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長,靜等花開,無所作為——培養出截然不同的孩子

很多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確實是在勤勤懇懇鍥而不捨地學習著新的育兒觀念。這些新的思想,新的觀念,給他們在育兒中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角度。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人們接觸到新觀念的時候,有的時候不免出現理解不全面,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育兒觀念的真正含義。

靜等花開,也許就是其中的一個。今天我們就談談靜等花開的正確姿勢應該是什麼樣的。


拔苗助長,靜等花開,無所作為——培養出截然不同的孩子


靜等花開VS拔苗助長。

靜等花開的教育理念並不是憑空而來的,這個理念不斷被提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目前對於教育的急功近利,以及父母們所無時無刻不處理的一種焦慮狀態。為了擺脫這種狀態,父母開始努力尋找各位科學,更為實用地育兒方法和理念。

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聽到過類似的信息,什麼孩子都三歲了,還不會數數呢;孩子都4歲了,還不會做加減法呢;孩子都5歲了,26個字母還沒認全呢……在這種孩子看來技不如人的情況下,有一些家長自然而然的就會不斷的促使孩子去參加課外班,參加興趣班,力圖通過他們儘可能尋找到的渠道,去拔高孩子的能力,而在這一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孩子自然發展的規律,孩子徒然辛辛苦苦地努力,不僅沒有了興趣,也達不到相應的效果,真正也學不到實用的東西。而家長也是苦不堪言,錢花到位了,但是看不到孩子絲毫的進步。更有甚者在輔導孩子的過程當中,大人吼孩子哭,家裡一副雞飛狗跳的模樣,不要說孩子沒有學到東西,親子關係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其根本就在於家長忽略了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在很多的時候,我們成年人認為非常容易理解的,很簡單的概念和知識,在孩子那裡確確實實是超出了他們的認知能力範圍的,不能苛求所有的家長都去精通和理解發展心理學的特點,所以家長的期待和孩子本身能力的衝突就彰顯出來了。

而現在層出不窮的社會上,以盈利為目的的教育機構輔導機構,他們在潛移默化的不斷的給家長灌輸著焦慮,他們不是以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的告訴家長,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所應達到的目標發展是什麼樣的,而且每一個孩子的發展都有所不同,他們會竭盡全力的挖出某一個特例。找到某一個在某方面有一些突出成績的孩子,以點概面,展示給其他的家長,讓孩子在事實面前低頭看看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了,彼此為標杆,要求自己的孩子。

很多家長實際上忽略的一點是,實際上某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但是很多的時候家長希望孩子要全面的發展,在每一個項目上都拿著頂尖孩子的水平去跟自家孩子比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10項全能,姑且不說這現實不現實,事實證明這是非常不科學的。

這種講規律,不斷用高標準,嚴要求的方式對待孩子,無疑是在教育過程中的拔苗助長。為了創造出一個更加輕鬆,更加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靜靜花開的教育理念就迎刃而生了。


拔苗助長,靜等花開,無所作為——培養出截然不同的孩子


靜等花開,不是無所作為。

說到靜等花開,最為不應該的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本身是為了防止在孩子教育當中拔苗助長,傷害孩子健康成長的行為,切不可把靜等花開,理解成無所作為。

園丁在培養花卉的時候,不是把種子撒下去,把枝條插下去就完事大吉了,在整個成長過程當中要澆水,要施肥,要除草,講究的還要控制光照,控制溫度,哪個環節不對了,稍有閃失,不要說花開了,不死翹翹就對得起你了。園丁的靜等花開是在他們做足了所有功課的基礎上,給了花兒良好的生存環境,充足的營養,充足的光照,充足的水分,然後等待著,按照他們自然的生長週期,等待的他們抽芽開花結果。園丁付出了所有的辛苦,對苗兒認真的呵護,認真的培育了,等待的就是花期的到來,並不是期望應該夏天開的花兒讓它春天開。沒有園丁平日的付出,耐心的呵護,花兒很難開的美麗。這才是靜等花開的真實。

在教育上的靜等花開也是同樣的道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成長就如同培養花朵一樣,要給他們足夠的生長空間,要提供給他們生長營養,同時也要明白他們也有自己的花期。

如果希望孩子成為一個熱熱愛閱讀的人,那麼從孩子出生就可以做起,在家裡努力的營造出一個讀書的氣氛,在家裡的客廳,在孩子的臥室擺上書架,擺上書,讓孩子隨時隨地的都可以拿去一本來閱讀。家長給孩子做一個模範表率作用,吃完飯不去刷手機,拿起一本兒有意思的讀書,讀上一會兒,年齡小的孩子睡覺之前給孩子讀一本兒睡前故事,年齡稍大一點,根據孩子的興趣點去拓展孩子的思維,給孩子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問題,引導孩子從書中尋找答案……把這些外在的必要條件給孩子提供了,孩子在一種有著豐富的文字,豐富的書籍的環境中長大,用不著去給孩子下死命令,每天要讀多長時間的書或者得讀讀多少頁的書,孩子有朝一日,會把讀書當成生活中的必須,把閱讀視為生活中的樂趣,視為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自然而然的就會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

設想一下,如果把書架書桌變成麻將桌,遊戲機,父母整天下班之後,除了打麻將就是打遊戲,總是父母心中有萬般的美好願望,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一個愛讀書愛學習的人,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任何的投入,沒有任何有意識的引導和栽培,一切美好的願望都是空想,再長的等待也是一場空,花兒也不會獨自靜靜地開。


拔苗助長,靜等花開,無所作為——培養出截然不同的孩子


發展心理學教會我們靜等花開的正確姿勢。

俄國發展心理學家列夫 維果斯基認為:

孩子發展認知是社會交互的結果,維果斯基認為在兒童認知發展過程當中,成人所提供的幫助,指導和動機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孩子認知發展的源泉。根據維果斯的司機的觀點,在成人和比自己更加成熟的同伴提供的幫助下,兒童逐漸變得越來越聰明,並開始自己解決問題。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one) 和腳手架(Scaffolding) 這兩個觀念。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認知能力是通過接觸那些能夠引發他們興趣,但又不是很難處理的新信息而不斷髮展的,在某一水平下,兒童幾乎能夠但又不足以完獨立完成某一任務,但是在更具備能力的人的幫助下是可以完成的,維果斯基將二者之間的差距命名為最近發展區。在最近發展區內提供適宜的教導,兒童就能夠理解並掌握某項新任務,為了促進認知的發展,就必須由父母教師或者能力更強的同伴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內呈現新的信息。

由他人提供的協助或者扶持被稱為腳手架,腳手架是對兒童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支持並鼓勵兒童的獨立和成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父母的角色應該是腳手架。我們都知道腳手架這一個建築上的術語,目的是在搭建建築的時候,可以給人提供輔助,使人能夠在更高的區間內工作,並且完成既定的任務。而腳手架在建築過程當中必不可少,但是它又不是建築本身的一部分,當建築搭建好之後它就要被移走了。所以說教育當中的腳手架首先是指父母要幫助孩子以適當的方式去思考,去界定任務,去引導他們如何健康的發展,促使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適合孩子發展水平解決問題的線索,給予適當的啟發,適當的時候提供完成任務所需要的示範行為。

父母給孩子提供地幫助,只有在孩子地最近發展區內,這種幫助才有效,才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腳手架地效果。不顧實際地跨越了最近發展區,腳手架則是空中樓閣。

是不是心理學家所提供的腳手架的概念,就像我們所說的,辛勤的園丁給花兒澆水施肥,努力培養,說法不同,道理一樣!


拔苗助長,靜等花開,無所作為——培養出截然不同的孩子


拔苗助長,靜等花開,無所作為三者大不同。

大道理太空洞,我們不妨舉個例子來看看拔苗助長,靜等花開和無所作為的父母,他們都是怎麼表現的。看過之後也就一目瞭然了,要選什麼樣的方法來培養孩子,自然而然也就心裡有數了。

都說我們中國孩子數學能力強,就拿我們引以為傲的的數學作為例子,看看如何用正確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建立起簡單的數學概念。

也許這樣的情況並不陌生,看到別人的家的孩子都會加減法了,忽然發覺自己的孩子落後了。不行,趕緊趕上去!於是不顧孩子的預備知識有多少,開始教,不管怎麼樣也要教會孩子,一定要趕上去。人家孩子會10以內的加減法了,我們也要會。於是呼一遍一遍的教孩子2+3等於幾?2+3=5。接下來是一遍遍地重複,孩子並不能理解,但是他記住了,於是家長就問那麼3+2等於幾,孩子回答3+2=1或者是6或者是3,就是不告訴你是5。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網上類似的搞笑場景。但是說實話,這個場景一點都不搞笑。糊塗的不是孩子,是家長。因為孩子在沒有理解數字概念的情況下,讓他們去做加減法無疑是一種拔苗助長,孩子根本就不可能理解,犯錯當然是理所應當的。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當中,這種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學習方式,最大的隱患是使得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對於很多的問題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貌似學會了,貌似懂了,但是對於其最基礎的原理,對於最基礎的概念沒有深刻的理解,會使得孩子學習上缺乏後勁,往往孩子到了越高年級就會感覺到學習上力不從心。

如果說父母能夠從小和孩子進行有意義的互動,在互動當中有意識的加入一些數學上的概念,比如說從孩子在襁褓之中的時候就可以告訴他:你有兩個小手兩隻小腳,我們12345數出你的手指頭,再數數你的腳趾頭;孩子蹣跚學步了,可以數數,他邁了幾步,今天寶寶邁出了第1步,明天兩步三步4步;然後和寶寶一起數臺階;寶寶開始吃輔食了,我們可以給孩子數一數,今天我們吃了兩個葡萄,然後再吃兩個,我們放在一起,哎呀,一下子變多了,變成4個了;後來帶著寶寶去逛超市,滿眼滿眼的都是數字,教給孩子認識棒棒糖多少錢一個,玩具小熊多少錢一個……有了這些作為基礎,作為鋪墊,不想讓孩子喜歡數學都難,在他眼裡世界本身就是一個數學的世界。有了堅實的基礎概念,有了符合孩子年齡的對世界的認知,對數字的認知,一旦引用了數字的概念,把它用數學公式表達出來,孩子理解起來就會非常的容易,無論是2+3還是3+2,他就會懂得,其實是一樣的。

用這樣一種引導式的,啟發式的,和孩子互動式的方式同孩子共同學習。家長作為孩子的支持者,作為孩子的腳手架。孩子的成長是一種自然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過程。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的靜等花開。用不著去刻意灌輸孩子某種知識,某種技能,只要給孩子提供了足夠的支持,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前期的儲備達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的他們就可以達到家長所襲擊的程度。

而對於一些打著靜等花開的幌子而無所作為的事例,就真的大可不必贅述了,如果孩子對一個事物沒有任何的概念,對每一個學科沒有任何預備的知識,對某一項技能沒有最基礎的訓練,家長憑空的認為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自然而然的知道了,懂得了,掌握了,那豈不是天方夜譚。歸根到底,這種不作為耽誤的還是自己的孩子。

總而言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辛勤培養。但是家長的辛勤不能是盲目的,對孩子的懈怠就更加不應該了。理念是大家共享的,孩子是自己的,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地看待不同地理念,切合實際地運用到育兒中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