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的?

随小刘


在中外历史上,怛罗斯之战都是非常著名的,因为这是当时世界上,东西方两个最为强大的帝国: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间的碰撞。

但在当时来看,怛罗斯之战并没有受到两国多大重视,两国间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都是支言片语,对此战的评价更是少之又少。


说的简单一点,怛罗斯之战本就是一场遭遇战,阿拉伯帝国和大唐帝国都没有想到双方间会在怛罗斯爆发这样一场战争。

公元750年前后,通过高仙芝在西域地区多年经营,使西域及中亚地区全部控制在大唐王朝手中,751年,高仙芝攻破石国,斩杀石国国王。

但石国王子逃脱,并寻求阿拉伯帝国的帮助,高仙芝遂先发制人,带领3万人的大唐及西域联军主动进攻阿拉伯帝国。

收到石国王子的请求,阿拉伯帝国派遣30万大军征讨高仙芝,最终双方在怛罗斯这个地方遭遇。


一方是30万大军,一方是3万人的军队,实力过于悬殊,但高仙芝任然率领军队与阿拉伯军队展开决战,双方大战五天,僵持不下,突然高仙芝手下的葛逻禄叛变,与阿拉伯军队夹击大唐军队,导致高仙芝战败。

这一战,唐军损失两万余人,仅仅逃回几千人马;而阿拉伯联军则伤亡七万余人。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帝国立即派遣人员来大唐求和,双方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这场遭遇战而受到影响。

因此可见,在当时,两国对这场遭遇战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放在心上。而唐王朝也并没有因为这场遭遇战战败使得自身在西域及中亚的影响力减弱。

大唐始终牢牢控制西域及中亚一带,直到安史之乱后的790年前后,大唐的势力才逐渐退出此地。


Mr这史香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阿拉伯人没有什么系统的评价,因为恒罗斯之战其实并不大,对双方来说都算不了什么。

当时阿拉伯人和大唐都在向外扩充,争夺的重点是中亚。

结果双方在恒罗斯打了一战,今天看来并不不算大。

唐军实际作战部队也不过3万人,其中2万人是唐军,另有1万是助战的番军。另外还有3万番军是负责后勤的,总兵力大概是六七万人。不过,实际作战部队不多。

阿拉伯军队兵力至今还有争论,但一般部队总数至少超过10万,西方一说是接近20万。但阿拉伯实际作战部队也没有这么多,大概是一半,也就是5到10万。

就兵力对比来看,唐军其实只有2万多人,而阿拉伯军队至少有5万,其中至少三四万是阿拉伯人。

其实,当时阿拉伯人的力量很强,纵横中东、印度北部和中亚,集中10万大军根本是小意思。更别说,中亚很多国家本来就是他的藩属国。

虽然唐军也有1万多番军支持,但不可靠。

所以,实力上,阿拉伯人明显占优。

结果就是,首先高仙芝唐军2万多配合番军1万多人,约三万多大军,长驱直入700公里,围攻恒罗斯城。

阿拉伯守军赛义德·本·侯梅德部有1万人,坚守城市,等到齐亚德·本·萨利赫的援军主力赶到。

此时阿拉伯军队数量远远超过唐军,兵力有一倍的优势,开始内外夹击,同唐军决战。

唐军也是身经百战的,步兵给予阿拉伯人猛烈打击。

双方激战5日,唐军毕竟数量少,开始占下风,支持不住。

这个关键时候,同唐军协同作战的番军葛逻禄部见势不妙,突然倒戈。

这导致唐军作战体系崩溃,大败。

高仙芝率部逃走,最终只剩下几千人,损失了接近2万兵力。其中一部分战死,一部分被俘。

此战阿拉伯人获胜,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之后阿拉伯人和唐军没有冲突,大体保持均衡。

这主要是,当时阿拉伯人内部有严重问题,教派斗争严重,实力派互相厮杀。恒罗斯之战的阿拉伯大将齐亚德·本·萨利赫,也被政敌杀死。

同时,阿拉伯人西线还有埃及、拜占庭等很多敌人,根本顾不过来。

加上唐军此次虽败,不过损失一二万人而已,对于大唐帝国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

所以阿拉伯人根本没有趁势东进,仍然维持之前的地盘,大唐也是一样。

至于大唐来说,这次失败算不了什么,重整旗鼓再战就是了。大唐打突厥,也是胜少负多,最终还是打赢了。

事实上,仅仅过了两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可见,大唐西域的实力早已恢复。

关键在于,大唐随后和阿拉伯人一样,出现了内乱,也就是安史之乱。首都长安都被叛军攻破,国家实力急速衰退,无力再去管中亚的事情,直接放弃了西域。

另外,阿拉伯人和大唐还有共同的敌人,就是刚刚崛起的吐蕃。

所以无论是唐代历史,还是阿拉伯历史,对于恒罗斯战役都一笔带过。

今天西方史学家也认为,这不过是两大国边境的一次普通的军事冲突而已,对历史没有什么的影响。


萨沙


恒罗斯战役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战役。交战的双方分别是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一统中东之后又连续向东行进,之后侵犯了大唐的领土。大唐名将高仙芝得知后带领军队奋起反击。两军相战于恒罗斯城,起先阿拉伯军队拿着弯刀向大唐军队发起冲锋。但是大唐军队根本不吃这套,他们拿着锋利无比的陌刀大杀四方。这是阿拉伯军队伤亡惨重。阿拉伯军队的士兵一个个被砍倒。胸口露出一道道巨大的伤疤。入侵者一直处于下风。他们只能被大唐军队攻击。他们不能砍伤大唐军队那是因为大唐军队装备了那时的黑科技——明光铠。在远处的唐军则拿着箭矢向阿拉伯军队连续射击。入侵者损失惨重。但是恰恰在这时。大唐控制下的其他部落军队发生叛变。他们从后面攻击大唐帝国的远征军。大唐帝国的远征军指挥台一阵骚乱。唐军阵地渐渐变得鱼龙混杂。慌忙之中。唐军元帅高仙芝只知立马突围。完全不顾其他唐军的死活。渐渐的,唐军在两个方向的攻击下,变成了夹心饼干。被阿拉伯人这张血盆大口所蚕食。高仙芝则率领亲兵猛烈冲击叛军军阵。之后成功突围。可军队则损失大半。但是阿拉伯人也并未占一点便宜。他们也损失巨大。伤亡的军队数量远远是唐军的数倍。从那以后阿拉伯君王再也不提东征一事。因为他们知道东方还有一个更加强大的帝国。那个帝国便是唐帝国。此战之后,两国互通使者。相互友好。可谓是不打不相交。在那个时候的阿拉伯人眼中。对唐军的形容词也只剩下了强悍。










刀剑如梦aa


怛罗斯之战以后,阿拉伯人并没有敢挥师东进入侵唐朝,甚至都没有尝试攻打近在咫尺的安西四镇。不是不想打,而是不敢打。阿拉伯人知道,怛罗斯之战,他们赢得实属侥幸。

唐天宝九载(750年),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军攻打石国。兵临城下之时,慑于唐朝军力,石国国王向高仙芝投降。

高仙芝假装应允,趁其防守松懈之际攻入石国都城,俘虏国王,屠城并大肆劫掠。得胜之后,高仙芝班师回京,向唐玄宗献俘。

唐军屠城之时,石国王子在乱兵中逃脱,向西域各国哭诉唐军背信弃义的行为。

此时以大马士革为都城的大食帝国正在崛起,不断向东扩张,陆续征服西域各国,与大唐帝国的势力范围逐渐出现重叠区域,两股强劲势力在西亚交锋,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此时的大食历史上称作黑衣大食,又叫阿巴斯王朝。军队最高统帅为呼罗珊地区(大致在今伊朗、阿富汗、土库曼斯坦一带)总督艾布.穆罕默德。

艾布想趁此机会联合西域诸国攻打唐朝,取得西域的绝对控制权,于是积极策划对唐朝安西四镇的军事进攻。

高仙芝探知大食的战略意图之后,打算主动出击,深入阿拉伯人的势力范围,一举击溃黑衣大食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高仙芝是高丽人,高宗时期唐军打败高丽,高仙芝的祖辈随唐军来到中原定居。高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富有谋略。

高仙芝自幼随父在西域打仗,逐渐在战争中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成名之后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在他的指挥下,唐军在西域军威赫赫,让西域诸国闻风丧胆,连吐蕃都退出了对西域的争夺。

天宝十载(751年),高仙芝指挥二万唐军从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沿途收录突厥葛逻禄部和拔汗那(汉朝时称大宛,盛产汗血宝马)一万人编入唐朝军队,共计三万联军到达怛罗斯。

此时,大食人已经在怛罗斯严阵以待。大食有本土阿拉伯军队四万骑兵,另外还有西域各国组成的联军六万人,共10万人组成联军,实际指挥官为齐雅德。

从战场形式来看,唐军长途奔袭,大食以逸待劳。从人员数量上来看,三万对十万,唐军处于劣势。但是高仙芝对自己手下的两万唐军极度自信,要不然他也不会长途跋涉孤军深入。

两万唐军是联合兵种,包括一万骑兵,六千重装步兵,四千弓弩手。

唐军重装步兵为前锋,手持陌刀。陌刀两面带刃,有一把长柄,士兵通常双手握持。柄与刃的比例大概是二比三,刀刃宽窄如现在的日本刀,但是刀身是直的。陌刀又称“断马剑”,是对付草原骑兵的利器。

大食军队以骑兵为主,主兵器为阿拉伯弯刀。

战斗打响之后,高仙芝把弓弩手分成三排,每排一千人,留下一千人为预备队。当大食联军进入唐军射程范围之后,唐军弓弩手开始轮流射击:第一排射完,第二排射,第一排同时做准备。第二排射完,第三排射,第二排同时做准备。第三排射完之后,已经准备好的第一排弓弩手接着射。就这样循环往复,箭如雨下。

侥幸躲过箭雨的阿拉伯联军士兵冲向唐军的时候,首先遭遇的是唐朝的重装步兵,陌刀兵一阵砍杀之后,唐朝的骑兵冲出,马槊与横刀齐飞,阿拉伯人尸横遍野。

阿拉伯联军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锋,均无功而返,丢下成堆的尸体。

战斗共打了五天,第一天唐军消灭大食联军三千人,到第四天,大食联军已经损失了两万人。阿拉伯人也不是省油的灯,唐军也有六千人战死。

战斗打到第五天的时候,战场形式风云突变。葛逻禄部突然阵前倒戈,与阿拉伯联军前后夹击唐军。唐军是联合兵种协同族战,前后夹击之下阵型大乱,彻底失去了抵抗能力,被全力冲击的阿拉伯骑兵打的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最后高仙芝仅率一千多残兵逃脱。

逃回龟兹的高仙芝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在他心中,这场战役本应该胜利的。所以他打算收拾残部,联合安西四镇境内大唐附国的兵力,重整旗鼓再次远征大食。不过,在部下的强力劝阻之下,他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大食人虽然打赢怛罗斯之战,但是他们实在是惊出一身冷汗。唐军强悍的作战能力让阿拉伯人心有余悸,他们知道,如果不是葛逻禄人阵前倒戈,这仗他们输定了。所以,阿拉伯人压根没有乘胜追击的勇气,他们选择止步不前,不再打安西四镇的主意了。

对大唐来说,怛罗斯之战只是一次小小的边境冲突,所以史料记载的很简略,打了败仗的高仙芝也没有受到处罚。但是,这次战役对世界文明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战,阿拉伯人俘虏了大量的唐军士兵。这些俘虏把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传到大食,继而辗转传到欧洲,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高仙芝回朝之后,唐玄宗封他为右羽林大将军。四年后,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临危受命,率唐军阻击安禄山。

此时的安史叛军士气旺盛,战力惊人。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并非精锐,士兵素质参差不齐,与自己的安西军不可同日而语。

综合考量战场形式之后,高仙芝决定放弃陕州(今河南三门峡),扼守潼关,挫其锐气的同时,等待各地勤王的唐军对安史叛军形成合围。

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方寸大乱,他听信监军太监边令诚的谗言,以不战而退的罪名下令斩杀高仙芝,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大唐也失去了打败叛军的良机。

不久,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往成都,大唐帝国由盛转衰,在外朝党争、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三大顽疾的联合绞杀下苟延残喘。


泊爵先生


高仙芝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不可多得的一员猛将。

仅从怛罗斯战役本身来说,无论对大唐帝国还是阿拉伯帝国,都是无足轻重,无关痛痒。

战役爆发后,对两国国力、军力也没有什么重大损害,两国对这场战役的描述基本相同,阿拉伯一方描述稍显夸张。

这场战争,甚至可以被描述为一场非官方战争,因为就在这场战役发生后的一年之中,阿拉伯帝国还是先后4次出使大唐王朝,双方对这场战争的爆发都不以为意,仅仅当做是当时的总督和节度使的“个人行为”,并没有提升到国家交锋、对抗的高度,两国也还是一如既往的和平共处。

本来大唐帝国在西域的控制力和威慑力都非常之高,而西域各国也都慑于大唐帝国的武力威压全部甘心臣服,但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贪婪改变了这一切。以无番臣礼为借口,

打算从石国国王身上榨取利益,顺便敲山震虎,降低石国国王依附于阿拉伯帝国的可能性。

但未曾想石国国王在他开战之前就迅速求和,搞得高仙芝反倒不好下手,于是将石国国王骗到长安杀死,并最终如愿洗劫了石国宝贝财物人口。不单如此,还洗劫了与石国接壤的其他几个邻国。

这件事的发生,被石国王子散布到西域各国,造成西域各国,人人自危,深恐高仙芝贪心不足,将各国一一洗劫,所以他们求助于当时非常强大的阿拉伯帝国。

于是不可避免的怛罗斯遭遇战就此爆发。

高仙芝麾下,唐军3万人(一说2万人),加上西域亲唐诸部联军,共7万人,与阿拉伯联军的20多万精锐部队,展开了5天5夜的生死搏杀。

虽然兵力悬殊,但是高仙芝不落下风,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战争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唐联军中的葛逻禄部突然倒戈,向唐军发起了冲锋,唐军根本没有防备,一时间被两向夹击,军队溃败,逃出重围只有几千人而已。总的来说,这场战役的失利,不算丢人。唐军以自己的实力硬扛几乎是自己三倍的敌人,最后也是因联军的倒戈,最终战败。

而阿拉伯联军,虽然战胜,却已也已丧失了追击的勇气,双方都没落到什么好处,这只是从战役本身来说,唐军损失1-2万人(绝大多数是因溃逃被俘),阿拉伯联军阵亡3万人,也有资料说是阿拉伯联军在怛罗斯一役损失了将近4万人,这也是他们不愿意再出征东进的原因。唐军约有2万人被俘,按绝对损失来说旗鼓相当。貌似阿拉伯帝国赢得了胜利,但其实这也是阿拉伯帝国扩张以来遇到的最大的、最艰难的军事阻力。

没有大唐联军的临阵倒戈,阿拉伯帝国的损失必定十分惨重,双方谁都不傻,非常清楚。

无论是对阿拉伯帝国还是对大唐帝国来说,这场战役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这是两大帝国之间发生的唯一一场战争,所以颇受关注,两国的最高统治者,也完全没有拿这场战役当回事儿。

大唐帝国爆发安史之乱,还是怛罗斯之役的那群人,帮助大唐剿灭叛军......

有几点需要注意:

怛罗斯之役后,大唐帝国并没有丧失西域地区的控制权,阿拉伯阿拔斯帝国也没有东进蚕食大唐控制区。真正丧失控制权是在安史之乱后。

早在此之前,造纸术就以传入中亚,与此役无关,为阿拔斯帝国增加了奴役人口是真的,但说通过士兵掌握了造纸术就有些扯了。

关于战争,不必纠结双方参战部队的确切数字,那是自寻烦恼,无论怎么算,阿拔斯帝国的兵士也至少是高仙芝的两倍,而且如果没有队友背叛,谁输谁赢也真不好说,况且还是高仙芝拖着不短的补给线找上门去打人家。

末尾让大家兴奋一些好了,以最大落差统计,高仙芝是直接对抗15倍的阿拉伯百战之师,阿拔斯帝国的兵力还有更高的预估,俺就不说了。

至于阿拉伯阿拔斯帝国对大唐军队的评价,还真没有,都没当啥事,但是他们肯定知道大唐的军队是令人敬畏的,从高仙芝大败溃逃到收拢残部,敌军没敢再继续追击,这是非常反常的。


古今通史


似乎阿拉伯跟唐朝双方都没有对这次战争表示重视,此次作战的意义并没有后世说的那么大,这次战争对双方的朝廷都没有产生影响。

根据中世纪阿拉伯史书记载,此次战争的分量根本不知道被重视,所以没什么评价留给唐朝军队,下图就是部分史料

寥寥几语就被带过了,大概译文如下:

“[伊历133年]本年,费尔干纳的伊赫西德(’Ikhshīd)与赭石(al-Shāsh)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al-Ṣīn)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Abū Muslim)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Ziyād ibn Ṣāliḥ)与他们战斗。双方在怛罗斯河(Nahr Ṭarāz)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只是简单的描述了战争发生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结果。并未做更多的点评,所以阿拉伯也没有更具体的评价史料。

不过双方都通过这场战争知道了对方实力,如果没有后续事件,可能会爆发第二次、第三次战争,意义也许就会不一样。

但是!但是!

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被调回去平叛了。巧的是阿拉伯那边也一样,恒罗斯之战军队首领也被哈里发猜忌诛杀。

这次战争只能算小规模战役,东西文明的一次碰撞,并没有对双方朝廷带来任何影响。所以两方都不重视,都是一笔带过,至于评论更是无从说起。


笑尝历史百态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严格地说这个问题现代人没法回答,因为当时的阿拉伯人甚至是中国人都没有记载对对方的军队有什么评价,而只是简单地记录了整个战役的过程,毕竟这场战役是发生在对于两个帝国来说都是最为边缘的地带,因此在当时其实对双方都没有特别大的震撼。但怛罗斯之战却在后世越来越出名,因为此次战役之后发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却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整个世界。

怛罗斯之战的过程

今天石头君就不细说怛罗斯之战的起因了,因为之前石头君在其它回答里已经说了很多,这个问题其他答主的回答里也说的很详细了,简而言之就是唐帝国和阿拉伯阿拔斯帝国(黑衣大食)在当时都把势力范围扩张到了中亚,那么在古代两个帝国同时来到一个区域,打仗就是必然的了。

而这场战役爆发的直接起因是大唐安西都护高仙芝灭亡了位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的石国,石国王子向阿拉伯人求援,阿拔斯帝国重臣阿布·穆斯林(《新唐书》中将其名译为并波悉林)派大将伊本·萨里率大军驰援。双方军队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边境的怛罗斯地区遭遇之后爆发了一场大战。

怛罗斯之战形势图,红色为唐军进军路线,紫色为葛逻禄进军路线,蓝色为阿拉伯人进军路线


关于这场战役双方的参战人数,中国史料的记载和阿拉伯史料的记载出入却非常大。中国史料里,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里说高仙芝当时统领了“蕃、汉三万众”,也就是3万人。但同样是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考异》里又说“蕃、汉六万众”。而《旧唐书》和《新唐书》里又都说高仙芝领兵二万。而《肇始与历史》和《历史大全》两本阿拉伯史书里则都记载说唐军出动了10万人。各种资料相差还是挺大的。

而阿拉伯人的兵力就更是无法考证了,因为无论是中国还是阿拉伯历史里都没有提到当时阿拉伯人出动了多少兵力,不过一些现代东西方史学家估计阿拉伯人的兵力恐怕在20万人左右,保守估计也在10万人以上。这主要是根据当时阿拉伯人在中亚地区的兵力部署和后来战役进程推算出来的。综合来看,当时唐军总兵力应该在5万人左右,而阿拉伯人应该差不多是唐军的两倍以上。

怛罗斯之战唐军作战想像图

而对于具体战役进程,中国史书和阿拉伯史书也有很不相同的描述。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唐军当时以弓箭手为前阵,长矛步兵为中军,后方和两翼由骑兵保护。阿拉伯人的排阵也基本相同。在战役爆发的前三天里,唐军的弓箭手战力明显强于阿拉伯人的弓箭手,给对方造成严重伤亡,而之后双方的长矛步兵对战唐军也稍占上风。但第四天唐军中两翼的葛逻禄骑兵突然叛变,从两翼对唐军发动突袭,措手不及的唐军很快崩溃,最后只有两千余人成功撤回葱岭。

怛罗斯之战阿拉伯骑兵想像图

而根据阿拉伯人的记载,双方在遭遇之后的前四天都始终非常谨慎,以对峙为主,并没有发生大规模对战。但在第五天,一支本来没有参战的葛逻禄骑兵突然从唐军左翼对唐军展开猛攻,唐军崩溃,但仍有三万人左右撤回葱岭。也就是说在阿拉伯史书的记载里,葛逻禄骑兵本来并不是唐军的仆从军,也不存在叛变这一说。

至于损失,尽管中国和阿拉伯史书具体数字不尽相同,但基本都是唐军损失惨重。《旧唐书》和《新唐书》里都记载唐军只有数千人生还,唐朝时另一部重要史料《通典》则记载唐军“七万众尽没”。而阿拉伯史书则记载有4.5万到5万唐军阵亡,有2万到2.5万唐军被俘,有3万人生还。而阿拉伯方面的伤亡更是没有记载,不过有些学者认为也应该有1万到2万人阵亡。从这些数据看,唐军的表现应该也不算太差,葛逻禄人猝不及防的突袭才是唐军战败,损失惨重的主要原因。

怛罗斯之战的后果

怛罗斯之战在当时看起来似乎影响不太大,因为唐军此战失败之后不久,就又出兵附近区域收复了部分怛罗斯之战的失地。但4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在安西都护府的唐军主力撤回中原平叛,之后唐朝的中亚领土就渐渐失控了。

不过阿拉伯人在怛罗斯之战胜利之后,也没有能够东侵。本来在怛罗斯之战胜利之后,阿拔斯帝国在中亚的最高长官阿布·穆斯林想要东征中国,但他却得报说直接指挥怛罗斯战役的伊本·萨里有可能被任命为统治中亚的呼罗珊总督,因此二人发生内讧,阿布·穆斯林把伊本·萨里给杀了,东征中国也就作罢了。

怛罗斯之战

但怛罗斯之战对后世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造纸术西传了,怛罗斯之战有1万到两万名唐军士兵被俘,他们后来都被带到巴格达的奴隶市场上出售。而这些唐军士兵里,有一些其实是后勤人员,会各种技术,包括当时东亚的独门绝技造纸术。结果他们大批被俘造成造纸术西传。这一点无论是东西方还是阿拉伯都有许多史学家认可。

另外还有一点是,怛罗斯之战之后,唐朝对中亚渐渐失控,而阿拉伯人也无暇东侵,这使得突厥人在中亚渐渐占据上风。而突厥人崛起又引发了一系列多米诺式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塞尔柱突厥帝国崛起,并四处扩张,一度占领了耶路撒冷,然后又引发了十字军东征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

所以客观地说,怛罗斯之战在当时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意义。但由此战导致的造纸术西传和中亚地缘政治的改变却对后世产生了无法估量的重大影响。


桃花石杂谈


怛罗斯之战对现代的中国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印象,这场规模不算太大的战役的东、西强大帝国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对决,虽然大唐王朝以惨败告终,但当时已经雄霸西亚的阿拉伯帝国虽然胜利了,还是不敢贸然进入大唐领域。

要搞搞清楚怛罗斯之战,先要弄明白当时的形势,大唐王朝历经了几代王朝的苦心经营,到了唐玄宗时期,开创了开元盛世,重现了大唐繁荣。

大唐对于西域的控制一直没有放松过,设置了最远的安西都护府,控制着从河西走廊以西,甚至新疆以西到达波斯等地的非常遥远广阔的地区。

大唐有那个国力和军事力量把自己的势力一直往西扩张,这种扩张其实远比汉朝时期更远大,进攻性更强,而安西都护府的设立,从原则上来说,并不是对当地土著小国的消灭,更多其实是大唐驻军,管理当地众多的西域小国,那些不听话的就会被大唐所灭,比如

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西域诸国、西突厥汗国等不服气的国家。

安西都护府更像是大唐对西域、西亚等地的地区警察,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占领国土,管理民众,它的根本目标是拱卫大唐帝国不受这些西域、西亚小国的侵扰,也是为了防范吐蕃王朝和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帝国(黑衣大食)对大唐的入侵。

大唐建立安西都护府的同时,西亚地区的阿拉伯帝国日益强大,一路扩张,终于在当时的石国

(今阿富汗克什米尔一代)干了一仗。

安西都护府的大将军高仙芝是唐玄宗时期非常著名的将军,基本上安西都护府广袤的地区都是由高仙芝、哥舒翰、封常青给打下来的,历史非常讽刺的是,安史之乱的时候,此三员大将都死于平乱之中(高、封被唐玄宗所杀,哥投降安禄山,后被其儿子所杀)。

高仙芝最开始是把石国灭了,石国的王室遗民逃亡阿拉伯帝国

(大食国),请求阿拉伯帝国帮忙复国,阿拉伯帝国急令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十多万大军南下,在怛罗斯(今天的奥李-阿塔Aulie-Ata今江布尔)两军对峙。

高仙芝只有两万多唐军,但是依然不惧怕阿拉伯的十万大军,双方混战了五天,最后由于高仙芝拉来的雇佣军葛逻禄部众突然反叛,导致唐军惨败,高仙芝率残部几千人逃回了安西都护府。

怛罗斯之战后,唐军其实并没有大的损失,战争在石国打的,唐军损失了士兵两万余,而阿拉伯军队并没有一路追求,更没有一举进攻安西都护府,高仙芝回到长安后,也没有收到唐玄宗的责问。

从战后阿拉伯帝国和唐帝国双方的态度来看,阿拉伯帝国对第一次与唐帝国的正面作战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唐军战斗力远远超过阿拉伯军队,对唐军还是非常的忌惮。

怛罗斯之战是一个分水岭,唐朝逐渐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虽然过了几年封常青又出兵远征西域,逐步的恢复了唐对西域的控制,但远不如前,更何况大唐国内爆发了安史之乱,唐帝国无暇顾及西域,导致最终西域完全脱离了唐控制。

其实,怛罗斯之战最大的历史意义在于,阿拉伯军队俘虏了一批唐朝士兵,而这些俘虏当中有一批大唐的工匠,这批工匠把中原的造纸术传入了中东地区,再由十字军东征传入了欧洲,至此造纸术才传入了欧洲,让欧洲的文明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strong>

沉墨I方之城


这场战争在当时的阿拉伯和唐朝都没引起较大的轰动,史料中也没有过多的记载,对唐来说毕竟阿拉伯不像突厥不是唐的主要敌人,而阿拉伯也仅仅是一次与东方帝国的冲突而已,两个国家当时都处于强盛时期,边界战争不断。


我们现在之所以关注这场战争,是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来看的,认为这是阿拉伯文明与东方儒家文明的碰撞,实际上在当时也没引起多大的轰动,而且阿拉伯军队也仅仅是惨胜,而且这也是阿拉伯军队和唐朝绝对多次战争中唯一一次胜利。

也有人说因为这场战争唐朝才退出中亚的,那更是无稽之谈了,唐朝的精兵都在边疆,而安史之乱后为平定叛乱军队才被调回了中原,而且之后的封常清也继续扩张,唐朝并未因怛罗斯之战而丢失西域(安西、北庭),约公元790年以后,唐朝才失去西域(安西、北庭)。 怛罗斯之战后,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并未受到动摇,西域唐军迅速恢复, 754年唐朝在西域的势力到了极盛。

在怛罗斯战役后,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来与唐朝讲和。可见当时的阿拉伯还是非常忌惮唐军的战斗力的!


美文品读


其实,双方都没有把怛罗斯之战当回事,包括后来双方的官方记载上也只是寥寥几笔,并没有将它看成是大的军事战争,也只是一次边境上的一次军事冲突而已,在这之后,大食方面也看出了大唐的军事实力,而对于大唐安西都护府而言,也是需要少量时间来恢复实力的,双方很快就派遣使者,恢复了正常的外交。所以,不存在怎么评价大唐的军队,而且双方在战争开始前就力量对比悬殊,胜负也一目了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