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調味祕方,讓你的作品有味道

有時作品拍完後,雖然畫面上形象完整,但總覺得作品缺少點味道。

特別是風光攝影,拍出的作品曝光準確,畫面包含景物全面,但就是沒味道,許多影友對此感到困惑:原因在哪兒?

有無解決的“秘方”?

原因在於缺少“ 調味品”,缺少調味效果。

就好比你做了一碗熱湯麵,白色的麵條,黃白色的臥雞蛋,紅色的西紅柿片,綠色的蔥花,食材都很好,看著也很漂亮,就是吃到嘴裡沒有味道。

如果加點香油、醬油和醋,再加點胡椒麵,那麼這碗熱湯麵就會變得有滋有味了,這說明調料的搭配很重要。

在攝影作品中,有時也需要加“調味品”來改善你作品的味道。

有的影友會問:“既然效果這麼神奇,那麼攝影中的‘調味品’是什麼呢?”

這裡開出4味“調味品”:雲霧雪雨,逆光拍攝,添鳥加人,尋“小秤砣”。

雲霧雪雨

“雲霧雪雨”有許多作用,如“頭場雪”的效果、“留白”的效果、“環境場”的效果、“朦朧”的效果、“抽象”的效果等,除此之外,其另一個重要的效果——調味效果,也不可忽視。

如果作品不夠好,就試試“雲霧雪雨”吧。

拍攝風光題材多用雲、霧和雪來調理,拍攝社會生活題材多用雪和雨來調理,如在鵝毛大雪中的活動,或雨中的各種雨傘表現等。這會使畫面的滋味變得非常濃厚,有云有霧有雪有雨就會有滋有味。

也許有人會懷疑:“這真的有作用嗎?”

我們不妨看看國際攝影藝術展中的作品:

在下雨時拍攝的《雨中》榮獲第3屆國際攝影藝術展的金獎;

在有云條件下拍攝的《原野》榮獲第6屆國際攝影藝術展的金獎;

利用霧氣拍攝的《素食節》榮獲第12屆國際攝影藝術展的金獎等。

這些作品利用“雲霧雪雨”做“調味料”均獲歷屆國際攝影藝術展的金獎,這還只是獲金獎的作品,獲其他獎項的作品就更多了,從這些作品中一看便知:“雲霧雪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調味作用!

之前我們曾論述過“雲霧雪雨”的許多作用,這些並不妨礙其調味的效果。

攝影美學 | 4個調味秘方,讓你的作品有味道

《紐約港》 芬尼格爾 攝

攝影作品《紐約港》是美國攝影家芬尼格爾於20世紀60年代所攝的,其用長焦距鏡頭拍攝,對場景有壓縮的作用,場景中的霧氣不但表現出了紐約港口的繁忙氣氛,還展示出了其充滿生機的景象。

攝影美學 | 4個調味秘方,讓你的作品有味道

《雪中黃山》 秦大唐 攝

攝影作品《雪中黃山》攝於黃山,雪中之景別有情趣。

攝影美學 | 4個調味秘方,讓你的作品有味道

《海市蜃樓》 何麗 攝

攝影作品《海市蜃樓》是北京攝影家何麗拍攝的,畫面中,在雪色霧氣的籠罩下,隱約可見湖邊的貝殼劇場,如夢如幻,效果非凡。可以設想,如果沒有霧氣,這劇場只是影友常見常拍的普通建築,沒有一點意思,正是霧氣使作品出彩。

攝影美學 | 4個調味秘方,讓你的作品有味道

《瑰麗朝陽》 顧彩華 攝

攝影作品《瑰麗朝陽》是北京攝影家顧彩華拍攝的,表現的是暮雲中北京朝陽區的高架建築,氣勢非凡。如果沒有云的襯托,這只是常見的高架建築,沒多大意義,正是雲彩的襯托使作品富有生氣。所以攝影藝術作品中添加“雲霧雪雨”就是添加了重要的“調味品”,可以對攝影藝術作品起到重要的烘托作用。

逆光拍攝

在這個“秘方”中,首先要有光,這個光就是指陽光,沒有光就沒有效果。

在有光的情況下,要達到有境界的效果,就要逆光拍攝。

關於逆光效果,今天要分析的是光的通透效果。這種逆光的通透效果常發生在能夠半透光的物體(如植物的花與葉)與輕薄的物體(如傘等物件)上。在早晨或傍晚逆光拍攝,色彩豔麗出奇,畫面別有意境。

攝影美學 | 4個調味秘方,讓你的作品有味道

《金秋歡舞》 秦大唐 攝

攝影作品《金秋歡舞》拍攝於北京地壇公園的早晨。地壇原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祀的地方,現在種植了許多銀杏樹,一到秋天,黃色的樹葉分外醒目。

當逆光拍攝時,陽光透過樹葉,將樹葉的黃色渲染得分外明快亮麗,再搭配上樹下跳舞和晨練的人群,畫面的意境就自然浮現了出來。

攝影美學 | 4個調味秘方,讓你的作品有味道

《京東新畫》 康書旺 攝

攝影作品《京東新畫》由北京攝影家康書旺拍攝於北京朝陽區馬家灣溼地的傍晚,水邊的蘆葦在逆光拍攝的條件下顯示出通透的金黃色,為平靜的畫面增添了幾處跳躍的亮色,作品也因此獲獎。

攝影美學 | 4個調味秘方,讓你的作品有味道

《一葉知秋》 秦大唐 攝

攝影作品《一葉知秋》攝於北京百花山,在暮色中逆光拍攝,一束夕陽透過幾片黃葉,使黃葉的紅黃色調分外明亮,與處於陰影中的山林形成了強烈的色彩反差而更顯突出,使人聯想到古詩“落日滿秋山”的景象,因而很好地展現出標題《一葉知秋》的意境。

上述作品都是採用逆光拍攝的,色彩飽和而亮麗,畫面意境凸顯。因為逆光拍攝會產生多種效果,所以有攝影家稱“好照片在逆光中”。用好了“逆光拍攝”技法,作品的意境就會油然而生。

添鳥加人

添鳥加人,顧名思義,就是在畫面中添個鳥、加個人。

這是“似動”理論的一個重要方法,但影友們可能會產生疑問:“這個方法是否過於簡單,它能起到‘調味’的作用嗎,對境界之美的表達有效果嗎?”

其實,方法簡單不要緊,只要實用、好用即可。許多解決重大問題的方法,就是簡單的一招制勝。這個“秘方”也是如此,看似簡單,但其效果並不差,可以說,這個“秘方”使用方便,而且一用就出彩,有許多成功的例子就證明了這一點。

攝影美學 | 4個調味秘方,讓你的作品有味道

《知秋》 程友琴 攝

請看攝影作品《知秋》, 其是北京攝影家程友琴於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所攝的,公園內秋山秋樹,滿眼金黃,一隻水鳥游來,打破了水面的平靜。作品簡潔而有意境,因為畫面中有了這隻水鳥,這幅作品就成了獲獎作品。如果沒有這隻水鳥,這張照片就很難獲獎了。一隻小小的水鳥,竟有這麼大的作用,證明了添鳥加人的有效性。

攝影美學 | 4個調味秘方,讓你的作品有味道

《美麗河邊是咱家》 鞏殿武 攝

攝影作品《美麗河邊是咱家》由北京攝影家鞏殿武攝於北京朝陽區馬家灣溼地,畫面中的兩個人物正在觀看水岸對面新建的居民小區,畫面中添加的這兩個人物雖然佔的面積很小,卻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沒有這兩個人物,畫面就顯得簡單直白、沒有意思了;有了這兩個人物,畫面頓添意境。

上述的例子說明:添鳥加人看似簡單,實則為拍出好作品的“秘方”。

尋“小秤砣”

有人可能會問,有沒有一個因素,在畫面中既能起到對比的作用,又能起到均衡的作用?

回答是,有的!

這樣能起到雙重作用的因素,是畫面的重要因素, 我們可稱為“ 小秤砣”,取自“秤砣雖小壓千斤”之意。

攝影美學 | 4個調味秘方,讓你的作品有味道

《奧運馬拉松》 孫玉芬 攝

請看攝影作品《奧運馬拉松》,這是北京攝影家孫玉芬的作品,拍攝於北京奧運會馬拉松賽場,一個正在奔跑的馬拉松運動員處於畫面的左下角,一支多人的“啦啦隊”位於畫面的右上方,“啦啦隊”正在擊鼓吶喊,為運動員加油助威。運動員是一個人,與“啦啦隊”的十幾個人形成對比,同時左下方的運動員與右上方的“啦啦隊”形成均衡佈局,所以在畫面中,這個運動員既起了對比作用,又起了均衡作用,他就是畫面中的“小秤砣”。

在拍攝時,我們要儘量尋找這樣的“小秤砣”,因為他們在畫面中會起到重要的作用,找到“小秤砣”,作品就成功了一半。更有一種特殊情況,即“四合一”的“小秤砣”,值得關注。這種“小秤砣”集對比、均衡、變異點和似動點於一身,它的作用更重要。

攝影美學 | 4個調味秘方,讓你的作品有味道

《停泊》 韋斯 攝

請看例子:攝影作品《停泊》是美國攝影家韋斯於20世紀60年代所攝的。畫面左下方是一隻停泊在水邊的舢板,右上方有兩隻正在飛翔的天鵝,既在數量和大小上形成對比,又在畫面佈局上形成均衡,同時天鵝還是畫面的變異點,也是畫面的似動點,所以天鵝就成為畫面的“四合一小秤砣”。

攝影美學 | 4個調味秘方,讓你的作品有味道

《小小指揮家》 韓志剛 攝

攝影作品《小小指揮家》是北京攝影家韓志剛拍攝的,一排10個正在唱歌的泥偶位於畫面的右上方,一個正在指揮泥偶的小孩處於畫面的左下角,小孩與泥偶既有數量上的對比,又有佈局上的均衡,黃色衣服的小孩還是畫面的變異點,也是似動點,因此小孩就成為“四合一小秤砣”。


本文圖文源於

北京大學出版社

攝影美學》系列作品

攝影美學 | 4個調味秘方,讓你的作品有味道


攝影美學三部曲 從美學的角度回看攝影

噹噹20週年促銷每滿100減50

潑辣修圖獨家優惠碼5Z8HAX

(付款時使用)

在每滿100減50的基礎上

可再滿200減30

止時間是11月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