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知道」春節假期要防範的股市風險:商譽減值到底是什麼?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22日電(吳亦涵)1月23日,A股就將迎來春節前的最後一個交易日,而隨著1月上市公司陸續披露2019年業績預告,商譽減值的風險,也成為近期資本市場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

  根據相關規定,上市公司業績預告需要在2020年1月31日前完成披露,根據春節假期的安排,今年春節假期將到1月30日結束,也就是說,對於持股過節的投資者而言,春節假期期間,仍要關注部分上市公司的商譽減值風險。

  商譽減值是什麼?對於個股股價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該如何防範風險?對於這些問題,中新經緯梳理並採訪了一些業內人士的觀點,以饗讀者。

「財知道」春節假期要防範的股市風險:商譽減值到底是什麼?

  資料圖 中新經緯熊思怡攝

  春節期間或迎商譽減值集中披露期

  1月21日,捷成股份、金洲慈航、富春股份、祥源文化、航天機電、長園集團等多家上市公司發佈公告,預計公司2019年全年業績虧損,造成上述公司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均是因為計提了商譽減值準備。

  據中新經緯不完全統計,自從A股進入2019年業績預告披露期以來,已有至少135家上市公司計提了商譽減值準備,而其中如眾泰汽車、金洲慈航、萬達電影等公司,預計計提的商譽減值準備下限均超過了30億元,並因計提商譽減值直接導致了公司2019年業績的虧損。

  事實上,2016年-2018年,A股市場商譽減值的金額就在逐年增加。統計顯示,2018年共有871家上市公司共計提商譽減值金額高達1658.6億元,是A股商譽減值史上最高的年份,是2017年的4.5倍、2016年的14.5倍。

  天風證券指出,與往年的資產減值不同,今年值得警惕的是,在2020年之前披露業績預告的幾家上市公司中,已經有兩家計提減值規模超過40億元,這是過去兩年所沒有的情況。(17年和18年的“提前暴雷”中,最高金額分別是33.08億元和13.78億元)。

  廣發證券認為,在監管加強之下,2019年報商譽減值規模或稍高於2017年報,預計本輪業績預告商譽減值對市場的影響力度和效果弱於2018年報業績預告期間,但強於2017年業績預告期間。

  從發生時間來看,廣發證券指出,A股上市公司商譽減值風險的披露主要集中出現在2個階段,分別是年報業績預告披露期間和年報披露期間。根據廣發業績預告數據庫,過去3年含有商譽減值預警的業績預告的集中披露時間一般集中在1月25日-1月31日期間(16年以前業績預告商譽減值預警較少,不具有分析代表性),其中又以30、31日兩天最為突出。

  根據今年的春節假期放假安排,春節假期將到1月30日結束,1月31日重新上班,因此,對於持股過節的投資者而言,在春節期間,仍需要關注所持有股票的商譽減持風險,以防止出現“被悶殺”的情況。

  商譽減值風險近兩年為何備受關注?

  商譽是什麼?一般來說,當上市公司以高出市場價的價格去收購另一家企業時,那麼多掏的這部分錢,就將被以商譽的形式記入上市公司的報表中。

  而根據會計準則規定,體現在上市公司財報中的商譽,需要在每年年度終了進行減值測試,而商譽的變化將影響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利潤表中“商譽減值”記錄在“資產減值損失”下,將直接帶來企業利潤的減少。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中新經緯記者指出,商譽減值的問題主要是在併購重組的時候會發生,如果併購的企業經營或者估值水平出現了大幅下降,就可能會出現大幅商譽減值。

  對於近年來商譽減值成為A股上市公司主要業績風險的原因,天風證券指出,業績承諾不達預期和承諾期後業績滑坡是上市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損失的主要情形之一,也是近兩年創業板年報接連爆雷的原因之一。

  上述機構解釋,業績承諾的節奏與併購標的外延貢獻息息相關。因為業績承諾期內(一般業績承諾為3年時間),為了完成對賭協議,併購標的有提前釋放利潤的動機,從而增厚上市公司利潤;但到了對賭後期,釋放業績的能力減弱,業績不達承諾的風險提高;而一旦業績承諾期結束,失去對賭的約束,上市公司將面臨併購標的業績滑坡的風險。

  根據天風證券的統計,從時間軸來看,2015-2016是A股創業板業績承諾開始的高峰,2016-2017年是業績承諾進行的高峰,2017-2018年是業績承諾結束的高峰——因此理論上說,2018年是外延併購相關暴雷風險最大的一年,2019年邊際改善但自下而上風險不能忽視,2020年會顯著改善。

  除了業績承諾的原因之外,廣發證券還指出,2018年11月16日,證監會發布《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重申企業每年都要進行減值測試及相關披露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商譽監管,使得更多企業在業績預告中預先披露商譽減值風險,2018年報的商譽減值在業績預告中預先披露佔比迅速提升。

  還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新修訂的《證券法》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處罰力度的增強,也讓不少上市公司要在新修《證券法》尚未實施前提前釋放風險。“新法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大了,財務造假的成本大幅上升,所以有些上市公司提前進行業績洗澡,以緩解後續財務狀況和來自資本市場的壓力我覺得是非常正常的。”華鑫證券研發部首席策略分析師嚴凱文說道。

  商譽減值對A股帶來什麼影響?

  那麼,2019年業績預告中的商譽減值,將對相關個股乃至板塊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廣發證券指出,業績預告披露期間商譽減值的集中出現會對市場風格和個股走勢產生一定的影響,而其影響顯著程度和力度與當年商譽減值計提發生的筆數及規模呈正相關性。

  不過,商譽減值不一定只會帶來風險。廣發證券認為,業績預告商譽減值集中披露結束後,市場風格和商譽“暴雷”個股均迎來明顯的反轉。由於業績預告商譽減值集中暴雷的時間具有明顯規律,而個股商譽減值“暴雷”時間點也便於觀測,建議可以關注業績預告商譽“暴雷”後的“反轉”機會。

  天風證券亦指出,目前,成長板塊(TMT、醫藥、軍工等)經過過去兩年風險釋放後已經比較充分,後續的風險更多會止步於個股層面。反而經過1月的預告期之後,更有利於成長板塊輕裝上陣,在2、3月的業績真空期取得超額收益。

  那麼投資者該如何商譽減值風險呢?國泰君安證券此前建議,中長期來看,投資者應選擇未來盈利不受商譽減值風險影響的公司。中短期來看,則可以關注“爆雷中的機會”以及迴避“尚未披露減值但商譽風險較大”的個股。

  該機構解釋,“爆雷中的機會”意指部分爆雷公司主營業務受到商譽減值的影響較小,存在錯殺可能,具備高彈性潛力的品種;迴避“尚未披露減值但商譽風險較大”的個股,指的是迴避商譽/淨資產佔比較大,同時前三季度業績增速僅呈現小幅增長或負增長態勢,存在第四季度商譽大幅減值計提帶來業績風險可能的公司。

  楊德龍談到,對於商譽減值的風險,投資者要認真的去甄別,特別是對一些可能會發生大幅商譽減值的中小創公司,要保持一定的警惕。當然,商譽減值的風險一定程度上已經反映在過去三年創業板大跌的價格之中,計提商譽減值會對股價造成多大沖擊,還要看之前股價的下跌包含了多少預期。

  需要提到的是,在今年1月的上市公司業績預告披露期中,除了商譽減值的風險外,投資者還需要注意其他資產減值所帶來的風險。國信證券指出,1月份處於上市公司年報信息披露的關鍵節點,因此與1月份相關的更多是業績雷。綜合來看,資產減值損失科目往往會成為業績雷的重災區。當下我們需要關注商譽、存貨、應收賬款三個科目佔比較高的上市公司,警惕該類公司存在較高的資產減值風險。(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