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機被導彈鎖定後很難逃脫,為何有些飛行員卻冒著機毀人亡的風險而不跳傘?

勝利在招手


其實被空空導彈咬住也不怕,並不是所有導彈都會準確的命中目標,戰鬥機飛行員被敵人鎖定以後,還是有一些辦法脫離敵人的導彈追蹤的。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如今的空空導彈已經擁有相當高的技術水平,現在的第4代空對空導彈早已不是當年的武器可比。然而即使如此絕對不能說戰鬥機被鎖定之後就很難擺脫,正相反,戰鬥機有很大的概率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對抗手段來擺脫鎖定。

從空空導彈剛剛問世的那些年來看,這種新式武器發揮的效能其實並不是很好,美軍第一款只攜帶導彈,不使用機炮的戰鬥機F4,就因為導彈的性能不穩定被不用導彈的米格戰機追著打。幾十年前的空對空導彈性能實在是太不穩定了,對戰鬥機這種高機動性的目標確實沒有太大的把握,戰鬥機飛行員被鎖定,多半情況下都不會太過驚慌,因為那個時候的導彈太容易對付。最經典的情況下,哪怕是對著太陽飛過去,都能讓一些紅外製導的導彈失去效力。而當年最經典的一次,就是兩個非洲國家的空軍使用米格-29和蘇-27戰鬥機連射多枚導彈,硬是沒有擊落一架對手,還是最後蘇27方面搞近身格鬥開炮幹掉一個對手。

至於現代,首先必須明白空對空導彈的一個特點,很多人認為空對空導彈就是全程開著發動機衝向對方的戰機這是不正確的。空對空導彈有動力射程和無動力射程之分,導彈在打出去之後彈上的發動機會開始工作,此時的導彈有非常強的動力,依靠自身發動機工作的導彈速度遠比戰鬥機更快。在這個階段無論是速度還是機動性,戰鬥機都比不上空空導彈,然而不能忽略的一點是空空導彈上發動機工作的時間是非常短的,也就是說在飛了一段距離之後,空空導彈的速度和能量就會開始下降。所以導彈攻擊戰鬥機都有一個不可逃逸區,在這個不可逃逸區的距離內擊落戰鬥機有較大的把握,但是在不可逃逸區之外,戰鬥機即使被鎖定,仍然有很大的概率通過機動動作來擺脫導彈攻擊。

此外,雖然現在導彈技術在不斷的進步,但戰鬥機上的主動防禦措施也在不斷的提升。如今的三代機普遍裝備雷達告警裝置,當戰機已被導彈鎖定時,立即可以採取對策進行對抗。遠距離可以考慮使用機動和電子干擾對付對手,中近距離主要是採取電子對抗和釋放誘餌目標的手段迷惑對方來襲導彈。就拿俄軍現役的蘇-35戰機來向西方,很多軍事分析認為F-35發射的遠程空對空導彈,在中遠距離上,很難對高機動性的蘇-35戰機構成威脅,蘇-35戰機可以通過電子干擾結合機動動作擺脫的方式,有效的降低美製導彈的命中率。所以現代戰機只要不是在極近距離內,被處於動力階段的空空導彈咬住,還是有很多辦法來擺脫被擊毀命運的。

當然除去上述的技術原因之外,飛行員同樣也是軍人,戰鬥機就是他們的武器,不戰鬥到最後一刻直接跳傘,這不是一個真正軍人的作風。更何況現在先進的戰機上都配備有緊急跳傘裝置,可以在導彈擊中戰機之後仍然使得飛行員安全逃離,如果飛行員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奮力一搏,直接棄機跳傘,那就太不像一個軍人了。


科羅廖夫


這個事得分成兩個情況

第一種,導彈離飛機還很遠

如果飛機遭到火控雷達照射,根據雷達波的強度完全可以判斷出發射陣地離飛機有多遠。雖然不可能精確,但幾公里或是十幾公里或是幾十公里總是能分辨出來的。

如果飛行員經驗夠豐富,膽子夠大完全可以在導彈攻擊範圍的邊緣來回晃悠,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

這種情況隨便你怎麼照射,他不但不會跳傘,還會讓你有一種掀桌的衝動。

如果這時候導彈真的發射,多半情況是打丟了的。若是飛行員真的一不小心玩脫了,跑不掉了,也不會有誰真的就跳傘的。如果這時候跳傘,會被人說成是嚇跳傘的,臉還要不要了。所以肯定會搏一搏的,至於是爬升還是俯衝看情況了。

第二種,導彈很近,躲不掉

這就更不可能跳傘了,不管什麼導彈,在飛機機動之後都是以尾攻的方式追上來,在飛機的後半球爆炸。後邊有發動機,機身,機翼和座艙裝甲,死不了。反倒是跳傘,孤零零在天上等著挨炸。因為離得太近,跳傘了也沒時間和飛機拉開距離,沒準跳傘了死得更快呢。


皇家騎士16


崤山小虎第214條回答。

戰鬥機被導彈鎖定確實很難逃脫,就像LOL在河道里遇見對方的六級英雄一樣,你要麼蛇皮走位,要麼回撤。

先說回撤(跳傘)。

能打下飛機的導彈有兩種,一種是地空導彈,一種是空空導彈。

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駕駛F16的美國飛行員,完成任務返航期間,就被自家的愛國者飛彈無端鎖定,飛行員果斷跳傘,相比和自家愛國者硬槓的其他飛行員來說,雖然都損失了一架戰機,但卻保存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跳傘也是存在的。

那麼再說說蛇皮走位(機動擺脫)。

小虎不贊同某些人過度神話導彈,也不贊同神話飛行員的技術(比如空天獵),因為任何武器都有其性能極限,主要看怎麼發揮!

無論是空空導彈還是地空導彈,制導方式無非兩種,雷達制導(主動和半主動)和紅外製導(全向和尾後)。

而飛機上呢,也有告警器和干擾設備,越先進的戰鬥機其感應性能越強,不僅能分辨探測照射和導彈鎖定,而且能判明導彈制導方式、來襲方向、制導頻段等。



所以當戰鬥機被雷達制導導彈鎖定時:

飛機會根據全向告警器,綜合運用箔條幹擾彈、干擾設備壓制、以及超機動性能進行規避,只要沒有進入導彈的不可逃逸區,躲避掉也是有可能的。

當戰鬥機被紅外製導導彈鎖定時:

飛機會根據全向告警器判定導彈方位距離,立即投放紅外干擾彈,同時做一些降低自身紅外輻射特性的動作(比如:油門收慢車、變向機動),或者向太陽方向飛行等。

當然以上情況都要結合具體情況來斷定,當然是有擺脫的可能的。飛行員的操縱技術、干擾設備壓制頻點、超機動的時機、戰場支援環境、飛行員的運氣等。

例如:

F16被AIM-9鎖定了,那憑藉F16的超機動性能,還不是擺脫so easy!

F16被P27鎖定,貌似就沒那麼容易了擺脫了吧。如果己方有干擾機在附近(200km以內),直接投箔條,往干擾走廊內躲,躲過去概率應該很大的。

那麼,跳還是不跳?

答案是,不到最後一秒,絕不輕言放棄。因為導彈是靠接近飛機後在空中爆炸,行成爆破碎片來殺傷飛機的。

所以,你跳早了,彈跳有時間的,反而容易被導彈的爆破碎片殺傷,跳晚了,導彈碎片殺傷飛機,爆炸還有一些時間,此時跳說不定還有生還的可能。

最後,如果你是飛行員,你會怎麼做呢?跳還是不跳?請在評論區留言。

題外話:大家好,麻煩關注下,順便點個贊。小虎作為一個老兵自媒體也需要您的支持。多謝了。


哨兵小虎


這和戰場態勢感知有關係,目前的戰鬥機無法精確感知到敵方導彈的更具體情況。比如只能感知導彈來襲方向,但是不知道距離。這時飛行員就沒辦法判斷這枚導彈到底對自己威脅多大。敵人在射程外隨意發射一枚格鬥彈,你這啪嘰跳傘了,那豈不是很虧。



現代戰鬥機上都有威脅警告系統,這個系統可以辨別出那個方向有什麼樣的信號特徵在照射。

為什麼我們看新聞,美軍的電子偵察機在我國附近海域溜達呢?有一項任務就是看看我們雷達的信號特徵,更新他們的數據庫。這樣在他們的戰鬥機被我們的雷達照射的時候,就能判斷這是什麼雷達,這雷達引導的什麼武器,多遠射程有沒有威脅。

戰鬥機被鎖定,也是根據數據庫中的對比,這款雷達照射你的功率突然增大到了某個特徵,那可能是鎖定你併發射導彈了。但是威脅警告系統沒辦法判斷這個威脅距離你多遠,你就沒辦法判斷是不是該跳傘。



被動彈是戰鬥機的雷達照射,引導導彈攻擊目標。主動彈是導彈自己的雷達照射來引導攻擊目標。但是紅外彈,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是不用照射目標的,所以沒辦法判斷是不是有紅外彈來襲。

如果知道了敵人的威脅警告器的工作原理,那麼我們還可以模擬假裝鎖定發射導彈的特徵,讓敵人一臉懵逼,誤以為我們這邊要開大,天降正義。


這就屬於電子戰了。不過目前電子戰主要還是隱藏了自己的距離,讓敵人不知道我們距離他們多遠多近。

要想精確知道來襲的導彈距離速度,那麼需要比飛機還大的雷達。目前戰鬥機的主雷達都很難發現導彈,難道要貼一身雷達麼。所以歸根結底就是沒辦法判斷這威脅到底多大,不知道該不該跳。


蛋科夫斯基


理性的考慮,戰機被火控雷達照射後就應該跳傘了。

這也是各國之間相互譴責自己家戰機被對方戰機火控雷達照射的最重要原因了。最近10年戰場準則:被火控雷達照射——你已經死了。

先說說戰機被鎖定

一架現代戰機實際上只能探測到自己是否被火控雷達照射,至於有沒有被鎖定則無法判定了。Lock On這個標記是在敵方的飛機或導彈控制系統上。戰鬥機飛行員等價於在武術比賽的瞎子只能聽到一個棍子衝著自己腦袋打過來的風聲,而很難知道人家要不要打。這個風聲類似於火控雷達的信號照射。

而作為悖論的是,以一架現代戰鬥機的雷達控制系統來說,至於什麼時間打擊對方則完全由飛行員自行控制。很多軍迷認為現代的戰鬥機的火控雷達照射時間需要幾秒甚至幾十秒的時間照射才可以鎖定目標。其實這是錯誤的論斷。

以F-35上面的AN/APG-81雷達為例,AN/APG-81可以同時工作在測繪模式和指示模式上,這樣給予導彈鎖定目標的時間也只是飛行員的手指離開切換按鈕的時間。具體的切換時間是0.25秒。而給導彈裝訂目標的時間也僅僅是0.03秒。這樣甚至比人的神經反射時間都要低。

再說說導彈的攻擊性能

得益於尺寸、飛行適應能力、動力重量比率,設計一枚導彈的技術難度和性能提高空間要遠遠小於飛機的設計難度。因此在越戰以後至今的一段時間內導彈的設計都是在彎道超車的感覺。十五年前W君在808所接觸的國內最先進的紅外導引頭在今天看來已經簡單的和兒童玩具一般了。不僅僅是導彈的制導能力大幅度提高、導彈的速度、機動性也成倍的提高。

有的導彈可以在動力射程內作出10G的機動,但戰鬥機一般的機動能力只能做到9G。速度在3-4馬赫的空空導彈對戰機來說就是一個噩夢,這樣的導彈不可逃逸區域甚至達到了50公里以上。因此在這個區域上的戰鬥機99%的可能性都會被擊中。

兩架戰鬥機空中相遇

就好像扯著橡皮筋的兩隻手一樣,受傷的一定是最後鬆開的哪隻手。鬆手=發射導彈。

這也是為什麼各國目前都在爭先恐後的研製隱身戰鬥機或者L波雷達的最終極原因了——導彈的飛行性能遠遠高於戰鬥機,因此儘量晚被對方發現+儘量早發現對方則成了戰鬥機的第一生存準則。

關於飛行員不跳傘

一個轉折來了,飛行員在發現對方鎖定戰機的時候為何不跳傘?戰鬥機駕駛艙實際上比空中的彈射座椅安全的多。

一架戰鬥機被導彈擊中的紅外線攝像機視頻,這架戰鬥機先後釋放兩枚紅外線誘餌,但導彈依舊在戰鬥機周圍爆炸。

對戰空導彈(無論是地對空還是空對空)為了保證其飛行性能一般重量都不大,因此戰鬥部裝藥量有限。而且他們大多采用近炸引信而非直接命中戰鬥機,這樣一來導彈可以確保擊毀近炸引信引爆範圍內的飛行器,但很難就特定目標的特定部位進行殺傷。說地球話就是現在還沒有一枚以駕駛艙為主要攻擊目標的導彈系統。這樣一來在飛機座艙的保護下,即便是導彈在飛機周圍爆炸飛行員所受到的傷害也是不大的。

相反如果飛行員跳傘則失去了戰鬥機座艙的保護作用。這樣危險係數就更大。

並且也是因為導彈的戰鬥部裝藥量不是特別的大,那麼擊中戰鬥機的時候戰鬥機飛行員還有一定時間對自身戰機進行下評估,決定是棄機逃生還是開著被擊傷的戰機脫離戰區。

相反跳傘被殺死的飛行員例子為1973年的中東戰爭中,由於以色列的戰鬥機無法識別蘇聯SA-6導彈的火控信號,96枚SA-6地對空導彈擊落了64架以色列戰鬥機。其中有飛行員發現來襲的導彈近在咫尺緊急彈射跳傘。不但沒有逃避被導彈擊中的厄運反而被近炸的SA-6連同降落傘打成了篩子。

SA-6地對空導彈:戰鬥部裝藥56公斤、裝藥外密佈3000個鎢合金立方體。對戰機的殺傷距離為15米,鎢合金立方體在爆炸後800米以外仍然對人體有殺傷力。

軍武數據庫


大多數情況下,被擊中後也還來得及跳傘。

現在的地空/空空導彈絕大多數是近炸引信,靠戰鬥部破片殺傷,少數是無引信碰撞殺傷,沒有用大威力觸發引信的。所以被導彈命中一般是被破片擊中,不是一定就機毀人亡,現代作戰飛機非常重視抗損傷性能,重點位置都有裝甲保護,油箱防爆,若無其事的飛走的情況也有。圖1是08年被格魯吉亞導彈擊中的蘇25攻擊機,圖2是在也門被擊傷的沙特F15尾翼。

另外彈射座椅性能十分優秀,響應時間不到1秒,對飛行員來說被擊中後有足夠時間見機行事,判斷損傷程度,如果起火,失控再跳傘也不遲。

另外,看見導彈就跳傘,就算活著回去恐怕要上軍事法庭了。




nordland


誰說逃不掉?導彈命中率很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