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昆峰
眾所周知,戰略轟炸機是海陸空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組成部分,它和海基以及陸基的核力量共同構成了一個國家的戰略核打擊力量。然而作為世界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歐洲卻不要戰略轟炸機,這是為什麼呢?
歐洲在戰略上不需要戰略轟炸機
發展任何一種武器都要有自己的假想敵,毫無疑問美國和俄羅斯的戰略轟炸機分別是針對的對手所研發的。而站在歐洲的角度看,唯一可能使用戰略核打擊力量去遏制的對手就只剩下俄羅斯了。從地圖上我們就可以得知,歐洲和俄羅斯接壤,即使是從德國計算,只需要中程導彈就可以攻擊對手,更容易可行的辦法是使用戰鬥機或者戰術轟炸機突防打擊對手,根本用不著攜帶核武器進行遠程打擊的戰略轟炸機。更何況即使拋開地理限制因素不提,歐洲的核安全保證主要由美國來承擔,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戰略和打擊力量,其轟炸機機隊也是異常龐大的。歐洲和美國同屬北約陣營,在這個陣營中又美國的空中核力量就已經足夠,因此歐洲沒有必要發展代價高昂的戰略轟炸機。
歐洲在技術和實力上也缺乏建造戰略轟炸機的能力
戰略轟炸機是一個國家航空製造業的技術標杆,能夠建造戰略轟炸機的國家必定擁有極為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水平。在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只有英國在歐洲國家中還保留著完整的航空工業,法國德國都失去了這方面的基礎,英國曾發展過幾款並不成熟的戰略轟炸機, 即著名的3V轟炸機,是指英國“勇士”(Valiant)轟炸機、火神(VULCAN)轟炸機、勝利者(VICTOR)轟炸機,都是V字頭。比較著名的就是火神轟炸機,1947 年開始研製,1952年首飛,1956年服役。因為預算困難,火神戰略轟炸機從2015年徹底停飛並退役。
法國空軍則研製了幻影IV遠程超音速轟炸機,可以理解為直接將幻影戰鬥機加長加大而成,目前幻影IV遠程超音速轟炸機已經退役。儲存在法國空軍第279空軍基地。出現這種情況,和歐洲這些國家的技術積累和航空工業實力脫不開關係。
戰略轟炸機造價高昂,保養維護費用不低
熟悉的軍迷都知道,而凡是帶有戰略這兩個字的武器,價格基本都不會便宜。一架美軍B2戰略轟炸機價值24億美元,其單位重量的價格是黃金的三倍。就算往低了一個檔次的俄羅斯圖160戰略轟炸機來看,一架這種戰略轟炸機價格可以摺合現在的8.5億美元。如此昂貴的武器,歐洲國家幾乎沒有哪個能夠獨自承擔。因此即使英國短暫的服役了自己的戰略轟炸機,它也因為經費和預算的問題,最終放棄了空基核力量。
核潛艇比戰略轟炸機生存能力強,核威懾力更高
英國在退役火神戰略轟炸機後,再沒有研發後續機型,同時退役了陸基洲際導彈。只保留核潛艇。法國也只保留了洲際導彈與戰略導彈核潛艇,這是因為核潛艇攜帶的核彈頭比戰略轟炸機攜帶的核彈更大,核威懾效果和生存能力也更強。核潛艇長期在深海活動,而戰略轟炸機只能部署在陸基機庫掩體。歐洲國家區域範圍狹小,主要採取防禦作戰,所以裝備戰術轟炸機攜帶戰術核武器已經足矣。
事實上,如今除去美國和俄羅斯,並沒有別的國家還擁有戰略轟炸機,即使是中國擁有的也不過是勉強可被稱為戰略轟炸機的轟6K,實際上轟-6K的標準名稱為“中遠程轟炸機”,目前中國正在研發下一代遠程戰略轟炸機。由此可見,戰略轟炸機這種武器只適合擁有雄厚軍事技術和工業實力的國家,如果不是蘇聯時期的老本在,估計連俄羅斯估計也弄不起這種東西,更何況這些年不太重視軍事發展的歐洲。
米曹說事
核力量的投放,最早只有轟炸機一種。在高射炮作為主要防空武器的時候,轟炸機在高空投彈是非常有效的辦法。
戰後美英兩國都發展了高空高速噴氣式轟炸機。差別上英國的航程短,美國的航程遠。
蘇聯也竭力發展轟炸機,只是由於發動機技術落後,耗油率太高,除了唬人沒有什麼實用價值。只能採用渦輪螺旋槳的圖-20(內部編號圖-95)熊作為載機。
所以為了儘快擁有打擊美國本土的能力,蘇聯才大力發展導彈技術。彈道導彈很快取代飛機成為主要的核武器投送方式。
50年代是戰後技術大爆發的年代。噴氣式,核武器,核動力,導彈控制,火箭技術,雷達,紅外技術,半導體,計算機,空氣動力學,日新月異。美國在這些技術上全面領先蘇聯。
導彈比轟炸機便宜,日常維護成本低,作戰安全性好,沒有機組人員的生存問題。對於飛機技術落後的蘇聯來說,比較適合。蘇聯的轟炸機技術一直落後於美國,蘇聯一直造不出來B-52這種載彈量大,航程遠的轟炸機。體現在民用客機上更明顯,蘇聯的客機與波音空客不在一個水平上。圖-160好容易達到了美國70年代的水平,又被美國B-2落下很遠。蘇聯的戰略轟炸機只是一種能力的標誌性存在,沒有多少實戰意義。
英國放棄了50年代發展的3V戰略轟炸機——勇士,勝利者和火神。主要原因是沒錢,次要原因是航程短。3V只是中程轟炸機,英國空軍也缺乏足夠的電子戰飛機。在精確制導防空導彈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老式轟炸機生存率很低。英國航空工業衰退之後,放棄了TSR-2遠程攻擊機的努力,再也沒有能力研製新型轟炸機。
皇家空軍的任務是防衛領空,支援中歐的地面作戰。奪取制空權的事都交給美國了。英國放棄戰略轟炸機是不得已而為之。一是沒有錢,二是飛不到蘇聯腹地,三是飛過去就飛不回來了,還不如不飛了。
法國也曾想過建立三位一體的核力量。不過法國的三位一體只有象徵意義。
法國的陸基導彈只有18枚,射程短,和中國的東風三差不多,只能打到東歐國家。投擲核彈的是幻影四——放大的幻影三,和現在的幻影2000N差不多,應該屬於戰術飛機。美國的F-105,F-4,F-15都可以執行這樣的任務。把這個叫三位一體實在是太勉強了。
所以歐洲國家的三位一體核力量,都是畸形兒。蘇聯是技術落後,始終低於美國一代。英國是經濟衰退,國力衰退,喪失了技術能力。法國是根本就沒有技術。
其次是三位一體核力量要適應地緣戰略。英法國土面積狹小,不適合部署陸基彈道導彈。
除了美國,俄羅斯只能維持低一級別的戰略轟炸機力量。再過一些年,俄羅斯也將喪失戰略轟炸機力量。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戰略轟炸機在三位一體核打擊中不可缺少,為什麼歐洲(歐盟)卻不需要它呢?
在孤獨的人看來,雖然歐盟整體的經濟實力,已經是世界第一,而不是之一了。但是,歐盟內部依然還存在著矛盾,有時甚至是很尖銳的矛盾。而英國的脫歐,就是歐盟內部的尖銳的矛盾大白於外人的表現之一。相比於美國和羅剎,歐盟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國家間多方面聯繫緊密集的區域性國際組織。類似於歐盟的區域性國際組織還有很多,比如說著名的東南亞國家聯盟,也就是東盟,就是這一類區域性國際組織中的一個。
雖然美國和羅剎的內部,也存在著嚴重的,甚至於是尖銳的分歧。但是它們卻是一個完整的國家,一些分歧可以在最高首腦的拍板下,得到擱置。或者說,在最高首腦的拍板之下,某些有爭議分歧的問題可以得到強制推行。而戰略轟炸機能夠在這兩個國家得到推行,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歐盟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它只是一個有著較強的國際影響力的區域性國際組織,這就註定了它的先天不足。
首先,歐盟的安全依賴於美國對它的保護,歐盟的外交,在很多的時候,就不得不看美國的臉色而行事。作為世界軍事第一大國的美國,也是不會容忍它的盟友擁有過於先進的戰略性武器的。這一點,可以從1950年代,結盟的中蘇兩國之間的關係,來看問題的端倪。
其次,歐盟內部的分歧,也不允許歐盟擁有它的戰略轟炸機。研製戰略轟炸機的成本巨大高昂,出於這個考慮,那些在歐盟體系內處於“第三世界”地位的國家,就會大力的反對了。
而在歐盟體系內處於“第一世界”
或者“超級大國”地位的法德兩國,憑它們的實力,也是無力承擔研製和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力量了。於是,歐盟擁有戰略轟炸機的動議,就無疾而終了。而歐盟,也就沒有了屬於自己的戰略轟炸機。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圖片創作者及始發媒體。)
山野耕樵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看,能給歐洲帶來巨大威脅的,僅有與其相鄰的俄羅斯,不管從俄羅斯打擊歐洲,還是從歐洲打擊俄羅斯,只需導彈或者戰機就足矣,如果歐洲想通過戰略轟炸機打擊俄羅斯,面對俄羅斯強大的空軍與防空導彈系統,缺乏自保能力、機動性又差的戰略轟炸機只能是一個活靶子。
其次,一直以來歐洲與美國都是最堅定的同盟(只要俄羅斯在),歐洲自身擁有的核力量並不足以對俄羅斯形成核威懾,歐洲的核安全保障來源於美國。
作為北約老大的美國,自然要護小弟安全,雖然最近特朗普上臺後,對於美國免費幫小弟看場子感到不滿,希望小弟們能交“保護費”,但是有俄羅斯這個巨大的威脅在,歐洲肯定不會主動放棄抱美國這條“大腿”。
另外,就算歐洲想製造戰略轟炸機,技術與財力上是否能達到要求,也是重要原因。目前,世界上僅俄羅斯與美國有技術、有能力製造生產戰略轟炸機,就可以看出戰略轟炸機不是想造,就能造的。
要想製造出戰略轟炸機,除了必須要擁有雄厚的工業基礎與製造水平,還有相匹配的綜合國力。英國、法國、德國的工業實力與製造水平,一直在世界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英、法、德都研製了自己的轟炸機。
英國有著名的“勇士”(Valiant)、“火神”(VULCAN)、“勝利者”(VICTOR)轟炸機,因為這三款轟炸機造型奇特,且英文字母開頭都是“V”,其被人們戲稱為“三V”轟炸機。
法國則研製了幻影戰機的加大版——“幻影IV遠程超音速轟炸機”,德國則直接用戰鬥轟炸機來充當戰略轟炸機。雖然,英、法、德三國似乎有技術能夠研製出戰略轟炸機,但是由於財務預算等問題,這些戰略轟炸機最終的下場,依舊是停產。
2018年度,英國、法國、德國的國防預算總額分別為538億美元、443億美元、358億美元。美國一架B2隱身戰略轟炸機造價就高達24億美元,這還不涉及後期的維護與保養,就算不生產B2轟炸機,那便宜點的圖-160戰略轟炸機也需要9億美元一架,英、法、德、的國防預算根本不夠用。既然沒那個實力,又沒有那個必要,歐洲便決定不要戰略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