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投降滿清的將領應該如何看待?

明末投降滿清的將領應該如何看待?

祖大壽和洪承疇投降滿清與皮島三將領的價值和意義不同,所以滿清給他們的待遇也有很大區別。首先孔有德耿仲明歸順後金時,後金還處在發展階段,急需人才和兵力。當時遼東地區還沒有完全被滿清所控制,明軍依然在此與其進行拉鋸。孔有德和耿仲明兩人率領1萬精兵以及當時後金軍隊進攻明朝所需要的艦隊大炮和工匠歸順滿清。了,極大的擴張了滿清的軍事資本,同時也給皇太極更高的國家威望和權利,也就在此時滿清軍隊真正裝備了與明朝科技相當的紅衣大炮,使得後金軍在攻城野戰等方面具備了與明軍對等的實力。

明末投降滿清的將領應該如何看待?

這是任何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所不具備的巨大軍事優勢。這也使得明朝在戰略戰術失敗以後再一次喪失了自己的軍事裝備優勢,所以對於這兩個人的投降,皇太極十分重視,又由於當時特別需要人才,所以兩人加官進爵,並沒有大問題。吳三桂與這兩個人類似,在明朝滅亡以後吳三桂在繼續防守邊疆以及進京勤王,兩條路上躊躇不定。但即便明朝滅亡,有關寧鐵騎在,滿清依然無法入關。對於滿清而言,吳三桂的投降開放山海關,確實給滿清入主中原以最大的助力。

明末投降滿清的將領應該如何看待?

其所立下的功勞也並不比前二者少多少,甚至在山海關打開以後,滿清入主中原鎮壓各地叛亂,以及追殺南明小朝廷吳三桂等人都立下汗馬功勞。用明朝人去抓和鎮壓明朝人,滿清入主中原事半功倍。他們都是在滿清發展的關鍵時候選擇脫離明朝,投降滿清的,滿清也將他們利用併發揮了巨大價值。當然對於投降的人,雖然發揮了他們巨大的價值,同時也給他們巨大的權利 命其鎮守南疆這也造成了之後康熙初年的三藩之亂,給中央帶來巨大的軍事壓力,甚至半壁江山進入它手。

明末投降滿清的將領應該如何看待?

而洪承疇和祖大壽與這些人不一樣。

第一,兩者都是兵敗被俘而歸順滿清的,洪承疇在崇禎14年,因錦州被圍困援軍不來,彈盡槍絕被迫歸順。他自己沒有什麼嫡系軍隊,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可以與滿清交換的力量。但是為了給其他明朝將領樹立榜樣,祖大壽依然被滿清所接受。

洪承疇也是如此,原本是個文官帶兵主張步步為營,原本不會出大亂,但是禁不住中央的權力催促而貿然進兵最終兵敗如山倒。幾乎是全軍覆沒自己被抓。他也沒有與任何滿清談判的權利。

明末投降滿清的將領應該如何看待?

第二,這兩個人在投降之前都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氣節,這種氣節也是他們的底線,所以滿清可以利用他們招降明朝將領,但是無法真正用他們帶兵。他們在歸順滿清以後基本就是個廢人了。自己也不會請纓出戰,皇太極也不會主動用他們帶兵。而前面三個人不一樣,他們都是有著滿腔的憤怒投靠滿清的,自己又有滿清畏懼的力量作為資本。這些人有實力,有軍隊又有功力之心,所以可以被利用。當然並不是說祖大壽和洪承疇像進入曹營一言不發。他們只是不會出現在最前沿,而兩者在細節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明末投降滿清的將領應該如何看待?

首先祖大壽多次降而復叛,所以滿清都對這個人有較高的戒心。對於祖大壽沒有人會去重用他,只把他招降這一面旗幟樹立起來,使明朝那些想要投降的將領看到祖大壽這種多次降而復叛的人,滿清依然願意接受,從而給明朝的一些將領和將軍提供了另一條出路,所以依然給他一個總兵當,對於各方都是一個平衡,而洪承疇在當時算得上是明朝將軍當中被俘的級別最高的人。

明末投降滿清的將領應該如何看待?

明朝後期不缺武將更不缺傑出武將,但最後卻淪落到用一個文官統兵,不得不說明朝這個政治框架已經爛透了,洪承疇雖然沒有軍政閱歷,但是其步步為營的紮實打法確實也無懈可擊,若不是明朝政府多次催促打亂洪承疇的陣腳,是非成敗尚未可知。洪承疇在領軍之前主要抓的是省級部門的宏觀軍務工作。在他投降以後所做的事情也與之類似。

在清軍入關,以後洪承疇也為滿清政府平定南方經略中原,參謀了大量的建議和可行的辦法致力於穩定天下局勢。但是作為明朝的一品大員洪承疇也時刻被滿清政府所警惕,但至少洪承疇也得了善終,而且滿清是馬背上的民族,對於武力是很崇尚的,在投降滿清的將領當中,只有數個與洪承疇一般的文官,其他都是武將。武將的封爵通常都比文官高,而在投降滿清的文武將領當中武將大多不得好死,文官反而相對的能獲得一個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