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機會做太子,最後卻當了皇帝的都有誰?

人在廣州好多年


清朝這邊有很多的,當然這是基於接班制度的考量。因為從康熙傳雍正後,清朝這邊一直採取的都是密令建儲的制度,至於最後幾個,不提也罷。但是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這些顯然都屬於沒有機會做太子但是最後當了皇帝的人。

豫有得先生說同治是個例外,也不太合適,因為清朝中後期就沒有太子這個身份,所以他也不是太子。

其他朝代其實也有很多,如劉洵、李世民、趙構、朱棣等,景泰帝、崇禎也算是。


張傑談史


中華正統王朝二十二朝,正統皇帝四百零五位,其中未成為皇太子(皇太孫、皇嗣、皇太弟、皇太叔)而直接繼位的皇帝數量眾多,如果全部一一列出,則篇幅太長。所以這裡只選大一統王朝: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八朝,每朝有代表性選擇一至二人加以說明。

而本題限定了“沒有機會”做太子,而最後登基為帝的條件,所以如宋英宗趙曙、明穆宗朱載垕這樣,雖然沒有“皇太子”的正式頭銜、但實際上是儲君身份、朝野皆知,就不再錄入回答,以免混淆視聽。

“沒有機會做太子,最後卻當了皇帝的都有誰”,加權以上條件後,敘述如下:

一、秦:

二世皇帝胡亥(這裡不好給二世冠以姓氏,有贏、秦、趙諸多說法,各有道理,為避免爭執,所以皆免);胡亥為始皇帝幼子,雖然深得皇帝喜愛,常常隨同皇帝出巡、伴隨左右,但是始皇帝自始至終沒有立胡亥為嗣皇帝的打算,長子扶蘇才是秦帝國名正言順的繼承人。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帝出巡,崩逝於沙丘宮,時年五十。此時胡亥政隨侍左右,在其中車府令趙高的策劃下,並聯合右丞相李斯,篡改始皇帝遺詔,使得胡亥得以繼位。此後又矯詔賜扶蘇自殺、下蒙恬入獄並暗害,殺左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掌握秦之朝政。

胡亥是中華歷史上,第一個未經立為太子,而直接繼位的皇帝。

二、漢:

孝宣皇帝劉詢;

劉詢原名病己,為孝武皇帝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徵和二年(前91年),“巫蠱之禍”中,戾太子劉據全家除一個剛滿月的幼兒(即劉病己)外,全部遇害。此後,在忠厚善良的廷尉監丙吉照顧下,劉病己得以倖存並被妥善安排,平安長大。

後元二年(前87年),孝武皇帝駕崩,遺詔由幼子劉弗陵繼位,即孝昭皇帝。另有遺詔,安排曾孫劉病己收養於掖庭,承認其宗室地位。此後劉病己可以以平民身份參與大朝會。

元平元年(前74年),孝昭皇帝駕崩,沒有子嗣,輔政大臣大將軍霍光先迎立孝武皇帝孫昌邑王劉賀繼位,因其荒淫濫行,二十七日後,奉皇太后詔將其廢黜。

然後,霍光在孝武皇帝子孫中選取還是平民的皇曾孫劉病己為嗣皇帝,先封封為陽武侯,改名詢,然後謁高帝廟,奉皇太后詔令,繼位為帝。

孝桓皇帝劉志;劉志原為孝章帝劉炟曾孫,河間孝王劉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第二代蠡吾侯,漢室疏宗。

本初元年(146年),皇太后梁氏招十五歲的劉志至京師雒陽,準備將妹妹梁女瑩嫁給他。劉志抵達雒陽後,正逢大將軍梁冀(梁太后之兄)把持朝政,橫行無忌,被八歲的孝質皇帝劉贊指責為“跋扈將軍”,梁冀既恨且懼,於是趁皇帝用膳吃餅時下毒,暗害了孝質皇帝。

在此後的迎立新帝朝議中,梁冀極力舉薦原本血緣已經很遠的蠡吾侯劉志,梁太后也考慮到劉志將成為梁氏女婿,而且年紀尚小,容易控制,傾向於立其為帝。

於是在群臣朝會更立新帝過程中,梁冀以梁太后詔令,強行壓制其他意見,選取劉志為帝,並親用青蓋車將劉志接入洛陽皇宮,繼位稱帝。

而諷刺的是:十三年後,延熹二年(159年),對梁冀專權深惡痛絕的孝桓皇帝,在皇后梁女瑩死後,聯合宦官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積蓄力量,一舉消滅梁氏勢力,梁冀自殺,梁氏全族被滅。

三、隋:

隋恭帝楊侑;楊侑是隋煬帝楊廣之孫,元德太子楊昭第三子。大業二年(606年),其父太子楊昭去世後,被祖父煬帝親自撫養。大業三年(607年),三歲的楊侑被封為陳王,後改封代王。此後在煬帝幾次親征高句麗時,代王楊侑都奉命鎮守大興(今西安),護衛關中。

大業十二年(616年),煬帝巡幸江都,依舊留楊侑留守關中。次年五月,隋晉陽留守李淵起兵,並於十一月攻克大興,軟禁楊侑,控制關中。

大業十三年(617年)十一月,李淵奉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尊遠在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楊侑在李淵的逼迫下,未經皇太子(皇太孫)程序,於長安大興殿即位,即隋恭帝。

義寧二年(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楊侑退位,降為酅國公。武德二年(619年),十六歲的楊侑去世,死因成謎。

四、唐:

唐文宗李昂;李昂是唐穆宗李恆次子,唐敬宗李湛之弟,長慶元年(821年),李昂受封江王。寶曆二年(826年),李昂之兄唐敬宗李湛被宦官劉克明等弒殺,劉克明偽造敬宗遺詔,迎穆宗之弟絳王李悟入宮,欲立其為帝。

兩天後,與劉克明不和的另一派宦官王守澄、梁守謙,得知敬宗去世真相後,堅決反對,並率領掌控的神策軍入宮,擊敗並殺死劉克明,絳王李悟也一同被殺。

之後,得勝的宦官擁立穆宗次子江王李昂,沒有經過儲君程序,直接繼立為帝,改年號“太和”。這是中唐以來,宦官跋扈,弒殺廢立皇帝的生動例子。

五、宋:

宋理宗趙昀;趙昀原名趙與莒,是宋太祖的後裔,燕懿王趙德昭九世孫。其父趙希瓐因與帝室血緣遙遠,沒有爵位,生前只是紹興府山陰縣縣尉,微末小官。

嘉定五年(1212年),趙希瓐去世,趙與莒生母全氏生活艱難,只得攜趙與莒、趙與芮兄弟返回孃家,投靠當保長的兄長,寄居於兄長家,直至嘉定十三年(1221年),趙與莒十六歲。

當時宋寧宗因所生諸子皆早亡,為延續皇統,將堂弟沂靖惠王趙抦的嗣子趙貴和立為皇子,改名趙竑。而嗣子被立為皇子後,趙抦得另外尋找宗室子弟,承繼香火,延續沂王傳承。於是寧宗授命宰相史彌遠尋訪,而史彌遠又將任務囑咐幕僚余天錫落實。余天錫四處尋訪合適的宗室子弟,途經紹興,恰逢大雨,於是在當地全保長家避雨。

恰好避雨的全保長家,就是趙與莒所寄居的舅父家,余天錫無意中得知趙與莒兄弟是太祖後裔,趙宋宗室,連忙喚兄弟二人出來詳細詢問,二人行為得體,對答有禮。

於是余天錫將此事彙報與史彌遠,並推薦其中一人承沂王后嗣。史彌遠接兄弟二人往臨安親自考量,最終確定趙與莒為沂王嗣子,報宋寧宗批准後,接入宮中,改名趙貴誠,正式繼承沂靖惠王趙抦王位。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寧宗病重,即將駕崩。而皇太子趙竑與權相史彌遠及寧宗皇后楊氏關係惡劣,幾乎勢不兩立,放言待自己為帝后,必流放史彌遠。所以史彌遠驚恐不安,趁寧宗病重,與楊皇后矯詔,廢黜太子趙竑,改立沂王趙貴誠。

寧宗駕崩後,史彌遠立即派人接趙貴誠入宮,在寧宗靈柩前即位,更名趙昀,即宋理宗。

宋理宗以疏遠宗室,平民之家,機緣巧合之下,一而再地登上高位,最終成為皇帝,在中華歷代皇帝裡,際遇都算傳奇了。

六、元:

元武宗海山;海山是元世祖忽必烈曾孫、元裕宗真金孫、裕宗次子答剌麻八剌(海山即位後追封順宗)之子,元成宗鐵穆耳之侄。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冊封皇侄海山為懷寧王,遠赴漠北,主持對反叛的窩闊臺系宗王海都之作戰。海山在漠鎮撫軍民,大破海都部,牢牢掌控元朝故地。

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去世,而此前皇太子德壽也早亡,成宗也沒有其他子嗣,元之皇統斷絕。成宗皇后卜魯罕攝政,召集宗親大臣,舉行忽裡臺大會,擇新君而立。

卜魯罕聯合左丞相阿忽臺,準備立世祖之孫、成宗堂弟安西王阿難答,而右丞相哈剌哈孫則欲擁立海山兄弟(海山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即日後的元仁宗)。雙方展開激烈鬥爭,先到大都的愛育黎拔力八達在母親答己的配合下,發動政變,一舉消滅卜魯罕、阿忽臺、阿難答集團,奪取元中央政權。

而海山得知成宗去世後,也自漠北率大軍也返回,途中於上都得知反對集團已被母親及弟弟粉碎,於是接見他們的使者,明確表示對於帝位的繼承想法。答己與愛育黎拔力八達權衡之後,決定擁戴海山即位,掌握家族權力。

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海山於上都即位,並追封父親答剌麻八剌為元順宗,諡號昭聖衍孝皇帝;奉母親答己為皇太后,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不熟悉漢文化所致,其實應該是皇太弟。以後武宗的兒子們也犯了這個錯誤,武宗長子明宗和世剌登基後,也立弟弟、後來的文宗圖帖睦爾為皇太子,鬧了笑話)。

元武宗海山,不要說當皇太子,連皇子都不是,只是皇侄。憑藉武力,及家人支持,硬是將皇位奪了過來,這也體現了元朝統治者崇尚武力,硬橋硬馬的風格。

七、明:

明成祖朱棣;成祖朱棣,是太祖第四子,冊封燕王,駐守北平,為大明北方屏藩,與皇儲之位,沒有任何牽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四十歲以後,居然和侄子來了一場“靖難之役”,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地以藩王起兵而奪取天下,成為了大明皇帝。

他的故事,我以往的回答文章中前後敘述多篇,大家也耳熟能詳,這裡就不再加以複述了。

明世宗朱厚熜;朱厚熜是明憲宗之孫,憲宗第四子興王朱佑杬獨子,普通地方藩王,與皇位幾乎沒有任何聯繫。

但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熜的堂兄明武宗朱厚照去世,沒有留下子嗣,也沒有其他親兄弟,一時間大明帝位出現斷層。在輔臣楊廷和等人的主持下,按照“兄終弟及”、“倫序當立”的祖制,朱厚熜於憲宗在世諸孫中世序最前,宗法繼承權最近,所以被選為新帝,入京繼承皇位。

這其中的前因後果,我的之前回答文章裡一樣有詳細解釋,就不再佔用大家時間了。

八、清:

清世祖福臨;福臨,是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倫序不上不下,宗法也屬於庶子,在皇父太宗眼裡,無足輕重,毫不起眼,與皇太子之位幾乎是遙不可及。太宗最看重的,是福臨的異母兄、皇長子肅親王豪格,平時也是將其作為儲君來培養。

崇德八年(1643年),太宗突然去世,死前也沒有留下明確的繼位詔書。圍繞著皇位,八旗內部分裂為太宗長子肅親王豪格一派,及太宗十四弟睿親王多爾袞一派,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幾乎展開血腥內訌。

在豪格與多爾袞兩人生死對峙,任何一人登基都會引來對方的殊死反擊情況下,最終雙方各退一步,都放棄皇位,推選原本默默無聞的太宗第九子、時年六歲的福臨為新君,以此消除矛盾,並彌合內部分裂。

這樣,六歲的福臨,就在長兄和叔父的鬥爭中、漁翁得利,懵懵懂懂地成為清之第三代皇帝。

以上就是諸王朝中,“沒有機會成為太子,但最終卻成為皇帝”的一些代表性君主,或許有其他人選,歡迎朋友們補充,謝謝大家。


伯虎42


筆者印象最深的是明代的朱祁鈺。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弟。

朱祁鈺本來當王爺當的逍遙自在。結果皇帝哥哥帶兵跟瓦剌幹仗去了,在土木堡全軍覆沒,自己還被俘虜了。瓦剌首領

也先看見明軍這麼不給力,也來勁了,一鼓作氣直接殺到了北京城門口。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家勸說朱祁鈺當皇帝。不要說朱祁鈺了,我也不願意啊,每天溜個鳥、逛個街、泡個妞它不香嗎?這個時候當皇帝不是榮耀,很有可能把命搭進去了,甚至落下個亡國之君的罪名,找誰說理去!以後下了地獄,還不得被朱元璋老先生扒了皮啊!

朱祁鈺實在不想這個時候當皇帝,但是沒辦法,太后和大臣非逼著當,得,那就當吧。哎,沒想到,當了皇帝之後之前心想的麻煩事兒沒來,也先帶領的瓦剌軍連北京城牆都沒摸著,就被于謙(跟郭德綱沒關係)一通胖揍趕回家去了。

這下好了,沒了後顧之憂了,朱祁鈺真正體驗到了零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快感,當皇帝當上癮了,至於後來哥哥回來,兩兄弟再撕吧起來,又是奪門之變,又是陰謀暗殺的,那就是後話了。

朱祁鈺本來絕對沒有機會當太子、當皇帝的,可歷史就是這麼有趣,偏偏還讓他當上了,當然了,最後的結果不是很好,朱祁鈺當了近30年皇帝,最後死了連明代帝王陵寢都沒進去,沒辦法,哥哥就是不認你這個皇帝!誰讓哥哥最後又奪權成功了呢!勝者說歷史,就是這樣。

但是不得不說,這倆兄弟也算是歷史上的一對奇人了。比起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倆也不遑多讓。


玉樹臨風的九郎哥哥


沒當過太子而直接當了皇帝的大有人在,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以及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就都屬於這類人。這類皇帝多達幾十位,我們分三類來說明。


開國皇帝都沒當過太子

各朝代的開國皇帝就是典型的沒當過太子而直接當上皇帝的人。

無論是漢高祖劉邦、隋文帝楊堅,還是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開國皇帝,他們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以推翻前朝或者統一亂世的方式當上皇帝的,所以這類人很明顯都沒有當過太子。


因前任皇帝沒子嗣等原因而被推舉繼位

這類皇帝在歷史上也有一些,比如漢文帝劉恆就是在呂后勢力粉碎後被大臣周勃、陳平等人擁立為帝的。

劉賀和劉詢兩人也是屬於這類皇帝。劉賀是因為漢昭帝劉弗陵無子而被霍光等人選為繼位人的,而劉詢則是因為劉賀被廢后霍光等人重新選的繼位人。

此外,明朝也有幾位這類皇帝。以皇太孫身份繼位的建文帝,因英宗被俘而被推舉為帝的明代宗朱祁鈺,因前任皇帝無後而被選為繼位人的嘉靖皇帝和崇禎皇帝,這些皇帝都沒當過太子。

同個朝代內通過謀權篡位當上皇帝的人

這類皇帝也有幾位,比較著名的有宋太宗趙光義,明成祖朱棣等。

上述這些皇帝都是沒當過太子的,當然歷史上這類皇帝遠不止這些,比如清末的光緒溥儀也屬於這類皇帝,但大致都包含在這三類之中。


歷史守望者


沒機會做太子,最後做了皇帝的人實在是很多。畢竟太子這個位子很尷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卻終究會拿到這樣的權力,因此在這樣一種尷尬的政治環境之下,當了太子的人提防著自己的兄弟,而太子的兄弟們也想盡了辦法把太子拉下馬,自己日後好黃袍加身。

一朝天子一朝臣,太子的選擇往往干係著王朝的命運。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太子,是康熙朝的胤礽,很遺憾,這個太子沒能夠“壽終正寢”,被康熙立了廢,再立再廢,最終沒能登上皇帝的寶座。反而是他的弟弟胤禛,最終登上了皇位。

胤禛,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扳倒太子的人。

九子奪嫡的事,在電視劇以及各種講座當中已經說了很多次了。康熙之所以廢太子,是因為父子之間有了很深的矛盾,胤礽沒有謙恭之心,康熙也擔心權力的下移會使自己被架空。因此,在父子不斷猜忌的過程中,胤礽被廢,從而被囚禁。

康熙的兒子有很多,而且不乏優秀的兒子。比如皇八子胤禩,康熙皇帝在一廢太子之時,朝臣便公推其為太子。但是,槍打出頭鳥,胤禩如此聲望正是康熙皇帝最忌諱的事情,因此藉著公推太子一事,康熙狠狠地把胤禩羞辱了一番,甚至連帶著他的母親,這使得胤禩大病一場,基本上退出了皇位之爭。

康熙晚年,皇十四子胤禎脫穎而出。康熙皇帝的很多行為,都意味著大位會傳給皇十四子。比如封其為大將軍王,統兵西北,掌握了全國精銳。而且在皇十四子遠征期間,康熙不斷地為與其通信聯絡,互報安康。

不過皇十四子也沒有成為皇帝。

反而是不顯山露水的皇四子胤禛奪了大位。實際上,在康熙五十一年之前,胤禛並沒有得到康熙皇帝的喜愛,康熙給其下的評語是喜怒無常,這樣性格的人,怎麼擔得起一個國家。

只不過,胤禛卻也不是個悶葫蘆。相比於皇八子和皇十四子,胤禛更多的則是在“廣積糧,緩稱王”,電視劇《雍正王朝》裡,胤禛有個叫鄔思道的謀士,在歷史當中,我覺得這個鄔思道的原型是戴鐸。

他給胤禛出了三個主意,最後幫助他登上了皇位。第一,處理好自己與皇帝的關係,只有皇帝看準了你,你才有機會。那麼也正是因為此,胤禛才安排了康熙見到了弘曆,康熙大喜,胤禛也自然有了底氣。第二,吸取廢太子的教訓,要和兄弟和睦相處,和朝臣保持關係。一舉一動,都被皇帝看在眼裡,一旦天威降臨,後果不堪設想。第三,儘量把雍親王府的家臣外派出去,爭取成為封疆大吏,好控制局勢。

正源於此,胤禛在康熙最後的十年間成為了其最親密的人,康熙病重時,胤禛在其身邊侍奉湯藥,不敢絲毫怠慢。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的身體急劇惡化。康熙在暢春園修養,並下令不讓八旗大臣請安,所有奏章不必啟奏。但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四阿哥胤禛卻一直隨侍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其他皇子沒有一個如四阿哥一樣。因此,四阿哥在康熙活著的最後幾天裡,是距離他最近的人。替他代下聖旨,甚至改寫聖旨。

康熙去世當天,只有胤禛問安。晚九點,康熙去世。後隆科多公佈康熙遺照,胤禛登基為雍正帝。

胤禛在九子奪嫡中勝出,這多多少少都點歷史的冷幽默。而隨著胤禛變成了雍正,清王朝的歷史將揭開嶄新的一幕。

PS:您覺得,胤禛是合法繼位麼?


月曉YB


皇帝不一定當過太子,這種人情況有很多種,下面我就從各個方面分別列舉一下。

首先是列朝歷代的開國之君

開國之君是滅亡了前一個朝代之後自己登上王位的,肯定就不是太子了,比如:

漢太祖劉邦;光武帝劉秀;晉武帝司馬炎;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等等。

當然了,這裡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始皇帝。始皇帝是秦朝開國之君,但他之前是秦國的太子,即位為秦王,最後統一天下稱帝。


其次是強奪了太子之位或帝位

原本不是太子,但是在最後爭奪皇位的過程中,贏了太子或者皇帝,然後登基為帝的。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以下兩位:

唐太宗李世民,本非太子,但是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逼宮李淵,強制要求李淵冊封他為太子,最後登基為帝。


明成祖朱棣,也不是太子,最後發動靖難之役,把已經登基為帝的侄兒朱允炆趕下臺,自己當了皇帝。

最後是因情勢所頗被別人擁立

還有就是原本應該一輩子與太子之位無緣,但結果卻因為皇室血脈問題,不得不把他迎回皇宮當太子甚至是皇帝,比如:

漢宣帝劉病己,本是廢太子劉據之孫,劉據因為巫蠱之禍被漢武帝滿門抄斬,劉病己流落民間,如果不出意外就一輩子當個普通百姓了。但沒想到後來漢昭帝早逝,沒留下兒子,霍光擁立的昌邑王劉賀又德不配位,也被廢了,霍光找來找去,只能從民間迎回了劉病己來當皇帝。


又比如宋高宗趙構,原本只是個王爺而已,沒想到金兵南下,宋徽宗和宋欽宗都被俘虜了,文武百官擁戴這宋高宗一路難逃,最後即位稱帝,這也是沒當過太子的。


臥聞海棠


眾所周知,太子是一個國家的儲君,是皇帝位置的繼承者。我國的歷史上不僅有好多太子在有生之年並沒有登上皇帝的位置,同時也有好多皇子雖然不是太子最後卻成了天下的掌權者,以下幾位就屬於後者。

1、清朝皇帝雍正

提起雍正皇帝胤禛,大家都非常的熟悉,我們曾經不止一次在電視劇中看到過他的身影。在他還是皇子的時候,其父親康熙皇帝就封了自己的嫡子為太子,胤禛終其一生都沒有登上太子的位置。後來,胤礽的為人日益乖張,越來越不多康熙的喜愛而被廢,在經過激烈的儲位爭奪戰之後雍正皇帝奪得了父親的青睞最後登基成為了繼任者。他就是沒有機會做太子,最後卻當了皇帝的代表之一。

2、年幼登基的劉弗陵

劉弗陵是漢武帝劉徹的小兒子,在他沒有出生之前,漢武帝將自己的嫡長子劉據封為了太子。劉據是著名的賢后衛子夫的兒子,他的舅舅衛青和表哥霍去病為漢朝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他舅舅和表哥在世的時候,他太子的位置是十分牢固的。可惜這樣的狀況在衛青離開人世之後就產生了變化,太子因為政見不同得罪了漢武帝的寵臣江充,受其陷害最終家破人亡,母親、妻子、孩子全部都被父親漢武帝殺死了。在他死後漢武帝寵妾鉤弋夫人生的兒子就接替他成為了劉徹選定的繼任者。因此劉弗陵雖然沒有成為太子,但卻在父親死後幼年之身登上了皇位。

3、眾人推舉而出的帝王漢文帝劉恆

漢文帝劉恆也是沒有做過太子的皇子,他父親劉邦在位時太子是他的哥哥劉盈,後來劉盈因病去世呂雉就執掌天下全部的權力,劉氏子弟在呂氏的威懾之下絲毫不敢有其他的動作。在呂雉離開人世後,他們才開始搶奪由呂氏掌握的權力。劉氏宗族認為漢文帝劉恆有著成為皇帝的才能和資質,就推選他登上了皇位。

我們中華歷史悠久,有著上下五千年,這其中還有許多皇子雖然沒有當過太子,但最後卻成了皇位的擁有者。如果你也有興趣,就自己去查一查沒有機會做太子但最後卻成了皇帝的還有誰?


漁經獵史小仙女


自秦始皇一統六國自稱皇帝開始到清朝滅亡歷史上一共400多位帝王,在我們一貫的認知中,皇帝一般都是先做太子,等老皇帝駕崩之後,太子再繼承皇位成為九五之尊。可歷史之中同樣也有很多皇帝他們之前沒有機會做太子的,最後卻當了皇帝,這樣的帝王可以說多不勝數。

開國之君我們自然無需多言,其要麼是身居高位的官員,要麼是權臣,要麼就是平民出身,最後開元建國,他們並沒有做過一天的太子,除了開國之君之外仍然有很多人沒有機會做太子最終成為了皇帝。

秦二世就是第一個沒有做太子直接成為了皇帝,秦始皇最後一次東遊突然暴斃,趙高以威逼利誘的方式說服了胡亥,與其篡改秦始皇的遺詔,處死扶蘇,胡亥也就從秦始皇的小王子直接即位稱帝。

秦朝之後的漢朝同樣也有這樣的皇子,漢朝開國皇帝駕崩後劉盈繼承皇位,可是劉盈被其強勢的母后所壓制一直鬱鬱寡歡,在見到呂雉對待戚夫人和自己幾個兄弟之後,漢惠帝選擇了放縱,最終因縱慾過度和驚嚇早早的就魂歸九幽。當時的一些大臣聯合發動了誅呂之事,最後這些大臣立漢文帝繼承劉盈的帝王之位,漢文帝本來沒有機會做太子的,甚至自己的性命都有危險,最後機緣巧合之下,漢文帝成為了歷史上最幸運的皇帝之一。

漢朝不但漢文帝如此,後世之中的劉賀和劉病已都是如此,劉賀本來是昌邑王,其在封地十足的一個吃喝玩樂的主,權臣霍光為了掌控權利立劉賀為帝,可是成為皇帝之後的劉賀卻表現出奪權的事態,最終因為劉賀當斷不斷而被霍光廢除皇帝之位。霍光最終立了流落民間的皇子劉病已,劉病已吸取劉賀的教訓,韜光養晦最終在霍光死去之後奪回了權利。劉賀和劉病已本來根本沒有機會做太子,卻一躍成為皇帝,雖然劉賀只做了不到一個月的皇帝。

除了以上之外還有隋朝的楊廣、唐朝的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等,宋朝的趙光義、趙構等等,明朝的朱棣等,總之沒有機會做太子卻成為皇帝之人多不勝數。


豫北老崔


看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談談半輩子都不上朝,最後還差點被宮女勒死的嘉靖帝了。

命運的寵兒

嘉靖帝在小時候並不是太子,而是興獻王的兒子,嘉靖帝從小聰慧異常,父親教給他的詩書很快就能背誦,由於他天資聰穎,所以在很小的時候嘉靖帝就開始學習關於治國安邦之類的知識。

但是在嘉靖帝十二歲的時候父親病逝,而嘉靖帝是興獻王唯一的兒子,所以在十二歲的時候嘉靖帝就已經成為了興王。

但是命運嘉靖帝的命運遠不止於此,明武宗在嘉靖成為興王的第三年駕崩了,更巧的是,明武宗在位期間也沒有一個兒子,最後朝中大臣按照之前的定律“兄終弟及”。

年僅十五歲,並且還不是太子的嘉靖就這樣走上了皇位。

治國安邦

在嘉靖帝前期還是不錯的,因為當時社會上存在大量的矛盾,嘉靖帝利用各種政策緩和了這些矛盾,並且幫助百姓治理水災,修建建築等等,在民間也是好評不斷

崇尚長生

但是就是因為前期一切做的太好了所以嘉靖帝中年就想長生不老,終日在後宮煉丹,朝廷上的事也都不管了,最後讓奸臣執政,百姓民不聊生。

嘉靖帝聽信術士的話,讓天下人給他尋找靈芝煉丹,並且對於水源要求也是極高,需要數百名宮女在早晨採集露水,讓大量宮女病倒。

最終宮女們為了反抗就設計想要謀殺嘉靖帝,而嘉靖帝也差點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被宮女勒死的皇帝。

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後嘉靖帝更加心灰意冷,從此以後徹底不再理會朝中事物,專心修道煉丹。

因為丹藥裡面有砒霜等致命毒物,而且嘉靖帝還是每天都在服用,最終享年60歲。

看嘉靖帝的一生,就感覺是一手好牌被打爛了。

以上是文青個人觀點,如果覺得不錯,點個關注,文青喜歡跟朋友們分享歷史小故事;

如有不同觀點,在下方評論,文青必當學習。


文青聊史


古代皇權社會,太子乃是順理成章的皇位繼承人,但縱觀歷史上的帝王們,其中有多達122位(初步統計)本與太子之位無緣,卻最終榮登大寶。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歷史上那些本沒有機會成為太子,最終卻登上皇位的帝王們。

注:開國之君除外、追尊者除外,雖未被立為太子,但順理成章繼位者除外

秦朝:1位(疑似)

秦二世胡亥。按照一直以來的觀點,秦始皇欽定的皇位繼承人乃是扶蘇,但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東巡歸途中,突然在沙丘駕崩,秦二世胡亥和宦官趙高、丞相李斯聯手發動政變,從而順利繼位,並隨即假傳詔書賜死了公子扶蘇。不過,近年來研究發現,胡亥極可能就是秦始皇欽定的繼承人。

漢朝:13位

△後少帝劉弘和高後呂雉

1、西漢後少帝劉弘。劉弘原名劉山,是漢惠帝劉盈之子,於漢高後元年(前187年)被封為襄城侯,次年被封為常山王。漢惠帝劉盈死後,前少帝劉恭繼任皇位,而當劉恭得知生母被呂后害死後,曾發誓長大後要報仇,呂雉得知後隨即將其囚禁殺害。之後,呂雉立常山王劉義為帝,改名劉弘,史稱後少帝。

2、漢文帝劉恆。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於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獲封代王。漢高祖劉邦去世之後,朝政大權操持於漢高後呂雉之手,呂雉先後執掌朝政十餘年,歷經漢惠帝劉盈、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三位帝王。前180年,呂雉去世後爆發“諸呂之亂”,呂氏集團被清除,後少帝劉弘被廢,代王劉恆在朝臣的擁護下即位為帝,是為漢文帝。

3、漢廢帝劉賀。劉賀是漢武帝劉徹之孫,昌邑王劉髆之子。元平元年(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駕崩,因其無子,大將軍霍光徵召劉賀主持喪禮,隨即擁立其稱帝。然而,劉賀在位僅僅27天,便因荒淫無度、不保社稷而被廢為庶人,史稱漢廢帝。不過,根據海昏侯墓出土的資料來看,劉賀顯然不是個昏君。

△宣帝劉詢

4、漢宣帝劉詢。原名劉病已,是漢武帝劉徹的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巫蠱之禍爆發後,太子劉據被殺,襁褓中的劉病已也被收系郡邸獄,後來雖然遇到大赦,被祖母史家所撫養,之後根據漢武帝的遺詔,劉病已被養於掖庭,並被錄入宗籍。劉病已雖然恢復了身份,但長於民間的他顯然不太可能與皇位有緣。然而,漢廢帝劉賀被廢之後,霍光在杜延年的勸說下,擁立劉病已為帝,是為漢宣帝。

5、漢平帝劉衎。原名劉箕子,是漢元帝劉奭之孫,中山孝王劉興之子。元壽二年(前1年),漢哀帝劉欣病逝,因死後無子,只得從宗室挑選新君。王莽為便於弄權,不肯迎立年歲較長的君主,於同年七月迎立年僅9歲的中山王劉衎為帝,是為漢平帝。

6、漢殤帝劉隆。劉隆是漢和帝劉肇的小兒子。元興元年十二月(106年1月),漢和帝在章德前殿去世,繼承皇位的本應是漢和帝的長子劉勝,但因劉勝自幼生有怪病,且多年不愈,鄧皇后認為他不適合做皇帝,於是立剛剛出生百餘天的劉隆為帝,是為漢殤帝。然而,漢殤帝在位僅僅兩百餘天便夭折離世,年僅一歲。

7、漢安帝劉祜。劉祜是漢章帝劉炟之孫,清河孝王劉慶之子。漢殤帝劉隆去世之後,鄧太后與其兄車騎將軍鄧騭密謀,迎立年僅13歲的劉祜為帝,是為漢安帝。

8、東漢前少帝劉懿。劉懿是濟北惠王劉壽之子。延光四年(125年),漢安帝劉祜去世之後,太后閻姬為了把持國政,在閻顯支持下,廢除劉祜之子劉保的太子之位,迎立北鄉侯劉懿為帝,史稱東漢前少帝。

9、漢質帝劉纘。劉纘是漢章帝劉炟的玄孫。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年僅2歲的漢衝帝去世,梁太后之弟梁冀隨即擁立年僅8歲的劉纘為帝,是為漢質帝。

10、漢桓帝劉志。劉志是漢章帝劉炟曾孫,河間孝王劉開之孫,蠡吾侯劉翼之子。本初元年(146年),漢質帝駕崩,大將軍梁冀隨即迎立年僅14歲的劉志為帝,是為漢桓帝。

11、漢靈帝劉宏。劉宏是漢章帝劉炟的玄孫、河間孝王劉開的曾孫、解瀆亭侯劉萇之子。永康元年(167年),漢桓帝劉志駕崩,死後無子,竇妙與其父竇武等商議,最終迎立劉宏為帝,是為漢靈帝。

12、東漢後少帝劉辯。劉辯是漢靈帝劉宏與何皇后的嫡長子,因其兄長皆夭折,劉辯本應該是順理成章的皇帝繼承人,奈何漢靈帝不喜歡劉辯,反而更喜歡王美人之子劉協,因此遲遲沒有立嗣。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病重期間將心目中的繼承人託付給上軍校尉蹇碩,蹇碩於是意圖殺死大將軍何進後擁立劉協繼位,結果計劃敗露,劉辯這才得以繼位。

13、漢獻帝劉協。劉協雖然是漢靈帝心目中的繼承人,奈何蹇碩計劃敗露,劉辯繼位後劉協被封為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劉辯繼位之後爆發“十常侍之亂”,大將軍何進被殺,袁紹等又殺死宦官兩千餘人,宦官張讓、段珪㐊劫持劉協和少帝劉辯逃出宮外,結果遇到董卓,董卓自認為和收養劉協的董太后同族,於是改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

三國兩晉十六國:25位

注:未稱帝者未計算在內,例如前涼(僅一位稱帝)、西秦、後涼、南涼、西涼、北涼。

1、高貴鄉公曹髦。曹髦是魏文帝曹丕之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於正始五年(244年)被封為高貴鄉公。正元元年(254年),司馬師廢黜魏帝曹芳,本想立曹操之子、彭城王曹據為帝,但郭太后卻以擔憂魏明帝曹叡絕嗣和輩分為理由反對,最終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大魏皇帝。

2、魏元帝曹奐。曹奐是魏武帝曹操之孫,燕王曹宇之子,於甘露三年(258年)被封為常道鄉公。甘露五年(260年),曹髦在“甘露之變”中被殺,司馬昭和公卿大臣們商議後,立曹奐為帝。

3、吳景帝孫休。孫休是孫權第六子,18歲時被封為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權臣孫綝廢黜吳少帝孫亮,迎立孫休為帝。

4、吳末帝孫皓。孫皓是孫權之孫、廢太子孫和之子。永安七年(264年),吳景帝孫休去世,雖然孫休的兒子孫𩅦(wan)時為太子,但由於當時蜀漢剛滅,再加上交阯叛亂,吳國大臣便想要迎立一個年歲較長的君主。左典軍萬彧因與孫皓交好,便向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推薦孫皓,於是大臣們說服朱太后,孫皓得以繼位。

5、西晉愍帝司馬鄴。司馬鄴是晉武帝司馬炎之孫,吳敬王司馬晏之子,晉惠帝司馬衷和晉懷帝司馬熾之侄。五胡亂華時期,晉懷帝司馬熾於永嘉七年(313年)被害,司馬鄴於是在長安即皇帝位。

6、東晉哀帝司馬丕。司馬丕是晉成帝的長子,晉成帝去世之後,本應司馬丕繼位,但由於當時年幼故而未被立為皇太子,其叔父晉康帝被立為太子繼位。昇平五年(361年),晉穆帝去世無子,皇太后褚蒜子認為司馬丕本來早該登基為帝,於是司馬丕得以繼承皇位。

7、東晉廢帝司馬奕。司馬奕是晉成帝的次子,興寧三年(365年),晉哀帝司馬丕去世無子,在崇德太后褚蒜子的主張下,大臣們迎立司馬奕為帝。

8、東晉簡文帝司馬昱。司馬昱是晉元帝司馬睿的幼子,先後受封琅玡王、會稽王。太和六年(372年),桓溫廢司馬奕,改立司馬昱為帝。

9、東晉恭帝司馬德文。司馬德文是晉孝武帝司馬曜次子,晉安帝司馬德宗之弟。元熙元年(419年),劉裕殺晉安帝,立司馬德文為帝。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司馬德文禪位於劉裕,東晉自此滅亡,司馬德文被廢為零陵王,後被劉裕派人用棉被悶死。

10、成漢幽公李期。李期是成武帝李雄第四子。咸和九年(334年)六月,成武帝李雄病死,太子李班繼位。同年九月,李期與兄長李越殺死李班,李期得以即皇帝位。

11、成漢昭文帝李壽。李壽是成武帝李雄的堂弟,成武帝李雄病重之時,曾召李壽輔佐朝政。李班被李期兄弟殺死後,李壽被封為漢王,兼任梁州刺史。玉恆四年(338年),李壽與文武官員盟誓後攻克都城成都,李壽即皇帝位。

12、成漢範賁。範賁是成漢丞相範長生的兒子,其父去世之後接任丞相之位。嘉寧二年(347年),東晉桓溫攻陷成都,成漢皇帝李勢投降,但成漢將領隗文、鄧定等人推範賁為帝,重新奪回成都。

13、前趙昭武帝劉聰。劉聰是光文帝劉淵第四子。劉淵去世之後,太子劉和繼位,隨即決定剷除諸王威脅,劉聰於是率軍攻破皇宮,殺死劉和,劉聰於是成為皇帝。

14、前趙末帝劉曜。劉曜是光文帝劉淵從子。大興元年(318年),劉聰死後,其子劉粲繼位,但不久後靳準發動政變,殺死劉粲,時任相國的劉曜隨即帶兵平亂,之後登上帝位,遷都長安。

15、後趙武帝石虎。石虎是趙明帝石勒的侄子。後趙建平四年(333年),石勒去世,太子石弘繼位,但大權卻掌握在石虎手中。劉太后和養子石堪於是打算擁立南陽王石恢為帝,舉兵反對石虎,卻因事洩而被殺。鹹康元年(334年)十月,石虎稱居攝趙天王,石弘被廢為海陽王。337年4月11日,石虎稱大趙天王,349年2月4日正式即皇帝位。

16、後趙石遵。石遵是趙武帝石虎第九子。太寧元年(349年),石虎去世,太子石世即位,但大權皆握在劉氏及張豺之手。彭城王石遵得知父親石虎死訊後,立即率軍攻打都城鄴城,殺死張豺。數日後,石遵自立為帝,降封石世為譙王。

17、後趙石鑑。石鑑是趙武帝石虎第三子。太寧元年(349年)十一月,石遵召石鑑和樂平王石苞、汝陰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入宮,密議處死冉閔之事,結果石鑑將此事告訴了冉閔。冉閔隨後起兵殺死石遵,擁立石鑑為帝。

18、後趙石祗。石祗是趙武帝石虎之子。青龍元年(350年),冉閔殺石鑑自立,建立冉魏政權,石祗得知之後,在襄國稱帝,改元永寧。

19、後趙劉顯。永和七年(351年),石祗派劉顯率兵攻打冉魏,結果被冉閔打的大敗,劉顯恐懼之下派出使者請降,並表示願意殺死石祗證明誠意。四月,劉顯殺死石祗及其丞相樂安王石炳、太宰趙鹿等人,並將石祗首級送給冉閔。七月,劉顯再度率兵攻打冉閔,卻被再度擊敗,於是返回,在襄國稱帝。

20、前秦宣昭帝苻堅。苻堅是秦惠武帝苻洪之孫、丞相苻雄之子。由於前秦皇帝符生生性暴虐,於是便有大臣勸說苻堅謀反,但苻堅感覺實力不足,因而只在暗中謀劃。壽光三年(357年),苻堅召集親兵衝入王宮,將苻生廢為越王,苻堅在群臣擁立下即位。

21、前秦高帝苻登。苻登是苻堅的族孫,建節將軍苻敞之子。前秦太安二年(386年)十月,秦哀平帝符丕兵敗被殺,因符丕之子年紀尚幼,朝臣於是擁立苻登即位。

22、後燕慕容祥。永康二年(397年),燕惠愍帝慕容寶抵擋不住北魏攻擊,率眾撤離都城中山後,城內大亂。慕容詳未及撤離,得到城中軍民擁戴,擁立為帝,年號建始。

23、後燕慕容麟。慕容麟是燕成武帝慕容垂庶子。永康二年(397年),北魏包圍中山,慕容麟圖謀反叛,事敗逃亡。慕容寶逃亡後,慕容麟入城殺死慕容詳,自立為帝,年號延平。

24、後燕昭文帝慕容熙。慕容熙是燕惠愍帝慕容寶之弟。後燕長樂三年(401年),燕昭武帝慕容盛被亂軍殺害,群臣本想擁立慕容盛之弟慕容元繼位,但慕容熙因正受慕容盛之母丁太后的寵愛,遂被密迎入宮即天王位,慕容元被賜死,不久慕容熙改元元始。

25、胡夏赫連定。赫連定是夏武烈帝赫連勃勃第五子,赫連昌之弟。承光四年(428年),赫連昌為北魏所擒後,赫連定逃奔平涼,正式即位,年號勝光。

南北朝:36位

1、劉宋文帝劉義隆。劉義隆是宋武帝劉裕第三子,宋少帝劉義符之弟。景平二年(424年)五月,因劉義符在位期間遊戲無度,輔政大臣發動政變將其廢黜,因劉義符無子,朝臣們本打算擁立劉義符次弟劉義真繼位,司空徐羨之卻認為他不宜為君,故在廢帝以前就先廢劉義真為庶人。侍中程道惠又請改立武帝五子劉義恭,然而徐羨之屬意劉義隆,於是百官擁立劉義隆為皇帝。

△劉彧

2、宋明帝劉彧。景和元年(465年),因劉子業殘暴遭弒,湘東王劉彧發動政變,弒殺劉子業,自立為帝。

3、劉宋劉子勳。劉子勳為宋孝武帝劉駿第三子。劉彧自立為帝后,任命劉子勳為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但江州長史鄧琬拒不受職,並在正月初七(466年),在尋陽城立劉子勳為皇帝,年號“義嘉”。

4、劉宋順帝劉準。劉準是宋明帝劉彧第三子,後廢帝劉昱之弟。元徽五年(477年)七月七日,蕭道成殺死後廢帝劉昱,擁立劉準為帝。雖然劉準名義上是皇帝,但是權力都被蕭道成掌握。

5、南齊少帝蕭昭文。蕭昭文是齊武帝蕭賾之孫,文惠太子蕭長懋次子,前廢帝蕭昭業異母弟。隆昌元年(494年)七月,輔政大臣西昌侯蕭鸞弒殺蕭昭業,立蕭昭文為帝,改元延興。

6、南齊明帝蕭鸞。蕭鸞是齊宣帝蕭承之之孫、始安貞王蕭道生之子,齊高帝蕭道成之侄、齊武帝蕭賾堂弟。延興元年(494年)十一月,蕭鸞以皇太后名義下詔,以蕭昭文年幼多病,不明政事,難當重任為由,廢黜其皇帝之位,讓蕭鸞入宮繼位,並降封蕭昭文為海陵王。

7、南齊末帝蕭寶融。蕭寶融是齊明帝蕭鸞第八子,後廢帝蕭寶卷同母弟。中興元年(501年),蕭衍立蕭寶融為帝,併發兵攻打蕭寶卷,蕭衍進入建康後,於中興二年(502年)將蕭寶融接入建康。

8、南梁蕭正德。蕭正德是梁武帝蕭衍之侄。侯景之亂時在侯景引誘下自立為帝,改元正平。旋即為侯景所廢,降為大司馬。

9、南梁蕭棟。蕭棟是梁武帝梁武帝蕭衍曾孫、豫章安王蕭歡之子。大寶二年(551年),“侯景之亂”中,侯景廢殺簡文帝蕭綱,擁立蕭棟為帝,年號天正。

10、南梁蕭紀。蕭紀是梁武帝蕭衍第八子、梁元帝蕭繹之弟。侯景之亂後,梁武帝去世。天正元年,為了和梁元帝爭奪帝位,稱帝於成都,年號天正。

11、南梁元帝蕭繹。梁武帝蕭衍第七子,梁簡文帝蕭綱之弟。552年,侯景死後,552年侯景死後,蕭繹即帝位於江陵。

12、南梁閔帝蕭淵明。梁文帝蕭順之之孫,長沙宣武王蕭懿之子,梁武帝蕭衍之侄。承聖三年(554年),堂兄梁元帝蕭繹為西魏所殺。承聖四年(555年),在北齊高洋和太尉王僧辨支持下,即位為帝,年號天成。

13、南梁蕭莊。梁元帝蕭繹長孫,武烈太子蕭方等之子。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蕭方智而改朝稱帝,南梁湘州刺史王琳遂擁立蕭莊為帝,定都武昌,改元天啟。

14、西梁宣帝蕭詧。梁武帝蕭衍之孫,昭明太子蕭統第三子。承聖三年(554年),西魏大將軍楊忠攻破江陵,將梁元帝投入江中,擁立蕭詧即位,建立西梁,年號大定。

15、南陳文帝陳蒨。陳武帝陳霸先之侄。永定三年(559年),陳霸先去世,宣皇后與中書舍人蔡景歷等定計秘不發喪,召其還朝立為帝,改元天嘉。

16、南陳宣帝陳頊。陳武帝陳霸先之侄,陳文帝陳蒨之弟。天康元年(566年),其兄陳文帝去世,陳文帝之子陳伯宗即位,陳頊成為輔佐大臣。光大二年(568年),陳頊廢陳伯宗,自立為帝,改年號為太建。

17、北魏拓跋餘。太武帝拓跋燾之子,景穆帝拓跋晃異母弟。正平二年(452年),中常侍宗愛弒殺太武帝后,擁立拓跋餘即位為帝,年號永平。

18、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太武帝拓跋燾長孫,景穆帝拓跋晃長子。本是順理成章的皇位繼承人,奈何宗愛殺死太武帝后擁立拓跋餘為帝,之後宗愛又殺死了拓跋餘,殿中尚書長孫渴侯與尚書陸麗等人這才擁立拓跋濬為帝。

19、北魏元法僧。道武帝拓跋珪玄孫,江陽王拓跋鍾葵之子。梁武帝普通六年(525)正月十五,趁著北魏大亂之際,七十二歲的元法僧在彭城自稱天子。

20、北魏元姑娘。孝明帝元詡唯一的孩子。武泰元年(528年),胡太后將孝明帝毒死,隨即立剛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元姑娘為帝(對外假稱是男孩)。雖在位時間較短,且不被列入正統帝系,但她卻是實際上中國第一位女皇帝。

21、北魏元釗。孝文帝元宏曾孫,臨洮王元寶暉之子。胡太后立元姑娘後,見孝明帝死後人心未有異動,便廢黜元姑娘、另立3歲的臨洮王元寶暉之子元釗為帝。

22、北魏孝莊帝元子攸。獻文帝拓跋弘之孫,孝文帝元宏之侄,彭城武宣王元勰第三子。武泰元年(528年),孝明帝元詡遇鴆而崩後,跟隨爾朱榮進軍洛陽,即位為帝,年號建義。

23、北魏元顥。獻文帝拓跋弘之孫,北海平王元詳長子,孝文帝元宏之侄。孝昌四年(528年),迫於朝廷內亂及葛榮起義的壓力,投靠南梁,後藉助南梁兵力,帶領陳慶之殺回北魏,登基稱帝於睢陽,改元孝基。

24、北魏元曄。景穆帝拓跋晃曾孫、南安惠王拓跋楨之孫、扶風王元怡次子。永安三年(530年)十月,爾朱榮為孝莊帝元子攸所殺後,在爾朱世隆擁立下,即位稱帝,年號建明。

25、北魏節閔帝元恭。獻文帝拓跋弘之孫,廣陵惠王元羽之子。 建明二年(531年),爾朱世隆廢黜長廣王元曄,立元恭為帝,改元普泰。

26、北魏後廢帝元朗。太武帝拓跋燾五世孫,景穆帝拓跋晃玄孫,南安惠王拓跋楨曾孫,章武恭王元彬之孫,章武莊武王元融之子。建明二年(531年),高歡起兵反抗爾朱氏集團時,元朗被立為皇帝。

27、北魏孝武帝元修。孝文帝元宏之孫,廣平武穆王元懷第三子。中興二年(532年),在大將軍高歡擁立下,登基為帝,年號太昌。永熙三年(534年),因不滿高歡專政,遷都長安,投奔宇文泰。十二月(535年2月),為丞相宇文泰所弒,時年二十五歲。從此,北魏王朝正式分裂成為東魏和西魏。

28、東魏孝靜帝元善見。魏孝文帝元宏曾孫,清河文獻王元懌之孫,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十月,在權臣高歡擁立下,登基即位於鄴城東北,年號天平,正式建立東魏,時年十一歲。

29、西魏文帝元寶炬。魏孝文帝元宏之孫,京兆王元愉之子。永熙三年(534年)十二月,宇文泰殺死孝武帝元修後,上表勸進,元寶炬即位,建立西魏,年號大統。

30、西魏元廓。魏文昭帝元寶炬第四子,魏廢帝元欽的異母弟。西魏廢帝三年(554年)正月,宇文泰廢黜魏廢帝元欽,擁立齊王元廓為帝。元廓繼承帝位,仍未設年號,稱元年。

31、北齊孝昭帝高演。神武帝高歡的第六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同母兄弟。皇建元年(560年),高演發動政變,廢黜侄子高殷為濟南王,自立為帝,改元為皇建。

32、北齊武成帝高湛。神武帝高歡第九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同母弟。皇建二年(561年),孝昭帝高演患重病,高湛與族侄高元海及高歸彥等人密議,準備發兵篡位。高演臨死時,為了不讓兒子高百年落得高殷的命運,決定傳位於弟高湛。同年十一月,高演去世,高湛接受遺詔入繼大統。

33、北齊元成皇帝高延宗。高延宗是高澄的第五子,高澄被殺之後,被高洋撫養長大。北齊滅亡之後,他於武平七年(576年)被部下擁立為帝。

34、北齊末帝高紹義。齊神武帝高歡之孫,齊文宣帝高洋第三子,齊廢帝高殷異母弟。 578年,北齊滅亡,高紹義逃往突厥,受到突厥他缽可汗愛重,北齊被滅後逃到北邊者,都歸高紹義管轄。同年,高保寧在營州奉高紹義為北齊皇帝。

35、北周明帝宇文毓。周文帝宇文泰庶長子。孝閔帝元年(557年)九月,晉公宇文護廢黜孝閔帝,宇文護因自己的羽翼尚未豐滿,不敢自立。乃遣使到岐州迎宇文毓繼位。

36、北周武帝宇文邕。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周孝閔帝宇文覺和周明帝宇文毓異母弟。武成二年(560年)四月,權臣宇文護派人毒死周明帝,立十七歲的宇文邕為帝,是為周武帝。

唐朝:8位

1、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淵次子,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隨即被李淵冊立為太子。數十日後,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李世民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2、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唐中宗李顯同母弟。嗣聖元年(684年),武則天廢皇帝李顯為廬陵王,改立李旦為皇帝,六年後禪位於武則天。景龍四年(710年),平王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後,再次成為皇帝。

3、唐文宗李昂。李昂本名李涵,為唐穆宗李恆第二子、唐敬宗李湛之弟。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宦官劉克明等殺死唐敬宗,偽造遺旨,欲迎唐憲宗之子絳王李悟入宮為帝。兩天後,宦官王守澄、梁守謙又指揮神策軍入宮殺死劉克明和絳王李悟,擁立李昂為帝,改年號為“太和”。

4、唐武宗李炎。唐穆宗李恆第五子,唐敬宗李湛和唐文宗李昂異母弟。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初二,唐文宗密旨宦官樞密使劉弘逸與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監國,但神策軍護軍中尉仇士良和魚弘志貪圖擁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難當重任為由,提出重立皇太子。宰相李珏據理力爭,奈何手握神策軍的仇士良、魚弘志假傳聖旨,將唐文宗的五弟潁王李瀍立為皇太弟,太子李成美仍為陳王。唐文宗駕崩之後,潁王柩前即位,是為唐武宗。

5、唐宣宗李忱。唐憲宗李純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恆異母弟。會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病危,宦官馬元贄等認為李怡較易控制,就把他立為皇太叔。李炎駕崩後,李忱登基稱帝,是為唐宣宗。

6、唐僖宗李儇。初名李儼,唐懿宗的第五子。鹹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唐懿宗病重。其月十八日,宦官田令孜、劉行深、韓文約等擁立普王儼為皇太子,改名儇。二十日,即皇帝位於柩前。

7、唐昭宗李曄。初名李傑,是為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之弟。文德元年(888年)二月,唐僖宗病危時,群臣因唐僖宗的皇子年幼,擬立皇弟吉王李保為嗣君,只有宦官楊復恭從血緣關係遠近考慮,擁立唐僖宗同母弟壽王李傑,此時唐僖宗已經不能說話,只是略微點頭算是恩准了,於是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六日遺詔立壽王傑為皇太弟。八日,僖宗崩,遺詔命太弟嗣位,改名為敏,即位於柩前,時年二十二歲。十一月,改御名為曄。

8、唐哀帝李柷。初名李祚,是唐昭宗第九子。天祐元年(904年)八月,朱全忠遣親信蔣玄暉等人趕赴洛陽,弒殺了唐昭宗及其昭儀妃李漸榮、河東夫人裴貞一。次日蔣玄暉假傳聖旨,立輝王李祚為皇太子,改名李柷。中午時分,又由宰相柳璨、獨孤損矯宣皇太后令:皇太子可於昭宗柩前即皇帝位。是日,年僅十三歲的李祝登基,他被朱溫嚇破了膽,不敢立年號,沿用唐昭宗的年號天祐。

五代十國:11位

注:未稱帝者未計算在內,例如吳越、南楚、南平。北漢雖然稱帝,但皇帝廢立自己不能做主,故不算在內。

另:王延鈞雖為閩國第三任統治者,但卻是第一位稱帝者,故算作開國之君。

1、後梁廢帝朱友珪。梁太祖朱溫次子。乾化二年(912年),朱友珪弒父登基,改年號為鳳歷。

2、後梁末帝朱友貞。梁太祖朱溫第三子。鳳曆元年(913年),朱溫的兒子朱友貞、女婿趙巖、外孫袁象先與將領楊師厚等人密謀政變,朱友珪逃走未成,於是命馮廷諤殺死他和張皇后,朱友貞遂在東京稱帝。

3、後唐明宗李嗣源。原名邈佶烈,稱帝后更名李亶,是晉王李克用養子。同光四年(926年),奉命鎮壓鄴都兵變,卻與變兵合流,率軍攻回洛陽,結束了李存勖的統治。他初稱監國,不久即位為帝,改元天成。

4、後唐閔帝李從厚。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子。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唐明宗病重,卻始終未決定儲君人選,次子李從榮率牙兵列陣於天津橋,準備以武力入宮奪位,結果兵敗被殺。明宗病中聞變,病情加劇,這才決定由李從厚嗣位。

5、後唐末帝李從珂。唐明宗李嗣源養子。長興四年(933年),愍帝李從厚即位後,對李從珂倍加猜忌。應順元年(934年),潞王李從珂自鳳翔出發,起兵反叛。四月三日,李從珂率軍進入洛陽城。第二天,太后下詔廢李從厚為鄂王,命李從珂為監國。六日,又立李從珂為帝。

6、後漢隱帝劉承祐。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十一日,劉知遠的長子劉承訓剛被立為皇位繼承人就病死了,劉知遠正病重,悲哀使病迅速加重,立即將劉承祐託付給將相們。結果,還沒等劉承祐被加封為王,劉知遠便去世了,而劉承祐則在大臣們的擁立下即位。

7、閩康宗王繼鵬。閩惠宗王延鈞長子。王繼鵬與宮女李春燕私通,並通過母親求得王延鈞將此女賞給自己。王延鈞次子得知後大怒,圖謀殺死王繼鵬,王繼鵬於是和皇城使李仿聯手對付王繼韜,清泰二年(935年)十月十九,兩人領皇城衛士殺死父親王延鈞。次日,王繼鵬聲稱皇太后令他監國,當天即皇帝位,改名為王昶。

8、閩景宗王延羲。閩惠宗王延鈞之弟。天福四年(939年),拱宸、控鶴軍使朱文進、連重遇反,迎王延羲進宮並殺王繼鵬,延羲遂自稱威武節度使、閩國王,改名王曦,改元永隆,稱臣於後晉。

9、閩國王延政。閩太祖王審知之子,閩惠宗王延鈞、閩康宗王延羲的弟弟。天福八年(943年)二月,王延政在建州稱帝,國號大殷。

10、閩末帝卓巖明。本為雪峰寺的僧人。後晉開運二年(945年)三月,李仁達殺死王延政的兒子王繼昌後,想獨自控制福州,又怕人心不服。而卓巖明一向被眾人所敬重,於是藉口卓氏為“重瞳子(有兩個瞳孔),手垂過膝,真天子也。”擁立他於福州為帝。

11、南漢中宗劉晟。原名劉弘熙,漢高祖劉龑第四子,漢殤帝劉玢之弟。光天二年(943年),因劉玢多行荒淫暴虐之事,劉晟與弟弟越王劉弘昌等人共同弒殺劉玢,自立為帝,改元應乾 。

宋朝:6位

注:皇帝無子,入嗣為太子的不計算在內,例如宋神宗趙頊、宋孝宗趙昚、宋度宗趙禥

1、宋太宗趙光義(疑似)。本名趙匡義,宋太祖趙匡胤之弟。開寶九年(976年),歷史疑案“燭影斧聲”後,趙匡胤駕崩,趙光義繼位。不過,根據“金匱之盟”和趙光義“親王+京尹”的儲君配置,趙光義極可能是順利繼位的。

2、宋徽宗趙佶。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年僅25歲的宋哲宗病逝,宰相章惇主張依禮、律,當立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否則當立長弟申王趙佖。但向太后(神宗皇后)以自己無子,神宗諸子皆庶子,排除患有目疾的趙佖後,主張立哲宗次弟端王趙佶, 雖遭到章惇反對,但在曾布、蔡卞、許將等執政的支持下,趙佶還是被立為皇帝。

3、宋高宗趙構。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靖康之難”後,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欽宗,滅亡北宋,康王趙構南渡建立南宋。

4、宋理宗趙昀。初名趙與莒(後改名趙貴誠),宋太祖趙匡胤十世孫,趙德昭九世孫。趙與莒雖是宋朝宗室,但由於皇位並非由趙德昭這一脈繼承,因此趙與莒與皇室關係早已疏遠,到趙與莒父親趙希瓐時,不僅沒有任何封爵,且只在山陰縣當過小官,生活已與平民無異。父親去世後,七歲的趙與莒被母親帶回孃家生活。宋寧宗趙擴因八個孩子全部幼年夭折,於是命宰相史彌遠尋找品行端正的宗室繼承沂王王位,史彌遠則將任務交給了幕僚余天賜。余天賜後因途徑紹興避雨而認識趙與莒,在得知對方宗室身份後,認為乃是合適的繼承人選,於是向上推薦。嘉定十四年(1221年),趙與莒被迎入宮,改名趙貴誠,繼承沂王王位。嘉定十七年(1224年),趙擴駕崩,史彌遠聯同楊皇后假傳寧宗遺詔,廢太子趙竑為濟王,立趙貴誠為新帝,改名趙昀,是為宋理宗。

5、宋端宗趙昰。宋度宗的庶長子。在臨安城投降前夜,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在駙馬都尉楊鎮、國舅楊亮節護送下潛出城外,為趙宋王朝保留了一絲血脈。此後,張世傑、陸秀夫也陸續率殘部到溫州江心寺會合。德祐二年五月一日(1276年6月14日),趙昰於福州稱帝,改元景炎。

6、宋懷宗趙昺。宋度宗第三子,宋端宗的弟弟。景炎三年(1278年)4月,宋端宗趙昰病逝,陸秀夫、張世傑擁立趙昺於岡州稱帝,改年號為“祥興”。

金國:5位

注:金太宗完顏晟、金熙宗完顏亶雖不是父傳子,但均為合理繼承人。

1、金廢帝完顏亮。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庶孫,太師完顏宗幹次子。皇統九年(1149年),年僅二十七歲的完顏亮弒君而篡位稱帝,改元天德。

2、金世宗完顏雍。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之孫,金睿宗完顏宗輔之子。正隆六年(1161年),完顏亮因攻打南宋而搞的“民皆被困,衣食不給”,“民不堪命,盜賊蜂起”。契丹人不願當兵,殺了金朝官吏,奪取3000副兵甲,舉行起義。完顏雍在舅父李石勸說下開始積蓄力量,完顏福壽、完顏謀衍等紛紛率兵投奔。十月八日,完顏雍親赴太廟,於遼陽稱帝,是為金世宗。

3、衛紹王完顏永濟。金世宗完顏雍第七子,金顯宗完顏允恭異母弟。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金章宗病逝無子,賈妃、範妃還在懷孕,元妃李氏、宦官李新喜、平章政事完顏匡等人設計於同月立完顏永濟為帝。

4、金宣宗完顏珣。金世宗完顏雍庶長孫,金顯宗完顏允恭的庶長子。至寧元年(1213年),權臣胡沙虎毒殺衛紹王完顏永濟後擁立完顏珣為帝,是為金宣宗。

5、金昭宗完顏承麟。金世祖完顏劾裡缽的後代。原為金朝將領,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蒙宋聯軍圍攻蔡州,金哀宗完顏守緒不願當亡國之君,遂下詔禪位於完顏承麟,在完顏守緒的苦苦哀求之下,完顏承麟這才答應繼位。次日,傳位大典剛開始不久,宋蒙大軍便攻入城內,倉促繼位的完顏承麟隨即帶兵迎敵,死於亂軍之中。繼位不足一個時辰的完顏承麟,也成為了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西夏:4位

1、夏毅宗李諒祚。李諒祚生母沒藏黑雲本為李元昊重臣野利遇乞之妻,後李元昊賜死野利遇乞,並和沒藏氏私通,生下李諒祚。後李元昊將國事委以沒藏訛龐(沒藏黑雲兄長),自己跑去賀蘭山離宮享樂,沒藏氏兄妹於是謀害皇太子李寧令哥。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正月,夏景宗李元昊被惱羞成怒的太子李寧令哥刺傷身亡,沒藏訛龐殺寧令哥,擁立出生僅十一個月的李諒祚。

2、夏襄宗李安全。夏崇宗李乾順之孫,夏仁宗李仁孝之侄,越王李仁友之子。其父去世之後,李安全上書要求襲越王爵位,但被夏桓宗李純祐拒絕,並被降封為鎮夷郡王。天慶十三年(1206年),李安全與桓宗母羅氏合謀,廢桓宗自立,改元應天。

3、夏神宗李遵頊。齊國忠武王李彥宗之子。皇建二年(1211年),其父李彥宗起兵於涼州,將李遵頊扶上皇位,廢掉夏襄宗。

4、夏末帝李睍。夏神宗李遵頊之孫,西夏獻宗李德旺之侄,清平郡王之子。乾定四年(1226年)七月,李德旺去世,西夏群臣擁立李睍繼位,改年號為寶義。

元朝:5位

1、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成宗鐵穆耳之侄。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初八,元成宗駕崩於大都玉德殿,因太子早夭無子,皇位出現空缺。按蒙古舊制,應由正宮皇后卜魯罕攝政,由她召集宗親大臣舉行忽裡臺大會,另選新君。卜魯罕和左丞相阿忽臺準備擁立成宗的堂弟、信奉伊斯蘭教的安西王阿難答;而右丞相哈剌哈孫則試圖擁立海山兄弟,於是他在成宗死後立即秘密派人通知在漠北的海山和在懷州的答己及愛育黎拔力八達迅速入京。愛育黎拔力八達母子到大都後,在李孟、哈剌哈孫的幫助下,發動宮廷政變,一舉扳倒了卜魯罕、阿難答、阿忽臺等人。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海山抵達上都,會聚宗戚大臣,舉行忽裡臺大會,一方面處死卜魯罕和阿難答,另一方面則確認海山的皇位繼承資格。五月二十一日,海山即位於上都,是為元武宗。

2、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至治三年(1323年),發生“南坡之變”,元英宗被弒,晉王也孫鐵木兒被擁立為皇帝,改元“泰定”。

3、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元武宗孛兒只斤·海山次子,元明宗孛兒只斤·和世琜之弟。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死,知樞密院事燕鐵木兒在發動大都政變,謀立武宗長子周王和世㻋為帝,後以路遠改立圖帖睦爾。第二次繼位則是殺死了兄長和世㻋後稱帝。

4、元明宗孛兒只斤·和世㻋。元武宗長子,元文宗之兄。天曆元年(1328年)被其弟文宗圖帖睦爾迎回元朝。天曆二年(1329年)繼位於漠北草原,同年在南下大都的途中暴死,在位僅184天。

5、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元明宗長子,元寧宗長兄。天曆二年(1329年)元明宗繼位後回到元朝,不久後元文宗毒死了元明宗,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到高麗大青島與廣西靜江(今桂林)。元文宗、元寧宗相繼駕崩後,妥懽帖睦爾被太后卜答失裡下令迎回,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八日即位於上都。

明朝:7位(含南明)

注:明思宗朱由檢雖為兄終弟及,但卻是奉遺詔順理成章繼位。

1、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四子。明朝建立後獲封燕王,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削藩而起兵“靖難”,歷經四年征戰,於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

2、明代宗朱祁鈺。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俘,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次年改元景泰。

3、明世宗朱厚熜。明憲宗朱見深之孫、明孝宗朱祐樘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死後無子,張太后與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4、南明安宗朱由崧。明神宗朱翊鈞之孫,福恭王朱常洵庶長子。崇禎十七年(1644年),崇禎帝自殺殉國後,南京諸臣議立新君。四月二十六日,張慎言、高弘圖、姜曰廣、李沾、郭維經、誠意伯劉孔昭、司禮太監韓贊周等在朝中會議,李沾、劉孔昭、韓贊周議立福王朱由崧,鳳陽總督馬士英與江北四鎮黃得功、高傑、劉良佐、劉澤清等人前往淮安迎接朱由崧。四月二十七日,福王朱由崧繼位為帝。

5、明紹宗朱聿鍵。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八世孫。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弘光帝被清軍俘獲亦死,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朱聿鍵於福州登基稱帝,改元為隆武。

6、紹武帝朱聿鐭。明紹宗朱聿鍵之弟。隆武帝朱聿鍵死後,朱聿鐭在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初五被大學士蘇觀生及廣東布政使顧元鏡等在廣州擁立為帝,年號紹武,與肇慶的永曆帝(朱由榔)朝廷互相抗衡。

7、明昭宗朱由榔。明神宗朱翊鈞之孫。隆武二年(1646年),隆武帝朱聿鍵在福建汀州被清軍俘虜,隨即被害。當時明神宗的男性後裔只剩下朱由榔一人,於是在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巡按王化澄與呂大器等推舉朱由榔監國。十月十四日,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監國。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初二日,隆武朝大學士蘇觀生同廣東布政使顧元鏡、侍郎王應華等在廣州奉請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監國,並且搶在朱由榔之前,在同月初五日正式稱帝,改第二年為紹武元年。十一月初八日,朱聿鐭在廣州即位的消息傳到梧州,為收拾廣東民心,朱由榔於十一月十二日東返肇慶,十八日宣佈即皇帝位,改第二年為永曆元年。

清朝:1位

注:雍正帝后改為秘立太子,故雍正之後帝王不計算在內

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第九子。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極駕崩,由於未預定儲嗣,多爾袞與豪格展開皇位之爭,由於雙方相持不下,多爾袞提出擁立福臨為帝,由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他共同輔政,結果獲得通過。福臨於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篤恭殿的鹿角寶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順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