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先生近影 |

半含春雨半垂絲

——陳加林書法藝術散論

龔勤舟 / 文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各門類裡,有兩種文化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的文化特性和東方人群的獨有思維,它們就是詩詞和書法。在此強調這兩種文化並非是在降低其他優秀文化的品位和價值。就漢字本身而言,詩詞和書法這兩個文化門類將人類最偉大的語言文字表達得最為直觀,也最具深義。其實,每一個人都會在生命的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和不同的人進行交流和書寫,因此,語言和文字這兩種最基礎的文化方式承載著人類歷史的過去和未來。也許,正是這兩種最基礎的文化賦予了中國傳統文化無窮的魅力和蓬勃的生機。凝練而又透闢的語言養育了最偉大的文學家,保存了最優秀的文學作品;優美而有意趣的文字成就了可以進行無限閱讀和欣賞的書法藝術。文字是一個民族對自身歷史的記載,它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人類存在的守望者。

既然文化是人類流衍的精神支柱,那麼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裡,作為早熟的詩詞和書法,幾乎影響了所有的傳統文人。長期以來,在文字的視閾裡,研習書法已經成為文人們傳達人生理想、寄託內心情感的一種文化方式。他們遨遊在書法的海洋裡,或是傾訴、或是歡笑、或是垂淚、或是高歌。總之,書法帶給他們無限的力量,他們已經將這外在的表達方式內化於自己的心靈了。早在一千六百年前的東晉時期,書法於漢字的大變革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於是,賦詩論書、暢敘幽情成了當時文人士大夫的文化追求和生活情趣。王羲之家族生逢盛世,受玄學浸染,潛心於書法藝術的傳承和創新,將書法藝術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並使之成為時代的文化核心,因此,二王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確立了典範意義。二王書法對後世的影響似乎從未斷絕,歷代的皇親貴族、文人騷客都將其書奉為圭臬,當代的大部分研書者也將其看作無與倫比的法寶,感同身受,頂禮膜拜,陳加林先生便是其中的俊傑。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草書 · 張孝祥詞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草書 · 楊霜詞

加林先生浸淫二王多年,他悉心體會著其行草書法的精華。二王書法有著臻於完善的筆法,抽刀斷水,兔起鶻落;有著豐富精到的點畫,玲瓏出俏,窮極變幻;有著外柔內剛的形體,虛靈挺拔,溫潤儒雅。二王書法將精能和率意、秀妍和雄健進行了完美的協調,流溢出靜穆簡淡、秀逸雅緻的光芒。但是,在傳世的二王法帖中,幾乎所有的法帖都是唐人臨摹或單刻、叢刻而成,這讓研書者不能盡觀其書的筆觸,加劇了研習的難度。與規範的法帖相比,二王的尺牘包容了更為廣闊的意蘊,那些殘破的尺牘,吉光片羽,寥寥幾行卻可以讓人玩味無窮。靈動而又果敢的筆鋒時藏時露,顧盼自然的點畫傳達了生命的活力。平心而論,尺牘誠不及法帖在結字上的嚴謹,但那隨心所欲的寬鬆心態,你來我往的起筆收鋒,造就了二王書法特有的筆勢和法度。在其尺牘中,《喪亂帖》、《初月帖》、《頻有哀禍帖》、《中秋帖》等對後世的影響甚為深遠。《喪亂帖》以情感的隨機波動取勝,筆法的粗重和空靈豐富了作品的內蘊;《初月帖》保存了漢隸、章草的筆意,作品留有古樸厚實的遺蹤;《頻有哀禍帖》加入了適當的牽絲引帶,不激不厲,有的放矢;《中秋帖》則以“一筆書”來完成作品,它將連筆發揮到了極致。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草書 · 張九齡詩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草書 · 李白詩

先生以二王為宗,在造型上深受王羲之的影響,作品留有或多或少的章草。他對王獻之進行了一定的取捨,提取了王獻之精彩的連筆,加強了行草氣韻。同時,他將二王法帖和尺牘相結合,既規範了字法,又透露出自然天趣的筆勢。先生追蹤二王卻又不囿於二王,作品中常常透露出取法唐宋的底蘊,他對文字的造型用心良苦,在尊重草法之時,努力進行著長短曲直、斜正疏密的恰當安排,在不變中應萬變,在變化中駕輕就熟、舉重若輕,頗有幾分米芾的“四面鋒”。他喜歡寫唐詩以抒己懷,唐詩的空靈和豐腴或許更適合於其書法的氣質和風格,在尺牘《韓愈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渾厚奔騰的筆墨展示著風檣陣馬的雄壯,逸塵斷鞅的筆性,乾裂飽和的墨韻,翻滾抹掃的率意,讓作品頓顯波瀾老成之態,大有“紙窮墨漸燥,蛇蚖爭入卷”(陸游詩句)的霸悍風采。然而取法二王的研書者,大多注重技法的錘鍊,所以作品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人工雕琢的痕跡。加林先生長期私淑二王書法,作品同樣存在類似的現象。在其草書尺牘點畫和引帶奇異多變,字法和章法多有考究,展示出頗為深厚的功底和才華橫溢的靈氣。但是,那些精妙的安排讓作品生髮出雕飾的氣息,沖淡了個人性情的自然發揮,作品尚未達到心閒手敏的層次。加林先生的行草,不但盡顯帖學之意,而且能夠將碑意引入行草,既生奇形,又非鬼怪,既得渾樸,又棄粗陋,較好地把握了碑的力度和分寸,溶鹽於水,點石成金。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草書 · 李益詩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草書 · 杜甫詩

草書作為最簡潔的書法形式,它將漢字的造型儘可能地融化在筆和墨之間。筆墨揮就而成的作品記載了書法家的藝術心跡和生命寫照,酣暢淋漓的線條在瞬間鋪展開來,它們的奇特和多變讓整個作品顯得豐富而又爛漫,空靈、清雅、散淡、哀怨等人類可能具有的情愫,隨著筆的力量出沒於枯溼濃淡的墨痕裡。草書既讓人的心境在最直觀的造型藝術中流淌開來,又讓人之為人的最為鮮活的情感在筆墨遊走的瞬間定格。草書作為快和慢的交融,其“快”,既是日常時間的迅捷表現,又是心性的痛快傾瀉;其“慢”,既是內心世界的層層漫溢,又是情真意切的默默傳遞。如果說筆的疾馳徐緩、墨的虛實枯潤表現出書法作為藝術品性的完美,那麼經歷千百年歷史動盪而流傳至今的草書傑作便是人類跨越時空的永久訴說。筆墨作為情感的寄託,折射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蓄積著人類的無窮智慧,那些電閃雷鳴的書寫和含情脈脈的意會,讓草書從二元對立的兩極演繹成海納百川般的交融。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草書 · 李白詩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行書 · 周漁璜詩

常言道:“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態。”社會的變遷致使草書不斷地進行著自我完善和自我豐富。一千多年來,草書的外在形式從高不盈尺的信札、手卷延展為明鏡高堂裡的鴻篇鉅製,從手心把玩的小品發展到駐足觀摩的大作。它的內在技法從運指靈便、八面出鋒的豐富字法演變為運腕使臂、曲行環轉、氣勢縱橫的整體章法,這種尺寸和形式的改變,折射出藝術筆墨的時代之新。晉唐以後,明清成為草書藝術的又一座巔峰,明清時期的草書英傑們從形式和情態的層面賦予了草書的生機,祝枝山、陳白沙、徐文長、倪元璐、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傅山等書家對草書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他們的草書意態將書法含蓄的韻味和嚴整的法度掩藏起來,進而竭力表露著張揚的個性和瞬時的激情。其濃重的線條有著奪人眼目的視覺衝擊力,新奇的字法有著鮮活的時代感。如若我們將以上書家的草書細而論之,又會發現他們的草書取向和書寫技巧有著一定的差異。祝枝山、陳白沙和徐文長格外強調書寫的一次性,狂風暴雨般的淋漓恣肆在他們的草書中表現得最為濃烈。但是這種迅猛的發力既展示出書家過人的才情,又流溢出書寫的草率和字法的荒疏。王鐸的草書在抒寫性情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他以參差引帶、脹墨渾重取勝,將二王書法進行了誇張和放大,他的草書字法嚴謹,極其重視字與字之間的承接關係。王鐸似乎在著意追求結字的完美,他在圓轉與方折、頓挫與硬拗之間絕不忽略瞬間的完整性。也就是說,其作品的一點一畫都需要在規定之中完成筆法的到位處理,他寧可讓作品出現補筆的痕跡,也不輕易讓單個文字變得草莽粗陋。諸如此類的書寫取向,表明他堅定不移地根植於晉唐書法,但是由於明清時期書法創作形式的改變,大字草書的書寫不能完全依照過往的技法,隨著書寫材料和發力的變化,致使字法和筆法不能臻於完美的境界。然而,王鐸的出現卻豐富和拓展了中國書法的歷史空間,字法和筆法雖不如晉唐宋元時期那樣精緻,但是由濃淡枯潤的墨色對比、文字結構的非常規處理、筆跡連綿的空間取勢等一系列元素形成的前所未有的書風卻如同潮水般席捲著中國書法史,以至在四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受用無窮。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行書 · 沈佺期詩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行書 · 劉昚虛詩

如果說王鐸是在悲劇性地盡全身之力捍衛晉唐時代書法的精妙字法和筆法,那麼近代以來的書家則是在有意識地瓦解字法的完整性。晚清以後,隨著碑學的興起,一代代書家在趙董書風盛行的大背景下將注意力轉移到對碑籀鐘鼎的研習上。碑學的發展為振興閣帖之衰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於是融碑入貼、碑帖熔鑄的美學取向成為時代的主流。趙之謙、于右任、李叔同、謝無量等書家在碑帖共融方面貫注了畢生的心血,使其成為開宗立派的書法英傑。然而,碑帖共融作為一個開放的課題,其中混雜著無限的對立和交鋒,稍有不慎,便會出現邯鄲學步的慘狀。陳加林先生在臨習二王法帖時,極其重視對北碑墓誌的取捨,他的草書,在凝重的碑版和飄逸的閣帖間進行著精心調製,其草書起筆收鋒暗含碑意,章法活脫凸顯生機,線條厚實又不失靈動,氣韻貫通更為豪邁,這一系列因素匯聚於他的草書,溶鹽入水,絲毫不見生硬和焦躁的陋痕。以我之見,先生視指法和腕臂為研書之兩翼,以內在性情來調節兩翼的平衡,所以他的大字雄健小字精當,謀篇佈局寓雷霆萬鈞之勢,細節經營有春蠶吐絲之妙。近年來,他鑽研大草,藉助紮實的行書功底,深入揣摩草書文字的造型,認真煉造草書飛動厚重的線條和新奇開闔的章法。他對草書的理會和書寫,經過千錘百煉,已經內化於心、外發於手,因而展示出高邁的藝術水準,在當今書壇少有與其並肩的草書俊傑。他通過研究中國書法史,尤其是草書在書法史上的傳承譜系,全方位地體悟著傳統和創新的內在規律,在草書書寫的矛盾對立中捕捉著和諧統一的元素,在不同的篇幅形式中解決了因字法、章法引起的癥結,他從傳統出發,同時又在打破傳統草書固有的造型,其作品讓人意會到書寫的合理性和新鮮感。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草書 · 王維詩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行書 · 涂月僧詩

較之其他書體,草書強調“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準則,法度固然重要,但當法度日趨完善時,需呈現出無法之法。“心忘於手,手忘於書,心手達情,書不忘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王僧虔語),正是心手兩忘造就了不定法,渲染出“吾觀之本,其往無窮;吾觀之末,其來無止”(《莊子•則陽》)的氣象,讓草書臻至書法的最高境界。陳先生的草書著意於爛漫、真淳的表達,因筆成形,著墨生趣,心手自如,故而草書自然。他在心和手之間領會著“始由筆墨成,漸次忘筆墨,心手兩相忘,融化同造物”(吳鎮詩句)的深義,其八尺條幅《張九齡詩望月懷遠》便是一例。作品通篇散逸著“氣吞萬里如虎”的氣概,聚散有度、大開大闔的章法令人震驚,牽絲引帶的線條增加了筆墨運動的節奏和幅度,顯示著文字的奇崛和桀驁。此件作品,他在章法的擺佈上受到明清書風、尤其是王鐸草書的啟發。王鐸的草書強調高質量的線變,力求在線的旋轉盤纏中顯示草書的奪人之勢,讓草書圓轉的用筆展現出帖學筆法的精純。王鐸草書的盤纏引帶,往往是從上一個字的收筆處起筆,從內涵上說,諸如此類的引帶並不能靠線條來貫穿草書筆勢,它只能淪為謀篇佈局的一次裝飾,淪為空間對比中的視覺效應。加林先生在學習王鐸時,在體會草書的盤纏和由脹墨引發的文字構成時,關注著其草書鄰近文字的奇異連結,由此生髮出章法的新奇和字法的險絕。表面上看,其文字的支離取勢類似於王鐸,但又有深層次的差別。他的草書雖有主觀安排之嫌,但支離有餘,擯棄了做作之態。他並不完全籠罩在流暢快捷的帖意裡,而是揉入了大量的北碑筆調,中鋒和側鋒雙管齊下,方折和圓轉並駕齊驅,線條在自然流走的同時生髮出堅剛、生澀的起伏跌宕,正是北碑的兼容,豐富了作品的提按頓挫。由此可見,他在汲取二王精髓、浸入王鐸形式時,融會了個人對草書獨有的思考。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草書 · 崔塗詩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草書 · 李白詩

在中國書法史裡,酒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作為五穀的精華,酒在中國文化裡流溢出揮之不去的效用,它以水為形,以火為性,兼顧著陰柔和剛強的性格,吐露著甘美和苦澀的氣息。酒是一種養料,它滋潤著人類的心靈;酒是一種品性,它助長了生命的激情;酒是一種力量,它賦予了藝術的真諦。古往今來的草書名家,大多恣情於酒、留戀於酒、傾心於酒、迷醉於酒,作為寫意之尤的草書,又最為直接地表達著“書為心畫”的意念。氣貫山河的胸懷,奔逸天岸的豪縱,鴻飛獸駭的身姿,臨危據槁的形態,聲斷南浦的節律,諸多因素作用於草書,使之“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草書 · 李商隱詩

既然酒是藝術的乳液,那麼它必將薰染著、催化著書家的性情,使其創作出驚天動地的作品。李白在《贈懷素草書歌》裡寫到:“吾師醉後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鬥。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懷素作為疏放不拘的酒後俠客,將書寫的激情揮灑到了極致,頃刻之間,絹紙滿地,所書之作,筆走龍蛇,寥寥數十言便將其草書的風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了。李白推崇懷素的草書,杜甫同樣留下詩句來讚賞張旭的狂草。“張旭三杯草至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正是酒的到來,成就了張旭,相傳他每次大醉後便要呼叫狂走,索筆揮灑,其書張狂,龍飛鳳舞,恍若神助。美酒讓張旭和懷素進入了書法的玄妙境界,他們拒絕了刻意的雕琢和安排,將有形的漢字昇華為抽象的點線,使草書在人、紙、筆、墨的共同作用下表現出最凝練、最自然的藝術景象。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草書 · 崔塗詩

如此看來,酒對於草書創作的影響主要在於它能夠拓展書家的心境,滋養書家浪漫的性情。加林先生往往氤氳在淡淡酒意裡進行著草書的研習和創作,所作草書多有隨性傳情的跡象,其《王昌齡詩芙蓉樓送辛漸》便是一例,完備的草書技法、清新雅逸的氣韻伴著流暢的筆情,確是“覺來落筆不經意,神妙獨到秋毫顛”(蘇軾詩句)的寫照。所書條幅《莫放春秋佳人過,最難風雨故人來》,同是酒後遣興,卻另有一番風味,作品假羊毫為用,在中鋒的運行下,用筆盡顯篆隸之法,字與字之間連筆較少,行與行之間錯落有致,厚拙穩健的筆力,遒勁婉轉的點畫,氣格豪邁,拿雲攫石,瓦棺篆鼎,古意獵獵,從容儒雅,謙和凝重。作品左上角輔以小行書加以點綴,大小不一的印章分佈於黑白失衡之處,釋文、正文和款識三部分文字交相輝映,主次分明,頗具幾縷時尚的氣息。

加林先生有著滿腔的激情和對經典書法的深度理解。他以行草為主、篆隸為賓,在研習的過程中追尋著筆墨的法度和妙契天機的造化。依我之見,他的書法已經具有高度的表現力,其書法藝術正步入“既能險絕,復歸平正”的階段。在今後的一段時期裡,他將在險絕和平正、技法和心性的兩端進行調和。雖然書法的無上之境讓人難以企及,但是加林先生懷著“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壯志孜孜探求著書法的時代氣象。

陳加林書法:半含春雨半垂絲

▲ 陳加林草書 · 王勃詩句

********

【 藝術家檔案 】

陳加林,筆名林零、子牛,1962年生於貴州安順,貴州大學畢業,中共黨員。現為貴州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委員會副主任,貴州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貴州民族大學特聘教授,貴州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貴州省人大書畫院副院長,貴州省政協書畫院副院長,貴州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著有《陳加林書法作品集》,出版《中國書法大典》(當代名家系列作品集·陳加林卷)。《當代中青年書法家創作檔案·陳加林》榮寶齋出版社出版。

| 藝術家:陳加林 |

| 制 作:呂婷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