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方言中的“大嫚”,與德語之間到底是何關係?

很多朋友可能都有過這種經歷:有些已經習以為常的東西,別人突然問起或者說起它的來源,自己會有一種很懵的感覺。數年之前,在一篇膠東民間故事當中,筆者用到了“大嫚”這個詞,當時有讀者說:“大嫚不是膠東傳統詞彙,是從青島舶入的德語音譯。”這讓多年以來一直對“大嫚”習以為常的筆者,感到很懵。

“大嫚”這個詞真的是德語的音譯麼?看到讀者留言之後,筆者趕緊查詢了一下,而查到的結果似乎真的像是這麼回事,在德語當中,女士的單詞為dame,複數的話就是damen,發音跟“大嫚”的確很像。而在網絡上,一些介紹外來語對青島話影響的文章,也對此事“言之鑿鑿”,認為“大嫚”與“古力蓋”(gully)一樣,都是來自德語的音譯。

膠東方言中的“大嫚”,與德語之間到底是何關係?

(德式風格的青島老火車站)

不過,筆者始終對此事將信將疑。原因主要有兩點,其一,大嫚一詞不單單在青島話中有,膠東其他縣市的方言裡用的也比較常見,如果說德語影響青島,多少有些道理,但要說影響整個膠東,則有些託大,畢竟德國租借膠州灣的時間前後只有不到二十年,並且勢力範圍僅限於青島商埠以及膠濟沿線;其二,膠東方言當中不僅有大嫚一詞,還有小嫚、嫚兒等稱呼,她們都可以用來指代年輕女士,尤其是未婚的女孩,說大嫚是德語音譯還能說通,那麼小嫚和嫚兒又是怎麼來的呢?

當然,推測歸推測,要證明一個觀點,最好還是有史料作為支撐。關於大嫚與“damen”之間關係,目前看到的,以民間傳聞居多,而未見到史志資料記載。如果找到能證明“嫚兒”是膠東方言傳統詞彙的資料,顯然前者的傳聞,可信度就會更低一些。

筆者查詢了不少資料,但很長時間卻沒有結果,直到有次閱讀《四續掖縣誌》時,才無心插柳,找到相關的記載。

膠東方言中的“大嫚”,與德語之間到底是何關係?

《四續掖縣誌》在“風俗”一章當中,記載不少當地俗語,其中赫然有一條是“嫚子”,原文寫道:“嫚,音幔,說文侮易也,左氏其言僭嫚於鬼神,並無所謂婦女之解。而俗以嫚子代表小女或名焉。”

這段話的意思是,嫚在古文當中的解釋,與謾罵的謾意思大體相通,不過帶有輕佻之意(例如高祖過趙,嫚罵趙王),並沒有指代婦女的意思。但是在當地的習俗裡,則以“嫚子”(嫚兒)來稱呼小姑娘,甚至以此作為名字。

膠東方言中的“大嫚”,與德語之間到底是何關係?

這段記載雖然沒有提及稱女孩為“嫚兒”習俗是什麼時間形成的,但考慮到《四續掖縣誌》是上世紀三十年代修撰,此時距離德國租借膠州灣也就二三十年的時間,德語詞彙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形成普遍習俗,並且影響到數百里之外的掖縣(萊州)農村(縣誌記載多為鄉土之事),可能性幾乎為零。也就是說,早在德國人來到青島之前,膠東人就已經習慣用“嫚兒”這個詞了,如果兩個嫚兒一起出現,就要分個大小,只不過這都是口語化稱呼,在書面資料中少有記載。

並且,縣誌中提到了以嫚作為名字的情況,這一點在黃渤主演的電視劇《青島往事》中也有體現。電視劇中有一對姐妹,姐姐叫“大嫚”,妹妹叫“小嫚”(實際就是區分大小)。假如是三姐妹的話,就有可能是大嫚、二嫚和小嫚了。

膠東方言中的“大嫚”,與德語之間到底是何關係?

那麼,大嫚跟德語之間到底有沒有關係呢?結合史料的記載,筆者認為,這很可能是翻譯當中的一個巧合。在德語當中,damen是女士的複數,而當地人聽到德國人這麼說,感覺發音跟本地方言中的大嫚很像,意思也比較接近(其實大嫚很口語化,damen卻一般用於正式場合),因此按照翻譯中的“信達雅”原則(難稱作雅),將兩者融合。

最後,再簡單介紹一下“嫚兒”(大嫚、小嫚)在膠東方言中的語境,避免外地朋友誤用。長輩稱呼晚輩女孩為“嫚兒”,顯得親切;同輩的熟人之間稱呼“嫚兒”,親切中帶有“調侃”的意味;而如果既不是長輩,也不熟悉,就稱呼一個陌生女孩為“嫚兒”,就顯得輕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