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派貧困戶比“闊”記

□ 盧文斐 韋天麗

近日,正午溫暖的陽光普照大地。在扶綏縣山圩鎮那派村累乙屯的生態立體養殖基地裡,忙了一個早上的吳飛運、吳獻偉、何耀朋等人陸續回到基地“總部”小憩,稍作休整後再準備下午的工作。

2019年3月,那派村在脫貧攻堅幫扶後盾單位崇左市復退軍人醫院和扶綏縣扶貧辦的幫助下,充分利用村裡的集體魚塘和荒地,建起“水下養魚、水上養鴨,山上種果、果下養雞”的累乙生態立體養殖基地,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同時,惠澤當地貧困戶。按協議,養殖基地由後盾單位和村委援建,收益部分50%歸村集體所有,10%歸基地所在的累乙屯所有,餘下40%則用於負責基地管理的貧困戶分紅。那派村的吳飛運等8名貧困戶,成了養殖基地的首批管理者。

“總部”其實就是一排平房,這裡既是養殖基地的倉庫,也是大夥兒平時的休息間。春節日益臨近,正是歲末年初之時,大家圍坐在一張石桌前熱聊起來。同是貧困戶,他們要比一比一年來誰更“闊”了,比一比一年來誰的收穫更多一點。

“到現在為止,基地賣了兩批鴨子。第一批賣了400多隻,管鴨的每人分紅3400元,第二批剛賣了500多隻,春節前又拿到一筆錢。基地有13畝果地,主要種植蜜絲棗和番石榴。蜜絲棗今年第一次採收在即,果樹下養的幾百只雞春節前就可以賣了。過不久魚塘裡的魚也可以捕撈了……到時候分紅會越來越多。” 吳飛運介紹說。

平日裡大家的工作主要是割草、撿甘蔗葉、剁草餵雞鴨魚,還在地裡除草、施肥、剪枝等,工作雖然繁雜但很輕鬆。忙完養殖基地裡的活,還可以兼顧打理家裡的地,這讓大家感到很充實,也非常滿意“家門口”的這份工作。

“加上去年七七八八的各項補貼,也有兩萬餘元,生活壓力沒那麼大了!”吳飛運說。“咱貧困戶誰沒有這個,有啥值得炫耀的?我家的《貧困戶受益明白卡》上足足寫了14項,加起來也有一萬多塊錢!”何耀朋接過話茬說。

吳飛運是那派村累乙屯人,妻子患有慢性病,2015年,兩個孩子都還在學校讀書,家裡4口人的所有開支重擔就壓在吳飛運一個人身上,因此他家被認定為貧困戶。

“那只是其中一部分。我兒子現在在鎮上一家木業公司務工,一年有兩萬多元收入。女兒大學畢業後在一家醫院工作,年收入三萬多元。壓在我肩上多年的擔子終於可以卸下了。” 吳飛運祭出了“殺手鐧”。

“我還多了個公益性崗位,每月工資1300元,足不出村就能領工資!” 何耀朋不甘示弱。原來,他被評為特困戶後,村裡設置了兩個公益性崗位,安排他和另一個貧困人員負責全村10個屯的保潔工作,平時村裡有什麼公共事務,也叫上他們去幫忙。

“剛才你們說的錢我也得!”坐一旁的吳獻偉插話道。今年才45歲的吳獻偉,身體健壯,卻因為妻子和兒子殘疾,四口之家靠他一個人撐著,因此被列為特困戶,這讓他覺得顏面無光。他唯一的想法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儘快甩掉貧困的帽子。去年3月,他到立體養殖基地工作。同時,他還與他人合夥在街上開了家專門幫人宰殺家禽的店鋪。平時殺一隻鴨收手工費10元,節假日漲到每隻15元。吳獻偉說,這僅僅是開始,主要是先在市場上混個“臉熟”,等在養殖基地工作積累足夠經驗後,自己養殖自己賣,養殖銷售宰殺一條龍,那個時候自己當老闆。“生態養殖的東西更受歡迎,不擔心銷路。” 吳獻偉信心十足。

整個中午,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摳”出自己的家底,細說這一年的收穫和來年的期盼,大家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這個生態種養基地成立以來,共幫助8名貧困人員實現就地就近就業,讓他們既有工資性收入,又能夠兼顧家庭生產和生活,一舉兩得。” 那派村第一書記李靜忻說。

據介紹,2019年,扶綏縣通過養殖基地和園區企業的“扶貧車間”,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3873人,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好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