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寫字明明很漂亮,但其他人卻說不是書法,那我想知道,何為書法?

九道閣主


出現這樣的現象,其實就是一些不好好寫字書法家,他們總是以高人一等的樣子,對難看的字,能發現其美。對好看的字,能發現其醜。其實,不過是在裝逼。



另外一個是審美風格,一個是觀賞者對書法的好壞認識還不深。


顏真卿仍是世人公認的大宗師。他的楷書中最具代表性《麻姑仙壇記》,能欣賞的人,認為是曠世絕作。不能欣賞的人,就覺得平淡乏味。柳公權的楷書有“楷書極則”的美譽,而在米芾看來,卻是“醜書惡札之祖”。趙孟頫的字妍麗多姿而著稱於世。在阮元,傅山,康有為等人眼中,便是媚俗不堪。這種審美上的差異十分普遍的存在於每個人身上。並不需要去統一。自己喜歡什麼風格,沒必要去迎合他人。也不要因不喜歡的風格而進行貶損。

認識上的問題則很難講清楚。比如說江湖體,很多人就喜歡。要把江湖體向一個不懂筆法的人解釋清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弄不好別人還說是嫉妒。文人相輕。字不只是好看,還要求筆法。提按頓挫的功夫要體現在他的用筆當中。有的人對左纏右繞的很欣賞,以為龍飛鳳舞就是這樣。這是對書法中的筋骨血脈缺乏認識。通常說的好看而不是書法的字,指的就是江湖體,老幹部體。


子衿書法


確實是有這種情況的,有些人的字在一般人看起來非常飄逸,挺好看的,但給專業學過書法的人一看,就仨字“江湖體”。所以很多人就不服氣,寫得漂亮還不算書法嗎?什麼才是真正的書法呢?

書法這個“法”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文字的“法度”,或者說我們寫字時候,要有一定的規則,不能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還有一層含義是指的書寫的技巧,方法,這是技術層面或者說是藝術審美方面的意義。

  • 我們先說說“法度”、規則方面的。為什麼要講法度呢?因為書法從古到今都是以文字為載體的一種表現藝術,它有實用性要求的一面。打個比方,你在古代給遠方的親人寫了一封信,龍飛鳳舞的,過了一個多月信送到家人的手裡了,結果家人拆開一看:哇塞,這字好漂亮,但是,但是這寫的什麼內容啊,都不認識。這是不是就出問題了。
  • 所以你看我們學習行草書的時候,有很多細節的要求,很多偏旁部首都有規定就是要這麼寫,你這麼寫出來,不管拿給誰看,人家都認識。如果說你不按套路來,自己隨便寫“自由體”,那麼拿給人家看,你再漂亮,人家不認識就白搭了。
  • 另外在古代沒有電腦的情況下,也沒有打印機,也沒有印刷體。但文字的交流卻不少,參見科舉考試,自己寫書、寫信等等,如果沒有一定的“法度”規定大家字怎麼寫,那後果不堪設想。
顏真卿《祭侄文稿》
  • 第二層含義,書寫的技巧,這就比第一層要上升一個臺階了,這就屬於書法的藝術層面了。在一定的法度下,用特有的書寫技巧,給人帶來一種美的感受,這就是書法。書法的技法有很多,學習過書法的人,通過這些技法,用不同的組合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審美思想。例如《蘭亭序》中鋒、側鋒並用,露鋒與藏鋒相兼,點畫之間顧盼相映,書體秀媚靈動,個人帶來一種輕鬆愉悅的感覺。顏真卿《祭侄文稿》用筆榮枯參差,時有飛白塗抹,多中鋒用筆,它給人的是一種悲憤的心情。

真正的書法還是有很多門道的,不是看起來寫得漂亮的就是書法,所以說書法有“法”。


翰墨今香


有人明明寫的很漂亮,但是有的人不認為是書法,那麼何為書法?

此問題有矛盾,漂亮的字怎麼不是書法?

漂亮就是風姿綽約,肯定有巧妙的書寫方法。才有飄逸俊美。

猜測就是因為書法欣賞出現了不同的審美觀,而今對於漂亮的魏晉韻致,有的人開始不屑一顧了,有的人對篆隸之變也有反對的聲音,對於草書也有亂書之評論。

可見口味不同,把書法捆綁了,侷限了,人的視野有多大就有多大的見識,比如只有立正的穩重的書之架構,才能看出書法的味道。另一種只有碑體的我雄強古樸才是書法味道,對於遒勁俊美視為媚俗,

兩種欣賞一味追求自己的理解,排斥其他書法藝術的形式的存在。如此出現了形而上觀點。亦乃如此有了以上的問題出現。

你就是楷書寫的再好,很多人不欣賞。你寫的草書境界再高也沒有點贊。一樣的道理,皆有各自為營盤,

這是一種侷限性,是一種狹隘而不包容的思維。更是對書法不全面的欣賞理念。有違背書法的多樣化的屬性。

緣由視野未開闊也。

書法精神,該萬千姿態,呈現在大家面前。



狂喜淡墨a


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寫字”與“書法”,是兩個概念,是審美的兩個層級。

寫字是純實用的一種書寫行為,是隨意率性的自由體,且審美也是停留在淺層次的,即我們經常所說的“好看”、“漂亮”等。
而書法有法,是在一定的法度和規則之內,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

按照《辭海》的定義:“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佈局(分佈、行次、章法)等內容。”

99版《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就書法的解釋:“特指用毛筆寫漢字的藝術。”

也就是說,書法是一種藝術,漢字是書法的載體,毛筆是書法的重要書寫工具。最重要的是,書法,就是在一定的法度和規則之內,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

筆法、字法、章法,是書法的三大基本要素,猶如一隻大鼎的三足,缺一不可。

筆法、字法、章法,包括起筆、行筆、收筆、中鋒偏鋒、空間分割、向背、疏密、用墨的濃淡乾溼枯等等不一而足,嚴格來講,這些只是書法的技術層面,是筆墨技巧,在此不再贅述,下面重點談談書法的“心法”問題。

正如“功夫在詩外”一樣,書法之所以為“書法”,而不僅僅是“寫字”,或者寫的“好看”、“漂亮”,是因為“功夫在字外”。

在解決了書寫的基本筆法,到了技藝階段後,“字外功夫”便顯得尤為重要,否則,也只能是個寫字匠而已,根本不能稱之為書法藝術。

那麼,什麼是“字外功夫”呢?

所謂“字外功夫”,便是書法的“心法”,是指書法的“技”與“法”、“文”與“藝”、“技”與“道”、“手”與“心”關係,是書寫者對書法的認知理解、藝術素養、文化積澱、人文情懷等,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是滋養書法茁壯成長的沃土。

中國書法作為文字書寫的高級表現形式,自甲骨文始,歷金文、籀文大篆到小篆。雖說這個時期只是書法的實用階段,並沒有自覺的上升到藝術的高度,但是,在那個時代,善書善刻善鑄者,本來就是社會的精英階層,對“藝術”的認知自然也要遠遠高於普通大眾。他們在書法的長期實踐中,取法自然,自覺與不自覺中,便為中國書法的發展走向和審美取向奠定了基礎指引了方向。

自戰國時期的“隸變”,開啟了書法的“今文字”時代,至漢代,書法便開始了藝術審美的自覺。古代眾多文人、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在書法藝術實踐中,在不斷探索書法的書寫技法的同時,研究書法與社會、政治、文化、哲學、宗教、人文等的關係,不斷豐富著中國書法人文內涵。

漢代的楊雄,在《法言·問神》中,論及了“言”與“書”的問題,首先提出了著名的“心畫”說。“言不能達其心,書不能達其言,難矣哉!……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心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

雖然楊雄所說的“書”,是相對“言”而說,“心畫”說雖然未必專就書法而言,但是對後代書論及書法創作的影響極大。如宋代朱長文就說:“子云以書為心畫,於魯公信矣。”(《續書斷》)清代劉熙載也說:“楊子以書畫為心畫,故書也者,心學也。(《藝概·書概》)”

許慎關於書法論述的核心在於“象形”說,源於倉頡造字說“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易經》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其“觀象”說也被移植於文字創制之中,書法作為文字的高級表現形式,必然也會受到“觀象”說的影響。

許慎在肯定了文字具有表象特徵的基礎上,提出了“書者,如也”的著名論斷,“如”,即指文字取法物象的屬性。這一理論對後來的書法及書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蔡邕、成公綏等都對此作了進一步的闡述。

隨著書體的日益發展演變,書法也逐漸擺脫了象形的特徵,而更多地成為一種表意的符號,成為一種抽象的藝術門類,但是在書寫中仍然反映著人對物象的情感反應。至清代劉熙載,進一步發展了許慎的說法,以為:“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藝概·書概》)強調書寫者才學品格才是書法藝術的靈魂,即所謂的“字如其人”。

蔡邕作為漢代書論的集大成者,不但創造了別具一格的“飛白書”,更是提出了書法的“勢”論,強調了書法“勢”的美學範疇:“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盡矣。藏頭護尾,力在字終,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九勢》)

蔡邕不但提倡在書寫中注重“形勢”與“筆勢”的結合,即所謂“勢”,更是強調書法創作與書者情緒之間的關係:“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也;若迫於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筆勢》)

因此,“勢”便成為了中國書法重要的美學概念,無論何種書體,歷代書家無不殫精竭慮,孜孜以求之。包括此前崔瑗的《草書勢》,還有蔡邕的《篆勢》,鍾繇的《隸書勢》,劉劭的《飛白書勢》,衛恆的《四體書勢》,索靖的《草書勢》,包括王羲之《與子敬筆勢論》等等,都可見“勢”這一美學概念在書法中的重要性。

鍾繇精研筆法,提出“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宋陳思《書苑菁華》)強調書法用筆的重要與書法美學的特徵。“天”及蔡邕所說的“自然”,而“流美”即類似蔡邕所說的“形勢”。

元代劉有定《衍極注》說:“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引鍾繇之言,強調了筆跡所造成的形象,尤其強調了在書法創作中人的重要。

宗白華先生也說:“從這一畫之筆,流出萬象之美,也就是人心內之美。沒有人,就感不到這美,沒有人,也畫不出、表不出這美。所以鍾繇說:‘流美者人也。’”(《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更是明確指出了書法創作中人的重要性。

魏晉時期,道學及賦體文學盛行,書法也強調自然與藝術的溝通,不但注重客觀物象,更重視書家主觀心意的問題,“工巧難傳,善之者少,應心隱手,必有意。曉”(成公綏《隸書體》)提倡在書法創作中物象與心意的結合。

自西晉始,對人物風骨的評品,被引入到了對書法的審美,“筋”、“骨”、“肉”這些關於人格評判的很具象的概念,成為書家所追求的東西。如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所言:“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更進一步強調了“字如其人”的審美概念。

都說唐朝書法“尚法”,是因為唐楷的法度謹嚴。歐陽詢、虞世南自隋入唐,在繼承了魏晉書風的同時,使書風更加整飭肅嚴,更加註重筆法的運用。隋代智永總結的“永字八法”成為唐楷的圭臬。

唐代書法堪稱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是一個“集大成”時期,除了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外,“盡善盡美”(唐太宗《王羲之傳贊》)王羲之書風風靡天下。顏真卿另闢一路,以篆籀筆法入書,書寫了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同時,唐代還產生了張旭、懷素兩位草書大家。

在唐代,書法的所謂五體均已形成並已成熟,往後的書法均是承繼著唐及之前的餘續。只是到了清代,因為碑學的興起,所以篆書形成了又一個高峰。

綜上所述,書法之所以是書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如果僅僅是講究筆墨技巧,則完全不足以承載厚重的中國文化。書法作為中國文化的獨特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更重要的是“技”與“法”、“文”與“藝”、“技”與“道”、“手”與“心”的相應相依,完美結合。人,書寫者,才是書法的核心。這就要求書傢俱備豐厚的文化底蘊,人文素養,以文化滋養書法,需要深厚的字外功夫來支撐書法,讀書與寫字,二者皆不可偏廢。相對於技法而言,書寫者的綜合素養,即“心法”更為重要,否則,即便掌握了再好的筆墨技巧,也如吳冠中先生所言:“筆墨等於零。”



大家好!

我是【聽琴山館】王萬平,古琴、書法職業教師。讀書、彈琴、寫字,略有心得,願與您分享交流。歡迎關注【王萬平書法】,您有任何批評、意見及建議,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我們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共同提高。謝謝!


王萬平書法


似乎很多成名作品更多體現的是個性而非法度,比如現今的醜書,書法不同於別的藝術,首先是應用然後才是欣賞,必須符合大眾審美情趣,既然一般人覺得漂亮,怎麼會不符合法度呢?精美的印刷體給書家帶來挑戰,書法是應該改進,但怎麼都不應該脫離大眾吧。

現代書法界水太深而已,更主要的是現代人基本上沒有文肓,都會寫字,與古代不同。所以,那些有名氣會寫字並寫得較好的,基本上都是以門派區分會寫字人,故弄出許許多多的規矩以顯示他們才會寫字,大家都不是會懂書寫方法的人,寫出來的字也不是書法了。君不見,人家寫的正規漂亮,他們就說是書匠,印刷體,寫的稍有不入門派的就是江湖體]。歸根到底,都是錢作怪。

看不慣沒有個性的書法, 我的孩子從小寫字簡直就是讓老師和我爸爸媽媽抓狂,但我卻一直在鼓勵她,你敢不敢把字寫得要多醜就有多醜,於是她很認真的把字寫都很醜的樣子,其實她是在模仿我的自創的硬筆寫法,寫到了五年級,她的字依然很醜,但爺爺和奶奶卻覺得有點好看了。(爺爺奶奶都曾是學校校長)她的字雖然很醜,但老師已經把她的字帖在教室背牆上讓同學們去欣賞了。 傳統的所謂書法,沒有了個性和創造力,未來一文不值。

書法就是寫字之法,沒有死教條規定。但一定要按文字基礎筆劃把字寫好看,耐看,有勁。並使字寫起來順勢,方便。並讓人看著漂亮。其中字的筆劃不能隨意增減。但字的每一筆生書寫中可減化,但每筆之意要型沒到,則意要到要學習書法大家的減代方法,選擇以大眾寫法為準,但不是千篇一律。讓人看懂,並好看,值得欣賞為最開高標準。

書法就是把:簡化的寫成複雜的,把正規的寫潦草的,把清楚的寫成糊塗的。所以個別人寫的字很精彩很漂亮,但不具備以上三點,人家就不承認是書法。其實書法習成與現實辦事丶工作一樣,即要學會馬虎丶弄虛作假等道理是一樣的。書法不同於寫字,書寫只要求筆劃清淅,方正勻稱,那就是好字,書寫是講求實用性。 書法就上升到了藝求層面,它要求按千年之法帖,按法度寫出楷書、行書、草書或者篆書、隸書和魏碑,其對用筆`、間架結構、章法都有嚴格的要求,在習帖、讀帖的基礎上,還要寫出自已的面貌,通過書法表達自已的情感。

書法有書法的規矩,沒有規鉅不成方圓。跳芭蕾舞,如果不會用腳尖跳,跳的再好都不能叫芭蕾舞。只能叫跳舞。上過學的都會寫字,但不能叫書法。書法的點畫必須有傳承,在此基上允許有自已的美的發揮,是為特點。如果象小兒塗鴉一樣,胡寫亂畫,能叫書法嗎?沒有傳承,不按筆順,哪來呼應,書怎麼寫,更談不上草書。這就是自已寫的字,自已都不認識,這決不是笑話,哪裡能談得上書法。

美就是漂亮,漂亮就能吸引人,美就能令人喜歡,心生愛慕!書法就是這樣,寫得好的字就是好的書法,就格外招人喜歡,賞心悅目,百看不厭。而有的字看起來很醜,令人生厭,甚至噁心,這樣的字你就是把它吹上天,稱什麼第一書法,人們都也都是不待見、不買賬的。我以為,書法必須有如下特點:一是漂亮,即有觀賞性,醜書即使再有個性,也不能算作書法。二是要有個性,有自己的風格,否則,千人一面,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也不能算作書法。


歷史深度揭秘


能稱其為書法的字,首先字的筆法結構必須符合法度,而所謂的法度,是古人(也只有他們才能做得到)經過千垂百鍊形成的規範字體。你可以創新,但創新的結果總覺得不盡如意。如“口”這個字,必須是上寬下窄,左低右高,左緊右松。寫出的字要合符法度,還非得臨摹名家書帖不可。印刷體的楷書是夠工整好看的,是否可以作為臨摹的範本呢?個人認為,剛開始讀書寫字時,它是最好的範本,也是練習基本功的不二法門,但你練習出來的不是書法,只能說是字寫得非常漂亮。但你只要把一篇楷體字課文放大字體與書法字體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原來是兩回事,書法字體還確實耐看一些,因為書法作品做到了渾然一體,極富靈感。所以,學習書法,必須另起爐灶,從歷代名家名帖中選擇一家符合自己的特徵喜好的作品進行臨摹,才是正道。二是變化,沒有變化,平淡無奇不是書法。相同字在一起求變化(王羲之的行書用的最多),同一字某些筆畫求變(歐體楷書用的最多),字體大小求變化(柳體楷書用的最多),奇正變化(歐體用的最多),突出主筆(顏體用的最多),借用行書筆勢(趙體用的最多)。綜合這些技法,使得本來各自獨立、互不相干的字變成了氣脈相通、互相呼應的的整體。三是篇幅的布白,如楷書既分佈有序,又不死守格律,字與字、列與列既相互獨立又相互照應,且一氣阿成、渾然天成。行書除上述特色外,還有是運筆速度快,筆畫變化大。如筆畫增減、錯位是主要特徵,借用楷書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土士日曰你想行書也可以,若要讓人辨識就不易了),謀篇佈局更是自主發揮。好的書法作品彷彿是一幅好的畫作,給人以美的享受。不僅每個個體優美,而且整體也妙不可言。另外,學生學字,務必筆筆周到,中規中矩。但書法卻可以有”錯別字”出現,前提是不影響辨用。這是辯證法在書法中的運用,不可認死理。


手機用戶博覽


書法就是用毛筆按筆法寫出生動而有變化的漢字,這個定義充分說明了書法不可能是一般人眼中的漂亮字。即使是略懂書法的人眼中的漂亮字,也往往只是中等藝術程度的書法,不會是高層次的書法。

所以,要談書法和欣賞書法,首先要像題主一樣問詢及弄清什麼是書法,以及怎樣欣賞書法,不要指望看過幾本字帖,練過幾年毛筆字就懂得了書法,樂呵呵地指手畫腳。

清代學者劉熙載《藝概》中說學書法先是“不工求工”,然後還要“工求不工”。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會書法的人寫的是醜書,要按筆法練習寫好看點、規範點。但是這樣只是寫到中等水平,還要提高就要寫出變化。老劉所說這種有變化的字即“不工”的字就是有些不懂之人認為的醜書。但老劉補充說明:不工者,工之極也!就是說書法寫到極點了,外形往往是不漂亮的,是醜書。

能看懂什麼是不會寫書法的醜書,以及高層次有變化的“醜書”之前,最好多思考,少發言,認真按筆法來分析什麼是真正的醜書,什麼是外形奇特的工之極的佳作。

不要說現在那些寫毛筆字的人,就是在書法尚意的宋代,也有文人墨客不懂五代傑出書法家楊凝式的“醜書”,被黃庭堅譏為“口是而腹非”!表面上裝作行家說楊的書法好,肚子裡謫詁這有什麼好看的?!可知書法的真正審美,亦如高山流水。

附楊凝式書法兩件,看看漂亮不漂亮。





王乃棟說書畫


書法不是停止在技巧層面的藝術,它直接和人的精神境界相同,書法是表現人的精神與萬物哲理的藝術,它還可以表現社會與大自然蘊含的美的規律,所以說書法的“美”是個非常廣泛又抽象的概念,不只是說把字寫的很漂亮就可以了,這也是有的人寫字明明很漂亮,但其他人卻說不是書法的原因,那麼什麼是書法呢?


“書畫同源”,字中有畫,便叫做書法,

談及書法藝術,必要追溯文字的起源,在中國,文字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一些陶器上就有簡單的刻畫符號,這些符號大多象形,這其中已經包含原始文字的雛形,直到先秦時期中國書法藝術才開始萌芽,在此期間,成熟的漢字形態已基本形成,並經歷了從單純的功用性向應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的轉變,

至此,“用筆、結體、章法”成為了書法藝術的三大要素,甲骨文是最初的書法,文字象形,也就是說,文字像畫一樣,比如“火”字如🔥的樣子,我們簡單說明,甲骨文的特徵,商代時期的甲骨文筆畫多纖細方直、遒勁有力,文字象形,抽象寓於具象之中,字形大小不一,且變化多樣,章法參差錯落,整體具有一種雄渾之美,

綜上所述,就容易理解了,書法必須有文字的完整特徵,也就是“用筆、結體、章法”,一個字像一幅畫,一幅字也像一幅畫,畫是由線條組合成的,很顯然,書法也就是簡練的線條造型藝術,而線條是要突顯出“筆法、筆勢、筆意”,筆法是正確執筆,用筆法以及墨法等等,筆勢是指妥當組織點畫結構、分行布白、承接關係等;筆意是要在書寫中表現出自然的情趣、人文的修養和高尚的人品,



要知道,筆法、筆勢屬於書法技法範疇,筆意是書法的藝術精神,書法是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要將漢字寫的很漂亮,通過技法就可以完成,也就是說寫字是純粹的技術表現,把字寫漂亮是為了讓人容易認識,但只有技術含量的字是沒有情感和藝術風格的,故而,稱不上書法,那怎樣的字才算書法呢?開篇就說了,要把字寫的像一幅完整的畫,畫是有意境效果的,所以書法也要有意境效果,但是值得注意了,把字寫成畫,別忘記了,寫出來的畫還要能體現出完整清晰的字,這才是“書畫同源”,這才是真正的書法;把字過渡成畫,那很簡單,亂塗亂畫就行了,然而要在畫中體現字,那就複雜多了,萬變不如其宗,緊緊圍繞“用筆、結體、章法”。



詩夜城主


您提的問題,普遍存在,因為現代人對於書法的理解和以前可能略有偏差!

傳統來說,漢字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等,其可用於字型設計、石刻題字、圖案設計等等都可以稱之為書法。

我們先從表面字義理解,書法指書寫的法度。

但是在生活中,書法一詞另具備以下含義:

①某幅書寫作品的代稱或者所有書寫作品的統稱;

②一種藝術類別,一般指書寫漢字的藝術。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瞭用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字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從廣義來說,很多作品都可以稱之為書法作品!

但是從狹義而言,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佈局(分佈、行次、章法)等內容。如果是按照這個標準來,確實很多看起來蠻好看或者很漂亮的字,不一定能入大家的眼,因為評判標準就不一樣。中國書法的五種主要書體,篆書體(包含大篆、小篆)、燕書(包括燕行)隸書體(包含古隸、今隸)、楷書體(包含魏碑、正楷),行書體(包含行楷、行草),草書體(包含章草、小草、大草、標準草書)。

所以,按照上述標準,有的人確實寫的好看的,符合現代人的普通審美觀,但是,不代表符合傳統書法美學的審美標準。自然不會被定義為書法作品,可能在某些人看來就是一種工藝品水平的普通作品。比如下面的硬筆作品,可能就不能入大家法眼對吧!可能就是一份比較好看的字帖而已!


佛系運營


字寫的漂亮,這個只能相對而言,因為有時候也見人誇字寫的漂亮,僅僅只能說在誇獎者眼裡漂亮而已,真正的細看甚至於,都不能說“端正”,正如現在網上被大家經常吐槽的醜書,有多少吹鼓手,大力的吹棒其取法漢魏,為可扛鼎,其實漢魏留下的有精品,自然也有醜書,只是這些已經是書法史了。至於什麼是書法,這個很抽象,那麼用我今天中午寫的兩幅字(我還是謙虛點別自稱書法了,只是到後邊還是要冠以書法之名,權為拋磚)具體說吧!

第一幅扇面:茶有道,人無求。扇面是書法創作的一個重要形式,搭眼一看六個字呈扇形展開,用筆圓潤,筆劃蠶頭燕尾,有漢隸《曹全碑》的味道,但又不同於曹全筆劃的“瘦”,另外曹全的有些橫劃蠶頭更誇張,橫劃的長度相對於字型也更誇張,更突出。

第二幅行草書“真水無香”(此幅已發表於圈子)。行草書,已經將字形變化,一豎也彎曲,水的豎鉤也有彎曲,這是講曲中求直,水的左部收緊,右部開張,形成疏密的變化。無字減化為三豎,第一豎採曲,二三豎採直,長短有差別,第三豎的末尾運筆有停頓,出方筆。另外可以看運筆的牽絲,看“氣”的連貫,香的兩點“斷”,叫筆斷意連,氣還是貫通的。

總之書法是有法可循(特別是行草書),疏密,粗細,方圓,曲直,連斷,牽絲,避讓,氣脈,這些法又因書家的學養,稟性的差別而形成中國書法的獨具特色,書如其人,通過書法可以看到書家寫時的運筆過程和狀態。

囉嗦了這麼一大堆,我也不知道什麼是書法,權作引玉之磚,歡迎方家在評論區點評,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