是有的时候需要照顾,

有的时候可以照顾其他人。

来访者听了和本老师的话之后,

也表示自己应该好好察觉一下,

到底哪些部分是自己力所能及的,

不要全部丢给婆婆,

哪些部分是自己可能还比较难做的,

自己先和婆婆学习着做一个好妈妈。


这样既满足了婆婆的照顾欲望,

同时暗示了婆婆和自己,

该让自己当家做主、承担责任。

这也是给自己慢慢成长的时间,

而不是一下面对各种不会处理的难题。

后面在电话回访中,

来访者表示自己已经好很多了,

自己承担起了当一个妈妈和妻子的责任

婆婆也没有说自己得产后抑郁的事情。


为什么大家公认的好婆婆,反而让儿媳得了产后抑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