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靖難之役:錯不在朱棣,也不在朱允炆,而在於朱元璋!

對於明朝來說,“靖難之役”一直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也可以說是明朝的一個遺憾。

揭秘靖難之役:錯不在朱棣,也不在朱允炆,而在於朱元璋!

靖難之役軍事路線圖

表面上,靖難之役是皇孫朱允炆登基後,急於削藩,藩王不服進行造反,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這其中,有兩點是大家默認的:

  1. 朱允炆削藩過急,方式過激,才導致藩王被逼造反。
  2. 朱棣有失人臣之禮,奪了侄子的皇位。

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答案是未必,其實在朱元璋設立了“偽分封制”,並且選擇了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之後,就註定了,老朱家宗室之間會發生一場腥風血雨的較量,朱元璋為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明朝國家格局:“偽分封制”

明朝,朱元璋創立的國家格局是這樣的……

朱元璋前前後後分封宗室皇子皇孫二十五人為藩王,駐守在邊塞要鎮和國內重要戰略要地,以此來拱衛國家。

長子為太子,二子朱樉為秦王,三子朱棡為晉王,四子朱棣為燕王……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明太祖實錄》

大家可以腦補一下明朝勢力分佈格局。

揭秘靖難之役:錯不在朱棣,也不在朱允炆,而在於朱元璋!

明朝藩王大致勢力分佈示意圖

皇帝居中於首都南京,在內一圈為一群小藩王,在外一圈為一群大藩王,大藩王們守衛著國家邊疆,小藩王們則制衡著大藩王。

為什麼說他是“偽分封制”呢?

因為他與先秦時期的分封制有點不同,先秦時期的分封制是完全將土地分封出去,受封領地的領主自由度高。

只要滿足以下五點要求即可,其他事情完全自己說的算:

  1. 聽命於周天子
  2. 鎮守邊疆
  3. 朝覲述職
  4. 進貢納稅
  5. 若有外敵來犯,隨從周天子戰鬥

至於,你在你的封地裡做什麼,如何管理你的封地,幾乎是你自己的事情,諸侯王就相當於諸侯國裡的“小周天子”。

朱元璋創立的分封制與先秦時期的分封制有所區別,區別在於:

藩王並無行政權,只有軍事權

藩王們負責練兵、用兵,以保衛國家,抵禦外敵,至於如何治理封地,則由皇帝說的算,明朝藩王們的自由度相對先秦時期的諸侯王要低很多。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採用了一系列的制衡手段,以平衡各方勢力,使其互相牽制,從而不能威脅到中央皇權。

揭秘靖難之役:錯不在朱棣,也不在朱允炆,而在於朱元璋!

朱元璋與朱標

但是無論朱元璋如何“規劃佈局”,分封制的本質沒有改變,就是藩王們掌握軍事大權。

有些時候,有了軍事大權,有了絕對的武力,就相當於有了一切。

以上就是朱元璋所創立的“偽分封制”。

“偽分封制”下的弊端

其實,制度創立之初的想法都是好的,但是隨意時間的流逝,各方勢力利益的角逐,往往都會使制度走型,脫離本意,朱元璋創立的“偽分封制”也是如此。

起初,朱元璋給藩王們的護衛數量,是這樣定義的:

“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

護衛人數居於三千到一萬九千之間。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實情況是: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朱氏八支宗譜·寧獻王事實》

單單一個寧王就具有近十萬兵馬。

而明朝的北方門戶,則近乎全部被藩王們所掌控,其中燕王朱棣更是號稱有三十萬精兵。

揭秘靖難之役:錯不在朱棣,也不在朱允炆,而在於朱元璋!

明朝藩王勢力分佈圖

明朝大臣葉伯巨所擔心的藩王割據,尾大不掉,終於發生了

“今裂土分封,使諸王各有分地,蓋懲宋、元孤立,宗室不競之弊。而秦、晉、燕、齊、梁、楚、吳、蜀諸國,無不連邑數十。城郭宮室亞於天子之都,優之以甲兵衛士之盛。臣恐數世之後,尾大不掉,然後削其地而奪之權,則必生觖望。甚者緣間而起,防之無及矣。”

此時的藩王勢力明顯失衡。

皇位繼承人朱允文

說完分封制的問題,我們在來說一下導致“靖難之役”發生的第二大要因,皇位繼承人問題。

太子朱標的英年早逝,對於明朝來說,無疑是一巨大損失,但是“地球離了誰還都要轉”,朱標死了,明朝的國家機構仍要繼續運轉,太子也要在選。

經過朱元璋的精挑細選,最終的儲君人選是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對此,眾王爺、眾藩王是頗有怨言的,但是礙於朱元璋的權威,他們敢怒不敢言,只好俯首稱臣。

但是在朱元璋死後,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我們看一下朱元璋死後,明朝王爺與皇帝朱允炆之間的具體情況。

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一個讀書好、學習棒的好學生,史書肯定是不少讀的,只是缺乏經驗,漢朝的七國叛亂,晉朝的八王之亂等,讓朱允炆深深的認識到,對於皇權的穩固來說,藩王強勢絕對是一個不穩定因數。

揭秘靖難之役:錯不在朱棣,也不在朱允炆,而在於朱元璋!

朱允炆

因此,手握重兵的叔叔們,讓朱允炆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寢食難安,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除掉”這些叔叔們,也就是削藩。

藩王王爺

朱允炆難受,藩王們也很難受,自己雖然手握重兵,但是憑藉他們那點實力,跟大明帝王相比顯然是微不足道的。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麼淺顯的道理大家都懂,所以,對於藩王們來說,朱允炆就是“一把懸在頭頂上的利劍”,隨時都可能斬下來,讓自己人頭落地。

而解決這把利劍的最好方法,就是毀滅這把利劍。

綜上,在朱元璋死後,大明王朝是這樣的:

  1. 朱允炆削藩成功,掃滅諸藩王。
  2. 藩王造反成功,消滅朱允炆。

靖難之役一觸即發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削藩戰爭”打響,而被祭刀的對象則是周王朱橚。

理由:

周王的次子朱有爋告發父親謀反

過程:

朱允炆派早已準備好的李景隆將周王一家押解到南京

結果:

將周王一家貶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

次年,齊王朱榑被貶為庶民,軟禁在南京;湘王朱柏被貶為庶民,舉家自焚;代王朱桂被貶為庶民,軟禁在封地大同;岷王朱楩被貶為庶人,遷往漳州。

揭秘靖難之役:錯不在朱棣,也不在朱允炆,而在於朱元璋!

削藩

總之,被削藩了的藩王下場無不悽慘,要知道,藩王們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大家庭,幾百口人都要受此牽連,家破人亡。

五位藩王被削除後,眾藩王人心惶惶……

而朱允炆經過五個小藩王練手後,覺得時機已到,準備對大藩王朱棣下手。

自從朱允炆削藩周王朱橚時,朱棣就已經察覺到了危險的信號,而齊王、湘王、代王相繼被削,朱棣就已經知道自己難逃一劫,並且同時也認識到朱允炆的真正目標是自己。

從那時,朱棣就開始著手準備“反抗”,為了拖延時間,朱棣先是裝病,後又裝瘋,最後誘殺了監視自己的朝廷將臣,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發動“靖難之役”。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寫下這樣一條:

如果朝廷之中沒有正臣,而都是奸邪之臣,一定要舉兵誅討他,清除君主身旁的小人。

“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皇明祖訓》

朱棣就是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發動叛亂。

朱元璋肯定不會想到,自己用來保全皇室的手段,竟然反而害了皇室。

揭秘靖難之役:錯不在朱棣,也不在朱允炆,而在於朱元璋!

燕王朱棣

經過四年的靖難鬥爭,朱棣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時刻錄品歷史

靖難之役的發生,錯不在朱棣,也不在朱允炆,而在於朱元璋。

正是朱元璋親手培養出眾多老虎,而一山不容二虎,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對於朱棣以及朱允炆來說,不消滅敵人,被消滅的就是自己。

大戰一觸即發,悲劇就此發生。

不得不說,靖難之役是一個遺憾。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明太祖實錄》

《朱氏八支宗譜·寧獻王事實》

《明皇祖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