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每一个微笑的背后,都有一个厌倦的哈欠

《包法利夫人》:每一个微笑的背后,都有一个厌倦的哈欠

包法利夫人

“方寸间,历数世上沧海桑田;时间里,细品人间寒来暑往,是朋友,斗转星移情不改;是知己,天涯海角记心怀。”然而,福楼拜笔下艾玛始终没有如此的知己,遥远的眺望和期许或许才是她这辈子最应该做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不仅仅属于1857年的法国,当下的我们有时也会无意间慨叹:近在咫尺,却相视无言。世间万般皆有果,这无言的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秘密?

一、包法利夫人的“秘密”

1、浪漫主义情怀

《诗经·桃夭》所记:“逃之夭夭,灼灼其华。”

女人的美貌并非只言片语可以形容,若说一个美貌的女人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恐怕只有心灵的共鸣才能唤醒她心中的玫瑰。艾玛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悄悄地渗透着法国的每一个街区,每一个角落。夜幕下静赏繁星,围绕着篝火翩翩起舞,漫步在乡间稻田中感受时光的宁静都成为了

文人笔下的浪漫意境,每个人对这种意境的追求都趋之若鹜。

在这样的氛围中,年轻貌美的女孩子都对浪漫有着自己想法,更何况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艾玛。她迫切的想脱离现有的庄园生活,渴望未知的一切都如自已预期的那样。庄园中的一次意外,让包法利闯入了艾玛的生活,他就像是会打开艾玛浪漫之门的钥匙,矜持中有着些许的期盼,可是真的当哪一天来临的时候,就变成了“现实是此岸,理想就是彼岸”一切都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包法利不是她的良人,更不会给她罗曼蒂克的生活。

没有夜色下的篝火婚礼,没有文人墨客胸中的诗篇。艾玛对婚姻的幻想就这样破灭,从此她成为了包法利夫人。尽管如此,她也只是压抑着自己对浪漫的期许与渴望,但并没有放弃,依旧在生活的点滴中追寻着浪漫的踪迹。或许令这位包法利夫人万万没有想到,这就是她为她的婚外情种下的种子。

《包法利夫人》:每一个微笑的背后,都有一个厌倦的哈欠

2、小资生活的萌芽

记得台湾作家三毛曾经说过:“世上的姑娘总以为自己是骄傲的公主。”这个梦在修道院学习时就已经埋藏在的艾玛心中,她也是一位公主,等待着戴着高礼帽,白手套,穿着礼服,蹬着高靴,骑着白马的王子;优雅的身姿,绅士的礼仪,和渴望迎娶她的神情,并且满足她所有对生活的幻想。然而,她却做了包法利夫人,这无疑成为了她理想生活中的败笔。她痛恨丈夫的出现

古人最大的承诺也不过是一句:“以你之名,冠我之姓。”然而,一场侯爵家的舞会使得包法利夫人更加痛恨这个给她“冠姓”之人。宴会中的一切都是曾经她只能在小说中看到的:奢华的装饰精致杯具,以及名流的高谈阔论。在这位夫人的心中更加笃定,她

可以实现公主梦,是这个男人摧毁了她的生活。然而她从未想过,如果没有自己的丈夫,她可能一辈子都与眼前的一切毫无瓜葛。

3、对“爱情”的执着

莎士比亚的著作可谓是欧洲历史上的传奇,然而对于人物的塑造却是形态各异,俗话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对于“爱情”在每个人心中自然也是形态迥异。

对于包法利夫人的丈夫——包法利·夏尔,一个踏踏实实行医的老实人,一生都在别人的指挥中度过。行医是父母的要求,在前妻的管制下更是变得唯唯诺诺。即使和艾玛结婚后也是如此。他从未想过他喜欢的那个美丽的姑娘在想什么,他只想踏踏实实的过日子,给她一个温暖的家。这就是他的爱情,如此的朴实无华,平淡的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每一个微笑的背后,都有一个厌倦的哈欠

莎士比亚

而在艾玛看来,这平庸的一切正在吞噬着她的精神,她觉得自己像是个在岸边的溺水者,望着理想生活的小岛,不断的挣扎脱离平庸的大海。<strong>摆脱了原生家庭的束缚,却又陷入了婚姻的旋涡。但是面对这一切,她又无能为力,在苦闷焦灼中越发的抑郁。然而,这都被“无趣”的丈夫看在眼里,他为了他爱的人迁居到了小镇。

不错,这对于艾玛来说确实是一剂良药,很快在小镇艾玛等到了她心中的“王子”——莱昂,金发碧眼,饱读诗书的他成为包法利夫人最后的救命稻草,也因此重燃这位女士心中的“公主梦”。如果是在几年前,这二人就一对璧人,然而包法利夫人的身份却是不可跨越的鸿沟,就这样艾玛的“爱情”转瞬即逝。有些事开工就没有回头箭,对于艾玛也是如此,在品味了她幻想中“爱情”的佳酿后,就早已“沉醉不知归路”。多罗尔夫给她的“爱情”就像是伊甸园中毒蛇给夏娃的苹果,一发不可收拾,这一次她抛开了所有的顾忌。

浪漫,爱情真的如此重要吗?即使在经历过多罗尔夫的抛弃后,莱昂回到了小镇,艾玛依旧疯狂的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她毫无尊严的祈求着“爱情”的施舍。直到一纸传票,她方如大梦初醒,可惜一切以无法挽回。一包砒霜结束了这一切的混乱。包法利夫人的死仅仅是因为巨额债务和一包砒霜

吗?

或许真正杀死她的是她始终执着的“罗曼蒂克”,当浪漫慢慢地走进生活,有些东西就不得不与物质挂钩,渐渐成为一种虚荣。人类的进步源自于欲望,毁灭于欲望。欲望的鸿沟始终不会被填平。贪婪是本性,而过于贪婪,则就是毁灭。包法利夫人这个女人貌美但不聪明,“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的道理可能到死她也未曾明白。

《包法利夫人》:每一个微笑的背后,都有一个厌倦的哈欠

二、时代背景下的女性

1、物质的冲击

19世纪西欧与北美的工业革命促成了技术与经济上的进步。各个学科都有飞跃的进展。火车的发明,便利了交通的运输,这使工业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型城市的居民,以工人阶级为主。法国则是继美国和英国之后开展了工业革命的国家。这次革命使得法国的经济成为了世界强国。于此同时这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也使法国积累了大量的资金。由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他就成为了全世界的“放贷者”——以坐收渔翁之利。

《包法利夫人》这本书的故事背景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期,这个时期大量的物质冲击,使得各个阶层的区分度越来越明显。上层阶级生活,因为物质的优化,社会逐步进入资本主义。虽然工业在蓬勃的发展,劳动人员需求也在不断的扩大。但对于女性来说,她们

依然成为不了劳动力。女性自古至今是无论哪个社会都会遭到歧视。欧洲的贵族阶级女性要不就是出生好,要不就承袭于自己的丈夫。因此,婚姻成为了女性最大的筹码。

早期法国的阶级制度是相当明显的,不同的阶级在法律上都享有不同的待遇,女性的荣耀和尊严全部来源于自己的丈夫和家庭。她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和未来。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可能在当时的法国并不是个例。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这可能也是福楼拜对女性权益的不满和正义的讨伐吧。

《包法利夫人》:每一个微笑的背后,都有一个厌倦的哈欠

工业革命

2、精神的变革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艺术上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上世纪流行的古典艺术也逐渐被浪漫主义所替代。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出了理想中的形象。文人的笔下脱离了现实生活的主观世界,强烈的超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每个事情都变得理想化,人与自然显得如此的和谐。

弗朗索瓦勒那德·夏多布里昂和达尔史夫人是早期法国浪漫主义的代表。《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的礼教,世俗的爱情与信仰之间的矛盾在弗朗索瓦的小说《勒内》和《阿拉达》中有充分的体现。而史达尔夫人则是倾向于民主化,极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最伟大的作家维克多·雨果,背后世是称之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

在画作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突出的表现,例如:德拉克洛瓦的《The 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受到同时代画家席里柯的影响,热衷于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的画派代表作家,而且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女性作为这个时代最能受影响的群体来说,他们也想冲破世俗对于女性的看法,去勇敢大胆的追寻自己的爱情和理想的生活。然而它们却又被世俗所束缚。她们像是站在峡谷的两边,然而她们只有一个选择,忘记世俗去追寻自我价值,或者说,按部就班的生活下去。包法利夫人就是在悬崖的两边犹豫不决,最后导致了陨灭

《包法利夫人》:每一个微笑的背后,都有一个厌倦的哈欠

三、总结

总而言之,变革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具挑战,正所谓物极必反,极端的浪漫主义酝酿着后来的20世纪的种族屠杀笔。《包法利夫人》的结局并不是一个人的悲哀,更是在同样环境下整体社会的写照。如果说当时的艾玛能放下自己心中对于生活超现实的期许,那么又是怎样的结局呢?

参考文献:

1、《包法利夫人》

2、《19世纪欧洲史》

3、《19世纪法国历史》

4、《浪漫主义艺术论》

5、《 浅谈浪漫主义文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