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得去的故鄉,喚不回的鄉愁!


回得去的故鄉,喚不回的鄉愁!

時光飛逝如電,轉眼又是過年。

年關時,忙或悠閒的政企都緊鑼密鼓盤點收工,辛苦一年的人們著手收拾行囊,大大小小的車站人流如織,儘管天氣愈加的冷,儘管車票愈加難搶,儘管沉重的行李幾乎要勒痛手掌,儘管匆匆回去幾天還得急急地趕回來,但回家過年的心情就像成群的候鳥必須迴歸能夠抵禦寒冬之地,只因有一股溫暖的鄉情親情在等候,有一個叫老家叫故鄉的地方在呼喚。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有人說,他不會選擇過年過節回老家,大擠大累也太趕,好生磨人。群裡有的打趣說,今年錢不好賺,混得不好,無法向父母和兄弟姊妹交待,不打算回家過年。當然,也有持不同意見的,認為回家過年是一種傳統,一種親情的探望,一種外出拼搏的迴歸和短暫停歇。

回得去的故鄉,喚不回的鄉愁!

大人盼過節,小孩盼過年。這在往前二、三十年的確是真實寫照,到了今天已有種時過心境遷的感覺。

早些年,於小孩來說,生活在大人庇護下無憂無慮,心裡盼過年可以跟著大人到廟裡拜神、到祠堂祭祀先祖,穿新衣戴新帽,大人親戚們給發壓歲錢,看打餈粑點紅花,可以撿起未全部響爆的鞭爆堆成圓圈自制“火樹銀花”,可以點爆竹炸瓦片、炸泥巴,可以走街串巷去拜年走親戚,更有時間半個月之久直達味蕾的美餐,淘氣點的男孩還可以借節日的氣氛偶爾點一支香菸學下爺們……。

回得去的故鄉,喚不回的鄉愁!

對大人來說,更多的是肩負起一個家庭的重擔與責任,保障上至老人下到小孩的生活和成才。因此,在他們的心裡眼裡,過年固然喜慶,但過年也得用錢、猶如過關,更盼望著時近端午節之後的收成。他們往往會在思量頭一年總體收入之餘,早早開始琢磨著明年一開春,應該如何開荒、播種、育苗、套種、接茬,準備著新一輪的多種經營或立體栽培,或許到端午節時就能喜見稻菽千層浪……春種滿田碧玉,秋收遍野黃金,那時他們的心情勝似過年。

回得去的故鄉,喚不回的鄉愁!

故鄉,絕對不是一張車票就能抵達的地方。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對一個自小在故土家園長大的孩子來說,在外不管漂泊多久,生活不論安逸或是忙碌,臨近小年至大年的時間,心就飛回到了老家。但相對於新時代奮鬥一族來說,他們也有新的見解,甚至直接告誡回家太早的“沒出息”:回去相親的姑娘注意了,第一批年前已失業的屌絲已在村裡集合了,這種不能找。一定要找臘月廿八至三十才回家的,不是老闆就是高管。

鄉情永在,鄉愁悠遠。這是我期盼回到故鄉的最好理由。

回家只有一個理由,父母在、不遠遊。用新潮些的話來說叫“不忘來時路,繼續向前方。”踏著家鄉綿綿的黃土地,感受著溫潤清新的氣息,回家看望年紀一天比一天大的父母,探望分別已久的兄弟姊妹,端詳兒時住過的老屋,重溫成人成長的崢嶸歲月,那從未忘卻的故土情懷在心頭油然升起。

於我內心深處,不僅感恩父母孕育了我的生命,也感恩父母在我出生之後的撫養和培育。也許你會說,生兒育女,天經地義,但父母把我養大可謂千辛萬苦。

回得去的故鄉,喚不回的鄉愁!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知了一些細節。我出生後吃了七天母乳,在降生第七天,口腔生了一種莫名水泡,那時農村條件差,只有赤腳醫生,一個稍懂點名堂的老人經驗主義地用刺蝟刺挑破水泡,沒有消毒也沒有消炎,生生的土辦法,從此口腔潰瘍一小段時間,我隨之不能吮吸奶水,時間一久只能泡奶粉餵養,稍大些是吃米糊、糖水、稀飯等。改革開放之初,春風還沒有全面吹到鄉村,奶粉、糖雖不用計劃供應票購買但還屬於稀缺品,嚴格地說需要開後門才能多購買,可想而知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我的養大長大何等不易。加上不是母乳餵養免疫力相對偏低,我常有小恙。父親告訴我有一位鄉鎮衛生院院長肖光榮醫術甚佳並救過我的命,肖院長當時告知父親如果晚個把小時帶我到醫院恐怕後果不可設想。這些經歷,加深了我對父母養育之恩和生命誠可貴的理解。

回得去的故鄉,喚不回的鄉愁!

前幾天,一位在宜春工作的老同學回老家後給我信息,聲稱在集市見到了父親,直夸父親不顯老、蠻年輕,父親笑著說自己老了,再過年把時光就是古稀之年。母親整日操持家務,身體總體蠻好,除了血壓稍高、左腿稍有小恙其他安好。這些,既是父母親自己的福份,也是我們做兒女的福氣。

家是初心地,也是加油站。20多年過去,彈指一揮間,當初父老鄉親敲鑼打鼓為我送行,從此我告別這一方黃土地,開始了孤篷千里徵的軍旅。20多年間,鄉情依舊,而那些印在腦海中的鄉愁與漸行漸遠,有的甚至消失得無影蹤。

回得去的故鄉,喚不回的鄉愁!

“移風易俗,不放爆竹”已在推行之中。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多少年來,鞭炮彰顯喜慶或氛圍。目前,一些大中型城市直至小型城市已明令禁燃放煙花和鞭炮。但在農村,過年過節、紅白喜事燃放鞭炮延續幾千年,人們自然是心照不宣照做,村規民約有的也借鑑煙花引起火災或震碎庭院玻璃等教訓禁止燃放,只有老人過壽辰有兒女或親戚送了煙花可以打個擦邊球。清明、冬至掃墓,相關機構已在逐步要求不燒紙、不放鞭炮,推行除草、培土、清理水溝,插一束鮮花或塑料花表示哀思,簡約祭奠方式,防止火災和環境汙染。移除舊風俗,消失老鄉愁。

回得去的故鄉,喚不回的鄉愁!

“窮不離豬”的古語得改寫。過去老人們常說,窮不離豬,富不離書。用老家話念來朗朗上口。在90年代直至21世紀初,以打糧食為主的農村,養豬不僅解決家庭剩菜剩飯,解決肉食自給自足,更解決一個家庭年終的收支平衡。猶記年終宰豬時家裡得放鞭炮,還會用草紙揩一下刀口處的豬血並放在神龕祭祀,然後皆大歡喜地做一頓全豬宴。大致從10年前至今,家庭餵養生豬受到大中型養豬場的衝擊,成本增加與價格縮水直接導致個體養豬積極性銳減,那些稍遠離住宅的豬圈或閒置或拆除,“囉囉囉、囉囉囉…”的餵豬聲漸漸消逝在歲月裡。同時,隨著新農村小型機械化的普及推廣,一家一戶一頭耕牛即將退出歷史舞臺,幾家共用一頭牛或直接用小型耕田器成為潮流。回鄉只聞犬吠聲,再不見豬牛成群。

回得去的故鄉,喚不回的鄉愁!

早晚到水井打水挑水的風景線不見了。搬柴童子,運水郎君。黃梅戲《天仙配》也唱道: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在一個村莊有一至兩口水井的年代,鄉親晨起或傍晚到水井打水,可謂是個技術活,只有用適當地力度將繩索與水桶恰到好處地抖動才能一次性打好滿滿一桶水,要不就要多次反覆或重新開始,一路挑水人有節奏地閃動扁擔,更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悉老家的水井發脈於遠方的蟻子腦,源遠流長,清涼甘甜。而今,幾乎家家戶戶都鑿打了簡易壓水井,地下水源好的不用打引水就可直接壓水取水,還可裝配水泵直接將水抽上放置於樓頂的儲水罐,滿足日常生活用水。

回得去的故鄉,喚不回的鄉愁!

書寫春聯漸成古董。如今,偌大的村莊只有我家仍然是自己書寫春聯。年幼時,我的心裡也期盼著過年。春節臨近,我就要書寫大半個村莊的春聯,從初中開始一直延續至我參軍之前。寫春聯,既檢驗一年下來的書寫能力,也檢驗文字組織能力,大致在中學階段我開始琢磨自撰春聯。過去,村裡讀過私塾的幾位老秀才,小學中學任教的老師,乃至50、60年代出生學過毛筆字的前輩,都能拿起毛筆書寫春聯,而且有的柳味、顏味、趙味很足,一看就有童子功。而今,毛筆書法復興還沒有全面推行到農村,從超市購買對聯成為短平快的解決方式,故鄉隨著老秀才年逾九旬手臂抖動無法書寫、一些老教師相繼辭世,已經少有人動筆或者少有人能拿得動筆寫了,取而代之的是縣(市)組織書法家書法愛好者下鄉送“福”送春聯。

回得去的故鄉,喚不回的鄉愁!

兩人或四人打餈粑的少見了。洗石臼、洗搗棍、遮臼蓋,蒸糯米、燒開水,洗好晾乾篾制圓墊、準備布包蘸菜油、準備豆酥和白糖、撕好紅紙浸水染色,這是大年三十搗打餈粑的道道工序,伴隨著陣陣有節律的吆喝聲,一刻鐘左右後一窩滾燙的餈粑就可出臼。家家戶戶不論貧富,都會蒸好一甑糯米打餈粑,做為送年拜年禮品傳遞親情和年味。如今,鄉間這把式少有人弄了,一來少有人去種糯谷和雙季稻,綠色食品源頭不在自己手中;二則留在家裡的大部分老人孩子使不轉搗棍,青壯年大多在外創業,年關才回家來懶得搗騰,搗打餈粑沒有氣力是打不好也裝不起來。只是,那一股溫熱的餈粑蘸著豆酥和白糖,香甜可口的味道留在我們的記憶中。或許有一天,這在老家還會被重拾。

回得去的故鄉,喚不回的鄉愁!

炊煙裊裊,鄉情悠悠,鄉愁永存。

炊煙,是靈動的思緒。炊煙,是久違的家鄉味道。

鄉情,是動心的鄉音。鄉情,是人之初最美好的養分。

鄉愁,是看得見的回憶。鄉愁,亦是遠去的歌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