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文明,先後6次挑戰中華文明,為何都以失敗告終?

為啥蒙古和滿人都征服過中國,唯獨伊斯蘭教沒征服過?其實很近啊,已經到西北地區了。

事實上,伊斯蘭文明一直有向東擴張的傾向。如果從一個較長的時間線來看的話,比如以千年為單位,可以看出,伊斯蘭文明一直在和佛教文明/儒家文明進行激烈的鬥爭,雙方的力量此消彼長,不斷產生新的平衡,又不斷打破舊的平衡。

這個平衡點,從怛羅斯開始,在千年的歷史中反覆搖擺,一度推進到華夏文明的腹地——西安,如果換一個角度,是不是也可以這麼說,經過一千年後,伊斯蘭的影響力一步一步的從中亞滲透到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

伊斯蘭文明,先後6次挑戰中華文明,為何都以失敗告終?

第一回合:阿拉伯帝國vs大唐帝國

公元739年之前,大唐和阿拔斯王朝並沒有直接對抗的環境,大唐欽點突起施作為蔥嶺以西中亞各國的“保護人”,作為大唐和阿拔斯王朝之間的緩衝。但在739年,唐朝平定突起施蘇祿部之後,突騎施內部二姓相爭,實力大減,失去了作為中亞各國保護人的作用,為阿巴斯王朝的東進客觀上創造了條件。

天寶九年,安西節度使高仙芝認為石國“番禮有虧”,前往征討,石國王降後,高仙芝背約將其獻俘殺害,引起中亞各國的不滿。石國王子逃入河中地區,引中亞各國欲攻四鎮。高仙芝在751年秋,率領葛邏祿以及拔含那軍隊三萬餘人深入700餘里,與十萬阿拔斯王朝的軍隊戰於怛羅斯。對峙五天後,葛邏祿人臨陣背叛,“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

怛羅斯之戰可以視為高仙芝平西域之戰的延續,對唐朝和阿拔斯王朝的關係,以及各自在西域的範圍幾乎沒有影響,仍然保持著友好往來的關係。這主要是因為安西四鎮已經是全盛時期統治的極限,而阿拔斯王朝同樣要忙於穩定征服的敘利亞地區無力東侵。在這裡,伊斯蘭文明和儒家文明第一次達到一種勢均力敵的狀態。

伊斯蘭文明,先後6次挑戰中華文明,為何都以失敗告終?


第二回合:喀啦汗王朝vs于闐王國

喀啦汗國是西遷的回鶻後裔,在9/10世紀之交,喀啦汗王朝的統治者在與波斯薩曼王朝的戰爭中接觸到伊斯蘭教。喀啦汗奧古爾恰克的侄子薩克圖為了取得河中地區穆斯林的支持,首先皈依伊斯蘭教,隨後在聖戰者的支持下打敗了他的叔叔,自稱博格拉汗。

伊斯蘭曆330年(公元942年),他依靠伊斯蘭的力量佔領巴拉沙滾,成為全國的大汗,在他的兒子和孫子統治時期,伊斯蘭教正式進入新疆,成為喀啦汗王朝的國教。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語民族國家。

喀啦汗王國完成伊斯蘭化之後,開始對信奉藏傳佛教的于闐王國發動戰爭,經過四十年的血型征服(約960-1000年),西域千里佛土血流成河,成為真主的土地。十一世紀初,喀啦汗王朝的疆域達到極盛,以新疆的荒山隔壁為界與高昌回鶻(高昌回鶻以漢人和回鶻人為主,受遼和宋的影響,佛寺興盛)為鄰。在這個回合,伊斯蘭文明拓地千里,新疆東部的高昌回鶻王國成為佛教文明抵抗伊斯蘭的前線。

第三回合:塞爾柱王朝vs西遼

1134年,懦弱的東喀啦汗易普拉辛無法有效統治國內的葛邏祿人,叛亂四起,便請求耶律大石到他的都城巴拉沙滾來,耶律大石“登上他那不費分文的寶座”,封易普拉辛為土庫曼王,保留對喀什葛爾和和田的統治,作為西遼的附庸繼續存在。

1141年,已經成為塞爾柱王朝附庸的西喀啦汗國爆發了與葛邏祿的衝突,西卡啦汗馬赫穆德向塞爾柱蘇丹桑賈兒求援,葛邏祿人向西遼皇帝耶律大石求援,桑賈兒率十萬騎兵度過阿姆河,雙方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會戰,塞爾柱軍隊打敗,桑賈兒帶著馬赫穆德退入呼羅珊,塞爾柱王朝的實力退出河中地區,西卡啦汗國另立新汗,成為西遼的附庸。

卡特萬之戰是佛教文明對伊斯蘭文明的一次反擊,兩個文明的平衡重新回到了中亞地區。信奉佛教的西遼皇室實行溫和的宗教政策,允許人民自由選擇信仰各種宗教,對附屬的喀啦汗王朝也很少干預其內政和宗教政策。在西遼王朝統治時期,各民族宗教矛盾趨於緩和。

第四回合上半場:帖木兒帝國vs大明帝國

截止13世紀初,伊斯蘭已經控制了整個新疆,而隨後的蒙古帝國崛起,橫掃亞歐大陸,打斷了阿拉伯的進一步擴張。但依然留下了更大的惡果:回回大規模在甘陝定居。明朝建立時,就不得不開始著手處理甘陝的問題,但終身未能在西域將伊斯蘭勢力趕出甘陝。

1404年帖木兒東征明朝,途中去世。東征明朝的時候帖木兒已經70歲了,而且和明朝隔著瓦剌和別十萬八千里……他的後裔征服了印度。

伊斯蘭文明,先後6次挑戰中華文明,為何都以失敗告終?


第四回合下半場:吐魯番vs大明帝國

1514年吐魯番佔領哈密衛,從此明朝再也沒有控制過哈密。

第五回合:葉爾羌vs準格爾

在清王朝康熙時期,準噶爾崛起,噶爾丹是佛教系對西域的一次猛烈反擊,新疆的穆斯林國家葉爾羌被噶爾丹滅掉,但清王朝在滅掉噶爾丹並未著手處理新疆的穆斯林問題。

僅僅兩年,代表穆斯林勢力的大小和卓便迅速叛亂,隨後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後,清廷才開始正視新疆的穆斯林問題,設立伊犁將軍、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等機構。雖然中央正式確立的對新疆的直接管理,然而新疆漢人勢力的衰弱,讓西北的局面變得十分不穩定。

第六回合:阿古柏vs大清帝國

雖然清廷最終以雷霆手段強硬收復了新疆,但僅僅是行政收復,文化上新疆依然伊斯蘭化,再未收復,直至現在也未文化收復。

別以為中華文化就是金鐘罩、鐵布衫,只有我們同化別人,沒有別人同化我們的事?我們中華文化,能傳承幾個世紀直到今天,主要原因並不是我們的文化有多偉大,而是因為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我們的祖先佔據了東亞最適合人類繁衍的地帶,人口基數一直很大,即使最弱的時期,對周圍民族政權的人口優勢也一直是碾壓狀態。人口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有了人口,怎麼發展都行,沒有人口,就算有再好的制度條件,也很難發展起來,尤其在古代那種叢林社會里,沒有人口優勢,註定國運不昌。

第二個原因:我們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

安史之亂前,大唐如日中天,盛世高歌,長安城下,明皇撫琴,貴妃起舞,轉身奏歌臥君懷,怎料已然危機四伏。公元751年8月,怛羅斯之戰大敗,大唐聯軍在和阿拉伯聯軍的戰爭中敗下陣來,雖然戰敗,但對大唐並不是致命的,戰後,唐軍捲土重來,仍然在中亞進行擴張。

但是接下來的事件,對大唐確是致命的,甚至影響了中國整個封建王朝的歷史進程,那就是無數歷史學家痛心疾首的安史之亂。公元755年12月,大唐爆發了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短短地一句話,卻寫盡了對盛世大唐的惋惜之情。

伊斯蘭文明,先後6次挑戰中華文明,為何都以失敗告終?


安史之亂後,河北一帶徹底胡化,不聽中央號令,直到六百年後,朱元璋北伐收復故土,這塊土地才重新回到漢人王朝的控制中。安史之亂後,國勢驟降,已然無力恢復對西域的統治,甚至連河西走廊到河湟一帶,也被吐蕃佔去,華人百萬皆陷於吐蕃。

吐蕃不過佔領這塊土地一百多年時間,已將當地漢人全部同化,漢人的小孩不學漢話,都學吐蕃話,對唐王朝更無效忠之心,甚至把唐朝當作敵人。所以才會有司空圖的那首詩:

河湟有感

一自蕭關起戰塵,

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

卻向城頭罵漢人。

如果安史之亂後,阿拉伯阿巴斯王朝趁唐朝內亂,聯合周邊一直被唐朝欺負的民族政權,進攻唐朝,結果會是怎樣,還真的無法預知。在安史之亂前,大唐周邊的那些民族政權已經被強唐欺負了上百年,安史之亂對他們是重大利好,如果真的有一股強勢力量帶領他們復仇唐朝,結果還真不好說。

但緊接著,阿巴斯王朝也發生了內亂,沒有繼續東擴戰爭,由於吐蕃的崛起,中亞成了吐蕃的勢力範圍,也在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之間形成了一道屏障,阻礙了中原腹地被阿拉伯伊斯蘭化。

總的來說,我們的運氣還算不錯的,在由盛轉衰,大廈傾覆的情況下,阿拉伯帝國內部也出了問題,無暇東侵。我們躲過了伊斯蘭的侵襲,躲過了中華文化被徹底湮滅,但是西域那塊土地就沒那麼好的運氣了,西域是千里佛國,中原的佛教就是通過西域傳進來的,從此正式開始伊斯蘭化。

等到一千年後的公元1759年,準格爾汗國被清朝徹底打敗,西域再次回到中華王朝的懷抱中時,這塊土地的佛教文化早已不復存在,連渣都不剩了,而伊斯蘭勢頭正旺,還在東擴,直到新疆全面伊斯蘭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