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立太子都是關乎江山社稷的大事,當朝皇帝都要好一番權衡,明成祖朱棣也不例外。自古都是嫡長子繼承皇位,按理說皇長子朱高熾是順理成章的繼承人,理應立其為太子,但是次子朱高煦也頗為優秀,成祖也屬意不已,所以早期為立儲一事糾結不已。
朱棣的糾結也並不無道理,畢竟立儲是大事,一個差池就會導致江山社稷的動盪,少不得細細思量。朱棣的角度考慮,他更喜歡性格與自己頗為相像,屢立戰功的朱高煦。因為歷史上記載朱高熾肥胖且有足疾,有些相貌不端,而且其性格不免讓他想起被他趕下皇位的侄子,朱允炆。
朱棣本不應該坐上皇位,按嫡長子繼承製應是太祖長子朱標繼承王位。但是朱標福薄早逝,且其膝下原本的嫡長子也早逝。太祖撫之曰:“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將其子立為皇太孫。(注1)並將皇位傳給了向來疼愛的皇太孫,即朱標之子朱允炆。
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對長子長孫的喜愛,建文帝朱允炆登上了皇位,成為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本此時朱棣雖有不滿,但並無反心,安安心心做他的藩王。偏此時朱允炆作死,聽從了黃子澄,方孝孺的意見,要削藩。但如果僅僅是交出兵權做個閒散王爺,朱棣也不會反的。
偏朱允炆還想在削藩的同時要了他叔叔們的命。建文帝削藩不是一起削掉的,而是一個一個來。偏又從弱到強削,於是朱棣發現,在他之前被削藩的兄弟們不是被軟禁就是被逼死。眼見兄弟們一個個被幹掉,朱棣坐不住了。想要活下來,只有一個辦法,反了。
建文帝這種不留活路的削藩方式,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知道自己不能再坐以待斃,憑藉多年苦心經營的兵力和謀略,於1399年七月起兵殺出北平,直取南京。上書天子指泰、子澄為奸臣,並援《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書既發,遂舉兵。自署官屬,稱其師曰“靖難”。(注2)
靖難之役朱棣擊敗建文帝,很快朱棣登基,便是明成祖。登基之後,朱棣便開始憂心起立儲的事情了。其實最終朱高熾得以立儲不僅僅是因為嫡長子,或是北伐後國力空虛,不宜再起戰事,所以需要立仁厚的君主。還有一定的運氣成分。
永樂三年(1405),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注3)並令解縉撰寫立儲詔書,以告天下。好聖孫,源於朱棣早年的一個夢。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曰:“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注4)這是突然手下來報,朱高熾的妻子誕下一子。朱棣大喜,認為這個孫子是天命之子。所以,朱棣格外看重,並給這個男孩取名叫朱瞻基。北伐之時也時時帶在身邊。。
也正是這個夢,才有解縉“好聖孫”的由來。這使得朱棣對其十分重視。而朱瞻基也不負所望,聰穎勤奮,小小年紀便有王者之相。既為天選之人的父親,朱高熾自然要坐去東宮太子之位,解縉的三個字輕而易舉的便解決了立儲的難題。
注1:出自《明史·本紀卷四·恭閔帝》
注2:出自《明史·本紀卷五·成祖》
注3:出自《明史解縉傳》
注4:出自《明史·本紀第九·宣宗》
閱讀更多 我和傷痛兩情相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