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論”浩如煙海,你認為哪些可以為當代書法學習提供幫助?

心源書法


隨著書法藝術的發展、成熟,專門研究書法的理論著作也伴隨著發展完善,真的和問題中說的一樣“浩如煙海”。

每個有記載的歷史時代幾乎都有代表性的書論,而且這些書論都是先人經驗心得的精髓,所以對我們學習書法很有指導意義。

漢代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初創期,如趙壹的《非草書》、大書家蔡邕的《筆論》和《九勢》,在中國書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成熟期。這一-時期, 是書法藝術發展的高峰期,“尚韻”書風形成,也帶動了書法理論的研究,不僅書論傳世較多,而且覆蓋的方面也廣泛。如世傳衛夫人的《筆陣圖》、王羲之的《題後》、《書論》 、《筆勢論》等,王僧虜的《書賦》、《論書》 、《筆意贊》 等書論,著意探求書法創作的過程和特徵,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影響深遠。

隋唐是我國古代書法理論的興盛期。這一時期,應該是書家、書論整體數量是歷史上最多的。如智永的《永字八法》、歐陽詢的《三十六法》、孫過庭的《書譜》、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等等。尤其是張懷瓘的書法理論《書議》、《書斷》 、《文字《論用筆十法》等很成體系。

清代是古代書法理論值得我們重視和學習的一個時期。由於帖學與碑學明顯分流的格局,碑學日漸興盛。故書法理論前期重視對筆墨技巧的闡發,對碑學理論的探討豐富起來。如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 、包世臣的《藝舟雙揖》和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揖》是這方面的代表著作,並形成了一-股抑帖尊碑、重北輕南的風氣。劉熙載的《藝概書概》對南北書風的特色分別作了概括,還對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歷史、書體演變的歷史和書法藝術的技巧、風格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而精要的理論總結。

這些論著在中國古代書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近現代書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樣籠統的看這些書論,似乎對學習的意義還不夠具體,從內容上去分開應該會更有幫助。

一、關於“用筆”的書論。在諸如李斯《用筆法》、歐陽詢《用筆論》、張懷瓘《書斷》、姜夒《續書譜》、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包世臣《藝舟雙楫》、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等著論中都有闡述。比較經典的如王羲之《書論》“夫書字貴平整安穩。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大或小,或長或短。”

蔡邕《九勢》“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這一段被廣泛地應用學習,經典中的經典。

二、關於“點畫”的書論。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歐陽詢《八訣》、孫過庭《書譜》、趙構《翰志》、陳桐《內閣秘傳字符》、朱履貞《書學捷要》、劉熙載《藝概》

包世臣《藝舟雙楫》、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等。尤其是衛夫人在《筆陣圖》中的“橫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等論述影響非常大。

三、關於“結體”的書論。見諸蔡邕《九勢》、蔡希綜《法書論》、陳棲《負暄野錄》、陳繹曾《翰林要訣》、董其昌《畫禪師隨筆》、馮班《鈍吟要術》、劉熙載《藝概》等論著。

四、關於“章法”的書論。如王羲之《書論》、釋智果《心成頌》、饒自然《繪宗十二忌》、項穆《書法雅言》、包世臣《藝舟雙楫》、劉熙載《藝概》等。

孫過庭《書譜》中“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為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現在被視為金科玉律般地學習。

五、關於“意境”的書論。王羲之《述天台紫真傳授筆法》、歐陽詢《八法》、李世民《筆法訣》、張懷瓘《書斷》、蘇軾《論書》、米芾《海岳名言》、陳繹曾《翰林要訣》、梁獻《學書論》、包世臣《藝舟雙楫》、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等等都有這方面的論述。比較經典如範縝《神滅論》:“形者,神之質也;神者,形之用也。是則形稱其質,神音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


古代的書論,固然精彩,但直接學習,沒有比較完善理論知識做基礎,自己的理解難免會不夠深刻或全面,同時古文的晦澀也讓理解會有限度,所以建議針對自己的學習內容,有的放矢的看一些現代的書家理論家對這些書論的解讀評論性書家,可以幫助自己更好更直接地學習其中的精華,僅做建議。



趙國林


崔瑗《草書勢》:放逸生奇。

蔡邕《九勢》:下筆用力,肌膚之麗。

鍾繇《用筆法》: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王羲之《自論書》:點畫之間皆有意。

孫過庭《書譜》:差之一毫,失之千里。

懷素:自言轉腕無所拘,大笑羲之用《陣圖》

蘇軾: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

黃庭堅:凡書要拙多於巧。

米芾:歐、虞、褚、顏、柳,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

朱熹:字不求好,卻好。

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

董其昌:作書須提得筆起。

沈尹默:腕力遒時字始工。

以上是13位書家的經典語錄,基本包括了關於書法認識和方法的各個方面,背熟、理解、做到,必能成家。

注:是關於書法的學習理論,不包括實用書寫,實用書寫把字寫端正就可以了。








王乃棟說書畫


古代關於書法的經典論著浩若繁星,且各有特色。那麼我們怎麼從中選擇學習呢?我覺得應選擇適合自己的成體系的、被大眾所認可的就可以!

給大家推薦孫過庭的《書譜》。《書譜》一書概括了篆、隸、今草、章草等多種書體的基本特點,及其具體要求:“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並揭示了各體之間的相互聯繫:“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認為學習楷、草也應從其它各體中吸取營養,以致“旁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其次,以“執、使、轉、用”四字概述了書法技巧原理上的核心問題:“今撰執、使、轉、用之由,以祛未悟。執,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所謂執,即執筆,有執得深、淺、長短之分;所謂使,即運筆,有左、右、提、按之類。所謂轉,即運筆中的縈紆迴繞,曲折呼應;所謂用,即用點畫來結字,有向背相讓等。揭示了書法入門的要領。再者,分析了“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等和諧與變化、守法與創新的關係,又提出了“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閒雅”,“凜”與“溫”相濟,“鼓”與“和”互補,以取得剛柔結合,枯潤並舉的藝術效果。凡此種種,都充滿了藝術辯證法。

《書譜》還提出:“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以及“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過程,道出了學習書法“由平至險,再由險至平”的三個階段。在這裡書譜間接給我們回答了很多書法愛好者的問題,比如我不想學楷書,想直接學草書可以嗎?

此外,孫過庭認識到:漢唐以來論書者“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迷其理”,故撰是書,“窺其根源,析其枝派”。於運筆之道詳加闡述,因此,後人亦有稱之為“運筆論”的。可見,《書譜》一書也是是一部囊括了書法技巧理論的著作。

孫過庭,浙江杭州人,唐代著名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書譜》從古至今無不被書法研習者視為精典,是一部無論初學還是已窺奧妙的達人都值得一讀的好書!

另外,袁昂的《古今書評》,項穆的《書法雅言》,王羲之的《書論》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研讀的佳作!


墨染酒歌


研究學習古代"書論″對筆墨技巧、審美情趣和創作方法的論述。對我們學習書法來說確實有益。

現例舉幾條:

一,傅山《霜紅龕集》中說:"寫字無奇巧,只有正拙,正極奇生,歸於大巧若拙而己矣!不信時但於落筆時,先萌一意,我要使此為何如一勢,及成字後,與意之結構全乖,亦可以知此中天倪,造作不得矣。手熟為能,邇言道破。王鐸四十年前極力造作,四十年後,無意合拍,遂成大家。″

大意解釋:寫字正極則奇生,巧極則拙生,有物極必反之意。書法貴自然,整體風格和諧統一。學書先講規矩,再求變化,要取得自然效果,先心中有意,熟能生巧。

二,盛熙明《論書》中說:"點畫既工而後能結體,然佈置有疏密,骨格有肥瘠,不可不察也。″

大意解釋:點畫要精到,精於八法後能結體。用筆生結構。

三,劉熙載《藝概》中說:"書要曲而有直體,直而有曲致。若馳而不嚴,剽而不留,則其所謂曲直者誤矣。

大意解釋:寫字要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有彈性、力度、曲線美。

四,王羲之《筆勢論》中說:"分間布白,遠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穩,當須遞相掩蓋,不可孤露形影。

大意解釋:上下字應呼應貫氣,章法顯安好。如果點畫無勢道,字形失裹束,像離群之馬,則孤露形影。

王羲之書草書《十七帖》,(見下圖)。從容有度,上下顧盼生情,氣韻生動,字的大小、疏密錯落有致。











神韻軒書法


古代關於書法的論述相當多,內容也很豐富,堪稱博大精深,大多都是書法的普遍性和個性化的層面的知識和學文,而書法的共性化和特殊性化的規律,論述的少之又少,至今人們一提書法的筆法,就提到“千古不易",這個提法是有道理的,但“幹古不易"的筆法運轉規律是什麼?沒有人闡述說明其規律,有人提出了“提、按、頓、挫,捻筆桿等“觀點和思想,實踐證明不是書法的筆法規律,嚴重地影響了中國書法的推廣與普及,到目前為止沒有得到科學地有效地解決好“書法兩大瓶徑"問題。古人對書法的論述可以借鑑學習,好的有幫助的,古為今用。當代當下,有了書法的法的論述和書法遵循的規律的論述,即《五點64訣書法規律探秘解析》,應用到書法的實踐活動中去,對書法的推廣和普及,書法進校園,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和價值,直至書法走向世界都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李行子


學書者,不可不知的10則古人書論

一 李斯《用筆法》

夫用筆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腳,若游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善深思之,理當自見矣。

二 趙壹《非草書》

餘郡士有梁孔達、姜孟穎者,皆當世之彥哲也,然慕張生之草書過於希孔、顏焉。孔達寫書以示孟穎,皆口誦其文,手楷其篇,無怠倦焉。於是後學之徒競慕二賢,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為秘玩。餘懼其背經而趨俗,此非所以弘道興世也;又想羅、趙之所見嗤沮,故為說草書本末,以慰羅、趙、息梁、姜焉。

三 崔瑗《草書勢》

書契之興,始自頡皇;寫彼鳥跡,以定文章。爰暨末葉、典籍彌繁;時之多僻,政之多權。官事荒蕪,勦其墨翰;惟多佐隸,舊字是刪。草書之法,蓋又簡略;應時諭指,用於卒迫。兼功並用,愛日省力;純儉之變,豈必古式。觀其法象,俯仰有儀;方不中矩,圓不中規。抑左揚右,望之若欹。獸跂鳥跱,志在飛移;狡兔暴駭,將奔未馳。或□□點□,狀似連珠;絕而不離。畜怒怫鬱,放逸後奇。或凌邃惴慄,若據高臨危,旁點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絕筆收勢,餘綖糾結;若山蜂施毒,看隙緣巇;騰蛇赴穴,頭沒尾垂。是故遠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奔涯;就而察之,一畫不可移。幾微要妙,臨時從宜。略舉大較,彷彿若斯。

四 許慎《說文解字》序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於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於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封於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五 蔡邕《九勢》

夫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國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右,至回左亦爾。

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護尾,畫點勢盡,力收之。

疾勢,出於啄磔之中,又在豎筆緊趯之內。

掠筆,在於趲鋒峻趯用之。

澀勢,在於緊駃戰行之法。

橫鱗,豎勒之規。

此名九勢,得之雖無師授,亦能妙合古人。須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六 鍾繇《用筆法》

魏鍾繇少時,隨劉勝入抱犢山學書三年,還與太祖、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議用筆法。繇忽見蔡伯喈筆法於韋誕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盡青,因嘔血。太祖以五靈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與。及誕死,繇陰令人盜開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一一從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

繇曰:“豈知用筆而為佳也。故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臨死,乃從囊中出以授其子會,諭曰:“吾精思學書三十年,讀他法未終盡,後學其用筆。若與人居,畫地廣數步,臥畫被穿過表,如廁終日忘歸。每見萬類,皆畫象之。”

七 衛鑠《筆陣圖》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筆;六藝之奧,莫重乎銀鉤。昔秦丞相斯所見周穆王書,七日興嘆,患其無骨。蔡尚書邕入鴻都觀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達其源者少,暗於理者多。

“一”[橫] 如千里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

“丶”[點]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丿”[撇] 陸斷犀象。

“┐”[折] 百鈞弩發。

“丨”[豎] 萬歲枯滕。

“ㄟ”[捺] 崩浪雷奔。

“”[橫折鉤] 勁弩筋節。

右七條筆陣出人斬斫圖。執筆有七種。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又有六種用筆:結構圓備如篆法;飄揚灑落如章草;兇險可畏如八分;竊窕出入如飛白;耿介特立如鶴頭;鬱拔縱橫如古隸。然心存委曲,每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書道畢矣。永和四年,上虞制記。

八 王羲之《自論書》

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張精熟過人,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謝之。後達解者,知其評之不虛。吾盡心精作亦久,尋諸舊書,惟鍾、張故為絕倫,其餘為是小佳,不足在意。去此二賢,僕書次之。頃得書,意轉深,點畫之間皆有意,自有言所不盡。得其妙者,事事皆然。平南李式論君不謝。

九 羊欣《古來能書名人錄》

●臣僧虔啟:昨奉敕,須古來能書人名。臣所知局狹,不辨廣悉,輒條疏上呈羊欣所撰錄一卷,尋索未得,續更呈聞。謹啟。

●秦丞相李斯,秦中車府令趙高,右二人善大篆。

●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於雲陽獄,增減大篆體,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為御史,名書曰隸書。

●扶風曹喜。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篆小異李斯,見師一時。

●陳留蔡邕。後漢左中郎將。善篆、隸,採斯、喜之法,真定《宣父碑》文猶傳於世。篆者師焉。

●杜陵陳遵,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每書,一座皆驚,時人謂為“陳驚座”。

●上谷王次仲,後漢人,作八分楷法。

●師宜官,後漢人,不知何許人、何官。能為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耿球碑》是宜官書,甚是矜重。或空至酒家,先書其壁,觀者雲集,酒因大售。俟其飲足,削書而退。

●安定梁鴿,後漢人,官至選部尚書。得師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鵠書懸帳中。宮殿題署多是鵠手也。

●陳留邯鄲淳,為魏臨淄侯文學。得次仲法,名在鵠後。毛弘,鵠弟子。今秘書八分,皆傳弘法。又有左子邑,與淳小異。

●京兆杜度為魏齊相,始有草名。

●安平崔瑗,後漢濟北相,亦善草書。平苻堅,得摹崔瑗書,王子敬雲:“極似張伯英。”瑗子實,官至尚書,亦能草書。

●張農張芝,高尚不仕。善草書,精勁絕倫。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每書,雲“匆匆不暇草書”。人謂為“草聖”。芝弟昶,漢黃門侍郎,亦能草,今世雲芝草者。多是昶作也。

●姜詡、梁宣、田彥和及司徒韋誕,皆英弟子,並善草,誕書最優。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漢魏宮館寶器,皆是誕親手寫。魏明帝起凌雲臺,誤先釘榜而未題,以籠子盛誕,轆轤長口引之,使就榜書之。榜去地二十五丈,誕甚危懼。乃擲其筆,比下焚之。乃誡子孫,絕此楷法,著之家令。官至鴻臚少卿。誕子少季,亦有能稱。

●羅暉、趙襲,不詳何許人,與伯英同時,見稱西州,而矜許自與,眾頗惑之。伯英與朱寬書,自敘雲:“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

●河間張超亦善草,不及崔、張。

●劉德升善為行書,不詳何許人。

●穎川鍾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車徵。二子俱學於德升,而胡書肥,鍾書瘦。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 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繇子會,鎮西將軍。絕能學父書,改易鄧艾上事,皆莫有知者。

●河東衛覬,字伯儒,魏尚書僕射,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微瘦,而筆跡精熟。覬子瓘,字伯玉,為晉太保。採張芝法,以覬法參之,更為草藁。 草藁是相聞書也。瓘子恆,亦善書,博識古文。   敦煌索靖,字幼安,張芝姊之孫,晉徵南司馬,亦善草書。陳國何元公,亦善草書。

●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

●滎陽陳暢,晉秘書令史,善八分,晉宮、觀、城門,皆暢書也。滎陽楊肇,晉荊州刺史,善草隸。潘岳誄曰:“草隸兼善,尺牘必珍,足無綴行,手不釋文,翰動若飛,紙落如雲。”肇孫經,亦善草隸。

●京兆杜畿,魏尚書僕射;子恕,東郡太守;孫預,荊州刺史:三世善草藁。

●晉齊王攸,善草行書。

●泰山羊忱,晉徐州刺史;羊固,晉臨海太守:並善行書。

●江夏李式,晉侍中,善寫隸、草。弟定,子公府,能名同式。

●晉中書郎李充母衛夫人,善鍾法,王逸少之師。

●琅邪王廙,晉平南將軍,荊州刺史,能章楷,謹傳鍾法。

●晉丞相王導,善藁、行。廙從兄也。

●王恬,晉中將軍,會稽內史,善隸書。導第二子也。

●王洽,晉中書令、領軍將軍,眾書通善,尤能隸、行。從兄羲之雲:“弟書遂不減吾。”恬弟也。   王珉,晉中書令,善隸、行。洽少子也。

●王羲之,晉右將軍、會稽內史,博精群法,特善草隸。羊欣雲:“古今莫二。”廙兄子也。

●王獻之,晉中書令,善隸、藁,骨勢不及父,而媚趣過之。羲之第七子也。兄玄之、微之,兄子淳之,並善草、行。

●王允之,衛軍將軍、會稽內史,亦善草、行。舒子也。

●太原王濛,晉司徒左長史,能革、隸。子修,琅琊王文學。善隸、行,與羲之善,故殆窮其妙。早亡,未盡其美。子敬每省修書雲:“咄咄逼人。”

●王綏,晉冠軍將軍、會稽內史,善隸、行。

●高平郗愔,晉司空、會稽內史。善章草,亦能隸。郗超,晉中書郎,亦善草。愔子也。

●穎川庾亮,晉太尉,善草、行。庾翼,晉荊州刺史。善隸、行,時與羲之齊名。亮弟也。

●陳郡謝安,晉太傅,善隸、行。

●高陽許靜民,鎮軍參軍,善隸、草,羲之高足。

●晉穆帝時,有張翼善學人書,寫羲之表,表出,經日不覺,後雲:“幾欲亂真。”。

●會稽隱士謝敷,胡人康昕,並攻隸、草。

●飛白本是宮殿題八分之輕者,全用楷法。吳時張弘好學不仕,常著烏巾,時人號為“張烏巾”。此人特善飛白,能書者鮮不好之。

十 索靖《草書狀》

●聖皇御世,隨時之宜,倉頡既生,書契是為。

●科斗鳥篆,類物象形,睿哲變通,意巧滋生。

●損之隸草,以崇簡易,百官畢修,事業並麗。

●蓋草書之為狀也,婉若銀鉤,漂若驚鸞,舒翼未發,若舉復安。

●蟲蛇虯蟉,或往或還,類婀娜以羸羸,欻奮□而桓桓。

●及其逸遊盼向,乍正乍邪,騏驥暴怒逼其轡,海水窳窿揚其波。

●芝草葡陶還相繼,棠棣融融載其華;玄熊對踞于山嶽,飛燕相追而差池。

●舉而察之,以似乎和風吹林,偃草扇樹,枝條順氣,轉相比附,竊嬈廉苫,隨體散佈。

●紛擾擾以猗,靡中持疑而猶豫。玄螭狡獸嬉其間,騰猿飛鼬相奔趣。

凌魚奮尾,駭龍反據,投空自竄,張設牙距。

●或者登高望其類,或若既往而中顧,或若俶儻而不群,或若自檢於常度。

●於是多才之英,篤藝之彥,役心精微,耽此文憲。

●守道兼權,觸類生變,離析八體,靡形不判。

●去繁存微,大象未亂,上理開元,下週謹案。

●騁辭放手,雨行冰散,高間翰厲,溢越流漫。

●忽班班成章,信奇妙之煥爛,體磥落而壯麗,姿光潤以粲粲。

●命杜度運其指,使伯英回其腕,著絕勢於紈素,垂百世之殊觀。

成公綏·隸書體

●皇頡作文,因物構思;觀彼鳥跡,遂成文字。燦矣成章,閱之後嗣,存在道德,紀綱萬事。俗所傳述,實由書紀;時變巧易,古今各異。蟲篆既繁,草藁近偽;適之中庸,莫尚於隸。規矩有則,用之簡易。

●隨便適宜,亦有弛張。操筆假墨,抵押毫芒。彪煥□硌,形體抑揚。芬葩連屬,分間羅行。爛若天文布曜,蔚若錦繡之有章。

●或輕拂徐振,緩按急挑。挽橫引縱,左牽右繞。長波鬱拂,微勢縹緲。工巧難傳,善之者少;應心隱手,必由意曉。

●爾乃動纖指,舉弱腕,握素紈,染玄翰。彤管電流,雨下雹散。點□折撥,掣挫安按。繽紛絡繹,紛華燦爛。絪縕卓犖,一何壯觀!繁縟成文,又何可玩!章周道之鬱郁,表唐虞之耀煥。

●若乃八分璽法,殊好異制;分白賦黑,棋佈星列。翹首舉尾,直刺邪制;繾綣結體,劖衫奪節。

●或若虯龍盤遊,蜿蜒軒翥;鸞鳳翱翔,矯翼欲去。或若鷙鳥將擊,並體抑怒,良馬騰驤,奔放向路。

●仰而望之,鬱若宵霧朝升;遊煙連雲;俯而察之,漂若清風厲水,漪瀾成文。

●重象表式,有模有概;形功難詳,粗舉大體。


筆墨飛揚的日子


古代理論都不適合當代人,必須由資深的理論與實踐人士用大白話解釋以後,當代人,尤其是學生才可以理解。而大多數人只會引用,不會解釋!











老跨鬥


首先,唐人張懷瓘《六體書論》論及書體之變。論及大篆、小篆、八分、隸書、行書、草書諸體,書體的變化源自漢字演變的歷史,既有不同又一脈相承,是書論的基本,也是漢字演化的一種延續。


其次,蔡邕的《九勢》到後來的"永字八法"無不講筆法之變。筆法之變從刀筆石刻進而到現在的各種書寫筆法的運用。從最基本的篆書與隸書筆法到後來複雜的筆法系統,即以方圓為中心不斷地進行推廣的筆法體系。用筆運動方式經歷了從平動到絞轉再到提按的變化。


第三是王羲之《書論》結構之變。《書論》雲:“為一字,數體具入。若作一紙之書,須字字意別,勿使相同。”強調作一字與數字都應尋求變化。


第四是孫過庭《書譜》、姜夔《續書譜》論墨色之變。在書寫實踐中,墨色濃淡乾枯的變化成為書家關注的焦點,書家們發現墨色的不同變化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覺感受,也可表達出不同的精神內涵。《書譜》雲:“帶燥方潤,籽濃遂枯。”用墨忌枯燥,枯燥不潤澤,字無精神。用墨貴潤重濃,但一味濃潤,則墨色缺少變化,故又貴於濃淡枯潤相兼之妙。姜夔《續書譜》雲:“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深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作楷書時,要掌握好墨色,不可太多,亦不可太少,豐潤則易於暈化,枯燥則無神采。總之,墨韻就會產生一種自然的變化,墨色的變化構成通變觀的核心內容。


其五是章法之變。古代書論中關於章法的論述俯拾皆是,其核心在於章法的變化。孫過庭《書譜》雲:“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匾之準。”一幅字中點畫結字貴有變化,但必有一種統一和諧的筆調和風格。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雲:“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地,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好的章法應是字間、行間,須承上啟下,左右映帶,氣脈相通,精神貫注。然局部則有大小、偃仰、平直、振動,有開合、伸縮、疏密、長短、廣狹、奇正等變化。


其六釋亞棲《論書》雲:“凡書通即變。王變白雲體,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永禪師、褚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等,並得書中法,後皆自變其體,以傳後世,俱得垂名,若執法不變,縱能入古三分,亦被號為書奴,終非自立之體。是書家之大要。”個體風格的形成正在於對傳統的繼承而不斷創變。史稱“顏筋柳骨”,是就顏真卿、柳公權二人書法風格而言。譬如宋四家開啟“尚意”書風,揚州八怪崇尚“醜怪”,但無論是宋四家,還是揚州八怪,他們都有各自的風格特點。


古代書論 對於當代書法發展,仍然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與意義。書法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傳統,這是當代書法發展的不竭源泉,需要我們不斷地激活,闡發、豐富與發展。需要我們共同進一步去挖掘,闡揚和實踐,以期發揚光大。


鐘山印社


找一下自己喜歡的字體,最好在工作中能用上的的,比如楷書,魏碑等。


擦筆年畫


我國的書法史留給我們諸多的書寫遺蹟,還有大量的文獻,只要能找到解讀它們的方法,不僅可以豐富、深化我們對書法現象的知識還能對深入中國藝術、文化提供重要的幫助。

邱振中“書法-七個問題”“中國書法-167練習”對書法的分析,破解之密,他的作品是相當有參考價值的。

鄧散木《篆刻學》

這本鉅作一般是以影印本面目出現的。

白蕉《白蕉輪藝》

近代說貼學,白蕉先生就是標杆,包含“書法十講”、“雲間言藝錄”、“蘭題雜存”

對書法學習會有很大的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