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孩子自虐,孩子有自殘行為該如何教育?

劉曉亮


孩子被打擊到什麼程度才導致那樣沒自信自殘行為?

我覺得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並不是說,怕自殘而想辦法,應該是孩子為什麼會自殘,從父母那裡想辦法,如果父母不改變,只改變孩子,預防孩子自殘,其實是沒有效果的,因為孩子會長大,會脫離開父母,那時候父母是管不了孩子的,父母看不見孩子自殘行為不代表就沒有了,那樣,他會將自殘行為表現在配偶那裡,最終傷害的不是他自己,而是配偶和親人。

往往那些輕易自殘的人,其實是很自私的,因為有一點不滿足他的心思或者有一點過不去的坎兒,他就會選擇用自暴自棄的方式來解決,而從來不考慮的想法別人,和別人的難處,他不曾想平時的順境時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了。

一旦有責任,有擔當,有替別人著想的想法的話,就不會輕易的自殘。就像一個母親,為了孩子,無論什麼苦都會吃,而不會在難處和絕望時選擇輕生。

因為有愛,才有對世界充滿盼望,因為有愛,才有活下去的動力。父母溫柔的對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會以溫柔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

如果孩子有自殘行為,那麼一定要找出背後受傷的原因,而不僅僅是去阻止這種行為,僅僅阻止行為是沒有用的。


三城一郭


孩子出現自虐行為還真不在少數,作為心理諮詢師,我每年都會遇到這樣的案例。有些是孩子自己說的,有些是家長髮現的。

最近,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發現,在過去的五年裡,英國3-9歲的兒童傷害自己併入院治療的人數上升了27%。這種情況,在國內也是一樣。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自虐的時候,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瘋了!之所以折中找心理諮詢,是認為心理諮詢比精神病院更好聽而已。

小小年紀就自虐,孩子打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張老師就來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打自己的這種行為,這種行為背後的危害,以及父母又該如何去糾正。

孩子自己打自己,聽起來的確很讓人擔心,也讓人無法理解。那麼孩子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當語言表達跟不上的時候,孩子會選擇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結果往往就是打自己。

如果仔細觀察,很多人會發現,大部分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有打自己的行為了。當孩子想要一個東西你沒有及時拿給他,或者想讓你抱抱他,你卻沒理他,這時候孩子心裡不舒服,可是還沒有能力用語言把這些感受表達出來,於是只能選擇大哭大鬧,或者打自己,希望用這種方式讓家長看到自己的內心需求。


孩子很希望做個好孩子,但是當他沒有好的行為的時候,他會自我“救贖”。

從心理學上來講,孩子早期對自我的評價取決於爸爸媽媽對他的評價,家長的批評很容易被孩子聽到心裡去。比如,當你經常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再這樣媽媽不愛你了。”或者在孩子把家裡的沙發弄髒了時,你用嚴厲的眼神看著他,責罵一觸即發。孩子的內心會充滿恐懼和無助,特別是對於那些天生性格敏感的孩子,他們會很認真地想:“我就是個壞孩子,媽媽真的不會再愛我了。真的不要我了。”

內疚、傷心、害怕一直累積,孩子就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來“救贖”自己,緩解痛苦情緒。怎麼緩解呢?那就是打自己,懲罰自己。就像“贖罪”一樣,打自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那麼壞了,這樣媽媽就可以原諒我了。

孩子發現其他方式不管用了,但是打自己可以控制父母。

孩子會用又哭又鬧,滿地打滾的方式威脅家長,讓家長妥協。同樣的,有的孩子在對父母很生氣的時候,不會直接對家長髮火,而是用打自己的方式讓家長妥協,彷彿在說:“你們要是不聽我的,我就一直打自己,你們肯定會害怕擔心的。”

不管是因為什麼,我們都要想一想,父母可以做些什麼,防止孩子打自己的行為呢?

這裡首先要提醒的是,孩子打自己的時候,有些父母總是會本能似的去呵斥孩子:“不許再這麼做了。但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又錯了,錯上加錯,很可能會加劇孩子的自我傷害。這個時候比較合理的做法是::對事不對人。

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批評只是針對做得不對的事情和行為,而不是說你是個壞孩子,我們對你的愛也不會因此有什麼改變。你可以跟孩子說:“你不用打自己,剛才批評你,是因為你撒謊了,我們一起努力改掉這個壞習慣就好了。不管怎麼樣,爸爸媽媽一直都會愛你的。”

這種方式不會讓孩子過於擔心自己不再是好孩子了,或者父母不再愛自己了。也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是跟我站在一起的,我們一起去克服困難,改掉壞毛病,而不再是爸爸媽媽站在孩子對立面的感覺,這會給孩子非常大的動力和情感支持。

在最近湖南衛視播出的青少年心理節目《少年說》中,孩子們走上勇氣臺,大聲向家長、老師和同學表達心聲。初中一年級的袁璟頤傷心地跟媽媽說:“你老是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好,為什麼就是看不到自己女兒的努力呢?臺下的媽媽聽了繼續數落孩子的不足,後來在主持人的引導下,開始改變態度,對女兒說:“其實你是有很多優點的,媽媽是怕你驕傲所以不願說。聽到你今天大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後我會改變溝通方式,多鼓勵你,學習的事情就交給你自己,你答應媽媽自己管理好就行。璟頤聽了,臉上逐漸露出微笑。

說出對孩子的愛和認可,不站在對立面批評孩子。對事不對人,孩子才能聽得進去我們的話。

對事不對人,家長的這種做法可以減少孩子的自我傷害。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是可以教孩子去做的呢?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自虐型人格,這種人喜歡傷害自己,或者讓自己受苦。比如有個大學生說,覺得自己這類人的共同特點,是當他們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喜歡折磨自己,傷害自己,通過這種方式來讓自己舒服一點兒。我曾經有一個諮客,他老是很內疚,覺得自己不夠努力。我們用時間記錄法去記錄他的日常生活的時候才發現,他從早上7點就開始工作,一直到下午六點半。他所說的不努力只是因為晚上他休息了一下。可是他卻因為自己的內疚而割傷了自己的手臂。

孩子喜歡打自己,雖然跟自虐型人格不是一回事。但相同之處在於,他們處理負面情緒的方式是攻擊自己,傷害自己,是向內的。

針對這個特點,我們就可以教孩子做一些事情。比如,可以把引導孩子向外發洩情緒,用打毛絨玩具這種安全的方式替代打自己,跟孩子說:“你看,現在這個玩具就是你不喜歡的自己身上的行為,要是想打的話,就使勁打他。

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用語言把心理的不痛快說出來:“剛才想打自己的時候,你是什麼感受,內疚嗎?自責嗎?當時在想些什麼,覺得自己不是好孩子嗎?”如果孩子是對家長不滿,我們也可以告訴孩子:“你是對我們生氣嗎?覺得對你不公平嗎?你可以把不滿說出來,我們來商量。就算你打自己,我們也不會聽你的。”當孩子可以說出來,家長可以做到認真傾聽,孩子就不再用打自己的方式了。

這就是兩種常用的可以教會孩子去做的事,一個是向外發洩情緒,另一個是向外表達情緒。

最後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打自己的行為非常頻繁,甚至開始用刀片、玻璃傷害自己,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時求助於心理治療師和精神科醫生。


三寶美媽


你好,孩子自虐是一種發洩方式,遇到這種情況作為家長只能耐心的教導,以身作則來影響孩子。

先找找孩子變成這樣的原因,是因為家裡的大人中有這種情況受影響造成的,要是有的話,那得把這個大人一起教導,或者有能力與之隔離,更或者教導孩子同時也要教會孩子處理遇到這類人該認識怎麼相處。

要是因為孩子小遇到事情,不會想辦法解決問題,用自虐來發洩心中的不快和對自己的不滿。那就需要和孩子溝通一下。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即損壞自己也不能解決問題。教導孩子在遇到不高興的時候該想正確辦法排解心中的不快,可以聽歌畫畫,可以玩玩具,也可以鍛鍊身體蹦蹦跳跳,只要不做危險的傷害自己及別人的動作,能讓心裡舒服就可以的。

也可以把心裡不快樂或者遇到的麻煩告訴大人,讓大人幫助解決問題,這樣既能把問題解決好,也能讓心情愉快。先用言語去引導孩子的思維。等遇到情況的時候,就實際帶著孩子操作,這樣慢慢隨著時間的變化,孩子就會有很大變化。這是一個需要耐心和堅持的過程,更需要作為家長的你們,讓孩子感受父母的以身作則的教育。個人建議,謝謝!


95766335054


如果是小盆友好奇,那家長不必特別放在心上,淡化處理過兩天孩子找到新的興趣點就好了。

大一點的孩子,就要看孩子為什麼會自虐了,是為了尋求關注,還是在逃避某種情緒和責任。還是覺得自虐會帶來興奮和快感。

尋求關注的孩子一般會主動展示自己的行為,對方越緊張或者關注越多,越興奮。所以作為家長,特別是剛開始發現的時候,首先就要保持足夠的冷靜, 讓孩子得不到那麼多緊張和關注的反饋。然後家長需要反思下,是否給予孩子的足夠的陪伴和關愛,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是否給予孩子了足夠的支持。陪伴就是最好的告白。

如果之前孩子發生了一些對她有影響的重大的事件,作為孩子,可能他沒有辦法處理這種情緒的時候,他會採取一些極端的措施,比如說自虐來發洩自己的情緒。那家長就應該尋找這個情緒的源頭來解決這件事,家長強有力的支持,就是對孩子最大的鼓勵,當這件事情了以後,需要跟孩子一起,尋找出一套更好的發洩情緒的辦法。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通過自虐感受到了興奮和快樂,這種孩子他自虐的一般非常隱蔽,而且不太願意讓人知道。那我們就要想一想,他為什麼會感覺到興奮和快樂,有可能因為她通過這種方式感覺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那作為家長的話,就要,給這個孩子足夠多的鼓勵和支持。告訴他,你可以,你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你很棒。幫助孩子找一找到她的興趣點和愛好,分散注意力,當他在,外部的世界感受到,因為他的行為所帶來的改變的時候,他就尋找到了存在的意義。


十月育兒


心理學有個觀點,孩子的自虐,常常因為對父母有仇視,實際上,孩子想“虐”的,是父母!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孩子和父母的鏈接最深、天然最依賴父母,尤其是媽媽,在孩子眼中,媽媽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孩子特別渴望媽媽的關心和愛護。

如果,父母不能給予孩子溫暖和關懷,不能理解孩子的需求,不能滿足孩子的渴望,孩子就感到很痛苦、很生氣、很壓抑,這些負面情緒積累的越多,孩子就越想發洩,越想釋放。


但是,孩子從小就被教育不能對父母不禮貌,不能不尊重父母,攻擊父母更是不可以的。

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轉而攻擊自己、虐待自己。

因此,孩子有自虐傾向,父母一定要仔細想想,是不是對孩子太疏忽,陪伴不夠;是不是對孩子管得太嚴,自由不夠?



歡迎關注,可以免費諮詢哦!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3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為還不具備用語言完整表達自己情緒的能力。

當情緒不好或者為了吸引大人注意時,有的寶貝也會採取打臉、敲頭等“自虐”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甚至有的寶貝還會出現憋氣、呼吸暫停等現象。

該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

幫助寶貝緩解壞情緒的7個有效辦法

1.查明原因尋求解決方式

導致寶貝“自虐”的原因不同,採取的解決方式也就不同。

一旦發現寶貝有上述“自虐”行為,就要注意觀察,他是否受到來自情緒方面的刺激,

瞭解他情緒壓力的來源,並根據寶貝的情況適時引導與安撫,幫助他以正確的方式來平息自己的不良情緒。

2.忽視寶貝的“自虐”行為

發現寶貝有“自虐”行為時,父母通常都會很緊張,既擔心寶貝傷到自己,又為他的這種行為感到懊惱不已,於是父母的焦慮與緊張情緒也就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

寶貝看到父母的這種表現,會覺得很有趣,或者為自己成功地獲得父母的注意而感到很高興,那麼父母的表現就會成為寶貝行為的獎勵物。

因此,遇到這樣的事情,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假裝沒有看到,平靜地抱他到外面走走,或者和他開展一些別的遊戲活動,給他一些喜愛的玩具等。

3.避免寶貝自己受到傷害

當寶貝出現“自虐”行為時,可以給他一個枕頭,讓他擊打枕頭來發洩自己的情緒,或者通過其他類似的安全的方法來緩解他的不良情緒,以免寶貝傷到自己。

如果寶貝容易在入睡或者睡夢中出現這種行為,父母要採取一些措施來保證寶貝的安全。

4.滿足寶貝感受節奏的需求

發現比較小的寶貝有這種行為時,父母可以將他抱在懷裡,一邊哼著某種輕鬆愉快的節奏,一邊輕輕地搖晃寶貝。

已經會走路的寶貝,父母可以抓住他打頭的兩隻小手,和他一起跳舞或者喊著節奏往前邁步,左右搖晃,通過這種方式來給予他安慰,讓他逐漸忘卻他的“自虐”行為。

5.給寶貝創造發洩情緒的條件

用厚厚的塑膠材料給寶貝設置一面發洩牆,當他情緒激烈的時候,讓他去擊打這面發洩牆也是不錯的選擇。

當然,父母也可以給寶貝買兩個可以用來發洩的玩具,比如拳擊袋、毛絨怪物等。

每次寶貝出現“自虐”行為時,及時提醒他去擊打這些東西,以正確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6.給寶貝講一些淺顯易懂的道理

3歲內的寶貝不能給他講大道理,他聽不進去。

但是,一些淺顯易懂的小道理還是可以聽進去的。

每次寶貝打自己頭,或者拿頭撞牆、撞人的時候,跟他說:“寶貝不打頭,這樣會把自己打傻了,寶貝就不聰明瞭。

“寶貝不撞人,把人撞傷了。”“撞人的孩子大家都不喜歡。”

7.必要時帶寶貝去看醫生

即便寶貝有“自虐”行為,但是,如果寶貝看上去很快樂,身體發育也都很正常,那就沒有必要為寶貝腦子是否有毛病,心理是否有問題而憂心忡忡。

正常的孩子即便有這樣的行為,一般也不會傷到自己,除非有別的意外發生。

寶貝這種有點危險的自我安慰方式一般幾個月就會過去,不用過分憂慮。

寶貝“自虐”原因多多,家長還是需要多關注孩子,瞭解寶貝的心病,揭開心結。


媽咪寶貝傳媒


孩子的自虐行為多是因長期不被理解、不被信任和尊重,心理壓抑所致,是孩子心理上自我防禦機制的消極的保護性反應,也是負性情緒的發洩。對於有自虐行為的孩子家長要格外關心重視,找到自虐的原因並解決,多傾聽孩子的心聲,教孩子正確宣洩自己的情緒,比如大哭、畫畫等等,希望能幫到你!

小學生家長會微信公號 xiaoxuejzh


妞妞媽


不知道你說的自虐是什麼形式的,不吃飯,不睡覺還是傷害自己的身體,不管是哪種形式的,首先都要找到發生的原因。

如果是情感因素的,比如不給買玩具不吃飯,家長不理解我等,請好好的和孩子談談,用傷害自身來要挾父母是不可取的,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解鈴還須繫鈴人,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要開誠佈公的說出內心的問題。

如果已經上升到病理層面,請儘快安排就診,自虐可能會伴隨失眠,抑鬱等症狀,不可小視,家長也不能諱疾忌醫,小病拖成大病後悔莫及。

作為家長要時時注意孩子的思想情況,多和孩子溝通,成長中的孩子有很多困擾,在沒有足夠生活經驗的情況下,很容易進入死衚衕,不要認為孩子小就不會有什麼心理問題,往往嚴重的後果都是家長的疏忽造成的。


霜降52613536


人心都是肉長的,孩子殘疾,苦了孩子,苦了大人,社會要關愛,家廷更要關愛,讓孩子多讀書,容入社會,自強不息。


手機用戶61841031733


這個問題很嚴肅。首先作為父母要檢討是不是因為家裡的環境引起的。比如忙沒時間管小孩,家庭暴力,單親,還是受一些電視的影響。再次就是多關注小孩的心理成長特點。多和他交流溝通。正確的引導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