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績不理想,寒假這麼學,既有效率又出成績

最近,經常聽到周圍的家長吐槽,無非是孩子數學不太好,明年就要小升初,趁著假期找個專業點兒的老師補補課,爭取不拖後腿。

假期一到,孩子還沒從期末考試中緩過神來,就要應付”快速提分班“、”名師直播課“、”冬季集訓營“等各種各樣的培訓。

利用寒假讓孩子”查漏補缺“,好好”突擊“一把,本就是每一個家長和學生都避不開的話題。然而如果錯把”培訓班“當作救命稻草,而不在學習方法上做出改變,終究是使錯了力!

像”快速提分班“、”名師直播課“、”冬季集訓營“這種短期內的集中培訓,多屬於”填鴨式學習“,它是集中練習最常見的一種形式,能夠在短期內看到不錯的效果。

但是,這種集中練習的形式卻有一種弊端:在集訓結束後,如果孩子在學習方面不注意間隔練習,它就像一種貪食症一樣,孩子吃進去多少,沒過多久就會吐出來,很容易將學過的知識拋諸腦後,不能形成持久有效的學習優勢。

孩子成績不理想,寒假這麼學,既有效率又出成績

如果想讓學習成績再上新高度,僅依靠”集中練習“是不夠的!還要教會孩子”如何學習“,孩子才能學會學習

認知科學家亨利·羅迪格和馬克·麥克丹尼爾常年研究人類的學習和記憶,在《認知天性》一書中,聯合11位認知心理學家用案例證明了哪些是經過研究證明的高效學習方法,向大家傳遞了兩個重要的學習原則:

一是“間隔學習原則”,有間隔地重複關鍵概念,鞏固記憶;二是“由小及大原則”,將新知識放到更廣泛的情景中,深入學習。

① 和間隔學習相比,集中學習遺忘更快

目前很多學校、教師和培訓機構普遍認為學生採用集中練習的方式可以學得更好,不僅能幫助學生在短期內獲得快速的改善,而且還省時省力。

比如假期培訓市場上針對某一個學科開辦的特訓營課程,一般都會將課程濃縮到一週或三週的時間,而且它們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提高成績,為了考試而進行。

不可否認,這是一種很有成效的方法。即使孩子平時成績不理想,通過短期的集中練習,只要肯努力、肯下功夫,成績就會有一定的進步。

但是集中練習雖然能很快看到學習效果,卻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如果後續不去主動進行間隔練習來鞏固之前所學的知識,遺忘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快速頻繁的練習訓練的是短期記憶,而不是持久記憶

孩子成績不理想,寒假這麼學,既有效率又出成績

持久記憶往往需要花費時間不斷地進行演練,才能鞏固加深之前的過程,進一步強化記憶,產生長期記憶。

為什麼說間隔練習比集中練習的效率更好?主要原因就是一個人對已知內容掌握得足夠好,他就越能觸類旁通,運用更有創造力的方法解決新問題。

這種學習方式通常會耗費更多的腦力,也正是因為這樣,通過不斷地重複回憶,大腦中的各種信息會結合得更為緊密,同時大腦中用於檢索已知的神經迴路得到強化,及時中斷了遺忘的過程,讓記憶效果變得更好。

孩子成績不理想,寒假這麼學,既有效率又出成績

② 將知識放到更廣泛的情景,更容易提高辨識能力

間隔練習能讓知識存儲得更牢固,有助於長期記憶。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間隔練習時嘗試多樣化,善於運用練習組合,才能塑造成長性思維,促進知識的活學活用。

多樣化間隔練習指的是什麼?這裡用一個案例來解釋下:

在西方關於多樣化間隔練習的研究內容中,有一項研究項目是如何學會找到繪畫作品的作者。

起初,研究人員決定用集中練習的方式讓參與者識別畫家作品,先大量研究一位畫家的作品,然後再研究其他畫家的。

隨後,研究人員讓另一部分人採用穿插練習的方式來尋找畫家作品中的差異性,然後再識別作品。結果顯示,穿插練習的辨識效果更好,更有利於參與者通過畫家與作品的匹配測驗。

孩子成績不理想,寒假這麼學,既有效率又出成績

我們再拿數學這門課為例。大家都知道,在數學教科書中,每一章的內容都是為了解決某一類問題而設計。

通常學完這一章的內容,才會學習下一章。整個學期下來,孩子要一章接一章地把所有知識依次消化吸收。

可是到了期末時期,由於孩子很少針對之前所學的內容定期進行間隔練習,他們再次從頭複習時,依舊是在每個章節內容彼此獨立的條件下重複學習,大大削弱了學習效率。

相較於那些經常穿插不同章節內容反覆進行間隔練習的孩子,沒有進行多次間隔練習的孩子,很少能在應對期末考試這段短暫的時間內,迅速深度糅合教材各個章節、板塊、知識點等多方面的內容。

到了期末考試時,有的孩子還在為“解題該用哪種公式和算法”而猶豫不決,不能及時做出判斷,影響了做題的速度和效率。

正是因為他們直到學期末的時候才去複習,多半對舊知識只檢索學習一次,其學習效果明顯沒有多次檢索練習的效果好。

只有反覆進行穿插練習,才有機會讓知識形成自身的“條件反射”;只有將每一章節的知識全部打亂,放到更廣泛的場景中,才更容易提高辨識能力。

這樣在沒有太多時間用來思考的時候,才能依靠過往熟悉的已知內容迅速做出判斷,選擇正確的解題方法。

孩子成績不理想,寒假這麼學,既有效率又出成績

學習的本質在於學生!建立自己的”萊特納盒子“,多樣化間隔練習,讓學習更有效率

既然間隔練習有很大的好處,那麼間隔多久練習就成了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一般來說,不要等到之前的知識差不多都忘掉之後,再去進行間隔練習。這種時候檢索練習,只是對過去知識的重新學習,而不是真正的間隔練習。

正確的做法是,當你學完某一類內容後,最好定期進行一次“學習反思”,回想一下過去學過的概念和核心知識點,如果有遺忘的情況,立刻重新檢索學習,鞏固加深記憶。

德國科學家塞巴斯蒂安·萊特納曾在“抽認卡”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新的“間隔練習體系”,它也被稱為“萊特納盒子”。

孩子成績不理想,寒假這麼學,既有效率又出成績

“萊特納盒子”間隔練習體系的學習過程

這裡依舊以“數學”這門課為例,解釋下什麼是“萊特納盒子”。

你可以把數學教科書上的內容,整理歸納成幾個不同的文件盒,每個文件盒放入不同的知識卡片。

①第1個盒子:裡面是經常弄錯的基本概念、公式和具體解法。由於這些內容是學好數學的基石,必須要頻繁檢索練習,直到完全消化為止。

②第2個盒子:裡面是掌握得略好、不定期就會出錯的知識。這個盒子裡的內容,平時可能掌握得很好,但說不準什麼時候就會出錯。

③第3個盒子:裡面是基本上不會出錯的知識。這個盒子裡的內容練習頻率最低,基本上不用去動它。

當你整理好“萊特納盒子”裡的內容,就要嚴格按照學習計劃來進行:

  • 第1個盒子的內容,每天練習一次。
  • 第2個盒子的內容,每三天練習一次。
  • 第3個盒子的內容,每五天練習一次。
  • 當你發現第1個盒子的內容已經掌握,就把它移動到第2個盒子;當第2個盒子的內容已經完全掌握不會出錯時,再把它移動到第3個盒子。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隨著反覆不斷的間隔練習,大部分知識內容會從第1個盒子向後兩個盒子逐漸移動,只有少數已經忘記的內容會回到第1個盒子重新檢索練習。

“萊特納盒子”這種間隔練習體系,其精髓就在於讓知識從“易錯”到“掌握”再到“不會出錯”。

但這並不代表永遠不需要檢索練習那些已經完全掌握的知識,你仍需要定期複習相關內容,如果有哪一個弄不清或是忘記了,就重新把它放回第1個盒子再次練習。

以此類推,對於語文、英語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可以採用“萊特納盒子”間隔練習體系來完成。

孩子成績不理想,寒假這麼學,既有效率又出成績

在《認知天性》一書中,相關研究人員發現:間隔練習與多樣化練習有助於學習者超越集中練習形式的暫時性記憶,邁入更高層次的概念性學習,有利於將知識應用到實際情景中,獲得更有效、更持久的學習效果。

有條件的家庭想要利用寒假給孩子補習提分,這種做法值得認同。但如果想讓寒假補習更有效率,必須要教會孩子正確的學習方法。

只有主動出擊,打通所有易錯和易忘記的知識,完成由少到多的知識量變,才能充分發揮知識的”滾雪球效應“,在學習方面越來越得心應手。

”萊特納盒子“間隔練習體系是一種非常不錯的學習方法,它能讓孩子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學習,從而加深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