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家族的人專出科舉高手,姓不大,但在平度很有名望

這個家族的人專出科舉高手,姓不大,但在平度很有名望

張文豔

姓氏譜繼續,本期要講述的姓氏明清時期在平度名望很大,那就是官氏。官,並不是一個大姓,但出過不少進士舉人,雖然他們在仕途並非一帆風順,但是,在家鄉,他們恬靜隱居,作詩著文,併為平度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天氣漸涼,繼續尋根,找到那一絲隱沒在歷史深處的暖陽。

“宋時有官熙者,為平度州巨族”,《通志·氏族略》如是載。

官氏,出自周代朝臣命官之後,以官職為氏。據《姓氏考略》載:“據《左傳》,官有世功,邑亦如之,古人以官命族,故有官氏。”又據《姓源》雲:“周大夫劉定之為官師,後因氏。”官姓郡望為晉東陽,可見官姓曾經的聚居地是河南安陽一帶。

官姓,人口不多。然而,在平度,官姓是個名門望族。官熙,除了《通志·氏族略》裡的記載,還有清朝道光版《平度州志》記載,“官熙,上蔡人,舊志生子三,一居上蔡,一居沂州,一名某積學蓄德,遨遊海山,見州地山水環抱,乃佔藉焉。子孫繁盛,以科第顯,為州望族”。

“以科第顯”,足以證明,官氏在科舉中的顯赫地位,在明朝,平度18名進士中,官氏佔了4位。

在官氏出現在平度之前,這裡的名門望族是蔣氏,蔣門出了蔣欽緒、蔣沇、蔣清父子三人兩代忠烈俊傑。之後,北宋大中祥符8年(1015年),平度蔡氏家族出了狀元蔡齊。蔡齊(公元988~1039),字子思,北宋膠水縣(今平度)人。他是青島的唯一一位文狀元,宋真宗為他開了狀元“跨馬遊街”的先河;他還是位立朝守正、遠見卓識的名臣,位至宰相;同學(同科進士)范仲淹曾為他寫墓誌銘,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也源於此,歐陽修還曾為其立傳。他足智多謀、光明磊落,政績功業、名垂史冊,遍尋記載無不是讚譽之詞,為平度人津津樂道。蔡齊的侄子蔡延慶又科舉及第,成為鎮守西南邊區的最高長官,平度因此聲名大振。

然而,輝煌過後,歸於平寂。

很長一段時間裡,平度因為“舟車商賈之所不至,冠蓋僕馬之所弗經”,地理位置較偏,制約了發展。人才的魅力也沒有凸顯出來。

直到一個重要的人物出現,打破了這樣的“僵局”。侯庸,字景中,明洪武初年其父因犯法被充軍福建。幼年家境清苦,發憤苦讀,以優異成績成為膠水縣學生員,20歲時“以高等貢入太學”,被選送中央國子監(俗稱太學)學習。洪武十八年(1385年)全國會試,侯庸考中第二十二名進士,被選授為負責“補闋拾遺,稽查六部諸司之事”的吏科給事中,成為受皇帝信任的監察官員。侯庸出仕後,其父仍在戍所,他便向皇帝提出願以自己的官職為父贖罪,明太祖立即准奏,並命侯庸親往戍所迎其父,皇太子朱標又特命侯庸“乘傳”(沿途由驛站備車馬)前往,侯庸星夜趕赴福建,將其父接回南京。此事成為當時朝廷盛傳的一大新聞。不久,侯庸升任吏部侍郎。洪武后期,侯庸長期代行尚書之職,掌握選拔考察天下文官的“銓衡”大權,以居官清廉敏於政事得以久任,政績卓著,被譽為明初吏部名臣。昔日平度城西有侯庸墓,今日河窪村侯姓為侯庸之後裔。

此後不到百年,官氏家族在官廉、官賢兄弟二人的努力下,名氣倍增。根據《平度州志》的記載,官氏的進士有:官廉,天順甲申(1464年)進士,官賢,官廉的弟弟,1490年進士,官箴,萬曆戊戌也就是1598年進士,官靖共,清朝順治丙戌(1646年)進士,加上舉人、貢生等,可謂人才輩出。

平度官氏家族耕讀世傳,成為科甲望族。不過,顯然仕途並不是那麼順利,除了官廉以外,官賢等很多從政的官氏族人,都經歷了因為正直而被罷官的命運,回鄉歸隱是他們最終的選擇。官賢、官一夔父子在家鄉太泉建立了太泉書院,學子不僅限於官氏族人,培育了大批人才。太泉書院最具代表性的弟子是,嘉靖五年(1526年),丙戊科會試後,平度人傅漢臣、李學詩、崔廷槐3人同科考中進士。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和乾隆《山東通志》統計,此次考試,全國1330餘州縣共錄取進士300名,平度佔了1%,應該說比例是很高的。

明清時期的官氏命運,隨著社會的動盪而起伏,在清朝,出了不少武舉人,官氏後人崇尚為義殉節,這個家族,世居平度,忠義孝悌、尚文崇武是他們流傳近千年的門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