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享静乐


乐享静乐

日新月异的中国藜麦之乡静乐县。 范亮后 摄

张天柱

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的静乐县,位于汾河上游,三面环山亲吻,汾河碾河握手,一启唇,便是让人迷醉动听的旋律:“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国天然氧吧”,“中国生态食材示范区”“中国最美旅游目的地”“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中国藜麦之乡”……

这一个个“国字”号牌,就像是一个个惊叹号,似乎是在激励自己,更像是宣示世人:谁不说我家乡好!

静乐哪来这样的底气,哪来这样的灵气,更哪来这样的豪气?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静乐应该有这样的底气:纳天柱之雄宏,汲汾水之膏泽, 曾哺育出武师斋、秦肇周、武有功、贺本绪、邢润叶等伟器英华,还哺育出一身硬骨、浩气长存的革命先烈王佑、吕薇萍、张波、吕调元、我党早期革命家高君宇等诸多俊彦人杰,他们巨大智慧的头颅,铮铮的铁骨,不仅属于静乐这片热土,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静乐历史厚重,上苍造就了这片丰土吉壤,是抓把泥土就能攥出古老文明液汁的洞天福地,静乐初胎于旧石器时代,置县于西汉高祖元年,静乐冠名始于隋大业四年。上下五千年,纵横几千里,在这块历经苍桑、饱经忧患的土地上,巨人的纵横捭阖,先哲的忠诚担当,文人墨客的笔下乾坤,艺术巨擘的万丈才情,有识人士的深谋远虑,革命先驱的英雄壮举,百团大战第一枪的绵长硝烟,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道绵远流长、熠熠生辉的历史文脉,是一道波澜壮阔、蔚为壮观的绚丽长廊。

“峰开翠欲滴,泉泻势翘飞。”静乐应该有这样的灵气:静乐是一片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说它古老,是因为她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历史酷似一轴拉不完的胶卷,实录了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沧桑巨变。说她神奇,是因为大自然赋予了她“汾碾交界处、青天一柱悬”的奇绝的杰作,镰刀一割,收获的是一首诗篇;镢头一挥,亮出的是一曲山曲,随便捡块石头往水中一扔,溅起的便是五光十色的华章。静乐有天柱龙泉、神烟风洞、巾岩漱雨、文峰凌霄、悬钟神韵、显字佛崖、太子灵蛇、摩天弥勒的“新八景”,闻名遐迩,又有汾河和碾河犹如一对双胞姐妹,披珠戴玉,从古老的大山怀抱中走来,一路载歌载舞,用她那甜润的歌喉,唱酥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山有水方活,水得山而媚,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烟霞雾岚、风雨雷电,任什么都是自然天成的锦绣华章……甚至1000公斤落叶松的种子,也以她特有的芬芳,曾孕育了塞罕坝的百万亩浩浩森林。

“州昔废为邑,邑今兴作州。”静乐更应该有这样的豪气: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漫游静乐大地,脚步叩节着这一片片土地,如同擂响了一通通震天的锣鼓,如同踩响了一排排激昂的琴键,公元2019年,静乐县作为一个深度贫困县,将要退出贫困县之例。在脱贫攻坚的日子里,县委、县政府牢牢抓住“精准”这一“纲领”,牢牢把握产业、安居、保障、基础设施四大关键,把“有能力”的“扶起来”,实现家家有致富产业;“扶不了”的“带起来”,实现个个有资产性收益;“带不了”的“保起来”,实现人人都有兜底保障;“住不了”的“建起来”,实现户户有安居住房;“建好了”的“靓起来”,实现村村面貌有提升。由无数党员干部的“辛勤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文化和旅游部24年“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喜雨”,静乐裁缝“久冠”牌缝纫机的铿锵机声,庆鲁沟“两山理论”的精美华章,黄金山万亩生态经济林的亮丽诗篇,藜麦田野上的缕缕清香,百里汾河川岸雕花的惊艳画舫……脱贫攻坚促就“和静民乐”的绚丽长卷,业已在静乐大地徐徐展开……

静乐,实在是一片共营、共赢、共乐、共享的静地乐土啊!

“夏天避暑,冬天避霾”,静乐不仅是诗和远方;“白天深呼吸,晚上数星星”,静乐更是美和健康!

只有这如诗如画的图景,才能配得上这个唯美的名字——静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