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执子情说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说宋太祖赵光义的故事吧。

高梁河之战回来后,赵光义心情十分窝火,就在这时,他的亲侄子、太祖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谒见。

赵德昭说,按照惯例,每次打胜仗之后,都要论功行赏,高梁河之战虽然败了,但是太原战役是大获全胜的,至今没有对有功将士封赏,军心浮动,希望陛下尽早封赏有功将士,以稳军心。

赵光义没好气地说,等你当了皇帝再去封赏吧!

听了皇帝叔叔这句话,赵德昭有五雷轰顶般的感觉,当时就泪如雨下,又委屈又害怕,回家之后,就自杀身亡了。

原来,赵光义继位不久,便御驾亲征,一举消灭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近一个世纪的混乱局面。他不顾群臣反对,率军继续平辽,结果在高梁河被辽军打败,他本人受伤,仓促之间乘驴车逃跑。群臣一时找不到皇帝,以为他已阵亡,有人提出,军中不可一日无主,要立赵德昭为帝,就在这时,有人找到了赵光义,此事才没有实施。

这件事给赵光义极大的刺激,他向赵德昭发火,虽然不全因为这件事,但也不能说没有前因后果的关系。

话题再回到土木堡之战,这一战比高梁河之战更惨,明英宗朱祁镇做了瓦刺人俘虏,几十万精锐军队飞灰烟灭。京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以徐有贞为代表的大臣,纷纷要迁都,此时明朝军队不但群龙无首,更可怕的是,瓦刺人以朱祁镇为要挟,向明朝要钱要物要地,而朱祁镇,置国家民族不顾,为保命,甘当瓦刺人盾牌,其后果不堪设想。

此时的于谦,清醒地知道,只有拥立新君,才能断绝瓦剌人念头,才能稳住军心,在这生死存亡关头,他配合太后,拥立朱祁镇弟弟朱祁钰为帝,封朱祁镇为太上皇。

就是这个文弱书生,调集全国兵马,亲自顶盔贯甲,亲自上阵迎敌,一举取得了京城保卫战胜利。

一年之后,朱祁镇放回来了,而朱祁玉却不愿意把皇帝宝座让给哥哥,反而把他囚禁起来。又七年之后,徐有贞、石亨等人,借朱祁钰病重之机发动政变,朱祁镇重登大宝。

讲完这两段历史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赵光义和朱祁镇犯的是一样的心病。虽然这当中有奸臣徐有贞的挑拨离间,虽然朱祁镇起初并不想杀掉于谦,但在他心里,拥立朱祁钰为帝,于谦无疑是罪魁祸首。

如果说,于谦站队站错了,那就是他从始至终只考虑国家民族的利益,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只可惜,他没有死在异族侵略者刀下,而是死在昏君奸臣之手!




遥山清风明月


最近《大明风华》正在热播,里面的于谦颇有魏晋名士之风,放荡不羁,又嗜酒如命,整天烂醉如泥。

后来,于谦中了进士,晚上喝酒喝高了。第二天,进士们一起觐见朱棣,朱棣瞧见了醉醺醺的于谦,讥讽道:“你是不是想当李白?”

于谦答道:“母亲去世了,思念母亲就多喝了两杯,如果喝死了正好可以随母亲而去了!”


朱棣无语了,哪来的狂小子,大手一挥,就让于谦随军出征了!

这是电视剧中的于谦,有点愣,有点狂,有点二。真实的于谦肯定不是这样的,要不他活不过五集。

于谦是明朝大功臣,也是民族大救星,没有他,明朝或许会步南宋朝的后尘;没有他,中原会再次陷入水深火热。

然而,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谦,却惨遭屠戮,杀死他的不是别人,正是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于谦到底有何过错,却遭惨死?

这要从头说起!


土木堡之变,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成了俘虏,大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

国不可一日无君,可太子只有两岁,还是个小宝宝。这时候,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被逼着当了皇帝。

要在太平岁月,谁都想当皇帝,甚至不惜手足相残,可现在,强敌压境,江山摇摇欲坠,这个皇帝谁都不愿当。

因为京城被攻破,最先倒霉的肯定是皇帝,大臣或许能活命,运气好的还能继续当官,但皇帝就不一样了,他只有一条路可走—黄泉路。

所以,朱祁钰死活不愿意干。


这时候,于谦站了出来,大臣们也站了出来,黑压压跪倒一大片,最后孙太后出来说话了:“我儿啊,你怎么这么怂包软蛋呢?丢祖宗的脸啊!”

朱祁钰脸红的像下蛋一样,叹了口气:“好吧,我是代理皇帝,等危机解除了,谁爱干谁干,反正我不干!”

后来,在于谦的运筹帷幄之下,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瓦剌撤军了,不用迁都了,天下太平了!

这时候,朱祁钰过起了悠哉悠哉的日子,要吃有吃,要喝有喝,要玩有玩,想怎么就怎么,没人敢说半个不字,权力的滋味那叫一个爽。

朱祁钰皇帝当上了瘾,早忘了当初的承诺,皇位坐的很舒服,让他挪一下屁股都不愿意!

然而,幸福总是很短暂。


一天,朱祁钰收到了瓦剌的来信,大意是:“朱祁镇我给你放回去了,你只要给我粮食,我保管以后不骚扰你了!”。

朱祁钰惊呆了,连夜写了一封信:“大兄弟,可别,人就留您那吧,我给你双倍的粮食,可好?”

哪知道,朱祁钰的信还没送出去,第二天,朱祁镇就回来了,很快,整个京城都知道先皇回来了!

朱祁钰傻眼了,怎么办才好呢?后来,朱祁钰把朱祁镇监禁了起来,管吃管喝,但就是不许出来。

就这样,朱祁钰又做了8年皇帝。

8年后的一天,朱祁钰突然得了怪病,气若游丝,几天之后,石亨、徐有贞等人带兵打开长安门,救出了朱祁镇。

太上皇成功复位了!

朱祁镇复位当天,下令逮捕了于谦,并废掉了朱祁钰,并将其软禁了起来,一个月后,朱祁钰离奇死去。

不久之后,于谦被处死。



朱祁镇为何处死于谦呢?是因为于谦站错队了吗?

其实,于谦没有站队,如果非要说他站了队,那么他站在了百姓这一队,他心怀天下,心向百姓,在于谦的心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当年,于谦拥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天下社稷而想,当朱祁镇复位之时,于谦未有任何动作,同样是为了社稷。

其实,石亨、徐有贞谋划政变之时,于谦早得到消息,但他故意按兵不动,假如他有所动作,剿除石亨等易如反掌。

为了天下,于谦选择牺牲了自己。


一半秋色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正统十四年,瓦剌骑兵大举南下,朱祁镇在王振的撺掇下,冒然亲征,明军在土木堡大败,朱祁镇被俘,明军二十万精锐毁于一旦。随后瓦剌骑兵一路挺进至京城脚下,国家危难之际,于谦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定守卫京城的决心。

于谦升任为兵部尚书,提督各营军马,全面负责京城防御,可以说当时的于谦权力极大,他就是明军的兵马大元帅。终在于谦的合理调配下,明军顽强作战,击败了瓦剌,保住了北京城。

如此民族英雄,本应受到厚待,加官进爵应不在话下,而于谦得到报答是斩决,天顺元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在崇文门外被处死。官场上站队问题很重要,就好比在先帝去世之前,大臣们都要押宝,有的归到太子队列,有的归到其他皇子队列,如果成功荣华富贵自不必说,但失败的后果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于谦并没有站在任何一方,他只站在国家社稷之上,一切以国家和百姓为前提。集正直、果敢、坚韧、才华于一身的于谦,为何落得个被处死的下场?

于谦主动放弃生的权利

景泰元年,八月,朱祁镇已经被俘一年,众大臣皆上疏希望接回太上皇朱祁镇。朱祁钰临危受命,接受的皇位,真实情况朱祁钰是不想当皇帝的,而随着时间推移,他也体会了权力的滋味,便不想放手。

于是在接回朱祁镇的问题上,朱祁钰屡次敷衍或拒绝。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种做法也并没有什么不对,有哪个王朝会存在两个皇帝,这明显是不可能的。

于谦是朱祁钰一手提拔起来的,可谓景泰年间第一权臣,如果换做旁人,是不会希望朱祁镇回来的,这无疑给自己找麻烦。偏偏于谦建议朱祁钰: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

陛下皇位早已成为定局,不会有其他变化,我们应当尽快接回太上皇,如果对方有诈,我们就有说辞了。正是于谦的话,促使朱祁钰派人接回太上皇朱祁镇,作为皇帝,朱祁钰十分器重于谦,基本上对于谦的话言听计从。

精明老练的于谦必定清楚,朱祁镇回来之后,不仅是对朱祁钰的威胁,也是对他的威胁,当时的全国兵权基本都掌握在他手中,且由于战时的紧急情况,于谦可以直接调动部队,还设置了团营制度,保卫京师。

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是明白的,不论朱祁镇能不能复位,只要朱祁镇回来,对他于谦没有半点好处。但于谦还是建议朱祁钰接朱祁镇回来,为了国家利益,于谦甘愿做出牺牲。

在石亨、张辄、徐有贞的策划下,朱祁镇得以复位,而他们入城的兵力只有千余人,而北京城的部队应不低于二十万,且政令通畅,如果不是于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夺门之变必定失败。

碍于朱祁钰换太子的荒唐举动,于谦也在犹豫当中,毕竟这是老朱家的天下,不论是朱祁镇复位还是朱见深继位,在此时此刻都比朱祁钰要好,况且朱祁钰还身患重病。于是在于谦的“纵容”之下,朱祁镇成功复位,可以说于谦亲自给自己打造了一副棺材,放弃了生的权利。

功高盖主

自古权臣基本没有什么好下场,除非叛变直接夺位,成为新的皇帝,于谦之所以能守住京城,也在于他手中的权力极大。

兵权是最敏感的权力,皇帝们对此十分谨慎,于谦掌控的就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权力,假如换个人,如果有异心,那么国家动乱势必不可挽回。

史料记载:

“前后征调,皆谦独运。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

基本上当时部队的调动,全部由于谦独自控制,亲自下达命令,口述奏折内容,属下则只按命令行事,是既佩服又省心。

京城保卫战的胜利扭转了国运,同样让人佩服的是朱祁钰,朱祁钰在战后依旧重用于谦,放权给于谦,可见朱祁钰对于谦的信任。

史料记载:

“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

京城防卫被于谦调配得面面俱到,不论是国内叛乱还是边境敌扰,于谦都能妥善解决,这简直是上天派下来的救世主。如此大的功勋,朱祁钰可以接纳,但不代表朱祁镇可以接受。

如果权臣的功劳太大,置皇帝于何地,况且朱祁镇刚刚复位,而全朝廷基本都是于谦的拥护者,这让朱祁镇如何安心做他的皇帝。帝王心术就是如此微妙,在我看来,朱祁镇要杀于谦,也并非都是石亨、徐有贞的诬陷,朱祁镇本身也想杀于谦来立威信。

树敌太多

于谦有大批的拥护者,这毋庸置疑,而于谦的刚正不阿也得罪了很多人,官场之上,做得对不代表就好,如果权势太大,一方面树敌太多,另一方面也会遭很多人忌恨。

徐有贞曾建议南迁,于谦果断否决,徐有贞这个梁子早就结下了,自不必多说。

史料记载:

“比寇初退,都御史罗通即劾谦上功簿不实。御史顾躭言谦太专,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

于谦在政务处理上也比较执着,优秀的人就提拔,能力欠缺或品行不端的就不用,在潜移默化间,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动了不少人的蛋糕。所以就算于谦功勋卓著,也有人弹劾于他,说他功劳虚假,独断专行之类,好在朱祁钰力排众议,坚持重用于谦,这才让那些言官闭嘴。

石亨本是个优秀的武将,曾经犯过错误,却被于谦破格提拔,德胜门之捷立下大功,要对比功劳,于谦必定比石亨大很多,而石亨得到了世袭侯爵,这让石亨感觉惭愧。

理论上说,石亨是于谦亲自提拔,本应是很亲近的同事关系,而于谦并没有拉拢石亨,在石亨提议提拔于谦的儿子于冕之时,这本是好意,于谦则干脆得拒绝了,还说了石亨很多不是。这样的做法让于谦多了一个强敌,也正是石亨的不快,成了夺门之变的导火索。

只不过于谦的性格就是如此,他一直站在的国家利益之上,刚烈耿直是他的秉性,根本无法改变,想来如果出现时间机器,可能于谦仍会如此去做。

生得伟大,死得冤屈,仿佛是那些英雄不变的宿命,但后世人不会忘记站在北京城头上,那个意气激昂的于谦。

杨角风发作


1449年8月16日,被大太监王振忽悠蒙了的大明皇帝朱祁镇在距离北京不远的土木堡大败,自己也成为瓦剌也先的阶下囚,被活捉回了瓦剌大帐成了含金量最高的俘虏,此时的大明首都北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群龙无首,没皇帝了,这个朝廷怎么运转下去都成了一个大难题。

这个时候,于谦临危受命,冲在了前面,他跪求皇太后主持大局,让监国的郕王代理成为新的大明皇帝,并且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政局稍稳后,于谦又开始在军事上进行布置,他不计个人恩怨,重用了人品极差的将军石亨,然后命令各地的勤王大军火速进京,从而使得北京城有了抵御瓦剌的底气,面对瓦剌携带皇帝人质的威胁,他说出了让也先破产的话“社稷为重君为轻”,也先的如意算盘被干的稀碎。


气疯了也先疯狂的进攻北京城,于谦再次力挽狂澜保卫了北京,大明王朝转危为安!


但是,这样一位不谋私利,口不言功,唯贤者用之的于少保,竟然在现在的历史发明家,狗屎营销号的口中变成了“情商太低,不懂得人情世故”它们庸俗的把于谦英雄的行为看做是“站错队,押错宝”,它们几乎把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到了极致。令人愤慨,但幸好历史是人民书写的,百姓的心里都有一杆秤,至今,于谦在百姓口中,在大明朝的史书中的那九字评价“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绝对能狠狠打这帮历史发明家的脸,因为有些人,注定就坐在了历史的粪堆上。


老猪的碎碎念


先说我的答案:一代名臣于谦被处死,不仅是站错了队,更有其他官员落井下石以及于谦自己以死报国的原因。

这是于谦的悲剧,同样也是大明官场的悲哀。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简单的介绍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之后明朝朝廷的主要变化以及夺门之变之后于谦的遭遇三个方面的问题。

三个问题说清楚了,大家就会明白,于谦之死,根本的原因在哪里。

先简单的说一说土木堡之变。

这个历史事件说的太多,我这里不说详细过程,毕竟不是核心问题。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最荒唐的一场战争和变故。年轻的明英宗在大太监王振的蛊惑之下,御驾亲征攻打蒙古军,最后明朝军队几乎全军覆灭,明英宗也被蒙古也先俘虏。

这就是土木堡之变的梗概。

那么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朝廷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继续往下说。

也先擒获明朝皇帝,认为奇货可居,准备拿他当人质,狠狠的敲诈一笔。当时大明朝廷里也是乱做一团,徐有贞建议往南迁都,当时的监国是明英宗的异母兄弟朱祁钰。徐有贞提出迁都的馊主意,大殿之上居然还有大臣随声附和。

这个时候只有于谦挺身而出怒斥南迁的想法:

提议迁都的人应该斩头!难道你们都忘记了宋朝南迁的历史教训了么!

(“言南迁者 ,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 ,一动则大势去矣 ,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

随后于谦紧急调动各地可以使用的兵马汇集京城,在蒙古也先来犯的时候,打响了京城保卫战,战斗交织了五天五夜,最后蒙古人铩羽而归。

可是蒙古人也先手里还有皇帝这张王牌,还可以要挟明朝政府要地要钱。大明这头投鼠忌器非常的尴尬。这时候于谦多次劝说监国朱祁钰登基。朱祁钰一开始还有点推三阻四,后来估计是得了便宜还卖乖,扭扭捏捏的登基,改元景泰,遥尊落在蒙古人手里的明英宗为太上皇。

这下不但明英宗傻了眼,也先也慌了神。好不容易把皇帝给绑过来,怎么一转眼就变成退休老干部了呢?

这还有啥利用价值啊。

也先眼珠一转使出了损招:我把你们家皇帝给送回来!这下你们大明朝一下有俩皇帝,我看你们怎么办!

明代宗朱祁钰这时候是有点小情绪的:当初可是你们死乞白赖让我当的这个皇帝,现在我好不容易坐上龙椅了,现在俺哥哥要回来,这个龙椅要归谁啊?

最后是于谦一锤定音:天位已定,宁复有他?

皇帝既然当上了,就没有谦让的道理。

这下明代宗心里一颗石头才算落了地,同意把太上皇接回京城。但是明英宗回来之后待遇可不一样了,毕竟已经是太上皇,不得参与政治,直接给软禁到南宫,不允许和大臣见面,据说食物都是从门洞里面递进去的。

这个滋味,和坐牢也差不多了。

这还不算完。现任皇帝还有一件事儿做得不地道。

要说你从监国变成皇帝,那是风云际会,形势所然。

大家也都认了。

可是等你退位时候,怎么着也应该把皇帝的位子,让给人家明英宗的儿子,当朝太子朱见深才合乎道理,对不对?

可是这个明代宗竟然要把太子朱见深废掉,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这个事虽然最后成了,但是有一批大臣已经心中不满。但是活该明代宗福气浅薄,注定儿子当不了皇帝,没几年,明代宗的儿子夭折了。明代宗自己有身患重病,按理说,这个时候应该重新册立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这才符合伦常道理。

可是明代宗显示出了无赖的一面,死活不开口。

终于在景泰八年的正月十六,元宵节刚过。一批文武大臣将被软禁的明英宗偷偷从南宫救出来,第二天明英宗重登金銮殿。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夺门之变”。

明英宗复辟了!

第三部分,夺门之变之后于谦的遭遇。

凭心而论,早年明代宗登基,是形势所逼,但是夺门之变是属于政变。

但是皇帝不会管这些。

明英宗登上宝座,明代宗还躺在病床上哎呦呢。

这边明英宗已经开始升官的升官,杀头的杀头。

哪些人升官了?当然是政变的那波操盘手了,打头的就是徐有贞和石亨这一文一武二货。

哪些人杀头了呢?当然就是于谦,王文这些主张明代宗当皇帝的这批大臣。

好,回到题目本身,为什么于谦必须死?仅仅是站错队吗?铁锤文史认为,至少有三个因素,决定了于谦是必死之局。

第一就是所谓的站错队。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新王登基必定要清洗老臣,换上一批自己信得过的,或者想自己投诚的人。于谦是最早提出让明英宗“退休”成为太上皇的人,如今太上皇重新上岗,于谦的下场好不了。

第二,是和于谦有矛盾的大臣落进下石。

谁和于谦有矛盾呢?

第一个就是徐有贞,就是最早建议迁都的那位。徐有贞因为主张南迁逃跑,被于谦否决之后,自己也成为了别人的笑柄。心中对于谦嫉恨不已。所以明英宗复辟之后,对于要不要杀于谦,是有过权衡的,最后是徐有贞落进下石说:如果不杀于谦,复辟就没有理由。这才让英宗下决心杀之。

第二个是石亨。石亨在早期对抗蒙古的战争中打了败仗,承蒙于谦保举重新得到重任。为了向于谦示好,石亨向皇帝请求分封于谦的儿子。没想到于谦不领这个人情,反而劈头盖脸训斥石亨:那么多战士英勇杀敌你不推荐,为什么独独推荐我于谦的儿子?

这下石亨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颜面无存,从此对于谦怀恨在心。后来石亨手握京城兵团军权,成为政变的关键人物之一。

第三个人是掌握宫廷监军的太监总管曹吉祥。

曹吉祥其实是明代宗最宠信的太监,按理说不应该叛变参与政变。主要原因是曹吉祥手握重权,手下太监有很多不法行为,被于谦修理过很多次,曹吉祥心中有恨。慢慢的就和石亨关系越来越密切。

正是因为有这两位手握京城和大内军权的重要人物参与,明英宗才会成功复辟。

第三个原因。明英宗复辟,需要一个合适的理由。

名不正则言不顺。既然明代宗已经被废掉,那么惩罚扶持明代宗上位的于谦,才能够彰显自己重新登基的政治合法性。这也是最后明英宗下定决心杀掉于谦等一批明代宗身边重臣的原因。

总结一下:夺门之变之后,于谦就已经身陷必死之局,这是于谦的悲剧,也是宫廷政治的残酷。


铁锤文史


导语:

于谦如果不死的话,明英宗朱祁镇夺权那就存在实实在在的阻碍。因为于谦辅佐明代宗朱祁钰登基,而且明英宗被囚禁的7年内,于谦也没有想办法搭救过明英宗,可以算是站在了朱祁钰这一边。

01明英宗朱祁镇本身就不配再做皇帝。

朱祁镇是个纨绔子弟,他喜欢太监王振。所以在王振的怂恿下,主动挑战瓦剌大军。结果自己不懂指挥,王振也是半吊子,所以导致20万大军死伤殆尽。

若干猛将都死在这一场战争中,就连明英宗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人给抓走了。瓦剌人本打算抢掠一番就回家,没想到居然抓了大明朝的皇帝。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明史》

这喜从天降的感觉说来就来,明英宗被抓去瓦剌以后,明朝这边可就乱了阵脚了。皇帝没了,在这多事之秋,让年幼的皇太子朱见深继位,绝对不利于大明王朝的发展。

  1. 这个时候明朝必须要考虑一件事,那就是瓦剌人会利用明英宗作为要挟,割地赔款可能成了在所难免的事情了。如果换成其他朝代,皇帝被抓了,倾家荡产也要赎回来,可这是大明王朝。
  2. 以于谦为首的一干大臣们,决定拥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朱祁钰已经21岁,是可以亲政的了。一旦朱祁钰亲政做了皇帝,那朱祁镇的利用价值就荡然无存了。
  3. 果不其然,瓦剌人以朱祁镇作为人质,敲诈大明王朝。于谦严词拒绝了瓦剌人的所有请求,并且告诉瓦剌人,大明王朝已经有了新皇帝。朱祁镇是在没有利用价值的情况下,被瓦剌人在一年后放回来,故意搞乱明朝内政的,他哪里还有脸面再做皇帝?

所以说朱祁镇能够活着回来,其实是瓦剌人的一种谋略。他们渴望两个皇帝内斗,从而让瓦剌人坐收渔翁之利。

02于谦抵挡住了瓦剌人的进攻,保住了大明王朝。

当明英宗朱祁镇被抓了以后,瓦剌大军兵临城下,就打算要跟大明朝拼了。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个皇帝并不能主宰大明王朝的命运。

谦之为兵部也,也先势方张;而福建邓茂七、浙江叶宗留、广东黄萧养各拥众僭号;湖广、贵州、广西、瑶、僮、苗、僚所至蜂起。前后征调,皆谦独运。当军马倥偬,变在俄顷,谦目视指屈,口具章奏,悉合机宜。僚吏受成,相顾骇服。号令明审,虽勋臣宿将小不中律,即请旨切责。片纸行万里外,靡不惕息。其才略开敏,精神周至,一时无与比。---《明史》

朝中一片混乱,不少臣子主张明代宗朱祁钰南下避难,这就等于是把北方的半壁江山让给瓦剌人了。可于谦知道,一旦北方丢了,南方早晚也要被吞并。

自古以来,北伐的难度系数就是最大的。所以于谦坚持要留守京城,并且主动带兵击退了瓦剌大军。

  • 从这一点上来说,于谦对大明王朝有再造之恩。这样一位大功臣,在平息了外患以后,得到了朱祁钰的重用。
  • 说实话朱祁钰是个好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愿意听从于谦这样的贤臣的建议,所以大明王朝的国力蒸蒸日上。
  • 上有明君,下有贤臣,大明王朝在内忧外患之中,居然呈现出中兴之势,可见明代宗朱祁钰是个好皇帝。可惜的是,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死了,自己本人又身染重病。

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这一脉是靠不住了。所以不少大臣们就开始投机,再次选择投靠明英宗朱祁镇。

那么于谦是什么态度呢?其实当时留给于谦的路并不多,要想活下来,只有投靠朱祁镇,再也没有比这个更加合适的选择了。可是于谦认为,朱祁钰身体只是不好,还没有到要病死的地步,所以他宁可做一个忠君爱国之士。

03朱祁镇夺门之变,注定了于谦必须要死。

朱祁钰的身体每况愈下,以石亨和徐有贞为代表的投机分子,认为朱祁钰必死无疑。所以他开始了自己的盘算,打算改立朱祁镇重新做皇帝。

朱祁镇得到这个消息当然十分兴奋,他们通过武力夺取了政权,朱祁镇再次坐上了皇位,大臣们默然不语。

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指挥朵儿者,本出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谦死所,恸哭。吉祥怒,抶之。明日复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义,收遗骸殡之。逾年,归葬杭州。逵,六合人。故举将才,出李时勉门下者也。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明史》

当时朱祁钰还在病榻之上,得知朱祁镇已经坐上了皇位,心里说不出的味道。仅仅过了一个月的时间,朱祁钰就莫名死去。对于他的死,历史上众说纷纭。不过极有可能是朱祁镇的党羽将其害死的。

石亨等人必须要斩草除根,以免再有一次夺门之变出现。朱祁镇之所以能够重新夺权,那是因为朱祁钰有良心,没有害死他哥哥。可朱祁镇吃了那么多苦,知道留下祸患会有多大的危险。

除了朱祁钰以外,其实还有一个巨大的祸患,那就是于谦。当时的于谦总领群臣,是地位相当高的,相当于明朝大臣的担当。

这么一位位高权重之人,如果他支持朱祁钰或者说不支持朱祁镇的话,将来也会是一个重大的威胁,既然是威胁,那就必须要清除掉。

只有杀了于谦,明英宗朱祁镇复辟的这件事,才能算是师出有名。这是徐有贞为了给朱祁镇下定决心,所提出来的理由。

其实徐有贞等人,其实是担心于谦这种权势达到巅峰的忠臣在朝中,那他们这些奸佞小人会没有好日子过。

总结:于谦必须死,但的确比较冤枉。

于谦为大明王朝所付出的辛劳那是有目共睹的,常常加班到深夜,大清早又要起来去上朝,简直就是一个劳模。

在朱祁镇被抓的时候,于谦能够稳定朝政,保住大明国土,对大明王朝功不可没。在朱祁钰做皇帝的时候,于谦兢兢业业,为大明王朝的复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 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朱祁镇当然知道他不该杀。但是朱祁镇是通过夺门之变成为皇帝的,他要想自己夺位变得名正言顺,那就必须要杀掉于谦。
  2. 因为是于谦,亲手将朱祁钰扶上皇位。承认于谦的合法性,那就等于是承认了朱祁钰的合法性。我们知道朱祁镇上台以后,将朱祁钰的皇帝称号给废掉了。

并且给了一系列非常恶劣的称号,不承认朱祁钰当皇帝的那8年,在朱祁钰死后,也不准他安葬在十三陵,是明朝迁移到北方后,唯一一个没有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由此可见,朱祁镇要想坐稳大位,就必须要把跟朱祁钰相关的所有人物都给清除掉。而于谦就是头号需要清除的大臣。可怜于谦为大明王朝殚精竭虑了这么多年,最终却落得这么个下场。


江湖小晓生


于谦之死是自南宋岳飞死后,第二位死于冤狱的名将,相隔三百年。

据说于谦行刑之日,北京天气巨变,阴云密布,到处听到街头巷尾的哭泣声。民间传说,于谦是岳飞转生,再来世上,为国家抵抗北方蛮族。

于谦的死是明朝统治者朱祁镇为“夺门之变”所采取的正名手段。这个和于谦站在哪一方有实际的关系,但不是最主要的关系。他只是一个封建君王的牺牲品。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

“土木堡之变”后,消息传到北京,明政府上下一片混乱。有人主张立刻将边线军队撤回北京防守,有人主张立刻迁都南京做第二道防御。

幸好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是一个英明亲王,他采取果断的措施,宣布在国家君王被俘虏的紧急情况下,由他先代替皇帝的位置,以此来堵住蒙古瓦拉的勒索。

又迅速任命于谦做国防部长(兵部尚书),积极整顿已经惊慌涣散的军队。在于谦的整顿下,明朝军队逐步稳定并迅速做出了防卫首都的准备。

瓦拉也先带着朱祁镇沿途勒索,一直进攻至北京城下,却被于谦带领的军民击退。于是也先寻求谈判用以交换朱祁镇。但此时朱祁钰的地位已经在兵部尚书于谦、宰相大学士王文的支持下稳固。

多此一举的“夺门之变”,急吼吼的朱祁镇

瓦拉也先手里抓着朱祁镇,但朱祁镇却突然已经成了前皇帝,价值大大降低。

经过谈判,明朝政府用大量财宝和土地换回了朱祁镇。朱祁镇在瓦拉手中时,曾经向前往蒙古探望他的明朝使节李实痛哭的说:“也先是有意向送我回去的,请你转告政府,我回去后,只求做一个平民百姓,便心满意足了。”

待朱祁镇被赎回后,却对他弟弟朱祁钰没有马上把皇帝宝座还给他而大为不满,于是暗自谋求复辟。

公元1457年,朱祁钰病重,遗憾的是他没有儿子。宦官曹吉祥和副都御使徐有贞拥立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复辟成功。而病床上的朱祁钰听说朱祁镇复辟,一气之下咽气身亡。

朱祁镇要有一块“遮羞布”,于谦就必然要死

令人讽刺的是,朱祁镇再次坐上皇帝宝座后,发现了让他自己尴尬的真相。那就是他只要再等上几日,朱祁钰病故后,因为没有继承人,皇帝宝座本就会自然落入他的手中。

朱祁镇在这件事情上扮演了一个“急吼吼”的角色。当他意识到这个情况后,为了表示他的夺门有其必要,所以就指控于谦和宰相王文,阴谋迎立外藩——远在襄阳的朱厚穎的儿子继承皇帝位。

于是于谦、王文被抓捕入狱。

“意图”这两个字,看不见摸不着,却足以诛心

于谦入狱后,有人发现用来专门用来召唤亲王入京的金牌,还在皇太后手中。这直接就证明了于谦、王文根本就没有拥立藩王的事情。

而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独立支撑危局,已经是全国所敬仰的民族英雄,所以很多人开始申诉营救。全国的舆论都开始朝向于谦受冤,这让朱祁镇开始感到危机和压力。

但徐有贞跟于谦有私人恩怨,他提醒朱祁镇:“于谦不死,我们所做的事情就名不正言不顺。”在朱祁镇的授意下,三法司只好在于谦的罪名上加上了“意图”两个字,定于谦和王文的罪名是“意图迎立藩王”,并判决死刑。

这个“意图”和强加在岳飞身上的“莫须有”,竟然如此相似。

到了这时,王文还要据理力争,于谦却已经看透,他叹息一声说:“这不是法律的问题,也不是法庭的问题,千言万语也没有用。”于是两人同被处斩,家产抄没。


所以说,于谦之死不能说是他站错了队,而是明朝皇帝朱祁镇,为掩盖自己“夺门之变”的“丢卒保车”之举。他不死,自然还是有其他的“卒子”代替他死。更何况,这个“卒子”还是别人用过的“卒子”。

于谦不幸的是身居其位,“怀璧其罪”。


叁牛不读书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


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掳走的消息传到了朝廷,京师乱成一团,大臣们都六神无主。有些官员提议,不如南迁,即放弃北京迁回南京。尚书胡濙说,我只知道固守京师,不知道惧敌南迁的。于谦说:“哪个敢倡议迁都?哪个想南迁就该斩首。京师是大明的根本,一旦动了,大事就去了。北宋南渡就是一个反面例子。请太后速召勤王兵誓死守京都。”太后命朱祁钰统领百官,他封于谦为兵部尚书。

乜先带着朱祁镇来犯,于谦与石亨奋力杀敌,逼退乜先。后来,乜先派使者来京,说想送朱祁镇还朝。朝中的大臣开始主张议和,唯有于谦说:“江山社稷为重,君为轻,千万不要中了敌人的诡计。”于是拒绝了使者,传令守住各边关要塞。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力挽狂澜,最后却被处死,是因为站错了队吗?于谦在公在私都是为了明朝江山为重,按理不应该杀他。因此于谦被杀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在朱祁镇看来,不欢迎他回朝的人都得清算。


朱祁镇在虽然身在胡虏不曾受到虐待,但是毕竟事事受制,因乜先想送他还朝这件事情,他必定是知道的,乜先同样也会将于谦拒绝让他还朝这件事情说给朱祁镇听,他的心里也会有个疙瘩在。因此在几年以后,朱祁镇复辟后,开始秋后算账也是必然的。

景帝即朱祁钰当上皇帝后,封朱祁镇为太上皇。当上皇帝的朱祁钰享受了帝王的待遇,如果迎了朱祁镇回来,该如何处置呢?是让他做太上皇还是再次让位给他做皇帝?怎么想都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因此,从内心上来讲,景帝是十分不愿意朱祁镇回来的。


因此,当太上皇朱祁镇回朝后,景帝便将他囚禁在南宫。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太上皇便是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景帝为了让自己的子孙继续得以传承皇位,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此时,朱祁镇的一些旧部如石亨、徐有贞开始密谋复辟,并很快取得成功。


当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后,马上传下圣旨,抓少保于谦、大学士王文、陈循、尚书俞士悦、太监王诚等下狱,将景帝囚禁。


二是于谦得罪了小人。


于谦是公认的对国家有功之人,于情于理不应该杀他,但因为于谦公正无私,得罪了石亨。因石亨的侄子石彪被于谦弹劾,戍守大同,石亨一直怀恨在心。因为于谦被下狱后,他立即落井下石,坚定了英宗(朱祁镇)杀他的决心。


“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于谦之死可以说是得罪小人的真实写照了。


里里杨


现代人提起于谦,就会想起郭德纲边上那个喜欢烫头抽烟喝酒的于大爷。其实在明代有一位和这位相声明星同名的大英雄,他曾经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刻,拯救了整个民族,保证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的传承,他就是明英宗和明代宗时期的兵部尚书于谦。

我不认同题目中所说于谦被杀,是因为站错了队,这是对于谦这个人人格的侮辱。于谦大公无私,于谦看问题的高度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毕生都达不到的。如果硬要说他站队,我认为他始终站在民族大义这一边。

他在土木堡之变之后,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一种公心,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存续,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不是所谓一个投机政客!

最近最火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女主角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治国无能,听信身边的太监王振,贸然带兵和瓦剌大军作战。在这位没有军事经验的小皇帝,和死太监王振的窒息微操之下,大明铁骑疲于奔命,还没有见到敌人,就被这两位最高统帅折腾的半死,最终在土木堡崩溃。

作为事件的责任人,明英宗贪生怕死,没有一死报国,成为了瓦剌人的俘虏,结果导致了一地鸡毛。皇帝成为了敌人的人质,这就使得明朝的军队畏手畏脚。不仅如此,这也成了敌人要挟明朝的筹码,诺大的明朝陷入了被对手予取予求的境地。

眼见得敌人的军队就将打入北京城,靖康之耻又将上演。此时于谦挺身而出,怒斥投降派,力主保卫京城!为了让瓦剌手中的王牌朱祁镇失效,于谦等重臣,拥立朱祁钰为天子,断绝瓦剌人用朱祁镇来敲诈明朝的念头。

在一切准备工作都就绪之后,于谦作为北京城的主将,调度指挥各路明军,在北京城下打出了汉家男儿的气势,击败了瓦剌,保卫了京城。

瓦剌人被打败之后,他们已经意识到手中的朱祁镇不再是奇货可居,而是成为了一块烫手的山芋。明朝政府不愿意让他回去,而瓦剌人带在手上,如果有个三长两短,正好被明朝政府煽动起民族情绪,很有可能使得瓦剌人陷入大明帝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所以他们选择送回了前皇帝朱祁镇。

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对于做皇帝,原先是拒绝的,可是当他品尝到了皇权的滋味之后,他就巴不得自己的哥哥早日踏上黄泉之路。可是作为新朝第一功臣的于谦却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决定迎回朱祁镇,谁曾想于谦为自己迎回了一个煞星。

在他万般不情愿地迎接回了自己的哥哥之后,他对自己的哥哥百般刁难,各种设置障碍,兄弟两人的间隙也在慢慢的积累着。最后在一些野心家的撺掇之下,已经成为太上皇的明英宗组织了夺门之变,英宗皇帝复辟。

其实在此之前,于谦就已经得到了情报。但是他选择了按兵不动,因为在当时朱祁钰病重,膝下无子,英宗复辟已成定局,所以为了天下苍生,于谦没有任何举动。

朱祁镇重新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为自己的政变,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使得自己发动的夺门之变是有正当性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推翻朱祁钰当上皇帝的正统性,朱祁钰的统治不是明朝正统。

这么一来,当年把他推上皇位的于谦,自然也就是乱臣贼子,为了抹杀朱祁钰的正统性,于谦这个历史功臣,就必须死。于是乎于谦这个保住了老朱家江山的人,仅仅是为了朱祁镇能够顺利的重登皇位,坐稳皇位,而被牺牲。

于谦的一生,始终站在民族大义这边,从来不记个人得失,他拥立朱祁钰是为了天下社稷,在夺门之变时,于谦选择沉默,这也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大明政权能够顺利交接。

如果他真的选边站队,以于谦的能力,明英宗这区区千人的力量,在于谦这个掌握了北京城绝大多数防护力量的人面前,夺门岂会成功?

于谦的一辈子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整个大明帝国,大公无私,包括最后的牺牲,也是为了他心爱的国家,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历史评说


于谦之死实际上与站没站错队伍没有关系,实际上于谦自始至终是站在整个大明王朝更好地发展的队伍上。他在明英宗时期,从基层做起逐步得到提拔和重用,此时的于谦是一心向着大明王朝更好发展,全心全意服务于明英宗,而这从于谦强烈反对明英宗御驾亲征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而当明英宗被俘后,他鉴于太子幼小无法掌控朝廷,而此时又面临这瓦剌的不断侵袭,力荐铖王朱祁钰继承帝位,而且言辞恳切,其中就饱含了于谦对大明王朝的赤胆忠心,朱祁钰登极之后,于谦服务于朱祁钰,但实质上他还是在位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着想。

于谦画像


正是因为他始终站在大明王朝发展的立场上,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对于瓦剌的不断入侵,于谦再一次全身心投入到北京保卫战中,他有家不归,就住在办公的地方,而且率先垂范,在保卫京城的过程中,始终是冲在第一线、最危险的地方,正是有于谦的英明布置和率先垂范,大明王朝的将士才能够重新振作有底气来面对瓦剌,而最终将瓦剌战败。

如此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的于谦,为何明英宗复辟后果断将其杀掉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影视剧中的明英宗


【1】明英宗出自内心的报复心理。

我认为此种原因要占据于谦被杀的主要方面,在明朝之前只有北宋的靖康之耻发生过皇帝被俘的事件,而自己作为大明王朝的皇帝在上任伊始就被瓦剌大军所俘,这是作为皇帝的他最大的耻辱,虽然瓦剌没有怎么虐待他,但是被关押在异地那种感受是可想而知的。而当他被关押的时候,于谦竟然拥戴自己的弟弟朱祁钰为帝,而且在于瓦剌战斗中占据优势的时候拒绝议和,导致自己不能及时回归明朝,明英宗朱祁镇将这些很大一部分怨恨都算在了于谦身上。尤其是当自己回归明朝之后,自己被弟弟明代宗幽禁在后宫中,过了7年的苦日子,而作为自己曾经的臣子于谦没有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一些动作,这让明英宗心中更加的记恨。所以,当他重新掌权之后,越是明代宗重用的臣子,明英宗越是憎恨,于谦自然是首当其冲。

影视剧中的于谦


【2】于谦自身性格也有很大的因素。

于谦是那种刚直不阿、两袖清风式的人物,他有些像明初的解缙一样,在为官做人方面绝对清正廉洁,对于业务工作绝对是轻车熟路、兢兢业业,但是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薄弱点那就是不善于处理与同僚之间的关系。在封建王朝中,只会忠心耿耿是不够的,光皇帝赏识是不行的,另外还要善于处理与同僚之间的关系,他看不起哪些懦怯无能的大臣、勋臣和皇亲国戚,因此憎恨他的人越来越多。于谦虽然非常受明代宗朱祁钰的赏识,但是他与其他同僚的关系就十分的差,而这种差还表现出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不仅仅被于谦所弹劾的官员憎恨于他,就连于谦极力推荐的官员也非常憎恨他,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石亨,在北京保卫战中他功劳比不过于谦,但是于谦极力向代宗保荐他,受到了非常丰厚的奖赏,世袭侯爵,石亨内心有愧,于是向代宗保荐于谦的儿子,当代宗同意后,于谦又极力反对,最终没有成行,这样石亨是又愧又恨。明英宗复位后,诬陷于谦的人其中就有石亨,这是不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影视剧中的明代宗


所以说,于谦的功绩越大,就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嫉妒,弹劾他的人也越来越多,还好明代宗对于于谦是十分信任的,他也了解其中的情况,只不过当明英宗复位后,明代宗去世,明英宗本来对于谦就带着仇恨,再加上诸多大臣们的弹劾,就顺水推舟将于谦处死。

影视剧中的明英宗


事实证明,明英宗确实是一位无能的皇帝,土木堡之变他被俘一点也不可怜也不意外,他确实缺乏当皇帝的才能,他以为自己成功复位重新掌握大权,但是他的短浅目光没有看到,大明王朝外在的危机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和铲除,当明朝边境再一次响起预警的时候,明英宗巡视满朝文武,已无可派之将,恭顺侯吴瑾旁边进谏说: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明英宗无言以对。

最后以于谦写的《入京》为结束语:绢帕麻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