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人是怎麼評價唐帝國的軍隊的?

隨小劉


在中外歷史上,怛羅斯之戰都是非常著名的,因為這是當時世界上,東西方兩個最為強大的帝國:大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間的碰撞。

但在當時來看,怛羅斯之戰並沒有受到兩國多大重視,兩國間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載都是支言片語,對此戰的評價更是少之又少。


說的簡單一點,怛羅斯之戰本就是一場遭遇戰,阿拉伯帝國和大唐帝國都沒有想到雙方間會在怛羅斯爆發這樣一場戰爭。

公元750年前後,通過高仙芝在西域地區多年經營,使西域及中亞地區全部控制在大唐王朝手中,751年,高仙芝攻破石國,斬殺石國國王。

但石國王子逃脫,並尋求阿拉伯帝國的幫助,高仙芝遂先發制人,帶領3萬人的大唐及西域聯軍主動進攻阿拉伯帝國。

收到石國王子的請求,阿拉伯帝國派遣30萬大軍征討高仙芝,最終雙方在怛羅斯這個地方遭遇。


一方是30萬大軍,一方是3萬人的軍隊,實力過於懸殊,但高仙芝任然率領軍隊與阿拉伯軍隊展開決戰,雙方大戰五天,僵持不下,突然高仙芝手下的葛邏祿叛變,與阿拉伯軍隊夾擊大唐軍隊,導致高仙芝戰敗。

這一戰,唐軍損失兩萬餘人,僅僅逃回幾千人馬;而阿拉伯聯軍則傷亡七萬餘人。

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帝國立即派遣人員來大唐求和,雙方間的關係並沒有因為這場遭遇戰而受到影響。

因此可見,在當時,兩國對這場遭遇戰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放在心上。而唐王朝也並沒有因為這場遭遇戰戰敗使得自身在西域及中亞的影響力減弱。

大唐始終牢牢控制西域及中亞一帶,直到安史之亂後的790年前後,大唐的勢力才逐漸退出此地。


Mr這史香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阿拉伯人沒有什麼系統的評價,因為恆羅斯之戰其實並不大,對雙方來說都算不了什麼。

當時阿拉伯人和大唐都在向外擴充,爭奪的重點是中亞。

結果雙方在恆羅斯打了一戰,今天看來並不不算大。

唐軍實際作戰部隊也不過3萬人,其中2萬人是唐軍,另有1萬是助戰的番軍。另外還有3萬番軍是負責後勤的,總兵力大概是六七萬人。不過,實際作戰部隊不多。

阿拉伯軍隊兵力至今還有爭論,但一般部隊總數至少超過10萬,西方一說是接近20萬。但阿拉伯實際作戰部隊也沒有這麼多,大概是一半,也就是5到10萬。

就兵力對比來看,唐軍其實只有2萬多人,而阿拉伯軍隊至少有5萬,其中至少三四萬是阿拉伯人。

其實,當時阿拉伯人的力量很強,縱橫中東、印度北部和中亞,集中10萬大軍根本是小意思。更別說,中亞很多國家本來就是他的藩屬國。

雖然唐軍也有1萬多番軍支持,但不可靠。

所以,實力上,阿拉伯人明顯佔優。

結果就是,首先高仙芝唐軍2萬多配合番軍1萬多人,約三萬多大軍,長驅直入700公里,圍攻恆羅斯城。

阿拉伯守軍賽義德·本·侯梅德部有1萬人,堅守城市,等到齊亞德·本·薩利赫的援軍主力趕到。

此時阿拉伯軍隊數量遠遠超過唐軍,兵力有一倍的優勢,開始內外夾擊,同唐軍決戰。

唐軍也是身經百戰的,步兵給予阿拉伯人猛烈打擊。

雙方激戰5日,唐軍畢竟數量少,開始佔下風,支持不住。

這個關鍵時候,同唐軍協同作戰的番軍葛邏祿部見勢不妙,突然倒戈。

這導致唐軍作戰體系崩潰,大敗。

高仙芝率部逃走,最終只剩下幾千人,損失了接近2萬兵力。其中一部分戰死,一部分被俘。

此戰阿拉伯人獲勝,但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之後阿拉伯人和唐軍沒有衝突,大體保持均衡。

這主要是,當時阿拉伯人內部有嚴重問題,教派鬥爭嚴重,實力派互相廝殺。恆羅斯之戰的阿拉伯大將齊亞德·本·薩利赫,也被政敵殺死。

同時,阿拉伯人西線還有埃及、拜占庭等很多敵人,根本顧不過來。

加上唐軍此次雖敗,不過損失一二萬人而已,對於大唐帝國來說根本算不了什麼。

所以阿拉伯人根本沒有趁勢東進,仍然維持之前的地盤,大唐也是一樣。

至於大唐來說,這次失敗算不了什麼,重整旗鼓再戰就是了。大唐打突厥,也是勝少負多,最終還是打贏了。

事實上,僅僅過了兩年,升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753年)進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爾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還。”可見,大唐西域的實力早已恢復。

關鍵在於,大唐隨後和阿拉伯人一樣,出現了內亂,也就是安史之亂。首都長安都被叛軍攻破,國家實力急速衰退,無力再去管中亞的事情,直接放棄了西域。

另外,阿拉伯人和大唐還有共同的敵人,就是剛剛崛起的吐蕃。

所以無論是唐代歷史,還是阿拉伯歷史,對於恆羅斯戰役都一筆帶過。

今天西方史學家也認為,這不過是兩大國邊境的一次普通的軍事衝突而已,對歷史沒有什麼的影響。


薩沙


恆羅斯戰役是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戰役。交戰的雙方分別是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一統中東之後又連續向東行進,之後侵犯了大唐的領土。大唐名將高仙芝得知後帶領軍隊奮起反擊。兩軍相戰於恆羅斯城,起先阿拉伯軍隊拿著彎刀向大唐軍隊發起衝鋒。但是大唐軍隊根本不吃這套,他們拿著鋒利無比的陌刀大殺四方。這是阿拉伯軍隊傷亡慘重。阿拉伯軍隊的士兵一個個被砍倒。胸口露出一道道巨大的傷疤。入侵者一直處於下風。他們只能被大唐軍隊攻擊。他們不能砍傷大唐軍隊那是因為大唐軍隊裝備了那時的黑科技——明光鎧。在遠處的唐軍則拿著箭矢向阿拉伯軍隊連續射擊。入侵者損失慘重。但是恰恰在這時。大唐控制下的其他部落軍隊發生叛變。他們從後面攻擊大唐帝國的遠征軍。大唐帝國的遠征軍指揮台一陣騷亂。唐軍陣地漸漸變得魚龍混雜。慌忙之中。唐軍元帥高仙芝只知立馬突圍。完全不顧其他唐軍的死活。漸漸的,唐軍在兩個方向的攻擊下,變成了夾心餅乾。被阿拉伯人這張血盆大口所蠶食。高仙芝則率領親兵猛烈衝擊叛軍軍陣。之後成功突圍。可軍隊則損失大半。但是阿拉伯人也並未佔一點便宜。他們也損失巨大。傷亡的軍隊數量遠遠是唐軍的數倍。從那以後阿拉伯君王再也不提東征一事。因為他們知道東方還有一個更加強大的帝國。那個帝國便是唐帝國。此戰之後,兩國互通使者。相互友好。可謂是不打不相交。在那個時候的阿拉伯人眼中。對唐軍的形容詞也只剩下了強悍。










刀劍如夢aa


怛羅斯之戰以後,阿拉伯人並沒有敢揮師東進入侵唐朝,甚至都沒有嘗試攻打近在咫尺的安西四鎮。不是不想打,而是不敢打。阿拉伯人知道,怛羅斯之戰,他們贏得實屬僥倖。

唐天寶九載(750年),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軍攻打石國。兵臨城下之時,懾於唐朝軍力,石國國王向高仙芝投降。

高仙芝假裝應允,趁其防守鬆懈之際攻入石國都城,俘虜國王,屠城並大肆劫掠。得勝之後,高仙芝班師回京,向唐玄宗獻俘。

唐軍屠城之時,石國王子在亂兵中逃脫,向西域各國哭訴唐軍背信棄義的行為。

此時以大馬士革為都城的大食帝國正在崛起,不斷向東擴張,陸續征服西域各國,與大唐帝國的勢力範圍逐漸出現重疊區域,兩股強勁勢力在西亞交鋒,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此時的大食歷史上稱作黑衣大食,又叫阿巴斯王朝。軍隊最高統帥為呼羅珊地區(大致在今伊朗、阿富汗、土庫曼斯坦一帶)總督艾布.穆罕默德。

艾布想趁此機會聯合西域諸國攻打唐朝,取得西域的絕對控制權,於是積極策劃對唐朝安西四鎮的軍事進攻。

高仙芝探知大食的戰略意圖之後,打算主動出擊,深入阿拉伯人的勢力範圍,一舉擊潰黑衣大食在這一地區的統治。

高仙芝是高麗人,高宗時期唐軍打敗高麗,高仙芝的祖輩隨唐軍來到中原定居。高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富有謀略。

高仙芝自幼隨父在西域打仗,逐漸在戰爭中成長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成名之後幾乎沒有打過敗仗。在他的指揮下,唐軍在西域軍威赫赫,讓西域諸國聞風喪膽,連吐蕃都退出了對西域的爭奪。

天寶十載(751年),高仙芝指揮二萬唐軍從安西都護府所在地龜茲出發,翻越帕米爾高原,沿途收錄突厥葛邏祿部和拔汗那(漢朝時稱大宛,盛產汗血寶馬)一萬人編入唐朝軍隊,共計三萬聯軍到達怛羅斯。

此時,大食人已經在怛羅斯嚴陣以待。大食有本土阿拉伯軍隊四萬騎兵,另外還有西域各國組成的聯軍六萬人,共10萬人組成聯軍,實際指揮官為齊雅德。

從戰場形式來看,唐軍長途奔襲,大食以逸待勞。從人員數量上來看,三萬對十萬,唐軍處於劣勢。但是高仙芝對自己手下的兩萬唐軍極度自信,要不然他也不會長途跋涉孤軍深入。

兩萬唐軍是聯合兵種,包括一萬騎兵,六千重裝步兵,四千弓弩手。

唐軍重裝步兵為前鋒,手持陌刀。陌刀兩面帶刃,有一把長柄,士兵通常雙手握持。柄與刃的比例大概是二比三,刀刃寬窄如現在的日本刀,但是刀身是直的。陌刀又稱“斷馬劍”,是對付草原騎兵的利器。

大食軍隊以騎兵為主,主兵器為阿拉伯彎刀。

戰鬥打響之後,高仙芝把弓弩手分成三排,每排一千人,留下一千人為預備隊。當大食聯軍進入唐軍射程範圍之後,唐軍弓弩手開始輪流射擊:第一排射完,第二排射,第一排同時做準備。第二排射完,第三排射,第二排同時做準備。第三排射完之後,已經準備好的第一排弓弩手接著射。就這樣循環往復,箭如雨下。

僥倖躲過箭雨的阿拉伯聯軍士兵衝向唐軍的時候,首先遭遇的是唐朝的重裝步兵,陌刀兵一陣砍殺之後,唐朝的騎兵衝出,馬槊與橫刀齊飛,阿拉伯人屍橫遍野。

阿拉伯聯軍發起一輪又一輪的衝鋒,均無功而返,丟下成堆的屍體。

戰鬥共打了五天,第一天唐軍消滅大食聯軍三千人,到第四天,大食聯軍已經損失了兩萬人。阿拉伯人也不是省油的燈,唐軍也有六千人戰死。

戰鬥打到第五天的時候,戰場形式風雲突變。葛邏祿部突然陣前倒戈,與阿拉伯聯軍前後夾擊唐軍。唐軍是聯合兵種協同族戰,前後夾擊之下陣型大亂,徹底失去了抵抗能力,被全力衝擊的阿拉伯騎兵打的落花流水,幾乎全軍覆沒,最後高仙芝僅率一千多殘兵逃脫。

逃回龜茲的高仙芝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在他心中,這場戰役本應該勝利的。所以他打算收拾殘部,聯合安西四鎮境內大唐附國的兵力,重整旗鼓再次遠征大食。不過,在部下的強力勸阻之下,他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

大食人雖然打贏怛羅斯之戰,但是他們實在是驚出一身冷汗。唐軍強悍的作戰能力讓阿拉伯人心有餘悸,他們知道,如果不是葛邏祿人陣前倒戈,這仗他們輸定了。所以,阿拉伯人壓根沒有乘勝追擊的勇氣,他們選擇止步不前,不再打安西四鎮的主意了。

對大唐來說,怛羅斯之戰只是一次小小的邊境衝突,所以史料記載的很簡略,打了敗仗的高仙芝也沒有受到處罰。但是,這次戰役對世界文明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戰,阿拉伯人俘虜了大量的唐軍士兵。這些俘虜把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傳到大食,繼而輾轉傳到歐洲,對世界文明的進程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高仙芝回朝之後,唐玄宗封他為右羽林大將軍。四年後,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臨危受命,率唐軍阻擊安祿山。

此時的安史叛軍士氣旺盛,戰力驚人。高仙芝率領的唐軍並非精銳,士兵素質參差不齊,與自己的安西軍不可同日而語。

綜合考量戰場形式之後,高仙芝決定放棄陝州(今河南三門峽),扼守潼關,挫其銳氣的同時,等待各地勤王的唐軍對安史叛軍形成合圍。

但此時的唐玄宗已經方寸大亂,他聽信監軍太監邊令誠的讒言,以不戰而退的罪名下令斬殺高仙芝,一代將星就此隕落,大唐也失去了打敗叛軍的良機。

不久,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逃往成都,大唐帝國由盛轉衰,在外朝黨爭、宦官專權、藩鎮割據三大頑疾的聯合絞殺下苟延殘喘。


泊爵先生


高仙芝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不可多得的一員猛將。

僅從怛羅斯戰役本身來說,無論對大唐帝國還是阿拉伯帝國,都是無足輕重,無關痛癢。

戰役爆發後,對兩國國力、軍力也沒有什麼重大損害,兩國對這場戰役的描述基本相同,阿拉伯一方描述稍顯誇張。

這場戰爭,甚至可以被描述為一場非官方戰爭,因為就在這場戰役發生後的一年之中,阿拉伯帝國還是先後4次出使大唐王朝,雙方對這場戰爭的爆發都不以為意,僅僅當做是當時的總督和節度使的“個人行為”,並沒有提升到國家交鋒、對抗的高度,兩國也還是一如既往的和平共處。

本來大唐帝國在西域的控制力和威懾力都非常之高,而西域各國也都懾於大唐帝國的武力威壓全部甘心臣服,但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貪婪改變了這一切。以無番臣禮為藉口,

打算從石國國王身上榨取利益,順便敲山震虎,降低石國國王依附於阿拉伯帝國的可能性。

但未曾想石國國王在他開戰之前就迅速求和,搞得高仙芝反倒不好下手,於是將石國國王騙到長安殺死,並最終如願洗劫了石國寶貝財物人口。不單如此,還洗劫了與石國接壤的其他幾個鄰國。

這件事的發生,被石國王子散佈到西域各國,造成西域各國,人人自危,深恐高仙芝貪心不足,將各國一一洗劫,所以他們求助於當時非常強大的阿拉伯帝國。

於是不可避免的怛羅斯遭遇戰就此爆發。

高仙芝麾下,唐軍3萬人(一說2萬人),加上西域親唐諸部聯軍,共7萬人,與阿拉伯聯軍的20多萬精銳部隊,展開了5天5夜的生死搏殺。

雖然兵力懸殊,但是高仙芝不落下風,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戰爭的最後一個夜晚,大唐聯軍中的葛邏祿部突然倒戈,向唐軍發起了衝鋒,唐軍根本沒有防備,一時間被兩向夾擊,軍隊潰敗,逃出重圍只有幾千人而已。總的來說,這場戰役的失利,不算丟人。唐軍以自己的實力硬扛幾乎是自己三倍的敵人,最後也是因聯軍的倒戈,最終戰敗。

而阿拉伯聯軍,雖然戰勝,卻已也已喪失了追擊的勇氣,雙方都沒落到什麼好處,這只是從戰役本身來說,唐軍損失1-2萬人(絕大多數是因潰逃被俘),阿拉伯聯軍陣亡3萬人,也有資料說是阿拉伯聯軍在怛羅斯一役損失了將近4萬人,這也是他們不願意再出徵東進的原因。唐軍約有2萬人被俘,按絕對損失來說旗鼓相當。貌似阿拉伯帝國贏得了勝利,但其實這也是阿拉伯帝國擴張以來遇到的最大的、最艱難的軍事阻力。

沒有大唐聯軍的臨陣倒戈,阿拉伯帝國的損失必定十分慘重,雙方誰都不傻,非常清楚。

無論是對阿拉伯帝國還是對大唐帝國來說,這場戰役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這是兩大帝國之間發生的唯一一場戰爭,所以頗受關注,兩國的最高統治者,也完全沒有拿這場戰役當回事兒。

大唐帝國爆發安史之亂,還是怛羅斯之役的那群人,幫助大唐剿滅叛軍......

有幾點需要注意:

怛羅斯之役後,大唐帝國並沒有喪失西域地區的控制權,阿拉伯阿拔斯帝國也沒有東進蠶食大唐控制區。真正喪失控制權是在安史之亂後。

早在此之前,造紙術就以傳入中亞,與此役無關,為阿拔斯帝國增加了奴役人口是真的,但說通過士兵掌握了造紙術就有些扯了。

關於戰爭,不必糾結雙方參戰部隊的確切數字,那是自尋煩惱,無論怎麼算,阿拔斯帝國的兵士也至少是高仙芝的兩倍,而且如果沒有隊友背叛,誰輸誰贏也真不好說,況且還是高仙芝拖著不短的補給線找上門去打人家。

末尾讓大家興奮一些好了,以最大落差統計,高仙芝是直接對抗15倍的阿拉伯百戰之師,阿拔斯帝國的兵力還有更高的預估,俺就不說了。

至於阿拉伯阿拔斯帝國對大唐軍隊的評價,還真沒有,都沒當啥事,但是他們肯定知道大唐的軍隊是令人敬畏的,從高仙芝大敗潰逃到收攏殘部,敵軍沒敢再繼續追擊,這是非常反常的。


古今通史


似乎阿拉伯跟唐朝雙方都沒有對這次戰爭表示重視,此次作戰的意義並沒有後世說的那麼大,這次戰爭對雙方的朝廷都沒有產生影響。

根據中世紀阿拉伯史書記載,此次戰爭的分量根本不知道被重視,所以沒什麼評價留給唐朝軍隊,下圖就是部分史料

寥寥幾語就被帶過了,大概譯文如下:

“[伊歷133年]本年,費爾干納的伊赫西德(’Ikhshīd)與赭石(al-Shāsh)國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國(al-Ṣīn)國王求援,中國國王派遣十萬名士兵支援他,他們包圍了赭石國王。於是赭石國王便臣服於中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隨從們都沒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Abū Muslim)得知這個消息,就派遣齊亞德·本·薩利赫(Ziyād ibn Ṣāliḥ)與他們戰鬥。雙方在怛羅斯河(Nahr Ṭarāz)相遇,穆斯林戰勝了他們,對方大約有五萬人被殺,大約有兩萬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國。此事發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只是簡單的描述了戰爭發生的人物、時間、地點以及結果。並未做更多的點評,所以阿拉伯也沒有更具體的評價史料。

不過雙方都通過這場戰爭知道了對方實力,如果沒有後續事件,可能會爆發第二次、第三次戰爭,意義也許就會不一樣。

但是!但是!

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被調回去平叛了。巧的是阿拉伯那邊也一樣,恆羅斯之戰軍隊首領也被哈里發猜忌誅殺。

這次戰爭只能算小規模戰役,東西文明的一次碰撞,並沒有對雙方朝廷帶來任何影響。所以兩方都不重視,都是一筆帶過,至於評論更是無從說起。


笑嘗歷史百態


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人怎麼評價唐帝國的軍隊?嚴格地說這個問題現代人沒法回答,因為當時的阿拉伯人甚至是中國人都沒有記載對對方的軍隊有什麼評價,而只是簡單地記錄了整個戰役的過程,畢竟這場戰役是發生在對於兩個帝國來說都是最為邊緣的地帶,因此在當時其實對雙方都沒有特別大的震撼。但怛羅斯之戰卻在後世越來越出名,因為此次戰役之後發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卻是實實在在地改變了整個世界。

怛羅斯之戰的過程

今天石頭君就不細說怛羅斯之戰的起因了,因為之前石頭君在其它回答裡已經說了很多,這個問題其他答主的回答裡也說的很詳細了,簡而言之就是唐帝國和阿拉伯阿拔斯帝國(黑衣大食)在當時都把勢力範圍擴張到了中亞,那麼在古代兩個帝國同時來到一個區域,打仗就是必然的了。

而這場戰役爆發的直接起因是大唐安西都護高仙芝滅亡了位於今天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的石國,石國王子向阿拉伯人求援,阿拔斯帝國重臣阿布·穆斯林(《新唐書》中將其名譯為並波悉林)派大將伊本·薩里率大軍馳援。雙方軍隊在今天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怛羅斯地區遭遇之後爆發了一場大戰。

怛羅斯之戰形勢圖,紅色為唐軍進軍路線,紫色為葛邏祿進軍路線,藍色為阿拉伯人進軍路線


關於這場戰役雙方的參戰人數,中國史料的記載和阿拉伯史料的記載出入卻非常大。中國史料裡,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裡說高仙芝當時統領了“蕃、漢三萬眾”,也就是3萬人。但同樣是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考異》裡又說“蕃、漢六萬眾”。而《舊唐書》和《新唐書》裡又都說高仙芝領兵二萬。而《肇始與歷史》和《歷史大全》兩本阿拉伯史書裡則都記載說唐軍出動了10萬人。各種資料相差還是挺大的。

而阿拉伯人的兵力就更是無法考證了,因為無論是中國還是阿拉伯歷史裡都沒有提到當時阿拉伯人出動了多少兵力,不過一些現代東西方史學家估計阿拉伯人的兵力恐怕在20萬人左右,保守估計也在10萬人以上。這主要是根據當時阿拉伯人在中亞地區的兵力部署和後來戰役進程推算出來的。綜合來看,當時唐軍總兵力應該在5萬人左右,而阿拉伯人應該差不多是唐軍的兩倍以上。

怛羅斯之戰唐軍作戰想像圖

而對於具體戰役進程,中國史書和阿拉伯史書也有很不相同的描述。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唐軍當時以弓箭手為前陣,長矛步兵為中軍,後方和兩翼由騎兵保護。阿拉伯人的排陣也基本相同。在戰役爆發的前三天裡,唐軍的弓箭手戰力明顯強於阿拉伯人的弓箭手,給對方造成嚴重傷亡,而之後雙方的長矛步兵對戰唐軍也稍占上風。但第四天唐軍中兩翼的葛邏祿騎兵突然叛變,從兩翼對唐軍發動突襲,措手不及的唐軍很快崩潰,最後只有兩千餘人成功撤回蔥嶺。

怛羅斯之戰阿拉伯騎兵想像圖

而根據阿拉伯人的記載,雙方在遭遇之後的前四天都始終非常謹慎,以對峙為主,並沒有發生大規模對戰。但在第五天,一支本來沒有參戰的葛邏祿騎兵突然從唐軍左翼對唐軍展開猛攻,唐軍崩潰,但仍有三萬人左右撤回蔥嶺。也就是說在阿拉伯史書的記載裡,葛邏祿騎兵本來並不是唐軍的僕從軍,也不存在叛變這一說。

至於損失,儘管中國和阿拉伯史書具體數字不盡相同,但基本都是唐軍損失慘重。《舊唐書》和《新唐書》裡都記載唐軍只有數千人生還,唐朝時另一部重要史料《通典》則記載唐軍“七萬眾盡沒”。而阿拉伯史書則記載有4.5萬到5萬唐軍陣亡,有2萬到2.5萬唐軍被俘,有3萬人生還。而阿拉伯方面的傷亡更是沒有記載,不過有些學者認為也應該有1萬到2萬人陣亡。從這些數據看,唐軍的表現應該也不算太差,葛邏祿人猝不及防的突襲才是唐軍戰敗,損失慘重的主要原因。

怛羅斯之戰的後果

怛羅斯之戰在當時看起來似乎影響不太大,因為唐軍此戰失敗之後不久,就又出兵附近區域收復了部分怛羅斯之戰的失地。但4年之後安史之亂爆發,在安西都護府的唐軍主力撤回中原平叛,之後唐朝的中亞領土就漸漸失控了。

不過阿拉伯人在怛羅斯之戰勝利之後,也沒有能夠東侵。本來在怛羅斯之戰勝利之後,阿拔斯帝國在中亞的最高長官阿布·穆斯林想要東征中國,但他卻得報說直接指揮怛羅斯戰役的伊本·薩里有可能被任命為統治中亞的呼羅珊總督,因此二人發生內訌,阿布·穆斯林把伊本·薩里給殺了,東征中國也就作罷了。

怛羅斯之戰

但怛羅斯之戰對後世卻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造紙術西傳了,怛羅斯之戰有1萬到兩萬名唐軍士兵被俘,他們後來都被帶到巴格達的奴隸市場上出售。而這些唐軍士兵裡,有一些其實是後勤人員,會各種技術,包括當時東亞的獨門絕技造紙術。結果他們大批被俘造成造紙術西傳。這一點無論是東西方還是阿拉伯都有許多史學家認可。

另外還有一點是,怛羅斯之戰之後,唐朝對中亞漸漸失控,而阿拉伯人也無暇東侵,這使得突厥人在中亞漸漸佔據上風。而突厥人崛起又引發了一系列多米諾式的重大歷史事件,比如塞爾柱突厥帝國崛起,並四處擴張,一度佔領了耶路撒冷,然後又引發了十字軍東征等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

所以客觀地說,怛羅斯之戰在當時並沒有顯示出太大的意義。但由此戰導致的造紙術西傳和中亞地緣政治的改變卻對後世產生了無法估量的重大影響。


桃花石雜談


怛羅斯之戰對現代的中國人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印象,這場規模不算太大的戰役的東、西強大帝國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對決,雖然大唐王朝以慘敗告終,但當時已經雄霸西亞的阿拉伯帝國雖然勝利了,還是不敢貿然進入大唐領域。

要搞搞清楚怛羅斯之戰,先要弄明白當時的形勢,大唐王朝歷經了幾代王朝的苦心經營,到了唐玄宗時期,開創了開元盛世,重現了大唐繁榮。

大唐對於西域的控制一直沒有放鬆過,設置了最遠的安西都護府,控制著從河西走廊以西,甚至新疆以西到達波斯等地的非常遙遠廣闊的地區。

大唐有那個國力和軍事力量把自己的勢力一直往西擴張,這種擴張其實遠比漢朝時期更遠大,進攻性更強,而安西都護府的設立,從原則上來說,並不是對當地土著小國的消滅,更多其實是大唐駐軍,管理當地眾多的西域小國,那些不聽話的就會被大唐所滅,比如

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西域諸國、西突厥汗國等不服氣的國家。

安西都護府更像是大唐對西域、西亞等地的地區警察,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佔領國土,管理民眾,它的根本目標是拱衛大唐帝國不受這些西域、西亞小國的侵擾,也是為了防範吐蕃王朝和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帝國(黑衣大食)對大唐的入侵。

大唐建立安西都護府的同時,西亞地區的阿拉伯帝國日益強大,一路擴張,終於在當時的石國

(今阿富汗克什米爾一代)幹了一仗。

安西都護府的大將軍高仙芝是唐玄宗時期非常著名的將軍,基本上安西都護府廣袤的地區都是由高仙芝、哥舒翰、封常青給打下來的,歷史非常諷刺的是,安史之亂的時候,此三員大將都死於平亂之中(高、封被唐玄宗所殺,哥投降安祿山,後被其兒子所殺)。

高仙芝最開始是把石國滅了,石國的王室遺民逃亡阿拉伯帝國

(大食國),請求阿拉伯帝國幫忙復國,阿拉伯帝國急令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十多萬大軍南下,在怛羅斯(今天的奧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爾)兩軍對峙。

高仙芝只有兩萬多唐軍,但是依然不懼怕阿拉伯的十萬大軍,雙方混戰了五天,最後由於高仙芝拉來的僱傭軍葛邏祿部眾突然反叛,導致唐軍慘敗,高仙芝率殘部幾千人逃回了安西都護府。

怛羅斯之戰後,唐軍其實並沒有大的損失,戰爭在石國打的,唐軍損失了士兵兩萬餘,而阿拉伯軍隊並沒有一路追求,更沒有一舉進攻安西都護府,高仙芝回到長安後,也沒有收到唐玄宗的責問。

從戰後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雙方的態度來看,阿拉伯帝國對第一次與唐帝國的正面作戰有了非常清醒的認識,唐軍戰鬥力遠遠超過阿拉伯軍隊,對唐軍還是非常的忌憚。

怛羅斯之戰是一個分水嶺,唐朝逐漸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雖然過了幾年封常青又出兵遠征西域,逐步的恢復了唐對西域的控制,但遠不如前,更何況大唐國內爆發了安史之亂,唐帝國無暇顧及西域,導致最終西域完全脫離了唐控制。

其實,怛羅斯之戰最大的歷史意義在於,阿拉伯軍隊俘虜了一批唐朝士兵,而這些俘虜當中有一批大唐的工匠,這批工匠把中原的造紙術傳入了中東地區,再由十字軍東征傳入了歐洲,至此造紙術才傳入了歐洲,讓歐洲的文明傳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strong>

沉墨I方之城


這場戰爭在當時的阿拉伯和唐朝都沒引起較大的轟動,史料中也沒有過多的記載,對唐來說畢竟阿拉伯不像突厥不是唐的主要敵人,而阿拉伯也僅僅是一次與東方帝國的衝突而已,兩個國家當時都處於強盛時期,邊界戰爭不斷。


我們現在之所以關注這場戰爭,是站在現代文明的角度來看的,認為這是阿拉伯文明與東方儒家文明的碰撞,實際上在當時也沒引起多大的轟動,而且阿拉伯軍隊也僅僅是慘勝,而且這也是阿拉伯軍隊和唐朝絕對多次戰爭中唯一一次勝利。

也有人說因為這場戰爭唐朝才退出中亞的,那更是無稽之談了,唐朝的精兵都在邊疆,而安史之亂後為平定叛亂軍隊才被調回了中原,而且之後的封常清也繼續擴張,唐朝並未因怛羅斯之戰而丟失西域(安西、北庭),約公元790年以後,唐朝才失去西域(安西、北庭)。 怛羅斯之戰後,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西域唐軍迅速恢復, 754年唐朝在西域的勢力到了極盛。

在怛羅斯戰役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可見當時的阿拉伯還是非常忌憚唐軍的戰鬥力的!


美文品讀


其實,雙方都沒有把怛羅斯之戰當回事,包括後來雙方的官方記載上也只是寥寥幾筆,並沒有將它看成是大的軍事戰爭,也只是一次邊境上的一次軍事衝突而已,在這之後,大食方面也看出了大唐的軍事實力,而對於大唐安西都護府而言,也是需要少量時間來恢復實力的,雙方很快就派遣使者,恢復了正常的外交。所以,不存在怎麼評價大唐的軍隊,而且雙方在戰爭開始前就力量對比懸殊,勝負也一目瞭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