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由盛轉衰是因為朱瞻基未讓孫若薇殉葬導致女人亂政的後果嗎?

紅星照耀神州


明初的殉葬制度沒人性。

但這沒人性中有縫—有生育的妃嬪毋需殉葬。

孫若薇有子,不在殉葬之列。


朱瞻基沒必要多此一舉。

大明由盛轉衰的帽子扣在孫頭上,更是無稽之談。

須知,張太后也沒在朱高熾死後殉葬,怎麼不把帽子扣在她頭上?

朱高熾父子有“仁宣之治”,當此期間,張孫二人健在,難道竟沒使壞?或者卻是助力?


朱瞻基死後,孫若薇也沒使什麼壞。兒子朱祁鎮非要親征,她本是極力阻止的,阻止不了,也勸他立了太子才走。

兒大不由娘,得了自由的朱祁鎮要信任大伴王振的話,孫還能扯著?

後頭朱祁鈺上位,那客觀上也穩定了局勢。不存在是孫太后的錯。

後頭的奪門之變,那是要兒子復位,自己的兄弟孫承宗也出了力,這能算她的錯?

朱祁鎮與朱祁鈺,誰更強?天知道!


錢多多讀文史


導語:

明宣宗朱瞻基年紀輕輕就去世了,留下了倆兒子,一個嫡子朱祁鎮,一個庶子朱祁鈺。朱祁鎮的生母是孫太后,朱祁鈺的生母是吳賢妃。

明朝初期有殉葬制度,但是后妃若是有子嗣可以例外。所以孫太后和吳賢妃都活了下來。朱瞻基死的時候,朱祁鎮才9歲,而朱祁鈺才不過8歲。

這倆孩子就是大明朝未來的希望,而孫太后作為朱瞻基的皇后,自然是要扶持自己的兒子朱祁鎮登基的。可後來朱祁鎮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差點把大明變成南宋,那麼孫太后是否要為此負責呢?大明朝的衰落是因為孫太后個人的行為造成的嗎?

01孫太后扶持自己的兒子登基,無可厚非。

朱瞻基就倆兒子,一個是孫太后生的,還有一個是別人生的。非要在這倆兒子裡做出選擇,你說孫太后會怎麼選?

其實閉著眼睛就能知道,肯定會選擇自己生的兒子。朱祁鎮雖然只有9歲,但是明朝朝中的官員非常賢能,足以輔佐朱祁鎮長大成人。

  • 孫太后認為,只要任用好賢臣,當皇帝只是個享福的活。她不是什麼聖人,不可能說為了大明的未來,公然把皇位傳給其他人。
  • 自己的兒子登基不僅可以讓兒子享受一輩子的榮華富貴,就連自己也能夠獲得下半生的幸福生活,她為什麼不去選擇呢?
  • 再說了,當時兩位皇子一個9歲一個8歲,誰知道他們長大以後,到底哪一個能夠成為人才呢?這是未知之數。

既然都是賭博,為什麼不賭自己能贏呢?所以孫太后這麼做一點錯誤都沒有,是個人都會選擇自己的兒子登基稱帝。

而且從地位上來說,朱祁鎮是嫡長子,孫太后是朱瞻基的皇后,這兩個人的地位是相當高的。按照地位和年紀,朱祁鎮登基是必然的選擇。

宣德十年春正月,宣宗崩,壬午,即皇帝位。遵遺詔大事白皇太后行。大赦天下,以明年為正統元年。始罷午朝。丁亥,尚書蹇義卒。辛丑,戶部尚書黃福參贊南京守備機務。二月戊申,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庚戌,尊皇后為皇太后。辛亥,封弟祁鈺為郕王。---《明史》

至於藩王登基,我認為這是不可取的一個方法。只有在皇帝沒有子嗣的情況下,請藩王登基才是無奈之舉,比如朱厚照無子,只好請堂弟朱厚熜繼位。

可是藩王繼位以後,首先太后的地位將會受到威脅。我們看朱厚照的媳婦兒夏皇后,在朱厚熜登基以後,下場就不咋地。孫太后當然要為自己的未來考慮,所以朱祁鎮登基,不是她個人的選擇,而是別無其他選擇。

02孫太后果斷支持主戰派于謙,冊立郕王朱祁鈺為帝。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政治危機。因為誰也想不到,大明朝的皇帝居然被瓦剌人給抓走了。

其實這場危機背後,還有二十萬將士的性命,若干忠義老臣的犧牲。這些都是朱祁鎮的指揮失誤所導致的結果。

由此可見,朱祁鎮當真不配做皇帝。朱祁鎮被抓了以後,孫太后沒了主意,因為朱祁鎮只留了一個3歲的太子朱見深在朝中,而當時瓦剌人已經兵臨城下。

英宗北狩,太后命郕王監國。景帝即位,尊為上聖皇太后。時英宗在迤北,數寄禦寒衣裘。及還,幽南宮,太后數入省視。---《明史》

不少人支持南遷政策,也就是將燕雲十六州的大北方讓給瓦剌人,從而躲過這一場浩劫。這是有道理的,因為皇帝被人俘虜了,這幫人是從皇帝的角度去看問題。

可是于謙對此表示嚴重反對,他認為必須要守住京城,並且不能答應瓦剌人的任何逼迫和勒索。但是要做成這件事很不容易,尤其是該如何不被瓦剌人勒索。

瓦剌人手持大明皇帝一枚,那等於是打開了大明的寶藏了。孫太后和于謙商量了一番以後,果斷選擇改立朱祁鈺為皇帝,幫助大明朝渡過難關。

03我覺得在改立朱祁鈺為皇帝這件事上,孫太后是非常了不起的。

  1. 首先她意識到了大明朝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如果依舊等著兒子回來,那就是任人宰割了,她將會成為大明朝亡國的罪人。
  2. 其次她明白,就算是立自己的孫子朱見深作為皇帝,也無法避免瓦剌人的勒索。因為朱見深的父親被人給攥在手裡,誰敢不聽瓦剌人的話?而且朱見深一旦長大了,朱祁鎮的價值就更加撲朔迷離。
  3. 再者,朱見深的歲數太小了,只有不到3歲。這樣的人在如此危急的關頭做皇帝,指揮將大明朝帶入深淵之中。大明朝可不是和平時期了,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主少國疑的情況下,歷史上亡國的朝代實在是太多了。
  4. 最後,孫太后認為郕王朱祁鈺雖然不是自己生的,但是懂事有禮,而且能力不差,也二十出頭了,足以堪當大任
    。有一位成年的皇子來主持大局,這是大明朝的幸事。

考慮了種種原因以後,孫太后認為,只有改立朱祁鈺作為皇帝,才能夠挽救大明王朝的危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孫太后拋下了自己個人的得失,選擇以大明朝的利益為前提。

她的這種選擇,我認為是非常不容易的。畢竟如果是呂后這樣的人,一定會攥著孫子作為自己的政治籌碼,可孫太后沒有這麼做。

總結:朱祁鎮回來以後,孫太后或許在為兒子籌謀。

朱祁鈺是一個好皇帝,他執政8年的時間裡,將大明王朝從衰落中逐漸拉回到了強盛之中。他任用賢臣,努力發展經濟民生,擊敗了瓦剌人,恢復了大明朝的版圖。

這一系列的重大成就,都說明了朱祁鈺是一個好皇帝。這樣的好皇帝,卻只做了8年皇帝,便離奇死去了。

朱祁鎮在奪門之變中重新奪取皇位,這件事孫太后到底有沒有參與呢?歷史上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是我們可以知道的是,當朱祁鎮回來被朱祁鈺幽禁在後宮時,孫太后常常前去探望。

石亨等謀奪門,先密白太后。許之。英宗復辭,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明興,宮闈徽號亦自此始。天順六年九月崩,上尊諡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合葬景陵,祔太廟。---《明史》

孫太后去看自己的親兒子,這是無可厚非的事情。畢竟他們是皇位也讓出去了,自由也被剝奪了,現在只剩下那麼一點母子情可以敘敘了。

可是後來朱祁鎮能夠奪位成功,就必須要跟外界做出聯繫,這種聯繫絕不是搭上一句話就能解決問題的,隱秘性和重要性可想而知。

我認為孫太后在這件事上,一定是出力不少的人。朱祁鈺因為心地善良,不好敲打輔佐自己登基的孫太后,也不忍心殺害自己唯一的哥哥,所以最後遭到了朱祁鎮的報復。

那麼孫太后做錯了嗎?其實換做任何一個母親,都會這麼做。因為兒子活著回來了,而且又被幽禁了,哪個母親會眼睜睜看著呢?大明王朝的衰落不是孫太后的責任,而是朱祁鎮被俘後的必經之路罷了。


江湖小曉生


孫若微是朱瞻基的皇后,儘管說明朝的時候,是有殉葬制度的,但是,為皇帝生兒育女的妃嬪,是可以不用殉葬的。

孫若微是有為朱瞻基生兒子的,他本不應該殉葬,事實上他在朱瞻基駕崩後,也沒有殉葬。

因此,明朝的衰弱是和孫若微殉葬或者不殉葬是沒有關係的。

說實話孫若微即使殉葬了,明朝該發生的事情,還是一樣會發生,因為他是一個女人,很多事情,都不是他可以左右的。

皇位在朱瞻基駕崩之後,本來就應該傳給孫若微的兒子,也就是朱祁鎮。

畢竟朱祁鎮是嫡長子,朱祁鎮當皇帝的時候,僅僅只有七歲,他沒有經歷過人生的苦難。

因此,他當了皇帝之後,犯錯時在所難免的。

這些錯誤和孫若微的關係不是太大的,或者說有沒有孫若微,這些錯他該犯的還是會犯。

事實上明朝之所以會衰弱,都是朱祁鎮一手造成的。本來大明好好的,剛剛經過了仁宣之治。

若是朱祁鎮能夠在賢臣的輔佐下,好好的治理國家,相信大明王朝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

但是,朱祁鎮這個皇帝初出茅廬不怕虎,根本沒有經過任何戰事的他,竟然想要去攻打北元。

他在率軍出征的時候,遇到了瓦刺,並且帶領的二十萬軍隊,全軍覆沒。

另外這一次戰役當中,朱祁鎮這個皇帝不但被俘虜了,關鍵是國家的六十多位社稷之臣,也都死在了這場戰爭當中。

這些人都是國家最為寶貴的財富。

可以說這件事情的發生,讓大明受到了嚴重的打擊。若不是于謙在重要的時刻,站了出來力挽狂瀾,說不定大明王朝就被斷送了。

孫若微作為朱祁鎮的生母,看到國家發生了這種事情,他選擇了全力支持于謙,于謙要重新立朱祁鈺為皇帝,孫若微也是在默默的支持著他。

可以說于謙之所以做事情,沒有遇到任何的阻力,全部都是因為皇太后孫若微的大力支持。這樣的他是不可能讓大明由盛轉衰的。

可以說恰恰正是他的存在,讓大明很快的度過了最為危險的時刻,畢竟朱祁鈺當了皇帝之後,很快就把國家給穩定了下來。

說實話若是在朱祁鎮被俘虜之後,孫若微全力支持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當皇帝,那才是大明的災難,畢竟當時的朱見深僅僅只有三歲。

三歲的朱見深,當然是處理不了朝政的了,若是朱見深被奸臣所操控,那才是大明最大的災難。

所以說並不是因為孫若微的存在,大明開始走向衰弱的。

只能說是朱祁鎮的少不更事,讓大明遇到了一個坎,然後大明才極具日下,才開始迅速衰弱的。


不才講史


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由盛轉衰是因為朱祁鎮第二次登基得位不正導致民心渙散。一個兵敗被俘受辱導致全國五十萬精銳全軍覆沒的皇帝被瓦剌人當猴耍使得國威軍威受辱皇家威嚴盡失還能在孫太后的支持下通過殺戮北京保衛戰的功臣于謙朱祁鈺而再次上位,得位不正勝過趙匡胤司馬懿,這一對母子是多麼自私。殺戮功臣于謙朱祁鈺使得民心渙散人心不服,官場正氣喪失,貪腐案越來越多,國家蒸蒸日上的勢頭急轉直下。于謙朱祁鈺的慘死為大明敲響了喪鐘。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是孫若薇孫太后的私心太重自私自利貪戀權力不肯放手和明宣宗朱瞻基陷於兒女私情未能按照朱棣遺詔讓孫若薇殉葬陪葬的結果,即便朱祁鎮是傻子,孫太后也要堅持立自己的傻兒子為太子儲君導致土木堡之變,這讓人想起司馬炎立弱智兒司馬衷為太子儲君導致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的事情。孫太后只有小家,沒有民族和國家的大局的理念,孫太后或者立自己的兒子朱祁鎮或者立自己的親妹子胡善祥的兒子朱祁鈺為太子,她還替胡善祥隱瞞偷盜關防刻章放走漢王導致朱瞻基平叛時差點被漢王殺死的事情。朱瞻基臨終前留下遺言若朱祁鎮不賢不孝,則從朱姓藩王中選拔一個太子作儲君。但是朱瞻基38歲早夭後,便無人可以制約孫太后,孫太后便一手遮天把持朝政怎麼可能廢掉自己的兒子立別人的兒子?孫太后貪戀權力,不肯放手朝政導致土木堡之變。但是如果向前推,其根源在於明宣宗朱瞻基沒有執行太宗朱棣遺詔,朱棣臨終前留下遺詔,若朱瞻基早亡,幼主太子年少,則為避免子幼母壯太后專權後宮干政,要求孫若薇孫皇后為朱瞻基陪葬殉葬,朱棣生前提醒朱瞻基作為帝王要一心為天下蒼生人民百姓著想切不可有兒女私情,但是朱瞻基出於對孫皇后的男女之情和對其父兄孫愚徐賓的承諾,再加上孫皇后貪生怕死祈求明宣宗讓她活著繼續照顧兒子朱祁鎮,最終朱瞻基心一軟未能堅定執行朱棣的遺旨,讓孫若薇活了下來,結果不幸被言中,子幼而母壯,孫太后權傾朝野一手遮天把持朝政貪戀權力不肯放手,雖然朱祁鎮很不才,但是孫太后私心極重貪戀權力,依然不想改立儲君。還好,靖難之役把孫若薇的親戚都殺光了,否則肯定會像呂后那樣外戚專權干政。


紅星照耀神州


引言: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同年二月初九日,張太后立皇太子朱祁鎮為皇帝,張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孫皇后被尊為皇太后。

一、孫太后不具備亂政的條件,明朝的后妃多出身平民,得不到皇族貴戚的支持


首先一個女人想左右朝政,需要很多條件,比如武則天,她要左右朝政,必須有一個聽話的老公,方可以“二聖”臨朝。像大明朝這樣封建思想左右的政權,孫太后不殉葬已經是莫大的仁慈了,不可能再做亂政之人,明朝廢除殉葬制度是在明英宗經歷了“土木堡之變”還朝後,重新做皇帝的朱祁鎮任用李賢,聽信納諫,仁儉愛民,美善很多,並且廢除了“殉葬”陋習。

太后專權在歷史上也是有的,呂后、慈禧都曾經做過專權之事。但是明朝有一項針對外戚與女子專權的政策,這和朱元璋有莫大的關係,從太祖皇帝開始,就沒有女子參與政事的規矩,朱元璋建立了極端專制的封建政治體系,連宰相都被廢除,就是為了把大權集中於皇帝一身。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不讓外戚專權,規定皇后、妃子不得從大臣豪族中選取,只能選擇普通人家的女孩。所以孫太后並不是出身顯貴,一個沒有外戚貴族支持的女人,想要把持朝政、時局,不要說自己有多大能力,先得看看有不有膽大的敢幫助自己,我們來看看孫太后的出身吧。

明宣宗孝恭章皇后孫氏(?—1462年9月26日),山東鄒平人,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年幼時,因容貌俊美被明仁宗誠孝皇后張氏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看中,被選入宮內。

就是這樣一位美人,是因為漂亮入的宮,孃家人沒什麼皇室貴戚,孫太后連個幫襯的人都沒有,靠什麼專權,家裡親戚也多是販夫走卒,想靠這些人把持朝政,是不是有點異想天開。皇后、太后權力再大,沒有外部力量支持,也是孤掌難鳴,無可奈何了。

二、“土木堡之變”才是明朝從盛轉衰的引子

“土木堡之變”是指明英宗御駕親征,被瓦剌軍打敗後,被俘虜的事件。

明正統十四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這有點像過年了走親戚,帶了馬匹等東西,去向家裡的貴戚打點“秋風”,畢竟家裡人口多,還比較窮,都想多要一點東西回家過個好年。可是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還說了一些難聽的話,話難聽就算了,人家也能忍,誰叫家裡窮呢。

可是王振還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秋風”沒有打到,難聽話也聽了,錢也不願意多給,瓦剌人不幹了,這不是欺負咱家裡窮嗎?不行,那咱這年都別想過好了,於是瓦剌人制造事端開始挑釁。

當年的七月份,也先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大明朝進行邊境騷擾。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騷擾東部;別將進攻甘州,騷擾西部;中路是重點,也分為兩路騷擾軍,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

這支部隊可以說也傾盡全力,有點魚死網破的感覺,也先進攻大同的一路,將士極其勇敢,大同不久就失利了,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鄺埜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不宜輕出”,但是明英宗一意孤行,聽從於王振的讒言,還自己披掛上陣“御駕親征”。

19日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也先為誘使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刺軍北撤,以為瓦剌軍害怕明軍來勢洶洶,而且有皇帝坐鎮。他以為一路追擊下去,必然可以大勝,於是堅持北進,後來在前進過程中,聽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一個無勇無謀之人,簡直就是“千里送人頭”。

土木堡進攻路線

在撤退過程中,瓦刺大隊追兵追擊而來,在“土木堡”高地,明軍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鎮與親兵乘車突圍,不得出,最後被俘虜,這就是“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生擒,官宦王振被錘殺而亡。

“土木堡之變”隨徵大軍幾乎全部戰死,這給明朝的軍事力量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明50萬大軍,“死傷過半”。這次戰役的影響就更加深遠了,成為明王朝衰敗的轉折點。

明英宗“御駕親征”是聽信了官宦建議,有句話說得好no作no die。這和孫太后沒有半毛錢關係,所以孫太后表示明朝衰亡的鍋背不起。

三、明朝發生的兩次事變中,孫太后都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大明朝的亂局,她一個女人改變不了。

 明英宗親征瓦剌被俘虜後,孫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這也是無奈之舉,堂堂大明帝國群龍無首豈不是讓他國笑話。在明英宗朱祁鎮被瓦剌當做人質期間,孫太后和錢皇后並沒有放棄救贖。瓦剌像一群綁匪一樣,拿大明朝的老大做要挾,孫太后積極配合瓦剌的要求,籌措一批珍寶作為贖金。所以此刻,孫太后是大明朝的主心骨,她怎麼能算專權之人。

她一邊積極配合瓦剌的要求,一邊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二十一日,升任于謙為兵部尚書,把備戰禦敵的重任交付給了于謙,在沒有皇帝的大明,群臣也亂做一團,而孫太后一介女流,在此刻並沒有慌亂,讓朱祁鈺登基即位,為景泰帝(明景帝),孫太后加上尊號“上聖皇太后”。

在這樣危急的時刻,孫太后所做的一切,安撫了人心,也使朝局穩定,這是大功一件,怎麼也算不得貪戀權利。

甚至在“土木堡之變”後,瓦剌軍挾持明英宗進攻北京時,有部分大臣主張南逃,而她並沒有輕易聽取這些意見,而是採納了兵部侍郎于謙等主戰派的建議,讓皇帝之弟朱祁鈺即位,尊朱祁鎮為太上皇,立朱祁鎮之子之子朱見深為太子,在此期間積極部署,調兵遣將堅守北京等等強硬手段,化解瓦剌進攻危機。

至於明英宗回朝後,發生的“奪門之變”,她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朱祁鈺貪圖皇位權利,幽禁回朝後的朱祁鎮。孫太后對於明英宗還是很有感情的,不管是漠北之俘,還是還朝之幽禁,孫太后都多次前去探視。

景泰八年,石亨等將領密謀發動“奪門之變”,復立明英宗,他們先秘密告知孫太后,得到了她的點頭。英宗復辟為帝,廢景泰帝朱祁鈺為郕王,為孫太后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在這些變故中,都能看到孫太后的身影,是她的處事不驚,臨危不懼,才有效的穩定了明朝的政局,怎麼能因為她參與了這些事情,就認定她亂政呢? 在明英宗復位後,她還積極建議廢除“殉葬”的陋習,這都是為大明朝做出了貢獻的。

明朝發生的兩次事變中,孫太后以豐富的政治經驗,以及處事不驚的態度,挽救了變故帶來的動盪,對鞏固明朝封建統治,穩定國家安定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逆風解語


首先題主會問這個問題,應該是看了《大明風華》這部電視劇,但事實上這部電視劇非歷史正劇,而只是戲說,其劇情多數都是虛構的。而關於孫若微(歷史上孫太后並不知其名,“若微”二字是杜撰的),對於她的事情,電視劇中很多都是杜撰的。比如電視劇中孫若微是建文朝御史景清的長女,但實際上她是永城縣主簿孫忠的女兒。總得說,在《大明風華》中,除了她是皇后,是朱祁鎮的生母外,其他事情基本都是戲說的,連名字都是。



在正史中,朱棣並沒有留下遺詔說要讓她孫太后殉葬。事實上,即使明初中期實行殉葬,明朝皇帝也不會下旨讓一國之母殉葬,更何況這一國之母還是新帝的生母,因此孫太后無論如何也不會是會被殉葬的妃子。

因此,明朝的由盛轉衰真的跟孫太后有沒有殉葬毫無關係,更跟女子亂政沒有任何的關係。

首先,明朝由盛轉衰的罪魁禍首非孫太后,而是朱祁鎮,若不是他寵信宦官王振,致使明朝在土木堡大敗於瓦剌大軍,從而讓朱棣、朱高熾、朱瞻基三朝積累下來的財富被毀於一旦,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中被消滅殆盡,五十萬精銳大軍,包括最為精銳的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也在土木堡全軍覆沒。如此,經此一役,曾經強盛無比的明朝自此走向衰落,而造成這一結局的始作俑者就是朱祁鎮。



因此,明朝的衰落跟孫太后真的沒啥關係,她頂多就負上教子無方的罵名。但又說實在的,朱祁鎮畢竟是皇帝,孫太后即使要管,也不可能管的有多苛刻,而且明朝的後宮又不像東漢的後宮那樣能夠明目張膽行干政之事,所以明朝衰落的鍋真的不應該讓孫太后去背。

況且,孫太后說到底還是一位比較合格的一國之母的。土木堡之變後,若不是孫太后站出來穩定朝局,果斷擯棄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張,採納兵部侍郎于謙等主戰派的意見,然後立朱祁鈺為帝,全權委派于謙總攬北京及周邊的防務工作,恐怕明朝危矣。而正是因為孫太后採納了這些正確的政策,明廷才能化解這場差點讓明朝亡國的危機。



當然,孫太后也並不是沒有過錯,她最大的過錯,個人認為就是支持“奪門之變”,當時若不是她支持石亨等人造反,于謙等能臣也就不會被冤殺。

此外,需注意的是,終明一朝,雖然存在著種種問題,如皇帝多奇葩,宦官多弄權,但明朝卻是始終都沒有出現過多數王朝都曾出現過的“後宮干政”的問題,而這不得不說是明朝在歷史上一道不可多得的亮光。

而明朝之所以沒有出現後宮干政的問題,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后妃多是“賢德淑惠”之人。若問封建時代哪朝的賢后最多,恐怕非明朝無疑。明朝的皇后多是“賢德淑惠”之人,她們不但以身作則,不主動干涉朝政,還帶頭抑制母家去幹涉朝政。如朱元璋的馬皇后,每次朱元璋想要冊封馬皇后的母家時,馬皇后都會以“國家官爵,當與賢能之士。妾家親屬,未必有可用之才。且聞前世外戚之家,多驕淫奢縱,不守法度,有致覆敗者。陛下加恩妾族,厚其賜予,使得保守足矣。若非才而官之,恃寵致敗,非妾之所願也。”的理由給回絕掉。



亦如朱棣的徐皇后,她不僅屢次以“非妾之意”拒絕朱棣對於母家的冊封,還特意編著《內訓》讓後宮妃子學習,從《內訓》中她告誡后妃一定要賢良淑德,不要干政朝政。再如朱高熾的張皇后,當時英宗繼位年僅6歲,所以部分臣子就請求張皇后垂簾聽政,可此時還沒等到其他臣子的反對,張皇后就自己站出來說到“毋壞祖宗法”,然後讓素有賢名的“三楊”去執掌朝政。

從這些事蹟可以看出,明朝的皇后多是能夠以身相許的賢后,她們嚴守著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如此連身為一國之母的皇后都這般,那其他身份不如皇后的妃子又有何資格去幹政呢?



第二、士大夫們的存在。明朝的士大夫是最不怕皇帝的,明朝多少皇帝被這些不怕死的皇帝弄得是焦頭爛額的,但是明朝皇帝又不得不感謝這些皇帝,若不是因為他們,恐怕明朝也會出現幾次後宮干政的問題。如神宗時期的“國本之爭”,表面上看國本之爭是士大夫們與萬曆之間的爭鬥,但實質上卻是士大夫們與鄭貴妃的爭鬥,此時鄭貴妃妄圖將福王朱常洵扶上太子之位,然後趁機行干政之事。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為了不讓後宮干政之事出現在明朝,士大夫們是以死抗爭,“予則以諸臣力爭,故久而克定也。方鄭妃盛年,神宗固嘗許以立愛矣。而言者紛紜,格不得發。始則譴諍臣以快宮闈,終亦未必不援朝論以謝嬖倖。始則欲以神器之重酬晏私之愛,究亦不能以房闥之暱廢天下之公”,最後在士大夫們的以死抗爭下,鄭貴妃妄圖干涉朝政的計劃最終破碎。


再如光宗時期,“光宗崩,李選侍據乾清宮,迫皇長子封皇后”,當時光宗駕崩,熹宗登基,可是此時李選侍為了把控朝政,她居然將熹宗扣押,然後以此要挾群臣承認她垂簾聽政的地位。可此時,士大夫們卻不受李選侍的要挾,大學士劉一燝、吏部尚書周嘉謨、兵科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重臣都紛紛上疏力爭,不允李選侍行干政之事,如左光斗就上疏:“選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儼然尊居正宮,而殿下乃退處慈慶,不得守几筵,行大禮,名分謂何?……及今不早斷決,將借撫養之名,行專制之實。武氏之禍再見於今,將來有不忍言者”。最後在這些士大夫們的抗爭下,李選侍欲干政的計劃也最終破碎。



而從以上的事蹟就可看出士大夫們對於後宮干政的事情是很牴觸的,他們是絕對不會允許後宮去破壞朱元璋所定下的後宮不得干政的祖制,更不會讓後宮去危害大明江山,因此只要出現一點後宮干政的苗頭,他們就會立刻將其打壓下去,哪怕是付出性命也在所不惜。因此,就在這些士大夫們的努力下,明朝數次可能導致後宮干政的計劃才最終被擊碎。

總的說,孫太后會不會殉葬,這都跟明朝會不會出現女子亂政沒有啥關係,因為明朝壓根就沒有出現過真正意義上的女子亂政的問題。


澳古說歷史


如果朱瞻基把孫若薇殉葬了,大明就不會由盛轉衰、就不會滅亡嗎?把一個王朝的興衰歸處於一個女人的身上未免太牽強了吧。


朱瞻基的皇后孫氏在歷史上也沒有多大的作為,起先只是被封為貴妃,僅僅是因為漂亮的緣故得到了朱瞻基的寵愛,再加上肚子爭氣,生下了皇子朱祁鎮,才從胡善祥的手上搶來了皇后之位。


張太后活在的時候,孫氏一直都是謹小慎微,從來都參與政事,就連朱祁鎮能順利的繼位都是張太后爭來的,當時朱祁鎮只有9歲,許多大臣都提議由張太后的兒子襄王朱瞻墡來繼位,但張太后堅持祖制“子承父業,兄終弟及”的繼承倫理,堅持讓朱祁鎮繼。

有了張太后,大太監王振就不敢胡來,就不敢擅政,可張太后一去世,一切就亂了套,王振就開始興風作浪了,孫氏雖說是皇太后,但她在朝中既沒有人脈,也沒有實權,只能任憑王振胡作非為,建立朱祁鎮在王振的慫恿下執意要御駕親征攻打也先,孫氏也沒辦法阻攔,結果在土木堡大敗,“仁宣之治”取得的豐碩成果被這小子損失殆盡。
朱祁鎮被俘後,于謙等人在爭得孫太后的同意後,讓朱祁鈺當皇帝來監國,立朱祁鎮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在打敗瓦剌也先之後,朱祁鈺的地位也穩固了,他也有私心了,想讓皇位有自己的這一脈繼承下去,就廢了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孫氏也無能為力,只好默認。

不久朱祁鈺唯一的兒子就死掉了,朱祁鈺就絕後了,皇位最終還是歸朱見深或朱祁鎮,但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出於個人的目的,反對“奪門之變”,迎朱祁鎮登基,朱祁鎮實在是是搶了兒子朱見深的皇位,他上位後立即殺了于謙和朱祁鈺,還為王振立廟,做了許多倒行逆施的荒唐事,使得民心怨騰,孫氏還是同樣的默認了。
歷史上,孫氏並沒有亂政,多少還是有點功績的,主要是北京保衛戰,朱祁鎮被俘後,人心渙散,許多大臣都主張南遷,孫太后頂住壓力,支持于謙防守北京,並立朱祁鈺為新帝,穩住了人心,最終打敗了也先,保住了明朝的大片江山。

錯就錯在孫氏生下了一個不中用的兒子,自己沒有教育好他,使得他當上皇帝禍國殃民,讓大明由盛及衰,開始走下坡路。








遺產君


孫若薇(?-1462年9月),山東鄒平人, 永城縣主簿孫忠之女,明宣宗朱瞻基的愛妃,開始被封為皇貴妃(開歷史先河),後被封為皇后,即孝恭孫皇后。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逝世,按照明朝殉葬制度,孫若薇應該殉葬,但因為生下了兒子朱祁鎮,才免於殉葬。在大明歷史上,孫若薇可以說從來沒有亂政的機會,更談不上左右大明王朝的盛衰走向。

下面我們看看各個時期的孫若薇

明宣宗時期:大權掌握在朱瞻基手中。雖然朱瞻基非常寵愛孫若薇,甚至為了她,發明了皇貴妃這個稱號,而且還逼迫原來的胡皇后讓賢。但寵愛歸寵愛,充其量算得上禍亂後宮,但對於前朝政事,朱瞻基沒有讓孫若薇插手,也不會允許她干政。

正統時期: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逝世,這時年僅9歲的朱祁鎮繼位,孫若薇被封為皇太后。按說這個時期,是孫若薇把持朝政的最佳時機。可惜,在她的上面還有一位太皇太后張氏,《明史》記載:“新君年僅九歲,主少國疑,眾臣請張太后垂簾聽政。張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國事仍舊掌握在已經貴為太皇太后的張氏手中”。從中不難看出,即使朱瞻基死了,朱祁鎮年幼,大權還是被別人掌控,孫若薇根本沒有機會站到當時的權力核心圈,更別談什麼亂政。

土木堡之前後:這個時期,太皇天后張氏已經去世,大權掌握在朱祁鎮手裡。朱祁鎮寵信宦官王振,最終聽信王振讒言,御駕親征,後又指揮不當,最終兵敗土木堡被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朝堂內出現兩個不同意見,一個主張南遷逃跑,一個主戰,誓死與瓦剌抗爭到底。這時,孫若薇出來主持大局,在大臣的建議下擁立朱祁鈺繼位,並支持于謙等主戰派,還親自披掛戰袍鼓舞士氣。從中不難看出,在面對著國破家亡,孫若薇表現出很高的政治情商。正是她的一系列猛操作,在朱祁鈺和主戰派的努力下,穩住了當時動盪的大局,沒有讓大明急速衰落。

,奪門之變前後:朱祁鎮歸來,但被朱祁鈺囚禁在了南宮。後來石亨,徐有貞等發動奪門之變,得到孫若薇默許,“石亨等謀奪門,先密白太后。許之。”奪門之變成功,朱祁鎮重新登上了大寶。孫若薇作為朱祁鎮的母親,支持兒子奪回自己應有的東西,這個應該和亂政扯不上關係。而且朱祁鎮重新當上皇帝后,大權並沒有被孫若薇掌控。

天順六年(1462年)九月,孫若薇崩逝。

其實,大明之所以由盛轉衰,轉折點是土木堡之變,因為明朝的精銳部隊全軍覆沒後,明朝就少了強有力的支撐。根本原因是土地高度集中,土地集中在少數當權者手中,大多老百姓沒有土地,導致了很多地方百姓起義,這就動搖了明朝的根基。再加上明朝朝堂上朋黨之爭,內耗嚴重。就是這多種原因疊加,最終才導致明朝由盛轉衰。這和孫若薇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笑談文史生


電視劇《大明風華》近來有重新掀起了一陣明朝熱,其主角朱瞻基和皇后孫若微更是引起了不少原來不怎麼喜愛歷史之人的關注。但電視劇畢竟是電視劇,具有戲說的成分在其中,如果將之當做正史去看,無疑會被帶跑偏。

明朝由盛轉衰,這是明朝自身制度缺陷長期得不到糾正導致的必然結果,且不說孫太后在歷史上影響力並不大,她也並沒有真正干預過朝政。即便她真的是如武則天一般的女政治家,他也無法憑藉一己之力對明朝的惡歷史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英雄史觀已經被無數次證明是不靠譜的。

況且,明朝由盛轉衰,從朱棣統治中期便已有萌芽。朱棣在靖難之役中,之所以能夠在軍事上擊敗朝廷軍隊,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自己帳下的蒙古僱傭兵,明朝本身的部隊在當時已經退化,原因是衛所制和軍戶制這種兵農奴合一的制度,摧毀了軍隊的專業性和士兵的士氣。加之朱棣本人毫無節制的亂花錢,五徵蒙古雷聲大雨點小,六下西洋厚往薄來,遷都北京破壞沿途經濟,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生的大明王朝已經有了早衰的跡象。及至朱棣去世之時,國內民生凋敝,軍力孱弱,國勢日頹。

朱高熾和朱瞻基兩代王朝,將施政重心放在了恢復經濟上,於是在外交上採取全面收縮的戰略,明朝徹底淪為一個內斂封閉的王朝。從時間上看,朱瞻基統治時期,歐洲國家已經開始陸續向海外開拓,如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多次在非洲探險,掠奪財富;文藝復興運動也已經如火如荼地展開,西方開放,多元的社會正在形成。正是此時,西方的加速度優勢完全轉化為了速度優勢,開始甩開東方的保守的明帝國。

導致明朝由盛轉衰的根源,在於朱元璋設計的制度。朱元璋是農民出身的君主,他能以卑微的身份成功逆襲,證明他的確非庸才,但作為君王而言,他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唐朝末期以來,農民與國家政權之間的關係呈現新的發展模式,即人身依附關係日漸鬆弛,人口流動更加輕鬆,商業不斷繁榮。但朱元璋卻逆歷史的潮流而為,將農民牢牢地束縛咋土地上,運用行政手段打擊商人。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朱元璋這套上層建築,起到的消極反作用極大。

尤其是在軍事方面,朱元璋自作聰明地想出了衛所制與軍戶制結合的“寓兵於農”的制度設計。但這種制度與唐朝的府兵制在一定程度上相似,唐朝的失敗已經證明了,這種半農半兵的軍事模式根本難以保障國家的安全,雖然唐朝對外擴張頻繁,但多依仗外族的僱傭兵。但朱元璋卻認為並農結合的模式能夠實現軍糧的自給自足,減輕國家的軍事支出。實踐證明,適得其反,軍戶制與衛所制培養出了一大批軍事地主(衛所軍官),打擊了軍戶的積極性,造成軍隊戰鬥力迅速退化。

所以,說明朝是個奇葩的朝代,不無道理。


庭州行者


孫若薇是誰?

孫若薇與明仁宗張皇后是老鄉(都是永城人),本是一個縣城主簿的女兒,因為姿色不凡,被張皇后的母親彭城伯夫人所看重,於是在後者的極力推薦下,朱棣命孫若薇入宮,作為太子妃的人選,並命張皇后負責教導其宮中禮儀,當時孫若薇僅僅只有十歲。

等到朱瞻基大婚的時候,朱棣又命人進行了一次太子妃的海選,這次又選到了各方面條件比孫氏更好的女子——濟寧胡氏,於是冊立胡氏為妃,而孫氏只被封了嬪,但雖然為嬪,朱瞻基對她確實分外照顧,根據《明史·列傳第一·后妃》記載,“皇后金寶金冊,貴妃以下,有冊無寶。妃有寵,宣德元年五月,帝請於太后, 制金寶賜焉。貴妃有寶自此始。”

然而朱瞻基登基以後,胡氏雖然被立為皇后,但一直沒有生下皇子,而孫氏雖然是妃子卻生下了皇子朱祁鎮,而且由於朱瞻基與孫氏感情甚好,於是朱瞻基就以皇后無子勸說大臣同意自己另立皇后,併成功勸說胡氏主動讓位,改立孫氏為皇后,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孝恭孫皇后。


孫若薇都幹了些什麼?

明朝雖然有殉葬制度,但是育有子嗣的妃子是不用殉葬的,孫若薇作為皇后又育有皇太子朱祁鎮自然也不需要,所以才有了之後的歷史故事。關於孫皇后的歷史記載很多,本文主要介紹她在明朝的兩次重要事件中的表現:

1.孫皇后與“北京保衛戰”。朱祁鎮不顧大臣反對堅持御駕親征,而且匆匆集結起來的20萬大軍並沒有做好出徵的準備,尤其被宦官王振竊取了軍隊的指揮權,最終在土木堡之地被蒙古族追上,朱祁鎮兵敗被俘,20萬大軍死傷無數。危急時刻,孫皇后頒佈懿旨,改由朱祁鈺接任皇位,朱祁鎮為太上皇,讓蒙古以朱祁鎮要挾明朝的計謀落空,同時全力支持于謙等人堅守北京的主張,為于謙指揮“北京保衛戰”提供支撐。

在這場戰爭中,朱祁鈺雖然是皇帝,但是他從一個親王突然升為皇帝,本身是有點抗拒的,而且自身也沒有太大的決策魄力,反而是孫皇后成為了實際的統治者,在明朝危難之際作出了最重要的選擇。不過對於遠在蒙古的朱祁鎮,她作為目前也甚為觀念,根據《明史·列傳第一·后妃》記載“時英宗在迤北,數寄禦寒衣裘”。

2.孫皇后與“奪門之變”。“北京保衛戰”結束以後,蒙古族感覺朱祁鎮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了,想要放其回明朝,但已經喜歡上當皇帝感覺的朱祁鈺,不太願意接回這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好在群臣意見比較一致,都想要迎回朱祁鎮,最終朱祁鈺迫於壓力還是接回了朱祁鎮,但是緊接著就把他囚禁在了南宮。


七年後,朱祁鎮趁著朱祁鈺病重發動了“奪門之變”,成功奪回了皇位。在這個過程中,孫皇后具體做了什麼,歷史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有一句“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明史·列傳第一·后妃》),另外從她對朱祁鈺最後的評價來看,也能印證他確實是同意“奪門之變”的。

敗壞綱常,變亂舊制。放縱地淫亂、酗酒,信任奸人。毀壞奉先殿(皇家家廟)的偏殿建宮殿讓妖妓居住。玷汙了緝熙殿作為受戒的場所來禮敬喇嘛。濫加賞賜、胡亂花費無度,橫徵暴斂無休止。國庫空虛,海內困窮。不孝、不弟、不仁、不義,臭名昭著,神人共憤,上天震怒,屢次降下預兆,朱祁鈺不知反省,拒絕進諫、文過飾非,造孽越來越厲害。——孫皇后廢朱祁鈺懿旨

該怎麼評價孫若薇的表現

“土木堡之變”爆發之前,朱祁鎮雖然命朱祁鈺監國,但是太子之位也已經明確,朱祁鎮被俘以後,即便是立太子朱見深為皇帝,也是能夠說得過去的。但是,孫皇后能夠站在整個國家的角度,改立朱祁鈺為皇帝,這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

因為朱祁鈺並不是她所生,雖然有協議不能改立太子,但是在宮中生活多年的他,必然知道這種協議基本沒啥約束力,自立朱祁鈺為皇帝的那一刻,皇帝之位可能就是沿著朱祁鈺這個血脈往下傳承了。單是能夠做出這個決定,就已經讓她比大多數的歷史地位要高很多。

在“奪門之變”中,她選擇了默許的態度,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來說朱祁鈺的兒子在數年前就已經死掉了,朱祁鈺自身也已經病重,明朝帝國即將進入一個權力交接期,而此時朱祁鈺並沒有迎回朱見深的打算,也沒有重新把皇位還給朱祁鎮的意思,在加上朱祁鎮本是自己的兒子,而朱祁鈺又廢掉了自己的孫子,所以幫助朱祁鎮拿回皇后並沒有太多值得詬病的地方,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避免了明朝的一場政治動亂。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瑕疵的話,那就是沒有阻止朱祁鎮殺掉于謙等人,讓這個“北京保衛戰”中最大的功臣蒙冤而死,但是作為一個後宮女子,能夠做到這樣已經殊為不易了。

孫若薇該不該為明朝的衰落買單

現在大多人都認為明朝是自“土木堡之變”後,開始由盛轉弱,而這些時期恰好就是孫皇后最強勢的時期,但是這並不能等同於說是孫皇后導致明朝由盛轉弱的,相反我認為,正是由於孫皇后的存在,明朝轉弱的速度才會放緩了很多。孫皇后在明朝關鍵是時刻的抉擇,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當時最佳的選擇之一,他沒有藉機專權擅政,也沒有過多幹預皇帝治國,只是在大明帝國即將失控的關鍵時刻,做出了最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選擇。所以,她不僅不需要為明朝的衰落買單,反而為減緩衰落的速度做出了不少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