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病人》:无疾而终的邂逅,却绽放出了凄美且绚烂的爱情花朵

一部经典电影诞生的意义是什么?《廊桥遗梦》给出了答案——1995年,伦理爱情电影《廊桥遗梦》在加拿大上映,其后风靡全球,引发全球离婚潮,而这部奥斯卡电影的意义在于引发人们对婚姻与爱情的探讨与思考。但在1996年,诞生一部堪比《廊桥遗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战争爱情电影——《英国病人》,同样以婚外恋为主题。如果说《廊桥遗梦》是刻骨铭心、短暂的不伦之恋,那么《英国病人》则是至死不渝的绝恋。《芝加哥太阳报》评“这部电影应该看两次,第一次为剧情提出问题,第二次则是在影片中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本文将试着解读《英国病人》独特魅力所在。




《英国病人》:无疾而终的邂逅,却绽放出了凄美且绚烂的爱情花朵


1996年在美国上映的《英国病人》,是改编自迈克尔·翁达杰在2018年7月荣获金布克奖历史最佳小说奖的同名小说。影片以富有如梦如幻般魅力的表现手法还原了原著小说,将战争背景下,畸形的绝恋中男女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给予了观众对婚姻与爱情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意大利佛洛伦萨北部的一个临时的战地医院里,一个全身烧伤,被称为"英国病人"的神秘男子在回忆中不断向护士汉娜叙述着过往。护士汉娜和英军特工卡拉瓦乔试图弄清“英国病人”的身份。随着“英国病人”的叙述,汉娜等人知晓了其身份,原来"英国病人"是一个著名的考古学家,名字叫艾玛殊。

《英国病人》:无疾而终的邂逅,却绽放出了凄美且绚烂的爱情花朵


在北非沙漠中考古的时候,爱慕着有妇之夫的凯瑟琳,在被凯瑟琳丈夫杰夫发现后,杰夫驾驶飞机撞向二人,结果导致凯瑟琳生命垂危。为了营救凯瑟琳,艾玛殊前往英军寻求帮助,却因此被误认为是德国人,而遭到囚禁。在逃脱了英军的控制后,又被德国人俘虏了。为了救出在山洞中等待他的垂死的凯瑟琳,艾玛殊不惜以地图和德国人作交换,得来一架飞机,在前往拯救凯瑟琳的途中,却被盟军飞机击中机身,艾玛殊得以生还,但凯瑟琳却因重伤离他而去。


浑身烧伤的艾玛殊被护士汉娜等人营救到临时战地医院。在向汉娜诉说完凄美的过往后,央求汉娜给他注射大量吗啡,最后,"英国病人"艾玛殊带着回忆死去。


这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凄美爱情电影。影片通过主人公艾玛殊的回忆一步步向观众揭示了隐藏在伤痛背后的凄美绝恋。


本文将从叙事方式、拍摄手法和电影主题三个角度,来探讨这部电影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以及其所表露出的现实意义。

《英国病人》:无疾而终的邂逅,却绽放出了凄美且绚烂的爱情花朵

01.叙事方式:运用时空交错与重叠,使影片的故事情节丰满、充实的同时,也使观众的感官情绪随着交织的情节变化而变化,营造与渲染出了浪漫的气氛


影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在影片开始就将神秘的“英国病人”展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产生疑惑:“他是谁?为何将他展现在眼前?”随着“英国病人”的叙述,观众才同护士汉娜一样,知晓了其身份。


第一利用时空交错与重叠,使剧情更为紧凑与饱满。也激发了观众在观影时,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去探寻心中疑问的欲望,充分调动了观众情绪,使观众从旁观者化身为参与者、亲历者,与观众产生共鸣:哦,他原来是这样的一个人!

在剧情不断推进的过程中,现实与回忆在交错、时空不停地转换,故事情节在重组与重叠中并进。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时空频繁地转换,观众开始随着汉娜共同挖掘“英国病人”背后的不为人知的秘密与身份,在镜头的切换下,“英国病人”的过往如抽丝剥茧般,渐渐展现在观众面前。

《英国病人》:无疾而终的邂逅,却绽放出了凄美且绚烂的爱情花朵


第二,通过残酷的现实与浪漫美好的回忆对比,在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抒发欲望的同时,昭然若揭地将主人公“英国病人”悲惨的遭遇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影片采用了平行蒙太奇与颠倒蒙太奇,推动着剧情平稳地发展,同时也充实了故事情节。

平行蒙太奇将“英国病人”在现实中的自述与对过往的回忆的不同时空发生的情节并列在一起,一方面,扩大了观众对影片故事情节的认知,另一方面,二者相互衬托,形成对比,使得影片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在影片后,艾玛殊驾驶的飞机被击中,即将坠毁的一瞬间,将镜头转换到现实,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颠倒蒙太奇恰到好处的运用,使影片润色颇多。颠倒蒙太奇展现出了“英国病人”的现状,而后随着其口述,渐渐还原了故事的始末,颠倒蒙太奇常借助画外音、旁白、独白等转入倒叙。而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正是借助“英国病人”的独白,展开倒叙,将故事的始末全盘托出。

导演对蒙太奇叙事方式可谓是倍加青睐,运用的炉火纯青,除了平行蒙太奇与颠倒蒙太奇外,影片还运用到了表现蒙太奇中的抒情蒙太奇。在“英国病人”艾玛殊回忆的画面中,除了两人暧昧的身影外,影片运用远镜头还将茫茫沙漠摄入进来;在沙漠夜晚的一个场景中,两人并排站着,此时影片运用了扬镜头将繁星点缀的夜空呈现在画面中。这些镜头一方面对故事情节的铺垫,另一方面营造出了浪漫、唯美的场景。

《英国病人》:无疾而终的邂逅,却绽放出了凄美且绚烂的爱情花朵


02.纪实性手法与多类镜头的组合运用与转换,在不同视角之间切换,人物丰富的表情与肢体动作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观众的情绪也随之变化,从而与剧中人产生共鸣


以纪实性的拍摄手法,让影片现实化,让观众的体验感更加真实,拉近剧中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感,从而缩小现实与影片的差距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电影也来源于生活。一部能让观众产生强烈共鸣的电影,它的落脚点也往往来源于现实生活。影片虽然是以二战为背景,但却弱化了战争背景,影片并没有运用大篇幅描写战争场面,它关注的是战争背后的人们日常化的生活,让观众产生一种影片在记录身边所发生的事一样,只不过是以电影作品的方式呈现而已。

熙熙攘攘的街头,艾玛殊第一次与凯瑟琳近距离搭讪却是在讨论“价格”的问题,艾玛殊觉得凯瑟琳所买的围脖过于贵了。“你没有杀价?”“我懒得杀价”,两人生活化的对话,使得故事情境贴近生活,让观众感受到现实生活也不过如此的亲近感。

《英国病人》:无疾而终的邂逅,却绽放出了凄美且绚烂的爱情花朵


纪实性拍摄手法的运用,将一些生活化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得电影与生活有了契合点,在这一场景中,电影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电影,虚幻与现实相互交换,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影片的距离。


②多类镜头的组合与转换,在不同镜头下,人物丰富的表情与肢体动作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观众的情绪也随之变化,从而与剧中人产生共鸣。


  • 特写镜头:以细腻的表现方式刻画出了人物的表情,以外衬内,表露出人物内心情绪。

在二人被沙暴困在车内的场景中,由于空间狭小,二人只能并排坐着,在交流的过程中,艾玛殊的手数次欲撩拨凯瑟琳垂落的发丝,却数次之止住,艾玛殊内心此时暗生一种躁动却又困守于心的情愫。这一场景与《爱在黎明破晓前》中杰西欲拨弄席发丝的镜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将两人15厘米——44厘米的距离称之为亲密距离: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息。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而艾玛殊与凯瑟琳此时的距离正是亲密距离,彼此之间的呼吸、气息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只是二人囿于自身,仍旧保持着距离。

但观众通过艾玛殊无处安放的手,就可以看出其内心躁动且纠结的复杂情绪。特写镜头将艾玛殊面部表情以及手部动作放大,以细腻的的表现手法,向观众展现了艾玛殊的内心世界。

《英国病人》:无疾而终的邂逅,却绽放出了凄美且绚烂的爱情花朵


  • 远景镜头:以荒凉的沙漠,在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展现了艾玛殊与凯瑟琳凄美的离别。

镜头一:在艾玛殊离开凯瑟琳去寻求帮助的途中,他一个人,跌跌撞撞地在黄沙漫天的沙漠之中艰难前行,一片荒芜的沙漠,正如他干枯的内心,他渴望走出沙漠,渴望可到帮助,从而去拯救凯瑟琳。


镜头二:在艾玛殊返回时,却发现凯瑟琳以离他而去,她将凯瑟琳从山洞里抱出,粗犷的沙漠全景,衬托出两人的渺小。毫无生机的沙漠,此时如同,艾玛殊绝望的心:深爱的凯瑟琳已离去,他心中充满浓浓爱意的绿洲,以化为一片荒凉。场景的凄美,人物内心的绝望、自然景象的壮丽,全部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副旷世的生死离别的画面。


镜头三:一架飞机平稳地飞行在起伏不平的沙漠上空,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飞机渐渐远离观众视线,此时,充斥整个画面的只有孤零零的飞机和一望无际的沙漠,简单的两个元素的组合,共同构造出一种荒原与凄凉的画面感。


作为电影中视听语言之中的镜头语言,无疑是及其重要的,尤其是在表现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上,镜头恰到好处的运用,不仅使得环境成为特殊意象,更能表现出人物在当时环境下的心境。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切环境的描写都是作者情绪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电影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观众情感波动,进而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英国病人》:无疾而终的邂逅,却绽放出了凄美且绚烂的爱情花朵


03.表面是以结局早已注定的畸恋,作为主题角度切入,实际上是在叙述一段凄美婉转的爱情,引发观众的深层次思考。

在以往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将“婚外情”这个犹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字眼排除在外,但随着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发展,人类的本性逐渐得到解放,一些影视作品不再单单限于那些合乎伦理道德的爱情。


濑户内寂听说过,“婚姻的美妙在于婚外恋,大胆爱吧,不要怕伤害。”,当然她所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提倡、鼓励去外遇,其大意是:爱的美好在于禁忌。而毫无禁忌的爱是不会妙不可言让人沉醉的,婚外恋恰好是一种禁忌,所以,她认为那是一种“美妙”。


有人将《廊桥遗梦》作为婚外恋电影的鼻祖,的确,这部电影太过经典,以至于在其上映后,席卷全球,并且引发了离婚潮。与《廊桥遗梦》所表现的婚外恋结束后回归现实的生活相比,《英国病人》更多地是表现在婚外恋过程中双方的情感变化,就主题层次而言,《英国病人》与《廊桥遗梦》不遑多让。

《英国病人》:无疾而终的邂逅,却绽放出了凄美且绚烂的爱情花朵


《英国病人》以战争为背景,就背景而言,《英国病人》显然比《廊桥遗梦》来的宏伟壮观,正是以战争的残酷、沙漠的枯竭,来预示结局早已注定的畸恋。这种背景下,是注定生与死的离别,注定至死方休的凄美结局。在布局之上,《英国病人》胜于《廊桥遗梦》。

《廊桥遗梦》以美国上世纪60年代为背景,而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正盛行反主流文化、女性主义崛起,《阿甘正传》中阿甘女友珍妮代表了当时(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崇尚追求自由 女性解放思想;而《英国病人》以二战期间的美国为背景,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束缚、政治下的结合,使得当时的美国青年对自由更渴望。

廊桥遗梦》中的女主人公之所以会对男主人公产生感情,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她在长年平淡的婚姻生活中被迫 放弃了原来的生活理想而埋身于琐碎的家务之中。所以当充满了自由气息的男主人公出现时,她就情不自禁地为他所吸引 ;而《英国病人》中凯瑟琳之所以会对艾玛殊产生情愫,是因为,她有一颗如战火般热烈、追求自由的心,艾玛殊之于她,就如同平静的湖面被扔进石子一般,古井无波的心开始泛起涟漪。

《英国病人》:无疾而终的邂逅,却绽放出了凄美且绚烂的爱情花朵


结语:

作为一部浪漫的战争爱情电影,通过对战争的弱化,对战争下男女情感的突出,来讨论了当时社会下的道德风尚,引发了人们深层次的思考。


影片以时空交错的蒙太奇方式展开对故事的叙述,爱情与战争,回忆与现实,条理分明,并不琐碎。影片在过去的世界与现实的时间里来回穿梭,彼此衔接非常自然。

个人的命运和遭遇放在推至远景的历史框架中,淋漓尽致地抒发着人类最内在的情感,喷发出强烈的爱恨交织的情感洪流。片中的动人之处正是对人类心灵和细微感情的描述,其间充满了人性美的瞬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