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老舊小區變身“新小區”樣本

楚天都市報記者盧成漢 通訊員李軍 徐奕 攝影記者鄒斌

3年內,江城將改造760個老舊小區,讓環境更優美,讓城市更宜居,提升市民幸福指數。首批試點,陸續在江城鋪開。

30年老旧小区变身“新小区”样本

登月小區道路

江漢區登月小區,是一個30多年的老舊小區,成為首批試點小區。該區、街政府請來武漢大學博士團隊,與居民一道,對老小區進行改造。通過拆違,立面翻新、道路維修、增添設施等“微創手術”,小區變新變美,功能齊全了,幸福指數提升了,一些曾經搬走的居民又回來了。

登月小區美麗蛻變,是江城760個老舊小區未來的模樣。

小高樓背後的尷尬

登月片小區位於江漢區新華街取水樓社區北部,面朝漢口新華路。1989年,5個單元106戶入住,共350多位居民。

“在八十年代,我們的小區,地處鬧事,出行方便,還是讓人羨慕的。”25日,75歲的居民姜春生回憶說。

隨著城市進程的加快,小區周圍高樓林立、區域總部企業集中,呈現出一派現代都市的繁華景象。

而登月小區因企業改制,房屋產權由職工個人買斷,無物業管理,小區成了無人管的“孩子”。

房屋外牆隨著歲月的流逝,褪去了昔日靚的外衣,本來並不寬的小區內部通道,被居民的違法建築越堵越窄,最後變成“此路不通”。垃圾暴露小區出入口,進出難掩異味。

30年老旧小区变身“新小区”样本

登月社區改造前

更讓居民難以忍受的,是因小區地勢低窪,地下排水管網年久失修,一遇下雨經常淹水。

30年老旧小区变身“新小区”样本

2016年7月下雨,小區漬水,社區工作人員將劉智勇母親轉運出小區時的情景

門前一片汪洋,上班得劃小船。2016年7月的一場大雨,小區出口漬水齊腰深,有的居民用塑料桶當船,劃到街上再轉乘公交,居民生活質量大打折扣,苦不堪言。有3戶居民無奈搬離家園,還有一戶將房子賤賣。

“誰來管管這沒有物業的小區?”居民對此呼聲強烈。

“居民的無奈與呼聲,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頭。”新華街主任陳鋼說,街裡與社區雖多次出手,對小區進行小修小改,但苦於資金與規劃問題,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徹底解除居民疾苦。

“高樓林立的背後,卻是破舊不堪的小區。”陳鋼說,這種面子光鮮,裡子髒亂的現象,著實讓人尷尬。

博士團隊問計於民

事實,老舊小區的尷尬,居民的呼聲,早已引起武漢市委市政府的重視。

為提高社區居民生活品質,將經濟發展紅利“反哺”於民,江城啟動老舊小區“微改造”行動,全市在3年內,改造760個老舊小區,首批試點100個小區。

登月小區進入首批試點,微改造工作被提上日程。居民聞訊,奔走相告。

30年老旧小区变身“新小区”样本

登月小區車棚改造後

很快,幾名學生老師模樣的人,來到了小區,這裡指指,那裡點點。居民一打聽,原來這群人是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郭炎博士團隊的,專門來為小區設計微改造。這個團隊,曾設計過循禮門社區的老舊小區改造,獲得最佳方案獎。

“我們剛進來,就被居民打了圍。” 郭博士團隊的研究生張露予說,居民熱情很高,要求我們解決小區存在的漬水等系列問題,有的還直接給我們提改造建議。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知道。”街道與郭博士團隊達成了共識,先廣泛聽取居民意見和建議,然後再進行設計與改造。

居民與郭博士團隊聯合開始了6次實地勘察,獲取50份有效調查問卷, 3次規劃聯合設計。

郭博士說,最終,瞭解到居民最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有6個。包括小區淹水、消防安全通道堵塞、公共空間短缺、垃圾暴露、電動車停車和綠化等問題。

“我們改造重點主要從這幾方面入手,做到了真正的問需於民,居民參與設計。” 郭博士說。

居民建議變成現實

說起登月小區淹水,58歲的劉智勇說感觸頗深。

2016年7月,江城的一場暴雨過後,由於地勢低,加上下水管道老舊,小區積水齊腰深。劉智勇正在外地出差,77歲的老母親因腿腳不便,被困在家中,生活都成問題。“好在社區幹部,用塑料桶當船,將母親運出小區安置。”

因此,在此次小區的微改造中,作為18人的“社區規劃師”團隊,他第一個提出解決小區積水的問題。郭博士團隊在設計施工,將這個問題進行了徹底解決。

“如果老母親能活著看到小區不漬水了,一定會很開心的。”劉智勇喃喃地說。

小區家家戶戶都裝有防盜網,影響了美觀。劉智勇建議,安裝監控探頭,除了一樓可以安裝外防盜網外,樓上一律拆除。有些居民擔心,好看是好看,但家裡被盜怎麼辦?社區決定,在小區安裝監控,陽臺上安裝伸縮式晾衣架,小區沒有出現過失竊,打消了居民的顧慮。

30年老旧小区变身“新小区”样本

登月小區車棚改造後

在小區入口,有一排垃圾分類房。居民可將分好的垃圾投放其中,環衛部門及時將垃圾運走。而在過去,垃圾全部扔在一個大勾臂箱中,垃圾散發異味。

56歲的範清蓮提議,小區老人年多,建議在樓道中安裝扶手和座椅,“讓老人上樓時,可以休息一下再爬樓”。這個建議很快得到認可,在後續的改造中,得以實現。記者看到,5個單元,都安裝了扶手和座椅。

在微改造中,郭博士團隊也考慮到老年宜居的問題,對小區進行了許多的人性化設計。如小區廊架下面臺階的設計,設置專門輪椅上下口,方便老人到公共空間休閒。

小區公共空間有限,卻被居民的私家車所佔,擠佔了居民的活動空間。此次微改造後,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個難題。

取水樓社區書記趙青介紹,如今的小區已廊架位置,原先停滿了車,佔用了公共空間,造成人車爭位置的矛盾。這次改造,就把停車區改造公共休閒空間,而停車位則在周邊單位的支持下,借位停車。

江漢城管執法隊員說,過去小區的居民搭建了十幾處違建房,小區的回形道路被阻斷。微改造開始後,居民的積極性高了,不用做工作,居民主動自拆了違建房。

小區微改造前,小區幾乎看不到綠植。如今,綠樹、花卉隨處可見。

30年老小區華麗蛻變

30歲的登月小區,在政府投入296萬元,經歷半年多的微改造後,實現美麗蝶變,扮靚了社區環境,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數。

20日,車行新華路,遠遠望去,小區外立面灰白相間,如剛起的新樓房。

30年老旧小区变身“新小区”样本

登月小區環境改造

記者走進登月小區,只見道路通暢潔淨,綠植點綴,健身區、停車位、垃圾分類屋井然有序。“小區環境大變樣,別提多開心了。”搬出8年之久的76歲姜春生爹爹感嘆說,我又搬回了小區。象他一樣重新搬回家過春節的居民,還有另外2戶。

他說,就在去年7月改造完工前,小區遠看是個大花臉,家家陽臺掛著萬國旗,電線電纜如蜘蛛網,垃圾暴露散發異味,人車爭搶空間,小區擁擠不堪。

“遇上下暴雨,小區漬水,生活極為不便。”如今,管網更新了,下雨不用愁了。

“我就是受不了小區的環境,才搬離小區,去外面借住的。”姜春生說,30年的老小區像新小區,房子大幅增值了呢。他說,小區頂樓的三室一廳,面積有108平方米,50萬元還不好賣,如今,起步價都在180萬元了。

“我將房子裝修了一下,今年在家過一個喜慶的新年。”劉智勇洋溢著笑容說,親戚來拜年時,我感覺很有面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