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机被导弹锁定后很难逃脱,为何有些飞行员却冒着机毁人亡的风险而不跳伞?

胜利在招手


其实被空空导弹咬住也不怕,并不是所有导弹都会准确的命中目标,战斗机飞行员被敌人锁定以后,还是有一些办法脱离敌人的导弹追踪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的空空导弹已经拥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现在的第4代空对空导弹早已不是当年的武器可比。然而即使如此绝对不能说战斗机被锁定之后就很难摆脱,正相反,战斗机有很大的概率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对抗手段来摆脱锁定。

从空空导弹刚刚问世的那些年来看,这种新式武器发挥的效能其实并不是很好,美军第一款只携带导弹,不使用机炮的战斗机F4,就因为导弹的性能不稳定被不用导弹的米格战机追着打。几十年前的空对空导弹性能实在是太不稳定了,对战斗机这种高机动性的目标确实没有太大的把握,战斗机飞行员被锁定,多半情况下都不会太过惊慌,因为那个时候的导弹太容易对付。最经典的情况下,哪怕是对着太阳飞过去,都能让一些红外制导的导弹失去效力。而当年最经典的一次,就是两个非洲国家的空军使用米格-29和苏-27战斗机连射多枚导弹,硬是没有击落一架对手,还是最后苏27方面搞近身格斗开炮干掉一个对手。

至于现代,首先必须明白空对空导弹的一个特点,很多人认为空对空导弹就是全程开着发动机冲向对方的战机这是不正确的。空对空导弹有动力射程和无动力射程之分,导弹在打出去之后弹上的发动机会开始工作,此时的导弹有非常强的动力,依靠自身发动机工作的导弹速度远比战斗机更快。在这个阶段无论是速度还是机动性,战斗机都比不上空空导弹,然而不能忽略的一点是空空导弹上发动机工作的时间是非常短的,也就是说在飞了一段距离之后,空空导弹的速度和能量就会开始下降。所以导弹攻击战斗机都有一个不可逃逸区,在这个不可逃逸区的距离内击落战斗机有较大的把握,但是在不可逃逸区之外,战斗机即使被锁定,仍然有很大的概率通过机动动作来摆脱导弹攻击。

此外,虽然现在导弹技术在不断的进步,但战斗机上的主动防御措施也在不断的提升。如今的三代机普遍装备雷达告警装置,当战机已被导弹锁定时,立即可以采取对策进行对抗。远距离可以考虑使用机动和电子干扰对付对手,中近距离主要是采取电子对抗和释放诱饵目标的手段迷惑对方来袭导弹。就拿俄军现役的苏-35战机来向西方,很多军事分析认为F-35发射的远程空对空导弹,在中远距离上,很难对高机动性的苏-35战机构成威胁,苏-35战机可以通过电子干扰结合机动动作摆脱的方式,有效的降低美制导弹的命中率。所以现代战机只要不是在极近距离内,被处于动力阶段的空空导弹咬住,还是有很多办法来摆脱被击毁命运的。

当然除去上述的技术原因之外,飞行员同样也是军人,战斗机就是他们的武器,不战斗到最后一刻直接跳伞,这不是一个真正军人的作风。更何况现在先进的战机上都配备有紧急跳伞装置,可以在导弹击中战机之后仍然使得飞行员安全逃离,如果飞行员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奋力一搏,直接弃机跳伞,那就太不像一个军人了。


科罗廖夫


这个事得分成两个情况

第一种,导弹离飞机还很远

如果飞机遭到火控雷达照射,根据雷达波的强度完全可以判断出发射阵地离飞机有多远。虽然不可能精确,但几公里或是十几公里或是几十公里总是能分辨出来的。

如果飞行员经验够丰富,胆子够大完全可以在导弹攻击范围的边缘来回晃悠,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

这种情况随便你怎么照射,他不但不会跳伞,还会让你有一种掀桌的冲动。

如果这时候导弹真的发射,多半情况是打丢了的。若是飞行员真的一不小心玩脱了,跑不掉了,也不会有谁真的就跳伞的。如果这时候跳伞,会被人说成是吓跳伞的,脸还要不要了。所以肯定会搏一搏的,至于是爬升还是俯冲看情况了。

第二种,导弹很近,躲不掉

这就更不可能跳伞了,不管什么导弹,在飞机机动之后都是以尾攻的方式追上来,在飞机的后半球爆炸。后边有发动机,机身,机翼和座舱装甲,死不了。反倒是跳伞,孤零零在天上等着挨炸。因为离得太近,跳伞了也没时间和飞机拉开距离,没准跳伞了死得更快呢。


皇家骑士16


崤山小虎第214条回答。

战斗机被导弹锁定确实很难逃脱,就像LOL在河道里遇见对方的六级英雄一样,你要么蛇皮走位,要么回撤。

先说回撤(跳伞)。

能打下飞机的导弹有两种,一种是地空导弹,一种是空空导弹。

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驾驶F16的美国飞行员,完成任务返航期间,就被自家的爱国者飞弹无端锁定,飞行员果断跳伞,相比和自家爱国者硬杠的其他飞行员来说,虽然都损失了一架战机,但却保存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跳伞也是存在的。

那么再说说蛇皮走位(机动摆脱)。

小虎不赞同某些人过度神话导弹,也不赞同神话飞行员的技术(比如空天猎),因为任何武器都有其性能极限,主要看怎么发挥!

无论是空空导弹还是地空导弹,制导方式无非两种,雷达制导(主动和半主动)和红外制导(全向和尾后)。

而飞机上呢,也有告警器和干扰设备,越先进的战斗机其感应性能越强,不仅能分辨探测照射和导弹锁定,而且能判明导弹制导方式、来袭方向、制导频段等。



所以当战斗机被雷达制导导弹锁定时:

飞机会根据全向告警器,综合运用箔条干扰弹、干扰设备压制、以及超机动性能进行规避,只要没有进入导弹的不可逃逸区,躲避掉也是有可能的。

当战斗机被红外制导导弹锁定时:

飞机会根据全向告警器判定导弹方位距离,立即投放红外干扰弹,同时做一些降低自身红外辐射特性的动作(比如:油门收慢车、变向机动),或者向太阳方向飞行等。

当然以上情况都要结合具体情况来断定,当然是有摆脱的可能的。飞行员的操纵技术、干扰设备压制频点、超机动的时机、战场支援环境、飞行员的运气等。

例如:

F16被AIM-9锁定了,那凭借F16的超机动性能,还不是摆脱so easy!

F16被P27锁定,貌似就没那么容易了摆脱了吧。如果己方有干扰机在附近(200km以内),直接投箔条,往干扰走廊内躲,躲过去概率应该很大的。

那么,跳还是不跳?

答案是,不到最后一秒,绝不轻言放弃。因为导弹是靠接近飞机后在空中爆炸,行成爆破碎片来杀伤飞机的。

所以,你跳早了,弹跳有时间的,反而容易被导弹的爆破碎片杀伤,跳晚了,导弹碎片杀伤飞机,爆炸还有一些时间,此时跳说不定还有生还的可能。

最后,如果你是飞行员,你会怎么做呢?跳还是不跳?请在评论区留言。

题外话:大家好,麻烦关注下,顺便点个赞。小虎作为一个老兵自媒体也需要您的支持。多谢了。


哨兵小虎


这和战场态势感知有关系,目前的战斗机无法精确感知到敌方导弹的更具体情况。比如只能感知导弹来袭方向,但是不知道距离。这时飞行员就没办法判断这枚导弹到底对自己威胁多大。敌人在射程外随意发射一枚格斗弹,你这啪叽跳伞了,那岂不是很亏。



现代战斗机上都有威胁警告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辨别出那个方向有什么样的信号特征在照射。

为什么我们看新闻,美军的电子侦察机在我国附近海域溜达呢?有一项任务就是看看我们雷达的信号特征,更新他们的数据库。这样在他们的战斗机被我们的雷达照射的时候,就能判断这是什么雷达,这雷达引导的什么武器,多远射程有没有威胁。

战斗机被锁定,也是根据数据库中的对比,这款雷达照射你的功率突然增大到了某个特征,那可能是锁定你并发射导弹了。但是威胁警告系统没办法判断这个威胁距离你多远,你就没办法判断是不是该跳伞。



被动弹是战斗机的雷达照射,引导导弹攻击目标。主动弹是导弹自己的雷达照射来引导攻击目标。但是红外弹,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不用照射目标的,所以没办法判断是不是有红外弹来袭。

如果知道了敌人的威胁警告器的工作原理,那么我们还可以模拟假装锁定发射导弹的特征,让敌人一脸懵逼,误以为我们这边要开大,天降正义。


这就属于电子战了。不过目前电子战主要还是隐藏了自己的距离,让敌人不知道我们距离他们多远多近。

要想精确知道来袭的导弹距离速度,那么需要比飞机还大的雷达。目前战斗机的主雷达都很难发现导弹,难道要贴一身雷达么。所以归根结底就是没办法判断这威胁到底多大,不知道该不该跳。


蛋科夫斯基


理性的考虑,战机被火控雷达照射后就应该跳伞了。

这也是各国之间相互谴责自己家战机被对方战机火控雷达照射的最重要原因了。最近10年战场准则:被火控雷达照射——你已经死了。

先说说战机被锁定

一架现代战机实际上只能探测到自己是否被火控雷达照射,至于有没有被锁定则无法判定了。Lock On这个标记是在敌方的飞机或导弹控制系统上。战斗机飞行员等价于在武术比赛的瞎子只能听到一个棍子冲着自己脑袋打过来的风声,而很难知道人家要不要打。这个风声类似于火控雷达的信号照射。

而作为悖论的是,以一架现代战斗机的雷达控制系统来说,至于什么时间打击对方则完全由飞行员自行控制。很多军迷认为现代的战斗机的火控雷达照射时间需要几秒甚至几十秒的时间照射才可以锁定目标。其实这是错误的论断。

以F-35上面的AN/APG-81雷达为例,AN/APG-81可以同时工作在测绘模式和指示模式上,这样给予导弹锁定目标的时间也只是飞行员的手指离开切换按钮的时间。具体的切换时间是0.25秒。而给导弹装订目标的时间也仅仅是0.03秒。这样甚至比人的神经反射时间都要低。

再说说导弹的攻击性能

得益于尺寸、飞行适应能力、动力重量比率,设计一枚导弹的技术难度和性能提高空间要远远小于飞机的设计难度。因此在越战以后至今的一段时间内导弹的设计都是在弯道超车的感觉。十五年前W君在808所接触的国内最先进的红外导引头在今天看来已经简单的和儿童玩具一般了。不仅仅是导弹的制导能力大幅度提高、导弹的速度、机动性也成倍的提高。

有的导弹可以在动力射程内作出10G的机动,但战斗机一般的机动能力只能做到9G。速度在3-4马赫的空空导弹对战机来说就是一个噩梦,这样的导弹不可逃逸区域甚至达到了50公里以上。因此在这个区域上的战斗机99%的可能性都会被击中。

两架战斗机空中相遇

就好像扯着橡皮筋的两只手一样,受伤的一定是最后松开的哪只手。松手=发射导弹。

这也是为什么各国目前都在争先恐后的研制隐身战斗机或者L波雷达的最终极原因了——导弹的飞行性能远远高于战斗机,因此尽量晚被对方发现+尽量早发现对方则成了战斗机的第一生存准则。

关于飞行员不跳伞

一个转折来了,飞行员在发现对方锁定战机的时候为何不跳伞?战斗机驾驶舱实际上比空中的弹射座椅安全的多。

一架战斗机被导弹击中的红外线摄像机视频,这架战斗机先后释放两枚红外线诱饵,但导弹依旧在战斗机周围爆炸。

对战空导弹(无论是地对空还是空对空)为了保证其飞行性能一般重量都不大,因此战斗部装药量有限。而且他们大多采用近炸引信而非直接命中战斗机,这样一来导弹可以确保击毁近炸引信引爆范围内的飞行器,但很难就特定目标的特定部位进行杀伤。说地球话就是现在还没有一枚以驾驶舱为主要攻击目标的导弹系统。这样一来在飞机座舱的保护下,即便是导弹在飞机周围爆炸飞行员所受到的伤害也是不大的。

相反如果飞行员跳伞则失去了战斗机座舱的保护作用。这样危险系数就更大。

并且也是因为导弹的战斗部装药量不是特别的大,那么击中战斗机的时候战斗机飞行员还有一定时间对自身战机进行下评估,决定是弃机逃生还是开着被击伤的战机脱离战区。

相反跳伞被杀死的飞行员例子为1973年的中东战争中,由于以色列的战斗机无法识别苏联SA-6导弹的火控信号,96枚SA-6地对空导弹击落了64架以色列战斗机。其中有飞行员发现来袭的导弹近在咫尺紧急弹射跳伞。不但没有逃避被导弹击中的厄运反而被近炸的SA-6连同降落伞打成了筛子。

SA-6地对空导弹:战斗部装药56公斤、装药外密布3000个钨合金立方体。对战机的杀伤距离为15米,钨合金立方体在爆炸后800米以外仍然对人体有杀伤力。

军武数据库


大多数情况下,被击中后也还来得及跳伞。

现在的地空/空空导弹绝大多数是近炸引信,靠战斗部破片杀伤,少数是无引信碰撞杀伤,没有用大威力触发引信的。所以被导弹命中一般是被破片击中,不是一定就机毁人亡,现代作战飞机非常重视抗损伤性能,重点位置都有装甲保护,油箱防爆,若无其事的飞走的情况也有。图1是08年被格鲁吉亚导弹击中的苏25攻击机,图2是在也门被击伤的沙特F15尾翼。

另外弹射座椅性能十分优秀,响应时间不到1秒,对飞行员来说被击中后有足够时间见机行事,判断损伤程度,如果起火,失控再跳伞也不迟。

另外,看见导弹就跳伞,就算活着回去恐怕要上军事法庭了。




nordland


谁说逃不掉?导弹命中率很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