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每一個微笑的背後,都有一個厭倦的哈欠

《包法利夫人》:每一個微笑的背後,都有一個厭倦的哈欠

包法利夫人

“方寸間,歷數世上滄海桑田;時間裡,細品人間寒來暑往,是朋友,斗轉星移情不改;是知己,天涯海角記心懷。”然而,福樓拜筆下艾瑪始終沒有如此的知己,遙遠的眺望和期許或許才是她這輩子最應該做的。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不僅僅屬於1857年的法國,當下的我們有時也會無意間慨嘆:近在咫尺,卻相視無言。世間萬般皆有果,這無言的背後到底蘊藏著怎樣的秘密?

一、包法利夫人的“秘密”

1、浪漫主義情懷

《詩經·桃夭》所記:“逃之夭夭,灼灼其華。”

女人的美貌並非隻言片語可以形容,若說一個美貌的女人還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恐怕只有心靈的共鳴才能喚醒她心中的玫瑰。艾瑪就是這樣的一個女人。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悄悄地滲透著法國的每一個街區,每一個角落。夜幕下靜賞繁星,圍繞著篝火翩翩起舞,漫步在鄉間稻田中感受時光的寧靜都成為了

文人筆下的浪漫意境,每個人對這種意境的追求都趨之若鶩。

在這樣的氛圍中,年輕貌美的女孩子都對浪漫有著自己想法,更何況是接受過良好教育的艾瑪。她迫切的想脫離現有的莊園生活,渴望未知的一切都如自已預期的那樣。莊園中的一次意外,讓包法利闖入了艾瑪的生活,他就像是會打開艾瑪浪漫之門的鑰匙,矜持中有著些許的期盼,可是真的當哪一天來臨的時候,就變成了“現實是此岸,理想就是彼岸”一切都不是她想象的那樣。包法利不是她的良人,更不會給她羅曼蒂克的生活。

沒有夜色下的篝火婚禮,沒有文人墨客胸中的詩篇。艾瑪對婚姻的幻想就這樣破滅,從此她成為了包法利夫人。儘管如此,她也只是壓抑著自己對浪漫的期許與渴望,但並沒有放棄,依舊在生活的點滴中追尋著浪漫的蹤跡。或許令這位包法利夫人萬萬沒有想到,這就是她為她的婚外情種下的種子。

《包法利夫人》:每一個微笑的背後,都有一個厭倦的哈欠

2、小資生活的萌芽

記得臺灣作家三毛曾經說過:“世上的姑娘總以為自己是驕傲的公主。”這個夢在修道院學習時就已經埋藏在的艾瑪心中,她也是一位公主,等待著戴著高禮帽,白手套,穿著禮服,蹬著高靴,騎著白馬的王子;優雅的身姿,紳士的禮儀,和渴望迎娶她的神情,並且滿足她所有對生活的幻想。然而,她卻做了包法利夫人,這無疑成為了她理想生活中的敗筆。她痛恨丈夫的出現

古人最大的承諾也不過是一句:“以你之名,冠我之姓。”然而,一場侯爵家的舞會使得包法利夫人更加痛恨這個給她“冠姓”之人。宴會中的一切都是曾經她只能在小說中看到的:奢華的裝飾精緻杯具,以及名流的高談闊論。在這位夫人的心中更加篤定,她

可以實現公主夢,是這個男人摧毀了她的生活。然而她從未想過,如果沒有自己的丈夫,她可能一輩子都與眼前的一切毫無瓜葛。

3、對“愛情”的執著

莎士比亞的著作可謂是歐洲歷史上的傳奇,然而對於人物的塑造卻是形態各異,俗話說:“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於“愛情”在每個人心中自然也是形態迥異。

對於包法利夫人的丈夫——包法利·夏爾,一個踏踏實實行醫的老實人,一生都在別人的指揮中度過。行醫是父母的要求,在前妻的管制下更是變得唯唯諾諾。即使和艾瑪結婚後也是如此。他從未想過他喜歡的那個美麗的姑娘在想什麼,他只想踏踏實實的過日子,給她一個溫暖的家。這就是他的愛情,如此的樸實無華,平淡的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每一個微笑的背後,都有一個厭倦的哈欠

莎士比亞

而在艾瑪看來,這平庸的一切正在吞噬著她的精神,她覺得自己像是個在岸邊的溺水者,望著理想生活的小島,不斷的掙扎脫離平庸的大海。<strong>擺脫了原生家庭的束縛,卻又陷入了婚姻的旋渦。但是面對這一切,她又無能為力,在苦悶焦灼中越發的抑鬱。然而,這都被“無趣”的丈夫看在眼裡,他為了他愛的人遷居到了小鎮。

不錯,這對於艾瑪來說確實是一劑良藥,很快在小鎮艾瑪等到了她心中的“王子”——萊昂,金髮碧眼,飽讀詩書的他成為包法利夫人最後的救命稻草,也因此重燃這位女士心中的“公主夢”。如果是在幾年前,這二人就一對璧人,然而包法利夫人的身份卻是不可跨越的鴻溝,就這樣艾瑪的“愛情”轉瞬即逝。有些事開工就沒有回頭箭,對於艾瑪也是如此,在品味了她幻想中“愛情”的佳釀後,就早已“沉醉不知歸路”。多羅爾夫給她的“愛情”就像是伊甸園中毒蛇給夏娃的蘋果,一發不可收拾,這一次她拋開了所有的顧忌。

浪漫,愛情真的如此重要嗎?即使在經歷過多羅爾夫的拋棄後,萊昂回到了小鎮,艾瑪依舊瘋狂的不惜一切代價的付出。她毫無尊嚴的祈求著“愛情”的施捨。直到一紙傳票,她方如大夢初醒,可惜一切以無法挽回。一包砒霜結束了這一切的混亂。包法利夫人的死僅僅是因為鉅額債務和一包砒霜

嗎?

或許真正殺死她的是她始終執著的“羅曼蒂克”,當浪漫慢慢地走進生活,有些東西就不得不與物質掛鉤,漸漸成為一種虛榮。人類的進步源自於慾望,毀滅於慾望。慾望的鴻溝始終不會被填平。貪婪是本性,而過於貪婪,則就是毀滅。包法利夫人這個女人貌美但不聰明,“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的道理可能到死她也未曾明白。

《包法利夫人》:每一個微笑的背後,都有一個厭倦的哈欠

二、時代背景下的女性

1、物質的衝擊

19世紀西歐與北美的工業革命促成了技術與經濟上的進步。各個學科都有飛躍的進展。火車的發明,便利了交通的運輸,這使工業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大型城市的居民,以工人階級為主。法國則是繼美國和英國之後開展了工業革命的國家。這次革命使得法國的經濟成為了世界強國。於此同時這一次工業革命的基礎,也使法國積累了大量的資金。由此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他就成為了全世界的“放貸者”——以坐收漁翁之利。

《包法利夫人》這本書的故事背景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前期,這個時期大量的物質衝擊,使得各個階層的區分度越來越明顯。上層階級生活,因為物質的優化,社會逐步進入資本主義。雖然工業在蓬勃的發展,勞動人員需求也在不斷的擴大。但對於女性來說,她們

依然成為不了勞動力。女性自古至今是無論哪個社會都會遭到歧視。歐洲的貴族階級女性要不就是出生好,要不就承襲於自己的丈夫。因此,婚姻成為了女性最大的籌碼。

早期法國的階級制度是相當明顯的,不同的階級在法律上都享有不同的待遇,女性的榮耀和尊嚴全部來源於自己的丈夫和家庭。她們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和未來。包法利夫人的悲劇可能在當時的法國並不是個例。具有濃重的時代氣息,這可能也是福樓拜對女性權益的不滿和正義的討伐吧。

《包法利夫人》:每一個微笑的背後,都有一個厭倦的哈欠

工業革命

2、精神的變革

隨著工業革命的進步,藝術上的發展也是不容忽視的,上世紀流行的古典藝術也逐漸被浪漫主義所替代。用熱情奔放的語言超越現實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塑造出了理想中的形象。文人的筆下脫離了現實生活的主觀世界,強烈的超現實的藝術表現手法使得每個事情都變得理想化,人與自然顯得如此的和諧。

弗朗索瓦勒那德·夏多布里昂和達爾史夫人是早期法國浪漫主義的代表。《基督教真諦》主張復興中世紀的禮教,世俗的愛情與信仰之間的矛盾在弗朗索瓦的小說《勒內》和《阿拉達》中有充分的體現。而史達爾夫人則是傾向於民主化,極力的抨擊法國的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最偉大的作家維克多·雨果,背後世是稱之為浪漫主義文學的領導者。

在畫作中我們也能看到很多突出的表現,例如:德拉克洛瓦的《The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受到同時代畫家席裡柯的影響,熱衷於發展色彩的作用,成為浪漫主義的畫派代表作家,而且被稱為“浪漫主義的獅子”。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女性作為這個時代最能受影響的群體來說,他們也想衝破世俗對於女性的看法,去勇敢大膽的追尋自己的愛情和理想的生活。然而它們卻又被世俗所束縛。她們像是站在峽谷的兩邊,然而她們只有一個選擇,忘記世俗去追尋自我價值,或者說,按部就班的生活下去。包法利夫人就是在懸崖的兩邊猶豫不決,最後導致了隕滅

《包法利夫人》:每一個微笑的背後,都有一個厭倦的哈欠

三、總結

總而言之,變革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極具挑戰,正所謂物極必反,極端的浪漫主義醞釀著後來的20世紀的種族屠殺筆。《包法利夫人》的結局並不是一個人的悲哀,更是在同樣環境下整體社會的寫照。如果說當時的艾瑪能放下自己心中對於生活超現實的期許,那麼又是怎樣的結局呢?

參考文獻:

1、《包法利夫人》

2、《19世紀歐洲史》

3、《19世紀法國曆史》

4、《浪漫主義藝術論》

5、《 淺談浪漫主義文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