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最後卻被處死,是因為站錯了隊嗎?

執子情說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說宋太祖趙光義的故事吧。

高梁河之戰回來後,趙光義心情十分窩火,就在這時,他的親侄子、太祖趙匡胤的次子趙德昭謁見。

趙德昭說,按照慣例,每次打勝仗之後,都要論功行賞,高梁河之戰雖然敗了,但是太原戰役是大獲全勝的,至今沒有對有功將士封賞,軍心浮動,希望陛下儘早封賞有功將士,以穩軍心。

趙光義沒好氣地說,等你當了皇帝再去封賞吧!

聽了皇帝叔叔這句話,趙德昭有五雷轟頂般的感覺,當時就淚如雨下,又委屈又害怕,回家之後,就自殺身亡了。

原來,趙光義繼位不久,便御駕親征,一舉消滅了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近一個世紀的混亂局面。他不顧群臣反對,率軍繼續平遼,結果在高梁河被遼軍打敗,他本人受傷,倉促之間乘驢車逃跑。群臣一時找不到皇帝,以為他已陣亡,有人提出,軍中不可一日無主,要立趙德昭為帝,就在這時,有人找到了趙光義,此事才沒有實施。

這件事給趙光義極大的刺激,他向趙德昭發火,雖然不全因為這件事,但也不能說沒有前因後果的關係。

話題再回到土木堡之戰,這一戰比高梁河之戰更慘,明英宗朱祁鎮做了瓦刺人俘虜,幾十萬精銳軍隊飛灰煙滅。京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以徐有貞為代表的大臣,紛紛要遷都,此時明朝軍隊不但群龍無首,更可怕的是,瓦刺人以朱祁鎮為要挾,嚮明朝要錢要物要地,而朱祁鎮,置國家民族不顧,為保命,甘當瓦刺人盾牌,其後果不堪設想。

此時的于謙,清醒地知道,只有擁立新君,才能斷絕瓦剌人念頭,才能穩住軍心,在這生死存亡關頭,他配合太后,擁立朱祁鎮弟弟朱祁鈺為帝,封朱祁鎮為太上皇。

就是這個文弱書生,調集全國兵馬,親自頂盔貫甲,親自上陣迎敵,一舉取得了京城保衛戰勝利。

一年之後,朱祁鎮放回來了,而朱祁玉卻不願意把皇帝寶座讓給哥哥,反而把他囚禁起來。又七年之後,徐有貞、石亨等人,借朱祁鈺病重之機發動政變,朱祁鎮重登大寶。

講完這兩段歷史故事,我們不難看出,趙光義和朱祁鎮犯的是一樣的心病。雖然這當中有奸臣徐有貞的挑撥離間,雖然朱祁鎮起初並不想殺掉于謙,但在他心裡,擁立朱祁鈺為帝,于謙無疑是罪魁禍首。

如果說,于謙站隊站錯了,那就是他從始至終只考慮國家民族的利益,從沒有考慮過自己的榮華富貴,而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只可惜,他沒有死在異族侵略者刀下,而是死在昏君奸臣之手!




遙山清風明月


最近《大明風華》正在熱播,裡面的于謙頗有魏晉名士之風,放蕩不羈,又嗜酒如命,整天爛醉如泥。

後來,于謙中了進士,晚上喝酒喝高了。第二天,進士們一起覲見朱棣,朱棣瞧見了醉醺醺的于謙,譏諷道:“你是不是想當李白?”

于謙答道:“母親去世了,思念母親就多喝了兩杯,如果喝死了正好可以隨母親而去了!”


朱棣無語了,哪來的狂小子,大手一揮,就讓于謙隨軍出征了!

這是電視劇中的于謙,有點愣,有點狂,有點二。真實的于謙肯定不是這樣的,要不他活不過五集。

于謙是明朝大功臣,也是民族大救星,沒有他,明朝或許會步南宋朝的後塵;沒有他,中原會再次陷入水深火熱。

然而,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謙,卻慘遭屠戮,殺死他的不是別人,正是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

于謙到底有何過錯,卻遭慘死?

這要從頭說起!


土木堡之變,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成了俘虜,大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國不可一日無君,可太子只有兩歲,還是個小寶寶。這時候,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就被推上了前臺,被逼著當了皇帝。

要在太平歲月,誰都想當皇帝,甚至不惜手足相殘,可現在,強敵壓境,江山搖搖欲墜,這個皇帝誰都不願當。

因為京城被攻破,最先倒黴的肯定是皇帝,大臣或許能活命,運氣好的還能繼續當官,但皇帝就不一樣了,他只有一條路可走—黃泉路。

所以,朱祁鈺死活不願意幹。


這時候,于謙站了出來,大臣們也站了出來,黑壓壓跪倒一大片,最後孫太后出來說話了:“我兒啊,你怎麼這麼慫包軟蛋呢?丟祖宗的臉啊!”

朱祁鈺臉紅的像下蛋一樣,嘆了口氣:“好吧,我是代理皇帝,等危機解除了,誰愛幹誰幹,反正我不幹!”

後來,在於謙的運籌帷幄之下,京城保衛戰取得了勝利,瓦剌撤軍了,不用遷都了,天下太平了!

這時候,朱祁鈺過起了悠哉悠哉的日子,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要玩有玩,想怎麼就怎麼,沒人敢說半個不字,權力的滋味那叫一個爽。

朱祁鈺皇帝當上了癮,早忘了當初的承諾,皇位坐的很舒服,讓他挪一下屁股都不願意!

然而,幸福總是很短暫。


一天,朱祁鈺收到了瓦剌的來信,大意是:“朱祁鎮我給你放回去了,你只要給我糧食,我保管以後不騷擾你了!”。

朱祁鈺驚呆了,連夜寫了一封信:“大兄弟,可別,人就留您那吧,我給你雙倍的糧食,可好?”

哪知道,朱祁鈺的信還沒送出去,第二天,朱祁鎮就回來了,很快,整個京城都知道先皇回來了!

朱祁鈺傻眼了,怎麼辦才好呢?後來,朱祁鈺把朱祁鎮監禁了起來,管吃管喝,但就是不許出來。

就這樣,朱祁鈺又做了8年皇帝。

8年後的一天,朱祁鈺突然得了怪病,氣若游絲,幾天之後,石亨、徐有貞等人帶兵打開長安門,救出了朱祁鎮。

太上皇成功復位了!

朱祁鎮復位當天,下令逮捕了于謙,並廢掉了朱祁鈺,並將其軟禁了起來,一個月後,朱祁鈺離奇死去。

不久之後,于謙被處死。



朱祁鎮為何處死於謙呢?是因為于謙站錯隊了嗎?

其實,于謙沒有站隊,如果非要說他站了隊,那麼他站在了百姓這一隊,他心懷天下,心向百姓,在於謙的心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當年,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天下社稷而想,當朱祁鎮復位之時,于謙未有任何動作,同樣是為了社稷。

其實,石亨、徐有貞謀劃政變之時,于謙早得到消息,但他故意按兵不動,假如他有所動作,剿除石亨等易如反掌。

為了天下,于謙選擇犧牲了自己。


一半秋色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最後卻被處死,是因為站錯了隊嗎?

正統十四年,瓦剌騎兵大舉南下,朱祁鎮在王振的攛掇下,冒然親征,明軍在土木堡大敗,朱祁鎮被俘,明軍二十萬精銳毀於一旦。隨後瓦剌騎兵一路挺進至京城腳下,國家危難之際,于謙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定守衛京城的決心。

于謙升任為兵部尚書,提督各營軍馬,全面負責京城防禦,可以說當時的于謙權力極大,他就是明軍的兵馬大元帥。終在於謙的合理調配下,明軍頑強作戰,擊敗了瓦剌,保住了北京城。

如此民族英雄,本應受到厚待,加官進爵應不在話下,而於謙得到報答是斬決,天順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謙在崇文門外被處死。官場上站隊問題很重要,就好比在先帝去世之前,大臣們都要押寶,有的歸到太子隊列,有的歸到其他皇子隊列,如果成功榮華富貴自不必說,但失敗的後果也是常人難以承受的。

于謙並沒有站在任何一方,他只站在國家社稷之上,一切以國家和百姓為前提。集正直、果敢、堅韌、才華於一身的于謙,為何落得個被處死的下場?

于謙主動放棄生的權利

景泰元年,八月,朱祁鎮已經被俘一年,眾大臣皆上疏希望接回太上皇朱祁鎮。朱祁鈺臨危受命,接受的皇位,真實情況朱祁鈺是不想當皇帝的,而隨著時間推移,他也體會了權力的滋味,便不想放手。

於是在接回朱祁鎮的問題上,朱祁鈺屢次敷衍或拒絕。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這種做法也並沒有什麼不對,有哪個王朝會存在兩個皇帝,這明顯是不可能的。

于謙是朱祁鈺一手提拔起來的,可謂景泰年間第一權臣,如果換做旁人,是不會希望朱祁鎮回來的,這無疑給自己找麻煩。偏偏於謙建議朱祁鈺:

“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

陛下皇位早已成為定局,不會有其他變化,我們應當儘快接回太上皇,如果對方有詐,我們就有說辭了。正是于謙的話,促使朱祁鈺派人接回太上皇朱祁鎮,作為皇帝,朱祁鈺十分器重於謙,基本上對於謙的話言聽計從。

精明老練的于謙必定清楚,朱祁鎮回來之後,不僅是對朱祁鈺的威脅,也是對他的威脅,當時的全國兵權基本都掌握在他手中,且由於戰時的緊急情況,于謙可以直接調動部隊,還設置了團營制度,保衛京師。

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謙是明白的,不論朱祁鎮能不能復位,只要朱祁鎮回來,對他于謙沒有半點好處。但于謙還是建議朱祁鈺接朱祁鎮回來,為了國家利益,于謙甘願做出犧牲。

在石亨、張輒、徐有貞的策劃下,朱祁鎮得以復位,而他們入城的兵力只有千餘人,而北京城的部隊應不低於二十萬,且政令通暢,如果不是于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奪門之變必定失敗。

礙於朱祁鈺換太子的荒唐舉動,于謙也在猶豫當中,畢竟這是老朱家的天下,不論是朱祁鎮復位還是朱見深繼位,在此時此刻都比朱祁鈺要好,況且朱祁鈺還身患重病。於是在於謙的“縱容”之下,朱祁鎮成功復位,可以說于謙親自給自己打造了一副棺材,放棄了生的權利。

功高蓋主

自古權臣基本沒有什麼好下場,除非叛變直接奪位,成為新的皇帝,于謙之所以能守住京城,也在於他手中的權力極大。

兵權是最敏感的權力,皇帝們對此十分謹慎,于謙掌控的就是決定國家生死存亡的權力,假如換個人,如果有異心,那麼國家動亂勢必不可挽回。

史料記載:

“前後徵調,皆謙獨運。當軍馬倥傯,變在俄頃,謙目視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機宜。僚吏受成,相顧駭服。”

基本上當時部隊的調動,全部由於謙獨自控制,親自下達命令,口述奏摺內容,屬下則只按命令行事,是既佩服又省心。

京城保衛戰的勝利扭轉了國運,同樣讓人佩服的是朱祁鈺,朱祁鈺在戰後依舊重用於謙,放權給於謙,可見朱祁鈺對於謙的信任。

史料記載:

“論功,加謙少保,總督軍務。”

京城防衛被于謙調配得面面俱到,不論是國內叛亂還是邊境敵擾,于謙都能妥善解決,這簡直是上天派下來的救世主。如此大的功勳,朱祁鈺可以接納,但不代表朱祁鎮可以接受。

如果權臣的功勞太大,置皇帝於何地,況且朱祁鎮剛剛復位,而全朝廷基本都是于謙的擁護者,這讓朱祁鎮如何安心做他的皇帝。帝王心術就是如此微妙,在我看來,朱祁鎮要殺于謙,也並非都是石亨、徐有貞的誣陷,朱祁鎮本身也想殺于謙來立威信。

樹敵太多

于謙有大批的擁護者,這毋庸置疑,而於謙的剛正不阿也得罪了很多人,官場之上,做得對不代表就好,如果權勢太大,一方面樹敵太多,另一方面也會遭很多人忌恨。

徐有貞曾建議南遷,于謙果斷否決,徐有貞這個樑子早就結下了,自不必多說。

史料記載:

“比寇初退,都御史羅通即劾謙上功簿不實。御史顧躭言謙太專,請六部大事同內閣奏行。”

于謙在政務處理上也比較執著,優秀的人就提拔,能力欠缺或品行不端的就不用,在潛移默化間,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動了不少人的蛋糕。所以就算于謙功勳卓著,也有人彈劾於他,說他功勞虛假,獨斷專行之類,好在朱祁鈺力排眾議,堅持重用於謙,這才讓那些言官閉嘴。

石亨本是個優秀的武將,曾經犯過錯誤,卻被于謙破格提拔,德勝門之捷立下大功,要對比功勞,于謙必定比石亨大很多,而石亨得到了世襲侯爵,這讓石亨感覺慚愧。

理論上說,石亨是于謙親自提拔,本應是很親近的同事關係,而於謙並沒有拉攏石亨,在石亨提議提拔于謙的兒子于冕之時,這本是好意,于謙則乾脆得拒絕了,還說了石亨很多不是。這樣的做法讓于謙多了一個強敵,也正是石亨的不快,成了奪門之變的導火索。

只不過于謙的性格就是如此,他一直站在的國家利益之上,剛烈耿直是他的秉性,根本無法改變,想來如果出現時間機器,可能于謙仍會如此去做。

生得偉大,死得冤屈,彷彿是那些英雄不變的宿命,但後世人不會忘記站在北京城頭上,那個意氣激昂的于謙。

楊角風發作


1449年8月16日,被大太監王振忽悠蒙了的大明皇帝朱祁鎮在距離北京不遠的土木堡大敗,自己也成為瓦剌也先的階下囚,被活捉回了瓦剌大帳成了含金量最高的俘虜,此時的大明首都北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群龍無首,沒皇帝了,這個朝廷怎麼運轉下去都成了一個大難題。

這個時候,于謙臨危受命,衝在了前面,他跪求皇太后主持大局,讓監國的郕王代理成為新的大明皇帝,並且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政局稍穩後,于謙又開始在軍事上進行佈置,他不計個人恩怨,重用了人品極差的將軍石亨,然後命令各地的勤王大軍火速進京,從而使得北京城有了抵禦瓦剌的底氣,面對瓦剌攜帶皇帝人質的威脅,他說出了讓也先破產的話“社稷為重君為輕”,也先的如意算盤被幹的稀碎。


氣瘋了也先瘋狂的進攻北京城,于謙再次力挽狂瀾保衛了北京,大明王朝轉危為安!


但是,這樣一位不謀私利,口不言功,唯賢者用之的於少保,竟然在現在的歷史發明家,狗屎營銷號的口中變成了“情商太低,不懂得人情世故”它們庸俗的把于謙英雄的行為看做是“站錯隊,押錯寶”,它們幾乎把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到了極致。令人憤慨,但幸好歷史是人民書寫的,百姓的心裡都有一杆秤,至今,于謙在百姓口中,在大明朝的史書中的那九字評價“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絕對能狠狠打這幫歷史發明家的臉,因為有些人,註定就坐在了歷史的糞堆上。


老豬的碎碎念


先說我的答案:一代名臣于謙被處死,不僅是站錯了隊,更有其他官員落井下石以及於謙自己以死報國的原因。

這是于謙的悲劇,同樣也是大明官場的悲哀。

要想說清楚這個問題,需要簡單的介紹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之後明朝朝廷的主要變化以及奪門之變之後于謙的遭遇三個方面的問題。

三個問題說清楚了,大家就會明白,于謙之死,根本的原因在哪裡。

先簡單的說一說土木堡之變。

這個歷史事件說的太多,我這裡不說詳細過程,畢竟不是核心問題。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歷史上最荒唐的一場戰爭和變故。年輕的明英宗在大太監王振的蠱惑之下,御駕親征攻打蒙古軍,最後明朝軍隊幾乎全軍覆滅,明英宗也被蒙古也先俘虜。

這就是土木堡之變的梗概。

那麼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朝廷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繼續往下說。

也先擒獲明朝皇帝,認為奇貨可居,準備拿他當人質,狠狠的敲詐一筆。當時大明朝廷裡也是亂做一團,徐有貞建議往南遷都,當時的監國是明英宗的異母兄弟朱祁鈺。徐有貞提出遷都的餿主意,大殿之上居然還有大臣隨聲附和。

這個時候只有于謙挺身而出怒斥南遷的想法:

提議遷都的人應該斬頭!難道你們都忘記了宋朝南遷的歷史教訓了麼!

(“言南遷者 ,可斬也” “京師天下根本 ,一動則大勢去矣 ,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

隨後于謙緊急調動各地可以使用的兵馬彙集京城,在蒙古也先來犯的時候,打響了京城保衛戰,戰鬥交織了五天五夜,最後蒙古人鎩羽而歸。

可是蒙古人也先手裡還有皇帝這張王牌,還可以要挾明朝政府要地要錢。大明這頭投鼠忌器非常的尷尬。這時候于謙多次勸說監國朱祁鈺登基。朱祁鈺一開始還有點推三阻四,後來估計是得了便宜還賣乖,扭扭捏捏的登基,改元景泰,遙尊落在蒙古人手裡的明英宗為太上皇。

這下不但明英宗傻了眼,也先也慌了神。好不容易把皇帝給綁過來,怎麼一轉眼就變成退休老幹部了呢?

這還有啥利用價值啊。

也先眼珠一轉使出了損招:我把你們家皇帝給送回來!這下你們大明朝一下有倆皇帝,我看你們怎麼辦!

明代宗朱祁鈺這時候是有點小情緒的:當初可是你們死乞白賴讓我當的這個皇帝,現在我好不容易坐上龍椅了,現在俺哥哥要回來,這個龍椅要歸誰啊?

最後是于謙一錘定音:天位已定,寧復有他?

皇帝既然當上了,就沒有謙讓的道理。

這下明代宗心裡一顆石頭才算落了地,同意把太上皇接回京城。但是明英宗回來之後待遇可不一樣了,畢竟已經是太上皇,不得參與政治,直接給軟禁到南宮,不允許和大臣見面,據說食物都是從門洞裡面遞進去的。

這個滋味,和坐牢也差不多了。

這還不算完。現任皇帝還有一件事兒做得不地道。

要說你從監國變成皇帝,那是風雲際會,形勢所然。

大家也都認了。

可是等你退位時候,怎麼著也應該把皇帝的位子,讓給人家明英宗的兒子,當朝太子朱見深才合乎道理,對不對?

可是這個明代宗竟然要把太子朱見深廢掉,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這個事雖然最後成了,但是有一批大臣已經心中不滿。但是活該明代宗福氣淺薄,註定兒子當不了皇帝,沒幾年,明代宗的兒子夭折了。明代宗自己有身患重病,按理說,這個時候應該重新冊立明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這才符合倫常道理。

可是明代宗顯示出了無賴的一面,死活不開口。

終於在景泰八年的正月十六,元宵節剛過。一批文武大臣將被軟禁的明英宗偷偷從南宮救出來,第二天明英宗重登金鑾殿。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奪門之變”。

明英宗復辟了!

第三部分,奪門之變之後于謙的遭遇。

憑心而論,早年明代宗登基,是形勢所逼,但是奪門之變是屬於政變。

但是皇帝不會管這些。

明英宗登上寶座,明代宗還躺在病床上哎呦呢。

這邊明英宗已經開始升官的升官,殺頭的殺頭。

哪些人升官了?當然是政變的那波操盤手了,打頭的就是徐有貞和石亨這一文一武二貨。

哪些人殺頭了呢?當然就是于謙,王文這些主張明代宗當皇帝的這批大臣。

好,回到題目本身,為什麼于謙必須死?僅僅是站錯隊嗎?鐵錘文史認為,至少有三個因素,決定了于謙是必死之局。

第一就是所謂的站錯隊。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新王登基必定要清洗老臣,換上一批自己信得過的,或者想自己投誠的人。于謙是最早提出讓明英宗“退休”成為太上皇的人,如今太上皇重新上崗,于謙的下場好不了。

第二,是和于謙有矛盾的大臣落進下石。

誰和于謙有矛盾呢?

第一個就是徐有貞,就是最早建議遷都的那位。徐有貞因為主張南遷逃跑,被于謙否決之後,自己也成為了別人的笑柄。心中對於謙嫉恨不已。所以明英宗復辟之後,對於要不要殺于謙,是有過權衡的,最後是徐有貞落進下石說:如果不殺于謙,復辟就沒有理由。這才讓英宗下決心殺之。

第二個是石亨。石亨在早期對抗蒙古的戰爭中打了敗仗,承蒙于謙保舉重新得到重任。為了向于謙示好,石亨向皇帝請求分封于謙的兒子。沒想到于謙不領這個人情,反而劈頭蓋臉訓斥石亨:那麼多戰士英勇殺敵你不推薦,為什麼獨獨推薦我于謙的兒子?

這下石亨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顏面無存,從此對於謙懷恨在心。後來石亨手握京城兵團軍權,成為政變的關鍵人物之一。

第三個人是掌握宮廷監軍的太監總管曹吉祥。

曹吉祥其實是明代宗最寵信的太監,按理說不應該叛變參與政變。主要原因是曹吉祥手握重權,手下太監有很多不法行為,被于謙修理過很多次,曹吉祥心中有恨。慢慢的就和石亨關係越來越密切。

正是因為有這兩位手握京城和大內軍權的重要人物參與,明英宗才會成功復辟。

第三個原因。明英宗復辟,需要一個合適的理由。

名不正則言不順。既然明代宗已經被廢掉,那麼懲罰扶持明代宗上位的于謙,才能夠彰顯自己重新登基的政治合法性。這也是最後明英宗下定決心殺掉于謙等一批明代宗身邊重臣的原因。

總結一下:奪門之變之後,于謙就已經身陷必死之局,這是于謙的悲劇,也是宮廷政治的殘酷。


鐵錘文史


導語:

于謙如果不死的話,明英宗朱祁鎮奪權那就存在實實在在的阻礙。因為于謙輔佐明代宗朱祁鈺登基,而且明英宗被囚禁的7年內,于謙也沒有想辦法搭救過明英宗,可以算是站在了朱祁鈺這一邊。

01明英宗朱祁鎮本身就不配再做皇帝。

朱祁鎮是個紈絝子弟,他喜歡太監王振。所以在王振的慫恿下,主動挑戰瓦剌大軍。結果自己不懂指揮,王振也是半吊子,所以導致20萬大軍死傷殆盡。

若干猛將都死在這一場戰爭中,就連明英宗朱祁鎮本人,也被瓦剌人給抓走了。瓦剌人本打算搶掠一番就回家,沒想到居然抓了大明朝的皇帝。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挾帝親征。謙與尚書鄺埜極諫,不聽。埜從治兵,留謙理部事。及駕陷土木,京師大震,眾莫知所為。郕王監國,命群臣議戰守。侍講徐珵言星象有變,當南遷。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時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人心震恐,上下無固志。---《明史》

這喜從天降的感覺說來就來,明英宗被抓去瓦剌以後,明朝這邊可就亂了陣腳了。皇帝沒了,在這多事之秋,讓年幼的皇太子朱見深繼位,絕對不利於大明王朝的發展。

  1. 這個時候明朝必須要考慮一件事,那就是瓦剌人會利用明英宗作為要挾,割地賠款可能成了在所難免的事情了。如果換成其他朝代,皇帝被抓了,傾家蕩產也要贖回來,可這是大明王朝。
  2. 以于謙為首的一干大臣們,決定擁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為帝。朱祁鈺已經21歲,是可以親政的了。一旦朱祁鈺親政做了皇帝,那朱祁鎮的利用價值就蕩然無存了。
  3. 果不其然,瓦剌人以朱祁鎮作為人質,敲詐大明王朝。于謙嚴詞拒絕了瓦剌人的所有請求,並且告訴瓦剌人,大明王朝已經有了新皇帝。朱祁鎮是在沒有利用價值的情況下,被瓦剌人在一年後放回來,故意搞亂明朝內政的,他哪裡還有臉面再做皇帝?

所以說朱祁鎮能夠活著回來,其實是瓦剌人的一種謀略。他們渴望兩個皇帝內鬥,從而讓瓦剌人坐收漁翁之利。

02于謙抵擋住了瓦剌人的進攻,保住了大明王朝。

當明英宗朱祁鎮被抓了以後,瓦剌大軍兵臨城下,就打算要跟大明朝拼了。他們不知道的是,一個皇帝並不能主宰大明王朝的命運。

謙之為兵部也,也先勢方張;而福建鄧茂七、浙江葉宗留、廣東黃蕭養各擁眾僭號;湖廣、貴州、廣西、瑤、僮、苗、僚所至蜂起。前後徵調,皆謙獨運。當軍馬倥傯,變在俄頃,謙目視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機宜。僚吏受成,相顧駭服。號令明審,雖勳臣宿將小不中律,即請旨切責。片紙行萬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開敏,精神周至,一時無與比。---《明史》

朝中一片混亂,不少臣子主張明代宗朱祁鈺南下避難,這就等於是把北方的半壁江山讓給瓦剌人了。可於謙知道,一旦北方丟了,南方早晚也要被吞併。

自古以來,北伐的難度係數就是最大的。所以于謙堅持要留守京城,並且主動帶兵擊退了瓦剌大軍。

  • 從這一點上來說,于謙對大明王朝有再造之恩。這樣一位大功臣,在平息了外患以後,得到了朱祁鈺的重用。
  • 說實話朱祁鈺是個好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願意聽從於謙這樣的賢臣的建議,所以大明王朝的國力蒸蒸日上。
  • 上有明君,下有賢臣,大明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中,居然呈現出中興之勢,可見明代宗朱祁鈺是個好皇帝。可惜的是,朱祁鈺唯一的兒子死了,自己本人又身染重病。

在這種情況下,朱祁鈺這一脈是靠不住了。所以不少大臣們就開始投機,再次選擇投靠明英宗朱祁鎮。

那麼于謙是什麼態度呢?其實當時留給於謙的路並不多,要想活下來,只有投靠朱祁鎮,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加合適的選擇了。可是于謙認為,朱祁鈺身體只是不好,還沒有到要病死的地步,所以他寧可做一個忠君愛國之士。

03朱祁鎮奪門之變,註定了于謙必須要死。

朱祁鈺的身體每況愈下,以石亨和徐有貞為代表的投機分子,認為朱祁鈺必死無疑。所以他開始了自己的盤算,打算改立朱祁鎮重新做皇帝。

朱祁鎮得到這個消息當然十分興奮,他們通過武力奪取了政權,朱祁鎮再次坐上了皇位,大臣們默然不語。

及籍沒,家無餘資,獨正室鐍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揮朵兒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謙死所,慟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復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陳逵感謙忠義,收遺骸殯之。逾年,歸葬杭州。逵,六合人。故舉將才,出李時勉門下者也。皇太后初不知謙死,比聞,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明史》

當時朱祁鈺還在病榻之上,得知朱祁鎮已經坐上了皇位,心裡說不出的味道。僅僅過了一個月的時間,朱祁鈺就莫名死去。對於他的死,歷史上眾說紛紜。不過極有可能是朱祁鎮的黨羽將其害死的。

石亨等人必須要斬草除根,以免再有一次奪門之變出現。朱祁鎮之所以能夠重新奪權,那是因為朱祁鈺有良心,沒有害死他哥哥。可朱祁鎮吃了那麼多苦,知道留下禍患會有多大的危險。

除了朱祁鈺以外,其實還有一個巨大的禍患,那就是于謙。當時的于謙總領群臣,是地位相當高的,相當於明朝大臣的擔當。

這麼一位位高權重之人,如果他支持朱祁鈺或者說不支持朱祁鎮的話,將來也會是一個重大的威脅,既然是威脅,那就必須要清除掉。

只有殺了于謙,明英宗朱祁鎮復辟的這件事,才能算是師出有名。這是徐有貞為了給朱祁鎮下定決心,所提出來的理由。

其實徐有貞等人,其實是擔心於謙這種權勢達到巔峰的忠臣在朝中,那他們這些奸佞小人會沒有好日子過。

總結:于謙必須死,但的確比較冤枉。

于謙為大明王朝所付出的辛勞那是有目共睹的,常常加班到深夜,大清早又要起來去上朝,簡直就是一個勞模。

在朱祁鎮被抓的時候,于謙能夠穩定朝政,保住大明國土,對大明王朝功不可沒。在朱祁鈺做皇帝的時候,于謙兢兢業業,為大明王朝的復興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1. 這樣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朱祁鎮當然知道他不該殺。但是朱祁鎮是通過奪門之變成為皇帝的,他要想自己奪位變得名正言順,那就必須要殺掉于謙。
  2. 因為是于謙,親手將朱祁鈺扶上皇位。承認于謙的合法性,那就等於是承認了朱祁鈺的合法性。我們知道朱祁鎮上臺以後,將朱祁鈺的皇帝稱號給廢掉了。

並且給了一系列非常惡劣的稱號,不承認朱祁鈺當皇帝的那8年,在朱祁鈺死後,也不准他安葬在十三陵,是明朝遷移到北方後,唯一一個沒有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由此可見,朱祁鎮要想坐穩大位,就必須要把跟朱祁鈺相關的所有人物都給清除掉。而於謙就是頭號需要清除的大臣。可憐于謙為大明王朝殫精竭慮了這麼多年,最終卻落得這麼個下場。


江湖小曉生


于謙之死是自南宋岳飛死後,第二位死於冤獄的名將,相隔三百年。

據說于謙行刑之日,北京天氣鉅變,陰雲密佈,到處聽到街頭巷尾的哭泣聲。民間傳說,于謙是岳飛轉生,再來世上,為國家抵抗北方蠻族。

于謙的死是明朝統治者朱祁鎮為“奪門之變”所採取的正名手段。這個和于謙站在哪一方有實際的關係,但不是最主要的關係。他只是一個封建君王的犧牲品。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

“土木堡之變”後,消息傳到北京,明政府上下一片混亂。有人主張立刻將邊線軍隊撤回北京防守,有人主張立刻遷都南京做第二道防禦。

幸好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是一個英明親王,他採取果斷的措施,宣佈在國家君王被俘虜的緊急情況下,由他先代替皇帝的位置,以此來堵住蒙古瓦拉的勒索。

又迅速任命于謙做國防部長(兵部尚書),積極整頓已經驚慌渙散的軍隊。在於謙的整頓下,明朝軍隊逐步穩定並迅速做出了防衛首都的準備。

瓦拉也先帶著朱祁鎮沿途勒索,一直進攻至北京城下,卻被于謙帶領的軍民擊退。於是也先尋求談判用以交換朱祁鎮。但此時朱祁鈺的地位已經在兵部尚書于謙、宰相大學士王文的支持下穩固。

多此一舉的“奪門之變”,急吼吼的朱祁鎮

瓦拉也先手裡抓著朱祁鎮,但朱祁鎮卻突然已經成了前皇帝,價值大大降低。

經過談判,明朝政府用大量財寶和土地換回了朱祁鎮。朱祁鎮在瓦拉手中時,曾經向前往蒙古探望他的明朝使節李實痛哭的說:“也先是有意向送我回去的,請你轉告政府,我回去後,只求做一個平民百姓,便心滿意足了。”

待朱祁鎮被贖回後,卻對他弟弟朱祁鈺沒有馬上把皇帝寶座還給他而大為不滿,於是暗自謀求復辟。

公元1457年,朱祁鈺病重,遺憾的是他沒有兒子。宦官曹吉祥和副都御使徐有貞擁立朱祁鎮,發動了“奪門之變”復辟成功。而病床上的朱祁鈺聽說朱祁鎮復辟,一氣之下嚥氣身亡。

朱祁鎮要有一塊“遮羞布”,于謙就必然要死

令人諷刺的是,朱祁鎮再次坐上皇帝寶座後,發現了讓他自己尷尬的真相。那就是他只要再等上幾日,朱祁鈺病故後,因為沒有繼承人,皇帝寶座本就會自然落入他的手中。

朱祁鎮在這件事情上扮演了一個“急吼吼”的角色。當他意識到這個情況後,為了表示他的奪門有其必要,所以就指控于謙和宰相王文,陰謀迎立外藩——遠在襄陽的朱厚穎的兒子繼承皇帝位。

於是于謙、王文被抓捕入獄。

“意圖”這兩個字,看不見摸不著,卻足以誅心

于謙入獄後,有人發現用來專門用來召喚親王入京的金牌,還在皇太后手中。這直接就證明了于謙、王文根本就沒有擁立藩王的事情。

而於謙在“土木堡之變”後,獨立支撐危局,已經是全國所敬仰的民族英雄,所以很多人開始申訴營救。全國的輿論都開始朝向于謙受冤,這讓朱祁鎮開始感到危機和壓力。

但徐有貞跟于謙有私人恩怨,他提醒朱祁鎮:“于謙不死,我們所做的事情就名不正言不順。”在朱祁鎮的授意下,三法司只好在于謙的罪名上加上了“意圖”兩個字,定於謙和王文的罪名是“意圖迎立藩王”,並判決死刑。

這個“意圖”和強加在岳飛身上的“莫須有”,竟然如此相似。

到了這時,王文還要據理力爭,于謙卻已經看透,他嘆息一聲說:“這不是法律的問題,也不是法庭的問題,千言萬語也沒有用。”於是兩人同被處斬,家產抄沒。


所以說,于謙之死不能說是他站錯了隊,而是明朝皇帝朱祁鎮,為掩蓋自己“奪門之變”的“丟卒保車”之舉。他不死,自然還是有其他的“卒子”代替他死。更何況,這個“卒子”還是別人用過的“卒子”。

于謙不幸的是身居其位,“懷璧其罪”。


叄牛不讀書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最後卻被處死,是因為站錯了隊嗎?


土木堡之變後,英宗被擄走的消息傳到了朝廷,京師亂成一團,大臣們都六神無主。有些官員提議,不如南遷,即放棄北京遷回南京。尚書胡濙說,我只知道固守京師,不知道懼敵南遷的。于謙說:“哪個敢倡議遷都?哪個想南遷就該斬首。京師是大明的根本,一旦動了,大事就去了。北宋南渡就是一個反面例子。請太后速召勤王兵誓死守京都。”太后命朱祁鈺統領百官,他封于謙為兵部尚書。

乜先帶著朱祁鎮來犯,于謙與石亨奮力殺敵,逼退乜先。後來,乜先派使者來京,說想送朱祁鎮還朝。朝中的大臣開始主張議和,唯有于謙說:“江山社稷為重,君為輕,千萬不要中了敵人的詭計。”於是拒絕了使者,傳令守住各邊關要塞。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最後卻被處死,是因為站錯了隊嗎?于謙在公在私都是為了明朝江山為重,按理不應該殺他。因此于謙被殺的原因我認為有兩點:


一是在朱祁鎮看來,不歡迎他回朝的人都得清算。


朱祁鎮在雖然身在胡虜不曾受到虐待,但是畢竟事事受制,因乜先想送他還朝這件事情,他必定是知道的,乜先同樣也會將於謙拒絕讓他還朝這件事情說給朱祁鎮聽,他的心裡也會有個疙瘩在。因此在幾年以後,朱祁鎮復辟後,開始秋後算賬也是必然的。

景帝即朱祁鈺當上皇帝后,封朱祁鎮為太上皇。當上皇帝的朱祁鈺享受了帝王的待遇,如果迎了朱祁鎮回來,該如何處置呢?是讓他做太上皇還是再次讓位給他做皇帝?怎麼想都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因此,從內心上來講,景帝是十分不願意朱祁鎮回來的。


因此,當太上皇朱祁鎮回朝後,景帝便將他囚禁在南宮。景泰帝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有時候,吃穿不足,導致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託人帶出去變賣,以補家用。為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太上皇便是在驚恐不安之中,度過七年的軟禁生涯。


景帝為了讓自己的子孫繼續得以傳承皇位,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結果朱見濟夭折,皇儲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臥床不起。一時之間,人心惶惶。

此時,朱祁鎮的一些舊部如石亨、徐有貞開始密謀復辟,並很快取得成功。


當朱祁鎮重新登上皇位後,馬上傳下聖旨,抓少保于謙、大學士王文、陳循、尚書俞士悅、太監王誠等下獄,將景帝囚禁。


二是于謙得罪了小人。


于謙是公認的對國家有功之人,於情於理不應該殺他,但因為于謙公正無私,得罪了石亨。因石亨的侄子石彪被于謙彈劾,戍守大同,石亨一直懷恨在心。因為于謙被下獄後,他立即落井下石,堅定了英宗(朱祁鎮)殺他的決心。


“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于謙之死可以說是得罪小人的真實寫照了。


裡裡楊


現代人提起于謙,就會想起郭德綱邊上那個喜歡燙頭抽菸喝酒的於大爺。其實在明代有一位和這位相聲明星同名的大英雄,他曾經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時刻,拯救了整個民族,保證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的傳承,他就是明英宗和明代宗時期的兵部尚書于謙。

我不認同題目中所說于謙被殺,是因為站錯了隊,這是對於謙這個人人格的侮辱。于謙大公無私,于謙看問題的高度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畢生都達不到的。如果硬要說他站隊,我認為他始終站在民族大義這一邊。

他在土木堡之變之後,中華民族又一次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時的所作所為,都是出於一種公心,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的存亡,民族的存續,他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不是所謂一個投機政客!

最近最火的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女主角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治國無能,聽信身邊的太監王振,貿然帶兵和瓦剌大軍作戰。在這位沒有軍事經驗的小皇帝,和死太監王振的窒息微操之下,大明鐵騎疲於奔命,還沒有見到敵人,就被這兩位最高統帥折騰的半死,最終在土木堡崩潰。

作為事件的責任人,明英宗貪生怕死,沒有一死報國,成為了瓦剌人的俘虜,結果導致了一地雞毛。皇帝成為了敵人的人質,這就使得明朝的軍隊畏手畏腳。不僅如此,這也成了敵人要挾明朝的籌碼,諾大的明朝陷入了被對手予取予求的境地。

眼見得敵人的軍隊就將打入北京城,靖康之恥又將上演。此時于謙挺身而出,怒斥投降派,力主保衛京城!為了讓瓦剌手中的王牌朱祁鎮失效,于謙等重臣,擁立朱祁鈺為天子,斷絕瓦剌人用朱祁鎮來敲詐明朝的念頭。

在一切準備工作都就緒之後,于謙作為北京城的主將,調度指揮各路明軍,在北京城下打出了漢家男兒的氣勢,擊敗了瓦剌,保衛了京城。

瓦剌人被打敗之後,他們已經意識到手中的朱祁鎮不再是奇貨可居,而是成為了一塊燙手的山芋。明朝政府不願意讓他回去,而瓦剌人帶在手上,如果有個三長兩短,正好被明朝政府煽動起民族情緒,很有可能使得瓦剌人陷入大明帝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所以他們選擇送回了前皇帝朱祁鎮。

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對於做皇帝,原先是拒絕的,可是當他品嚐到了皇權的滋味之後,他就巴不得自己的哥哥早日踏上黃泉之路。可是作為新朝第一功臣的于謙卻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決定迎回朱祁鎮,誰曾想于謙為自己迎回了一個煞星。

在他萬般不情願地迎接回了自己的哥哥之後,他對自己的哥哥百般刁難,各種設置障礙,兄弟兩人的間隙也在慢慢的積累著。最後在一些野心家的攛掇之下,已經成為太上皇的明英宗組織了奪門之變,英宗皇帝復辟。

其實在此之前,于謙就已經得到了情報。但是他選擇了按兵不動,因為在當時朱祁鈺病重,膝下無子,英宗復辟已成定局,所以為了天下蒼生,于謙沒有任何舉動。

朱祁鎮重新上任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為自己的政變,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使得自己發動的奪門之變是有正當性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推翻朱祁鈺當上皇帝的正統性,朱祁鈺的統治不是明朝正統。

這麼一來,當年把他推上皇位的于謙,自然也就是亂臣賊子,為了抹殺朱祁鈺的正統性,于謙這個歷史功臣,就必須死。於是乎于謙這個保住了老朱家江山的人,僅僅是為了朱祁鎮能夠順利的重登皇位,坐穩皇位,而被犧牲。

于謙的一生,始終站在民族大義這邊,從來不記個人得失,他擁立朱祁鈺是為了天下社稷,在奪門之變時,于謙選擇沉默,這也是為了天下蒼生,為了大明政權能夠順利交接。

如果他真的選邊站隊,以于謙的能力,明英宗這區區千人的力量,在於謙這個掌握了北京城絕大多數防護力量的人面前,奪門豈會成功?

于謙的一輩子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整個大明帝國,大公無私,包括最後的犧牲,也是為了他心愛的國家,他是一個真正的英雄。


歷史評說


于謙之死實際上與站沒站錯隊伍沒有關係,實際上于謙自始至終是站在整個大明王朝更好地發展的隊伍上。他在明英宗時期,從基層做起逐步得到提拔和重用,此時的于謙是一心向著大明王朝更好發展,全心全意服務於明英宗,而這從於謙強烈反對明英宗御駕親征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而當明英宗被俘後,他鑑於太子幼小無法掌控朝廷,而此時又面臨這瓦剌的不斷侵襲,力薦鋮王朱祁鈺繼承帝位,而且言辭懇切,其中就飽含了于謙對大明王朝的赤膽忠心,朱祁鈺登極之後,于謙服務於朱祁鈺,但實質上他還是在位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著想。

于謙畫像


正是因為他始終站在大明王朝發展的立場上,所以,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對於瓦剌的不斷入侵,于謙再一次全身心投入到北京保衛戰中,他有家不歸,就住在辦公的地方,而且率先垂範,在保衛京城的過程中,始終是衝在第一線、最危險的地方,正是有于謙的英明佈置和率先垂範,大明王朝的將士才能夠重新振作有底氣來面對瓦剌,而最終將瓦剌戰敗。

如此對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的于謙,為何明英宗復辟後果斷將其殺掉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影視劇中的明英宗


【1】明英宗出自內心的報復心理。

我認為此種原因要佔據于謙被殺的主要方面,在明朝之前只有北宋的靖康之恥發生過皇帝被俘的事件,而自己作為大明王朝的皇帝在上任伊始就被瓦剌大軍所俘,這是作為皇帝的他最大的恥辱,雖然瓦剌沒有怎麼虐待他,但是被關押在異地那種感受是可想而知的。而當他被關押的時候,于謙竟然擁戴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為帝,而且在於瓦剌戰鬥中佔據優勢的時候拒絕議和,導致自己不能及時迴歸明朝,明英宗朱祁鎮將這些很大一部分怨恨都算在了于謙身上。尤其是當自己迴歸明朝之後,自己被弟弟明代宗幽禁在後宮中,過了7年的苦日子,而作為自己曾經的臣子于謙沒有做出對自己有利的一些動作,這讓明英宗心中更加的記恨。所以,當他重新掌權之後,越是明代宗重用的臣子,明英宗越是憎恨,于謙自然是首當其衝。

影視劇中的于謙


【2】于謙自身性格也有很大的因素。

于謙是那種剛直不阿、兩袖清風式的人物,他有些像明初的解縉一樣,在為官做人方面絕對清正廉潔,對於業務工作絕對是輕車熟路、兢兢業業,但是他們都有一個最大的薄弱點那就是不善於處理與同僚之間的關係。在封建王朝中,只會忠心耿耿是不夠的,光皇帝賞識是不行的,另外還要善於處理與同僚之間的關係,他看不起哪些懦怯無能的大臣、勳臣和皇親國戚,因此憎恨他的人越來越多。于謙雖然非常受明代宗朱祁鈺的賞識,但是他與其他同僚的關係就十分的差,而這種差還表現出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不僅僅被于謙所彈劾的官員憎恨於他,就連於謙極力推薦的官員也非常憎恨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石亨,在北京保衛戰中他功勞比不過於謙,但是于謙極力向代宗保薦他,受到了非常豐厚的獎賞,世襲侯爵,石亨內心有愧,於是向代宗保薦于謙的兒子,當代宗同意後,于謙又極力反對,最終沒有成行,這樣石亨是又愧又恨。明英宗復位後,誣陷於謙的人其中就有石亨,這是不是一個天大的諷刺。

影視劇中的明代宗


所以說,于謙的功績越大,就會得到越來越多的嫉妒,彈劾他的人也越來越多,還好明代宗對於于謙是十分信任的,他也瞭解其中的情況,只不過當明英宗復位後,明代宗去世,明英宗本來對於謙就帶著仇恨,再加上諸多大臣們的彈劾,就順水推舟將於謙處死。

影視劇中的明英宗


事實證明,明英宗確實是一位無能的皇帝,土木堡之變他被俘一點也不可憐也不意外,他確實缺乏當皇帝的才能,他以為自己成功復位重新掌握大權,但是他的短淺目光沒有看到,大明王朝外在的危機仍然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和剷除,當明朝邊境再一次響起預警的時候,明英宗巡視滿朝文武,已無可派之將,恭順侯吳瑾旁邊進諫說:如果於謙在,一定不會讓敵人這樣!明英宗無言以對。

最後以于謙寫的《入京》為結束語:絹帕麻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