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詩人用短短28字寫下一場慘淡離別,最後7字讀來令人斷腸

離別在春天,是細雨無聲,飛花折柳;離別在夏天,是映日荷花別樣紅;離別在秋天,是落木蕭蕭,鴻雁南飛;那離別如在深冬,又是怎樣一番場景呢?

清代詩人用短短28字寫下一場慘淡離別,最後7字讀來令人斷腸

雪夜

清代詩人黃景仁寫過一首詩,寫其在冬日裡拜別老母親,寫得痛徹心扉,字字泣血。讓人極易代入,身臨其境地感知到離別的傷痛。

這場離別,沒辦法如同普通友人分別一般輕描淡寫,也沒有辦法如同摯友分別一般叮囑山長水闊,各自珍重。這場離別,註定是悽悽慘慘,尤其最後一句,字字都在“控訴”自己:此時離去,如此不孝,有子如此,不如沒有!

《別老母》

清·黃景仁

搴(qiān)帷(wéi)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黃景仁此次離開家鄉是為飢寒的生計所迫,也是為心中的抱負。此去,為了公事,縱然萬般不捨與母親分別,但卻不得不離開。詩人掀開簾子拜別老母親,並不知何時才能歸來。此時燈下,母親滿頭白髮映著愁容,兩相對望,只得欲哭無淚。

清代詩人用短短28字寫下一場慘淡離別,最後7字讀來令人斷腸

雪夜

黃景仁可以說是一位“悲情”詩人,他的成長過程中,似乎一直在經歷與家人的離別:4歲時喪父,12歲時祖父去世,13歲時祖母去世,16歲時兄長又去世。有此經歷,他對離別的感受定是更加刻骨銘心,對現狀的憂慮,對未來的擔憂,都融在眼前的場景裡。

第三句是真切的環境描寫,在這漫天風雪之夜,柴門在風雪之中瑟瑟,不由發出擲地有聲的悲嘆:此時有子不如無!這時候養了兒子又有什麼用呢?倒還不如沒有啊!這是詩人對於母親在,自己身為兒子卻不得不離鄉遠行,在這樣寒冷的風雪之夜,無法侍奉在母親膝下的慚愧與自責。

古人的離別,實在比現代來得濃烈得多。而這濃烈的感情又被濃縮凝練在這短短的十四字之中,令人讀來有切骨之悲,錐心之痛。詩人是在痛陳自己的不孝,卻又無法改變局面的無力,又給了多少千千萬萬讀詩之人以真切的同情與深刻的警戒呢?

清代詩人用短短28字寫下一場慘淡離別,最後7字讀來令人斷腸

瞿秋白早年在敘述家庭的窮困生活時曾說:“想起我與父親的遠別,重逢時節也不知在何年何月,家道又如此,真正叫人想起我們常州詩人黃仲則(黃景仁)的名句來,‘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它之所以感人,是因為詩人雖只是在寫眼前景眼前情,寫自己的別母之痛與對母親的愛,但這種情感於人類卻是共通的,人們從中能夠讀到的,是對所有無依無靠、需要獨自品嚐孤獨與寒冷的老者的深切同情,同時,“養子不如無”又是對天下不孝子女的深深控訴。

比之古代,現代通訊交通技術發達,孝順父母其實已經有了更多的表現方式,不一定如古代一般非得呆在父母身邊才是真正的孝順。多關切,多管顧,常回家看看,就已經很好。

清代詩人用短短28字寫下一場慘淡離別,最後7字讀來令人斷腸

小時候在農村,時常聽到村裡老人閒聊時感慨,誰家的孩子多麼不孝,老人多麼可憐,生了幾個孩子,都互相推責,一個也不願意管吶。再度聽聞這樣的故事,再想想黃景仁此詩,實在是覺得很慚愧,古人的至情至孝令人感動。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這是一個在風雪之夜即將遠行的兒子,面對年事已高的母親,對自己的聲聲控訴,讀來可謂是字字含淚。

只希望,今人讀一詩能體會一詩之情感,體會古代人“父母在,不遠遊”的真摯孝親之心,也時時反省自身,捫心自問:孝只一字,如何做到?

在感嘆時光一日日老去時,別忘了,在背後,有老人,比我們先一步老去。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